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正逢木耳的培育季节。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南港镇东衖村的桑枝木耳种植大棚里,村民们穿梭其中,忙着悬挂已培育成熟的菌棒,一派繁忙景象。没过多久,一筒筒乳白色菌棒就被串联起来,一排排整齐且立体地悬挂在大棚中央,像是一颗颗圆圆的小脑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可爱。
东衖村位于南港镇政府东南11.4公里,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充足,为木耳的培育提供了极好的生长环境和生产条件。前期,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外出调研、学习考察,最终决定发展木耳产业。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21年该村建设成了1000平方米的桑枝木耳种植基地,于10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当年该基地生产木耳3000斤,实现净利润 6万元左右,木耳产业初步实现开门红。

据悉,东衖村的桑枝木耳采用的是立体式栽培方式,相比传统的栽培模式,具有保温性好、抗虫病能力强、对空间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高等特点。木耳每年采收期有两季,4月投放生产,次月便可采摘,每个菌棒可采摘6、7次,采摘期5-6个月,经济效益高。东衖村木耳种植基地的快速发展为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去年木耳种植基地带动周边村民10余人实现临时就业,增加群众人均收入6000元,有效地保障了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真正让小木耳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目前我村已投放菌棒4万棒,下半年预计投放4万8千棒,今年木耳的产量将会达到9000斤以上,实现总产值 50万元左右。今后,东衖村还将继续围绕桑枝木耳产业做文章,延伸产业链,从精深加工着手,提升产业效益,让小木耳支撑起乡村致富的美好梦想。”东衖村党支部书记杨贤德说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南港镇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引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做特做优木耳、富硒米、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有力助推农民增收,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位于舒城县山七镇味之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金芝巾帼不让须眉,用自己的敢做敢拼向贫困“亮剑”,如今她组建的味之原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带动260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11000元;带动15户脱贫户土特产养殖、蔬菜种植及线上线下销售。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县级消费示范单位、安徽省电商服务点、和乡村振兴优秀单位、县级示范合作社等荣誉,许金芝也被评为“舒城县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据庞畈村书记朱读军介绍, 2014年许金芝家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来,她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基地,注册了“令权”商标,组建了味之原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当地村民400多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并在合肥、江苏等地开设了多家味之原土特产实体店,因为农产品质量好,原生态,价格既实惠又无污染,深得消费者的喜爱。通过线上线下,她让100多种山里货漂漂亮亮地走出大山,俏销大江南北。在许金芝夫妻俩不断努力下,靠自己的双手,在2018年成功摘下贫困户的帽子,实现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山七镇以低丘缓坡耕地为主,农田分布零散,田间既无灌溉设施也无耕作公路,无法机械化种植,生产费工费时,耕种收益低。随着打工经济兴起,当地劳动力大量外流,这些碎片地大部分被抛荒,造成耕地资源被破坏和浪费。虽然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已经返乡创业,但是留在农村的大部分还是老人小孩;老人小孩无法种植庄稼,导致大量农田荒废,今年,许金芝夫妇在山七镇庞畈村承包116亩那些荒废的农田,不仅仅只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发展一些特色种植,其中包括玉米、大豆、蔬菜类等。
此外,合作社还与山七镇庞畈村签订农资配供协议,每年为合作社脱贫户成员、周边农户优质优价平价供应各类农资,提供测土配方,科学配肥,统防统治等农业技术服务,实现技术帮扶带富。
味之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金芝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标准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突出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拟用2年时间将养殖数量增加15000只、新扩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余亩,积极对接山七镇庞畈村、山畈村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和资源优势,全力做大做优做强合作社,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致富。”(施申财)
疫情在前,使命在肩。
4月12日夜,在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小河湾疫情防控执勤服务点,舒城县公安联合交通运输、卫生防疫、镇村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24小时换班不停岗,坚守抗疫一线,用细致的工作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王可海)
交警筛查过往车辆和驾乘人员。舒城县舒茶镇供图
民警为过往驾乘人员提供服务。舒城县舒茶镇供图
近日,面对六安市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舒城县山七镇梅方村迅速行动,认真落实上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并组织基层村干部、森林防火员、公益岗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为了疫情防控,该镇梅方村班子成员、森林防火员、公益岗以及志愿者在通村主要道路进行半封闭式管控,严防外来车辆进出,参与疫情防控值守,开展执勤值守、人员登记、秩序维护、健康码和行程码查验、科普宣传、向村民百姓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力量。
该镇梅方村地处山七镇的西南方,主要交通105国道穿村而过,也是孝文化重镇望母山景区的所在地,本县范围内的来返望母山登山踏青,加重村口防疫工作量。
据了解,该镇梅方村已经在三月下旬开始,在辖区内的交通要道开展执勤、人员登记、健康码和行程码查验,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24小时参与值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方位织牢疫情防控网,确保村民身体健康安全。(施申财)
春日融融茶芬芳,又逢新茶采摘时。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巾帼志愿服务队来高阳村茶叶基地,帮助茶农抢摘春茶,解决疫情防控带来的采茶工短缺问题。

春天的茶叶生长很快,有着“三天前是宝,三天后是草”的说法,必须及时采摘,对人工需求量很大。走进茶园,一垄垄茶树错落有致、生机勃勃,青翠欲滴的茶芽挤满梢头、香气四溢,只见茶农们或是腰系布袋或是手挎竹篮穿梭在茶园里,娴熟地采摘茶树上新冒出的嫩芽,一派明前茶开采的热闹景象。
54岁的陈古翠正在茶园里忙碌,看见志愿者们来了,连忙热情地打招呼。陈大姐一家五口受疫情影响最近都在家里,没能外出务工,但是她很乐观,笑着说:“这段时间正好在家摘茶,而且儿子、孙子都在家里,感觉很温馨,我媳妇也特别孝顺,我等会采摘完回家就能吃到热乎的饭。”
随后,陈大姐仔细介绍了采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0余名志愿者们认真学习、掌握要领之后便在满山茶园穿梭忙碌,一叶叶细芽飞入篮中,茶园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经过半天的采摘,大家满载而归,将采摘的新鲜茶叶集中交给了茶农。

明前春茶贵如金。采茶是一件辛苦的细活,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且指甲不能碰到嫩芽,以免影响茶叶的品相。一杯好茶,靠的是茶农们从源头把关,细心呵护每一颗茶树,正是茶农们的辛勤劳作才让我们喝到了茶香袅袅的茶水。
据高峰乡高阳村支部书记介绍:茶叶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摘制作,可以说是典型的季节性劳动密集型工作,到了采茶季节,村民们起早贪黑,带了干粮和水,一般每天上午七点到下午六点在山上采茶,一天下来每人有150元至300元不等收入。
农时不等人。采茶采的早,越是能卖个好价钱,这次志愿服务活动让高阳村的茶农们心里踏实多了,纷纷为志愿者点赞。
“为帮助茶农排忧解难,转变工作作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我们组织党员职工深入茶园开展助农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高峰乡妇联主席说。
结束采摘后,志愿者们和高阳村两委围坐在村部,就解决用工难题、分析研判市场行情、拓宽销售渠道、推动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茶农增收致富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出谋划策。
九龙寨生态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九龙塘境内,占地约6000亩,由安徽九龙寨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是干汊河镇招商引资项目,2019年被纳入舒城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以突出美化人居环境,优化林木结构,保护山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个集游览观光、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和休闲养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春风送暖,吹绿了田野,吹醒了百花。如果说三月的干汊河镇是一片金黄油菜花海,那四月,让人忘不了的非九龙寨生态园那满山娇艳似火的红杜鹃。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四月的九龙寨生态园注定低调不起来。远远望去,延绵起伏的山岭间,成片的红杜鹃染满了山头。杜鹃又名映山红,娇艳似火,令人炫目,有花中西施之美誉。满山层层叠叠,红的似火,粉的似霞,无拘无束,红红火火地开放着,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纯朴自然的美。

截至目前,项目已投资2.68亿元,用于土地整治、抚育补植、修建水塘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园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林下生态养殖牛、羊、鹅等,大力发展“林禽”产业。下一步,园区计划投资3.88亿元,用于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林下“木屋”民宿、住宿餐饮文化中心、儿童乐园等,以“回归山林间,拥抱大自然,感受民俗情,体验慢生活”为主题,把“旅”和“养”有机融合,精心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圈,努力把生态园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康养高地,使游客在体验美景的同时,能够修身养性、回归本心、陶冶情操。

近年来,干汊河镇积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将旅游与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相结合,打响“旅游+古色历史+白色产业+绿色农业+红色文化”四色名镇品牌,打造文化、生态、休闲体验游等多种业态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带动乡村旅游富民增收。(吴晓磊)
“舒城小兰花”茶叶,因外形芽叶相连似兰草,冲泡后如兰花开放,口感香甜可口蕴含兰花清香而闻名。作为舒城小兰花重要产出地,庐镇乡茶田覆盖最为明显,资源得天独厚,高山茶雨水阳光充分,形成以“花岩山”“云雾山”“三龙井”为代表的闻名省内外的独具一格“舒城小兰花”。清明已至,谷雨将至,正是采茶农忙的关键时期,为充分保障庐镇千亩茶园发挥最大效益,保护群众财产和利益。庐镇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作为、定好盘子、理清路子、统筹规划开展“帮你采春茶”助农帮招活动,保彰群众利益、纾解群众困难。
抓住关键点,坚持全过程党建引领
庐镇乡高度重视,突出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主动对接县人社局等相关单位,依托“户户到、人人访”活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同志开展针对性调研,实际入户、认真聆听,要求各部门同频共振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各自优势,想方设法帮助茶农茶企渡过难关,最大限度解决采茶工紧缺问题。扎实推进春茶产销稳定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工作。此外,组织党员干部、巾帼志愿者、先进积极分子等志愿服务队抢占采茶期限“高地”,创新方法,针对采茶工急紧缺村采取预约制,保证辖域各处都能实际开展。
把握着力点,引导全领域人群参与
为拓宽茶农茶企帮扶销售渠道,庐镇乡精心谋划、科学组织,依托人社局帮扶就业网站、乡村大喇叭、微信朋友圈、乡村两级公开栏等充分进行宣传,全面铺开助农采茶、助企销茶路径,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巾帼志愿者、积极分子等全方位积极参与、欢迎社会爱心人士践行社会责任。此外,利用互联网凭借新媒体,拓展出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拍摄短视频线上宣传、本地乡土人士直播宣传、群众口口相传的庐镇乡“小兰花”线上线下销售双渠道。
夯实落脚点,实现全方位服务保障
关注群众当下困难,更要关注群众安全,为充分保障好群众采茶、制茶过程的安全,庐镇乡村党员干部携手共进,勇于担当,机关干部、村民党员、派出所等相关职能部门成立的巡逻队充分压实责任,加大巡逻力度和深度,加强夜间值班强度,以安全生产为目的,以群众安全为落脚点,确保清明时节,群众利益得到保障,漫山茶园得到利用,辖域茶企得到收益,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干群关系更好融洽。(孙张涛)
沿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春秋乡主干道舒棚路一路向南,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勤劳的村民在田里劳作,远处还传来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的广播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乡村“富起来”
春秋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脱贫户脱贫质量。2022年以来,春秋乡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依托产业项目带动,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据统计,2021年发展产业项目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75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4万元;同时,在舒城县各项目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春秋乡2021年共推进落实21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涉及资金1262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不仅如此,春秋乡依托太空莲产业,流转农民土地,群众不仅可以得到土地分红,同时太空莲种植、采摘等还吸纳了110余名群众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60名,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2021年,春秋乡脱贫户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让乡村“靓起来”
如今,走进村庄,一条条硬化的小道蜿蜒而去,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村的“颜值”越来越高,这主要得益于乡村治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春秋乡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明确目标,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把这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民生福祉的实事办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整洁、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管好用好各类公益岗,发挥公益岗位职能作用,助力环境整治,定期对乡间小道进行清扫,这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就地就近就业问题,也使脱贫户通过自身努力摆脱生活压力,提高了经济收入,促进村级各项事业有序开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乡村“活起来”
近年来,春秋乡党委、政府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利用春秋乡自然资源优势和乡情民俗,打造属于春秋的特色旅游文化。文翁纪念馆的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凸显了春秋文化底蕴,彰显了春秋的独特魅力。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种植了集观赏、生态、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太空莲,开发了休闲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三冲旅游环线,串联起春秋乡6个村,打造了宜居宜游的美丽春秋新景象。如今,太空莲种植已成春秋乡一项特色产业,春秋乡将按照“政府指导、村级管理、群众配合”的运作模式,继续扩大推广太空莲种植项目, 预计2022年种植规模可达到2000亩以上。同时,春秋乡政府打算以“莲”为中心,着力打造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朱程小佳)
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为广大村民出行、中小学生上学提供便捷,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余畈村又一辆村级公交车顺利开通。

当经余畈村开往五显镇的公交车缓缓驶进余畈村部公交车站点时,车刚停稳,就有村民欣喜地大声喊道:“车来啦!车来啦!”一些早已等候在村部站点的村民也纷纷赶了过来,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戴上口罩后,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
“太方便了,我们也和城里的人一样坐上公交车了,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对于村级公交车的“初体验”,眼望车窗外盛开的金黄油菜花和青青麦苗,已年近70岁的村民余胜稳感到很满意。
“感谢五显镇党委政府和余畈村两委给我们老百姓办了件民生实事。”村民余胜运满脸喜悦地由衷感叹道。

余胜运是余畈村的稻虾养殖户,因为工作忙,在集镇读书的孩子,都由妻子负责接送。每当遇上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田里活多脱不开身的余胜运总是无比担心,又无可奈何。这一次,村级公交车的顺利开通,可算是治好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余畈村地处五显镇东南部,距离集镇10公里,属于偏远库区村,交通不便,村里孩子上学读书、群众上街办事都存在诸多困难。为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升群众满意度,此次开通的五显集镇至余畈村的村级公交车,沿途共设置了23个站点,每天上下午各有两班车,傍晚时分再安排两班车,给广大村民出行办事、接送孩子上下学提供了便利。
据悉,截至目前,五显镇已开通四辆村级公交车,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下一步,五显镇将根据公交车运营情况,进一步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为广大村民提供更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郭昌美)
“敲门行动”,敲出防控清底册。这是舒城县城关镇近日在开展疫情防控“外防输入”一项重要措施。
从3月下旬开始,全镇 430多名镇村(社区)干部,以及社区志愿者、网格员,通过“敲门行动”,全力摸排省外及中高风险地区拟返乡人员,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减少因流动造成感染的风险。严格落实返舒人员管控措施,加快辖区重点人员核酸检测,接续推进加强针疫苗接种。
敲门不漏一户,询问不落一人。深入排查在外务工、来舒返舒探亲等人员并纳入村居重点管理。根据来源地,建立回舒人员台账,并分别实施管控措施。对中高风险区入舒返舒人员情况数据实行当日汇总,当日处理,保证情况清、底数明。截至目前,全镇摸排省外及省内有疫情发生区域返舒2101人并落实落地核酸检测,对中高风险地区返舒人员,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劝导非必要不返舒人员34269人。
落实重点人员核酸检测,是“敲门行动”任务之一。城关镇加大对重点人员落实“四早”措施,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截止到4月6日,包括防控一线干部、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建筑工地、个体工商、集贸市场和服务类行业在内,开展核酸检测47295人。
同时,各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网格员和志愿者,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疫苗接种,加速疫苗加强针接种。日前,全镇累计接种加强针63456人。
部门联动,推动“敲门行动”进一步走实。针对当前疫情复杂形势,全县82个社区共建单位,抽调1153干部进驻13个城区社区,编入社区疫情防控网格。
该镇主要负责人张栋梁说,城关镇开展疫情防控“敲门行动”就是以“排查”为抓手,以“清底”为目标,以“民安”为根本,敲开群众“心门”,筑好安全“大门”。(郭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