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2月16日拍摄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无人机照片)。

  当日,坐落在安徽省南部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启动3台大型水泵,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显示,每台水泵正在以每秒约33立方米的流量将长江水引入河道,标志着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正式开启试调水。

  引江济淮工程是中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集供水、航运、生态等功能于一身。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农业灌溉补水、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排涝等综合利用,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12月16日拍摄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无人机照片)。

  这是12月16日拍摄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内部的机组。

  12月16日,工作人员在引江济淮枞阳泵站中央控制室工作。

  12月16日,工作人员在引江济淮枞阳泵站中央控制室工作。


【详情】
时间:2023-12-17 17:18
12月15日下午,省委书记韩俊走访调研省发展改革委,看望慰问机关干部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省发展改革委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抓实干、敢作善为,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省领导张韵声、费高云陪同走访座谈。
韩俊首先来到省发展改革委机关相关业务处室,与机关干部亲切交谈,听取有关工作汇报,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勉励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省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重要综合经济部门作用,努力当好省委、省政府抓发展的重要参谋助手。随后,韩俊实地察看有效投资“E服通”线上调度平台演示,听取全省重大项目情况介绍,要求坚持项目为王,强化重点项目跟踪调度,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座谈会上,韩俊认真听取省发展改革委工作情况汇报。他指出,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谋划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韩俊强调,当前安徽发展呈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在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经济强劲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学深悟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上谋大事、挑大梁、担重责、作贡献。要发挥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参谋作用,聚焦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抓住主要矛盾、破瓶颈制约、重前瞻布局,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汽车“首位产业”、挖掘消费潜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节能减排降碳、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加强战略规划、谋实工作抓手。要聚焦经济运行堵点、企业发展痛点、民生保障难点谋划务实管用政策。要超前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在作风大转变上走在前列,坚持“忠专实”“勤正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担当作为,加强协同配合。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引领干部职工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好工作落实。要保持敬畏之心、始终严于律己,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以实干实绩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详情】
时间:2023-12-16 14:13
12月15日下午,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与出席第六届安徽院士创新发展会议的院士举行工作会谈。省领导张韵声、张红文、任清华参加。
韩俊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院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徽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我们以打造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一体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取得新优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各位院士进一步深化与安徽的合作,通过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方式,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携手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来皖转化落地,帮助引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助力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我们将全力当好“后勤部长”,让各位院士专家和各类人才在安徽潜心科研、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何多慧、杜江峰、施蕴渝、陈鲸、袁亮、王运敏、俞汉青、张久俊、吴信东、陆亚林、金双根、方明、谷俊杰、熊健等院士表示,安徽科技实力强,创新活跃强劲,将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对接安徽发展所需,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为安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会议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美丽安徽”为主题,省领导张红文、韩军出席开幕式并为关键共性技术(高速电机)联合创新转化中心揭牌,多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围绕“双碳”战略、产业升级等开展交流研讨。


【详情】
时间:2023-12-16 14:13

央广网蚌埠12月15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杨晓明)近年来,蚌埠市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使命,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积极发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多个平台作用,对接“内外需”、促进“内外贸”、畅通“双循环”,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高标准打造商贸平台

推动自贸片区建设,打造开放发展引领区。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挂牌以来,蚌埠市以制度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2023年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进出口37.9亿元,同比增长20.2%。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214.48万美元,增速75.5%;新增注册企业497家,增速170.1%,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外向型经济的主引擎。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引导小商品走进大市场。蚌埠市紧紧抓住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机遇,建成市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系统和海关查验场所;出台市级外贸促进政策,对生产制造型企业和传统商贸型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给予政策支持;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在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蚌埠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开展跨境电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联合eBay、敦煌网、阿里国际站等开展跨境电商培训。截至2022年底,蚌埠市共有跨境电商企业115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个、市级产业园1个。2023年上半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5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8位,同比增长126.5%,增幅居全省第3位。

推动市场采购试点,助力小企业迈上大舞台。为了扩大市场采购的辐射能力,蚌埠市搭建了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向全省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开放,省内地市和企业均可以无成本参与市场采购贸易业务。建立运营出口商品展销中心,为省内名优产品提供集中展示平台,为境外采购商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建设市场采购贸易线下综合服务中心,为全省市场采购参与主体提供备案、通关、结汇、税务、金融、咨询、业务代办等全流程服务。制定商品认定、商品溯源、信用评价、外汇管理等全流程配套管理办法14个,形成“1+1+14”市场采购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实现“源头可溯、责任可究、风险可控”。建成运营市场采购贸易蚌埠监管前置组货仓,支持经营者就近组货全国通关。创新市场采购贸易“前店后仓”模式,建成运营出口商品展销中心,并结合蚌埠产业特色,组织市域玻璃制品、生物基可降解环保制品、纺织品等企业入驻。首创省内组货通关一体化新模式,经营者自主选择在申报地或者商品实际离境地海关办理查验、放行等手续,极大简化了通关手续,压缩了通关时间。试点开展以来,累计备案各类经营主体676家,其中供货商551家、经营者104家、采购商50家、生产企业1426家,出口商品种类达406种。2023年1月至9月,蚌埠市以市场采购方式实现交易额35.15亿元,同比增长50.4%,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28.61%。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进出口70.1亿元,同比增长21.5%。

高质量推进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融合。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企业通过电商平台线上成交的无增值税发票商品也可享受市场采购贸易“免征不退”税收政策优势,积极引导市场采购经营者线上使用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线下使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物,降低了企业成本,吸引了更多商户采用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出口业务,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推荐蚌埠市企业入驻“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共享海外仓资源,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商企业货物出口订仓难的问题。目前全市外贸企业共建设和使用海外仓23个,面积4.62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自由贸易试验区”融合。将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纳入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利用采购贸易试点免征不退、结汇灵活、出口便捷等政策优势,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入驻自贸片区。同时,充分利用蚌埠自贸片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优势,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2023年1月至5月,蚌埠片区实现进出口34亿元,同比增长21.7%;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215万美元,同比增长76.2%;新增注册企业480家,同比增长160.9%,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占全市比重逐年提高。

稳步开展“跨境电商+自贸试验区”融合。蚌埠自贸试验区正在以跨境电商为杠杆,从培育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入手,在语言、平台信誉、物流、出入境检验检疫、电子支付、快速通关、结汇退税、IT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电商交易平台做大做强。同时,对现有的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与跨境电商发展相匹配的监管系统,力争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商品集散地和仓储物流中心。

“生态”建设开新局

蚌埠市聚焦自由便利高效,积极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大力支持跨境贸易平台、系统开发、仓储物流、金融要素保障等建设,加快建设自贸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相互融合的生态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基金、融资租赁、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自贸区,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

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数字化营商环境,搭建数字化外贸基础设施,促进外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提供通关、物流、品牌营销、融资、法律等服务,支持由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卖家提供金融、通关、物流、退税、外汇等方面代理服务。

探索监管新模式。围绕信息互联互通、规则共商共建、作业协同协调、风险联防联控、资源通享通用等重点,推动海关监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管理,构建起全新的贸易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注重应用新技术。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经济技术广泛运用于跨境贸易服务、生产、物流和支付环节,加速发展在线营销、在线交易、在线支付、仓储物流、数据处理、云服务等数字贸易新业态。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为电商平台与用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详情】
时间:2023-12-16 14:13

是继续在外闯荡,还是回到家乡开辟新蓝图?越来越多安徽人选择“回家”。

12月14日,天气寒冷,安徽中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浦成磊仍为了新项目在外奔波着。5年前,他从北京回到合肥创业,初涉水环境治理领域,公司仅有3个人。

“我之前在北京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五六年前,合肥市蜀山区负责招商的同志和我几番对接,介绍正在重点打造的中国环境谷,一下子吸引了我。”回忆过往,浦成磊说,“虽然我当时不从事这一行,但我觉得这一领域前景广阔,再加上,蜀山区一直很热情地帮助对接资源,这让我下定决心回来。”

1

10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中国环境谷。陈三虎 摄

浦成磊告诉记者,公司已经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30多个人,一步一脚印,在亳州、界首等地的多个项目也接连落地,公司茁壮成长。他说:“家乡的发展有目共睹。好的项目、好的营商环境,口耳相传。不仅我回来了,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选择了回到安徽发展。”

“走南闯北,家乡最美”,是无数在外游子的共鸣。快速发展中的安徽张开怀抱,呼唤游子归来。

2
资料图:无人机拍摄的滁州市定远县藕塘镇境内的田园风光。王家国 摄

2022年,定远县藕塘镇政府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到黄学仁,向他详细介绍了家乡的招商引资政策。再三考虑后,黄学仁带着资金和技术从工作了20多年的浙江回到了家乡定远县藕塘镇,开办滁州徽冰糖业有限公司。

糖业是严重依赖原材料的产业,一般只在原料产地开办工厂,而且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产品价格不高,利润空间不大,所以在滁州乃至整个安徽,糖厂都比较少。黄学仁说:“我们吃的糖一般来自江苏和广西两地,回家乡发展的初心就是要让乡亲们吃上我们自己生产的糖。”

如今,走进位于藕塘花生产业园的滁州徽冰糖业有限公司,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黄冰糖、赤砂糖、绵白糖、冰片糖等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日产量可达40吨。

谈起企业落户的过程,黄学仁对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印象深刻,“除了生产外,基本没怎么操心。政府帮忙协商解决了很多问题,一切都很顺利。”他说,“家乡的发展变化太大了!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上向着长三角先发地区看齐,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从政府主动对接招商到企业落地开工,在此过程中,黄学仁深刻地感受到家乡近些年的积极发展,良好的营商氛围也让他坚定了深耕家乡沃土、做优做强企业的信心。

回到家乡,回报家乡,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黄学仁积极吸纳周边群众到厂务工,直接带动了近40名乡亲灵活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了一个稳定增收途径。据了解,公司一线作业的员工年龄多在45岁至60岁之间,“上了年纪外出打工挣的都是辛苦钱,现在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实在是太幸福了。”企业员工纷纷表示。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环境好、服务到位,企业就“飞”到哪里。“皖”留人才,徽商归来。


【详情】
时间:2023-12-15 17:40

县域产业转型,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若谈到这一话题,县级市安徽省天长市不得不提。

天长的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境内的国家级滁州高新区,是国家级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当地GDP位列全省县域第四、入围多个全国百强县榜单,都与产业转型密不可分。可以说,这座地处皖苏交界处的小城,实现了对县域产业转型的破题,影响深远。

国家级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位于天长的滁州高新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国家级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位于天长市的滁州高新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是主体带动。

天长的天康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74年、以温度仪表起家的老厂。这些年,随着仪器仪表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坚定踏上转型之路。

“我们摸准市场需求、加大科研投入,产品拓展到温度、压力、物位、流量、DCS(一种仪表控制系统)五大系列。”天康集团仪表制造部部长李传友说。转型赋能后,天康公司从一家乡镇企业一跃成长为行业前三名。仪表板块年销售额达20亿元,客户中不乏“五大电”“三桶油”等央企。

天康的故事并非孤例。技改是反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今年1-9月,天长市在库技改项目8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完成技改投资25.76亿元,同比增长106.3%。

经营主体的转型实践,带动产业发展的升级迭代。曾经,天长被誉为“包”揽天下、“遥控”东西,老式电视机高压包、电视遥控器声名远播。今天,智能仪表和线缆、新能源、合金材料成为它的新产业标签。

俯瞰天康集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俯瞰天康集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其次,是科创驱动。

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天长进一步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摸索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四题”模式。

“这一模式中,‘政府立题’是关键,它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企业诉求,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高校、专家,最终,帮助企业找到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解题方案。”天长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林说,“我们不仅帮助企业解题,专家有项目,我们也提供全方位落地支持。”

2018年以来,“四题”模式立题160多项,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日常“小问题”1000多个。相关经验登上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

再次,是改革推动。

2021年以来,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安徽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

“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对全市450家规上企业、825家规下企业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并积极运用评价结果。”天长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高效”企业,优化金融等资源要素配置;另一边,盘活“低效”企业和闲置土地,今年以来,已盘活947亩有证土地和10万平米厂房。

改革“指挥棒”的作用很快发挥。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7.2万元,同比增长两成;规下亩均税收增长22.5%。

几天前,安徽首次发布“县(市、区)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榜单,天长位居全省第二名。

主体带动、科创驱动、改革推动,筑牢了天长产业转型的基本盘。

戎光科技展厅。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戎光科技展厅。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展望未来,天长市提出,在“全国百强”中进位次,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争一流,在周边当龙头。“愿景”变“实景”,天长市继续推深做实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近日的一天午后,南京戎光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岗,从南京来到位于天长的办公室。作为一家“培育独角兽”企业,戎光科技致力于通过“软件+硬件”提高智慧建筑运维管理水平。国内不少知名商业综合体、园区、场馆,都能见到他家产品的身影。

“落户天长,缘于我们采用的大部分智能仪表硬件,这里都能生产。”高志岗说,今后将持续深耕细分领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自身迈向“独角兽”的同时,带动天长智能仪表产业再创新绩。

产业转型,天长一直在路上。


【详情】
时间:2023-12-15 17:39
12月14日下午,省委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省委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髓要义和科学内涵,切实履行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责任,坚定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省委常委,其他在职省级领导干部出席会议。
会上,韩俊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王清宪传达李强总理总结讲话的主要精神。
韩俊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深入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环境,鲜明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安徽定位、明确前进方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韩俊强调,要看清经济大势,进一步坚定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信心。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等机遇,特别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安徽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把握和用好机遇,就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韩俊指出,要准确把握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刻理解“稳”与“进”、“立”与“破”蕴含的辩证关系。要精准把握党中央大政方针,把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确定好,把明年主要指标预期目标测算准,把宏观政策蕴含的政策机遇理解透,超前谋划储备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以安徽的“稳”和“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韩俊强调,要准确把握关于明年经济工作任务重点。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我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势头,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着力挖掘消费潜力,深入实施皖美消费等行动,充分挖掘城乡需求潜能;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协调调度和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抓好粮食生产,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实施“千万工程”,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实施“秸秆变肉”暨百万头肉牛发展等行动;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抓好城市更新、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在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上下足功夫,以产兴县兴市,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抓好国资国企、科技人才、财税金融、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工作;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要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壮大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统筹提升皖北中心城市能级和县城建设水平,实施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持续缩小皖北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美丽安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民声呼应”工作成果,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韩俊指出,要准确把握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强化抓落实的责任担当。要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心领神会,绝不能走形变样、把经念歪。要坚持以上率下、带头示范,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全面提高工作质效,迅速把党中央精神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抓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具体行动上。
韩俊强调,要扎实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要盘点对账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加强调度、查缺补漏,确保全面完成。要做好“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开展走基层送温暖,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类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详情】
时间:2023-12-15 11:48
12月14日下午,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
会议指出,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是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对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要坚持高端引领、国际视野、全域联动、业态融合,高质量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持续擦亮“中国黄山、世界黄山”品牌,推动旅游消费持续升级,更好地把安徽山水人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会议强调,要把牢重点任务,高起点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要增强产品竞争力,用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独有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国际高端景区、度假区、休闲小镇、休闲街区,创建一批精品民宿客栈,加快打造国际会客厅。要增强产业融合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商务、康养等各业融合,推动黄梅戏、文房四宝等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要增强项目带动力,谋划建设一批标识性文旅项目,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增强服务支撑力,建立完善的交通服务、旅游服务体系,提高环境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努力让游客更加省心、舒心、顺心。要增强品牌传播力,建立全媒体宣传营销推广体系,谋划开展大黄山项目推介会等活动,进一步讲好大黄山故事、展现大黄山形象。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省市“一盘棋”,省直有关部门要强化定期调度,加强指导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有关地区要扛牢主体责任,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努力把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详情】
时间:2023-12-15 11:48

  2023年以来

  不少世界知名企业持续加大在华新兴产业投资

  中国优质、高端的科技创新型产业

  正在成为吸引外资“新”引力

  1至10月

  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34.4亿元

  同比增长1.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9.5%

  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外资企业

  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领域开拓更大市场

  带来了持续动力

  依托新产业吸引外资的同时

  各地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也日益成为外资长期投资中国的重要因素

  记者:郭晨 汪海月

  编辑: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安徽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详情】
时间:2023-12-15 11:48

近日,歙县汪满田村百姓扎鱼灯、舞鱼灯。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在西溪南古村落蔓园见山·归隐民宿,游客们正围坐畅聊。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航拍的徽州古城。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黄山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黄山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安徽的亮丽名片。

如今,借助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东风”,这里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记者在连日采访中感受到,这里依托丰富文旅资源,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尽情铺开一幅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村纯美、社会和美的美丽黄山新画卷。

智能加工

助“祁门香”愈加浓烈

祁门红茶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珍品。自1875年问世以来,祁红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无数人追逐着“祁门香”。如今,祁红在传承古法制作工艺基础上实现创新,持续“香飘四海”。11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祁门县平里镇的祁门红茶产业集团生产基地,探秘现代生产工艺如何最大限度保留祁红最原始的“祁门香”。

走进祁门红茶集团生产车间,记者发现,一条“祁红天路”贯穿祁红初制、精制车间之间,连接着祁红各个生产过程,源源不断输送着茶叶,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取代了以往纯人工操作。

“这条‘天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并于今年4月首次完成春茶加工生产。”祁门红茶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姜红说。

姜红介绍,“祁红天路”生产线实现了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流程不间断作业,配备全自动无尘包装车间,在包装分拣、装卸搬运中运用5G及机器人技术,使得祁红生产实现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同时,该生产线突破了工夫红茶现在加工中时间的瓶颈,茶叶的萎凋、揉捏等过程都由5G智能所控制。

“通过这样的流程再造,将原先长达3个月的茶叶加工时间缩短至13小时,为我们的红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姜红表示,从一张手绘的A4设计图纸到生产线全线开机,祁门红茶集团仅用了8个月。新的生产线使得茶叶实际出茶率比传统工艺提高5%,内含营养成分保存稳定性同步提高。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喝茶,姜红又带领团队开发了符合年轻人口感的调制茶——“祁红奶茶”。“只需根据我们提供的配方,在调制茶里加入牛奶、果汁、咖啡等饮品,一杯风格多样的‘祁红奶茶’就出炉了。”姜红告诉记者,该集团已在黄山、合肥、北京等地开设品饮店,后期还会考虑和外企合作在海外开设品饮点。

据了解,当前,祁门县以祁门红茶集团为龙头,探索“国有资本+茶企(合作社)+茶农”共享发展模式,引导更多要素资源向祁红产业聚集。如今,该县有茶园19万亩,茶农10万人,茶叶加工企业637家。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7567吨,茶农人均收入7200元,目前综合产值59亿元。祁红已然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技能传承

让徽派古建焕发新活力

黄山市古称徽州。徽州之美,不仅美在山水,也美在建筑。一千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徽州先民靠山采形、傍水取势,创造出了风格独树一帜的徽派古建筑。如今,徽派建筑技艺,包括徽派建筑、木雕等,已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30日,记者在黄山高新区的徽派建筑产业园区看到,这里有很多从事徽派建筑生产、徽派建筑修缮的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拿着刨锯斧锛钻凿等传统木工工具,对木料或刨或锯,或用现代机器设备对木料进行加工,对建筑园内的徽派建筑进行修缮。经过修缮,这些徽派石雕、牌坊、亭楼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这些古建筑的建筑修缮花费了数月,整个建筑流程完全遵循仿照古徽州建筑的古老记忆,这对于建筑工人的技艺要求很高。”徽派建筑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王辉明告诉记者,这片徽派建筑产业园将于明年落成,届时这里将成为黄山高新区重要的徽派建筑群。

黄山公输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黄山高新区,专业服务于传统古建筑木构件加工制作安装,并面向全国市场提供古建筑设计施工、半成品、成品木构件加工制作及安装服务。当天下午,记者走进该公司实地了解。

“工人们正准备将雕刻好的木质横梁运输到前方建筑产业园里,都是纯手工雕刻。”该公司负责人程忠平说。

在徽派古建中,不仅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更要注重传统建筑手工技艺的传承。近年来,黄山市大力支持徽州古建技艺的挖掘提升和技能人才培育,深挖徽州古建的文化资源,扶持相关文旅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制定出台《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等多部文件,开展徽派建筑数据库项目建设,对全市范围内各时期徽派建筑信息进行数据化采集,为木雕、石雕等徽派古建建造技艺传承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掌握传统技艺的木工、石雕等工人格外受重视,给出的待遇也高,月薪有1万多元。”黄山市住建局徽州古建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秦小伟介绍,如今该市从事徽派建筑生产、徽派传统建筑修缮的企业有245家,徽州古建技艺工匠有1.4万余人,这些能工巧匠很多是国家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黄山市生产出来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石质牌坊、门楼甚至整体结构的徽派建筑远销省内外。此外,黄山市还大力实施徽匠振兴工程,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为徽派古建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大量的“土专家、田秀才”。

文旅融合

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黄山,最亮丽的名片是山水,最厚重的底蕴是文化。山水与古村、老街、民居交相辉映的新安画卷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蝶变新生的古村、老街也同样引人驻足。

11月30日晚,记者行走于屯溪老街,老街上的店铺密密麻麻,有卖黄山烧饼、毛豆腐、文房四宝……夜晚伴随着绚丽多彩的灯光,让这条古色古香的老街焕发新的活力。

屯溪河街位于屯溪老街的南侧,作为屯溪老街综合提升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河街于2022年10月开街。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当地商业市场的“明星”街区,成为屯溪区新安江滨江夜游打卡地。

“站在河街眺望新安江,屯溪老城灯光璀璨,倒映水中,景色宜人。”屯溪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吴哲明介绍,屯溪河街是屯溪老街业态补充的重点项目,这里延续着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依托滨水临江特色场域,复建鱼埠头、阳湖渡及盐埠头,再现河街、码头的人文风情。

自启动屯溪河街提升改造项目以来,河街传承老街文脉,保留屯溪老街原有徽州建筑风貌的同时,也修缮了一些基础设施。河街依托滨江优势及夜间光影效果,打造了可观、可赏的文化旅游街区,点亮了屯溪夜经济业态新场景,释放出文旅经济的强大活力。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距今有1200年历史,现保留明清建筑100多幢,拥有独具特色的水利遗产、园林建筑等文化遗存,被誉为现实版的“绿野仙踪”。12月1日,记者走进西溪南村,实地探访这座古村如何将传统建筑活化利用,让传统村落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活细胞”。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丰乐河南岸,穿过古老的平板桥,一排排徽派建筑错落其中。记者走进一家名为“溪边文苑”的茶吧,品味冬日时光的悠闲。

“坐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茶,还可以参与手工制品的创造,晚上舞台也有演出,游客们很喜欢来我们这里转转。”“溪边文苑”茶吧店主黎婷婷告诉记者,自去年开业以来,这里一直是游客的“打卡地”。去年在北京工作的她得知西溪古村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她带着团队来到这里创业,将村里的古建筑重新装修,开设了她在这里的第一家茶吧。

在西溪南村,像“溪边文苑”的特色店还有很多。依托古村古建筑重新修缮,这里还建成各具特色的原宿、艺宿58家,打造蔓园见山、钓雪园等网红打卡点40余处。

“蔓园见山”高端民宿位于古村的十字街,是由两栋明清老宅改建而成的全新民宿。“一到假期,所有客房都爆满,有时候实在是供不应求。”蔓园见山项目负责人徐冰介绍,2021年该项目入驻西溪南村时,对院内四栋古宅建筑及周边园林建筑进行修缮和重建,并在原有基础上拓展至14间客房和大堂公区以及一座庭院。在这座古建原址上,大量运用传统工艺及现代技术,将院内多栋建筑进行完美呈现,最大化地保留了原有砖木石雕、曲径回廊等徽派建筑特征。

“现在很多年轻人回来创业,开民宿、开咖啡馆、做研学游,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西溪南镇副书记胡剑霖表示,为了让古村焕发生机,西溪南村在保持原有生态同时,打造了民宿、咖啡馆、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昔日凋敝的古村如今成为了创业者心中的世外桃源,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未来拓展的“升级版”,形成了“传统村落+民宿”“传统村落+旅游”等发展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2022年,西溪南村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40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1万元。(记者 罗晓宇 吴江海 袁中锋)


【详情】
时间:2023-12-14 17:33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