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张母桥镇幸福山,极目远眺,一片片竹林遍布山野,浓郁葱茏,蔚为大观。尽管寒风呼啸,但竹子傲然屹立,坚韧不拔,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张母桥镇地处丘陵地区,竹类资源丰富,毛竹、水竹、桂竹等种类繁多,星罗棋布。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张母桥镇走出一条大力发展竹编产业的道路。

位于幸福山东侧的自立竹木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多年以前,当村民们外出务工以谋求更高经济收入的时候,竹编产业曾经陷入低谷。

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自2020年开始,该镇境内重新燃起了一股“竹编热”。先是镇政府出资承建1000平方米的新型钢构产业车间,并租赁给自立竹木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随后鼓励竹编企业瞄准市场需求,改革制作工艺,把产品做精、做细,从“粗放”“走量”向“精品化”“艺术化”发展,不断丰富产品样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市场竞争力。最后,该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探索线上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招聘脱贫户和一般户进厂务工就业,并对运输公路进行维护升级,提高竹编企业的物流时效。

眼下,走进自立竹木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只见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脱贫户曹开纯坐在机器前,将修理整齐的毛竹分切成小段,妻子小杜接过竹段,破成竹条,供应给工人进行深加工。作为竹编加工的头道工序执行人,曹开纯夫妇每年能有4万元左右的固定收入。目前企业共有近20名工人,每人年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企业年均营业额达几十万元。据悉,张母桥镇共有大型竹编加工企业4家,生产的寿司卷、花篮、毛巾垫等竹编制品富有地方特色,走俏海内外市场。

竹编制品生意的火爆,使得企业的供货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其分担订单的小型竹编加工作坊应运而生。

小作坊的优势在于简装上阵,随时随地可以开工。分散在各行政村的小作坊里,既有全职就业工人,也有散工、临时工,可谓工种齐全,老中青皆有。农闲季节,不少农民通过到小作坊打零工,来赚取报酬,增加收入。有的作坊老板则每天骑着电动车,挨家挨户上门,把竹器半成品交给居家务农的女性赶制,既节约了她们的时间成本,也提高了作坊的工作效率。“在我这里灵活就业的家庭主妇有9名,忙农活、家务之余加工竹编,每天估计有30元的收入!”作坊老板汪政尚说,从企业到加工作坊,从作坊到普通农户家庭,竹编加工连点成片覆盖了全镇,带动了大量家庭增收致富。

“竹衍经济”成为该镇推动乡村发展的一种高效模式,而竹子蕴含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品格,和乡亲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刚好呼应,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下一步,该镇将不断发掘竹编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推动竹编制品焕发新活力、绽放新色彩。(作者:程小磊 刘力)


【详情】
时间:2024-02-02 10:58 来源:学习强国

近日,舒城县五显镇新建自来水厂正式通水运行,崭新的泵站、净水设备及配套管网,可远程监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让该镇17个行政村3万多人喝上了放心水、优质水、幸福水。

据了解,五显镇原自来水厂取水自五显河,地处毛坦厂镇下游,近年来因上游人口增加,对五显河水质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辖区另有6个村约1.2万人饮水由邻近乡镇山七自来水厂供应,因地处供水末端,供水管路径长、地势高差大,供应水量不足问题时有发生,在春节、旱季等特殊时期更需分时段供水,给群众用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为解决辖区群众用水难这一心头大事,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2023年5月,该镇政府积极谋划、多方争取,在前期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决定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晓天河边新建一座自来水厂,供水区域覆盖全镇。

历时8个月,五显镇新建自来水厂如期完工。该项目总投资1920万元,采用微絮凝-过滤-消毒工艺,建设12千米长DN400输水管道、1200立方米清水池、穿孔旋流絮凝池、斜管沉淀池等,日供水规模达6000吨。

以“智”赋能,配备PLC自动控制系统,可远程控制滤池阀门开关、PAC投加,监测源水计量、水质等实时数据,实现了辖区供水的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确保出水水量足、水质优,真正让村民不仅能喝上水,还能喝好水。

“一滴水”折射大民生。接下来,舒城县将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建管用一体推进,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持续强化水质监测,优化供水品质,不断满足村民高品质供水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许春蕾)


【详情】
时间:2024-01-23 11:05

寒冬时节,暖阳初照,来到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张母桥镇砂院村龚湾组,一股腊味香穿过庭院,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走进大院,一排排晾晒架有序摆放着,香肠、肉、鸭等咸货挂在晾晒架上,琳琅满目,在阳光的滋润下闪闪发亮。“老龚湾咸货”品牌创始人石磊在一方庭院里忙得不亦乐乎,他向参观者兴致勃勃地介绍说:“我们通过收购本地村民饲养的禽畜,从源头上保障咸货的原料质量。因为肉质正宗、产品过硬,我们的咸货成品远销外地,供不应求。”

“无腊味,不年味”,每到年前,腌咸货、制腊味是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头等大事。2019年,石磊紧跟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抓住商机,回乡创办“老龚湾腊味坊”,创新“农户+特色产品+企业+经销商”的合作模式,推动产品走出本地,拓展市场,成功打响了品牌。“地方政府对我们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将用心用情做好产品,反哺家乡,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石磊满怀信心地说。目前,老龚湾腊味坊吸纳农民工10余人,每人年增收近万元。

在张母桥镇,像石磊这样心系家乡,返乡创业,将手艺活发扬光大,带头致富的人不在少数,在白果村创办张母桥挂面基地的尹刚就是其中之一。

白果村三面环山,溪水缓缓而下,汇入三华水库,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优质麦粮。清甜的溪水加上有机小麦,成为张母桥挂面最为独特的制造原材料。自明末清初以来,张母桥挂面已传承了近四百年,其纯手工打造和独特的制作、晾晒工艺使得面条细软、味道咸香、韧性十足,令食者久久难忘。尹刚回乡后,看中张母桥挂面的良好商业前景,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寻求合作,承租厂房,创办“忆母桥”食品有限公司。

为制造出最原汁原味的“张母桥咸挂面”,尹刚招聘有多年做面经验的老师傅,由他们传授制面技术,从而赓续传统手艺,传承舌尖上的美味。“13道制作工艺,磨麦、筛粉、和面、揉面、盘条、上筷子、进箱笼、上架、拉面、下架等全部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尹刚说,由此制作出的“张母桥咸挂面”工序讲究,麦香纯正,口感爽滑劲道,自带的淡淡咸味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如今公司年产手工挂面达20万斤,净利润达到几十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收益。近期公司新推出的鸡蛋挂面和空心挂面在市场上炙手可热,深受食客欢迎。张母桥挂面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于2023年底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

近年来,张母桥镇瞄准契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农特产业,壮大传统美食产业链,传承舌尖上的“乡味”,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作者:程小磊 蒋书存 刘力)


【详情】
时间:2024-01-12 11:04 来源:学习强国

在舒城县城南郊,绵延南溪河,清澈如镜,涓涓流淌。这里有古桥、古木,其畔更有留给城市记忆的老街。

老街“不老”。近年来,舒城县龙津桥社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治区理念,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持续为老区创建注入动能,擦亮文明底色。

让河水“碧起来”

龙津桥社区位于南溪河南岸。青青南溪河,源远流长,为城市南郊镶上一道“碧水长廊”。为了护好辖区南溪河段,龙津桥社区党总支成立了由社区干部和辖区党员7人组成的“护河”临时党支部,负责汛期古桥安全和两岸防汛任务,负责常态化卫生保洁,保持碧水长流。

整治后的城关镇三里街

整治后的城关镇三里街。郭登安供图

隆冬时节。一大早,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兴东带着其他党员志愿者开始巡河,清理河道垃圾。“今天是冬至,早上气温零下7度,比前几天冷多了。河面也被封冻。”郭兴东说,“我们社区所处河段紧邻南关桥上游,如不及时清理垃圾,化冻后垃圾就会顺水冲向下游。”

为了抓好常态化巡河,社区“护河”临时支部每周五下午开展集中保洁行动。向两岸居民、来往群众宣讲环保知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守护“蓝天碧水”。在去年“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期间,龙津桥社区在全区开展“‘河’你一起·共筑绿水长廊”南溪河环保主题宣传,优化居民亲水和乐水空间,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系生态环境。

让老街“新起来”

在舒城县城市社区中,龙津桥社区所辖基本属于老街道、老小区,城市设施基础相对滞后。

“面对现状,我们在全社区发动党员,统一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郭兴东说,“社区通过支部牵头、党员跟进、居民参与,始终打好文明创建牌,让老街面貌焕然一新。”

“我是党员我带头,垃圾分类我先行”。2023年以来,社区党总支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进小区、进企业,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和企业员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清理治顽固垃圾和卫生死角,整顿街巷无序乱停、乱堆乱放。先后清理清运各类垃圾30多吨,增白墙体1000多平方米,刷新20多处破旧公益广告,发放1100多份宣传资料,向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秸秆禁烧、烟花爆竹、暖民心、反电诈、双提升等社区治理工作。文明与和谐,点亮了三里街文明巷。

龙津桥社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活动。

龙津桥社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活动。郭登安供图

“去年社区干了不少实事。特别是三里街,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整顿乱停车、占道经营,把路也‘整宽’了,整个老街的环境亮堂了不少。大家的心情也好起来。”三里街老居民钟大伯由衷地感慨。

龙津桥社区通过发挥党员表率作用,凝聚创建合力,把党建的“红色力量”转化成文明生态发展的“绿色引擎”,提升了社区创建水平。

让古物“活起来”

龙津桥,是一座石板古桥,位于南溪河“龙眠古渡”处。这里曾是南溪河两岸的交通咽喉,是商贾往来、桥接城乡的重要纽带。现受舒城县重点文物保护。

近年来,龙津桥社区把古桥文物、古树名木保护,作为践行生态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措施和有力保护,让古物“活起来”,让老街“灵动”。

在去年上半年一次驻区共建单位座谈会上。“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深化龙津桥社区文明创建开展讨论。一项重要议事就是商讨古桥保护。”郭兴东说,“我们社区拿出了一个初步养护方案,主题是‘守护古桥 桥见美好’。”保护方案得到了共建单位一致认同。党员志愿者围绕环境卫生和桥梁安全开展常态化“护理”,在桥两端设置混凝土桩,限制超重车辆通行,控制荷载。在节假日加铺木工板、绿地毯,为古桥“减负”。宣传文物保护政策,提高公众对古桥保护的重视。

志愿者在清理河道垃圾。

志愿者在清理河道垃圾。郭登安供图

在三里街,30米高的重阳木古树矗立街东,栉风沐雨守护老街100多年。古树现为舒城县一级保护植物。为了保护好古树,龙津桥社区先后申请县林业部门为古树鉴定身份,实施挂牌。划定古树保护区域,限制人员活动干扰。制定了古树养护计划,定期巡视和检测古树疾病,以便及时防治。优化古树周边环境,栽种合适绿植,引导居民珍爱古树资源。

让文化“火起来”

龙津桥社区坚持文化润民构建和谐社区,坚持文化引领促进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发展红红火火、繁荣兴盛。近年来,社区先后投入40多万元,在舒城大市场人员密集、区域宽敞的位置,建成了集休闲健身与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推动党建文化、廉政文化和群众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上台阶。

“2023年以来,社区先后举办11场次文化演出或宣传活动,每次活动,居民参与率都非常高。丰富的文化活动,确实让老街文化火起来、红起来。”郭兴东表示,“社区坚持文化铸魂引领基层治理,抓好‘老街、古物和文化’深度融合,促进居民对社区文明创建的支持,凝聚了社区有效治理和生态发展合力。”(郭登安)


【详情】
时间:2024-01-09 10:42 来源:人民网

  橡栎粉系列产品是舒城县晓天镇传统产业之一,全镇拥有橡栎树资源2.3万多亩,橡栎树成片基地6千亩,现有多家龙头企业,从事橡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晓天镇(橡栎产业)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为做强做优橡栎产业,2020年底,晓天镇启动了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精心打好橡栎繁育基地、橡栎种植基地、橡栎产业园建设、橡栎文化研学基地建设、晓天橡栎产业协会、橡栎产业智慧中心六张牌。目前,通过橡栎产业培育和发展,橡栎产业年总经济收入为15亿元,带动1800多户农户参与,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橡栎成为当地又一品牌产业、拳头产业。

  “订单收购+溢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徽省万佛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生态橡栎基地2000亩,用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基地内农户的橡栎果,联系相关单位帮助销售,销售金额除去加工、包装等成本费用所得利润,全部返还给农户,售卖户均增收4000多元。

  “龙头企业+基地”。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力。支持村级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构建来料加工点,承接加工订单,扩大增收途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批以当地农户为法人的农业企业纷纷投身橡栎生产加工,与当地和周边农户携手合作,共谋发展。

  “金融撬动+分红”。把金融扶持经营主体的政策与带动农户有机结合,如舒城县杰森林业专业合作社贷款50万元,带动10多户农户每年获得3000元以上的保底分红。

  “资源资产+三变”。通过“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将财政扶贫资金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股份,使群众获得持续稳定收入。按照“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思路,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得到分享资产收益,让农民得到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丁文新)

【详情】
时间:2024-01-09 10:41 来源:新华网

寒冬时节,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百神庙镇舒合村安竹工艺品厂产品展区内,竹制刀叉勺、花结串、水果签、竹餐垫、竹托盘等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精致巧妙,令人目不暇接。“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竹制品,需求量大着哩,每月都有20多条柜的竹制餐厨用品从我们这里发出,销往日韩、欧美、中东等世界各地,供不应求。”舒城县安竹工艺品厂负责人苏豪神采奕奕地介绍道。

在产品展区隔壁,则是机械化生产车间,里面机声隆隆。一根根毛竹被分段切割后来到生产线,经过选料、切割、热压成型、挑选、包装等多道工序后,一件件精美的竹制刀叉勺精品便产生了。与毛竹相比,这些竹制品价格翻倍,竹子在这里变成了“金子”。

从纯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最初的小工厂到现在的规模企业、市级龙头企业,舒城县安竹工艺品厂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竹制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100多种产品体系。现有熟练工人300余人,各地加工点50多个,竹制品生产线12条,配套的点数机、独立包装机、全自动包装机设备齐全,各类产品年产能达10多亿件(支)。2023年,该厂竹制刀叉勺产品订单量位居全国前列,产值突破6000万元,为所在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40万元。

自身发展的同时,该厂还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在家门口挣点钱补贴家用,既能减轻经济压力,又能照顾家庭,真是一举两得啊!”百神庙镇舒合村村民程相凤笑着说,但她手里的活却没停下,只见她熟练地编织着从加工点领回的竹签。像程相凤这样的村民在百神庙的村头街尾随处可见。安竹工艺品厂仅在百神庙镇就下设了10多个加工点,由加工点将竹篾、竹签发给农户,农户编织完成后再送回工厂包装发货。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全镇留守妇女、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达3000多人,人均增收2000元至5万元不等,让村民“足不出户”便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龙头示范,遍地开花。如今大大小小的竹制品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百神庙镇的产业特色。

竹制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彰显了百神庙镇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也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近年来,百神庙镇始终坚持产业优先,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大力优化企业服务,依托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千万元打造郑圩冷链基地、安竹产业园、沣巢直播基地等,培育了一批以安竹工艺品厂、明公农业、景林禽业为首的龙头企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名片”。(作者:黄雪彦 王琴琴)


【详情】
时间:2024-01-04 10:57 来源:学习强国

“鹅舍采用规模化、自动化养殖模式,可以根据三花鹅的不同生产周期,通过风机、保温等设施实现精准控制,既满足了三花鹅的生长需求,又节约了人工成本。”谈到养鹅的秘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桃溪镇四圩村养殖大户卞国建兴奋地说,他算了一笔账,2023年养殖场的6000多羽大白鹅,养殖收入将超过50万元。

近年来,桃溪镇利用毗邻合肥市肥西县及国道G206穿镇域而过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结合本地农户素有大棚养殖三花鹅的传统,以合肥周谷堆农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白鹅养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念好“致富经”。

桃溪镇人大主席程从军说,近年来,六安市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助推鹅产业跃迁式发展,桃溪镇紧抓政策“窗口期”,整合镇域2家规上羽绒企业资源,积极谋划白鹅养殖及相关产业,强化产业建设和规范管理,聚力发展白鹅产业。

“商品鹅和种鹅分别按照6元/只、9元/只标准缴纳保费,财政承担80%保费,养殖户承担20%;与屠宰企业签订协议,确定保底收购价格;一批次购进2000只以上皖西白鹅,给予5元/只鹅苗补贴……”桃溪镇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座谈会上气氛活跃融洽。座谈会上,该镇主要负责人重点介绍了肉鹅养殖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宣传肉鹅养殖政策,动员养殖大户由一般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型。养殖大户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养殖经验和做法,就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资金缺口提出了需求。镇农综中心、农经站、经发办等单位就如何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拓宽鹅产品销售渠道,给出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我从事家禽养殖20多年了,这些年,党委和政府对我们的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定期安排农综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从购买鹅苗、打防疫针,再到科学规范养殖,慢慢地大家都成了‘土专家’,鹅苗成活率越高,我们养殖劲头就越大。”桃溪镇枣林村养殖大户周启宏说。

看着同村的养殖户通过养殖大白鹅走上了致富路,王泊村农户陈文林在桃溪镇开办了陈文林家庭农场,根据不同时节的市场需求进行家禽养殖,忙的时候向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养的主要是普三鹅和种鹅,随市场行情变动,普三鹅出栏周期在75天至80天左右,种鹅要养200天左右,在不同生长阶段,通过稻饲、玉米和天然放养,我们的鹅肉质紧实,从来不愁卖。2023年,种鹅出栏25元/斤,一只能卖到260多元,鹅绒还能卖30多元。”看到已经出栏的数千只鹅,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起初,因为养殖经验不足导致鹅苗成活率很低,陈文林一度想放弃养殖。后来在镇技术人员的科学指导下,陈文林逐渐学会了从幼鹅到成品鹅期间的饲料投喂、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知识,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成活率。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指导下,陈文林养殖场积极发展“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现如今,陈文林养殖场每年养鹅达6000羽,每年养鹅的利润就有20万余元,带动农户直接增收1万余元。

桃溪镇鼓励养殖大户和农户进行规模养殖,并逐步完善养鹅设施,安装便捷蓄水设施,帮助解决生产、加工、产品宣传和销售、品牌打造、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以“店小二”式服务保障提升鹅产业标准化水平,让大白鹅在乡村振兴路上唱响致富“向天歌”。

“2023年我镇共有规模养殖场16家,白鹅饲养量超30000羽,养鹅产业总产值可达330余万元。2024年我们计划新建或扩建1个万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鹅产业精深加工,全力实现鹅产业跃迁式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就地就业,不断丰富村集体经济增长渠道,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谈到下一步发展,程从军信心满满地表示。(作者:黄雪彦 翟超豪)


【详情】
时间:2024-01-04 10:51 来源:学习强国

“文明新风树起来,家风家教立起来。尊老爱幼是美德,优良传统要继承。”走进舒城县阙店乡,文化墙上醒目的“村规民约”将文明新风传到了家家户户,滋润着每一位居民的文明之心。今年以来,阙店乡以创建文明乡镇为契机,把村规民约作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抓手,通过实现18个村村规民约齐上墙,组织志愿者宣传、解读村规民约,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文明新风氛围日益浓厚。

阙店乡组织18个村对各自村规民约进行不断完善,各村结合村情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和完善,让村民成为村规民约的制定者和参与者,赋予村规民约新内涵,让村规民约更接地气、合民心,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展开。

为推动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阙店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通过上街入户宣传、“小院议事”会等学习方式,向群众宣传讲解村规民约细则;通过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解村规民约;以村务公开栏张贴、村民微信群、朋友圈转发等形式,让群众人人参与、人人互相监督,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同时,阙店乡充分挖掘身边典型,持续做好各类道德模范先进典型选树工作,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模范导向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村民执行村规民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民学有榜样、干有目标。(杜晓)



【详情】
时间:2024-01-04 10:51 来源:人民网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坚持以文化人、凝心铸魂,有效帮助村民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为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古筝琴音悠扬,黄梅戏青衣曼舞、戏腔婉转,相声捧哏逗乐……五显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专业资源下沉,将一个个才艺精湛的节目从剧院搬到乡村,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大饱耳福,享用多元化的“文化大餐”。2023年以来,五显镇开展“送戏进万家”17场,送电影下乡192场,“四季村晚”、庆“八一”等主题文艺汇演10余场,这正是该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有力写照。

“输血式”的“送文化”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添色增彩,但“送”在一时,“种”更长远,如何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深深扎根、绽放蓬勃生命力?

五显镇坚持在“送文化”中“种文化”,持续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硬支撑”,有力推动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皖西庐剧艺术研究学会等社会力量进行结对帮扶,立足群众需求,开展广场舞大赛、书画交流、阅读分享会等群众文化活动,让村民们有“充电”场地、有专业指导、能广泛参与。

培育文化“火种”,唤起乡愁文脉,同样举足轻重。五显镇致力保护传承市级非遗显杨冲叉以及闹花船、舞龙舞狮等民间技艺,发展壮大本土“石兰三翠”茶文化,挖掘培育教师、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本土文化人才135人,扶持形成了乡土特色浓郁、表演形式丰富的乡村文体项目库28个,让充满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成为源头活水、涓流不息。

从根深蒂固的陈旧传承观念到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民间技艺,从一个个生涩不协调的动作到舞台上整齐划一的曼妙舞姿,从合力编写的一纸剧本到鲜活有趣且富含教育意义的反诈情景剧……村民们思想的转变、点滴的成长和持续“升温”的文化活动,既是五显镇“种”下文化种子、增强文化“造血”功能的生动缩影,也彰显了该镇乡村文化振兴长足发展的广阔前景。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如今的乡村大舞台,越来越多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在这里上演,他们从“台下”走到“台上”,和艺术家们一同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闲暇时刻,各村聚众打牌打麻将的少了,文化广场上跳舞、打球的身影多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精神面貌越来越昂扬,文化的“种子”已然在五显生根发芽。


【详情】
时间:2023-12-28 10:37 来源:学习强国

2023年12月18日,大别山漫天飞雪。天不亮,吴方敏就起了床。不为别的,只为在上班之前,从安徽省六安市城区的家中赶到100多公里外的舒城县晓天镇独山村。

吴方敏是独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第八批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当天,和他一样起早的,还有贾世林、曹亮亮两位工作队成员。

对驻村工作队而言,冬天踏雪出行是常态。独山村供图

对驻村工作队而言,冬天踏雪出行是常态。独山村供图

雪天路滑,山路尤为难走。当车行至晓天镇查湾街道时,说什么都前进不了了。这里,距离独山村村部5公里,需要经过长距离上、下坡路段。和队员们会合、商量后,吴方敏决定:徒步进村。

昔日的独山村,是舒城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基础设施薄弱、特色产业几无、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在三批驻村工作队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小山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征途。

“幸好,咱们这几年完成了到组、到户道路硬化。不然,这个天,老百姓可咋出行。”风雪交加中,吴方敏和队员们感慨道。

要想富,先修路。

工作中的吴方敏(图左)。独山村供图

工作中的吴方敏(图左)。独山村供图

这些年,独山村出行条件大幅改善,硬化道路从原先的1公里增至30公里;流经村子的小河上,新架起两座桥梁。其他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6台变压器保障着全村用电;300多户村民家家通了自来水……

走到半山腰,一行3人找了块平坦地,喘口气、歇歇脚。目之所及,身披瑞雪的舒城小兰花(茶叶)、油茶树漫山遍野。种茶,是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总要求之一。前期,随着茶厂建成投产,村民们加工茶叶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加工后的干茶也比鲜茶更能卖上价格;今年,历时1年多谋划、申报、建设,总投入300万元的养殖场正式投入使用,养殖销路广、利润高的藏香猪。

独山村村部。人民网记者 陈浩摄

独山村村部。人民网记者 陈浩摄

村民受益,村集体也获利。记者了解到,算上公益性岗位,2023年独山村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60万元。

“老储,天冷,身体还吃得消不?”

约摸1个半小时后,工作队抵达了独山村。在村口,吴方敏跟村民储诗柱打招呼道。2021年驻村以来,工作队到过每户村民家中,有的还不止一次。因此,认得每一位村民、了解他们的家中情况,早已不在话下。

时值年底,又是为一年驻村工作作总结的时候。

“2023年,我们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增强了脱贫群众产业就业增收能力,推进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吴方敏告诉记者,明年将紧扣绿色、旅游两个关键词,进一步发展产业。一方面,继续壮大舒城小兰香、油茶等绿色产品规模;另一方面,抢抓乡村旅游风口,精心谋划相关项目。

“驻村工作队充分嫁接自身资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使得独山村‘大变样’。”独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仲芳评价道:工作队的务实作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21年7月,工作队驻村的第一个月,受强降水影响,村民住房和道路、桥梁、河堤不同程度受损。他们第一时间投身防汛一线,及时转移安置村民,实现群众‘零伤亡’。”

此外,工作队的到来,还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公信力,干群关系得以优化。

匆忙扒完午饭,吴方敏又出发了,“雪太大了,得赶紧去看看独居老人。”(作者:陈浩)


【详情】
时间:2023-12-26 10:24 来源:学习强国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