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2月7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随着“东数西算”国家项目的正式启动,安徽作为智算中心建设点之一,建设进展一直备受关注。12月6日,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安徽省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于近日印发,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市多路线及多模式建设公共智算中心、开展智能算力国产软硬件协同攻坚和应用等多种举措,争取2025年全省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

算力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与创新的速度,可以说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作为创新大省,安徽在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建成运营智能算力调度平台,有力保障大模型技术攻关、参数优化、赋能产业需要,全省力争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实现我省“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安徽确定了九大重点任务:优化智能算力区域布局、高质量建设芜湖智算集群、支持建设公共智算中心、保障大模型智能算力需要、强化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开展智能算力国产软硬件协同攻坚及应用、构建新型智算网络体系、搭建智能算力调度平台和保障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安全可靠。

算力底座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因此,方案明确,将引导多元投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政策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智能算力建设、运营、使用成本,支持重点算力项目积极申报国家有关专项。

近年来,安徽省在算力建设上成果显著,现已经建成并运营的数据中心超过100个,总机架超过10万个,已经建成人工智能运营平台10余个,涵盖图像、自然语言等多个方向。目前,安徽省已形成合肥、芜湖、宿州等三大智算中心城市。智算中心全称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主要是为人工智能(AI)应用提供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由AI芯片和算力机组等设备组成,与云计算、超计算中心有一定区别。


【详情】
时间:2023-12-07 15:39

  新华网合肥12月6日电(李东标)肥沃的田野上,多台灌溉机械开足马力,喷洒出一条长长的“水龙”;温室棚内,成群的甲鱼在水中游动觅食;稻米生产车间里,颗粒饱满的糯米从色选机中精准分离……初冬时节,走进位于淮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大县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从田野到车间,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年来,怀远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跃然眼前。

  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美景。新华网发

  养殖生态甲鱼闯出致富新路

  冬日的怀远县白莲坡镇,寒意渐浓,而甲鱼温棚内却是热气腾腾的景象,哗哗的流水声在养殖池里回响。

  “养殖甲鱼是个精细活,为了确保甲鱼生长,我们的温棚内常年保持着适宜甲鱼生长的温度,每个棚都安排了养殖员精心照料,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管理负责人李建玉介绍。

  在距离不远的黄怀甲鱼生鲜供应链基地,工作人员处理完甲鱼后,交由全自动控温设备去除甲鱼表皮,再经过机器分割,甲鱼被保鲜锁鲜,无菌包装,进入冷藏库房,最后被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白莲坡镇甲鱼养殖基地。新华网李东标 摄

  “我们利用先进的甲鱼加工设备,每天可以处理2万斤甲鱼,这些甲鱼经过处理后,被加工成预烹菜,主要销往江浙沪等地。”李建玉说,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该公司吸纳了80多名周边村民务工。

  说起甲鱼产业发展,白莲坡镇党委副书记梅向利如数家珍。“白莲坡镇甲鱼养殖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近几年发展较快,通过‘合作社+企业+基地+渔户’的经营模式,开展龙头带动、合作经营,目前已发展甲鱼养殖合作社10家。” 梅向利说。

  近年来,白莲坡镇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融合,把发展生态甲鱼综合养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目前,白莲坡镇甲鱼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稚幼鳖1500万只,白莲坡镇还荣获“安徽甲鱼之乡”称号。

  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怀远县研究制定“黄淮甲鱼”养殖技术规范,普及甲鱼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带动甲鱼产量大幅提升,全县年养殖规模已达2000万只,年养殖产量达1万吨以上,产值4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小小甲鱼正走向“大市场”。

  “小糯稻”蹚出大产业

  一粒糯米背后可以有哪些“千变万化”?在当地,外表上看似平平无奇的糯米经过深加工后,其附加产品却千差万别。作为一种生产黏性米制食品的重要原料,它广泛用于各式甜品和酒类的制作之中。

  怀远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兼具南北方气候特点,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为全国主要的糯稻生产基地之一。

  糯稻种植已成为怀远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新华网发

  走进安徽省准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糯稻碾磨机和色选机高速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优质糯米经过精深加工后,颗粒均匀饱满、晶莹剔透,畅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该公司利用富有机硒土壤改良技术、微生物分化农残技术联合研发种植富有机硒营养胚芽米、稻米、黑麦等优质营养品种。针对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该公司独立开发了小包装产品,并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销售。

  “在网店,我们每天可以销售几百单,尤其是在节假日,我们开发的小包装产品作为伴手礼很时尚,非常受欢迎。” 该公司副总经理殷凡说。

  怀远县农业农村局糯稻办负责人林长丰介绍,今年怀远县糯稻面积可达90万亩以上,总产量50万吨左右。糯稻售价平均高于粳稻0.4元至0.6元/公斤,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怀远县一家糯稻加工企业生产车间。新华网发

  近年来,怀远县重点实施“双招双引”,大力发展糯稻加工业。2022年,怀远糯稻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集聚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糯米加工产业集群,拥有糯米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400万吨以上。

  为培育糯稻产业,自2021年起,怀远县每年安排3000万元糯稻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对糯稻产业给予奖补。“未来,怀远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林长丰说。

  三产融合打通发展“脉络”

  初冬的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位于怀远县的安徽农垦龙亢农场种植基地内,绿油油的麦苗探出尖尖的脑袋,迎风舞动。

  在龙亢农场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大屏幕前,可以实时看到小麦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通过布设在田间的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病虫害监测仪等智能装备,我们实现了对农田作物的实时监控,并可获得农业专家的指导,提高了田间管理的便捷化、精准化。”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

  龙亢农场机械灌溉农田。新华网李东标 摄

  “藏粮于技”,助力“端牢中国饭碗”。近年来,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龙亢农场与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联合成立20余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每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科研项目30余个,通过农业科技辐射、农业种植模式示范引领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3亿多元。

  原料接收、精选、研磨分离、面粉打包……在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只见一排排机器在电脑控制下正有序运转,经过多道工序后,一粒粒小麦变成一袋袋优质面粉。

  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操作自动化控制系统。新华网李东标 摄

  从事面粉加工行业30年,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德军对每一个流程都谙熟于心。“以前加工面粉主要靠人力,现在依靠智能化机械设备,不仅省时省力,发生故障也能第一时间预警,更加安全高效。”张德军说。

  作为一家以加工面粉、挂面为主的企业,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麦达30万吨、年产挂面2.4万吨,主导产品“雁湖”牌系列面粉、“雪雁”牌系列挂面、“雁湖”牌特一粉获得国家级“放心面”称号,产品畅销国内外,也成为当地的一张闪亮名片。

  城在园中、园在景中,漫步在龙亢农场景区乡间小路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广袤而宁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2015年龙亢农场打造了集现代农业体验、家庭休闲娱乐、农科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休闲旅游示范区。龙亢农场安徽农垦小镇景区核心区占地约4200亩,分为研学教育区、生态观光区、农机体验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区块,2017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们通过‘质量兴农’‘产业强农’‘城镇促农’等措施,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逐步建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场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美好的新农场,有力促进了周边乡村振兴发展。” 安徽农垦龙亢农场负责人表示。


【详情】
时间:2023-12-07 15:39

央广网马鞍山12月6日消息(记者赵家慧)冬日暖阳照在长江上。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郑蒲港,龙门吊升降腾挪,一片繁忙。

作为安徽境内长江北唯一的万吨级深水港,郑蒲港同时形成了以长江干线合裕线等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可达沿江省市、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水运航线。2022年,郑蒲港—福州江阴港江海直达航线开通,标志着郑蒲港成为安徽省首家开通江海直达航线集装箱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正逐渐转化成促进产业发展、地区融合的强劲动力。

今年截至目前,郑蒲港完成件散货吞吐量约184万吨,1-11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4万标箱,同比增长106.19%。

正在进行作业的郑蒲港(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围绕港口资源,构建联运枢纽

在郑蒲港新区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正拔地而起,各类大型机械设备“马力全开”。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安徽省重点产业投资项目,一期建设22条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中联重科旗下重要的生产基地。

项目负责人许永航告诉记者,为了节省工期,早日投产,产业园的园区建设与产线建设穿插进行,“明年6月底,园区建设基本可以完工。同时,明年3月,产线施工也会同时进行,预计明年9月可以全部建设完成。”

从一片田地到产业热土,郑蒲港新区用了11年。

2011年11月,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立足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大局,在和县境内的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新区于2012年1月4日挂牌成立,从当年的0.4亿元到2022年的22.1亿元,郑蒲港新区财政收入增长了55倍。今年,郑蒲港新区先后引进康佳科技、吉利smart等高精尖项目7个,预计到年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同比增长18%。

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产业集聚,郑蒲港新区如今已跻身安徽省园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

“郑蒲港新区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就是我们在上海招商的成果。”马鞍山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汤立志告诉记者,坐拥重要港口这个天然优势,郑蒲港新区仍旧步履不停。“我们在上海和常州有常驻的招商团队,紧盯装备制造、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打好链主招商、基金招商等多元组合拳。”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郑蒲港新区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精准定位,与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错位、补位发展,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郑蒲港新区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开通铁路专线,推进皖企皖货“出海”

有了深水岸线的加持,还要有铁路专线的“对接”。郑蒲港新区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通互联,确立“物流基地+物流节点+航运枢纽”分层次网络布局,推进皖企皖货“出海”。

在距离郑蒲港码头4公里处,郑蒲港货运铁路专线正停靠着从铜城闸站驶来的火车。马鞍山郑蒲港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告诉记者,该条铁路专线自淮南铁路铜城闸站引出,向东经芜湖沈巷、白桥、姥桥,至郑蒲港新区再至郑蒲港港区。

马鞍山郑蒲港铁路是马鞍山郑蒲港集疏运体系建设的关键项目,是安徽省首条建成投运的疏港铁路专用线,同时也是首个建成的铁水联运工程。全站共4条1050米到发线,3条货物装卸线,能容纳超过100辆货车,2000箱20英尺标准集装箱作业。

在前两年试运营期间,运输货物以废钢材、化肥和稻谷为主,到了今年,运输货物则以海铁集装箱为主,在货源开发上实现了初步转型,在货运量上取得一定突破。

韩建给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试运营期间,全年货运量不过3、4万吨。但也正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客户逐渐增多,目前主要为马鞍山、合肥、滁州和芜湖提供运力。今年前三季度,郑蒲港铁路专线的货物吞吐量已达20.06万吨,同比增长369.8%,累计发送集装箱6710箱,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货运目标。”

秉承着“水铁联运 通江达海”,“追求精益物流、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目标,该铁路专线的开通运营对于马鞍山市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推进江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等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郑蒲港码头和郑蒲港铁路就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探讨设计方案,着力推进铁路直接进港。韩建告诉记者,预计到2026年,郑蒲港铁路专线运力可以达到270万吨。

郑蒲港货运铁路专线(央广网发 张良弓摄)

一条物流链,串起了区港联动新模式

在马鞍山综保区保税监管仓库,来自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集装箱货车每天都要开往郑蒲港码头堆场。随后,这些集装箱将被吊装到船上,出口国外。

“高峰期一天进出综保区上百车次都是正常的。”为充分发挥综保区保税仓储物流、分送集报、区港联动优势,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承接了综保区内多家企业国外进口原材料入区物流业务。公司总经理邢梁介绍说,截至11月份,公司今年贸易额已达1.8亿美元,出口产品主要为白色家电、火车轮毂等。

“飞远物流”连续8年评选为“上海市集装箱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单位”,为更好服务于安徽地区外贸企业在上海港、宁波港、内陆港站、长江口岸出运的集装箱进出口业务而设立。“我们自然是看中了郑蒲港的地位优势,在这里设立分公司,客户的运输成本可以降低15%。此外,郑蒲港新区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我们落户的原因,政府从费用减免上给了我们不小的支持。”

港口城市的物流发展状况会对港口的运作方式以及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港口的综合实力。

新区充分发挥马鞍山综保区与郑蒲港区港联动优势,拓宽马鞍山综保区外贸物流渠道,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外贸企业利用马鞍山综保区区港联动功能优势开展进出口业务,加快建成综保区优势产业和功能平台。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完成10亿美元,同比增长64.1%。

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央广网发 张良弓摄)

近年来,郑蒲港新区坚持“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依托综保区、港口、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优质平台,充分发挥“铁水联运”“区港联动”、保税货物集拼优势,大力招引“二线进、一线出”物流项目,积极对接周边奥克斯、美的、惠而浦等知名白色家电企业,利用马鞍山综保区3.5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开展集货。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大物流专班建设,与合肥市、省港航集团共建“飞地港口”,积极承接合肥江淮、大众等新能源汽车业务。

11年里,郑蒲港新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预计到今年年底外贸进出口额完成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跨境电商贸易额达4.5亿元。

在一片农田上发展,从一张白纸上崛起,到如今成为全省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郑蒲港新区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由江河出发,向海而兴。


【详情】
时间:2023-12-07 11:37

航拍广德市竹乡画廊风景道。(广德市委宣传部提供)

安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本报记者 张敬波 摄

航拍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广德基地。(广德市委宣传部提供)

风吹沪苏浙皖,潮涌“一地六县”。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四地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驰而不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一地六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700亿元,绘就了一幅区域协同发展的澎湃画卷。

“一地六县”,即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白茅岭农场),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和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

广德市地处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是我省唯一一个与江苏、浙江都接壤的县级市,素有“皖东南门户”之称,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近年来,该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锚定“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

产业互融

加速锻造“新引擎”

11月17日至18日,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德市召开。

“一地六县”的约会缘起何时?

2018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首次提出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战略构想。“一地六县”从此展开了紧密合作。

本次论坛以“抢抓万亿新机遇 打造区域汽车新生态”为主题,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相关负责人,“一地六县”相关负责人共130多人参加。共同商讨发挥汽车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配套支撑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对接,构筑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作为“三省通衢”的广德市,近年加快资源整合、发展规划和战略实施步伐,形成完备的汽车产业链,被认定为省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其中,有深耕汽车零部件高端轻量化领域的永茂泰、华域皮尔博格;有致力于智能底盘系统制造的亚太汽车;有先进汽车电子制造的PCB产业园;更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两大汽车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等规工企业65家,在建、待建45家企业,包括华域皮尔博格(电机壳及缸体)、寻钠(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企业,预计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达300亿元。

广德与汽车结缘于2007年,当年上汽通用国内首家、全球第11家研发测试中心落户广德;2012年9月,依照通用汽车全球试车场标准建造,具有国内领先技术、完善设备的研发测试中心正式竣工;2017年11月,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广德签约,打造综合性第三方国家级汽车公共检测服务平台;2020年11月20日,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广德基地举行启动运营仪式……

“近年来,我们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重点承接高产值、低能耗、无污染、带动强、辐射广的产业合作项目和研发试验中心。”广德市发改委总工程师李广宁告诉记者,随着龙头企业纷纷落地,该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愈发凸显,产业集群迅速壮大。

项目联动

构建开放“新高地”

11月19日上午,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德寻钠钠离子电池制造基地项目开工。这是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首个百亿制造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钠电池电芯基地。

在2023年广德市三季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16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投资50亿元的安徽青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钠离子储能电池及5GWhPack线项目位列其中,这是广德引进的又一家钠离子电池行业高科技企业,实现了在大体量企业和新赛道企业招引上的新突破。

项目的接连落地,离不开招商引资的全方位服务。广德市坚持项目一体共建,坚持招商顶格推进组、尖刀班、专业招商队一体联动、协同作战。截至10月底,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9个,协议投资额706.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0.8%。

11月20日,长三角“一地六县”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在广德市召开,会议签订了《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发展协议》,就文旅产业、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增强交流学习,充分挖掘“一地六县”园区平台和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联合打响“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品牌。

就在此前的11月8日至9日,安徽省委常委会在宣城市现场办公,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做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持续谋划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

今年以来,广德市紧扣工业强市“6543”计划,锚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随着一批龙头项目入驻,现已形成储能电池、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新能源产业板块,年产值达120余亿元。

生态共建

着力打造“绿心脏”

“一地六县”地理空间格局,与“青吴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青浦、吴江和嘉善)在地理空间上遥相呼应,有利于充分发挥上海市牵头引领作用。同时,可与长三角“金边”(沪宁线)、“银边”(沪杭线)形成相得益彰的“绿边”(宁杭线)。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黄金芽第一县”,广德市近年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持续完善与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先后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江苏溧阳市以及郎溪县等地环保部门建立联席会议、环境应急联合处置、联合检查、项目建设、饮用水源地质量通报及风景名胜区缓冲区环境现状通报等六大联防制度,在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保障、矿山治理修复、“三线一单”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22年10月,广德卢村乡与安吉孝丰镇签订了《浙皖两省夏阳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标志着全省首个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正式实行;国家独立工矿区项目成为探索广德“矿山+”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创新实践。一项项合作的落地,彰显出“一地六县”正以积极行动守护绿水青山,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鲜亮。

在广德市,有一条借力竹资源打造的风景廊道“竹乡画廊”,2022年被确定为全市“一号工程”。“‘竹乡画廊’旅游风景道建设将打通与安吉、长兴、宜兴等地的旅游路线,助力‘一地六县’实现旅游资源互通共享。”广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孝武介绍。据统计,仅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该市就接待游客10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7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占总量的75%。

广德市离上海、南京和杭州均在200公里以内,是国家生态县、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为推动“绿”生“金”,该市紧扣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等市场需求,打造微度假与康养结合式的“乡村旅居”,并拿出“竹乡画廊”最精华地段打造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先行区。今年前9个月,当地接待来自长三角地区康养旅游人群345.2万人次,同比增长58.6%。

2022年,“一地六县”签署《广德宣言》,发布“长三角之心”康养游推荐线路和优惠政策;2023年8月31日,上海市长三角办公室、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一行赴广德开展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工作联合调研。

在11月18日出炉的“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广德市位列“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4位,较2022年度前进1位。

(本报记者 张敬波)


【详情】
时间:2023-12-07 11:37

今年前10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4%,高于全国19.2个百分点,连续22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

制造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构筑新支撑。

制造业投资这项指标为何重要?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安徽制造业投资为何能实现持续高质量增长,这又预示了什么?

注重扩大有效投资,制造业投资的关键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2021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4.6%,2022年增长21.5%,今年前10个月增长25.4%。前三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151.3%

在来安县,总投资达126亿元的滁州捷泰新能源年产18GW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智慧工厂,目前每天产能700万片,已成为当前先进的N型电池有效产能最大的基地。“项目进入三季度后,先进产能的优势在光伏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来,我们的产能、市场份额不仅没有受到压缩,还在逆势提升。”捷泰新能源总裁张满良说。

近年来,滁州市紧盯光伏产业头部企业、关键环节,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应用场景招商,持续扩大投资,推动光伏产业规模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今年前10个月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60%,全年预计将超1300亿元,成为我省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

投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的乘数效应大,效果显现快,有利于经济稳增长、增后劲。而抓制造业投资,可谓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关键中的关键。

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是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更大作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投资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全局,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的关键支撑,开展好“投资安徽行”等系列活动。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省各地、各部门把“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制造业投资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通过“双招双引”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达产,推动全省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近11.1%;2021年增长14.6%,2022年增长21.5%;今年前10个月增长25.4%。

“制造业投资既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也是未来产出的‘发动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牵引和推动作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151.3%,制造业在稳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抓住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抓投资重在抓制造业”,不但在全省上下深入人心,而且成为安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标志性举措。

“投资安徽就是投资未来”,这在投资界正形成广泛共识

—今年前10个月,纳入全省“双招双引”平台调度的汽车项目1025个、同比增长68.3%,总投资额7576.5亿元、同比增长46.9%;全省光伏和储能领域共签约和开工项目388个,总投资额6586.6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11月21日,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在合肥投产。包括在合肥建设大众汽车集团除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在内,大众近年来计划在皖总投资超过230亿元。今年底前,大众在合肥建设的年产能35万辆的电动汽车工厂,将正式投产。“重注”安徽,已成为大众谋篇布局的全球战略支点。

“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制造业企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省统计局负责人说,“制造业投资主体是企业,市场化程度高。制造业投资意愿的强弱,反映企业的信心和预期。”

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省份都大抓招商引资,安徽何以持续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

善弈者谋势,大企业、大企业家尤其如此。

从省域看,地连南北、承东启西的安徽,兼具区位交通、科技创新、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等优势,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

对政府及各部门来说,用专业的手法、步法和打法抓制造业投资,更好地把企业家的预期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把发展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做到事半功倍。

坚持“科创+产业”“龙头+配套”,坚持创新引领、以强促大,安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摸索出遵循产业发展逻辑并行之有效的打法,正形成安徽“双招双引”、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特色品牌。

“近年来,省十大新兴产业工作专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制造业‘双招双引’,加强重点项目协调调度,优化项目服务和要素保障,促进了制造业投资更快增长。”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

投资者真金白银、连续不断的投入,是对安徽营商环境的最大认可。

今年前10个月,全省纳入“双招双引”平台调度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项目1025个、同比增长68.3%,总投资额7576.5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已开工项目267个、同比增长8.9%,已投产项目178个、同比增长40.2%。安徽光伏和储能领域共签约和开工项目388个,总投资额6586.6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投资安徽就是投资未来”“投资安徽,就是与机遇同行”,这在投资界正形成愈加广泛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看好安徽、投资安徽。

支撑性指标高度匹配,持续扩大的制造业投资预示着发展后劲可期

—10月末,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53%,增速连续11个月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5.79%

蓝鹰玻璃公司是位于阜阳市的一家多品种玻璃制造企业,眼下正积极升级设备,提升数字化水平。“我们看好经济持续回暖向好,目前正是推进技改、练好内功的好时机。因此借助银行信贷支持,通过技改推进降本增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负责人庞松涛说。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安徽持续推动全省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其中,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强烈、潜力巨大。

“技术改造投资具有逆周期特征,增长韧性明显强于新建投资和扩建投资,对制造业投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省统计局负责人说。

今年前10个月,安徽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7%,比前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

各地、有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专项工作机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53%,增速连续11个月位居全国第一,高于全国4.6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818.97亿元,同比增长55.79%,较年初增加1511.38亿元。

“经济兴、金融强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逻辑和良性互动的客观规律。”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负责人表示,中长期贷款用于企业扩大产能等投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与制造业投资关系密切。“安徽各项贷款增速在全国保持领先,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重点领域信贷持续高增长,充分反映了安徽实体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制造业贷款余额、工业用地、项目开工率等支撑性指标看,安徽制造业投资增长是实在的、高质量的。”省统计局负责人说。总体看,安徽制造业投资呈现出增速逐年加快、大项目明显增多、支撑性指标高度匹配等显著特征。

当下的投资结构,很大程度上就是未来的产业结构、产出结构。

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路子,激活制造业投资变量;持续招引高质量项目,稳住制造业投资增量;坚持以技术改造投资为重要方向,挖潜制造业投资存量;用好金融工具,提升制造业投资“水池”的容量……

一系列真招实措持续发力扩大制造业投资,预示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未来的高质量就业、不断提升的个人收入和财政收入水平,预示制造强省建设的扎实推进,预示安徽发展的巨大潜力、强大后劲。

放眼未来,安徽发展的热潮必将持续涌动。

现在的安徽,期待更多有眼光的人才和企业加入,共创共享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情】
时间:2023-12-06 17:29

波平如镜,“桥”见江南。地处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上数桥飞架,它们是“水乡客厅”的风景,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澎湃的律动。

3年前,585.7米长的元荡慢行桥(大型景观步行桥)落成,另一座元荡交通桥(公路桥)也随着两地之间打通的断头路工程同期通车;今年6月底,在元荡湖的中心,沪苏湖铁路青浦特大桥(铁路桥)成功合龙,“轨道上的示范区”正呼啸而来。

不止交通建设领域,示范区自2019年11月揭牌以来,通过规划一张图、环保一把尺、治理一盘棋等,用心打造着“区域一体化的样板间”。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

5年来,从2413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到35.8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双轮驱动,盆景放大成为风景,三省一市共同绘就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同心圆”。

水陆并进,交通网越织越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坐11号线上班,20分钟就能到公司了,车次每5分钟一班。” 90后小伙李淮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上汽大众,选择在苏州昆山买房定居,每天往返于沪昆之间,双城生活甚为便利。

李淮所说的11号线,指的是上海与苏州的“双11”地铁——今年6月,上海地铁11号线和苏州轨交11号线在昆山花桥站牵手。地铁跨省无缝对接,连起了两座城市市中心,这在国内还是首次。

昆山沿沪大道对接上海青浦区胜利路工程在吴淞江上新建一座大桥。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昆山沿沪大道对接上海青浦区胜利路工程在吴淞江上新建一座大桥。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以来,两地交通利好的消息接踵而至。就在12月2日,又有2条连接上海与昆山的道路实现“双贯通”。这也意味着苏州地区首批列入《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中的6条苏州与上海之间的“断头路”实现全部贯通。

过去5年,安徽省也在持续开展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省际“断头路”基本消除,省际高速通道加密扩容,并取消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28个。

家住安徽省歙县南屏村的汪金龙已经尝到交通改善的甜头。过去主要受制于山路交通的不便,他的土特产生意难以做大。去年年底,家门口的黄千高速(黄山—千岛湖)通了车,100公里长的“皖浙1号风景道”迎来了拓宽提升。夏天枇杷成熟时,他一边忙着把网友线上订的货用快递发走,另一边,“沪”“苏”“浙”车牌的游客在返程时,也总要往后备箱里放上一筐枇杷。

“轨道上的长三角”渐行渐近——南沿江高铁已于今年9月开通,待北沿江高铁建成,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又将形成一条快速新通道。按照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输服务将覆盖80%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

如今,三省一市的互联互通已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与此同时,伴随陆上时空距离的全面拉近,水运一体化也让长三角通江达海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12月1日,常州港录安洲码头,400辆新能源汽车依次装箱,通过“水水中转”方式驳载至上海港出海。承运公司相关负责人程韬介绍,不同于以前从上海港装箱出发需要提前申报、排队等审批,现在直接在常州港就能审批,货物一到上海就接转大船,能节省7天时间,每标箱可节约运费1500元左右,降幅达20%。这是今年9月沪苏水域交通组织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事实上,上海港与长三角江海港口的联动日益频繁。奇瑞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同样不用转关申报,从安徽芜湖港经由上海洋山港远渡重洋。上海港还与连云港港合资成立互连集装箱公司,推出了“连申快航”,集装箱通过搭乘这种类似于“港际巴士”的中转支线,过境连云港出口或铁运来的货物周转至上海出口。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提升能级,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正加速崛起。

浙江嘉善的医保定点药店内,苏州吴江区居民刷社保卡购药。嘉善县委宣传部供图

浙江嘉善的医保定点药店内,苏州吴江区居民刷社保卡购药。嘉善县委宣传部供图

跨区衔接,服务圈便利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对2.37亿长三角居民而言,一体化发展最为直接的体验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遍及交通、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流往来频密,异地就医司空见惯。1个月前,上海居民于女士在浙江嘉善突发身体不适,被送到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诊断后入院治疗。住院期间,共产生医疗费37921.47元。出院时,于女士用医保码实现了异地就医医保费用实时结算——医保基金报销32404.12元,个人支付5517.35元。“不用跑来跑去折腾,也不用先垫付再报销。”亲身经历过之后,于女士由衷地为这样的惠民举措点赞。

现如今,长三角41座城市的1.5万多家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了跨省直接结算。今年年初,示范区还推进首批试点“信用跨区域”的医疗场景,居民在试点医院凭借自己的授信额度,就可以“先诊治,后缴费”。

不仅如此,嘉善县医保局还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两地的医保部门共商,突破了以往跨省零售药店无法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政策壁垒。目前,示范区范围内共有817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了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在养老领域的表现也愈加凸显。长三角一批异地养老机构的问世,让养老资源进入了共享模式,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享受到了协同发展带来的幸福感。这两天,江苏宜兴市九如城颐养中心登记入住的老人络绎不绝,上海老人徐德馨已是第二次来此旅居养老了。

“宜兴是长寿之乡,是我们理想的养老福地。”吸引徐德馨的,除了有适老化的旅居套房和科学设计的营养套餐,还有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养老照护、健康管理等医养服务。

时间回到2021年10月,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宜兴市举行。会上,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安徽广德三地签署协议,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像九如城颐养中心这样的热闹场景如今已是常态,今年以来,颐养中心已服务旅居老人超1万人次。

“长三角区域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连,为区域养老服务融合奠定了文化基础。”九如城颐养中心负责人杨维见证了宜兴在2020年入围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后的变化,“除了散客,不少老人还会‘抱团’前来,往往一住就是小半个月”。

在杨维看来,医保异地结算、交通卡区域通用等公共服务的贴心,让“候鸟”幸福养老、品质养老照进现实并渐受追捧。

据了解,长三角“一网通办”2019年5月上线以来,苏沪浙皖同向发力,先后上线148项服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创新举措次第涌现。

园区共建,产业链互补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5年来,上海产业有序转向苏浙皖,江浙产业亦有序向安徽转移,四地产业协同日趋加强,安徽无疑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地跨沪浙两地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张江金山园、张江平湖园共建而成,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浙江平湖市境内45平方公里,上海金山区境内42平方公里,目前探索形成了“一城两园、双层架构、深度融合、市场开发”的协同发展机制。

俯瞰宣城经开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俯瞰宣城经开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再拿安徽宣城来说,过去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中并不显眼,当下则已成为沪苏浙产业“西移”第一站。宣城市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3年10月底,宣城经开区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8个,江浙沪地区项目占比过半,其中浙江地区项目占21%,上海地区项目占19%,江苏地区项目占15%。

最近,江苏南京江宁区的“小巨人”企业腾亚精工在安徽马鞍山博望区建设的新厂房正式启用了。12.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里,冲压件和机加工件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我们9月份开始将生产线迁往博望区,11月份调试到位,这里的产能比原来有了大幅提升!”腾亚集团总经理孙德斌说。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2021年7月,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孙德斌说,彼时,公司就筹划将研发和销售岗留在南京,将生产基地迁往与江宁接壤的博望,“这是我们的一次生产力布局的调整”。

省际毗邻的安徽滁州南谯区与南京浦口区,也因产业联动越走越近。今年6月,两区启动探索“生产在南谯,研发在浦口”的合作模式。近年来,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合作示范区通过共建、共享和科技支撑模式招引落地项目48个,总投资436亿元。

“我们建立了交流会商、信息共享机制,并探索建立招商一体化机制。”浦口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紧盯长三角重点区域招大引强,目前落户该合作示范区的项目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高达75%。

五年奋进路,共绘“同心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统筹好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需要“软硬”兼施,久久为功。在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的道路上,沪苏浙皖并肩携手,使命如磐。

“深化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跨区域园区合作。”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进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赵登岩、顾姝姝、康梦琦、胡雨松、张玉峰、王继亮、张瀚天)



【详情】
时间:2023-12-06 17:27
12月5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专程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潜心立德树人,勇攀科技高峰,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书写新时代省校合作崭新篇章。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张韵声,副省长任清华,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出席。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主持报告会。中国科大5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报告会。

韩俊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念兹在兹、寄予厚望,对中国科大高度重视、牵挂于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中国科大发展、深化省校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与中国科大携手走过50多个春秋,始终互促共进、共同成长,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书写了省校紧密合作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大发展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大成就,锻造了一流的教研实力,涌现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大师大家。中国科大扎根江淮大地,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为安徽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孵化了众多优质企业,为安徽的创新蝶变筑牢了根基,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韩俊强调,中国科大是安徽的“金字招牌”、安徽的骄傲、安徽最宝贵的资源。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中国科大的态度一以贯之、十分鲜明,只要是中国科大的事,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省里能办的事,都不遗余力地办好。安徽将坚持“怎么支持中国科大都不为过”的理念,全力当好后勤部长,在服务学校整体发展上做到有求必应,在支持学校建设上拿出真金白银,在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上推出务实举措,努力让大家在安徽学习愉快、生活愉快、创新愉快。

韩俊指出,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更加凸显,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更加需要中国科大的鼎力支持、广大学子的积极参与。希望中国科大围绕国家所需、安徽所盼、科大所能,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量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磁约束核聚变探索研究,发展特色鲜明的深空探测学科专业,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同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助力安徽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共同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韩俊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谋划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出台4.0版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兴皖工程推进机制,构建人才工作机构体系,在全省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我们将全力支持中国科大服务安徽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安徽将依托人无我有的平台吸引人才、人有我优的政策激励人才、人优我特的创新环境留住人才,全力支持中国科大毕业生扎根安徽创新创业。

韩俊强调,安徽建设教育强省,龙头是高等教育。希望中国科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向科学的高峰攀登,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标杆之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成为“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典范之地,聚焦“四个面向”,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敢于求索科学边界,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进。成为“行业翘楚、青年才俊”的圆梦之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更多的英才汇聚科大、惠泽江淮。希望中国科大学子坚持胸怀大我,树立远大理想,秉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进。坚持超越自我,练就过硬本领,如饥似渴学习,刻苦用心钻研,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坚持崇德在我,锤炼高尚品格,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祖国栋梁之材。与安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真诚期盼中国科大学子把安徽作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我们一定努力让大家因选择安徽而无悔,因建功安徽而精彩!

与会师生普遍感到形势政策报告视野宏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听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和中国科大的关心关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安徽与中国科大五十余载相互成就的不凡不易。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掌声。

报告会前,韩俊来到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认真察看同步辐射实验装置,仔细询问人才培养、第四代同步辐射装置建设周期、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等情况。他指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要围绕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战略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大科学装置和科学城,加快引育更多企业研发中心,孵化一批优质创新企业,积极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打造产教研深度融合模式,实现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详情】
时间:2023-12-06 15:06

人民网合肥12月5日电(胡雨松)为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近日,安徽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关于全面推行交通执法123新模式促进我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其中,“123新模式”是指,“一个引领”:党建引领;“两度执法”:执法有力度、有温度;“三为服务”: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为交通护好航。

《意见》要求,安徽省内各地各级交通运输执法部门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抓好机关党建示范,强化基层支部建设,在基层执法工作中选树一批党员先锋队和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各级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为交通护好航。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执法监督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安徽省将进一步畅通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政务网站等公众参与渠道,深化“轻微免罚”“承诺轻罚”“说理执法”等制度成效,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对运输新业态企业包容审慎监管的途径和方式。

据了解,下一阶段,安徽省交通运输执法监督局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清单+闭环”工作机制,细化分解综合执法事项和执法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打通落实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执法中的推广应用,深化区块链技术在长三角执法协作一体化中的应用,特别是打通交通运输系统内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数据壁垒,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领域数据共享,做好执法数据资源深度分析与研判运用,谋划开发更多数智执法的应用场景,努力实现执法监管的精准化。



【详情】
时间:2023-12-06 15:06
51岁那年
吴秋瑾好像做了一场梦
一场冰寒刺骨的梦
恍惚间,她觉得时间静止了
只有心跳的“咚咚”声
提醒自己还“活着”

图片

2020年10月的一天
她被确诊为“渐冻症”
这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无力
患者最后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

那一刻,她意识到

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那个曾经爱笑、爱美、爱花的自己

或许再也回不来了


图片
2023年7月21日,吴秋瑾在家中休养。新华社记者 周畅 摄

就这样止步了吗?
从25岁成为一名监狱民警
到如今年过五旬
吴秋瑾早已习惯了那停不下的脚步

1994年,25岁的吴秋瑾
成为安徽宿州监狱一名民警
2001年,女子监狱从宿州监狱
分离出来挂牌成立
那时,女子监狱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不仅基础条件差,警力也很紧张
“我申请去女监”
吴秋瑾毅然选择加入“拓荒”队伍

图片
吴秋瑾早年工作照。

多年来,吴秋瑾在同事的眼中
一直是个“拼命三娘”
“晚上有时候撑不住了,
她就把办公桌并在一起在桌上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安徽省司法厅授命组建援鄂抗疫工作队
动员会上宣布的条件要求是50岁以下
吴秋瑾虽已超龄
但她还是早早地递上了请战书

在出发前往武汉前
吴秋瑾就已出现了
右臂发麻、无力的症状
严重时甚至连拧矿泉水瓶盖的力气都没有
这是病魔发作前的信号
可那时她顾不上这些

确诊“渐冻症”后
吴秋瑾还是停不下来
她心里很清楚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手指变硬变形了
她依然咬牙坚持
打字速度慢就多打一会
言语逐渐模糊
她就提高嗓门
从牙缝里挤出自己想说的话
腿脚麻木不便
那就住在单位里
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娘”的她
这次是真的“拿命在拼”

“她和我们说过要一起去武汉看樱花
但她实在太忙了
到今天也没能兑现约定”
同事任莎莎哽咽了

是啊,她太忙了
因为爱着这份工作
更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
直到2022年10月
吴秋瑾的生活已无法自理
她才被组织“强制”要求回家休息


不久前,54岁的吴秋瑾
被授予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在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
同事代她向警旗敬礼时
吴秋瑾努力微笑着,微笑着
泪水打湿了记忆

她太舍不得大家了
大家也太不舍她了

在她曾经的管教对象小云(化名)心里
“吴妈妈”是耐心温柔的
她给从没过过生日的小云做长寿面
准备过冬的棉鞋
还几经周折找到小云的母亲
帮助母女俩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详情】
时间:2023-12-05 16:54

12月5日

安徽日报推出

深入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

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特别报道

聚焦安徽抢抓产业发展机遇

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的生动实践


我省强化“双招双引”,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装备制造业迈向万亿级
装备制造业历来是安徽工业支柱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地位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安徽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致力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去年装备制造业营收9500亿元,预计今年将成为全省十大新兴产业中首个破万亿元的产业。

规模上台阶 结构更优化

借力“双招双引”,安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近5年,装备制造业营收年均增速15%以上,2022年营收达9500亿元,居全国第7位,增速位居长三角、中部地区第一。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约43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至45%。光伏装备位居全国前五,电工电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行业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1月至9月,装备制造业营收达8407亿元、同比增长21.6%,规上企业6124户,较上年同期净增长711户。
规模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安徽坚持“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的思路,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产业“双核多基地”的产业布局。合肥市和芜湖市是全省装备制造业核心区域,正在打造高端装备综合性创新研发制造基地,马鞍山市、滁州市、蚌埠市、六安市、宣城市、安庆市等6市是全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区域,正在打造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基地。

图片

资料图:淮南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工人生产调试大型掘进机。陈彬 摄
从细分产业看,安徽已确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的7个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现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医疗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形成了“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特色链条,六轴机器人出货量居国产品牌首位,芜马合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区。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高端数控压力机产业全国领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全国前列。现代工程机械领域涵盖挖掘机、工业车辆、起重机等7大门类,合力叉车连续32年位居国内工业车辆产销量第一。航空航天领域从无到有,涌现出钻石航发、航瑞发动机、卓尔航空螺旋桨等一批“单打冠军”。
图片
12月4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员工在装配产品。该公司是国内光电识别行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覆盖农产品检测、工业检测和高端医疗影像三大领域。徐旻昊 摄
接下来,安徽将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省经信厅负责人介绍,将研究出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修订产业链图谱。积极对接工信部,研究制定机器人、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行业行动方案,精准指导重点领域发展。聚焦加大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修订“三首一保”政策。聚焦机器人、农机装备等产业做强做大,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集聚态势显 创新动能强

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是安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打法。
目前,安徽已形成7类19个特色装备集聚区。合肥市以合力叉车、日立建机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以美亚光电、泰禾光电为龙头的色选机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芜湖市以埃夫特、藦卡机器人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以中联农机、斯高德为龙头的现代农机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其中机器人产业居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排行榜第8位。马鞍山市以长江机床、东海机床为龙头的剪折弯机床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县域方面,坚持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合肥市肥西县智能装备、芜湖市湾沚区通用航空、宿州市灵璧县轴承等12个装备制造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
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过程中,安徽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为支持产业创新,近年来,安徽陆续出台“三首一保”、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专项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图片
11月13日,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的芜湖埃科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技术工人在奇瑞C-DM超级动力智能生产线上生产作业。肖本祥 摄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实施三年来,安徽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整合,依托科技型重点企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泛参与,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生态,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化、市场化前景好的新兴装备和补短板装备。全省累计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908个,其中应流集团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合肥欣奕华的钙钛矿真空镀膜机、中电科38所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硕金医疗1.0T大孔径磁共振装置、中联农机大型甘蔗收获机等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服务更高效 招商更精准

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安徽在发展十大新兴产业中,组建工作专班,由省领导挂帅,把专业性放在突出位置,理清每个产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科学、高效、精准。
常态化招商,基金招商,搭建重点平台招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良好成效。围绕高端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安徽“走出去”“请进来”持续推进产业链招商,不断壮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每季度组织国内外装备企业创始人“安徽行”活动,促成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持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恰佩克颁奖仪式、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活动,持续深化与中机联等国家级商协会合作,借力推进“双招双引”。
去年以来,安徽装备制造业招引项目数及投资额成倍增长,百亿以上项目达21个,50亿元以上项目46个,芜湖专业航空枢纽、合肥极智嘉智能仓储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为精准服务产业招商,省政府组建了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每个产业设立一只主题母基金,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主题母基金规模达135亿元。
图片
近日,位于阜阳市阜合产业园的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安装风力发电传动链主轴部件。肖本祥 摄

“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母基金通过设立市场化子基金,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优质项目和人才的落地生根。”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母基金将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重大项目招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三方面发力。积极构建资本、产业、政府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市场化基金识别、挖掘、培育优质创新项目的功能优势,加速推动国内高端装备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安徽。推进资本与产业融合,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招引国内外优质高端装备企业总部、生产基地和领军人才等落户安徽。用好知名头部投资机构和综合性券商金融平台业务资源,为安徽高端装备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予以支持和赋能。



【详情】
时间:2023-12-05 16:54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