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安庆、合肥等地,深入历史文化街区、科技创新园区等考察调研,并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安徽工作把脉定向、精准指导。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殷嘱托,在各地各部门引起热烈反响,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团结奋斗,立足岗位,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10月17日下午,总书记在合肥市考察了合肥滨湖科学城,了解当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

一路向“新”的合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目前,该市正对标梳理细化贯彻落实举措,开展督导检查,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该市公布关于印发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若干举措的通知,围绕促进外商投资运营便利化、推动跨境贸易高效化、强化权益保护法治化、推进服务保障均等化四个方面出台具体举措,着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

淮北市第一时间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对标对表、逐条逐项梳理研究,将之细化实化为具体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不断提高项目谋划质量和招商工作质效,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和“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化解难题,凝心聚力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在安庆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桐城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推深做实“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等问题,逐条逐项细化措施办法、谋实载体抓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加快敲定六尺巷片区运营方案,加强对桐城派、黄梅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深化运用,加快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建设,积极构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扩大基层治理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连日来,安徽师范大学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全面系统学、统筹结合学、联系实际学,认真策划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专题宣传宣讲活动,聚焦立德树人、科研创新、党建引领认真制定学校贯彻落实方案,系统谋划学校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师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安徽农业大学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全面吃透精髓要义、把握精神实质。学校立足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建设的全局大局,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等战略需求,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科研平台提档升级。聚焦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攻关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新农机、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产品开发”于一体的新型转化载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高水平支撑和引领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充分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和造福民生的大爱之心。全省民政系统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兜牢民生底线,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推广“困有所扶”“救急难”互助社等创新措施;下大力气推动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设施,因地制宜整合农村敬老院资源,织密筑牢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品质。

总书记对安徽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安徽发展的殷切期望,令全省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倍受鼓舞、倍添干劲。全省各级工会将切实把总书记的关怀期望转化为推动工会工作的强大动力,聚焦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部署,大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进一步叫响做实“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跟着劳模去创新”等新时代安徽工会工作品牌,用心用情做好职工维权服务工作,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工会力量。


【详情】
时间:2024-10-23 17:14 来源:安徽新闻网

  新华网合肥10月23日电(吴万蓉 王邦燕)有因“过昭关”的故事而闻名的古昭关,有因文学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被人熟知的褒禅山华阳洞,有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的凌家滩遗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不仅汇聚了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更孕育了深厚且丰富的文化根基,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含山县以其悠久的历史脉络为经,丰富的人文底蕴为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心编织着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底蕴:钟灵毓秀兴文旅

  金秋时节的褒禅山林木葱茏,微风拂过山峦,带来一丝丝凉爽与惬意。伍子胥古道千金湖畔,一座座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依山傍水而建,与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

  凭借褒禅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含山县积极引导景区民宿开发建设,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含山县褒禅山风景区的帐篷民宿。新华网发(王邦燕 摄)

  “在褒禅山风景区,我们既有轻便型的帐篷民宿,又有私密度高的特色民宿,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差异化发展民宿产业,能够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含山县文旅投副总经理陈涛表示,每逢节假日,褒禅山民宿游娱、餐饮等业态十分火爆,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坐落于漫漫山野间,牛路探索营地的帐篷民宿在保留轻体量特征的同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配备了空调、防虫纱等基础设置,并融合烧烤、音乐、泛舟游湖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成为无数游客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含山县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依托“褒禅山”“太湖山”等文旅IP,不断拓展“民宿+”业态,探索与啤酒龙虾节、褒禅山半程马拉松、国庆灯光秀等品牌节庆活动进行联动。通过“民宿+美食”“民宿+体育”“民宿+节庆”等模式,吸引不同客群,为当地文旅注入新的活力。

  “国庆期间,我们带孩子来打卡中学课本里的游褒禅山记,入住了这边的枕水涧民宿,独门小院,依山傍水,住得很舒适。晚上还有夜游灯光秀活动,打铁花、烟花瀑布令人震撼,这一趟来得真值!”游客陈女士说道。

  传承:熔古铸今促发展

  今年国庆期间,在位于含山县的凌家滩研学小镇,孩子们在考古遗址零距离接触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聚精会神地了解出土文物修复的方法……研学小镇实景AR文明探源之旅、VR奇遇记等互动项目,用科技连接历史与未来,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凌家滩文化的魅力。

  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滩遗址自1987年发掘以来,共出土玉器1000多件。多年来,含山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阶段目标,扎实推进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群众。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纷至沓来。今年1月至9月,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观众35万人次,与2023年同时期相比增加13.5万人次。

  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进一步激活凌家滩文化,通过打造新型研学文旅复合型产业链,一站式满足游客的需求,今年4月份,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正式对外开放。自小镇运营以来,已经接待游客2万多人。

  作为马鞍山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重要项目,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依托凌家滩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打造研学课程的同时,还积极与周边的风景区、农家乐等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合力打造凌家滩遗址“旅游圈”,积极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含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汪媛霞表示,含山县将坚持以凌家滩文化为龙头,不断扩大含山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生态、文化价值转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活力:因地制宜谱新篇

  走进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石头部落”,片石垒砌的石屋、石桥错落有致,云雾缭绕山间,天路蜿蜒盘旋,宛如世外桃源。

  过去,这里由于山地特点,农业发展受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六衖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通过深挖石头文化和“黄山游击队”红色文化底蕴,在完善道路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在的六衖村,不仅有戏水沙滩、草原天路等观光游玩景点,还有黄山游击队旧址展览馆、游击小道等红色研学基地,为游客提供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全方位旅游体验,成为远近闻名的3A级景区和网红打卡地。

  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风光。新华网发(王邦燕 摄)

  “2023年,六衖村村集体收入达到268万元,在含山县排名第一。”六衖村游客中心运营部主管朱晶晶介绍,景区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

    无独有偶,太湖山脚下的铜闸镇长岗村则充分发挥当地“老鹅汤”美食带来的流量优势,在“千万工程”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打造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鹅遇美食村”,让来往喝“老鹅汤”的游客停得住、留得下。

  今年上半年,陶厂镇大渔滩以“荷”为机,吸引近10万人(次)次打卡,拉动旅游消费约200万元;运漕镇龙舟赛吸引近5.5万人(次)观看,拉动消费收入约220万元……含山县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文旅、农旅、红旅的融合赋能,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含山有好山好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研究透含山的‘自然禀赋’‘人文禀赋’‘经济禀赋’对含山县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含山县文旅体局副局长周玉春表示。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含山县已接待游客375万人次、同比增长36.45%,旅游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37.7%。未来,该县将继续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探索更多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模式,不断优化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打造更多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书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详情】
时间:2024-10-23 17:13 来源:新华网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革命歌曲伴随着一面面红旗从金寨传遍全国。八月桂花香,飘进了人民的心里,也坚定了每个人革命斗争的意志。

  斗转星移近百年,作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金寨身上的红色印记愈发熠熠生辉,大别山精神奏响了奋进的乐章,在新时代焕发了勃勃生机,指引着金寨儿女在新征程上不断前行。

  一张写进历史的“旧香案”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有着一张桌面坑坑洼洼,饱经烟火燎烤,布满岁月痕迹的破旧香案,这是馆内珍藏的国家级历史文物——穿石庙会议桌。1929年5月2日,就在这张桌子旁,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作出了立夏节起义的伟大决策,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图为穿石庙会议桌

  立夏节起义如炸响了一声红色惊雷,大别山腹地自此红旗漫卷、赤潮涌动,短短几天之内,商南大部分地区被起义群众占领,起义大获全胜。共产党人组织革命群众在金寨地区发动多次武装斗争,建立乡区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陆续组建十余支红军队伍和多支地方武装力量。

  1929年5月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这是金寨组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为日后开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四方面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金寨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革命年代,金寨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据金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徐超介绍,目前在册革命烈士就有15646位,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多。

  传承红色基因,勿忘先烈伟绩。近年来,金寨全面推进全县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建成了包括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物等在内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图为“十万剧场”演出剧照

  “小苏维埃城”再现“长街宴”

  走在金寨县汤家汇镇的“红军街”上,长长的青石板路面,两旁的“议事祠”和“红军邮局”等历史建筑仍然保留了当年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火热的革命年代。

  1934年4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第二十八军在汤家汇镇胡氏祠会师,当地老百姓自发拿出自家的食物,摆满长街招待战士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汤家汇镇自2017年开始举办长街宴,至今已延续七年,成为一个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

  汤家汇镇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金寨县最早期中共党组织诞生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至今仍完好保留着4处国保、12处省保以及42处市县文保单位,完整的红色政权机构依旧清晰可见,堪称“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

  今年汤家汇镇的“十万剧场”启幕,“金寨有‘十万儿女为国捐躯,十万良田沉入水底,十万群众移居深山’这一说法,‘十万剧场’因此得名。”负责人昌从志介绍道。

  这座剧场打造了全国首部沉浸式、元宇宙、年轻化红色演艺戏剧《立夏》,以大型沉浸式演绎和VR元宇宙文旅体验为核心,通过观众与演员沉浸式互动的方式,生动再现金寨的红色历史。观众可以和演员一起携手互动,穿越绵长的时光隧道,身临其境地感悟那段峥嵘岁月,体会豪迈的革命激情。

  红色是金寨的底色,为了把红色资源用好,金寨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保护开发革命遗址、建立红色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不断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返乡就业,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又回到了大湾村

  国庆长假,大湾村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红色推荐官”王良洲也愈发忙碌,接待游客,讲解当地景色,让这位30多岁的年轻小伙忙得不亦乐乎。

  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曾是金寨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句顺口溜道出了这里曾经的偏远和贫穷。10多年前,王良洲离开家乡,前往外省打工,“在村里呆着挣不到钱,只能出去。”他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大湾村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路子,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对境内红色遗址的挖掘与保护,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湾村用老屋改造的民宿经常“客满”

  如今从空中俯瞰大湾村,一条条道路如根根彩带一样盘绕在重重大别山中,随着交通的便捷,前来大湾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大湾村累计接待游客超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6000万元。

  2023年,王良洲回到了家乡,在旅游公司担任了“红色讲解员”,将这里的红色历史以及美食美景推荐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个人力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几年,大湾村人均年收入从6000余元,提高到2023年的近2万元。

  “大湾村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不仅有道路、住房这样的基础设施改善,村里还修建了篮球场,露天影院,让村民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提升。”产业的发展,村貌的变化,吸引了许许多多像王良洲这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从事各行各业,给这个曾经偏远的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为村子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活力。

安徽雅迪机车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工业强县”为革命老区“起势腾飞”

  在六安金寨县现代产业园区内,安徽雅迪机车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专注地组装着一辆辆新能源电动车。通过积极整合供应链资源,安徽雅迪成功吸引了近30家供方企业入驻金寨,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实现了公司年产值从2020年的1.8亿元到2023年约40亿元的飞跃式增长,产销量也连年攀升,2023年更是达到了230万台。目前,安徽雅迪拥有15条现代化生产线和先进的电动车检测中心,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工业兴则经济兴,制造强则城市强,金寨县曾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在“工业强县”主战略的引导下,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健康四大产业集群,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金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四大重点产业产值近198.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3%。

  如今,金寨县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制造业发展根基更加稳固,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彰显。先后荣获全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成效明显地区”“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成效明显地区”等多项殊荣。(记者/苏艺 刘玉才 谢麒麟 严鹏 朱晓桐 杨雪 海报制作/杨曦)



【详情】
时间:2024-10-23 17:13 来源: 安徽新闻网



气温陡降,但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里,不断传来热气腾腾的消息——

18日,合肥京东方一条中试线项目首批样品下线,在钙钛矿光伏产业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19日,量子信息产业领军企业之一的国仪量子,发布全新的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升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近日宣布,拟赴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鼓励科研工作者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我们干劲更足了。”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2017年1月,国家批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方案,合肥与上海张江、北京怀柔、深圳成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就是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载体。

这些年,科学城从蓝图逐渐变成实景。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正在隆起;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23年,合肥培育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1万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416家。



合肥滨湖科学城。

亲眼见证科学城这几年的变化,让陈林想起4年前的场景。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4年来,安徽牢记嘱托,奋力前行。到现在,规上工业营收超5万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9%。科创板上市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数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第7位、第8位……

安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10年来,安徽GDP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2023年,安徽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4万亿元、升至全国第10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我们安徽的科技,也要在全国打头阵。”陈林和同事们正抓紧研究落实,怎样更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好促进尖端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打头阵”激发了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创始人们的斗志。

“从20多年前由一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创立的校友企业,到如今长期保持智能语音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科大讯飞做大做强,靠的正是科技自立自强、敢于拼搏。”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国平,感慨万分。

今年6月,由科大讯飞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再过两天,10月24日,是第七届世界声博会暨2024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开幕式上,讯飞星火大模型即将发布最新版本,还将首次发布多语言认知大模型。

胡国平透露,基于全要素自主可控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实验室研发的星火智医助理已在全国600多个区县实现应用。

视涯科技是一家从事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研发制造的科技型企业。总经理丰华有“荣幸”之感:“很荣幸我们能在一个好时代进行创业创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好环境;很荣幸我们落户安徽、落户合肥,这里是科技创新的沃土,有机制有活力有担当,真抓实干。”

几年前,因为对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的发展感兴趣,被合肥双招双引的力度所吸引,丰华和他的团队来到合肥。经过3轮融资,视涯科技总部已迁至合肥,视涯科技也成长为业界知名的独角兽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让创新创造的步伐更快。”丰华信心十足。


【详情】
时间:2024-10-22 23:00 来源:人民日报

1.png

六点刚过,安徽桐城这座小城尚未苏醒,位于市中心文昌街道的六尺巷景区,已经迎来首批游客。天光渐亮,游客渐多。

“我身后的六尺巷,有一段动人的礼让故事。”巷道入口处,佩戴着“‘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讲解员”工作牌的张耘,正声情并茂地向游客讲述。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受此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

张耘的公职身份,是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六尺巷典故中男一号张英的十二世孙。

从小听着先祖让墙的故事长大,但10月17日下午,让张耘对六尺巷和先人,有了更深的感情。



新华社记者摄。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重温了张吴礼让的典故,并嘱咐大家,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新华社记者摄。

张耘当时就在现场。他难抑激动:“总书记对六尺巷典故这么关注,对礼让一事评价这么高,作为张氏家族后人、社区工作者,特别骄傲。”

这两天是周末,游客增多。家住六尺巷旁的张耘,起个大早,乐此不疲地为大家一遍遍讲述六尺巷典故。

不仅爱讲300多年前老祖先的传奇,他还讲新时代桐城人的故事。



张耘在六尺巷为大家讲解。 李俊杰摄

“六尺巷,现在已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是一个工作方法的代名词。”张耘说。

他指的,正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看上去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是双方‘为争一口气’而已,还是有化解的可能。”桐城市人民法院是最早将六尺巷精神应用于司法调解中的实践者之一。

副院长杨玉琴介绍,大家尝试将六尺巷折射的文化内涵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起来,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形成了“六尺巷调解法”。“六步中,最深入人心的是‘让’与‘和’。‘让’是方式,‘和’是目标。”

市民金叶遇到一件烦心事。经营货物运输业务的他与当地一家企业因为运费问题产生矛盾,向法院提起诉讼。

范岗人民法庭了解情况后,将双方当事人请到了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法官曹红先从“六尺巷典故”谈起,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再从法理和事理、情理出发,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以和为贵。最终,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而且决定继续合作。

“‘以和为贵’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也为现代纠纷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曹红说。

“通过这次调解,感触颇深。许多事情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如果都秉承着礼让精神,各退一步,事情也就解决了。”金叶说。

这样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在桐城比比皆是。

如今,桐城已设立了覆盖基层单位的“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2021年,桐城又将六尺巷精神扩展至全市基层治理领域,创新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升级。

2023年全国两会,以六尺巷命名的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去年11月,又获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六尺巷。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的六尺巷,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地方品牌,还输出到了其他省份。”谈起六尺巷的“跨界”,张耘满是自豪。

他还开心地看到,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六尺巷的保护宣传。政府拨专款,让战火中几乎拆毁殆尽的六尺巷,在原址上得以复建扩建;以六尺巷为题材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新作频出。

“总书记刚离开桐城、离开安徽,从省里到市里,都在研究,怎样进一步挖掘六尺巷的丰富内涵,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张耘说,作为六尺巷社区党支书,他和同事们定下目标,要共同协力,让“六尺巷调解室”成为社区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张耘坚信,六尺巷故事里,一定有更多“上新”素材,更加精彩。

夜幕降临,不少市民和游客特地绕道,再走一遍灯光下的六尺巷。不知从何处,飘来轻灵的童声所唱的《六尺巷》旋律——

我家两堵墙

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


【详情】
时间:2024-10-22 23:00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洪敬谱

  深秋的江淮大地,丹桂飘香、气候宜人。位于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安徽创新馆内,人头攒动。作为全国知名民族自主创新展示窗口,这里展示了2400余件安徽自主创新成果,年接待量达62万人次。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科技日报记者20日在合肥滨湖科学城采访时了解到,这里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负责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合肥骆岗公园、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承担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等工作。

  近年来,合肥滨湖科学城在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敢闯敢拼,交上了一份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安徽答卷”。

  创新体制,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

  于2019年正式开馆的安徽创新馆,是集技术开发、转化交易、项目孵化、展示推广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是国内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

  2020年9月,按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的思路,在安徽创新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基础上,安徽组建起国有控股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科技大市场”),以“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的双主体治理体制改革,在省内市县、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线下分市场,拓展发展路径。

  “2020年10月以来,安徽科技大市场已在全省建设科技分市场15家,服务企业近2万家。”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我们在革命老区六安建设科技分市场,不到两年时间,就挖掘了40余个企业技术需求、推广了200余项科技成果,并推动建设省内首个微纳传感材料中试基地。”

  前不久,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在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组团“安家”。这批企业正是经安徽科技大市场及合作机构逐一走访对接、综合研判和分析后,“拉”到合肥的。对此,陈林表示:“在各地走访调研企业,是安徽科技大市场工作人员的常态。”

  近年来,安徽创新馆不断优化成果挖掘、概念验证、成果评价、产权交易、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遴选长三角及省内50多家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创新成果公开定价、网络竞价、技术能力挂牌、场景推广交易等多种成果交易模式,获得17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六位一体,构筑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坐落在巢湖之畔的安徽创新馆,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它不仅是安徽展示重大科技成果的窗口,还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玄教授团队的“电流触发器”项目通过该校的科研成果赋权,成果开始落地转化。该项目为核聚变“沿途下蛋”成果,作为可控核聚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经济效益、高比压值、高迭代率的优势。但是,这一项目的融资需求较大、场地要求特殊。

  为促成该项目尽快落地转化,安徽科技大市场工作人员先后组织该项目团队走访产业园区,参加项目资方对接会等,帮助团队确认赋权相关流程进展和事项。

  今年3月,由该项目成果转化而成立的合肥星能玄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落户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多亏了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大力帮助,才让这个项目落地得这么快!”孙玄感慨道。

  在安徽,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累计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547场,汇聚成果1.8万余项,挂牌、转化科技成果3027项,促成成果转化金额超1160亿元,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486.72亿元。”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袁程说。

  安徽创新馆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探索出全国首创的成果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模式。“接下来,合肥滨湖科学城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前沿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建强用好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陈林表示。


【详情】
时间:2024-10-22 22:54 来源:科技日报

  这是合肥市天鹅湖(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3000多年的建城史,积淀了合肥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800里巢湖烟波浩渺,大湖之畔,华夏“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曾在这里建立古巢国;三国烽烟,这里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绿意盎然、生态和谐,从庐州月下的诗意栖居,到巢湖之畔的渔舟唱晚,合肥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今天的合肥,在新时代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正成为一座科创之城。大科学装置,承载人类点亮聚变能源的美好愿景;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让人们感受到科技前沿的合肥力量;中科大、科学岛,是这个城市“科里科气”的独特气质;京东方、联宝、大众、蔚来……这些新兴产业地标澎湃着城市的“向新力”。创新的力量拔节生长,古老而年轻的合肥奋力跑出发展加速度,不断刷新“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辉煌。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巢湖湿地及城市天际线(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科学岛(2024年5月17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王天昊 摄)

  这是合肥市肥西县杭埠河大桥及巢湖(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三河古镇(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2024年10月12日,市民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泛舟。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位于合肥市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2024年4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2024年5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市民参观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的电池包生产线(2023年3月24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拍摄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2022年10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汽车第二工厂(2024年1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合肥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巢湖风光(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骆岗公园(2024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骆岗公园(2024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这是合肥市环巢湖大道(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游客在合肥骆岗公园拍照打卡(2023年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合肥市包公园清风阁(2024年10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市民在由安徽省机械化粮库改造而成的合肥市新粮仓文化商业合集区内散步(2024年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市民走过张辽像(2024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合肥市夜景(2024年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市民在合肥市罍街享受夜晚时光(2024年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市民在合肥市罍街享受夜晚时光(2024年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市民在合肥市绿轴公园开展健身活动(2024年10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详情】
时间:2024-10-22 22:54 来源:新华网
10月21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议。省委书记梁言顺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学细悟、心领神会,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在安徽落地见效。
会议采取“个人自学+集中研讨”的形式进行。会上,省领导王清宪、唐良智、虞爱华、张西明、刘海泉、费高云、张红文、刘国宾、钱三雄、单向前、陶明伦作了重点发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其他成员参加会议。
梁言顺指出,总书记重要讲话蕴含着对安徽发展的战略考量、对安徽工作的精准把脉、对江淮儿女的深情大爱。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总书记这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与总书记2016年、2020年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安徽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一体深学细悟、整体融会贯通、坚决贯彻落实。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指示,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指示,建设江淮粮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用足用好丰富文旅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更多体现“徽风皖韵”、展示安徽新形象的文化精品。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梁言顺强调,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心领神会是基础,不折不扣抓落实是根本要求,必须从政治上理解把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带着感情往心里学,坚持原原本本、老老实实、逐字逐句学,进一步吃透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要融会贯通往深里悟,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从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找方向、找遵循、找思路、找办法。要不折不扣往实里做,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谋深谋实落实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把总书记嘱托的事办好、把安徽的工作干好。
梁言顺强调,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要从长远着眼,也要从当下做起。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扎实做好扩大投资、助企纾困、提振消费、粮食生产等工作,全力配合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高质高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检验学习贯彻的成效。要从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高度,真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工作,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详情】
时间:2024-10-22 16:04 来源:安徽日报

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白鹿村农民丰收节活动精彩纷呈。(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高 鹏 摄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村民在晒场上晾晒农作物。(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郑 宏 摄

淮北市工人文化宫内,职工家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家政服务员介绍工作注意事项。(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张 锋 摄

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一年级新生迎来秋季开学报到的日子,孩子们领取新书,在校园里快乐奔走。(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吴海波 摄

在安庆市宿松县的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农机手驾驶农机作业。(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王 洪 李 龙 摄

稻谷飘香,满目金黄,江淮处处好“丰”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殷殷嘱托记心间,感恩奋进永向前。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江淮粮仓、美丽乡村,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再建新功。

建设江淮粮仓 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极大信心,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安徽农垦集团董事长张其广说,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致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入践行“粮食安全国家队、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职责使命,大力实施“强科技、大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战略,进一步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和“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

10月19日,在淮河岸边的凤台县杨村镇,5万亩水稻收割已接近尾声。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宏斌在托管的3000亩稻田里,指挥着机收、装运、烘干、仓储。“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种出更多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粮食,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陈宏斌说。

天气晴好,小岗村正忙于收获。近年来,小岗村近1.4万亩耕地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改善了种粮的基础条件。

“总书记指出,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小岗村入选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地区,通过改革,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农业朝着现代化大步迈进。”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

泗县牢牢抓住全国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县机遇,探索形成了“四坚持、四严防”工作法,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县共摸底核实农户17.6万户、土地182万亩,直接延包率约97%。“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扛牢‘整县试点’责任,统筹抓好农业农村领域各项改革,为二轮土地延包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泗县县委副书记邱磊说。

推动产业升级 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铜陵白姜是铜陵特色农产品,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铜陵白姜核心产区之一的大院村有白姜加工企业近20家,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扎实做强白姜特色产业。”铜陵市郊区副区长、大通镇党委书记朱宁说,将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完善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继续大力培养年轻“新农人”,支持开发“白姜宴”、推出文创产品,让“土疙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总书记的话,讲到了老区人民的心坎里。

10月19日,在革命老区金寨县南溪镇丁埠村,第二届丝绸文化节拉开帷幕,由当地干部群众组织的精彩节目,博得村民们的热烈掌声。“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度重视,对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体的亲切关怀,让我们非常感动,备受鼓舞。近年来,村里以丝绸产业为核心,打造桑园、蚕室,开发各类丝绸产品,建起老街民宿,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有效防范返贫致贫现象。”丁埠村第一书记王桦说。

“金寨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等大事,把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组建2459个防返贫动态监测基层网格,对3.65万户脱贫户和1404户监测对象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2712元,较2020年增长53%。”金寨县委书记张涧说。

“全省人社系统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省人社厅厅长王炜表示,将坚决落实“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的重要指示,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扎实推进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民生实事,加强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因地制宜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确保退役军人、农民工、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总体稳定。

建设美丽乡村 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歙县积极探索“国企+社会资本+村集体”建设路径,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农业主题村、非遗村、康养村、艺术村、美食村等网红乡村“满天星”,初步构建了县、乡(镇)、村“多规合一”、有效衔接、一体推进的建设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借鉴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歙县县长王奇勇说,将坚持农文旅融合,做强“猪鱼茶菊果”全产业链,打响“歙采缤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和公共文化等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好看,也要里子实惠,让广大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来安县水口镇养老服务中心,医务室、活动室、洗浴间、护理站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老人房间全部配置了空调、电视、橱柜、窗帘等,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县里针对全县农村老人养老的实际需求,进行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引入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对全部12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建成6个区域化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另外6个特困供养机构的老人入住,并改造成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实现高品质、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来安县民政局局长韩先秀说,该县打造农村幸福院“三边”服务模式、开展“邻互惠”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已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说:“将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成果。注重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财税政策等工具,将财政逆周期调节政策与惠民生有效结合,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注重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向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将有限的资金,投向老百姓最紧迫的民生实事上。”

壮大县域经济 提升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

县城是以城带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安徽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发展,优化县域产业、村庄、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有力推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村、产城(镇)融合发展。

肥西县瞄准省市产业的发展重点方向,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合肥市“6+5+X”产业布局,精选新能源汽车、光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强劲增长赛道,集群布局,聚焦发力。随着集群战略深入推进,该县近两年累计签约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41个。“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发展,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当好全省排头兵,争做长三角县域优等生。”肥西县委书记陈伟说。

芜湖市湾沚区着力构建以航空产业(低空经济)、汽车零部件暨高端装备制造为“双首位”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规上工业企业470家。同时聚焦城乡融合,打造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园子、后院子”。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所辖五镇“一镇一品”,实现省级特色小镇全覆盖,航空小镇、殷港艺创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湾沚区区长李国柱说,将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沿着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今年,该工作法在全省推广。“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六尺巷这个典故蕴含的和谐礼让、亲人善邻的优秀文化传统,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中,着力推动‘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形成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治理格局。”桐城市委书记章周中说。

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濉溪县临涣镇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成为人民调解的品牌。“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淮北实际,推动出台关于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升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淮北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杨宏军说。

“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是黄山市充分挖掘徽州文化时代价值,创新打造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近年来,黄山市创建‘作退一步想’工作室1100余个,打造户主会、板凳会、逢四说事等69个群众自治品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以上,促进了乡风淳美、社会和美。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黄山市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负责人张世珩说。


【详情】
时间:2024-10-22 16:03 来源: 安徽新闻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