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积极推动本镇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明确创建目标,营造创建氛围。为充分开发本镇现有旅游资源,该镇成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召开动员会,对创建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和意义,努力营造全民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

明确创建任务,落实重点目标。积极分解落实镇域内环境治理、交通条件改善、兴建特色旅游等创建任务。重点打造九龙寨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园、靠山村精品桃园、七门堰水博物馆、春秋山水涧、柳抱泉等农家乐旅游景点;实现“四色”旅游全面发展,打造具有古色历史文化、白色羽毛产业、绿色生态农业、红色烈士事迹的“四色”文化旅游名镇。

明确创建措施,全力推进创建。为有效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该镇着重采取成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强化考评等措施,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卢贤傲)



【详情】
时间:2021-12-31 17:27 来源:人民网

进入12月份以来,在舒城县舒茶镇沙墩村青岗岭家庭农场2000亩油菜种植示范基地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他们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栽种,有的负责施肥,有的负责浇水。看着油菜从不起眼的小苗到绿油油的一片,基地负责人魏珠权如释重负。“我们利用当前晴好天气,终于全部种植完毕,眼下看着长势良好,不出意外,明年5月可以收获。”



据魏珠权介绍,这2000亩油菜种植示范基地从土地流转,到项目谋划,再到设计实施,镇村两级帮了不少忙。

“我们将土地从群众手里租过来,再流转给大户,每亩收取10元的管理费。这样一来,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有效避免了群众和大户之间的纠缠,同时还有效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舒茶镇沙墩村书记魏守东介绍说,自今年五月份开始,镇村两级便着手实施土地流转。那时候,镇村干部每家每户、没日没夜地跑,讲发展产业的利害关系,做基层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在收割季节结束后,将全村的土地全部流转了过来。

土地流转了,便进入种植项目谋划和实施的阶段了。这2000亩土地到底适宜种什么?

“就种油菜!”该镇党委书记高瑞稳斩钉截铁地说。说这样的话,他可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据高瑞稳分析,种植油菜既不违背国家严禁土地“非粮化”的大政策,又非常适宜沙墩村地形地貌和土壤的小环境,而且油菜的经济效益也还不错。同时,为了最大化发挥油菜的经济效益,打造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该基地选种了黄色、红色、橙色、粉色等四种花色油菜,精心谋划和布局了图案、文字等种植地块,积极争取了菜籽油加工厂等配套项目和资金;为了发展农业+旅游+经济,该镇还在沙墩村积极招商山地滑道、小火车、农家乐等旅游体验和配套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将沙墩村打造成安徽的‘婺源’,让游客来了忘不了,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以此实现油菜种植、加工和田园观光等三产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高瑞稳信心十足地说。(周先才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详情】
时间:2021-12-30 10:47 来源:中安在线

 近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公示的拟通报表彰的安徽省第四届百家示范农家书屋中,干汊河镇西宕村名列其中,成为舒城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近年来,干汊河镇西宕村坚持把农家书屋建设与农村党员教育结合起来,使农家书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大投入,打造集阅读、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书屋,藏书在6千册以上,涉及政治、历史、科普、法律、文学、教育、医学、农技、少儿读物等。书屋里的书籍、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种类繁多,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求知需求。同时,该村依托农家书屋开展科技讲座、宣讲红色故事、读书交流、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读书用书、科技致富,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新型农民“充电”的好场所。(卢贤傲 黄雪彦)


【详情】
时间:2021-12-28 09:55 来源:中安在线

今年以来,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抓住党史学习教育有利契机,立足“绿三角”发展定位,整合资源,守正创新,着力在学习中悟思想,在宣讲中聚民心,在实践中展风采,在活动中解民忧,出实招、出新招、出妙招,不断为舒城发展副中心、5A万佛湖“旅游城”的创建汇聚动能。

编“本子”,“明”方向,学习计划按时推进

制定学习计划,按照时间节点,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加强领导带头学,利用中心组学习会、干部例会等,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每次会议的必学课题,开展会前进行集中学习。加强党员互学,利用镇村组干部、机关支部、流动党员等微信工作群,实时发布党史学习教育最新动态,形成常态化学习。加强个人自学,利用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强国等多媒体平台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

搭“台子”,“扬”干劲,学习热情逐步高涨

搭建实践教育平台,组织镇村干部参观舒城县烈士陵园、胡底烈士纪念馆、新四军四支队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追忆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党员干部。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推进朱邑纪念馆、廉政教育文化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落实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乡村振兴等工作。搭建思想交流平台,组织镇干部开展“百年党史教育,青年百场宣讲”“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持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扯“嗓子”,“浓”氛围,学习范围稳定扩大

在“活”字上下功夫,以更多喜闻见乐的方式、生动鲜活的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精心编制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选取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红色经典故事,用“大喇叭”传递党音,做到辖区党员群众全覆盖。依托新时代文明时代所(站),组织国家和省级优秀共青团员、宣讲团讲师深入村组开展宣讲活动。创作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开展演出20余场,观看人数达1000余人次。发动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的老党员、退干、乡贤等“本土明星”,用最接地气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党史、放电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党员群众。

挑“担子”,“显”担当,学习成绩不断巩固

加强责任落实,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加强督促指导,组建镇级督查指导组,积极配合县委指导组做好督导工作,对工作敷衍塞责、责任不落实、推进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或问责处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相关工作纪律规定,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实事求是,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在学习教育中走过场、搞花架子,防止弄虚作假、应景造势。

迈“步子”,“干”实事,学习效果持续转化

坚持把百年党史蕴含的经验和智慧转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务实举措,强化统筹结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今年以来,该镇积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着力建设省应急消防训练基地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配套完善8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环境整治,持续探索司法调解基层治理模式,开展森林防灭火演练、防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巡查,开展“最美务林人”“最美庭院”“最美婆媳”“最美村庄”评选活动等,让学理论知识不断转化为干事效果,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舒畅)


【详情】
时间:2021-12-23 16:02 来源:人民网

    今年以来,舒城县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工作力量,狠抓“五个重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聚焦项目谋划,助力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油茶、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桃溪现代农业园区及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四带一自”帮扶模式,全县已建成符合建设标准和达到带动增收要求的园区109个,主体带动脱贫户6507个,自种自养达标脱贫户9307个。整合涉农资金1.17亿元用于实施到村项目62个,覆盖全县22个脱贫村和67个一般村,已完工31个。

    推进稳岗就业,确保稳定增收。继续推进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40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00人的134.3%。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并保持规范化监督管理,2021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350人,发放在岗人员岗位补贴93.12万元。继续规范帮扶车间管理,全县现有51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1162人,其中脱贫人口412人,车间总带贫率35.5%。发放脱贫劳动者就业补贴148.11万元。截至目前,全县脱贫劳动力务工51286人,占2020年贫困劳动力务工49821人的102.94%;边缘易致贫户已实现务工就业493人。脱贫劳动者和监测对象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强化金融服务,巩固脱贫成效。对全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实行“周对接、周统计、周通报”制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486笔6460.82万元,余额5759笔23929.08万元。同时,加强逾期贷款风险防范。推进综合保险工作,“深贫保”综合保险赔付639户147.07万元。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文件,全面推进“防贫保”,防范化解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致贫风险。

    发展光伏发电,助力乡村振兴。全县光伏电站共建设236座130.59MW,累计发电量53113万度。其中,城投公司建设185座电站126.1MW,累计发放光伏收益22880.265万元。在光伏受益户的评选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按照“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批、县备案”的程序,实行年度动态调整。

    推进“易地搬迁”,实现稳定致富。进一步提升安置点建设,将安徽省发改委拨付的77万元用于安置点“亮化”“绿化”和“美化”工程建设。统筹乡村振兴资金795万元,用于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发展台账,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建立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需求清单,全面掌握就业信息。针对就业能力不强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加强搬迁群众权益保障,217户搬迁户均已办理安置房不动产权证,在安置点设立管理委员会,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伍珊珊)


【详情】
时间:2021-12-23 16:01 来源:新华网

微信图片_20211221103704


     李世帮的理发店坐落在偏僻的山旮旯里。这里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春塘村,二十多年前,李世帮从干汊河镇的泉堰村迁过来,开了这家理发店。


微信图片_20211221103658


  因为他的厚道、老成持重,大家都习惯叫他老李同志。其实,他并不老,也就五十多岁。

  老李早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老弱病残上门理发,一律免费。

  那时,他的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天,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过来了。老人满头白发,乱蓬蓬的,前沿遮住了眼睛,两侧挡住了耳朵。

  “我能在你这理发吗?”

  “当然可以。”老李很热情地答复,并立刻搬来椅子请老人坐下。

  老李为老人围上围布,开始为他洗头。老人的头发都快结成球了,老李耐心地将头发搓开,仔细地洗干净,然后开始理发。

  一边理发一边聊天。老人说,过去,理发师都上门理发,过年时只要提一块肉或者给几元钱就行了,现在都不兴上门了,有钱都请不来。有的理发店,一看我们这些老人上门理发,还不太愿意接待。

  从老人口中得知,老人上半年跌了一跤。在外工作的孩子赶回来把他送到医院,老人基本痊愈后,孩子们就又外出了。住院加上在家休养,老人小半年没出门。这不,刚能拄着拐杖走动,就出来找理发的了。

  这一次,老李理了很长时间,还为老人掏了耳朵。

  从老人口中得知,村里像这样的老人少说也有上百位,大多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这真是个事儿呢。”老李边理发边思忖。

  打烊后,他专程找到村主任,说:“我想成立一个老人便民流动理发点,专门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而且是免费的。”

  “村里老人多了去了,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村主任问。

  “我先一个人干起来,然后慢慢征集志愿者,我想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老李似乎胸有成竹。

  稍微闲暇时,老李就带上一整套家伙,开着自己的小四轮车,逐个村民组跑,举着小喇叭大声喊:“各位乡亲,我是村里老李理发店的,免费理发啦!”

  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奶奶,坐不得,立不得,脖子都很难支起来,理发是件困难的事。老李把她抱起来,挪到门外椅子上,把头靠在椅背上,好不容易给老人摆了个舒服的姿势,再拿起理发工具,轻手轻脚给她理发。

  “老人家,你看怎么样?漂亮吗?”理完发,老李照例拿出镜子,让老人家看看。老人看着镜中齐耳短发的自己,脸红了,露出了羞赧的笑容:理得好看,又舒服,谢谢!谢谢!

  还有一次,一位女同志火急火燎地来找老李。原来,她八十多岁的母亲已患病住院三个多月,大夫说老人恐怕时日无多。家人想在老人临终前给她理个发。老李听罢,立马收拾工具跟着这位女同志直奔医院。

  老人躺在床上,面色灰沉,两只深陷的眼睛无力地望着老李。老李顿时想到了自己过世的母亲,鼻子一酸。他戴上口罩,打来热水,熟练地为老人洗头。这头发应是很长时间没洗了,老李轻轻抹上洗发膏,慢慢地搓,一连洗了三遍,才开始剪发。一边剪,眼泪一边在眼眶里打转。

  也许是老李的手艺将他的心意传递给了老人,只见老人的眼里慢慢有了光彩,脸色也红润了。病房里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啧啧称赞老李真是好样的。理完了,老李拿来镜子,让老人照了照。看到自己清爽的头发,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加个微信吧,以后老人有需要,随时找我。”老李加了女同志的微信,却没有收理发的钱。

  大约一个月后,那位女同志又过来了,代表全家向老李表达感谢。她说,老人临终还惦记着理发师的好,一定要让女儿登门致谢。

  一段时间的义务理发干下来,老李深感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就在这时,恰好有理发师听说了老李的事迹,特意找上门来:“这样的好事,也得有我们一份啊!”老李高兴得手一拍:“我正想请更多的人一起干!一个人成不了气候,人多力量大。”

  老李凭着自己攒下的好人缘,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呼吁有爱心的理发师积极参与。人们纷纷聚集过来:村里的理发师、镇上的理发师,还有县城的理发师,都踊跃参与。几天时间,队伍就扩大到二百多人。每月,他们都会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组织十多名志愿者,到镇上的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服务。

  老人们大多行动不便,志愿者们或把老人搀扶出来,或背出来,或用轮椅推出来,在敬老院里坐成一排,一边晒太阳,一边理发,欢声笑语一片,剪刀、银发和阳光交相辉映,那场面真是温馨又美好。志愿者们精神振奋,老人们也神清气爽。剪完头发,他们又为老人掏耳朵、剪指甲。

  志愿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多。不仅是理发师,还有修理电器的、装潢的、缝纫的,都纷纷要求加入。老李也是来者不拒,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大,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我问老李,做好事要贴时间、贴精力,甚至还要贴钱,划算吗?老李呵呵一笑:“这账看你怎么算,我觉得很划算。我帮助了别人,在我需要时,人们也会帮助我。你看,我除了理发,家里还养鸡,现在每天我的养殖场都有志愿者来帮忙,还有人帮我在朋友圈里销售鸡蛋。这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老李顿了一下,又说:“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就是我的分内事呀。”(陈胜)



【详情】
时间:2021-12-21 10:40 来源:人民日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党委政府围绕“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乡村振兴总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本镇发展的特色振兴之路,着力打造具有古色历史文化、白色羽毛产业、绿色生态农业、红色烈士事迹的“四色”名镇。

深挖老镇古韵,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功效。干汊河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硕,素有“周瑜故里”的称誉。小镇位于县城西郊,杭埠河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三国名将周瑜的故乡,龙文化起源地,有大量历史古迹,境内有周瑜习武练兵、操戈备战的周瑜城遗址和摩旗墩遗址,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七门堰遗址,干汊河镇精准定位,挖掘本土特色文化,鼓励农村文艺演出团和民间艺术传承人包装好传统乡土文化,结合大鼓书、胡瑟书等曲艺作品把“老故事”唱出“新味道”,重点扶持舒城秧歌、舞龙灯等极具龙舒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传承好乡土文化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古风悠悠,如春风习习扬民俗民风,似初春细雨,润物无声促乡村和谐。

做强羽毛产业,勾勒“渔舟唱晚、陇上踏歌”新业态。谁能想到,一根羽毛带动了一个镇的经济发展,并在乡村振兴战略“大棋局”的新时代背景下继续迸发能量。干汊河镇壮大省级羽毛产业集群专业镇的优势,做活做足“小羽毛、大产业”的文章,全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全镇直接从事羽毛贩运、分拣、切片,以及羽毛球、羽毛球拍生产的企业共计51家,其中28家产值超千万元,年产羽毛球6000万只,羽毛产业产值超10亿元,带动5000余人就业。在当前1平方公里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全框架多层标准化厂房的基础上,围绕110亩羽毛集中区园中园的规划建设,继续培育壮大白色羽毛产业。

创新生态农业,泼墨“青山郁郁、碧水盈盈”乡村景。在共抓生态保护,共促生态振兴的背景下,干汊河镇因地制宜,始终把产业富民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举措,大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生态农业,既助推了农民群众实现稳定收入,又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干汊河镇以发展休闲采摘、田园观光为突破口,鼓励农民群众在特色生态农业上做文章。围绕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坚持镇村联动、产村一体,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谋划大院和新陶村的优质水稻、绕山村虾稻养殖、顺河村启德园林农家乐、乌羊村生姜老蒜、瑜城村绿色蔬菜、西宕村农业科技示范、九龙塘村生态旅游、洪宕村葡萄草莓种植园、莲墩村田藕、严冲村板栗、靠山村水蜜桃等乡村特色生态农业“名片”。

赓继红色血脉,续写“龙潭英杰、谍报英雄”豪壮诗。虎穴建奇功,青山留忠魂。作为“龙潭三杰”之一胡底烈士的故乡,干汊河镇积极用“活”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赓继烈士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英雄故事。位于干汊河镇洪宕村的胡底烈士纪念馆,作为全省安全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界人士前来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党史学习的“活阵地”。干汊河镇党委积极带头学习胡底烈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淬炼斗争本领,号召全镇上下继承先烈遗志,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佳绩。干汊河镇通过培训专职讲解员进行细致讲解,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胡底烈士革命事迹,讲好红色故事,续写英雄豪壮史诗,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闫谨)


【详情】
时间:2021-12-18 08:33 来源:学习强国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舒城县五显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产业富镇、文化强镇”的发展思路,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五条路并行”的发展新路径,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走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新路径。该镇将城乡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将绿化与美化相融合,打造一路一景点,一镇一亮点,一村一特色。在农村,将绿化与经济林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村面貌,增加群众收入;在公路沿线、沟坡湖岸地带,将绿化与水土保持、生态涵养相结合,打造一批绿色走廊,持续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确保五显天蓝水清。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上河、五显、光明、韦洼、罗山、石关、梅山、大路等8个村美丽乡村建设。

    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该镇以石关风景区为龙头,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支持,以梅山村、上河村特色农业项目基地、光明村光明峰康养基地、余畈村休闲垂钓中心等特色项目为补充,打造亮点、串点成线。农旅融合,倾力打造春游石关登山赏杜鹃,夏游上河寨湾听竹海,秋游余畈垂钓住民宿,冬游光明康养看雪景等美好画卷。深挖美丽乡村、传统民俗、农家土菜等资源,助力乡村旅游。园旅融合,利用现有特色农业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镇旅融合,依托镇域周边旅游资源,以及位居“三山一湖”交汇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大别山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新路径。该镇统筹镇村资源,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城镇化水平。综合区位、旅游、交通等优势,构建以集镇东门新区为龙头,以光明、梅山、余畈、石关、上河等乡村振兴重点村和示范村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生态宜居”的思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成集休闲观光、特色商业、生态宜居的小区,形成功能完善、管理科学、文化彰显的城镇新面貌。

    走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径。该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合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加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石关风景区争创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强劲内生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梅山村桑枝木耳扶贫基地总投资100多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为钢结构现代化大棚。基地共有挂袋棚4个、晾晒棚3个,自动化净水喷灌设备一套,SC食品认证车间1个,年产优质干黑木耳、干玉木耳1万斤左右。上河村三月畈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用地面积205亩,露地菜(果)园110亩,预计总投资850万元,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二期已完成,三期项目计划于2022年实施。

    走品牌塑造,开放发展新路径。该镇打造五显石关旅游品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显杨冲叉”文化品牌,梅山村新型农业和石关茶产业品牌。镇党委、政府对石关风景区的发展定位是国家四A风景区,先后整合各类资金2000万元用于石关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翠兰山庄游客接待中心项目、简易景区登山步道项目、部分停车场、公厕项目,景区入口与105国道连接线及通村旅游大桥项目已完工,今年5公里道路拓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景区申报和招商工作正有序推进。在品牌塑造上,该镇重视人文底蕴的挖掘、重视新媒体的对外宣传、更加重视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活动,以崭新的品牌形象,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强化美誉度。(刘义胜)


【详情】
时间:2021-12-14 09:34 来源:新华网

为助推企业发展,落实“双创两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舒城县柏林乡将非公党建与“四送一服”工作有效结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深做实“四送一服”工作,服务辖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21年以来,柏林乡不断加强恒创、江润、麒麟花炮等非公企业党支部的全面建设。组织恒创公司支部书记参加“郭世明名师工作室”活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有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双强六好”活动,开展“党员先锋岗”和“党员责任区”活动,亮身份、晒职责、创佳绩,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联系渠道,开展精准送政策服务。柏林乡将“四送一服”工作与非公党建指导工作有机结合,14名班子成员结对联系23家企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乡党建指导员每月定期实地走访联系企业,积极开展“双排查”工作,摸清底数,完善台帐。在指导企业加强党建的同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为企业送去上级关于减税降费、补贴申报等相关政策。

    收集分析问题,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四送一服”走访人员在联系走访过程中,广泛收集企业、员工反映的问题和意见,主动掌握企业动态,科学分析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今年以来,非公党建指导员共为企业解决大货车调头难、扩建用房和项目申报等问题27个。(李克文)


【详情】
时间:2021-12-10 10:15 来源:新华网

初冬时节,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张母桥镇600多亩菊花竞相绽放。当地致富带头人苏成健、方成燕夫妇在田间忙着招呼工人采摘菊花。“这段时间天气好,又是销售旺季,每天都有几百人在地里采花。”

在位于张母桥镇李堰村的7000平方米杭白菊加工厂房内,100余名工人正忙着分拣、烘干、分级、包装和出货。据了解,为满足生产需要,舒城县健祥杭白菊种植专业合作社菊花加工厂内实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干花年产量达60 余吨。

菊花分外香,全靠养菊人。苏成健、方成燕夫妇是当地菊花种植“第一人”,几年前他们带着从浙江省桐乡市考察取来的“经”回到张母桥镇,试种了几十亩杭白菊,菊花品质非常好,得到了业界认可,这坚定了他们发展菊花产业,带领乡邻致富的决心。合作社逐渐走向正轨后,开始示范带动全镇约150名脱贫户种植杭白菊,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同时张母桥镇的菊花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菊花种植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张母桥镇主导产业之一,如漫天星辰般在田野里盛开的菊花已成为当地村民眼中的“致富花”。苏成健和方成燕也先后被评为农村发展经济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带头人。

张母桥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胡文友表示,下一步,张母桥镇将切实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发动更多农户参与杭白菊种植,扩大杭白菊等菊花产品种植规模,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张母桥镇乡村振兴产业获得更大发展,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储玉杰)


【详情】
时间:2021-12-10 10:13 来源:学习强国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