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小摊卖炸串、开店铺售土特产、电商直播将当地农特产品推介销往全国各地,致富之后还不忘乡邻,成立合作社带领两百余位当地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她,就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庞畈村的村民许金芝。十年间,她从一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华丽变身。

许金芝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人民网 王晓飞 摄

许金芝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人民网 王晓飞 摄

2014年,许金芝婚后生下一个女儿,因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近三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夫妻俩只能东拼西凑,并向亲友们借钱看病,导致家中一贫如洗。当年,其家庭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保证女儿的后续治疗,同时也为了能尽快脱贫,许金芝就在镇上摆起了移动小摊,“当时也是很崩溃,老公在外打工,我想着给家里减轻点经济负担,就搞一辆三轮车拉着,卖小吃、炸串等,干了一年,大概挣了几万块钱。”

许金芝整理店里的土特产品。人民网 王晓飞 摄

许金芝整理店里的土特产品。人民网 王晓飞 摄

后来,在镇村两级的帮扶支持下,许金芝在镇上开了间店面,主要销售蒿子粑粑、蜂蜜、鸡蛋、豆角等当地土特产。随着客流的增加,产品范围也逐渐增加到了上百种,这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保证产品质量。开店的第二年,大概赚了十几万,再往后就更多了。”

2018年,许金芝家成功脱贫摘帽,丈夫汪全海也从外地辞职回乡,夫妻俩把目光投向农业,流转、承包种植土地126亩、养殖场地28亩,并发起成立了舒城“味之原”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做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土特产品的销售。创业之初,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许金芝便每天搭乘公交车去学习、考察,几乎跑遍全县所有的生产基地,期间积累了厚厚的几本笔记,逐渐摸索了经验,这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许金芝开始接触到电商,通过网店、短视频平台,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仅2022年一年,合作社线上线下营收共计800多万元。

许金芝的丈夫汪全海在整理产品。人民网 王晓飞 摄

许金芝的丈夫汪全海在整理产品。人民网 王晓飞 摄

“这里就是我的直播基地,也是新的生产和展示基地。”许金芝指着面前正在装修中的厂房介绍,年前刚引进了一条牛肉酱的生产线,预计下个月可以投产。“以前卖的都是手工做的,一年大概销售个十几万瓶,等投产过后估计一年可以卖出一百万瓶。”许金芝告诉记者,今后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在电商方面的发力,利用好短视频平台,争取将合作社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周边群众富裕起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作者:王晓飞 陈若天 程义春)


【详情】
时间:2023-02-24 11:18 来源:学习强国









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望母泉豆制品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只觉豆香弥漫,蒙蒙雾气之中,到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泡豆、磨浆、滤渣、煮浆、点卤……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工厂外,前来购买豆制品的车辆络绎不绝。

据悉,当地制作白干等豆制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最多的时候,舒城县山七镇老街里面聚集了近10家从事豆制品生产的家庭小作坊。去年,为集约化手工制作小作坊,进一步做大做强豆制品产业,形成特色品牌,在当地政府的谋划扶持下,位于山七镇杨岭村的望母泉豆制品厂正式投产,总投入300多万元,主要生产包干、豆腐、千张等豆制品,产品主要销往舒城及合肥周边城市。“年产值近400万元,产品在市场上还比较受欢迎。” 该厂负责人肖海峰介绍。

记者从山七镇政府了解到,该厂的投产,不仅带动了周边富余劳动力20余人就业,每年还能为当地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作者:王晓飞 陈若天 程义春)


【详情】
时间:2023-02-24 11:18 来源:学习强国

基地负责人黄闰正在给黄山松拔老针。人民网 王晓飞摄

基地负责人黄闰正在给黄山松拔老针。人民网 王晓飞摄

 基地负责人黄闰正在对盆栽进行浇灌。人民网 王晓飞摄

 基地负责人黄闰正在对盆栽进行浇灌。人民网 王晓飞摄

在白墙灰瓦的映衬下,一株黄山松盆景显示出勃勃生机。人民网 王晓飞摄

在白墙灰瓦的映衬下,一株黄山松盆景显示出勃勃生机。人民网 王晓飞摄

一株黄山松盆景绿意盎然。人民网 王晓飞摄

一株黄山松盆景绿意盎然。人民网 王晓飞摄

一株杜鹃盆景已冒出新芽。人民网 王晓飞摄

一株杜鹃盆景已冒出新芽。人民网 王晓飞摄

基地摆放着大量盆景,让人目不暇接。人民网 王晓飞摄

基地摆放着大量盆景,让人目不暇接。人民网 王晓飞摄

园艺工人正在浇灌。人民网 王晓飞摄

园艺工人正在浇灌。人民网 王晓飞摄

园艺工人正在修剪真柏。人民网 王晓飞摄

园艺工人正在修剪真柏。人民网 王晓飞摄

俯瞰古绿园生态观光园基地一隅。人民网 陈若天摄

俯瞰古绿园生态观光园基地一隅。人民网 陈若天摄

无人机视角下的古绿园生态观光园基地,各式各样的盆景展示出勃勃生机。人民网 陈若天摄

无人机视角下的古绿园生态观光园基地,各式各样的盆景展示出勃勃生机。人民网 陈若天摄

春回大地,苗木花卉、园艺盆景迎来了产销两旺的时节。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的一处园艺基地,杜鹃、黄山松、红梅、黄杨……各式各样的盆景展示出勃勃生机,让人目不暇接。园艺工人忙着育苗、移栽、嫁接、浇水、施肥、外运……打造万千美丽春景。

该基地负责人黄闰介绍,公司创办于2007年,一直从事盆景、园艺的生产销售,产品遍及全国各地。目前基地内产品主要包含中大型树木盆景约1万盆、小型盆景3万余盆,苗木约10万株、根雕1000多件,市场价值约7000万元。“春节过后行情很好,每天最少都能销售一两万元,最多的一天卖出200盆,收入30万元左右。”(作者:王晓飞 陈若天)


【详情】
时间:2023-02-22 15:21 来源:学习强国

市长热线、网络留言、来信来访等等,针对群众诉求,舒城县城关镇不回避、不拖延,组成专班或者安排职能站所,由分管领导牵头,全力对接,用心真情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2022年,城关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兑现全市开展“有话你说,有事我办”承诺,“开门迎客”做好群众来电来信诉求工作。全年妥善办结市长热线887件,“重畅决”交办件83件,多数件即办,或者创造条件快办,做到件件有回音,件件有交待。

去年以来,城关镇深入贯彻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指示精神,深入改作风,全面转观念,积极吸纳“枫桥经验”,用倾听呼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方式,与诉求群众沟通,深入梳理群众诉求事项,剖解问题,严格对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带着真情做好群众工作,赢得了群众支持。

城关镇建立“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实现“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有了可靠抓手。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持续推深做实“一改两为”,深入改变干部作风,提升工作效能,把解决群众期盼的件件实事依法合理落到实处。在重点工作推进中,落实党员干部对标对表“五做到”,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郭登安)



【详情】
时间:2023-02-16 11:03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形式开展宣讲。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宣讲、党员干部进村宣讲、驻村工作队队员入户宣讲等方式,加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创作文艺节目开展宣讲。将快板书、小品、“三句半”等与国家形势政策、二十大精神相结合,提升了宣讲的感染力和接受度,其中新编排快板、大鼓书、小调等文艺节目5个,“三句半”2个、小品1个、情景剧1个,这些节目在乡村“村晚”演出时获得广泛好评。

先进典型激发干劲。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最美乡村女致富能手”“最美村干部贤内助”等先进典型评比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妇女、新乡贤、文化能人等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

德育先行助力成长。在第二十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白桑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给同学们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宣讲,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品行,培养“团结、友爱、奉献、互助”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意识。同时开展了一场国学课堂教育、“白桑园乡村守护者行动”活动。

“移风易俗”走进家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 文明新风”敲门行动,通过入户面对面宣讲、算算“人情账”、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反对高价彩礼、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倡导简朴文明,呼吁大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通过宣讲,弘扬了社会新风气 ,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参与和认可。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度挖掘特色传统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节会和文化活动。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趣味象棋赛、拔河比赛、广场舞比赛、全民读书会、村晚、村歌教唱等,不定期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展演和民间技艺专场展示,全力打造“兰花古镇”特色文化品牌。(丁文新)


【详情】
时间:2023-02-16 11:03 来源:人民网

立春过后,虽然大别山区依旧寒冷,但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燕春村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循环养殖基地里,张志菊已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早上起床后,习惯性地先到羊圈、鸡舍、猪栏里转一圈。然后收拾收拾,开始直播。春节前后这一段时间,我们的山货卖得一直很不错。”张志菊告诉记者。

吃青草的山羊、散养的土鸡、农户自制的红薯粉丝……不一会儿,带着山区特色的各类山珍特产、农副产品接连出现在张志菊的手机直播画面里。2022年,张志菊通过电商直播带货,为山七镇及周边乡镇近千户群众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题,直播销售额200多万元。张志菊创办的舒城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有生态养殖基地160余亩、种植基地200余亩,带动了当地200余人就业。

1993年出生的张志菊,在刚刚两个月时被遗弃,舒城县山七镇无儿无女的农民张成贵将她从路边抱回家收养。从此,父女俩便相依为命。2017年,张成贵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张志菊辞去浙江杭州的工作,回到舒城,带着父亲四处求医。她一边悉心照料生病的养父,一边将家中的田地耕种起来,自学养殖技术,饲养黑毛猪、山羊、鸡等。病魔无情,即使张志菊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15万元债务,养父仍然离开了人世。

养父去世了,但欠下的债必须还。看着自己投入了大量精力的种植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张志菊决定不走了,就在家乡发展,再苦也不怕。

在给养父治病的日子里,无数好心人给了张志菊帮助,也让她心怀感恩。看到家乡的老人们辛辛苦苦种植、养殖的土特产卖不上价时,张志菊决心把当地的农产品带出大山,带领乡亲共同增收致富。2018年8月,张志菊成立“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志菊”牌商标,采取线上“直播带货”和线下销售模式,将家乡的黑毛猪肉、茶油、葛根粉和干菜等各种土特产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同时,指导和引导农户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养殖,帮助周边的村民销售,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为了做好网络销售,张志菊还主动参加多项技能培训,学拍摄,学制作,学分析,常常忙到深夜。

茶季,为了收到好茶叶,张志菊凌晨三点就骑着摩托车赶到离家三十公里的万佛山下农户家门前。端午期间,她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和村民赶制粽子,短短几天就销售了三万多个。张志菊每年分批次免费发放蔬菜种子与肥料给农户,并且大量收购农户蔬菜、秸秆等做成有机饲料,帮助群众增收。

考虑到偏远山区地形险峻,路途较远,她骑着摩托车,到交通不便、年龄较大的老人家里收货,弯弯的山道,已不记得跑过了多少回。由于经常下乡收货,方圆几十公里的群众慢慢知道有个“志菊小丫头”在收土特产。两年的拼搏,张志菊不仅还清了十多万元的欠款,周边受益农户年均增收1000多元。

2022年,为了更好地发展以及规范产品加工、生产及包装,合作社租用山七镇谢榜村废弃小学,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打造山七镇农产品展示中心,成立农产品中转站,架起农产品从山区到城市的桥梁。

借助自有的实体销售门店、淘宝网店、微信小程序、抖音直播等平台,让山村绿色土特产品走进城市消费市场,进入千家万户,张志菊带领山区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欢。“我的直播间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山上。让网友看到购买产品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才能让大家买得安心。我的网店就是山区群众的超市卖场。”目前,她申请了4个微信号,有近2万名微信好友,抖音网店粉丝3.6万人,直播时最多有几千人在线观看。

辞职回乡陪伴养父,创业致富不忘乡亲。“有些路要一个人走,有些事需一个人扛,在每个孤独的深夜里,依旧选择默默地坚持。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者。加油!”2023年前夕,张志菊在自己的视频号发了一个短视频并这样鼓励自己。乡村振兴道路上,张志菊一步一个脚印,将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日子。张志菊先后荣获“六安好人”“安徽好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2023年1月,张志菊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者:杨秀玲)


【详情】
时间:2023-02-16 11:03 来源:学习强国

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柏林乡积极对接县农机中心,坚持便民利民原则,争取近期开展农机送检下乡到村活动,2月8日,由乡农综中心牵头,分别在该乡蔡店村、杨店村设点开展农田作业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年检工作,同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检测员现场开展实地检验,严格按照农机部门规范流程开展年检,一是严格检验程序,“人、车、证”必须“三到位”,严格技术标准到位,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二是做好隐患整改,督促机手做好农机的维修保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车辆安全。据统计,本次农机年检年审共检测了拖拉机72台和联合收割机47台。

同时,该乡农综中心现场发放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单页,讲解农机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并组织参检农机车主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150多份,组织参检机手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119份。

此次活动,对该乡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治理农机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起到了显著作用,有利于确保全乡农机安全生产和提高广大农机车主的安全意识。(朱德梅 李循​)


【详情】
时间:2023-02-14 11:00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2月5日(正月十五)下午15:00,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举办“狮舞盛世闹元宵”民俗文化展演活动。

本次“狮舞盛世闹元宵”舒城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由县委宣传部指导,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县文化馆、安徽未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活动展演了传统的民间舞狮、闹花船、锣鼓等节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给市民送了一场元宵节文化大餐。

据了解,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深做实文化暖心惠民工程,活跃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气氛,舒城县自农历正月初二(1月23日)下午开始至正月十五(2月5日)期间在城区组织开展传统的民间舞狮展示、锣鼓等流动演出活动,为全县人民营造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为现代化美好舒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动力。(作者:林青华 武娟 李循)


【详情】
时间:2023-02-08 15:24 来源:学习强国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提高村民参与家乡发展的热情与干劲。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把乡村振兴“板凳会”开到了村民的农家小院,乡包村干部、村“两委”包片干部与村民们围坐一起,共同探讨乡村发展新思路,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

202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村民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高峰乡综治办主任、司法所负责人陈金仓与新旗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冠凯一道来到了松洼组中心组长章兴扬家,不一会儿,村民们和干部们就围坐一圈,听陈金仓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大家一起提劲加油,为乡村振兴谋划新篇。

“我们村离环湖路近,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也不少,可以尝试着规划设计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我们的种养业不能丢,还要加大种养业规模,想在家门口就业的也可以去县里园区上班,待遇条件都不错。”宣讲结束后,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结合本村实际,朱冠凯说道。

“听说现在有送工进企、送岗到家活动,乡里会安排车送人去厂里参观、帮忙办理入职,是真的吗?我自己不用掏来回路费?”不久前把外地工作辞掉的小章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我这次春节回来发现家乡是变了不少,乡里村里确实干了实事,环境是越来越美,生活也是越过越好。”常年在外务工的老李感慨道。

“现在生活已经好很多了,不管是年纪轻的还是年老的越来越注重锻炼身体和养生,家门口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健身地方要再多一点就好了,要想乡村振兴啊,体育不能缺。”老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拉家常、聊村务、话发展,氛围和谐而热烈。

以前村委会开会议事,参会的大都是村民代表和党员,干部拿着文件念给大家听,让人感觉很拘束,普通群众的心声很难听到。现在有了“板凳会”,大家面对面、互动式交流,乡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等肩并肩坐在板凳上,听民声、问民计,大事小事一起议,对于村民提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记录,及时回应,解决了村民的“烦心事”。

乡村振兴“板凳会”,聊的是身边事、谈的是振兴路、增的是干群情,这一创新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拥护者、践行者、受益者。(作者:肖竹 黄雪彦)


【详情】
时间:2023-02-08 14:54 来源:学习强国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聚焦“三农”谋思路、出实招、办实事,以实际行动、显著成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农业,着力提升特色产业

围绕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坚持镇村联动、产村一体,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谋划扶持大院和新陶村的优质水稻、绕山村虾稻养殖、韩湾村手工挂面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支持各村利用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政府扶持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包括生姜贮存和稻虾、芦笋生产等17个产业项目。

聚焦农村,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为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常态化抓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安排各村共聘用91名专职保洁员,统一培训正式上岗;按照每村常住人口每人补助20元,给予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资金支持。全镇配备有乡镇经理1名、专职保洁员116名,持续加强村镇环境卫生管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聚焦农民,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以羽毛加工、畜禽养殖、蔬菜种植、花卉果木等专业合作社和农民技校为培训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培训班进行培训学习;着力实施“乡土”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根据各村产业分布、农户创业需求、人才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农村“乡土”人才梯次培养计划,全镇已经培育各类乡土人才近百名,专业技术覆盖蔬菜种植、农机服务、花卉果木培育、羽毛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

同时,该镇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弘扬公序良俗,并形成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文明乡风。(作者:卢贤傲)


【详情】
时间:2023-02-06 10:59 来源:学习强国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