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3年,安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今日起,本报推出“2023年安徽经济观察”系列报道,回顾总结全年经济运行情况。

时光荏苒。转眼间,2023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或许很多人会感慨,“这一年过得实在太快了。”

“快”,是因为日子过得充实。

这一年里,人们在写字楼与家之间穿梭,乘坐高铁或飞机去出差、旅行,在热闹的商业街区里逛街聚餐,在轰鸣的车间厂房里辛勤劳作,在拥堵的车流中送娃接娃……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微观个体的充实与忙碌背后,是宏观经济大盘的恢复向好。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阶段,人员流动更畅通了,经济在回暖,社会的“烟火气”在升腾。多个国际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相继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并对2024年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从安徽一个省域看,安徽前三季度生产总值35653亿元,同比增长6.1%,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加快发展,更多身处安徽的经营主体和群众感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与福利。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乏力的世界经济和不确定性叠加的大环境下,这些信号显得尤为可贵。

时值岁末,回过头来再看数据、市场和发展形势,全景式分析这一年安徽经济运行的特点,更能感知发展的脉动、强化前行的信心。

看数据,“等差数列”的背后

一季度安徽经济增速领先全国0.3个百分点,上半年领先全国0.6个百分点,三季度则是0.9个百分点,这几乎形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数据,是经济变化的最直观呈现。

今年10月23日,安徽省统计部门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增速为“同比增长6.1%”。这个数据领先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领先幅度也是逐季在扩大。

具体到各行业,制造业是最显著的亮点。今年前三季度,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

数据背后,是安徽深耕制造业领域的长期努力。在这片“制造沃土”上,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牵手”安徽、互利共赢。

“安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端技术研发基地之一!”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对安徽给予高度评价,并坦言安徽及省会合肥在大众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战略角色。

今年4月,国际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这将成为大众在德国以外最大的采购和研发中心。

还有几项产业数据非常值得一提,比如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的增幅。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增长98.4%、太阳能电池增长48.8%、工业机器人增长33.5%。

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基础和底座。安徽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谓是踏上了新时代风口的信号。

再看光伏领域,光伏产业的较快增速,反映出安徽在能源转型大潮下“向光而行”的决心和视野。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列的企业中,有7家光伏玻璃企业、4家光伏电池片企业、5家光伏组件企业、2家光伏逆变器企业和2家储能电池企业、2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安徽生产了全国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

然而,高歌猛进之后,光伏产业也会面临着供需的结构性问题。目前,安徽正紧扣“先进”和“新型”两个关键词,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功夫,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发力,以更加领先的技术穿越市场周期。

从宏观数据到行业数据,数据的变动折射着不变的事实:纵使风高浪急,经济“大船”仍然稳稳向前。

看市场,活力在迸发

“市面”,是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

怎么看这扇“窗”呢?两种方法,看数据、看事实。

从数据看,住宿、餐饮、旅游等恢复明显,前三季度,安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1.9%、102.7%,也就是说旅游收入与人数已经超过了疫情前同期的水平。

这些数据几乎与我们的观感体验一致。

我们在聚餐时、在旅游时、在购物时,看到了更多的人流、更有“烟火气”的场景;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很多商家也挺过了疫情期间“太闲”的困难岁月,变得更加忙碌与充实起来。

在素有“皖南小九寨”之称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沿着九华山后山盘旋而上,“初心叁舍”民宿便在黄石溪下、密林深处。

这家全国甲级民宿有七成以上的客人来过3次以上。民宿经理陈然对眼下的充实十分满意:“游客体验感好,回头客自然就多了。”

何止是青阳的民宿,在安徽最知名的景点——黄山,也迎来了人山人海。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黄山市共接待游客822.6万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6.3%。

再看消费市场,不得不提的一样大宗商品,那就是新能源汽车。

从数据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了58.1%,如果到线下实地体验,看看满街跑的“绿牌车”,4S店里正问价体验的消费者,都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国内规模最大的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拉开帷幕,现场观众看车购车的热情高涨,展馆内人流如织。比亚迪、蔚来、小鹏、特斯拉、理想、埃安……这些耳熟能详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集中亮相,以展促销进一步带动了汽车市场消费的活跃。

从用户端看到生产端,销量的大涨背后其实是产业链布局的科学与完善。

以安徽为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了合肥、芜湖等整车生产基地以及一批零部件生产基地,拥有集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良好产业生态。今年每销售100辆汽车,就有近40辆是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汽车是各种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产业链最长、最复杂的行业之一。从过去靠与国外大牌车企“合资”,自主车型只能定位于偏低端,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全力突围、加速出海,中国新能源汽车可谓实现了“换道超车”。

这一全新的“赛道”,既带来全新的产业体系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活力,还赋予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出行的更大想象力。

透过市场这扇“窗”,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产业调整变化的逻辑,感受到一股来自未来的“新风”拂面而来。

看长远,信心在积累

“缺什么,都不能缺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勉励大家“信心就是黄金”。

经济发展,看当前,更要看长远。往远一点看,信心一直在积累,向好的预期不会变。

对于经济的预期,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感受最为敏锐。

这些天,位于池州江南新兴集中区的安安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里,董事长刘沛峰在忙碌着。

2015年,宿松人刘沛峰放弃了浙江温州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来到池州创业。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已踩上了时代发展的风口,发展蒸蒸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安安新材赶上了好时代。企业为比亚迪、蔚来、理想等车企供应车身材料,为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提供电池托盘材料,为隆基绿能等光伏企业供应光伏器件边框和支架,企业产值几乎每年都在翻番。

“事实证明,我回安徽投资发展是无比正确的,我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刘沛峰说。

信心,还来自国际投资机构的看好。

从全国来看,近期,多家金融机构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到5.5%之间。各方普遍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中的亮色。

省域与全国经济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贡献整体,整体也成就局部。

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今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表明安徽打造“强省”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有前景,更有清晰的路径和宏伟的蓝图。

国家战略方面,安徽享有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是唯一被“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覆盖的省份,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正与沪苏浙携手共进,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科技和产业等层面,安徽有科技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是冲刺强省的扎实“底子”。

着眼长期、放眼未来,“稳”的基调会持续,“进”的态势更积极。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即将跟2023年告别。面对不确定,人们会焦虑,会去寻找“确定性”。

有一种“确定性”足以打破焦虑,那就是暖暖的信号与不变的信心。

回望、远望,眼里总能看到希望。

时代的风帆已然扬起。面向新的一年,满怀信心、乘风破浪。(记者 王弘毅


【详情】
时间:2023-12-12 18:06

开栏的话

2023年,安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今日起,本报推出“2023年安徽经济观察”系列报道,回顾总结全年经济运行情况。

时光荏苒。转眼间,2023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或许很多人会感慨,“这一年过得实在太快了。”

“快”,是因为日子过得充实。

这一年里,人们在写字楼与家之间穿梭,乘坐高铁或飞机去出差、旅行,在热闹的商业街区里逛街聚餐,在轰鸣的车间厂房里辛勤劳作,在拥堵的车流中送娃接娃……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微观个体的充实与忙碌背后,是宏观经济大盘的恢复向好。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阶段,人员流动更畅通了,经济在回暖,社会的“烟火气”在升腾。多个国际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相继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并对2024年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从安徽一个省域看,安徽前三季度生产总值35653亿元,同比增长6.1%,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加快发展,更多身处安徽的经营主体和群众感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与福利。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乏力的世界经济和不确定性叠加的大环境下,这些信号显得尤为可贵。

时值岁末,回过头来再看数据、市场和发展形势,全景式分析这一年安徽经济运行的特点,更能感知发展的脉动、强化前行的信心。

看数据,“等差数列”的背后

一季度安徽经济增速领先全国0.3个百分点,上半年领先全国0.6个百分点,三季度则是0.9个百分点,这几乎形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数据,是经济变化的最直观呈现。

今年10月23日,安徽省统计部门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增速为“同比增长6.1%”。这个数据领先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领先幅度也是逐季在扩大。

具体到各行业,制造业是最显著的亮点。今年前三季度,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

数据背后,是安徽深耕制造业领域的长期努力。在这片“制造沃土”上,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牵手”安徽、互利共赢。

“安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端技术研发基地之一!”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对安徽给予高度评价,并坦言安徽及省会合肥在大众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战略角色。

今年4月,国际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这将成为大众在德国以外最大的采购和研发中心。

还有几项产业数据非常值得一提,比如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的增幅。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增长98.4%、太阳能电池增长48.8%、工业机器人增长33.5%。

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基础和底座。安徽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可谓是踏上了新时代风口的信号。

再看光伏领域,光伏产业的较快增速,反映出安徽在能源转型大潮下“向光而行”的决心和视野。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列的企业中,有7家光伏玻璃企业、4家光伏电池片企业、5家光伏组件企业、2家光伏逆变器企业和2家储能电池企业、2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安徽生产了全国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

然而,高歌猛进之后,光伏产业也会面临着供需的结构性问题。目前,安徽正紧扣“先进”和“新型”两个关键词,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功夫,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发力,以更加领先的技术穿越市场周期。

从宏观数据到行业数据,数据的变动折射着不变的事实:纵使风高浪急,经济“大船”仍然稳稳向前。

看市场,活力在迸发

“市面”,是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

怎么看这扇“窗”呢?两种方法,看数据、看事实。

从数据看,住宿、餐饮、旅游等恢复明显,前三季度,安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1.9%、102.7%,也就是说旅游收入与人数已经超过了疫情前同期的水平。

这些数据几乎与我们的观感体验一致。

我们在聚餐时、在旅游时、在购物时,看到了更多的人流、更有“烟火气”的场景;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很多商家也挺过了疫情期间“太闲”的困难岁月,变得更加忙碌与充实起来。

在素有“皖南小九寨”之称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沿着九华山后山盘旋而上,“初心叁舍”民宿便在黄石溪下、密林深处。

这家全国甲级民宿有七成以上的客人来过3次以上。民宿经理陈然对眼下的充实十分满意:“游客体验感好,回头客自然就多了。”

何止是青阳的民宿,在安徽最知名的景点——黄山,也迎来了人山人海。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黄山市共接待游客822.6万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6.3%。

再看消费市场,不得不提的一样大宗商品,那就是新能源汽车。

从数据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了58.1%,如果到线下实地体验,看看满街跑的“绿牌车”,4S店里正问价体验的消费者,都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国内规模最大的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拉开帷幕,现场观众看车购车的热情高涨,展馆内人流如织。比亚迪、蔚来、小鹏、特斯拉、理想、埃安……这些耳熟能详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集中亮相,以展促销进一步带动了汽车市场消费的活跃。

从用户端看到生产端,销量的大涨背后其实是产业链布局的科学与完善。

以安徽为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了合肥、芜湖等整车生产基地以及一批零部件生产基地,拥有集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良好产业生态。今年每销售100辆汽车,就有近40辆是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汽车是各种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产业链最长、最复杂的行业之一。从过去靠与国外大牌车企“合资”,自主车型只能定位于偏低端,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全力突围、加速出海,中国新能源汽车可谓实现了“换道超车”。

这一全新的“赛道”,既带来全新的产业体系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活力,还赋予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出行的更大想象力。

透过市场这扇“窗”,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产业调整变化的逻辑,感受到一股来自未来的“新风”拂面而来。

看长远,信心在积累

“缺什么,都不能缺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勉励大家“信心就是黄金”。

经济发展,看当前,更要看长远。往远一点看,信心一直在积累,向好的预期不会变。

对于经济的预期,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感受最为敏锐。

这些天,位于池州江南新兴集中区的安安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里,董事长刘沛峰在忙碌着。

2015年,宿松人刘沛峰放弃了浙江温州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来到池州创业。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已踩上了时代发展的风口,发展蒸蒸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安安新材赶上了好时代。企业为比亚迪、蔚来、理想等车企供应车身材料,为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提供电池托盘材料,为隆基绿能等光伏企业供应光伏器件边框和支架,企业产值几乎每年都在翻番。

“事实证明,我回安徽投资发展是无比正确的,我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刘沛峰说。

信心,还来自国际投资机构的看好。

从全国来看,近期,多家金融机构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到5.5%之间。各方普遍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中的亮色。

省域与全国经济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贡献整体,整体也成就局部。

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今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表明安徽打造“强省”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有前景,更有清晰的路径和宏伟的蓝图。

国家战略方面,安徽享有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是唯一被“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覆盖的省份,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正与沪苏浙携手共进,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科技和产业等层面,安徽有科技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是冲刺强省的扎实“底子”。

着眼长期、放眼未来,“稳”的基调会持续,“进”的态势更积极。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即将跟2023年告别。面对不确定,人们会焦虑,会去寻找“确定性”。

有一种“确定性”足以打破焦虑,那就是暖暖的信号与不变的信心。

回望、远望,眼里总能看到希望。

时代的风帆已然扬起。面向新的一年,满怀信心、乘风破浪。(记者 王弘毅


【详情】
时间:2023-12-12 17:00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聚焦基层单位反映强烈、自身无法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开展“点题式”调研,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研究基层情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形成“基层有所呼、上级来调研”的生动局面。

自下而上征集诉求 调查研究直奔问题

调查什么,研究什么,是做好调查研究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为提升调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我省聚焦解决基层发展瓶颈、疑难杂症,创新调研选题方式,面向基层单位征集调研需求,自下而上摸排难题,有的放矢确定调研选题,确保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的同时,精准助力基层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在第一批主题教育中,省委主题教育办先后召开部分省辖市、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座谈会,初步了解基层各单位推动发展存在问题,梳理汇总影响基层长远发展、需要省直部门帮助协调解决的重点需求147项。

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和省直部门职责分工,将相关需求归并,研究拟定了35家“接单”调研单位,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具备解决条件的61项问题及时纳入本单位调研计划,或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调研,推动问题化解。

千年药都亳州市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交易流动性强,交易品种多。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对建设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愿望强烈。

在“点题式”调研中,亳州市的需求由省人大财经委“接单”。今年,省人大财经委2次赴亳州开展专题调研,并会同省商务厅等单位赴玉林、昆明、成都等市场实地走访,在对比分析各省中药材专业市场销售情况后,通过实施试点挂牌和预售预购合同交易、申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6大举措,帮助亳州市成功获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

安徽师范大学是我省“老牌”名校,但长期以来学校博士招生规模偏小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在第一批主题教育中,省教育厅主动对接安徽师范大学,收集梳理该校师生结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情况,比较分析国内同类型院校相关数据,深入学校听取师生意见,制定解决方案,成功帮助该校申报2023年博士招生指标128个、增幅超10%。

基层点题,上级解题。面对基层需求,省直部门通过“点题式”调研,靶向发力、直击要害、精准施策,努力将基层“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推深做实创新举措 持续做好“下题上答”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后,“点题式”调研进一步下沉,在全省各市推广开来。

聚焦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基层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市面向基层广泛征求调研诉求,不断做好“下题上答”文章,推动“点题式”调研持续走深走实。

截至11月底,全省16个市共向所下辖县区、开发区和市属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383家基层单位,征集需求问题数716条,经梳理筛选,共归并“点题式”调研课题需求数519条,涉及市直牵头和配合办理单位371家,明确由市领导牵头办理的有49条。目前已办结、答复509个问题,提出解决措施916条。

针对县区提出的征迁安置、环境保护、闲置资产处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合肥市直相关单位主动领题,第一时间深入基层单位,了解基本情况,提出针对性措施。如合肥高新区提出林地要素保障供给不足问题,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园局积极争取省级林地定额,充分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今年合肥高新区申报项目15宗、用地面积25.3公顷,已获批项目11宗、用地面积16.7公顷,为中安创谷三期、讯飞小镇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要素支撑。

在黄山市,针对基层诉求,市领导带头领题破题,深入开展“点题式”调研。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戴震公园功能品质问题,黄山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赴实地调研,研究推进改造提升工作。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面完成,二期项目正扎实推进。同时,黄山市举一反三,按照“城乡景区化”标准,提高中心城区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水平,成功打造上塘公园、记忆公园、生境花园等一批主题公园和口袋公园,做到解决一个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落实现场办公机制 推动问题一线解决

问题来源于一线,破题也要到一线。强化“点题式”调研的结果运用,现场办公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落实“四下基层”要求,我省创新建立省委常委会现场办公工作机制,采取市里出题目省里给答案、省里提要求市里抓落实的方式进行,省委常委班子赴省辖市现场办公,对重大事项提级督办、顶格协调,帮助各地解决突出问题,凝聚发展合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在省委班子的率先垂范下,各市认真落实现场办公机制,并与“点题式”调研相结合,推动问题一线发现、一线解决。

围绕加快建设“五宜”幸福城市目标,淮北市委常委会将办公桌“搬”到现场,深入一线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促发展。

11月1日,淮北市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先后前往安徽鸿源润牧业公司和安徽华安丰实业公司等地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着力解决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淮北市委常委会开展“四下基层”118次,接待信访群众46人次,化解信访矛盾21件,现场办公26次,现场解决问题57个。

10月21日,马鞍山市委常委会赴和县、郑蒲港新区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对11个事项18个问题逐项进行回应和答复,其中,有3个问题是和县、郑蒲港新区提出的“点题式”调研建议。

在此前向上级部门“点题”时,郑蒲港新区提出希望在当地开展疏浚砂综合利用试点。经马鞍山市水利局积极对接,目前省水利厅已基本同意马鞍山市开展三期应急清淤,并原则同意将三期应急疏浚砂用于郑蒲港港口附近沟塘填平及地基预处理。

面对基层点题,滁州市在中新苏滁高新区现场办公时,滁州市委常委会现场为园区解决政策机制、要素保障等6类11项发展难题。滁州市住建局围绕该市南谯区群众关注的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痛点问题,集体研讨、科学决策,推动既有住宅加装非机动车充电车棚项目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范孝东


【详情】
时间:2023-12-12 17:00

金融下乡,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很多人都还记得,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把奥林匹克桂冠奖颁发给了孟加拉国年逾八旬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尤努斯教授致力在孟加拉创办乡村银行,为低收入创业者提供贷款,因而以“穷人的经济学家”享誉世界。

安徽是农业大省,在促进金融下乡上探索出可行、可复制的路径,是全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道必答题,也是金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课题。

那么,安徽正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金融下乡之路?

文|何 珂

年末岁尾,冬小麦正蓄积着拔节生长的力量。

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曾经的一块块“巴掌田”已经集中连片,耕种更集约,管理更智慧,当地百姓对来年的丰收也有了新的憧憬。

这受益于金融下乡提供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都是金融服务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那么,如何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江淮大地广袤的农田里、恬静的村落中,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农田种子当优先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的问题一直存在,金融服务如何破题?

11月,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加快金融下乡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

安徽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明确,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金融机构与农资生产、供销等产业链各环节生产经营主体对接,满足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采购周转资金需求。

粮以土为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块田集中连片,配合现代化机械设施和智能管理,不仅能够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更能助力农民致富增收。为此,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精准滴灌,安徽提出优化农田建设融资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贷款规模,每年累计投放达到60亿元。加强农业生产托管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与托管服务组织深化合作,推广“服务主体+银行+保险+龙头企业”等融资模式,创设土地托管贷、订单融资贷等专属信贷产品,通过保险保障等方式,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支持农业生产托管。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在创新研发初期、商品化阶段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对于种业企业来说,知识产权难以定价,融资难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行动,为种业阵型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融资计划,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经营模式开发定制金融产品,加强种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持续完善种业企业名单库,全量纳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种业专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专区内企业单设信贷规模、提供利率优惠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到2025年底,“种业专区”对接贷款余额达到10亿元。

乡村产业得读懂

从“百亿”迈向“千亿”,安徽正在加快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助推肉牛产业发展。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禽类不同,肉牛养殖周期较长,对资金的需求周期也相应更长,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只有1年。

如何优化肉牛产业金融服务?《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育肥牛贷款期限延长至2年至3年、基础母牛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至5年,建立肉牛信贷统计机制,推动肉牛贷款规模与产业规模相匹配;设立肉牛保险,提高保险保额,公平合理拟定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肉牛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肉牛“活体贷”风险进行补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金融服务要匹配产业特点。”业内专家指出,“农村有很多特色产业,比如皖北的肉牛产业、皖西的白鹅产业、皖南的预制菜产业等,这些产业各具特点、信贷需求不同,贷款额度、期限、还款方式均有差异。”

针对白鹅产业的特点,《实施方案》也提出,要探索适合白鹅养殖特点的活体价值评估、抵押物监控方式,扩大白鹅活体抵押贷款规模;拓宽白鹅产业经营主体抵押物范围,推广养殖设施、加工设施抵押贷款;鼓励有条件的白鹅产业集聚地区设立养殖担保贷款基金,支持白鹅产业集聚地区开展专项融资对接活动。

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深度发展,涌现出更多全新的农村金融业务需求,树立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思维,将信贷资源嵌入乡村特色产业链条,有助于加强产业振兴金融支持。

安徽正聚焦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面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优质中小微企业,形成链企名单,推进产业链龙头企业确认名单、应收账款等信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增加龙头企业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力度。

“农企”上市怎么破

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省涉农信贷余额2.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9.87%,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32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为953.9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740.58亿元;农业担保在保余额386.49亿元,同比增长41.92%。

在各方的大力推动下,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乡村已逐步从金融资本“洼地”走出来,投资机会正在涌现。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需继续推动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区域股权市场以及“保险+期货”创新服务等诸多方面,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支持乡村振兴?

《实施方案》明确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并设定目标——2023年至2025年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新增5家以上。

现代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工程,培育壮大农业龙头公司,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将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另一方面,涉农企业有广阔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上市,拉动消费,支持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此外,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及保险期货,能够为“三农”保驾护航,促进乡村振兴。

优质涉农企业除了通过IPO、新三板挂牌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亦可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乡村振兴政府引导基金获得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资金。

前不久,安徽省绿色食品产业(暨安徽省乡村振兴)母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规模83.4亿元。

绿色食品主题基金将采用“母子基金架构”运作模式,重点聚焦安徽省乡村振兴建设、“两强一增”行动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结合农业农村领域“双招双引”,旨在为安徽省引入更多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支持安徽省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详情】
时间:2023-12-11 17:14

  新华网合肥12月11日电(周雨濛)12月11日上午,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姚凯就近日印发的《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发展若干政策》(皖政秘〔2023〕243号,以下简称新“三首”政策)相关情况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修订后的新“三首”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支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发展、及时拓展市场,从简化申报评定材料、提高评定频率、开辟检验检测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及国有企业采购力度等方面增强支持力度。

  为更加精准“滴灌”创新主体、促进滚动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安徽省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评定按季度组织申报和评定。前三季度,全省新培育认定157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其中16项打破了国外垄断。

  新“三首”政策在培育方向上将突出市场导向。围绕安徽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市场需求,制定发布“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需求目录”,支持企业对标研制“叫好又叫座”的创新产品;突出智能方向。在今年新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中,75%为智能制造装备,巡检机器人等产品纳入国家级机器人应用场景,形成了较好基础;突出技术创新。围绕重点领域研发创新,持续更新需求目录,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立争培育更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自主供应能力”的产品;突出集群发展。围绕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装备、航空装备、物流分选装备等优势领域,推动产业从“化点成珠”向“串珠成链”向“集链成群”“集群成势”转变,加快打造一批高端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方面,新“三首”政策中明确,对经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自主供应能力”等级的“三首”产品或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目录的省内研制和省内示范应用单位,省财政按其单价(或货值)的15%分别给予奖补,合计最高1000万元。对省内企业投保“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综合险的,按年度保费的80%给予补贴,补贴时限为一年。每个企业每年保费补贴最高300万元;对企业应用“三首”产品开展研发创新的,其购买“三首”产品支出形成的费用、折旧或摊销,可按规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

  姚凯表示,接下来,安徽省经信厅将优化评定细则,坚持公正公平,真正把高水平的产品评出来。通过线上线下、供需两端等多种方式,推动“三首”精准对接应用场景,快速打开市场。对于政策中的财政补贴、招投标、金融、人才等各项惠企政策,努力做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应享尽享”,让企业静心研发、专心创业、安心发展。


【详情】
时间:2023-12-11 17:13

人们常说,诚信是最大的财富,失信则是最彻底的破产。

这一道理对于政府同样适用。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会大大降低其公信力、权威性,也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预期。在现实中,对于那些诚信度、美誉度不高的地方,企业家、投资商往往也“敬而远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

安徽在全国率先全域开展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政府承诺兑现到位、政府和国企对民营企业欠账清欠到位,全方位提高公共政策实效和政府公信力。

“政府说话算话”

“嘀嘀嘀”手机短信声响起,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新入职员工周聪收到一条到账通知短信,显示芜湖市湾沚区人社局给他打来1000元钱。

这笔福利是湾沚区给大学生的就业补贴。按照当地的政策,凡在湾沚区就读的大中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或湾沚区籍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开发区、航产园等企业实习、就业满3个月的,分别按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给予900元、1200元、1500元的奖励,之后按月分别再给予300元、400元、500元生活补助,持续一年。

周聪作为应届毕业生,也是政策的受益者。“政府说话算话,一次给我打了2个月的补贴,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芜湖工作是正确的选择。”周聪欣喜地说。

除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许多走南闯北的企业家,也切身感受到安徽各级政府的靠谱。

岳西县新纪元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新就是其中之一。

新纪元百货是一家大型零售企业。2022年,该公司新建1万立方米的冷鲜保存仓库,但在建设中遭受资金周转压力,项目一度停工。恰巧此时,安徽出台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实施方案。汪新仔细研究方案,发现新纪元百货的在建项目和方案里的一些内容匹配,可以申报290万元的奖补资金。

“这笔钱好不好拿?”“政府会不会不认账?”找“公家”要钱,汪新心里没底。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汪新所预料。岳西县商务局认为新纪元百货的仓库建设项目符合政策要求,将它纳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库。目前,奖补资金已经到账,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政府诚信是前提和基础。针对新官不理旧账和公共政策兑现不到位、办理渠道不畅通、协议履行不到位等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企业投资信心的问题,省委、省政府从2021年开始试点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打造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政府。

三年来,我省累计整治履约践诺问题2455件,推动兑现政策资金50.22亿元。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安徽法治环境指标得分从86.01分提升至90.75分,排名由第20位跃升至第3位。

惠企“无感落地”

“颗粒度”是胶片成像术语,指感光底片经曝光洗印以后,形成影像的银粒粗细程度。感光度相同的底片,颗粒度越细,图像的清晰度就越高。

在安徽,“颗粒度”一词也被应用到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领域。“颗粒度”越粗,表明执行方案越笼统,越不利于工作推进;“颗粒度”越细,表明细节越详尽,越有助于问题解决。

“颗粒度”的粗细,直接影响着企业家的投资体验感。

日前,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施以军收到一条喜讯:“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络人,您好!经安徽省‘皖企通’平台智能匹配,发现贵企业拟符合2023年度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奖补政策条件,请您登录‘皖企通’平台进行确认,即可等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施以军按照提示操作,登录“皖企通”进行确认。没交一张纸,没跑一趟路,就让公司年产5000吨三氯蔗糖项目,获得了300多万元的贴息支持。

放在以前,企业收到惠企文件,申报惠企政策资金,要先对照自身条件找政策,与政府部门确认匹配后,再由专人准备申报材料。“一套流程走下来,起码要一周时间。”一些企业家告诉记者,明明是政府给企业发“福利”,但总让人感觉惠企政策有些“高高在上”,体验感还“差点意思”。

这点“意思”差在哪?原来,很多时候企业对惠企政策的了解程度,仅仅是知道政策,即使工作人员把文件送进企业大门,还存在企业家“看不懂、找不到、不会办”的现象。

如何让政策一目了然?安徽各级政府将涉企政策“颗粒化”作为合法性审查重要前置条件,明确政策发布10个工作日内要将公共政策分解成为最小“颗粒度”,录入“皖企通”平台,实现“一网”通查、“一键”匹配、“一秒”推送。

有人说,最好的服务体验是“润物细无声”。安徽也努力用“无感化”兑付,推进政策资金精准供给、直达快享。搭建“免申即享”平台,推动跨部门政策统筹、资金整合、工作协同,通过大数据将政策条件与企业数据智能匹配,直接确定企业名单或主动发送短信提醒企业进行申报确认。

在数据的助力下,政策直接找上企业。“企业申请、部门受理、部门审核、部门兑现”4个环节精简为最多“意愿确认、部门兑现”2个环节,企业只要在“皖企通”平台上进行确认,曾经繁琐的材料申报都被一并省去,惠企政策“无感落地”。

今年以来,全省已通过“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现政策2278项,兑付资金76.4亿元,惠及企业超3.7万户。在皖企业普遍评价,安徽“免申即享”动真格、力度大、效果好,“免”的范围广、“申”的程序少、“享”的效率高,极大降低了企业行政成本,企业更好享受了政策红利。

“新官也理旧账”

有单位“新官不理旧账”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安徽设计了一套纠偏程序,把跑偏的行为拉回正轨。

2021年,安徽金誉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标临泉县妇幼保健院室内外导视标识系统采购及安装项目,第二年,项目完成验收。根据合同,工程款131万余元,在验收完成后支付合同款90%。但工程款迟迟没有拨付。

金誉堂公司项目负责人在阜阳市12345热线平台上留言,要求临泉县卫健委按照合同约定尽快拨付工程款。

热线平台收到留言后,将这一线索交办给临泉县委依法治县办,该办立即将其列入问题清单,逐级上报省委依法治省办,同时,与县卫健委对接,明确履约主体、兑付时间,动态了解履约兑现进展情况,定期调度兑现情况。经过各级督办和各方努力,今年6月,临泉县卫健委顺利支付了金誉堂公司的工程款。

对于“老赖”,安徽“零容忍”。

为摸清全省各级政府履约践诺情况,省委依法治省办聚焦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政策兑现问题,按照“全覆盖、无遗漏”的要求,多方面收集问题线索。铺开“大网”,通过省政府为企服务平台协同省市县乡6000多个部门联动,开通“12345”“营商环境监督分线”政策兑现专席,依托“府院”“府检”联动机制,实现“一口收办”、闭环办理企业诉求。

掌握线索后,各级党委依法治省(市、县)办坚持定期调度,对于工作进展不快、质量不高的相关地区和部门,适时发出提醒警示清单,跟进督办问责。加强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共清查履行给付案件3770件、涉及标的额41.5亿元,基本办结150件行政拖欠债务案件,化解“新官不理旧账”问题82个。今年前三季度,共帮助565家中小企业清偿被拖欠账款13.2亿元。

从源头上预防,胜过事后补救。如何预防行政机关不依法兑现承诺?

省司法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安告诉记者,我省立足“资源整合、效能叠加”,统筹发改、经信、司法、财政、数据资源等部门力量,在惠企政策制定发布、免申即享审查、信息平台建设、兑付资金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打通省市县三级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平台,构建上下贯通、统一规范的政策资金兑现模式。在责任体系上,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安徽的诚信赢得了企业家们的认可。许多企业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在安徽投资很放心,对未来发展有信心。”(记者 李 浩)


    【详情】
    时间:2023-12-11 15:56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初冬时节,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校园内,排排银杏成林,目光所到之处,满目金黄。银杏树掩下,一座校风纪念碑巍然矗立,纪念碑的一面,镌刻着“勤奋学习 红专并进”八个大字。

    红色,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958年,为了给“两弹一星”事业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而后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大人秉承着“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时,希望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嫦娥”揽月、“墨子”升空 、“天问”探火、“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奋斗者”遨游万米深海……7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生牢记嘱托,瞄准国家急需,用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镌刻学校的声誉坐标,践行“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誓言。同时,学校还通过探索设立青年创新重点基金、创新团队培育基金、“揭榜挂帅”项目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全校师生探索和创新,逐渐构筑起科技人才的高地。截至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96人,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高达74%。

    本期“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感受中国科大学子如何以青年之名,追求科技强国之梦。

    总策划:张军 于锋


    【详情】
    时间:2023-12-11 15:56

    开栏的话:为反映我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进展情况,报道我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举措、新变化、新成就,本报启动大型蹲点调研“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活动,并于今起开设“寻梦和美乡村”专栏,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乡村风貌,看村里的新鲜人新鲜事。

    12月9日航拍的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皖南川藏线穿村而过。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一边是依山开凿怪石嶙峋的古栈道,仅容一人通行,犹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怪石版;一边是竹海连绵景色绝美的皖南川藏线,汀溪河潺潺流淌。

    12月9日下午,安徽日报“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团来到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两条几乎并行的、不同时代开凿的路,述说着漫漫光阴的故事。

    皖南川藏线从月亮湾村穿过,一条路串起6个村民组。“我上学的时候,村里已经修了公路,但有的同学为了抄近路,还会走一段古栈道。这么多年过去,家乡成了旅游景点,皖南川藏线从无到有,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天路’。”在月亮湾村长大的泾县蔡村镇人大主席周德明说。

    古栈道修于何时已不可考。相传清代有一大户,为方便收租和外出经商,出巨资,沿着汀溪河两岸遇山凿石、逢水架桥,开通了由蔡村到宁国府的通道。未通公路前,这里的人们靠着这条栈道翻山越岭,走向山外的世界。

    要想富,先修路。据村干部徐梦强回忆,自己的长辈当年为了修路,大年初一就上工。前人筚路蓝缕,劈开大山,才为后人修了一条大路。1973年修成的一条砂石路,成为村里的主要通道。后来,这条路被命名为美丽公路。

    电影《月亮湾的笑声》里,贵根开着手扶拖拉机,走的就是这条砂石路,当时路宽只有3.5米。1996年,这条路铺了沥青。

    万山苍翠色,一溪清浅流。汀溪河由南往北贯穿全境,流经月亮湾村时迂回婉转,呈现新月状。美丽公路傍着汀溪河,串起连绵群山、浩荡竹海,村在云雾里,人在画中行,美如仙境。

    随着皖南川藏线“火出圈”,美丽公路(泾县洗马桥至爱民公路)成为自驾游的“爆款”。这条路是皖南川藏线的组成部分和主入口之一,起点位于皖南川藏线北入口,全长25公里。

    月亮湾村边这条路,从出行路、货运路,蝶变为旅游路、致富路。2020年5月,泾县对美丽公路进行高标准改建,修建一条廊道、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而那条依山开凿的古栈道,既保留着先人凿出来粗砺的岩壁,也保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早已成为旅游者、探险者的新宠。古栈道边的一家民宿,直接把紧挨着古栈道的那面墙做成透明,斑驳的岩壁成为房间的一部分。

    路在,光阴的故事就在。美丽公路,让月亮湾的笑声更动听。

    (本报记者 李揽月 张敬波 罗 鑫)


    【详情】
    时间:2023-12-10 13:30

     新华网合肥12月10日电(吴敏 李东标)冬日的引江济淮枞阳船闸,落日余晖洒满水面,与南来北往的行船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汽笛声中,一艘艘货船有序驶过船闸,在水面上划出道道水花……

      受益于江淮运河的通航,地处中部地区的安徽,得以连通长江与淮河,基本形成了“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格局,“向海而兴”的美好蓝图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一条运河,让长江淮河“一线牵”

      安徽,虽然被称为江淮大地,有长江和淮河横贯其中,但一江一河遥遥相望,无法连通。沟通江淮,打造安徽“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愿望。经过近70年酝酿、2万多名建设者6年多奋战,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航道于今年9月全线贯通。

      江淮运河通航后,让更多南来北往的船只“抄了近路”、提升了效率。“以往从淮河到长江需要绕道而行。随着引江济淮航道开通,航行总里程缩短300多公里。”来自安徽淮南的船主彭亚说,“这条航道条件很好,还有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区,能够补给生活物资和排放船舶污染物,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

      在河南周口港,一艘集装箱船舶正在紧张有序地装箱作业。装船完成后,这艘满载工业烧碱的船舶,不用再绕道京杭大运河,而是直接通过沙颍河航道进入淮河,于3天后到达长江边的芜湖港码头,为当地的光伏玻璃企业供应原材料。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菜巢线庐江段。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江淮运河的通航,让芜湖港与长江、淮河等水运主干线相连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通过“五港联动”实现货物快速便捷运输,大大降低航运时空距离、提高航运效率。

      不只如此,这条航道总里程约355公里的人工运河,还在安徽境内形成一张“工”字形航道水运网,结束了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

      “作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江淮运河不仅重构了安徽省内河航运格局,还建立起长三角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运通道。”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说。

      船只排队通过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船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一张水网,织就振兴发展新图景

      位于长江北岸、巢湖之滨的合肥,水系发达,共有航道32条。为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合肥市积极打造江淮联运中心,开通5条连接芜湖、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的通江达海集装箱班轮航线和6条连通周口、淮滨、阜阳等沿淮城市的江淮运河集装箱班轮航线。

      “以前我们的河砂想运到合肥,水运到不了。江淮运河开通后,河砂可从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直接运到合肥港派河港区。”河南省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江淮运河的开通,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连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核心也在加速建成。

      “得益于江淮运河,来自淮河的各类货物,可以沿运河而下,经芜湖实现通江达海。”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隽表示,江淮运河实现“五港联动”,有效地帮助了腹地企业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航运时效,推动“皖北振兴”“豫货出海”迈上新台阶。

      船只在引江济淮工程航道江淮沟通段航行。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安徽省港航集团负责人表示,安徽省正在以长江为主轴、江淮运河和淮河为廊带,构建“芜马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的合芜马港口三角核心极,充分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组合成为全省港口龙头核心。

      同时,联动安庆、铜陵、淮南、蚌埠等省内枢纽港口,构建“安铜淮蚌”港口扇形联动圈,形成全省“串点成线、运营成网”一体化港口群。

      一渠碧水,带动港城一体化“呼之欲出”

      通江达海天地宽。地处江淮联运中心枢纽位置的合肥派河港,北连淮河水系可达皖北、豫东地区,南接巢湖入口,通过合裕线航道可实现通江达海。同时,由于其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周边聚集了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光伏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不少企业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江淮运河及其支流沿线现有较多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航运的开通将显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利润水平,提高沿线工业区产业竞争力。”合肥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李浩淼说。

      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码头。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以前需要提前两三天时间在上海、南京等港口提运空箱,现在生产下线的汽车运到派河港港口作业区后,可直接完成提箱装箱,实现随装随走,运输成本也随之下降。”江淮汽车国际公司订单部经理周健介绍,派河港高效的物流运输,为企业生产销售提供了稳定支撑。

      船只排队通过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船闸。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促进沿线产业集聚升级过程中,江淮运河发挥了重要的物流通道作用。货物“散改集”、铁水联运、公水联运量将持续增加,煤炭、矿石、粮食、化工品等大宗物资运输结构将优化调整,提高了沿线工业区产业竞争力,为产业集聚创造新的空间载体,塑造安徽向海而兴的产业发展高地。

      当前,江淮运河沿线城市正在积极做好临港新城规划、园区功能规划、沿港产业布局规划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新城区布局,强化港口平台功能,差异化定位运河沿线港城发展方向。同时,各市利用水运优势,沿岸开发水运资源,引企入港,使得腹地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实现港城联动发展。

      南来北往的行船,见证着安徽水运格局的新篇章。“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和发挥江淮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联运优势,高效串接皖北地区、合肥都市圈、皖江经济带,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

    【详情】
    时间:2023-12-10 13:29

    12月8日下午,省委书记韩俊在宿州市信访局接待信访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现场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本报记者 杨 竹 摄

    本网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朱胜利)12月8日下午,省委书记韩俊专程到宿州市信访局接待信访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现场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并赴埇桥区督导《民声呼应》群众反映事项办理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省领导张韵声参加。

    冬日的皖北大地寒意渐浓,下午2点30分许,韩俊来到信访局,详细了解来访处理工作流程,察看智能接谈室、根治欠薪联合接待服务中心、涉法涉诉接待室、纪委监委检举控告申诉接待室等,亲切看望在此接访的干部,向他们表示慰问,勉励大家全力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畅通老百姓反映问题渠道,用心用情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办好每一件诉求事项,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随后,韩俊来到信访接待室,与省市县有关负责同志一同接待上访群众。“工资拖欠了两年多,一直要不到”“去年承包了耕地保护项目,项目完工了,但工程款至今没有兑付”“拆迁近3年,安置房地基还没打好”……韩俊认真倾听每一位信访人反映的问题,询问详细情况,并与当地负责同志现场办公,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对群众诉求一一给予答复,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反馈办理结果。他说,领导干部就是为群众办实事的,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程款兑付、拆迁安置等问题。省市有关部门要以接访的问题为案例,加强对信访普遍性问题的梳理分析,突出源头治理,健全制度机制,举一反三解决共性问题。

    10月28日,有群众反映,埇桥区东城康居苑南区未通自来水,只能饮用地下水,不仅水质差、水压不够还经常停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韩俊在《民声呼应》上看到这个反映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当地查明原因、研究解决。接访结束后,韩俊不打招呼直奔该小区,实地督导群众反映事项办理情况。韩俊首先察看改造后的供水设施,看到了小区已经接通市政自来水。然后,随机走进2户居民家中,与他们促膝交谈,详细询问“水质怎么样”“水压够不够”“还经常停水吗”。并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检查水还有没有异味。在小区门口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韩俊走进老人中间,向他们了解小区生活饮用水改善情况,听到大家满意答复后,他对随行的市县干部讲,饮水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加快管网改造进度,确保该小区每一户居民都能接上市政自来水。要举一反三,扎实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切实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要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平台工作体系和闭环办理机制,做到群众合理诉求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确保群众诉求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接访和督导中,韩俊强调,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头深入基层、直插现场,带着感情和责任为群众排忧解难,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强化预防在前、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落实好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常态下访等制度,及时了解问题、破解难题,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高水平平安安徽建设保障安徽高质量发展。



    【详情】
    时间:2023-12-10 13:28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