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在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谋深谋实谋细政策举措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4月29日上午,省委书记、省委财经委员会主任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分析一季度全省经济形势,研究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韩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意义,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谋深谋实谋细贯彻落实举措,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尽快落到实处。

韩俊强调,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动能强劲、趋势向好,工业、投资支撑持续强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汽车“首位产业”增势良好,外贸外资延续向好势头,市场信心活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实现了良好开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仍面临有效需求不振等困难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全力拼经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韩俊强调,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二季度至关重要,要细化政策、优化环境、改善预期、防范风险、保障民生,确保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聚焦重点指标分行业、分企业、分产品做好细化分析,加快补齐短板,千方百计稳增长。聚焦重点行业强化助企纾困,“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加大帮扶力度,突出优化营商环境末端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聚焦重点区域加强督促指导,经济大市要勇挑大梁、多做贡献。二要抓好重点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早日投产,加大力度拓展省内光伏产业应用端场景,抓紧谋划布局低空经济、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实施好现代服务业发展20项重大工程,大力推动传统商超经营业态向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转型,线上线下同步拓展销售渠道。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强化“公转水”“公转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三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坚持国内国外双向发力,深化“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提升“双招双引”质效。扎实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高耗能高排放设备以及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一城一策优化房地产政策举措,充分发掘重点群体购房潜力,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四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保持消费券发放力度和节奏,优化汽车、家电、住房等消费补贴政策,高质量筹备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进一步抬升全省消费热度。大力促进文旅消费,抓住“五一”、端午等契机,精心策划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旅活动。五要巩固外贸良好势头,扎实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六要抓实重点民生工作,统筹做好稳就业、新高考落地、迎峰度夏、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记者:朱胜利

编辑:王嵌


【详情】
时间:2024-04-30 15:59

微信截图_20240430155806.png

  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在长三角地区得到印证:古时的京杭大运河孕育繁华市镇,近代以来良港枢纽打下产业基础,如今轨道上的城市群、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多来,交通一体化一直是“先手棋”。

  新的一天,又一列G7578次列车从安徽六安出发,途经江苏苏州、上海、浙江杭州等城市,最终抵达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

  G7578次列车长曹立斐介绍,列车穿越长三角三省一市,开行9年多来,已累计运行300多万公里,运送旅客400多万人次。

  安徽六安农产品经销商汪康是G7578次列车“常旅客”,他经常往返于六安和上海之间。汪康说,高铁的便捷已经给公司很多产业,还有一些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高速铁路里程超70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徐海贤介绍,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飞驰,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支撑城市网络要素的流动,从而促进整个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和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

  今年以来,长三角铁路的日均客流超过了2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这是在滁州市拍摄的滁宁城际铁路列车(2023年6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交通的发展带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

  横跨滁河的汊河大桥,连接起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与江苏南京市顶山街道。两地合作共建“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以创新性的体制机制“一盘棋”促进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人才互认。

  近年来,汊河镇依托跨界一体化发展契机,成为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目前已逐渐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为南京整车企业配套。

  随着两地跨省通办服务等多项工作实现互相协同,“跨界”生活也越来越便利。

  国网来安县供电公司建阳(毗邻区)供电服务中心主任黄文豪表示,通过共同推进跨省用电业务协同,深化数据共享应用,属地窗口直接受理异地业务,实现了企业和市民享受皖苏供电窗口同质同效服务。

  这是连接来安县汊河镇和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汊河大桥(2023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孙骏 摄)

  2023年6月,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已经建成通车。目前,正在编制谋划的宁滁一体化协同发展交通重点项目有近30个。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姜宁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的推进工作里面有很多内容,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对于长三角经济社会活动的进一步地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经济活动,特别是为企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3月1日,工作人员在“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家太阳能电池片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一架大飞机有上百万个零部件。一个跨地域的民用航空产业链联盟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逐步发展壮大。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组组长戴志明表示,包括G60科创走廊在内,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协同体系,能够通过跨区域产业协同这种机制,把大家串联起来,激发出来,把大家的能力展示出来。

  这是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外景(2020年11月18日摄)。新华社发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密集布局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贾占锋表示,科创的要素在九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按市场化要素配置,九城市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大江奔腾,东流入海。勇立潮头的长三角,正在新征程上谱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古运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记者:李雨泽、毛俊、黄培锋、丁汀


【详情】
时间:2024-04-30 15:59

 新华网合肥4月29日电(李东标)奇瑞集团25款重磅车型和10余款先进技术展品亮相、江汽集团展示首款搭载华为车机的MPV、大众正式发布智能纯电新品类……在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包括奇瑞、江淮汽车、大众安徽在内的整车企业和部分汽车上下游企业参展,展现了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新成就,成为展会上一抹亮丽风景线。

  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的2024北京车展上,参观者在蔚来汽车展台参观电动汽车换电站演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万亿级产业集群“上新”

  全球首发车达117台,新能源车型278个,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约500家零部件企业及科技公司展出创新成果,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吸引着众多车迷的目光。

  展台一侧,奇瑞品牌携旗下首款新能源量产概念车E06、风云A9、风云T9、探索06C-DM、探索06秘境骑士版以及新瑞虎8等7款新车亮相。以“新能源+燃油”多技术路线并举、多产品差异化布局的奇瑞品牌,打破技术创新边界,带来全新出行体验,让很多车迷大饱眼福。

  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的2024北京车展上,奇瑞汽车展出的新车型风云T9。(受访者供图)

  在江汽集团展位上展出的瑞风RF8鸿蒙版车型人机界面,基于鸿蒙系统打造的AR引擎与华为车机无缝融合,可将导航、高阶辅助驾驶信息形成3D显示,实时掌握车速、碰撞预警等信息。

  智能化的背后,是加速涌现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在科大讯飞展位上,一些智能汽车新技术新应用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座舱台架,可以将大模型的概括、推理等能力深度融入用车场景中,和语音、视觉交互相结合,为用户带来智能的座舱体验。

  目前,讯飞智能车载语音系统已覆盖23个主要语种,搭载车型已销往亚洲、欧洲、中东、南美等地的60多个国家与地区,让海外用户体验来自中国的智能用车服务。

  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的2024北京车展上,科大讯飞AI技术吸引诸多关注。(受访者供图)

  这是安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汽车产业是安徽省“首位产业”,近年来安徽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

  来自安徽省汽车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今年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62万辆,同比增长35%,占全国比重为9.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0.7万辆,同比增长45%,占全国比重为9.8%。汽车出口32.6万辆,同比增长28%。

  与此同时,安徽汽车产业发展质效全面提升。2023年,安徽省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迈上万亿新台阶。全年汽车业增加值增长33.9%,增幅创2010年以来年度新高,为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26.4%、居41个行业大类之首。

  截至目前,安徽已基本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发展格局,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认为,目前,安徽省汽车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万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加快壮大,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头部企业投下发展“信心票”

  “作为安徽人,我们要加大在安徽的投资。”4月28日,在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安徽主题日活动中,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的一席话,成为当天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比亚迪在安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形成了“一核心、四支撑、五网联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当天,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安徽主题日活动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次活动以“拥抱汽车新时代 共创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

  参会的主角都是海内外、省内外汽车领域的头部重点企业,既有整车企业,也有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少车企在安徽主题日活动上表达了深耕安徽、加码投资的意愿,对安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的北京车展上,蔚来汽车携旗下8款2024款车型集体亮相,智能电动高端行政轿车2024款ET7行政版正式上市,受到很多车迷的关注。“蔚来的每一辆车都在安徽生产,我们也在尽自己所能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将本地配套率提升到70%以上,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聚集。”蔚来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说。

  从今年2月江淮钇为10000辆电动车出口首批正式发车,到5000辆钇为3和5000辆花仙子等车型陆续发至海外,再到江淮汽车进入澳大利亚皮卡汽车市场,今年以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扬帆风正劲、阔步新征程,迈入发展快车道。

  工业机器人在江淮汽车乘用车焊接车间生产线上工作。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项兴初表示,近年来,江汽集团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一季度,江汽集团累计销售车辆10.68万台,实现收入108.09亿元。预计全年实现销量50万台,营收500亿元。

  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企业投资安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到安徽去”作为企业发展的首选。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邵剑介绍,目前,大众在合肥市的布局包括整车制造基地、研发中心以及供应商园区,除直接投资外,还吸引了超过40余家供应商来皖投资,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轮上”安徽乘势而上再出发

  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印发系列配套制度,组建省汽车办……近年来,安徽出台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围绕强化创新引领,安徽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

  这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安徽省汽车办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将高效运营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加快研发创新、场景挖掘、技术产品孵化和产业化,在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同时,安徽省还将精准服务整车企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车企有序扩大产品出海、产能出海。探索开展车网互动、智能驾驶测试等试点示范。夯实产业支撑。创新市场化引才支持举措,上线汽车人才供需平台,加快打造产业创新人才高地。

  “我们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再上新台阶。”安徽省汽车办负责人说。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桃花镇一家机械企业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汽车零配件。新华社发(陈家乐 摄)

  推动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弘强表示,安徽省将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土耳其汽配展等境内外展会,举办新能源汽车“走出去”企业座谈会,支持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汽车产业开放合作。同时,精心办好海客圆桌会、中博会自办活动、中外企业对接会等活动,加大汽车产业外资招引。

  安徽省提出,到2025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基本形成纯电动为主、插电混合动力为辅、氢燃料示范的发展格局。

  逐梦新征程,奋进向未来。安徽汽车已开启“加速冲刺”模式。坐稳中国汽车出口“头把交椅”的奇瑞集团,今年一季度累计出口汽车253418辆,同比增长40.9%。奇瑞还宣布将在泰国开设新的电动汽车组装厂,计划在2025年竣工并正式启用。“安徽汽车人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最幸福的时代,我们一定会乘势而上,加速推动安徽汽车产业做强做大。”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说。

  乘势而上再出发,安徽汽车产业正一路疾驰,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情】
时间:2024-04-29 19:03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制造业增长8.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3.5%。随着安徽先进制造集群加速建设,以汽车、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正日益壮大。日前,记者跟随安徽“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集中采访团,辗转安徽宣城、芜湖、滁州三地市调研采访,切近触摸江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脉搏。

  “我们自主研发的高精度RV减速器,为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稳定可靠的‘中国关节’。企业产品价格较国外同类竞品降低至少50%。”在安徽省宣城市安徽云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企业“科技副总”刘勇指着数十台“翩翩起舞”的六轴工业机器人说。

  2023年4月,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教工党支部书记刘勇受聘成为企业的“科技副总”。从2023年起,宣城市选派21名“科技副总”进入企业,力争在三年内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让“科技副总”帮助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送去发展“特效药”。

  无独有偶,在安徽芜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于2017年落户当地,为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第三代半导体、汽车电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服务,同时开展人才培育,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发展。

  “自落户以来,西电芜湖研究院已陆续培养了三届、400余名研究生,2023年研究院又获得为当地培养6名博士生的特殊名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副院长王东自豪地说,“我们扎根芜湖,服务芜湖!”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让人才培养携手企业发展。当前,安徽正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2023年,安徽装备制造业全年营收突破1万亿元,成为首个破万亿的新兴产业。如今,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7个重点细分领域正成为安徽打造国内重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力点。

  作为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并实现供应链安全可控的产业,先进光伏是安徽工业经济实现规模跃升的重要支撑。目前,安徽光伏玻璃产量占全国1/2以上、逆变器产量占全国1/3、组件产量占全国1/4左右。仅在安徽省滁州市一地,一粒小小的“石英砂”就延展出一条千亿光伏产业链。

  “千万别小看这粒‘砂’,它在太阳能光伏压延玻璃构成成分中占比超过65%。而凤阳拥有目前全国储量最高、品质最佳的石英砂矿,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在安徽滁州凤阳县,安徽福莱特产业园办公室主任詹小伟介绍,目前企业的光伏玻璃窑炉正全力生产,以满足下游光伏组件企业需求。

  “我们拥有16条产线,12个重要工艺节点,实现了100%的产品全流程检测。”在凤阳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龙庭兴奋地告诉记者,企业一期8GW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从厂房建设到投产仅用了174天。

  “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流程管控以及规模化生产是我们在行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李龙庭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对整个光伏产业而言,保持“适度竞争”有利于淘汰行业内落后产能,实现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由于太阳能、风能发电受到时间、地理因素限制,配属新型储能设备成为拓展全球新能源布局不可或缺的环节。“大型储能设备能够解决光伏电站4小时内的短时储能问题,我们的产品设计寿命可以在25年时间里满足12000次循环。”在位于安徽省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企业总经理张春涛详细介绍企业生产状况,“在以滁州为中心半径300公里范围内,公司产品供应链匹配度超过90%——这就是我们落户滁州的理由!”

  据了解,滁州经开区抢滩登陆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的前瞻举措,使得园区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8.9%。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8日 02版)


【详情】
时间:2024-04-29 19:03
4月28日下午,安徽省庆祝“五一”暨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劳动竞赛大会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韩俊作出批示,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表示诚挚慰问。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虞爱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何树山主持会议。省领导钱三雄、周喜安和省高院院长田云鹏、省检察院检察长陈武出席。
韩俊在批示中指出,劳动创造辉煌,奋斗成就伟业。近年来,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立足岗位、拼搏奋斗,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勉工作、刻苦钻研,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各级工会要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积极为广大职工办好事解难事,努力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风。
会议指出,全省广大劳动者要学好新思想,坚定不移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当好主人翁,在敢首创上走在前、勇担当上当标杆、讲团结上作表率。要练好硬本领,以技能成长成才、靠技能创业就业、用技能报党报国,在各行各业各显身手、各尽其能、各展所长。要弘扬好新风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蔚然成风,让崇拜劳模、学习劳模、争做劳模成为风尚。各地各部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为工会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创造更好条件,让“劳模的故事多感人、劳模的本事有传人”。
会议通报了我省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获奖情况,对2023年度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进行了表彰。省直有关单位,省、市、省直管县(市)总工会负责同志和受表彰代表、职工群众代表参加会议。

记者:李明杰

编辑:马珺


【详情】
时间:2024-04-29 11:51
拥抱汽车新时代 共创美好新生活
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安徽主题日活动隆重举办

韩俊致辞 王清宪主持 司马红陈建安等致辞 钟志华演讲

4月28日上午,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安徽主题日活动在北京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办。省委书记韩俊出席并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主持。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陈建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分别致辞。省领导费高云、张红文、张韵声、单向前出席。


图片

4月28日上午,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安徽主题日活动在北京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办。省委书记韩俊出席并致辞。
主题日活动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移动通信及车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山枝分别演讲。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项兴初,蔚来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邵剑,西班牙伊狄达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亚历山大·卡塔拉先后推介发言。王传福等企业家表示,安徽营商环境好,发展潜力大,一大批高新技术和企业、人才聚集江淮大地,已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将不断加大在皖投资布局力度,全力推动合作项目落地,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
图片
韩俊在致辞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出席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给予安徽发展大力支持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安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汽车强省为目标,推动整车、核心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汽车“皖军”跑出了加速度,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韩俊指出,我们坚持全链条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出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指导意见,颁布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全方位强化人才、资本等全要素支持,培育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整车制造企业,发展了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我们坚持科技创新赋能汽车制造,始终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全省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实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研发、制造整体协同,在“三电”“三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安徽车”与“安徽屏”“安徽芯”“安徽脑”融合赋能,为汽车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们坚持以开放姿态拥抱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走出去、引进来,深度融入全国和全球汽车产业链,支持推动奇瑞汽车、江淮汽车、蔚来汽车等整车企业在全球布局,吸引比亚迪、大众安徽、福耀玻璃、佛瑞亚集团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安徽汽车产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提速,产业链进一步夯实,集群化效应进一步彰显,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韩俊表示,安徽是一个富有魅力、大有希望的地方,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正全力打造“三地一区”、加快建设“七个强省”。在安徽,只要企业有想法,我们就认真想办法,只要企业有需要,我们就全力服务好。希望各位嘉宾继续关心支持安徽,把更多资源导入安徽,把优质项目投向安徽,把先进技术带到安徽,与我们携手开创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司马红在致辞时指出,北京和安徽交流合作密切,新时代新征程上合作潜力更大、空间更广阔。北京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把首都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时代首都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希望两地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上加强联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上相互赋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协同发力,深化合作,推动京皖两地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陈建安指出,安徽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上的造车“新力量”。中国贸促会高度重视与安徽省的合作,将通过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重要平台,共同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徐念沙指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充分发挥智库研究咨询、标准体系构建、科技创新转化、质量品牌建设、数据统计分析、国际交流合作、人才教育培养等优势,携系统各有关单位一道,共同助力安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付炳锋指出,安徽省汽车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万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面向未来,新的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将加速形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一如既往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安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钟志华在演讲中指出,汽车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技术路线多头并进,汽车转型升级呈现新功能、新架构、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等“八新”内涵。安徽通过打造独特的汽车技术与产业环境和生态,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将会产生更多的惊喜。
陈山枝指出,希望安徽打造“车路云”产业生态,创新车联网平台经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车制造”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本次活动借助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举办契机,以“拥抱汽车新时代 共创美好新生活”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介安徽营商环境和汽车产业,助力我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活动中,韩再芬等表演了黄梅戏经典唱段,播放了安徽汽车产业宣传片。省辖市、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院士、专家、汽车产业企业代表等共约160人参加活动。

记者:朱胜利 程兆

编辑:马珺


【详情】
时间:2024-04-29 11:51

近日,安徽省发布《关于授予2023年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的决定》,来自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的00后小伙宋杰名列其中。

宋杰(右二)正在授课。刘博摄

宋杰(右二)正在授课。刘博摄

2017年高二辍学成了“打工仔”,而如今的宋杰通过努力摇身一变成为了“安徽省技术能手”。近几年,年纪轻轻的他在安徽省内各类大赛中频频斩获奖项,已然成了一名汽修“老师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宋杰在接受采访时说,只要肯努力,职教生也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

失意迷茫 别人眼中的“问题娃”

宋杰是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陈龙村人,父母都是农民。

2017年,正在读高二的宋杰十分叛逆,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了辍学。亲朋好友对宋杰的这一举动十分不解,都觉得简直是瞎胡闹。

“当时父母苦口婆心地劝我,但我怎么都听不进去,对学习怎么都提不起兴趣。”宋杰坦言,如今回想起自己当时的状态,非常懊悔。

辍学后,宋杰选择了打工,“那时候对未来十分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

在东奔西走的几年打工历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宋杰接触到了汽修这个行业。

“那时候在汽修厂打工,刚接触时觉得很枯燥。但时间久了,自己就来了兴趣。一个故障通过自己的琢磨被排除,能高兴好几天。”宋杰说,从那时起便有了目标: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汽修工。

“但村里的人总觉得我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学不上,去当什么修车工。”宋杰说。

刻苦钻研 24岁的“老师傅”

找到自己的兴趣后,2020年9月,宋杰主动报名进入了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

要学真本领,没有捷径可走。汽车零部件拆了装,装了拆,在万通,宋杰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一股脑地钻进了汽修的世界。

学生实训。刘博摄

学生实训。刘博摄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入学校实训室时的场景,各种世界著名品牌的汽车一字排开,许多同学忙着拆卸、安装各种零件,令人震撼。”宋杰说。

“实训练技术、实战练能力”,在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这是时常被师生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学汽修,实践是非常关键的。”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教务处主任王明洋介绍,除了在实训室直接上手训练,学校还十分重视在大赛中锻炼学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不仅在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省内、国内的重要赛事也总能找到万通学生的影子。”王明洋说。

“我就是通过在校期间多次参加技能竞赛成长起来的,通过竞赛我不仅收获了荣誉,更提升了技能,开阔了视野。”宋杰告诉记者,参加比赛时,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技能人才同台竞技、互相切磋,这种经历难得可贵。

由于过硬的技术和在各类大赛中的精彩表现,2023年6月刚一毕业,宋杰便被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聘为了教师,成为了年纪轻轻的“老师傅”。

传道授业 培养更多“汽修人”

在万通,师徒“传帮带”是一种优良的传统。

“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我的师父时海峰密不可分。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各种技能传授给我,还经常找我谈心,在思想上鼓励我。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了‘工匠精神’,也学习到了一名老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宋杰说。

师徒“传帮带”。刘博摄

师徒“传帮带”。刘博摄

如今,“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力棒交到了24岁的宋杰手中。

“虽然汽修行业干着又脏又累的活,但我们同样在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做着贡献。”宋杰说,目前,安徽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除了高端人才的参与,也必定离不开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

“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宋杰感言。

“服务经济社会大局是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坚持立足地方产业布局。”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陈应连介绍,近年来,围绕安徽省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学校建成了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制造与装配、智能制造等专业为核心的重点专业。

紧贴产业发展实际办学,也为万通带来了许多荣誉。近年来,学校相继获得“新兴产业省级综合竞赛集训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省级综合竞赛集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

同宋杰一样,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近日还有另外7名师生荣获“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近年来,该校先后培养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名师、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等共31人,国赛裁判、教练15人。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坚持技能养成核心,培养更多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陈应连说。

(责编:关飞、韩震震)


【详情】
时间:2024-04-29 11:50

本网讯(记者 范孝东)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民生工作体系,构建“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面对面感知民声民意,实打实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强化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本。我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发挥产业、就业、创业政策协同作用,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和水平,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通过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多渠道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整治,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住民生底线。近年来,我省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拓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保障与其他社会政策的衔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我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户籍地限制,确保更多群众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同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我省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等,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聚焦重点领域,补齐民生短板。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我省致力于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着力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教育领域,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标准,探索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医疗卫生领域,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并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动态实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省紧盯供需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在多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今年,针对物业服务、城乡建设、环境卫生、教育、养老服务、卫生健康、就业等方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省将继续实施50项民生实事,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去年,省委部署创办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带动全省市、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创新工作载体、形成平台体系,构建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民生工作长效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地方说、有领导阅批、有部门管、有人帮助解决。一年来,民声呼应工作赢得了广泛认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成为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详情】
时间:2024-04-28 17:41

微信截图_20240428173722.png

2016年4月,记者第一次到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采访,下了高速之后,在蜿蜒的盘山路上,又行驶了近1个小时。彼时,这个偏远山村,年轻人基本上都选择外出打工,老人住在老旧房屋里,守着散落山间的几块稻田、茶园。

如今,8年时间过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大湾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大湾村“农旅融合”快速发展,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2024年4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大湾村,用一天时间,记录人们的工作生活,感受山村的巨大变化。

群山环抱中的大湾村。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群山环抱中的大湾村。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早上6点,山间茶园

山里刚刚下过雨,露水比较大,6点出门时,59岁的大湾村村民王景枝穿上了胶鞋。

王景枝家门口挂着“光荣之家”牌匾,她的儿子前两年参军入伍,如今还在服役。

近几年,大湾村的旅游发展很快,王景枝曾在一家民宿帮忙,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但女儿、儿子担心她太辛苦,一直劝她不要再去,上次儿子回来探亲,硬塞给她1万元钱。

今年,王景枝暂时没有去民宿干活。目前正是当地采茶季,闲不下来的她,每天都会早起,去自家茶园里忙活。

王景枝家里有2亩多的茶园,每年一个多月的采茶季,少则带来六七千元的收入,多则上万元。加上每月发放的低保、种菜养鸡,她的生活不用发愁。“但在家闲着也着急,现在村里正是旅游旺季,我打算跟孩子们商量一下,再去找个力所能及的工作。” 王景枝说。

大湾村村民王景枝正在茶园里采摘茶叶。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大湾村村民王景枝正在茶园里采摘茶叶。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清明谷雨前后,茶树长势喜人。王景枝动作娴熟,一片片嫩叶不断落入她身前的小布袋,然后再汇入到地上的大筐。3个小时,她就采了两斤多鲜茶。

大湾村有80余户村民种植茶叶,很多人习惯白天采茶、傍晚卖茶。王景枝估摸着,按照每斤35元的价格,一天下来,她应该可以挣到300元左右。

上午11点,村内民宿

距离王景枝的茶园不到1公里,是汪建一家的民宿“和坪山庄”。

今年42岁的汪建,是大湾村最早做民宿的村民之一。2018年4月,汪建一家在老宅子前面合影留念后,开始翻建一栋5层的民宿,2021年5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

2024年4月18日11点左右,汪建家的民宿忙了起来,大家一起为南京来的旅行团准备饭菜。

“我们靠近马鬃岭,村里又有红色文化,当初做民宿,是感觉旅游有前景,但刚开始心里没底,只装修了两层楼。没想到,才开业就有旅行社过来对接。2021年下半年,我们迅速把剩下3层楼装修好了。”汪建说。

和坪山庄民宿负责人汪建同用餐的游客交流。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和坪山庄民宿负责人汪建同用餐的游客交流。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汪建曾在合肥从事保险销售,在他看来,如果不发展旅游,村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就只能在城市工作生活,很难照顾到老家的父母。“现如今,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

3年多来,汪建的民宿有了稳定的合作伙伴,也积累了好口碑。去年,民宿营业额达到60多万元。

“聘了5个人,都是我们花石乡的。有了稳定收入,又能照顾老人,还能带大家增加收入,我感到比以前更幸福了。”汪建说。

下午2点,施工现场

今年4月初,从高速口到大湾村,一条新路开始试通车。

这条新路是S447公路,以沪蓉高速古碑收费口为起点,终点位于马鬃岭林场,途经大湾村,项目2023年5月全面开工,目前正在做项目收尾工作。走这条新路不但用时比老路缩短了接近一半,也让急弯陡坡成为了过去。

大湾村村民陶元佳正在路边为护栏张贴反光贴。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大湾村村民陶元佳正在路边为护栏张贴反光贴。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4月18日下午2点多,记者见到大湾村村民陶元佳时,他正在路边为护栏张贴反光贴。

今年58岁的陶元佳,曾在老家开三轮车跑运输,2013年外出打工,一直从事建筑行业。2023年11月,返回家乡的他,开始在S447项目上干活。

10年时间,陶元佳跑了很多地方,回过头来看大湾村,他发现家乡早已今非昔比。除了道路改扩建,村里的露营基地、篮球场等项目也都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关键是家里也有活干。这个项目干完之后,我也不打算出去了。”大湾村十里漂流运营3年多,很受游客欢迎,目前正在准备启动,陶元佳计划到那边干活。

下午4点,村民家中

“大娘,今天生意忙不忙?”4月18日下午4点多,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看到村民李定和站在自家民宿门口,大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家枝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4月初,大湾村的采茶季、旅游季双双开启,农事繁忙,游客增多,村干部要操心的事也多了起来。

“哪怕就是吵个嘴,给游客们看到了,影响都不好。”何家枝说,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湾村干部加强了入户走访。

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向村民李定和了解农产品销售情况。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向村民李定和了解农产品销售情况。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60多岁的李定和,在上海待了很多年,2018年跟老伴返乡开了广森堂民宿,虽然房间不多,但凭借热情和厨艺,还是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老两口是否忙得过来?买菜方不方便?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何家枝跟李定和聊了一会,临走之前,她告诉老人有事一定要及时联系。

在大湾村民组走了一圈,何家枝一会跟村民站着聊聊天,一会帮村民打电话问点事,看到70多岁的汪达金坐在门口剥蒜,她也坐下来,一边帮忙一边问他家孩子放假回不回家。

“村里都是小事,但对村民来说,又都是大事,都要认真对待。”何家枝说。

晚上8点,茶厂车间

下午五六点,挎着篮子、背着袋子的村民,开始陆续走进大湾村茶厂,卖掉采摘一天的茶叶。虽然采茶很辛苦,但手上拿到现金,大家都很开心。

2016年年底,大湾村建设了扶贫茶厂,解决了茶农“卖茶难”问题。2019年3月,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入驻茶厂后,从外地请来的炒茶师傅江焕来,发现大湾村的茶叶品质很不错。

“这里海拔比较高,高山茶的香味、口味都很好。”4月18日,茶厂收了300多斤茶叶,吃完晚饭,江焕来带着三四个工人就忙了起来。鲜叶不能久放,晚上要全部炒一遍,预计到12点左右才能炒完。

炒茶师傅江焕来在炒制当天收到的鲜叶。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炒茶师傅江焕来在炒制当天收到的鲜叶。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晚上8点,夜幕下,放眼望去,四周灰蒙蒙一片,只能看到大山的轮廓。车间内的灯光,映出茶厂的白墙黑瓦马头墙。

“来大湾的游客,很多也会到茶厂品茶、体验炒茶,看了我们的制作过程,基本上都会买两斤带走。”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昌生说,去年茶厂产值超过200万,今年新路通了,大湾村又在创建4A级旅游景区,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茶厂越来越有信心。

(责编:关飞、张磊)



【详情】
时间:2024-04-28 17:40

  图①:出土的漆木构件。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图②:出土的青铜器。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供图
  图③:出土的漆木盒。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供图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

  “目前已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和盖板上覆盖的78条竹席,开展椁盖板和竹席的保湿防霉工作;提取大量青铜器和漆木器文物……”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进展。

  武王墩墓丰富的考古成果,吸引了国内外关注的目光。与此同时,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推进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同样令人瞩目。

  ——编  者  

  

  4月,安徽淮南市的天气,时而放晴、时而飘雨,湿润的空气中充满着万物萌发的讯息。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的平地,西侧为瓦埠湖,位于淮南三和镇徐洼村的武王墩一号墓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随着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渐渐露出真容,楚文化也变得愈加生动。

  高位布局,铺好“漫漫长路”

  自2020年武王墩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后,一支由多院校、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立即组建起来。与此同时,主墓保护大棚、文物库房、考古实验室等一系列考古发掘配套设施也迅速建设完成。

  谋定而后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在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之前,根据时代相近墓葬出土文物类型,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

  一个最大的问题,很快摆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因为椁室内文物常年浸泡在水中,水面以上的椁盖板和竹席也处于饱水状态,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及时应急保护?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和三星堆很不一样,三星堆考古发掘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可以慢慢提取,但是武王墩墓不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德才说,“武王墩墓长期浸泡在水中,一旦脱离饱水环境,与氧气直接接触,木俑、漆器等文物很快就会卷曲、翘边、变色,甚至大幅度收缩变形。我们需要在尽可能保留最多文物信息的同时,尽快提取文物、尽快送到实验室。”

  墓坑为方形,墓坑以东设有斜坡墓道一条,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层层夯实的填土之下,一个9室的椁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巨大的竹席覆盖在椁盖板上,竹席之下,方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防护。张治国说,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武王墩一号墓的布局渐渐清晰。木椁室采用“亚”字形结构,总分室9间,这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

  竹席,迅速进入了考古队的保护范畴。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闻捷回忆,填土发掘完成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椁盖板上铺设的竹席。“尽管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一些区域的竹席还能够呈现黄色色泽。”

  腐朽、残缺、开裂,千年的地下生活,使得大部分竹席变得脆弱不堪。

  怎样安全高效地对竹席进行临时加固和紧急保护?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这项由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团队发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创性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首创性。薄荷醇,可以对脆弱文物进行一定的预加固,保障文物安全地转移到实验室。“而且这种材料在空气中自然挥发后没有残留。”张治国说。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武王墩墓环境潮湿,竹席进入实验室后,如果任由薄荷醇自然挥发,竹席中的水分也会快速蒸发,导致饱水竹席出现起翘、开裂。经过反复实验,张治国发现,通过加入酒精、加热等方法,既可有效去除薄荷醇,又能确保竹席处于饱水状态,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便于后续开展污染物清理、脱铁、加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保护处理。

  这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面积最大的古代竹席提取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考古队采取分条提取的方式,提取最长竹席约7.5米,总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稳定性保护的技术方法体系。

  分类“抢救”,还需“对症下药”

  文字,是历史最神秘的符号,见证了时光的变迁,讲述着两千多年前楚国大地的古老故事和瑰丽传说。然而,文字的发现,却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

  红外摄像技术,能够将隐藏在黑色椁盖板上的文字清晰揭示出来。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中有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椁盖板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龚德才说,随着椁盖板的逐渐暴露,通过喷水和覆盖塑料膜、无纺布等措施,使椁盖板处于饱水状态,减少因水分快速蒸发导致椁盖板的开裂与变形。“在椁盖板提取过程中,通过薄荷醇、石膏绷带、夹板等加固材料,对脆弱、开裂部位进行加固,采用珍珠棉、气泡膜等对受力部位进行缓冲支护,减少吊运过程中的文物损伤,保障考古发掘和研究顺利开展。”

  而对于椁盖板的墨书文字,张治国处理得非常仔细。“我们采用具有可逆性的松香酒精溶液对墨书进行封护,避免墨书在椁盖板提取、运输和存放过程中遭受损伤。”张治国说,椁盖板文物运到存放地点后,对木材及时进行抑菌防霉和保湿处理,并监测霉菌滋生和椁盖板饱水情况,使椁盖板得到安全稳定的保存和保护。

  “无物不髹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形成了极高的漆木器制作工艺。此次出土的众多漆木器,包括木俑、漆器、镇墓兽等,正静静地躺在离考古发掘现场不远的考古实验室内。在考古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件件花纹绚丽、制作精良的漆器被浸泡在水中。“这是去离子水,就如同给人泡澡,能起到清洁效果。”张闻捷说。

  “漆木器的现场保护流程,主要包括痕迹信息采集和清洗处理。”张治国说,“清洗过程主要是用去离子水浸泡,将杂质软化浸泡出来,再配合软毛笔进行缝隙间的深度清洁,必要时适当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进行清洗。如漆木器表面有描金、描铅等工艺,根据彩绘保存状况,可先进行适当加固后再入水浸泡。”

  “清洗完后将文物进行脱水处理,即将其浸泡在特制的化学药水中,让药水‘融’入文物内部,代替水分支撑起木材的孔隙结构。”龚德才说,这一套“诊疗疗程”为我国独创的乙二醛法,从马王堆到曾侯乙墓,从定陶汉墓到如今的武王墩墓,数以万计的漆木器在这套“疗程”下挽器物生命于狂澜,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对部分出土漆器开展的分析研究显示,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漆器使用的漆为中国大漆,漆绘颜料有所不同,朱红色漆颜料为朱砂,红棕色漆颜料为铁红,黑漆颜料为炭黑,黄彩颜料为雌黄和雄黄的混合物,一些漆器在纹饰处有彩绘描金工艺。

  科技赋能,多学科、多平台协作

  当青铜编钟敲出千年前的铮铮尾音,身着曲裾的舞女随着鼓点、琴音翩翩起舞……2000多年后,一支沉睡地底的楚国“乐队”被重新唤醒。当考古队员把乐俑从椁室的泥堆里提取出来的时候,其身上附着的衣物丝绸也被同时提取。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介绍,丝绸是有机质,很难保存。饱水出土的丝绸,呈现馄饨皮一样的糟朽状态。但“馄饨皮”中,包含着大量的丝绸遗存与相关赋存信息。

  “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周旸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组成的文保团队,负责对出土丝绸进行紧急抢救。

  丝绸在应急保护过程中需要保湿,但过大的水流又会改变“着衣俑”身上纺织品的状态。面对两难,文保人员选择了喷水保湿加薄膜包裹。为增加丝绸的强度,文保人员采用丝蛋白加固的方法,从分子层面“穿针引线”,将丝绸破损断裂的分子键“缝补拼接”起来。“由于丝蛋白是丝绸的主要成分,这种同源加固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加固材料的后续降解对文物造成破坏,这也是我们原创的方法。”周旸说。

  在现场发掘过程中,张治国还记录下了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揭开椁盖板之后下面全是水,但是东一室水面上漂浮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植物编团。将其打捞上来后,经初步分析,含有李子、梅子、栗子、甜瓜子、莲子等瓜果和水稻、粟、黍等农作物,初步判定墓主人的下葬时期应该是在夏季或秋季植物成熟的时节。”张治国说。

  动植物考古是现代考古事业的重要板块,也是当代考古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集中体现。通过动植物成分分析、蛋白质分析、骨龄检测等手段,考古人员可以精准定位文物年份和身份信息,为这些年迈的“地下居民们”分发“身份证”。张治国说,现在,这些植物编团正被封存在塑料薄膜里,暂存于考古实验室的低氧灭菌库房,等待分批整理研究。

  谷雨已过,立夏将至。随着天气一天天变热,墓室的环境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对现场的文物和考古队员来说,都是一项极为严峻的考验。

  为了给尚在“候诊”的文物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项目组正在筹备建设墓室的“三控系统”。张治国解释,“三控”即控温、控湿、控氧。“我们即将开展雾化喷淋系统的建设,极大减轻工作人员人工增湿的工作量,通过定期喷淋冰水混合物,不仅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而且也能有效增加其湿度;通过向椁室充填氮气,可以将椁室内空气的氧气含量降低50%,有效延缓文物的氧化速率;通过控制考古现场环境,我们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原始信息,也为考古发掘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张治国说。

  龚德才说,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他们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增强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下一步,要持续加强考古和研究,按照“大考古”工作思路,同步推进科技测年、残留物分析、冶金、环境、动植物等科技考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提取各类信息;组建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合作团队,深入论证武王墩墓年代、性质,多维度阐释楚国礼仪制度、手工业与科技史等重要问题,同时,要统筹推进出土青铜器、竹木漆器、丝绸及相关脆弱质文物提取、保护,确保出土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妥善保护。持续做好墓坑、椁室稳定性和地下水位监测,落实支护、加固措施,加强考古工地人员管理,确保考古现场安全。                

  (尹雨佳参与采写)


【详情】
时间:2024-04-28 17:40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