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朱胜利)12月4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

韩俊在讲话中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意义十分重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韩俊强调,要突出认识再提升,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牢牢把握“四个统筹”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增强使命担当,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要突出问题再梳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从思想观念、系统谋划、合作推进、产业层次等方面认真查摆短板和不足,采取针对性举措,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要突出目标再聚焦,围绕更好发挥长三角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上下功夫,为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贡献力量。要突出施工图再完善,学习借鉴沪苏浙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切实提升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水平。要突出任务再落实,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胆开拓,主动作为,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韩俊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实际成效上。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找准连接点,推动产业合作实起来;找准融入点,推动体制机制顺起来;找准突破点,推动思想观念变起来。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调查研究,加强协调共商和督促检查,坚持稳中求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重大问题解决、重大改革落地、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构建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作出安徽应有贡献。


【详情】
时间:2023-12-05 11:31
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
推动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做好公安队伍建设、国家安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开展向吴秋瑾同志学习活动
韩俊主持会议
12月4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实施方案》《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听取关于提请授予吴秋瑾同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开展向吴秋瑾同志学习活动的汇报。
会议指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突出省级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做到守江有责、守江尽责,推动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事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主动服从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地方外事工作,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会议强调,要坚持政治建警,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要坚持改革强警,持续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坚持科技兴警,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推动前沿科技与公安业务深度融合。要坚持从严治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强化专业化队伍建设,落实落细爱警暖警措施,打造公安铁军。
会议指出,要聚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教育实效。要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加快形成全域感知、灵敏高效、科学精准、立体联动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狠抓落实,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会议强调,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全省“一盘棋”协同推进,坚持适度超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和体系化发展,加快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提升通信枢纽能级,打造全国互联网的重要节点。要坚持系统思维,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形成多层次算力基础设施体系。要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聚焦产业升级、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建成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
会议指出,吴秋瑾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是新时代安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把吴秋瑾同志先进事迹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广泛开展向吴秋瑾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中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详情】
时间:2023-12-05 11:31

  一蓑烟雨梦徽州,青砖黛瓦马头墙。走进徽州,俯拾皆是美景,徽派建筑则是秀美山水间最灵动的一笔。

  尽管已经入冬,皖南古村落却依然保留着斑斓的秋色。记者日前来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粉墙黛瓦的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巧夺天工的徽州三雕在秋日的暖阳下相映成趣。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关麓村是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在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中,八幢如迷宫般的徽派古民居群——“关麓八大家”尤为突出。“关麓八大家”是少见的联体徽派古民居群,建于清朝中期,曾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民居由“吾爱吾庐”“春满庭”等20幢建筑相连而成,数百年来一直为村中后人居住,保留着徽州古民居原生态的烟火气。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关麓八大家”古民居群航拍。新华社发 施亚磊 摄

  “八大家”并不仅仅是“八大间”房屋,外人入宅宛如进入迷宫。记者看见,每一“家”为一个单元,各有风格不一的天井、厅堂、庭院等自成一体,“家”与“家”之间又通过内门连接形成整体,即便是在“家”中长大的人也很少了解其全部结构,独特的建筑结构吸引了不少建筑专家和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对于这样的设计意图也是众说纷纭。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四级调研员金忠民认为,中国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徽商讲究聚族而居,“关麓八大家”的建筑布局实际上是徽文化中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家族文化和治理观念的体现。

  “关麓八大家”古民居中的木雕。新华社发 施亚磊 摄

  民居内部的细节陈设更处处体现徽派建筑元素的精妙。“春满庭”是“八大家”中较早建成的一幢四合屋型建筑,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纹饰图案各选其美,有的工写兼得,有的灵活有趣。而天花、窗裙、窗扇、内壁上的彩绘壁画,则以流畅的线条和多彩的染料,描绘出“三娘教子”“郭子仪拜寿”等历史典故,这在民居中并不常见。

  金忠民介绍,这些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被称为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物、景、事加以创作,传递着徽州人的文化观和审美喜好。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一处古民居中的楹联。新华社发 施亚磊 摄

  楹联是徽州家风文化的一种体现。“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走进“八大家”中的一户,厅堂两侧均悬挂着木制或竹制的楹联,或言读书、或言农耕、或言修德、或言齐家,蕴含着为人处世、教化育人、立志言身的传统思想文化。居住于此的汪氏后人汪永芳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家训,也是家中每一代人都要遵从的做人做事之理。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一砖一瓦、一桥一亭,无不显示着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向建筑的渗透,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金忠民这样说。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碧阳镇石亭村一处由徽州古民居改建而成的民宿。新华社发 施亚磊 摄

  汤显祖曾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如今,栖居徽州古民居,读一本书、煮一杯茗,品楹联、打食桃、绘鱼灯、赏徽剧,沉浸式体验原汁原味的徽州之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在距离关麓村不远的碧阳镇石亭村,一家由老宅翻新而成的特色民宿,成了住客们感受徽文化的“窗口”。

  明堂廊道、花窗园林、刻着木雕的窗棂楹柱、木质榫卯结构……古老的徽州元素在民宿里随处可见。在修缮中用老材料、留原风貌、能保则保、修旧如旧,是主理人黄智勇坚持的准则。在他看来,这些是徽派建筑的灵魂,是传承徽文化的特有载体,不可复制。“我一直很喜欢徽派建筑的古朴静谧,住在这里既有诗意,又能感受烟火气。”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已是第二次带着家人来到黄山。

  目前,黄山全市共有31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653处文物保护单位、8032处不可移动文物、4072处历史建筑,当地政府正在多措并举对古村落和古建筑加以保护利用。“古民居和新民宿互相成就,活化利用好徽派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留住一个地方历史文脉的最好方式。”黄智勇说。


【详情】
时间:2023-12-05 11:31

大皖新闻讯 12月1日,记者从安徽省港航集团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安徽港航集团将推进多元化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港航开发商和港航服务运营商,集装箱年吞吐量将增长到270万标箱。

安徽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位居全国第三

据介绍,五年来,安徽港航累计完成建设投资超120亿元,建成高等级航道381公里、千吨级船闸6座、万吨级码头泊位8个、5000吨级泊位4个、2000吨级泊位10个、500吨级5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972万吨,全省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超2360公里,位居全国第三、长三角第二。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水运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达到35.6%,自2018年安徽省港航资源整合和安徽港航集团组建以来,水运占全省社会运输比例提高7.2个百分点,共节约物流成本约412亿元。

为提高航运效率、节约运输成本,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落地“联动接卸”(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作业模式,每标箱节约成本400元、节约通关时间1天至2天;加快布局“皖航通”智能过闸系统,实现船舶数据深度共享,过闸船员不再需要上岸人工购票,平均购票时间由原先1小时减少到5分钟;在引江济淮工程航道江淮沟通段正式通航后,集中开通江淮运河9条集装箱航线,节省航道里程200公里至600公里。

“十四五”期间 集装箱年吞吐量增长到270万标箱

据了解,当前安徽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年通过能力超过1.5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220万标箱,是安徽省整合港口、航道、航运、临港产业及相关资源的主要平台,“十四五”期间,将实现集装箱年吞吐量增长到270万标箱。

在航运方面,安徽港航集团将做强供应链,加快淮河干流等航道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同时进一步开通、加密集装箱和汽车滚装航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将打造依托长三角、覆盖全国的公铁水互联网多式联运平台,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实现科技兴港。

安徽还加速构建“向海而兴”的港航运输服务体系,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远海运集团等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一核两翼”全省集装箱运输格局,即以芜湖至上海联盟直达航线为核心,省内水上穿梭巴士“合芜小支线”(合肥至芜湖)、“皖江小支线”(安庆-池州-铜陵-芜湖)为两翼。

截至目前,港航集团开行航线64条,每周开行257航次,到达港口包括下游的上海、连云港、太仓、南通以及上游的宜宾、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周口、淮滨等,并通过上海港中转至国内沿海港口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全球主要港口,运输时间减少一半、运输效率提升一倍,传统的“货等船”变为了“船等货”,长江、淮河流域集装箱平均每箱物流成本分别降低800元、1000元,企业降本增效明显。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详情】
时间:2023-12-04 17:22

  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省委书记韩俊赴沪参加会议,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高度关注,反复强调。不论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的方向指引,还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路径铺设……创新命题“上新”,长三角区域需各扬所长,在创新赛道上奋勇争先,需同心联动,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源泉。

  风从海上来,势起长三角。创新的风帆,尤需高高扬起来。

  安徽省委领导返回后,紧接着召开了一场事关科技创新、未来产业的大会。12月1日,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

  “坚持创新引领、以强促大,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做强”“着力培育高能级创新载体并有效发挥作用”“打造若干具有产业带动力、创新引领力、市场主导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积极引育一批创新研发活跃、细分市场领先的专精特新特别是行业‘小巨人’配套企业”……会上,安徽对创新处处提,深入讲,既见态度,又有举措。

  两场会议,异曲同工,创新主线尤其鲜明。

  有人把科技竞争比作是短道速滑,你加速的同时,别人也在加速,关键要看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追光前行,与“光”比速度,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后,安徽立即将目光瞄准“未来产业”,聚全省之力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这场会议,覆盖全省,行业龙头、业界翘楚先后作了交流发言,合肥、阜阳、滁州等地进行现场交流,4家省直单位和12家企业作了书面发言。政企联动、协同发力、上下同心,安徽深悟创新之“造”,在未来产业中抢抓未来机遇,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殷殷嘱托践行在具体行动中,以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角逐科技竞争新赛道。

  追光笃行,安徽在“一束光”上可做大文章。过去一年,全省光伏制造业营业收入首次跨上千亿台阶,达到1954.9亿元,同比增长近120%,提前一年完成了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营收翻番的主要目标。

  望向未来,安徽目标清晰——力争到2027年,全省光伏产业营业收入在2022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4000亿元。

  以“未来产业”牵引远大未来,安徽显然不满足于既有成绩,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突破。

  突破自我,关键在于认清自我、补齐短板,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省委书记韩俊一语中的:要清醒看到,我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还有一些短板弱项,研发创新能力总体不足,产业配套环节不够健全,区域产业布局不够协调,特色化、差异化竞相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不足就是潜力,短板就是空间。我们注意到,针对不足、瞄准未来,安徽召开的这场会议至少透视出“三种眼光”。

  创新的眼光。“强化创新引领”,是省委的鲜明要求。会上,省委公布并解读了《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制度创新到实践创新再到市场创新,脚下则是一条条通向未来的特色路径。“智改数转”“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皆是下步的发力方向。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强省的目标也尤其鲜明。

  产业的眼光。安徽看得很清晰——创新靠企业,强链要引育链主企业。培育一批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的全球引领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在皖设立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品试验线;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引育一批创新研发活跃、细分市场领先的专精特新特别是行业“小巨人”配套企业……显然,安徽把更大的期许,寄托到一个个扎根安徽、深蕴活力的企业身上。政策发力、企业奔跑,安徽在“双向奔赴”中追“光”行,正打开一个可期的未来。

  世界的眼光。推进创新、做强“光源”、布局未来,安徽不仅要实现“墙内开花”,更要做到“墙外开花”。环顾安徽,在发力创新、做强科技的同时,也在不断构筑开放的高地。在长三角快速崛起,开放的这扇门必须越开越大。怎么开?要立足安徽、放眼全球,全链条发力。这便要求,全省16个地市都要拓宽眼界,放大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寻觅海外市场,有效“引进来”搭建向外渠道,培育一批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的全球引领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共建光伏产业高地,赋能能源强省建设。

  这些年的安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强起来,创新也要以更大力度靠前发力。放眼望去,新的机遇之门正向在皖投资兴业的各类市场主体打开。

  安徽之“光”,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世界。瞄准“先进”和“新型”,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功夫,在研发、制造、应用上全链条发力,照亮未来的,必有安徽更亮的“光源”。

编辑: 陈锐


【详情】
时间:2023-12-04 17:22

12月3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与乌拉圭佛罗里达省省长吉列尔莫·洛佩斯一行举行工作会谈。本报记者 杨 竹 摄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朱胜利)12月3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与乌拉圭佛罗里达省省长吉列尔莫·洛佩斯一行举行工作会谈。省领导虞爱华、张韵声、张曙光、孙勇参加。

韩俊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吉列尔莫·洛佩斯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安徽是农业大省、制造大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省份,发展势头良好,蕴含着巨大机遇和无限商机。佛罗里达省作为乌拉圭肉牛养殖最大的省份,畜牧业发达,与我省产业关联度高、契合度强。今年是中乌建交35周年和乌拉圭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希望双方认真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成果,进一步深化肉牛养殖加工全产业链合作,加快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加强先进制造、智慧物流、科技、体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人员往来,形成更多合作成果,实现高水平互利共赢,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大力量。

吉列尔莫·洛佩斯简要介绍了佛罗里达省有关情况,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表示钦佩。希望双方以乌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深化肉牛等畜牧业务实合作,深挖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详情】
时间:2023-12-04 11:27

  在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一张张原片玻璃经过磨边、镀膜、打孔、丝印、钢化等工序,被加工成太阳能电池面板和背板,从安徽滁州销往全球。

  近年来,滁州市因拥有全国储量最大的石英矿,吸引了包括福莱特、正泰、天合储能等长三角地区太阳能光伏和储能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无中生有”创造了一个新业态——太阳能光伏产业。

  借助沪苏浙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依靠本地产业配套,滁州离“世界光伏之都”的梦想越来越近,而区域内相关产业也在跨区域协同和创新资源整合融通中受益良多。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滁州发生的变化只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5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先锋,积极探索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新路径。

从外滩远眺陆家嘴。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创新跨区域协同,拓展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强调,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走进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中心2楼大厅,墙上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的分工协作布局图异常醒目:上海嘉定聚焦智能传感,江苏无锡发挥先进封装优势,浙江杭州致力于新型存储,安徽合肥则突出高端计算。

  3年前,中电海康集团与上述四地签署五方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突破“感存算一体化”领域核心技术。

  如今,三省一市的参与单位已有250多台设备作为共享资源加入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中试服务。

  “我们不断整合资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无锡一家依托物联网转型升级的物流企业使用无人驾驶叉车作业。人民网记者 张玉峰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过去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导致的发展空间不足和科技创新成果无法落地的问题。”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告诉记者。

  近年来,沪苏浙皖聚焦资源共享,强化创新共建,高起点运行合肥国家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环境实验室等,建设量子科技、核聚变、深空探测、人工智能等科创高地,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强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同完善长三角“揭榜攻关”“竞争赛马”“定向委托”机制等,携手跨区域科技联合攻关,在优势互补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三省一市还协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诞生,嘉善复旦研究院等一批跨区域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正在加快建设。

  作为科创板“蓄水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科创力量持续发力,不断凝聚起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合力。

  自2016年上海松江科创走廊G60启动建设以来,历经7年扩圈,如今更名后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座城市。

  今年11月初,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对全国贡献度达10%,对长三角支撑度达30%,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也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合作的重要标志性区域。

  过去5年,三省一市强化制度联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道路,科技创新已从过去的“单打独斗”愈发向“攥指成拳”发展。

  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一重要引擎。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经过多年力量积蓄,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涌现。

安徽创新馆。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2022年9月,我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正式走向民用航空市场;

  2023年4月,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403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

  2023年10月,“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

  ……

  5年来,沪苏浙皖通力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宣城市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在加强创新跨区域协同上,有着独特优势。“我们主动靠上去,深入融进去,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宣城市发改委主任高真理说。

  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实验室内,新材料检测服务平台副部长杨玉淳展示着他们的新设备:“像我身边这台X射线显微镜,可以不用拆开外壳就能透视内部结构。就如同给材料拍摄‘脑部CT’,找出问题和缺陷,帮助企业大大提高产品的性能。”

  “面向应用场景的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能够直接触达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激发全新动能,在盘活科研的同时,也撬动了地方产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桐乡创新中心副主任郑卓感慨道。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供图

  为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引擎,2021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该中心建设,并与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行一体化运行管理。

  “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3.0时代,由‘世界工厂’走向‘全球产业高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说。

  目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拥有研发人员1.6万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与环保等领域,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近9000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

  “以前遇到技术难题,得自己想办法去找资源,现在只需要在平台上提需求。”今年年初,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需求榜单,最终被江苏南通创新区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揭榜,并与德福伦公司签订了技术委托合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孵化。

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创中心。人民网 顾海民摄

  企业发榜提出需求,长三角国创中心搭建平台、匹配资源,对接长三角高校院所揭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这种场景在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常态。

  创新催生新业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风向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陈林向记者打了个比喻。

  在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间展厅内,人形机器人GR—1款款走来,“他”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步行速度5公里/小时,负重达50公斤。

  “GR—1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具备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傅利叶公司创始人顾捷说。

高仿生人形机器人GR—1。傅利叶公司供图

  成立仅8年,公司自主研发高性能康复机器人,上市产品达30多个系列,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垂直应用于健康、教育等多个生态场景。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技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既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2022年10月,上海发布了《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等“五大方向”,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6G技术等前沿领域,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安徽原始创新不断勇攀高峰,一大批原创重大成果竞相涌现,并转化为应用产业,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5月29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在合肥揭牌。该公司成立后,重点布局量子计算新能力、攻坚量子底层核心技术,推动量子通信产业化。

  去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长三角上榜18个,占比四成。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一个个新业态集群,彰显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新成就。

  如今,沪苏浙皖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全域产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取得新突破?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未来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科学中心、共筑科技创新高地。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并提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谋划建设长三角区域量子通信城际干线网络等。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沪苏浙皖正不断书写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李阔、唐小丽、张玉峰、方彭依梦)


【详情】
时间:2023-12-04 1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把舵领航、指明方向。安徽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图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根本遵循。

图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教师 陈阵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四个“统筹”。这为三省一市,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提高协同联动质效,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图片安徽财经大学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教授 方鸣

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聚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长三角区域新一轮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图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坚持稳中求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图片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安徽)有限公司 中方厂长 韩维信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发展信心,我们将搭乘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抢占新赛道,壮大新动能。

图片安徽省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登奎

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与三省一市农业科研院校共同攻关,选育新品种、优化栽培工艺,推动高质高效发展。

图片安徽南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副主任 李晨 

全面深化与沪苏浙区域合作,共建长三角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链接优质资源发展要素。

图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图片国网滁州市城郊供电公司 副总经理 李宝东

持续提升省际配网供电可靠性,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协同推进省市间电力互济。

图片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 主任 刘双葆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为我们做好长三角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个主题,在先行探路上持续发力,做强文旅经济增长极。

图片黄山市歙县文化馆副馆长 洪自力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协同合作,以创新驱动促进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图片安徽各级各类医院,通过与沪苏浙知名医院成立专科联盟、加强医生互派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融入长三角健康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惠及更多长三角居民。

图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党委书记 谢瑞瑾

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减少患者跨省就医。

图片宣城市绩溪县人民医院 副院长 王昌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打造高水平的医联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长三角的优质医疗资源。

图片安徽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好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详情】
时间:2023-12-04 11:27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安徽正全力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力建设“七个强省”。日前,省委网信办组织开展“2023网聚美好安徽·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全国网络媒体集中采访活动,40多名记者走进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滁州、淮南、亳州7市采访。

扑面而来的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

大科学装置、虚拟人交互系统……近1700件安徽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徽创新馆集中亮相。

踏入安徽创新馆的核心区域,记者们立刻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厅吸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人造小太阳”、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一系列极具高端科技感的产品让记者们眼前一亮。

“这里展示的是当前安徽代表性科技成果。”安徽创新馆现场讲解人员钱欣岳说,馆内除了展示稳态强磁场、量子通信等大国重器,还有光伏新能源、新型显示设备等装备,“这些尖端科技装备讲述安徽创新发展的基因以及创新发展的成果。”

在安庆市经开区的国汽朴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一台高级别自动驾驶多功能车吸引了记者们的关注。

“这款车融合高精度定位、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全程自主导航,自主避障,实现全天候的自动驾驶接驳作业。”国汽朴津产品营销中心高级经理杨凯娴说,这款多功能车可以灵活地部署在各种封闭或半封闭的交通场景中,满足园区等场景的无人驾驶接驳需求。

据介绍,朴津智能是以研发智能移动机器人(AMR)为主的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目前,该企业开发了十余款智能机器人产品,包含服务机器人、无人配送机器人等。

“这些科技成果让我震撼,期待未来安徽创造更多‘黑科技’成果。”山西新闻网记者王擎说。

制造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令人难忘

记者团走进位于芜湖市经开区的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在空调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空调外机进行零部件的组装与调试。智慧仓储24小时不间断拣货、发运,各条产线生产有条不紊。

“我们平均每8秒钟就能下线一台移动空调。”芜湖美智空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年产能1600万台套,产品类型主要为内销分体式空调等整体式产品,出口至欧美等地区。如今,凭借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生产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化转型。

在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现场工作人员对当天通过“芜湖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投递来的简历进行筛选,并匹配相应企业招聘需求,为求职者精准对接岗位需求。

“作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我们为人才在芜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集成化服务。”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董事长杨少华说。

作为淮南市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牵动性工程,中环低碳新能源项目备受瞩目。近日,记者团走进该项目实地探访。

中环低碳新能源总经办主任程浩介绍,该公司以行业领先的TOPCon电池技术为立足点,聚焦高端光伏制造业。截至目前,该公司在凤台县光伏产业基地一、二期项目整体建设完成,预计年产值约80亿元。

“安徽从人才扶持、创新制造等方面发力,持续为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这些宝贵经验也应该多推广出去。”山东海报新闻记者李子骄说。

底蕴深厚的安徽文化展示澎湃力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犁桥水镇的河道上,演员们乘着小船荡漾,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演绎着经典曲目……近日,记者团走进铜陵市犁桥水镇,感受徽派建筑与文化之美。

犁桥水镇是一座具有浓厚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的旅游风景区。园区由110栋古建民居和8条古建街道,以及临水而错落分布的亭台楼榭等古建组成。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有关项目,走出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让古老的犁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增设AI、VR数字艺术科技项目等旅游项目,打造了独树一帜的犁桥水镇夜游IP,让游客获得独具特色的古镇水乡夜游体验。”犁桥水镇项目开发负责人刘东成说。

随后,记者团来到了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树蛙部落度假区。走进该度假区,三角树屋、鸟巢屋……各具特色的民宿错落于安庆市菜子湖边。这里除了有高端特色客房,还有古窑遗址、黄梅戏舞台等场所,而这里曾是一个无人居住的“空心村”。

“我们通过将村民的闲置住房集体流转,经过统一规划设计,打造精品民宿。”安庆宜秀树蛙部落店长刘亚楠说,“节假日期间,我们这儿基本上处于满房状态。”

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走进滁州市定远县西卅店镇青山村的花花市街皖东花卉种植交易基地,在智能化连栋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忙着浇水施肥、修整花枝,各类花卉盆栽长势喜人。

“这里集精品花卉智能化种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目前有100多个花卉品种。”花花市街项目负责人许福星介绍,自项目投产后,年种植和销售高档花卉可达300万盆,凤梨和红掌是主要品种,主要销往合肥、南京等地。

淮南牛肉汤享誉全国。在淮南市八公山区的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们看到,工人对已经加工好的牛肉汤产品进行包装。通过速冻工艺,一件件“淮南牛肉汤”预制产品在这打包成箱销往省内外。

“消费者只需将食包简单化冻加热后,便可在5分钟之内喝上地道的淮南牛肉汤。”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默表示,当前公司制定并向相关部门申请备案了《淮南牛肉汤(速冻品)》企业生产标准,成为全国首家制定淮南牛肉汤企业生产标准的单位。目前,该公司已在上海、淮南两地设立食品研发团队。

“现在牛的生活条件可真好啊!它们住着好房、睡着软床,不仅听着音乐,还可以享受按摩服务!”在亳州市利辛县的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内,河南大河网记者董蕾被眼前所见深深吸引。

利辛县饲养肉牛历史悠久,养殖基础深厚。近年来,该县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肉牛产业。

“加工成牛肉食品,平均每斤能卖到70多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专门搭建了名为“徽牛云”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每头牛耳朵上的智控耳标,定期对牛进行抽检,根据肉牛生长速度等变化情况,科学制定营养配方,增强肉牛市场竞争力。

此次采访活动,记者们走访我省7个市,从科技创新、生态农业、文旅融合等方面,切实感受了安徽发展的澎湃活力和巨大潜力。

(本报记者 罗晓宇)


    【详情】
    时间:2023-12-03 20:06

      ◇“宣城有着‘老天爷’赋予的秀丽山川,‘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存,‘老百姓’创造的丰富民俗,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陈尚营 水金辰

      宁国市方塘乡红杉林,是“皖南川藏线”上的网红打卡地 (2023 年 11 月 12 日摄)李晓红 摄

      在宣城,听到什么?烟雨江南的千年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吟宣城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诵宣城山。南朝至清末,歌咏宣城的诗人超过3700人、诗歌2.5万多首。

      在宣城,看到什么?笔墨纸砚的黑白韵味。看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看徽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城,是全国唯一笔墨纸砚皆有出产的地级市。

      在宣城,期待什么?徽杭古道的未来愿景。这里东接浙江北连江苏,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都市圈。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宣城期待以文化保护传承古色焕新、以新能源产业绿色追赶、以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点石”成金。

      三色宣城,亦不止三色。

      古色焕新:

      水墨黑白间的文化传承创造

      小雪节气之后,坐落于宣城市区的敬亭山五彩斑斓。它究竟有何魅力,让游历众多名山大川的李白一生7次来到这里,感慨“相看两不厌”?

      宣城,建城2300多年,自西汉起一直是江东大郡,清朝重臣张廷玉赞其“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

      行走在宣城,不论是徽派古民居,还是文房四宝,都是以简单的黑白为主色调。水墨黑白间即为古色,朴实无华又意蕴万千。

      “中国宣纸之乡”在宣城市泾县,县城往南十几公里的榔桥镇乌溪村,坐落着中国宣纸文化园。

      与有70多年历史的红星宣纸厂相比,毗邻于它、今年10月才正式亮相的中国宣纸传习基地(宣纸小镇),建筑外观形似层层叠放的宣纸,传统与时尚完美相融,开放才1个多月,就已成为文化园里的网红打卡点。

      这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又一创新创造平台。在宣纸博物馆里,图文资料从原料开始展示,完整讲解制成纸张的108道工序。在宣纸小镇手工制作馆,工匠们现场演示宣纸制作。每年,这里举办两次世界最大尺寸宣纸制作展演活动。

      宣纸成就万千文化气象、记录中华文明,这就是宣纸小镇想要传递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宣城的文房四宝有了新的蓬勃生机。

      距离宣纸文化园30公里,安徽三希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内,一排排古色古香的书柜里,码放着原大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被宣纸技艺所吸引,这家总部在北京的企业来到宣城,采用宣纸,完成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宋版资治通鉴》等一大批重大历史古籍复制项目。

      “从‘一张纸’到‘一本书’,这也是千年宣纸产业的传承。”公司总经理陈光兰说。

      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文房四宝文化创意创新项目大赛、宣纸文化艺术节,编制实施《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宣城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22年,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营业收入近20亿元。而在宣城看来,文房四宝的传承价值远不止此。

      如果说宣笔蘸着徽砚磨出的徽墨,在宣纸上绘出了中华水墨画卷,那么宣城遍布的传统古村落,则让人世间留住了古朴的文化记忆。

      今年,宣城又有18个村落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累计达到85个。泾县云岭镇章渡村老街,以“江南千条腿”的“吊栋阁”民居最为著名。由于年久失修,“吊栋阁”一度面临“腿断屋倒”的困境。被邀请来的74岁的庞焕泰,让这里变了模样。

      庞焕泰是一位飞行员出身的上海企业家,章渡是他“梦乡村”民宿计划第三站。“刚来的时候,这条古街上就剩5个老人和1只猫。”庞焕泰说,政府立项、企业投资,章渡老街100多栋老房子如今一半已重获新生,白墙黑瓦伴随着缓缓流过的青弋江,民宿、咖啡馆、画室、茶室、乡村舞台一应俱全。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最多时一天有上千游客前来游玩。

      一如章渡古村的“重生”,宣城市依托传统村落建立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9个,形成廊道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旅游收入连续3年增长20%以上。徽风皖韵,宣城古民居活化利用等入选住建部示范案例。

      古色依旧,其实已焕新,这是文化的传承创造。

      绿色追赶:

      一体化和高质量的机遇与奋进

      长三角版图上,宣城位于地理中心,是安徽唯一同时与浙江、江苏交界的地级市。沪苏湖高铁开通在即,宣城将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全面实现1小时高铁通勤,成为沪宁杭合四大都市圈辐射交汇中心。

      起于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终于浙江临安清凉峰镇的徽杭古道,曾是绩溪人外出至杭州从商的要道,如今是徒步爱好者们的“挑战赛道”。

      宣城商贾之风自古鼎盛,是徽商的重要源头。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本省还是在长三角城市中,宣城存在感并不强。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安徽面向苏浙沪的桥头堡,宣城喊出了“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目标。

      宣城不缺工业基础。作为安徽省第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宣城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灵活转身,汽车零部件产业“十四五”以来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在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内,一个个机械手臂不停挥舞,从芯片写入到智能驾驶控制器下线,完成一台汽车操作系统集成,产品配置到多款新能源品牌汽车上。

      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后市场,宣城找到自己的独特空间。

      在安全实验室内开展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在直线道一定车速下判断驾驶员疏于防范而主动智能避让的效果……位于宣城广德市的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广德基地,自2020年启动至今已为100多家整车企业开展检测。与相邻的上汽通用2012年落户的研发试验中心相呼应,这里为55吨以下的大卡、重卡等汽车开展开发和认证试验,可检测项目超过300个。

      立足传统优势工业基础绿色转身,在新能源赛道上又开辟新战场。

      2021年,宣城发布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宣言书”:将“光伏+储能”作为新能源新材料首位产业,逐步构建由装备、原材料、电池、组件、逆变器、系统成套等组成的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提升宣城市光伏产业集成综合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3年前,当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高转换效率的光伏技术在宣城经开区落地时,很多人没有想到它的“狂飙”:高效异质结产能全球第一、异质结组件功率效率屡创世界新高、成为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中“最年轻”企业。

      2022年以来,宣城新能源企业达到95家。今年1月至9月,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7.7%、13.1%,对宣城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超八成。

      从GDP看,宣城2022年经济总量位列安徽中游,但增速已位列全省第4。今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宣城有11项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9项位居安徽前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全省第2。

      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说,宣城就是要在长三角发展的一体化和高质量中向绿求新。

      太湖西岸,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正在构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上海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江苏溧阳、宜兴,浙江长兴、安吉,安徽宣城市的郎溪、广德),低环境影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能力是这个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的定位。今年前10个月,宣城片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200个,总投资超1147亿元。

      绿色发展,更是追赶,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亦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点石”成金:

      恣意自然中探寻金色未来

      李白曾这样形容宣城:“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山水之间,是为自然,亦是禀赋。宣城,森林覆盖率约60%,湿地保护率超50%,这里生活着与恐龙同一时期的扬子鳄,有历经亿万年沧桑、被誉为“中国远古文化宝库”的鄣山大峡谷。宣城入选2023年国家生态文明督察激励地市。

      良好生态既是普惠的公共产品,亦成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资源优势。

      乘木船穿行于红黄相间的落羽杉林,浅红、火红、橙红、水蓝……约2000亩的水上红杉装饰了冬日山水画卷。这里是宣城市崇山峻岭间120公里“皖南川藏线”的打卡地之一落羽杉湿地。

      74岁的潘新宝是“皖南川藏线”沿线桃岭村的老村支书,也是筑路人。在他记忆里,桃岭人祖祖辈辈靠着肩上的“大扁担”过日子,外出卖毛竹,返村带点米。20世纪70年代,泾县为了解决群众身上的“大扁担”,组织村民修筑了出山道路。这条路,如今让群众扛上了“金扁担”。

      作为村里最早一批搞农家乐的先行者,潘新宝家庭收入较10年前已经翻了约5番。现在桃岭村开了25家农家乐。

      “宣城有着‘老天爷’赋予的秀丽山川,‘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存,‘老百姓’创造的丰富民俗,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李中说,旅游业被誉为“美丽经济”,是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今年1月至9月,宣城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107%、106%,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沪苏浙游客占比80%左右。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正在宣城广德市启动先行区建设。

      安徽省林长制改革排头兵、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过去几年,旌德县在山水之间探寻“金色”。

      初冬时节,透过高大的乔木,阳光洒在林间空地形成斑驳的光影。工人们正忙着清理杂草灌木,用挖掘机平整地块,为来年种植做准备。在旌德县云乐镇陈岭村,黄山云乐灵芝有限公司开发的4000余亩深山林下仿野生灵芝生产基地,为当地100余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公司总经理周俊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他们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开发出系列灵芝保健食品和药品,产值大幅增长,并通过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有机认证,实现出口。

      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路径,宣城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1年,泾县完成安徽省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第一单,为企业融资78万元;2022年,中国人寿推出了森林碳汇价值开发保险产品,为宣州区宛陵林场和泾县马头国有林场森林提供5004.17万元风险保障;去年底以来,宁国市在青龙乡龙阁村开展“零碳乡村”建设,游客购买森林碳汇就能获得乡村住宿优惠。未来宣城还将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通过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形式集中收储,打造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点石”成金,是守护一城山水生态的金色未来。

      (《瞭望》2023年第49期 )

     

    【详情】
    时间:2023-12-03 20:06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