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把脉定向。

今年正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实施5周年。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处(皖沪处)处长董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等重点任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贡献更大力量。”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擦亮创新这张闪亮名片,5年多来,安徽与沪苏浙一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安徽创新馆着力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和枢纽平台功能,首创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运营机制,打造立足合肥、辐射长三角、链动海内外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陈林表示,安徽创新馆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专业化、市场化的交易生态建设,探索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加速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和产业优质资源的有效对接、深度链接。引进浙江等地投资企业,依托省种子基金,谋划设立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联合知名公募基金管理团队,探索技术资产交易信托等科创金融工具,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安徽交控建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学文说,作为安徽高速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安徽交控集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大力推进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快联快通。截至2022年底,安徽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省际高速公路出口达到19个,其中,集团公司投资建设15个。5年来,安徽交控集团积极实施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着力打通省际“断头路”,先后建成宁宣杭高速高淳至宣城段、黄山至千岛湖高速公路,完成合宁高速公路“四改八”扩建。目前,正在推进宁安高速公路安徽段、宁芜高速皖苏省界至芜湖枢纽段“四改八”扩建工程,计划年底完成;正在加快实施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四改八”扩建项目,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已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下一步,企业将紧盯全省“十四五”高速公路4.85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目标,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近年来,安徽省商务厅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与沪苏浙务实合作,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实现联动发展,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有序结对合作,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宁马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跨界区域率先突破,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共享平台资源,进博会溢出效应日益凸显,长三角区域“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安徽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王首强表示,积极推进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各级商务部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加强与沪苏浙交流合作,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力争再形成一批制度创新全国首创成果,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提升长三角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依托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提质升级产业合作园区,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详情】
时间:2023-12-01 11:34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30日   第 01 版)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30日 第 01 版)

“逐梦星空”正在照进安徽合肥产业现实。今年9月5日,“合肥高新一号”卫星在东方航天港搭载火箭发射,合肥空天信息产业迎来光彩时刻。

在合肥西郊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展厅,天都一号、天都二号试验卫星模型引人注目。“两颗卫星的名字出自黄山主峰,是我们实验室研制的,计划明年发射。”实验室业务总监于继科介绍,两颗卫星将与鹊桥二号中继卫星联合开展技术验证,后续为鹊桥通导遥星座系统论证实施提供设计参考。

这个实验室将建设成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综合支撑平台。在其周边,“瞄准”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资源利用的空天信息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合肥坚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不仅拥有深空探测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北斗导航技术安徽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还培育了汽车、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多个超千亿元规模产业。

“合肥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生态,还有当地政府对空天产业的支持,是我们选择这里的重要理由。”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耀晖说。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开启战略合作,中科星图将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地合肥。自此,合肥拉开了谋划空天信息产业、竞逐新赛道的大幕。

出台《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出50亿元规模的安徽空天信息产业基金和首只商业化空天信息专项基金——和生星图基金;合肥高新区设立产业园,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从总部落地、研发创新、融资支持、频轨资源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大批科研机构、研发团队和创新企业投身空天信息产业发展。

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天启星座”来了。“合肥高新一号”就是天启星座规划38颗星中的第二十一颗低轨通信业务星。天启卫星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义明介绍,天启星座的发射运行,如同在太空“打地基”,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空天基础设施,将带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升级转型。

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来了。这家脱胎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企业,不到一年就已在合肥高新区建成基地。“合肥的产业土壤,加速了我们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司总经理周健说。

零重力飞机“飞”起来了。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是一家院士领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研发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10月,第一代多旋翼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ZG—ONE一号机装配完成并成功试飞。公司总经理李宜恒说:“从深空到低空,从信息服务到硬件设备,一个地方产业生态丰富,让企业发展拥有了更大的空间想象。”

今天的科技,未来的产业。通过应用牵引、资本助力、生态营造,合肥的空天信息产业迅速发展。2021年底以来,合肥签约空天信息产业项目54个,协议投资额达335亿元,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近百家。

“空天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随着航天宏图、银河航天、北航天宇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运营,合肥初步形成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框架。”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专班负责人说,目前在谈的储备项目有6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200亿元。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力争“十四五”末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培育千亿元级“空天系”产业生态。


【详情】
时间:2023-11-30 15:33

新华网记者 黄浩


全国4万多人次前来游玩,实现营收超过800万元。这是庐江县长冲村云里安凹民宿2023年前十月的成绩单。


大山深处13户农民家中闲置的农房,在被改造成25间民宿后,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经济价值?安凹村民组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冲村发生了什么变化,庐江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乡行记”栏目组走进长冲村,探寻“小农舍”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空心村”变身甲级民宿


云里安凹民宿是庐江县探索“农舍经济”最早的一批先行试点。2021年,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甲级民宿,也是目前合肥唯一的一家。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原本只是大山深处13户农民家中破败、闲置的农房。长冲村第一书记赵明坤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全村常住人口最少的时候,不到1000人,几乎都是老人小孩。安凹村民组14户村民,只有1户有人长期居住。


“长冲村美,安凹村民组更美。”庐江县文旅局局长苏荣说,要化解空心村的难题,必须在安凹独特的自然优势上做文章。


“十里长冲十里长,麦苗绿来菜花黄”。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曲安徽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在清新欢快的吟唱之间,描绘出一幅早春三月长冲村的旖旎画卷。这首民歌被当时的中国唱片厂(今中国唱片总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长冲村的美也随之在全国传唱。


在庐江人的记忆里,安凹的美更是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连绵起伏的山谷,一条清亮的河流如丝带般蜿蜒穿村而过。白天推窗可见林海,看山色旖旎;到了晚上,小路上细碎的灯光点缀在山坳里,又像遗失在人间的星河……


2018年,庐江县属国企庐江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请来了全国知名的设计团队,依托安凹原有村落的肌理风貌打造了21间民宿标准间和4幢独立套房。


艺术家重新赋予这座日渐衰落的小山村新的容颜与气质,在凸显村落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力图营造一种清新质朴、返璞归真的味道。


就是这种乡味让云里安凹在今年的国庆民宿市场上一房难求。县文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吴璐表示,“提前一周,云里安凹在国庆期间的客房预订全部结束,国庆期间入住率达到100%。”


“云里安凹是民宿,却又不仅仅是民宿。”苏荣介绍,云里安凹还创新产业投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整合村集体资金、旅游扶贫资金1150万元,带动长冲村、三十埠村两个村集体年增收69万元。


“除了经济上的变化,村里的人员结构也在变。年轻人多了,吃旅游饭的也多了”。赵明坤介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有外地“能人”进村,也不断有年轻人返乡,如今该村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超过半数都吃上了“旅游饭”。


唤来“新乡人”


马凤余是云里安凹的店长,也是赵明坤口中的外乡能人。


在长冲村,当地人喜欢称呼像他这样,扎根村里,带来正能量的外乡人为“新乡人”。


2022年初,云里安凹在经营上引入了合肥文旅博览集团。马凤余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入安凹。


资料显示,合肥文旅博览集团是合肥市合国资委重点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可以说,合肥文旅博览集团的入场,为云里安凹在运营上,几乎打通了合肥城市圈的资源。


马凤余则给云里安凹带来了更成熟的运营模式,更规范的管理。他给云里安凹打通了私域流量和公共流量的对接。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开通了以民宿为主体的账号。


“抖音我们自己做,我们还有私域流量官网。”他透露,微信小程序目前正在开发中。


他给云里安凹引入了民宿管家这一关键角色。“民宿管家参考了莫干山、黄山等国内民宿建设运营比较成熟地区的经验”。马凤余说,民宿体量较小,不可能像大酒店分工那么细,也无法配置那么多人,更需要一岗多能的综合人才。为此,云里安凹请来茶艺师、调酒师、插画师等等专业人才为员工开展各类培训。


“民宿一期项目,现有管家大概30名左右。”马凤余强调,这些管家有一半是本地人。


新运营资源的引入,加上管理的创新,让今年云里安凹的各项经营指标不断向好。“年初设计的全年目标是800万元左右,但到10月底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马凤余说,全年的入住率有望达到70%左右。


唤回“归乡人”


秋末冬初,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远方群山的缝隙,云里安凹开始苏醒。


凌彩虹一天的工作也随之开始了。她现在的身份是云里安凹的民宿管家。



今年34岁的凌彩虹,算是半个长冲村人。她住在长冲村的隔壁双墩村。长冲村有她的外婆,还有她的童年。


2011年完成学业后,凌彩虹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外出闯荡。


在外漂泊的这几年里,每每回家,她都惊讶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萌生了留在家乡创业的想法,直到有一次她从抖音上看到云里安凹民宿的宣传视频,山水间,竹林瓦舍…尤其是那句“记得住的乡愁,回得去的老家”,真切地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外婆家就在安凹村民组的边上。”凌彩虹说,小时候,春天会和表兄妹一起帮外婆采茶;夏秋就在山野里面跑,然后去摸鱼捉虾,去山上面找各种果子吃。童年的许多美好记忆都留在这里。


2020年,她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回到长冲村,在云里安凹找到了工作。


“我做过咖啡师,做过茶艺师,也做过酒店前台,现在客人来了,我也会像导游一样介绍云里安凹”。相比以前的工作,凌彩虹说,民宿更像一个高品质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民宿管家的服务更需要有温度、有人情。


“唯美庐江,云里安凹;甲级民宿,等您回家”,每当向全国各地前来云里安凹的游客推介时,凌彩红说,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她很热爱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收入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兼顾家庭”,更是因为那份乡情。


当热爱与工作相遇,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2022安徽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比武中,她荣获安徽省旅游民宿管家服务技能竞赛铜奖,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文明旅游民宿管家”称号。


唤醒“原乡人”


今年国庆假期,村民王自元家里迎来了第一波前来住宿的客人,历时一年多改建而成的家庭民宿“恋庐小舍”正式对外营业。


王自元也成为庐江全县拿到家庭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的第一人。


“中秋节当晚就有人入住了,一次就定了三个房间”。王自元说,才开业,价格也优惠,仅为168元/房/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通过互联网获得客源。“平时房源被挂在美团上,日常由儿女运营。”王自元说,他则负责到客的接待。


对于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的成绩,王自元很满意。


“恋庐小舍”地处长冲村十里长冲谷中心区域,周边两公里内就有奇迹农庄、绿乐园、云里安凹等多个景区景点,餐饮配套设施齐全。除了互联网获客,这里也是村里旅游人气溢出效应显著承接区。


为此,村里人夸他眼光好。他也坦然承认,就是看上了长冲村民宿发展的带动效应,也看到了庐江县的支持政策,加上自家的区位优势,在跟孩子商量后,觉得这事能干。


去年7月,王自元向村里申请将自家的二层小楼改造成家庭民宿。


“房子改造花费近百万元,但可以按房间获得县里的一部分补助。”王自元说,同时,万山镇也安排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结合房屋结构,给出了专业的改造方案。这些举措极大地降低了改造的成本,缩短了改造的周期。


远远看去,“恋庐小舍”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漂亮、干净。楼下四间房,楼上三间房。楼下的用来自住,楼上的用来营业。院外有三个停车位,院内有一个二十余平大.小的园子,可以用来休闲。


这是庐江县家庭民宿中典型的“一庭两院”设计。


“农舍经济”释放强大动能


“新乡人”马凤余,“归乡人”凌彩虹,“原乡人”王自元,“三乡人”因民宿在长冲村相遇,也因民宿逐渐形成合力,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安徽传统自然村落因民宿产业带来的人员结构、风貌、收入的变化。


而长冲村更是庐江县家庭民宿发展政策全面惠及广大群众的一个生动缩影,长冲村闲置农房的华丽蜕变,是庐江县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空心村”问题日益突显,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农房也成了“沉睡”的资源。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源”,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庐江在家庭民宿上做起了文章:力求一处农舍就是一处风景、一处招商引资点、一个产业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庐江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和促进旅游民宿健康发展扶持奖补办法》《发展“农舍总部经济”实施意见》《“民宿+特色种养”奖补办法》等文件,加大旅游民宿投资、乡村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除了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庐江也加强“内功”修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农舍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2年8月,庐江举办了乡村运营商招募大会,出台了《乡村运营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运营商进驻;2023年3月,举办了2023中国庐江“农舍经济”发展大会,发布了庐江民宿公用品牌“有庐乡宿”,聘任首批5名庐江民宿体验官,推动全县乡村民宿产业从品牌形象到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10月,成立民宿协会,民宿监管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民宿管理水平,打造更加健康、规范、有序的民宿发展环境方面的内容。


现在庐江“农舍经济”不但是企业家的创业园,也是乡村增收的“动力源”。数据显示,目前庐江县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汤池—万山—柯坦、冶父山—白湖、罗河—龙桥—矾山三大民宿集聚区已初具规模;签约400多家企业入驻庐江美丽乡村,已累计实现累计税收6000余万元,未来计划实现千家“农舍总部”落户乡村。

【详情】
时间:2023-11-30 15:33

人民网合肥11月29日电(陶伟)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1月29日,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安徽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钟岚,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产业合作”“民心相通”等方面介绍了安徽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政策沟通上,过去十年,安徽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与39个国家缔结100对友好省际(城市)关系,在罗马尼亚、印尼、匈牙利等共建国家成立多个华人华侨商协会,与111家境外商协会组织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创新推动制度规则互联互通,成立“一带一路”质子、超导及核能应用国际标准联盟,发布联盟标准27项等。

设施联通上,过去十年,安徽提质升级合肥中欧班列,运行班次从2014年的10余列,提升到2022年的768列,实现七大口岸全线贯通,点对点直达俄罗斯等18个国家、123个国际站点。今年前10个月,共开行787列,超过去年全年发运量,现已累计发运3600余列。长江黄金水道实现3万吨级船舶到芜湖、万吨级船舶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实现通水通航,纵穿江淮、直通长三角的水运大通道初步形成。全省高铁营业里程超25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建成运营新桥、芜宣机场,开通“第五航权”“一枢五支”运输机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贸易畅通上,过去十年,安徽贸易规模持续争先进位,贸易总额由2013年的全国第14位提升到目前第9位。今年前10个月,对共建国家进出口达到3429亿元、增长23.1%。自贸试验区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成果21项,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累计获批7个国家一类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5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10个进境指定监管场地(指定口岸),基本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省域全覆盖。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获批5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0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1—10月,奇瑞汽车出口75.5万辆、增长103.5%,出口量连续20年居全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首位。

资金融通上,安徽出台《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股权投资试点暂行办法》,首支QFLP基金在芜湖落地。中信保安徽分公司为安徽省企业出具全国首张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单。过去十年,860家企业纳入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优质企业名单。截至今年10月份,国开行安徽省分行累计投放贷款48.2亿美元,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累计投放贷款超70亿美元,总计支持该省超200个项目在共建国家投资。

产业合作上,过去十年,安徽全省累计设立境外投资企业(机构)超千家,合作市场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螺集团、铜陵有色等11家省属企业累计境外投资48个项目。中铁四局参建的雅万高铁项目顺利通车,安徽建工中标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卡拉奇大型供水项目。投资安徽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由2013年的66家增长至目前的90家,大众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大众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高质量外资项目纷纷落户安徽。今年前10个月,全省利用外资132.2亿元、增长9.9%,高于全国19.3个百分点。

民心相通上,过去十年,安徽组织11批、156人次赴南苏丹开展医疗援助。设立6所孔子学院和4个孔子学堂。安徽文旅海外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指数位居全国前三。向共建国家输出图书版权1000余项,7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丝路书香”和“丝绸之路”视听工程。中国—哥斯达黎加果蔬生物育种及智能化技术等“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批复。



【详情】
时间:2023-11-30 15:33

2023年发掘出土的部分陶片。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李 博 摄

11月29日,国内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凌家滩祭祀区西侧的平地发掘区域。本报记者 徐旻昊 李 博 摄

本网讯(记者 晋文婧)11月29日,国内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位于含山县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聚焦凌家滩遗址2023年及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遗址的丰富内涵、功能性质及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两大国家重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祭坛墓葬区西侧区域进行了发掘,揭示出了一处可能以燎祭为主要方式的祭祀坑。2023年发掘区域主要位于该祭祀坑的北部和西部。考古项目负责人张小雷介绍,通过本次发掘,考古人员进一步了解到在凌家滩祭祀墓葬区的西侧岗地缓坡处及西侧平地区域,存在一处人工营建的超大型祭祀遗存,极大拓展了他们对遗址祭祀墓葬区范围及全貌的认识,为复原凌家滩先民的祭祀礼仪过程及精神信仰提供了科学考古材料。

对于凌家滩超大型祭祀礼仪遗存的整体面貌,包括形制结构、祭祀方式、营建及使用过程、外围相关遗存等,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讨论和科学研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认为,超大型祭祀礼仪遗存及行为,体现了凌家滩先民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演进路径与内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良渚早期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据悉,凌家滩将在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遗存展示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公众考古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考古团队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

【详情】
时间:2023-11-30 11:36

《刘铭传》剧照。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本网讯(记者 张理想)11月29日晚,大型徽剧《刘铭传》唱响长安大戏院,浓郁的徽风皖韵传递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北京观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徽剧《刘铭传》由省徽京剧院创作演出,展现了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保卫台湾的英勇壮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和含恨离台的悲壮晚年。原版《刘铭传》自1997年首演以来,先后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优秀奖、文华新剧目奖,成为徽剧经典剧目和安徽品牌剧目。20多年来,经过不断打磨提升,此次复排《刘铭传》创新运用池州傩戏、青阳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唱腔,结合光电声响等现代技术,为古老徽剧注入了全新活力。

全剧分为《序幕》《巧计赴台》《基隆应变》《危难同心》《血洒婚礼》《沪尾壮歌》《悲愤问海》《尾声》8个部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担纲主演。跌宕剧情的生动呈现、优秀演员的传神演绎,成功刻画了足智多谋、英勇无畏、深明大义的刘铭传形象,更传递出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剧场里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

“作为京剧人,对安徽舞台艺术创作有着特别期待和特殊情感,因为京剧的源头之一就是徽剧。《刘铭传》展现了古老徽剧创新发展、后继有人的勃勃生机,我感到非常惊喜。”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说,这次安徽精品剧目进京展演,剧种丰富、类型多元,对北京打造“演艺之都”、培育“大戏看北京”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11月29日起,至明年1月17日,“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将组织全省8家院团携12部剧目,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及省内部分地市呈现21场精彩演出。既有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徽剧《刘铭传》4部复排的经典剧目,又有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太阳山上》、徽剧《徽班》、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话剧《今夜星辰》《炉火照天地》、音乐剧《有一天》、舞剧《立夏》8部新时代创排的精品力作,高质量、全方位展示安徽文艺事业发展成果,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


【详情】
时间:2023-11-30 11:36

“驰骋长三角 同舟共扬帆”11月22日—24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安徽池州,来自皖沪苏浙的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采访团走进池州,进园区、下车间、探文旅,探寻池州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密码”。

精准承接产业转移 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近年来,池州瞄准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绘制八大新兴产业招商路线图,创新推进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模式,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市半导体协会与江苏省半导体协会签订结对合作协议,市工商联与嘉兴、杭州、上海青浦区等10个城市工商联共同签署助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合作协议,2019年—2023年10月份全市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项目773个,实际到位资金2005.6亿元,引进上海宝武投资的宝镁轻合金、江苏中清投资集中区中清新能源、东至中清等50亿、100亿级重大项目。

池州积极推进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供应链,华宇电子与晶丰明源、苏州华芯、中微爱芯等企业建立稳定供应关系,2022年集成电路供应量超60亿颗,长九新材料对沪苏浙地区产品销量超5000万吨,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绿色砂石骨料供应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轻合金材料领域已引进培育镁、铝轻合金关联企业68家,在半导体领域引进培育规上企业63家,华宇电子、安芯电子、钜芯半导体等企业均通过国际汽车联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备车规级芯片封装或生产能力。

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毗邻长江扬帆出海。赵艾凌供图

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毗邻长江扬帆出海。赵艾凌供图

2021年,池州市获批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瞄准新兴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打造科研转化平台。上海(池州)张江双创中心于今年7月底开始运营并举办首次路演,上海松江、北京中关村“科创飞地”加快建设。池州市镁基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启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安芯电子、艾可蓝、天擎航天、精研新能源等创新型领军企业均在上海漕河泾、无锡、宁波、南京等沪苏浙地区设立科研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10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1家。持续推进长三角干部人才“双向”流动,累计选派261名干部赴沪苏浙地区挂职锻炼,今年前三季度引进193名大专以上沪苏浙居民来池落户、同比增长50.8%。

深化沪苏浙城市交流合作 加强县区园区全方位交流

近年来,池州市明确重点对照学习湖州市,主动开展对接交流,在养老服务、人才交流、能源改革试点等领域形成调研学习成果。持续深化与长宁区战略合作,在医疗卫生、文旅合作、政务服务、市场监管、体育事业、工商联合作等6个领域达成专项合作协议,实现2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点对点“跨省通办”。成功举办全国镁业大会、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池州马拉松、绿色中国行—暨长三角森林旅游康养宣传推介等重大活动。

此次,积极推进安庆池州拥江发展。池州市与安庆协同推进“一江两岸、拥江发展”,2022年9月两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对接会商机制,务实推进落实,已起草拥江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力争年内挂牌,目前已实现安庆长江大桥点对点过桥费减免、东至总医院与安庆市立医院共建医联体、12类96项税费事项“拥江通办”、公积金两地互认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新能源产业园集林智能机器人展示。赵艾凌供图

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新能源产业园集林智能机器人展示。赵艾凌供图

池州市各县区积极与沪苏浙城市开展对接交流,贵池区与杭州萧山区、石台县与浙江龙泉市分别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获批省际合作园区,与苏州相城区、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6个沪苏浙园区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其他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园区建立合作关系。

强化长江经济带保护建设 持续彰显文旅绿色发展优势

池州市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实施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制定实施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池州段)实施方案,完成营造林38.25万亩,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建成。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构建长江禁捕退捕长效机制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万余人次。池州市入河排污口可视化监管系统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长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在100%。

池州生态环境优美豆雁与朝阳齐飞。饶颐供图

池州生态环境优美豆雁与朝阳齐飞。饶颐供图

探索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创新推进生态补偿工作,月亮湖生态赔偿简易程序办理案例入选长三角区域十大典型案例,经验成果写入国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文件并在全国推广使用。石台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完成生态综合补偿实施方案编制,并向国家争取了1877万元资金支持。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为2个国有林场2.32万亩林地提供价值123.25万元碳汇价值风险保障,积极推动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全省首个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基地在青阳南阳国有林场揭牌。

推进文旅产业加快融入。以长三角市场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整合发展,成立大九华旅游营销联盟,九华山风景区、石台县富硒大山村等6家单位入选长三角区域“七名”系列旅游线路、“扬子江名城之旅”长三角精品旅游线路,推动贵池区入选“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青阳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石台县荣登“2023TOP10长三角投资价值旅游目的地”榜单、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面向上海、杭州、南京三市试点发行旅游卡,参与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半价游”、上海“百城联动”长三角惠民市集、2023长三角旅行商大会等重大活动。

推进开放重大平台建设 加快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水平

池州港口岸扩大开放上报国家,推进与宁波、南通、太仓等长三角口岸城市“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协作,实现申报数据共享。安徽自贸区池州联动创新区启动实施,1—9月联动创新区进出口超9亿美元,占全市比重超60%,白银加工贸易监管列入安徽自贸试验区创新案例,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通过验收,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池州市跨境贸易专区升级启动建设。中韩产业园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0个、总投资51亿元。

俯瞰池州港繁忙的码头。人民网 陈若天摄

俯瞰池州港繁忙的码头。人民网 陈若天摄

2019年,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顺利建成通车,目前池州长江公铁大桥主体施工,池黄高铁池州段全线铺轨,合池铁路完成预可研编制,池宣铁路列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乌沙港区公用码头水域部分开工建设,童埠港改扩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特高压密集通道加快建设,建成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白浙线),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清洁能源近714亿千瓦时,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

推动养老领域合作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2020年,池州市与上海市静安区签订了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共建协议,2021年邀请上海市长宁区、浙江省金华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池州召开了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政策互通互认专题研讨会。引进上海友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池州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中心,创成长三角健康养老基地1家(池州市九华茶溪健康养老基地),推荐池州市九华老年培训中心茶溪小镇、池州市元墅颐养中心、池州市东至至德颐养院等3家机构入选 2020 年首批长三角公布的异地养老机构名单。

池州市杏花村景区是康养休闲的好去处。贵池区供图

池州市杏花村景区是康养休闲的好去处。贵池区供图

推动医疗领域合作。池州市人民医院、东至县医院等8家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等17家医疗机构签订院科合作协议,市疾控中心与长宁区等疾控中心开展线上新冠防护与流感疫苗接种调查科研课题合作,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组建精神专科联盟。32家定点医疗机构与长三角8.8万余家联网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推动文化教育领域交流。推动市文化馆、图书馆加入长三角文化馆联盟和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协议,池州富景垚阅+共享书店等3家单位入选“2020年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池州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2021年以来招收学生1595人。(池州宣)



【详情】
时间:2023-11-30 11:36

人民网合肥11月28日电(记者陈浩)“2022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61.38亿元,同比增长40.94%;农业保险深度1.75%、密度787元/人、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0%左右,高标准完成国家提出的1%、500元/人、70%的改革目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今天下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召开的“农险服务农业生产 助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上,该局一级巡视员袁成刚如是介绍。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保险工作起步较早,在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多维构建粮食作物生产保障。2019年中央提出推进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和扩面地区之一,安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已实现全省所有产粮大县全覆盖。与此同时,对于中央政策未覆盖的非产粮大县,安徽自2022年起通过“中央基本险+地方补充险”模式给予支持,叠加后保障程度已与产粮大县完全成本保险基本一致,实现“同种粮同享受”。

安徽还加大特色农险推动力度,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指导省保险行业协会围绕茶叶、大棚蔬果、淡水养殖和果树等4大类重点特色农产品制定并发布8款省级示范条款的同时,要求辖内保险公司在全省64个农产品优势区选择特色品种开发并提供农业保险保障,加快实现“一县一品”目标。目前,已自主开发110余类地方特色农产品500余个保险产品,基本覆盖省内种、养、林、渔主要特色品种。

此外,安徽拓展和深化“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资源。去年10月,《安徽省“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试点方案》正式印发,实施6项行动17条政策,在全省16个市的17个县市区先行试点,推动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基金等金融工具联动,构建“政银保担基”紧密合作、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政策链多链协同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详情】
时间:2023-11-29 16:17

图为吴秋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本报记者 杨 竹 温 沁 摄

她是女子监狱里的“拼命三娘”;是高墙内塑心育人的“改造能手”;是敢为人先的“逆行勇士”;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她用心中的阳光对抗渐冻的生命……她就是省女子监狱三级高级警长吴秋瑾。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授予吴秋瑾“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牢记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11月28日上午,司法部、安徽省委在合肥市联合举办吴秋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报告会主会场设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宽敞的大厅座无虚席,大厅舞台正中,“忠诚的力量”五个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

报告会以一部视频短片《一路芳华映初心》拉开序幕。从警29年,吴秋瑾教育转化了1900余名罪犯,50多名顽危犯,让她们带着温暖、带着阳光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确保了监管场所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由于表现出色,她先后三次立功,当选“安徽好人”,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3年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拼命三娘”逐梦青春、“改造能手”塑心育人、“抗疫英雄”无畏逆行、心有阳光如花绽放……视频短片中,一个个关键词,带领大家走进吴秋瑾的精神世界。

随后,吴秋瑾所在单位同事、援鄂战友、亲人和采访编导等4名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给大家讲述了吴秋瑾从警29年来忠诚无私、奉献担当的动人故事。他们用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柔和深情的娓娓讲述,述说着吴秋瑾的无悔人生。

“2001年,省女子监狱即将成立。当时,已经身怀六甲的吴秋瑾,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拓荒’队伍。那段时间里,吴秋瑾起早摸黑,连轴转,不惧劳累……”随着报告团成员,省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张晴霞的讲述,吴秋瑾“拼命三娘”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她20多年始终扎根在基层一线,哪个监区问题多、难管理,监狱领导首先就想到她,同事们经常打趣,说她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有人说,监狱人民警察是默默坚守在特殊战线上的孤勇者,如同一束穿过黑暗的光,让漠视法度的人信仰法律。吴秋瑾,就是这束光,用无私和奉献、用执着和大爱拯救迷途的灵魂,守护着大墙安全,护佑着人民安宁。”张晴霞的话语,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聆听报告会的九成监狱分局纪委监察室副主任、一级警长胡双林说,吴秋瑾用铁一样的担当诠释了监狱人民警察最美“警”色,用无限的忠诚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生命礼赞,她是我们身边最可敬的女警。我们要向吴秋瑾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奋勇争先,为警徽添彩,为警服增色。

报告会上,吴秋瑾的儿子贾若禹为大家展现了吴秋瑾向上向善的家教家风:“警察这个职业,带给妈妈非常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妈妈说,每当看到一名服刑人员出狱之后,有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法律产生了敬畏心,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她就非常欣慰。”

“妈妈对我没有太多的说教,她说当你值完班坐下来,你把带有警徽的帽子放到面前,想想这一天有没有做对不起它的事?如果没有,你这一天警察当的就是合格的。”吴秋瑾的一言一行也深深感染了儿子,如今,贾若禹已经成为一名公安特警,忠诚的力量也将持续传承。

“当党需要时,你不惧生死,走向战场,你是英雄!当祖国需要时,你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你是英雄!当人民需要时,你救赎迷途,守护平安,你是英雄!”伴着主持人激扬的英雄礼赞,歌曲《你就是英雄》响彻全场,“平凡的你是我的英雄,可学可做让我懂得信念如钢。有一种精神可追可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报告团成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导张梅君的题为《渐冻人生,她是凡人英雄》的讲述,再现了吴秋瑾在罹患“渐冻症”后一段段真实珍贵的内心独白——

“这个病,不能改变,我更愿意选择去接纳,人生就是一个挑战接着一个挑战,一座山接着一座山,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累了,我不想走了我放弃,但是我的选择是,没有路,开一条路,继续向前!”

“有时候看着挂在床头的警服,脑子里就想到自己穿着它走进监管区工作的情景,这身警服更像我的老战友、老伙计一样,陪伴了我这么久,你问我最想对它说什么,我最想对它说的话就是:舍不得。”

一句句平实却感人的话语,扣人心弦、直击心灵,让现场许多观众为之动容落泪。聆听报告的宿州监狱十六监区副政治教导员、二级警长李由说,吴秋瑾同志说过,只要心中有阳光,就不怕被冻住!在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刻,她不言放弃;在人生低谷,她向阳而生。同为监狱民警,我将用心感悟、学习,工作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争做新时代的高墙“守护者”、敢挑重任的岗位“奋斗者”。

音乐响起,合屏开启,警旗垂置。在儿子和同事的陪伴下,坐着轮椅的吴秋瑾来到了报告会现场,警察方队列队上台,立于她的身后。病痛的折磨让吴秋瑾无法举手敬礼,同事和战友们代她向警旗致礼,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面对警旗庄严宣誓: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吴秋瑾同志以对党最质朴的情怀,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忠诚履职、甘于奉献、能拼善赢,以无私奉献和无限忠诚践行她的入党初心和入警誓言,守护着人民的平安。参加报告会的民警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以吴秋瑾同志为榜样,继续发扬英模精神,让传递的时代火把,照亮脚下赶考之路,澎湃民族的前进伟力,在新征程上续写更大荣光。

(本报记者 李晓群)


【详情】
时间:2023-11-29 16:17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由沪苏浙皖组成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2年,长三角GDP总量达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4%。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构建发展新格局,池州市提前部署新赛道,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产业集聚加速 科技能量汇聚

  “这是我们企业目前主力产品:光伏发电用功率保护器阻件。”跟随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凤鸣的介绍,记者看到企业展出的产品,“虽然看起来不显眼,但是凭借着它背后的技术优势,在光伏组件的细分赛道我们产品的销售量从2022年起稳居全球第三,今年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更是突破15%。”

  采访团走进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艾凌 摄

  彭凤鸣就职的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半导体功率器件及芯片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年产半导体GPP芯片360万片。

  “企业年营收超过5亿元,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了国际汽车联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们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开展产学研等加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彭凤鸣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在安徽方兴未艾,企业正瞄准这一机遇正在积极部署车规级芯片赛道,加快研发生产相关产品,深化与比亚迪、吉利、江淮等汽车生产商的合作。

  布局“早一步” 发展正当时

  在池州市,像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深耕专业赛道的企业不止一家,半导体产业在这一方热土上蓬勃发展并结出丰硕成果。

  早在2011年,池州市半导体产业业已起步,经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基本形成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图。赵艾凌 摄

  从普通的省内地级市到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升级转型的背后是池州市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决心。

  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推进半导体产业不动摇。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壮大,从2011年的“认真学习研究半导体产业、芯片产业前沿发展趋势和产业链条”到最近的“以95分的高分通过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评审”,在池州,半导体产业始终居于政府工作的前列位置,并保持顶格推进。

  厚植企业发展沃土,建立专班服务企业,池州市以“筑巢引凤”吸引着国内外优质半导体企业前来洽谈。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外的大小事,让产业加速落地,让工厂尽快开工,推进半导体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过程中的“池州速度”让各个企业赞不绝口。

  坚持半导体产业首位发展,推动组建半导体产业协会建成,池州市还从产业基金、土地、能耗和排污指标等方面优先支持半导体项目,园区从厂房净化装修、设备补贴、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方面入手,以“园区+基金+政策补贴+专项帮扶”的方式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向车规级方向竞发,也得益于池州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彭凤鸣坦言,“少了政府的帮扶措施和政策支持,企业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开辟这个新赛道。”

  积极融入长三角 用活用好“桥头堡”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池州市半导体产业也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当前引进培育的63家规上企业形成了配套相对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条,而延链强链补链带来的成熟生产模式也增强了池州市承接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目前,池州市半导体协会已与江苏省半导体协会签订结对合作协议,推动池州市半导体产业加速融入长三角产业供应链。

  释放发展潜能,打造创新高地,池州市将目光瞄准长三角丰富的人才资源,通过主动对接,积极招揽,让人才资源为己所用。今年7月,上海(池州)张江“双创中心”正式运营并举办首次路演,上海松江区、北京中关村“科创飞地”也在加快建设。通过这些平台,池州市可以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轻松对话,实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引进,为迫切的技术需求与前沿科技搭建对接平台,推动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池州经开区半导体产业稳中有进,省级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约110亿元,同比增长约15.5%。钜芯半导体等半导体核心企业产值增幅超过20%。

  早布局、强发展、优结构,池州市半导体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下一步,池州市还将升级半导体产业链全景图,创新招大引强赛马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导”入强劲动能,为安徽打造半导体产业阵地贡献积极力量。(记者 李欢 赵艾凌 王兆 袁江凯)


【详情】
时间:2023-11-29 16:17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