图片

《安徽日报》(2023年12月2日 第04版)

过去二十年,中国最激荡人心的产业故事,非光伏莫属。

未来二十年,前景最广阔、增长空间最大的新兴产业,光伏与储能必然在列。

今天,安徽志在成为故事的主角。

12月1日上午,安徽召开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主会场设在省行政中心,各省辖市、县(市、区)设分会场。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等省领导在主会场出席。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中国科大教授和行业头部企业代表发言。

上一次,安徽为一个产业召开如此高规格的大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汽车是安徽要打造的“首位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何以也如此受重视?在这一领域,安徽又会有怎样的大动作?


图片

11月18日,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境内的新能源光伏电站电池板。肖本祥 摄


图片

安徽为什么

图片
图片

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是超万亿级且长期仍有广阔增长空间的庞大产业。

2022年中国光伏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今年预计将突破1.7万亿元。

B站上有一段近40分钟的长视频《中国光伏——一个你未曾听闻的血腥故事》,播放量近600万,曾高居全站排行榜第5名。作为以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严肃内容,有如此高的流量,是因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格外跌宕起伏而又荡气回肠。

繁荣与衰退,扩张与收缩,烈火烹油与一地鸡毛……从堪称残酷的市场竞争和欧美“双反”等非市场因素极限打压中走出来的中国光伏,经历“四起三落”,已成为我国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并实现端到端安全可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2023全球光伏品牌百强榜中,中国企业独占90席。2022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288.7GW,占全球比重超过八成。

受行业自身周期和海外市场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光伏行业将进入调整期,但长期来看,市场空间仍然巨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世江受邀在安徽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上发言。他分析,根据中美两国在2023年11月15日达成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按照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计算,未来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规模将在500GW左右。

光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必然带来储能行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图片

阜阳漂浮式光伏电站。李博 摄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22》报告中分析指出,在全球既定政策、已承诺目标、2050实现净零排放三种情景里,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270GW、425GW、780GW。

能源利用方式是衡量人类文明高度的基本标志。未来二三十年,全球能源革命将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安徽要实现更大发展,这样一个战略性、前沿性、高成长性产业,势所必争。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安徽为什么要为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召开高规格的大会。


图片

安徽凭什么

图片
图片

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上,安徽省领导解读了不久前出台的《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明确了安徽的目标。

在营收规模方面,到2025年,力争产业营收超5000亿元;到2027年,力争产业营收超7500亿元。此外,在产业创新体系、产业链韧性等关乎核心竞争力的维度,安徽也设定了相应目标。

5000亿级别的营收,堪称大产业。这次大会上一个观点是,“一个省要培育5000亿级的产业,不容易”。距2025年只剩两年,距2027年也只有四年,要实现5000亿、7500亿的目标,安徽有何基础、条件可以凭借?

过去几年里,安徽的光伏制造业和储能行业均呈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2019年到2022年,安徽光伏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分别是406.6亿元、648亿元、882.8亿元和1954.9亿元,年均增长超60%,营业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锂离子电池行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78.9亿元,同比增长166.3%。

今年前10个月,安徽光伏行业规上企业实现营收2360.3亿元,同比增长68.2%,总量已超过2022年全年;锂离子电池行业规上企业实现营收833.6亿元,同比增长44.7%。

从投资看后劲。今年前10个月,安徽光伏和储能领域共签约和开工项目388个,总投资额6586.6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企业、4家光伏电池片企业、5家光伏组件企业、2家光伏逆变器企业和2家储能电池企业、2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光伏逆变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阳光电源,是安徽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此外,安徽还有华晟新能源、壹石通、大恒能源等一批正在加速成长的本土企业。

图片

光伏组件生产现场。程兆 摄


以华晟新能源为例,这家总部位于宣城的光伏新锐,2020年成立,凭借先进的第三代光伏异质结技术,短短三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独角兽”,前景备受投资界、产业界看好,今年完成两轮融资超50亿元,市值超百亿元。

在产业链重点环节,安徽已经形成一定优势。依托石英砂储量资源优势和出口较为便利的区位优势,安徽培育了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产业链优势环节。
图片

资料图: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的双层高透镀膜玻璃。徐旻昊 摄


2022年,安徽光伏玻璃产量达826万吨,占全国比重达51.4%;全省光伏电池片产能约48GW,产量超28GW,占全国比重约8.6%;光伏组件产能约97GW,产量约66GW,占全国比重约22.5%;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达83GW,位居全球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实现51GW、79GW,占全国比重由2022年底的8.6%和22.5%分别上升到14.1%和24.1%。

有相当的产业规模,有一批技术领先的优质企业扎根在此,有产业链重点环节的独特优势,这就是安徽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基础。
图片

安徽怎么干

图片
图片

尽管长期看好,但毋庸讳言,经过前几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光伏产业正面临着长期需求与短期供给的显著错配,未来几年行业将出清过剩产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大力发展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产业,怎么干才能尽量克服行业短期波动的不利影响,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就在安徽对于光伏和储能产业的两个限定词中:“先进”和“新型”

“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次大会强调,任何朝阳产业的产能过剩都是阶段性的,淘汰的只会是技术、价格没有竞争力的落后产品和企业。行业洗牌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变主题。未来几年,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只要技术领先,就能穿越周期。

这得到了与会企业家的强烈共鸣。当前,主流光伏电池技术正从过去的P型向N型快速迭代。滁州捷泰年产18GW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智慧工厂,是当前N型电池有效产能最大的基地。捷泰新能源总裁张满良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今年进入三季度之后,阶段性产能过剩导致光伏行业压力陡增,但先进产能的优势在这轮空前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来,捷泰科技的产能、市场份额不仅没有受到压缩,还在逆势提升。

图片

资料图: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业机器人在无尘车间生产单晶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方好 摄


作为先进异质结技术的代表性企业,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在大会发言中也表示,过剩的永远都是落后、淘汰的产能,安徽已经抢得了第三代光伏异质结技术及第四代叠层技术的技术领先和产业先机,未来应锚定先进技术路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胜势。

《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组织实施推动产业发展的七项行动,将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排在第一位,具体举措包括引导龙头企业在皖设立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品试验线,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等,足见对于创新、对于先进技术的重视。

着眼产业链锻长补短,安徽还将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在皖设立企业总部、运营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制造基地,引进培育一批创新研发活跃、细分市场领先的配套企业等作为接下来发展光储产业的重点努力方向,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光储产业中的位势。

图片

在岳西县境内无岳高速公路温泉服务区拍摄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王先国 摄


此外,在产业层级提升、产业生态优化、海外市场拓展、应用牵引场景示范、规范有序发展等方面,安徽也将采取一系列举措。

只要紧扣“先进”和“新型”两个关键词,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功夫,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发力,安徽光储产业就能够穿越周期,成为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的又一重要支柱。

中国最激荡人心的产业故事里,将会有着属于安徽的精彩华章。


【详情】
时间:2023-12-02 14:42

本网讯(通讯员 皖交宣 记者 李晓群)在第十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12月1日上午,省公安厅联合相关部门在安徽博物院共同举办了2023年省暨合肥市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钱三雄出席活动。

活动突出“文明”和“安全”主基调,现场通过交通安全课堂讲述、小品展演、公益宣誓、文化大使授牌、安徽交警虚拟卡通形象上线等形式,倡导社会各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传播共享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活动现场,“以文化人,安行天下”全省交通安全文化作品巡回展览、“知危险,会避险”儿童交通安全体验营,吸引了广大交通参与者驻足欣赏、沉浸式体验。

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期间,全省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围绕“文明交通,你我同行”主题,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推动形成“自律、包容、礼让、文明”的现代文明交通理念。


【详情】
时间:2023-12-02 14:41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晶莹剔透的鳞片,镶嵌着水墨画般的花纹,在池水中倏一摆尾,荡出一阵绚丽的波纹……12月1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团走进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看一尾锦鲤如何从小村庄游向国际大市场。

  “锦鲤在国内目前已知的有70多个品种,而我们企业做到锦鲤品种全覆盖,我们每年进出口各种观赏鱼数万尾,年繁育鱼苗数几十万尾。”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万春说,目前企业锦鲤产业规模在安徽省内位居第一,全国排名前列。

  据了解,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位于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是一座现代化智慧循环水养殖产业园,也是安徽省内建设规模最大和硬件设施最强的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辐射覆盖周边城市500公里。

  锦鲤是名贵的大型观赏鱼,既有观赏价值,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传统水产养殖业利润较低,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转换思路,将赛道定位在休闲农业上,走出了一条高产值的发展路。“像这个是我们养殖两年的锦鲤,市场平均售价是5000块钱左右一条。”刘万春指着一条红白相间的锦鲤对记者说,他们养殖的锦鲤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同时,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将目光聚焦在更广阔的发展市场。“很多地方的水产养殖还停留在最基本的阶段——买一条鱼把它养大了,然后卖出去赚钱。但我们希望通过养鱼,把农业生产同中国的锦鲤文化、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刘万春说,企业不仅养殖锦鲤,还做民宿、酒店以及户外休闲旅游活动等产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据了解,锦鲤文化产业园的安家落户也有效盘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挥好政府对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集中力量培育企业,全方位搞好服务。”相山区渠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健说,今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00万元,预计年底达到2000万元。

  锦鲤寓意美好、吉祥和幸运,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认可。“我们希望提供高质量淡水养殖水产品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附加价值,形成基于地方渔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全球商业品牌,为安徽淡水渔业‘走出去’贡献力量。”刘万春说。(记者 吕文卫)

编辑: 朱晓桐


【详情】
时间:2023-12-02 14:41

大皖新闻讯  11月28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安徽省委网信办、安徽省广播电视局、安徽省电影局、六安市人民政府、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共同主办,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徽电影集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推优典礼在六安市隆重举行。

一曲《红色记忆》连接六届盛典,晚会的节目编排将六安的革命老区文化和原生态特色内容相结合,通过家喻户晓的大别山传统民歌、高昂澎湃的歌舞表演等充分彰显大别山精神,生动展现六安这座城市的时代风貌。

本届盛典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作品共计2348部,还首次收到了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品,这意味着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的足迹又向前更进一步。推优典礼现场隆重揭晓了最佳微电影、最佳短视频、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美术、最佳男女演员、优秀组织单位等多个奖项。六安市舒城县新四军四支队驻舒旧址纪念馆、六安市金安区东石笋景区被授予“中国红色微电影拍摄基地”。

【在推优晚会开始前,组委会还隆重举行了60部优秀作品的颁奖仪式。】

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自2017年落户六安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六届盛典作品征集范围覆盖全国,共发掘红色正能量作品超1.3万部,全网媒体话题参与总量超23亿人次。经过六年的沉淀,盛典已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微电影赛事。六年来,盛典携手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走进千里大别山,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用精品佳作展现六安地区的红色文化底蕴,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


【详情】
时间:2023-12-01 17:16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何凭借小小石榴跃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月30日,“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团走进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社区,探寻大山里的“致富密码”。

  “有女不嫁榴园村,一根井绳十八斤。”这句俗语道出了曾经榴园村村民的艰辛。榴园社区位于烈山镇东部山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当地人称之为“石头山”。如何让“石头山”结出“致富果”?

  “我们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闭塞,当时没有乡镇企业,村民生活比较穷困。于是我们就想利用山上优势,大面积栽植耐旱的石榴。”今年70岁的村民宋继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带领村民种植石榴,如今他也是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

  近年来,榴园社区因地制宜,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石榴产业,组织成立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服务农户石榴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在石榴盛果期,对石榴进行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授权塔山国家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每年帮助农户助销石榴1万余吨。2023年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

  “我们榴园社区的石榴面积达2万余亩,今年我们的石榴产品总产值已突破1.2亿元,惠及群众800余户。”烈山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朱勇乐呵地说,石榴产业不仅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是一座“不冒烟的工厂”。

  此外,榴园村有着上千年的石榴种植历史,悠久的石榴文化也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作为四季榴园景区的核心区,榴园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景区托管运营为契机,采取“支部+公司”的模式,以资金和土地两种方式入股禾佳景区管理公司,年底参与景区管理公司分红,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昔日“落后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未来,榴园社区将持续谋划拓宽石榴产业链条,建设集采摘、游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让“石榴红”照亮村民的“致富路”。(记者 吕文卫)


【详情】
时间:2023-12-01 17:16

新华社记者周畅、白阳

  她是女子监狱里的“拼命三娘”,是高墙内塑心育人的“改造能手”,是敢为人先的“逆行勇士”,她是安徽省女子监狱三级高级警长吴秋瑾。从警29年,一路芳华映初心,吴秋瑾以无限的忠诚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生命礼赞和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

  2020年10月,吴秋瑾被确诊为俗称“渐冻症”的运动神经元病。如今的吴秋瑾已经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但她依然努力用心中的阳光对抗渐冻的生命。

  2023年11月28日的吴秋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拼命三娘” 逐梦青春

  “哪个监区问题多、难管理,监狱领导首先就想到她,同事们经常打趣,说她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和吴秋瑾同一批入警的安徽省女子监狱副监狱长张晴霞动情地说。

  1994年,25岁的吴秋瑾成为宿州监狱一名民警。2001年,女子监狱从宿州监狱分离出来正式挂牌成立。刚开始,民警们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只能“蜗居”在活动板房里。“我申请去女监。”吴秋瑾毅然选择加入“拓荒”队伍。

  在监狱民警唐玉英的印象中,吴秋瑾总能将一团乱麻梳理得井井有条。警务技能实操不规范,就分解动作抠细节,练习到夜里12点才罢休;台账记录不严谨,就从源头上明确台账记录的要素;计分考核规定、改造流程不够细致,就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为了让监区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吴秋瑾经常加班,晚上实在撑不住就把办公桌拼在一起,再将从家里带来的被子一铺便凑合一晚,为此收获了“拼命三娘”的称号。

  在吴秋瑾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女子监狱教育改造、制度建设等工作逐步完善,其所在监区荣立监狱系统集体三等功。

  2011年,女子监狱决定组建专管监区,集中收押老弱病残犯和抗改难管的“刺头”。对于这样一个“烫手山芋”,吴秋瑾却将这个难管监区带成了全省的先进和标杆。

  “改造能手” 塑心育人

  在女子监狱,吴秋瑾是出了名的教育改造能手。

  年轻女孩小云(化名)性格暴躁。吴秋瑾经了解发现,长期缺乏母爱导致小云对母亲的怨恨长达数年。

  吴秋瑾坚信,再硬的坚冰也能融化,总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小云的“心锁”。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谈话,小云逐渐敞开了心扉。因为小云常年无人会见,天冷时,鞋子破了也没得换。吴秋瑾知道后,第二天就给她买了两双棉鞋。在小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人给她过生日,吴秋瑾却专门给她做了一碗长寿面,对她说了一声:祝你生日快乐!小云当场就哭了。

  后来,吴秋瑾几经周折,找到小云的母亲,最终帮助母女俩解开了多年的心结。刑满释放那天,小云向吴秋瑾深深鞠了一躬。

  “把每一名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吴秋瑾从警的初心。这份初心在她从警的日日夜夜中,由一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29年来,吴秋瑾教育转化了1900余名罪犯,让她们带着温暖、带着阳光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确保了监管场所安全,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逆行勇士” 不屈冰冻

  关键时刻豁得出、顶得上、打得赢,是镌刻在吴秋瑾从警答卷上的鲜明底色。

  “安徽援鄂女警工作队,应到20人,实到20人,圆满完成任务。这是我一生职业生涯中最骄傲、最响亮的一次报告。”这是吴秋瑾在援鄂抗疫工作汇报中的一段话。

  2020年2月,时年51岁的吴秋瑾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并被组织选中担任安徽监狱援鄂抗疫工作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

  “在那种情况下,多一次进舱就多一次感染风险,但遇到其他队友生病,队长从来不跟我们说就直接进舱顶班了。”安徽省女子监狱民警任莎莎说,队长微笑着挥手,转身进舱的那个背影,她永远忘不掉。

  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为了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吴秋瑾把危险留给了自己,竭尽全力护着队友周全,在2021年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参加完援鄂工作汇报的讲述会后,吴秋瑾的胳膊就抬不起来了,那次敬礼也是她从警29年的最后一次敬礼。

  2023年7月21日,贾若禹(左一)在家中照顾母亲吴秋瑾(右一)。新华社记者 周畅 摄

  尽管身体每况愈下,她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手指变硬变形也要敲击键盘处理工作,腿脚麻木不便那就干脆住在单位。她拼命抓紧时间,想再多做些工作,直到2022年10月,她的生活无法自理,在组织的强制命令下,她才回家休养。

  “生病的她对这身藏青蓝有着深深的眷恋。而我,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新警,从妈妈手里接过了接力棒,继续身着蓝色铠甲。时光轮转间,我们母子俩完成了一次传承。”如今已成为一名公安特警的儿子贾若禹说。

  近日,吴秋瑾同志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吴秋瑾曾说:“如果有情感能够让人违逆趋安避危的天性,不惧向死,我想,就是忠诚,就是信仰,就是我们头顶的国徽、身披的藏青蓝。”



【详情】
时间:2023-12-01 11:34

今年前10个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居全国万亿城市第2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达8.1%,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近七成。

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全球科创名城,合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勇立产业潮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01:14


澎湃新动能

虽值寒冬,大众安徽MEB工厂周围仍在火热建设,40家配套企业已集聚成群,投资总额超70亿元。

大众汽车集团近年来在合肥持续加码布局,成立整车制造基地、设立独资研发公司、建设电池系统工厂,致力将合肥打造成除德国之外的新能源汽车先进生产、研发和创新中心。

2023年5月29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大众安徽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工厂车身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外资选择在合肥开辟新赛道,折射出这里的产业磁吸效应。

早在2009年,合肥就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市。10多年来,从试点示范到集聚包括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安等6家国内外整车企业,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8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将突破3000亿元。

这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2023年8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翻开合肥的产业图谱,从早期打造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芯屏汽合”标志性产业,到后来发展城市应急安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急终生智”产业,几乎囊括重点新兴产业。

“合肥的产业抓得准、立得住,关键在始终聚焦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变革走向。”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羽说。

产业向新,生产力焕新。

不久前,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阳光电源发布报告,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464.15亿元,同比增长108.85%。营收增长主要来自光伏逆变器、储能业务及新能源投资开发。

“阳光电源的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围绕其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近百家企业,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说。

以阳光电源为龙头,合肥正加快构建以异质结电池、大尺寸硅片、钙钛矿等为代表的先进光伏储能产业。今年前10个月,合肥市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产值超1100亿元。

工人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某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公司的车间作业(2023年1月28日摄)。新华社发(阮雪枫摄)

如今,合肥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00%。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攀高,全国50%的新能源叉车、20%的液晶显示屏、8.5%的新能源汽车、5%的光伏组件来自“合肥制造”。

在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网谷,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员工在智慧显示屏生产线上作业(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解琛摄)

催生新产业

合肥西郊,名为“夸父”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条”拉满,100余个关键里程碑建设任务及核心部件的设计、预研和测试验证已经完成,从子系统的实验室研发测试阶段进入到了部分关键部件的研制和现场集成及调试阶段。

2023年9月11日在合肥拍摄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研究和建设加速,产业不断崛起。

11月16日,60多家参与“夸父”建设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成立聚变产业联盟,致力推动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打造一个世界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

“聚变能开发应用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热点。”聚变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严建文说,产业联盟以实现聚变清洁能源商用化为愿景,希望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聚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有韧性的聚变产业链和供应链。

近年来,合肥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全力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加快推动从1到无穷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位于合肥科大硅谷园区的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艘编号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定格了我国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的历史。“海洋石油720”搭载的核心物探装备和关键技术来自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如今,这一全球领先技术就地转化,叩开了一个约50亿美元的物探装备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离不开源头科技创新的引领。”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

创新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近10年,合肥财政的科技投入超千亿元。仅2022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近470亿元,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达18%,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内展出的“祖冲之二号”同款超导量子计算机(2023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

建设近20平方公里“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国家实验室首批落户挂牌,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运行……近两年,全国十大科技突破中近三分之一诞生在合肥,量子科技、深空探测、可控核聚变等原始创新屡获突破。

新技术带来新产业。以“量子科技、深空探测、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在合肥蓄势而发。其中,量子科技产业集聚企业58家,量子芯片生产线已在合肥顺利投产。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创新主体近百家,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一个千亿规模的蓝海市场渐次打开。

蓄力新生态

公园的草坪暗藏着雨水净化和收集系统,道路上自动驾驶观光车、无人售卖车往来穿梭,头顶上货运无人机不断将配送的外卖精准送达起降点……位于合肥市中央的骆岗公园,俨然成为一个超级“试验场”,1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在这里找到了落地应用的场景。

在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网谷,一家机器人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调试智能机器人(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解琛摄)

形成新质生产力,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场景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突出。

今年5月,合肥发布《科创生态宣言》,提出要强化政策、资金、要素协同,全力构建科创生态。此前,合肥市明确,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政策部署,打造创新生态。

合肥市经信局副局长曾艳,还有一个头衔是合肥市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链负责人。“这要求我既要懂政策,还要懂产业。”曾艳说。

培养像曾艳这样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懂市场的复合型产业组织人才,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合肥不断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成像光谱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在测试CCD成像电路性能(2023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安排1名专职市委常委统管科技、产业、金融,在全市推动形成“大科创”格局;

把“应用场景”纳入创新要素保障,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常态化发布场景清单和能力清单,组织路演对接,助力技术与产业双向奔赴;

建立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高校、科研院所“淘金”,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国资引领打造“产业基金丛林”支持各类科创主体……

哪里的创新生态好,哪里的科创主体就蓬勃生长,哪里就出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合肥市已累计摸排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70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成立企业500余户。目前,全市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00余户、“灯塔工厂”4户,平均每天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左右。


【详情】
时间:2023-12-01 11:34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把脉定向。

今年正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实施5周年。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处(皖沪处)处长董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等重点任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贡献更大力量。”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擦亮创新这张闪亮名片,5年多来,安徽与沪苏浙一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安徽创新馆着力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和枢纽平台功能,首创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机制,打造立足合肥、辐射长三角、链动海内外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陈林表示,安徽创新馆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专业化、市场化的交易生态建设,探索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加速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和产业优质资源的有效对接、深度链接。引进浙江等地投资企业,依托省种子基金,谋划设立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联合知名公募基金管理团队,探索技术资产交易信托等科创金融工具,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安徽交控建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学文说,作为安徽高速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安徽交控集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大力推进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快联快通。截至2022年底,安徽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省际高速公路出口达到19个,其中,集团公司投资建设15个。5年来,安徽交控集团积极实施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着力打通省际“断头路”,先后建成宁宣杭高速高淳至宣城段、黄山至千岛湖高速公路,完成合宁高速公路“四改八”扩建。目前,正在推进宁安高速公路安徽段、宁芜高速皖苏省界至芜湖枢纽段“四改八”扩建工程,计划年底完成;正在加快实施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四改八”扩建项目,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已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下一步,企业将紧盯全省“十四五”高速公路4.85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目标,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近年来,安徽省商务厅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与沪苏浙务实合作,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实现联动发展,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有序结对合作,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宁马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跨界区域率先突破,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共享平台资源,进博会溢出效应日益凸显,长三角区域“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安徽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王首强表示,积极推进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各级商务部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加强与沪苏浙交流合作,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力争再形成一批制度创新全国首创成果,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提升长三角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依托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提质升级产业合作园区,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详情】
时间:2023-12-01 11:34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30日   第 01 版)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30日 第 01 版)

“逐梦星空”正在照进安徽合肥产业现实。今年9月5日,“合肥高新一号”卫星在东方航天港搭载火箭发射,合肥空天信息产业迎来光彩时刻。

在合肥西郊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展厅,天都一号、天都二号试验卫星模型引人注目。“两颗卫星的名字出自黄山主峰,是我们实验室研制的,计划明年发射。”实验室业务总监于继科介绍,两颗卫星将与鹊桥二号中继卫星联合开展技术验证,后续为鹊桥通导遥星座系统论证实施提供设计参考。

这个实验室将建设成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综合支撑平台。在其周边,“瞄准”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资源利用的空天信息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合肥坚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不仅拥有深空探测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北斗导航技术安徽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还培育了汽车、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多个超千亿元规模产业。

“合肥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生态,还有当地政府对空天产业的支持,是我们选择这里的重要理由。”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耀晖说。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开启战略合作,中科星图将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地合肥。自此,合肥拉开了谋划空天信息产业、竞逐新赛道的大幕。

出台《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出50亿元规模的安徽空天信息产业基金和首只商业化空天信息专项基金——和生星图基金;合肥高新区设立产业园,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从总部落地、研发创新、融资支持、频轨资源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大批科研机构、研发团队和创新企业投身空天信息产业发展。

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天启星座”来了。“合肥高新一号”就是天启星座规划38颗星中的第二十一颗低轨通信业务星。天启卫星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义明介绍,天启星座的发射运行,如同在太空“打地基”,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空天基础设施,将带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升级转型。

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来了。这家脱胎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企业,不到一年就已在合肥高新区建成基地。“合肥的产业土壤,加速了我们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司总经理周健说。

零重力飞机“飞”起来了。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是一家院士领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研发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10月,第一代多旋翼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ZG—ONE一号机装配完成并成功试飞。公司总经理李宜恒说:“从深空到低空,从信息服务到硬件设备,一个地方产业生态丰富,让企业发展拥有了更大的空间想象。”

今天的科技,未来的产业。通过应用牵引、资本助力、生态营造,合肥的空天信息产业迅速发展。2021年底以来,合肥签约空天信息产业项目54个,协议投资额达335亿元,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近百家。

“空天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随着航天宏图、银河航天、北航天宇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运营,合肥初步形成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框架。”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专班负责人说,目前在谈的储备项目有6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200亿元。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力争“十四五”末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培育千亿元级“空天系”产业生态。


【详情】
时间:2023-11-30 15:33

新华网记者 黄浩


全国4万多人次前来游玩,实现营收超过800万元。这是庐江县长冲村云里安凹民宿2023年前十月的成绩单。


大山深处13户农民家中闲置的农房,在被改造成25间民宿后,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经济价值?安凹村民组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冲村发生了什么变化,庐江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乡行记”栏目组走进长冲村,探寻“小农舍”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空心村”变身甲级民宿


云里安凹民宿是庐江县探索“农舍经济”最早的一批先行试点。2021年,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甲级民宿,也是目前合肥唯一的一家。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原本只是大山深处13户农民家中破败、闲置的农房。长冲村第一书记赵明坤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全村常住人口最少的时候,不到1000人,几乎都是老人小孩。安凹村民组14户村民,只有1户有人长期居住。


“长冲村美,安凹村民组更美。”庐江县文旅局局长苏荣说,要化解空心村的难题,必须在安凹独特的自然优势上做文章。


“十里长冲十里长,麦苗绿来菜花黄”。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曲安徽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在清新欢快的吟唱之间,描绘出一幅早春三月长冲村的旖旎画卷。这首民歌被当时的中国唱片厂(今中国唱片总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长冲村的美也随之在全国传唱。


在庐江人的记忆里,安凹的美更是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连绵起伏的山谷,一条清亮的河流如丝带般蜿蜒穿村而过。白天推窗可见林海,看山色旖旎;到了晚上,小路上细碎的灯光点缀在山坳里,又像遗失在人间的星河……


2018年,庐江县属国企庐江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请来了全国知名的设计团队,依托安凹原有村落的肌理风貌打造了21间民宿标准间和4幢独立套房。


艺术家重新赋予这座日渐衰落的小山村新的容颜与气质,在凸显村落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力图营造一种清新质朴、返璞归真的味道。


就是这种乡味让云里安凹在今年的国庆民宿市场上一房难求。县文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吴璐表示,“提前一周,云里安凹在国庆期间的客房预订全部结束,国庆期间入住率达到100%。”


“云里安凹是民宿,却又不仅仅是民宿。”苏荣介绍,云里安凹还创新产业投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整合村集体资金、旅游扶贫资金1150万元,带动长冲村、三十埠村两个村集体年增收69万元。


“除了经济上的变化,村里的人员结构也在变。年轻人多了,吃旅游饭的也多了”。赵明坤介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有外地“能人”进村,也不断有年轻人返乡,如今该村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超过半数都吃上了“旅游饭”。


唤来“新乡人”


马凤余是云里安凹的店长,也是赵明坤口中的外乡能人。


在长冲村,当地人喜欢称呼像他这样,扎根村里,带来正能量的外乡人为“新乡人”。


2022年初,云里安凹在经营上引入了合肥文旅博览集团。马凤余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入安凹。


资料显示,合肥文旅博览集团是合肥市合国资委重点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可以说,合肥文旅博览集团的入场,为云里安凹在运营上,几乎打通了合肥城市圈的资源。


马凤余则给云里安凹带来了更成熟的运营模式,更规范的管理。他给云里安凹打通了私域流量和公共流量的对接。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开通了以民宿为主体的账号。


“抖音我们自己做,我们还有私域流量官网。”他透露,微信小程序目前正在开发中。


他给云里安凹引入了民宿管家这一关键角色。“民宿管家参考了莫干山、黄山等国内民宿建设运营比较成熟地区的经验”。马凤余说,民宿体量较小,不可能像大酒店分工那么细,也无法配置那么多人,更需要一岗多能的综合人才。为此,云里安凹请来茶艺师、调酒师、插画师等等专业人才为员工开展各类培训。


“民宿一期项目,现有管家大概30名左右。”马凤余强调,这些管家有一半是本地人。


新运营资源的引入,加上管理的创新,让今年云里安凹的各项经营指标不断向好。“年初设计的全年目标是800万元左右,但到10月底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马凤余说,全年的入住率有望达到70%左右。


唤回“归乡人”


秋末冬初,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远方群山的缝隙,云里安凹开始苏醒。


凌彩虹一天的工作也随之开始了。她现在的身份是云里安凹的民宿管家。



今年34岁的凌彩虹,算是半个长冲村人。她住在长冲村的隔壁双墩村。长冲村有她的外婆,还有她的童年。


2011年完成学业后,凌彩虹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外出闯荡。


在外漂泊的这几年里,每每回家,她都惊讶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萌生了留在家乡创业的想法,直到有一次她从抖音上看到云里安凹民宿的宣传视频,山水间,竹林瓦舍…尤其是那句“记得住的乡愁,回得去的老家”,真切地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外婆家就在安凹村民组的边上。”凌彩虹说,小时候,春天会和表兄妹一起帮外婆采茶;夏秋就在山野里面跑,然后去摸鱼捉虾,去山上面找各种果子吃。童年的许多美好记忆都留在这里。


2020年,她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回到长冲村,在云里安凹找到了工作。


“我做过咖啡师,做过茶艺师,也做过酒店前台,现在客人来了,我也会像导游一样介绍云里安凹”。相比以前的工作,凌彩虹说,民宿更像一个高品质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民宿管家的服务更需要有温度、有人情。


“唯美庐江,云里安凹;甲级民宿,等您回家”,每当向全国各地前来云里安凹的游客推介时,凌彩红说,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她很热爱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收入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兼顾家庭”,更是因为那份乡情。


当热爱与工作相遇,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2022安徽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比武中,她荣获安徽省旅游民宿管家服务技能竞赛铜奖,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文明旅游民宿管家”称号。


唤醒“原乡人”


今年国庆假期,村民王自元家里迎来了第一波前来住宿的客人,历时一年多改建而成的家庭民宿“恋庐小舍”正式对外营业。


王自元也成为庐江全县拿到家庭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的第一人。


“中秋节当晚就有人入住了,一次就定了三个房间”。王自元说,才开业,价格也优惠,仅为168元/房/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通过互联网获得客源。“平时房源被挂在美团上,日常由儿女运营。”王自元说,他则负责到客的接待。


对于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的成绩,王自元很满意。


“恋庐小舍”地处长冲村十里长冲谷中心区域,周边两公里内就有奇迹农庄、绿乐园、云里安凹等多个景区景点,餐饮配套设施齐全。除了互联网获客,这里也是村里旅游人气溢出效应显著承接区。


为此,村里人夸他眼光好。他也坦然承认,就是看上了长冲村民宿发展的带动效应,也看到了庐江县的支持政策,加上自家的区位优势,在跟孩子商量后,觉得这事能干。


去年7月,王自元向村里申请将自家的二层小楼改造成家庭民宿。


“房子改造花费近百万元,但可以按房间获得县里的一部分补助。”王自元说,同时,万山镇也安排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结合房屋结构,给出了专业的改造方案。这些举措极大地降低了改造的成本,缩短了改造的周期。


远远看去,“恋庐小舍”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漂亮、干净。楼下四间房,楼上三间房。楼下的用来自住,楼上的用来营业。院外有三个停车位,院内有一个二十余平大.小的园子,可以用来休闲。


这是庐江县家庭民宿中典型的“一庭两院”设计。


“农舍经济”释放强大动能


“新乡人”马凤余,“归乡人”凌彩虹,“原乡人”王自元,“三乡人”因民宿在长冲村相遇,也因民宿逐渐形成合力,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安徽传统自然村落因民宿产业带来的人员结构、风貌、收入的变化。


而长冲村更是庐江县家庭民宿发展政策全面惠及广大群众的一个生动缩影,长冲村闲置农房的华丽蜕变,是庐江县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空心村”问题日益突显,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农房也成了“沉睡”的资源。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源”,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庐江在家庭民宿上做起了文章:力求一处农舍就是一处风景、一处招商引资点、一个产业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庐江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和促进旅游民宿健康发展扶持奖补办法》《发展“农舍总部经济”实施意见》《“民宿+特色种养”奖补办法》等文件,加大旅游民宿投资、乡村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除了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庐江也加强“内功”修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农舍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2年8月,庐江举办了乡村运营商招募大会,出台了《乡村运营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运营商进驻;2023年3月,举办了2023中国庐江“农舍经济”发展大会,发布了庐江民宿公用品牌“有庐乡宿”,聘任首批5名庐江民宿体验官,推动全县乡村民宿产业从品牌形象到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10月,成立民宿协会,民宿监管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民宿管理水平,打造更加健康、规范、有序的民宿发展环境方面的内容。


现在庐江“农舍经济”不但是企业家的创业园,也是乡村增收的“动力源”。数据显示,目前庐江县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汤池—万山—柯坦、冶父山—白湖、罗河—龙桥—矾山三大民宿集聚区已初具规模;签约400多家企业入驻庐江美丽乡村,已累计实现累计税收6000余万元,未来计划实现千家“农舍总部”落户乡村。

【详情】
时间:2023-11-30 15:33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