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舒城县加速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照片为文冲村风光。摄影:李卫生
近年来,舒城县坚持“三个集聚”,推动人才向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各类人才精准服务脱贫攻坚。 集聚科技人才力量,实现智志双扶 坚持“扶智”与“扶志”结合、“授鱼”与“授渔”并重,从省市县直单位及高校选派各类科技人才到乡镇、村一线,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开展种植养殖培训、解决群众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等,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产业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共选派26名副高职称以上科技人才、68名中级职称科技人才与80个贫困村产业精准对接、提供精准服务,先后开展技能培训60期1.4万人次,就业创业培训75期1060人次;培育科技带头人、致富能人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0名,帮扶2600名贫困群众 集聚农业人才力量,推进产业发展 整合农业专家资源,建立县乡两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纳入专家库管理专家690多人。对照贫困村主导产业,按照“一对一”方式把产业扶贫专家库专家精准匹配到80个贫困村定点帮扶,每年不定期组建专家团、专家组到脱贫攻坚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发挥专家团队集中攻坚能力,帮助攻克产业发展技术难关、分析市场前景、搞好产业规划等,为农村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累计开展产业项目咨询1400多次,组织80支农技服务小分队开展“送技下乡”780多场次,解决问题650多件。 集聚返乡人才力量,提升脱贫实效 充分发挥在外创业有成人士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视野宽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引才回乡”工程,引导他们返乡到村创业或牵头领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依托7个舒城在外创业者协会党组织,加大与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流动党员及家乡在外知名人士的沟通联系,建立在外知名人士信息库,通过召开在外人才春节茶话会、创业者协会年会、脱贫攻坚帮扶会议等,引导广大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办企业、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扶危解困、灾后重建等。据统计,近年来舒城在外人才累计返乡创办企业35家,吸纳贫困户就业2600多人,累计走访慰问贫困户、帮扶贫困大学生3600多人,送去慰问金达350多万元,支持家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500多万元,领办、投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86个,为村集体增收达300多万元,助力2500多户贫困户脱贫。(杜院生)
舒城县千人桥镇紧扣“明目标、建平台、促长效”的工作重点,在宣传发动、认岗定岗和履岗考核等环节出实招求实效,全面动员农村党员参与“四联四帮”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在宣传发动上求深入。该镇各村街迅速贯彻全镇推深做实“四联四帮”工程会议精神,结合11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召开“四联四帮”工程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会议,并在村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通过广播播放《政策宣传明白纸》,在支部党员微信群发放政策宣传册,为全镇农村党员发放一封信,让“四联四帮”工程是什么、谁来干、怎么干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认岗定岗上求精准。在党员认岗上,党支部结合村级实际设置了政策宣传、民意收集、村务监督、致富帮带、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卫生监督、文明示范、招商引资和就业帮招等岗位,由党员根据自身的实际主动认领,并向党组织申报,解决农村党员“愿不愿干”的问题;在支部定岗上,根据党员自选申报意见,结合党员自身年龄、知识、体能、技能、资历、居住地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审核,提出定岗意见,并取得党员的同意,解决农村党员“能不能干”的问题。通过精准人事对接,科学设定岗位职责,解决好党员愿干什么、能干什么的问题,为党员助力支部和服务群众搭建平台。
在履岗管理上求实效。村党组织书记为四联四帮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四联四帮”工程的组织动员和推进考核。包片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具体负责联系党员的履职记实和考核积分。建立党员履岗定期汇报制度、组长每月述职报告制度,每月通过召开支委会确定党员“四联四帮”积分,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由支部书记对党员履岗情况进行深入点评,并公布参与党员的“四联四帮”积分。党员每季度可根据“四联四帮”积分情况在村级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同时党支部实行挂图作战,将组织架构图和党员职责在村部醒目位置公开公示,并在党员家门口悬挂岗位职责公示牌,亮身份、亮职责和亮奉献,让党员履职师出有名、身上有责,为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黄瑞 熊健)
走进舒城县张母桥镇砂院村村民刘自能家,一进门就看到一辆古式纺车,满箥箕的蚕丝和一条条精致的蚕丝带。五十岁的刘自能做蚕丝带已经三十多年了,“开始是跟着外祖母学,后来又陪着母亲做,从不间断,干了几十年,一刻也没停下来。”她说。
制作蚕丝带的工艺十分复杂,包括育苗、喂养、上架、采茧、缫丝到织带等10余道工序,刘自能把这项传统手工艺坚持了下来。“织丝带可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农闲时节每天能做4条左右,农忙时也可以起早出贪黑地干,一条能卖上三四百元,一年可以赚两三万元!”刘自能说。
近几年,张母桥镇党委政府大力扶植特色产业发展,全镇不少传统手工业如手工挂面、手工竹编等,都渐渐发扬起来,成了农村带动力强、增收效果明显的重要产业,更让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传了下去。如今,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已在全镇遍地开花,成为该镇实现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张母桥镇党委政府开展的“消费扶贫月农产品展销会”和“我最喜爱的农产品”微信选票活动的带动下,刘自能的“老刘蚕丝带”品牌在舒城范围内开始小有名气,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渐渐扩大了起来,忙了就请上周边的贫困群众帮忙,让她们一天也能挣上四五十元钱,为当地群众开拓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这是祖传手工艺,我真心希望能把这一门好手艺传承下去!”如今在砂院村,学习刘自能的蚕丝带手艺成了村里妇女同志的一门“手工课”。“让村里妇女跟着致富能手学习传统手工艺,让她们闲暇时有事做,有收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村民致富增收。”砂院村妇联主席童世存说。(邱璇)

“赵队长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身上有军人的作风。他刚来的时候,看到村里的路灯布置不合理,可能会影响村民生活,他就自己带着尺子一米一米丈量距离,与村两委研究这个情况,一直盯着这个事情,确认落实好才行。”提到赵国平的办事效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张兆辉佩服不已。

舒城县汪湾村位于万佛湖北岸,距离中心镇约5公里,版图面积6.41平方公里。2014年列入贫困村,2017年村成功出列。现尚有贫困户6户17人,预计年底前如期脱贫。
近年来,该村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安全住房全面保障等多种方式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实现全面振兴。贫困户通过积极发展水产、家禽、养牛等项目实现增收。
如今的汪湾村在在安徽省广电局驻村工作队帮扶下,不仅新修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并且建立了标准化的室内电影院;建立的应急广播系统,今年的疫情和洪灾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公共图书阅览室定期更新书籍,实施无线数字化工程并为群众配发电视机顶盒等等,这些惠民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满足了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李浩 郑强强 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