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底,县乡道升级改造完工3条4.474公里,联网路完工216条92.457公里,安防工程完工60个48.527公里,养护工程完工81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69亿元,资金拨付率61%。

  确定时间早启动。组织专班人员,对乡镇申报的年度建设计划逐项核查,特别是对体量较大、工期较长的县乡道升级改造、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逐条现场摸底,并要求属地乡镇提前谋划,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受益。今年,该县投资2.78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均于3月份开工建设。

  规划路线强调度。按照“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原则,自3月初起,每周通报各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进度不符合预期的项目,及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重点督导,必要时约谈施工企业负责人。对受疫情影响的少数项目,按共性问题“一事一策”、个性问题“一项目一策”,与承包人沟通协调,推动解决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问题。

  压实责任严管控。抓好材料、施工、监理等全环节管控,减少质量风险环节。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点,积极汲取安全生产事故教训,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组织专技人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定期开展质量、安全专项督查,对发现问题立行整改,确保工程项目高质量完成。



【详情】
时间:2022-05-22 08:22 来源:中安在线

郁郁葱葱的树木、阡陌交错的田野、干净整洁的马路、星罗棋布的农家院落……浅夏五月,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南港镇东衖村,满眼皆是美景。

近几年来,南港镇东衖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实现美村庄、兴产业、活文化、富群众目标。

兴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2021年以来,东衖村在结对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桑枝木耳产业,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利用政府资金积极引进桑枝木耳种植技术实施产业带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5月16日,记者在木耳基地看到,一排排菌棒排列整齐,一朵朵桑枝木耳肥厚光亮、长势旺盛,10余位村民忙着采摘、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和老公两个人在家,他开公交车,我一个人在家里面没有事就来打打工,一天搞个百八块钱,收入还是可以的。”村民蒋能菊一边采摘木耳,一边同记者说道。

据木耳基地负责人方琴介绍,基地由原有的废弃学校改建而成,共占地1000平方米,主要包括生产大棚及晾晒等生产加工设施。基地所种植的桑枝木耳,采用大棚吊袋栽培,以大别山桑枝为培养主料,地下山泉喷润,阳光下晾晒,具有色泽自然、口感鲜糯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2021年底,第一茬桑枝木耳迎来了大丰收,一期种植菌棒4万棒,产桑枝木耳3千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左右。目前,桑枝木耳每隔3、4天便可采摘一次,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与此同时,东衖村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培育茶叶、茶油、食用菌及相关产业发展,依托东衖村青山绿水的独特优势,持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经”,拓宽东衖村群众的增收渠道。并着力突出特色,深入挖掘东衖村的山水资源,利用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等特色资源,坚持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服务业。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村里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全村没有一家饭店、农家乐,唯一的一个私人茶厂有6、7间客房,但只在每年春天采茶季节营业。”市广播电视台驻村工作队介绍,结合实际,制定《东衖村三年发展规划》,将持续实施一批产业项目,预计到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在现在基础上翻一番,年增长率超过20%。

活文化,提振农民精气神

产业兴旺是基础,文化振兴则是“硬支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东衖村着重激活和培育乡村文化的“精、气、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好文化阵地、深挖文化特色、建强文化队伍,在乡村文化振兴“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们俩老汉,齐把村委赞。村里两委班,实在真能干。为我们老百姓,办事多少件,水泥路通到户,行走多方便……”5月16日下午,在东衖村远教文化广场,由村民自发组建的东衖兰花文艺团为大家带来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台下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唱的可以,党的政策好,村两委能干,这些年我们村里变化大,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村民吴中文前些年一直在外打零工,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村里的发展变化,去年春节后,他选择了在家门口务工。

皖西庐剧、广场舞、快板……演员们你方唱罢,我登台。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振村民精气神,该村利用文化惠民工程资金,在村委会对面建成了乡村大舞台、村民文化广场、村级广播和农家书屋等阵地,引导村民加强农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引领,积极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全面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树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定期开展各类演出活动。

“以前绝大多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很多群众做完农活想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领导,要么窝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就玩手机,有时候出去喝酒打麻将,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赌博违法犯罪的道路。”东衖村党支部书记杨贤德介绍,新一届村两委把提升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完善村民休闲娱乐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组织农民文艺队的形式,一方面宣传了党的富民好政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离开村里时,舞台上的演出还在继续,村民们唱的是发展变化,更道出了当下东衖人的幸福生活。喜看村民欢笑颜,乡村振兴正当时。相信新的一年,东衖村一定会画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新画卷。(作者:黄雪彦)


【详情】
时间:2022-05-22 08:21 来源:学习强国

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一条条崭新、平稳、宽敞、畅通的道路纵横交错,连接起生机勃勃的街道和乡村。要想富、先修路。棠树乡坚持以路为基,把“建设四好农村路 全面推进路长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近2亿元,形成“一环五射”的乡村公路网。

“交通+特色种养+初加工” 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

便捷的交通拉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如今的棠树乡,旅游大道穿乡而过,产业路修到农业产业园前,一座座现代化生产基地拔地而起。

“交通+特色种养+初加工”带动了乡村产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乡先后成立窑墩村、八里村、云雾村、三拐村4个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涌现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100多个,形成北部莲花和稻虾共养基地,中部大白桃、丝瓜络、大棚蔬菜基地,东部优质稻油种植基地,南部油茶、茶叶基地的产业布局,打造出“窑墩村丝瓜络扶贫产业园”“三拐村龙泉盆荷扶贫产业园”“八里村丰源农林油茶扶贫产业园”“洪院村四代野猪圈养扶贫产业园”“桂花村经济林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

凭借交通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保鲜等配套建设,窑墩村丝瓜络初加工项目、八里村油茶仓储项目、云雾村茶旅融合项目、优质稻米加工厂、桂花村邱岗村仓储厂房都将成为农产品深加工的有力平台。

“交通+电商+物流” 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板

投入400万元,开通2条乡村公交线路,配备新能源公交车6台,每年行驶里程12万公里,运送乘客2.9万人次,为群众节约交通费用10万元,在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的同时,成立棠树乡交通综合服务中心,采取公交、电商、旅游“三站合一”的模式,在公交站内新建电商物流大厅、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全乡16个村均设“帮你代”服务点,实现电商快速下乡、农特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推动交通建设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以前只有城里才有快递点,现在每天都有快递车到村里来。”眼瞧着村里物流越来越方便,吉顺蜂蜜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昌安抓准商机,开起了网店,大大拓宽了蜂蜜的销路,一年下来收益也是大大提高,公司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去年公司也荣获了六安市“放心满意消费示范单位”的称号。

“交通+文化+旅游” 打造“全景棠树”新模式

路通则兴,兴了棠树乡的产业,同样也兴了乡里面的旅游。

“在2016年以前,我们这里的路都是泥巴路,后来这些路都铺成了柏油路,往来的车辆络绎不绝,我们也借这个好条件办起了农家乐,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进步,我们也是见证了全乡旅游在这些年不断的提质升级,借着店门口的油菜花海,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棠树人家”农家乐连锁店洪院店老板张广兵开心地说。

棠树乡坚持以路串景、路景结合,结合安徽省文明村镇、皖西林果之乡、华东莲花城等金字招牌和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生态优势,高标准打造了万亩油菜示范片、十里油菜花景观长廊和千亩桃园、梅园、油茶园、荷园等景观。特色旅游景区串珠成线、编织成网,打造形成了多条集农业观光、农家乐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交通+园区+公益岗” 打造创业就业新引擎

在棠树乡工业园区里,吉特育乐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字排开的工人戴着口罩,正忙着下料、打磨、抛光,一把把半成品的吉他正在生产线上逐步成形。谈到为什么选择在棠树落户企业时,吉特育乐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发能说:“棠树乡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距县城10公里, 位于合肥‘一小时’交通区内,并且乡里面的道路四通八达,运输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发展前景也比较好。”

棠树乡工业集中区是全县三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之一,集中区总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是以现代家居建材为主、多种产业并存的生态工业区。乡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园区中心大道和5条园区市政道路,大大改善了园区对内、对外的交通环境,园区“三横三纵”路网已形成。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在招商引资中优势明显,吸引了30多家企业落户,共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

在建好农村路的同时,棠树乡着力提升“管、护、运营”能力,全面建立乡村“三长两员”管理体系,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全乡共设置农村公路交通护路员、保洁员公益性岗位118个,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一条条宽阔的道路通向了各个村落,也通向了群众的心,棠树乡将继续打造一条条便民惠民、致富增收的“美丽乡村路”,给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作者:廖明明)


【详情】
时间:2022-05-22 08:21 来源:学习强国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依托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聚焦建设具有古色历史文化、白色羽毛产业、绿色生态农业、红色烈士事迹的“四色”文化旅游名镇目标,努力打造“村容美、庭院美、生态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五美”特色乡村,不断增进群众福祉,助力乡村振兴。

留住乡愁,保持村容美

      干汊河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保持古村原貌为基础,展现传统文化风貌,着力把美丽乡村建设成“儿时故乡”“梦里家园”,积极保护古树、古建筑等物件。摸排上报13种老树名树、6处乡愁名迹,给予保护。坚持保护与新建结合,使特色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在春塘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了朝阳公社、村史馆、风俗文化馆等设施;在洪宕村围绕胡底烈士纪念馆这一红色基地,在周围新建了二十多块展牌,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行各业先锋模范、光荣在党六十年党员等公示牌,形成了一条乡风文明的宣传长廊。

评选表彰,争创庭院美

        干汊河镇把“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评选“美丽庭院”等活动为载体,外筑美丽“大家”,内塑美丽“小家”,以“美丽庭院”创建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新引擎”。该镇大力推进“美丽庭院”创建,以党员、乡贤、妇联执委带头示范引领,推进“最美庭院”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动员每家每户充分利用门前屋后空地,科学合理设计,种植花木、蔬菜、水果等,在美化庭院的同时,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彰显乡村农家特色。在泉堰村芦塘村民组,村民祝永锋家的小院被评选为“美丽庭院”。院内干净整洁的地面、错落有致的花草盆景,走进小院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保护山水,打造生态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措并举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有序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健全专兼职“护林员”“护河员”队伍,常态化开展“护林”“巡河”行动,狠抓营林造林工作。加快杭埠河、杭北干渠综合治理,完成干汊河集镇小河清淤,保护源头活水。持续发力人居环境整治,以“五清一改”为推手,拉高标杆、全民参与,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使全域生态环境日新月异。

弘扬文明,助推乡风美

        努力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利用胡底烈士纪念馆传播烈士事迹和文明乡风,传承革命红色精神,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以优秀历史文化为滋养,广拓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成立农民文艺宣传队,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文明新风。大力弘扬乡贤文化,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引领文明新风尚。唱响民俗文化,在春塘村积极建立村民俗馆,弘扬新时代文明乡风,传承春塘村的历史与文化,将文化之根、乡愁之魂紧紧握住,将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开展立家规、传家训、美家风活动,围绕“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善不文明生活习惯,美化居住环境,形成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文明乡风,热心公益,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振兴产业,促进生活美

        聚焦绿色产业振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板栗、无公害蔬菜、黄姜、草莓、葡萄、蜜桃、油茶和特色养殖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紧扣“一村一品”特色,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稻虾种养、花卉苗木、精品脆桃、水果莲藕等基地,优化产业格局,实现补弱助强。坚持产业“生态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扶持经营主体,建立一批带动困难户就业增收稳定脱贫的主力军,落实92家经营主体带动困难户756户,通过入园劳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直接增收270多万元,2021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54元。优美的环境、稳定的收入,富足的民生使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群众生活越来越甜美。(作者:卢贤傲)


【详情】
时间:2022-05-19 09:22 来源:学习强国

五月浅夏,万物并秀,欣欣向荣。近年来,舒城县河棚镇河棚村集聚要素、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造了如今美丽如画的乡村。

依托“龙头”带动“小农户”

在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里,工人如往常一样,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有的把两年生的油茶容器苗包装好,有的把容器苗搬进小货车准备外运。

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专业示范社、安徽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是安徽省规模最大、全国有名的育种基地,基地核心区位于舒城县河棚镇河棚村。

近年来,河棚镇致力变山区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精心服务、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抓龙头、扩基地、创品牌,通过大基地带动小农户、小产品催生大产业、小山村对接大市场,带动村民耕山致富。

延伸“链条”发展“村经济”

现在的河棚村,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房屋焕然一新。近年来,该村以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业为契机,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逐渐形成“一村一品”油茶特色产业。

为了延伸产业链,河棚村积极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建设油茶精深加工车间,进一步延伸油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本地企业带动,延伸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把小农户嵌入产业链,是河棚镇及村正在探索实践的脱贫山区乡村振兴之路。”该镇党委书记张然说道。

土地“流转”激活“新引擎”

近日,河棚镇河棚村百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一株株金银花花蕾饱满,迎来最佳采摘季,河棚村组织村民正抓紧时间采摘。

近年来,该村争取项目资金85万元,流转土地约100亩,栽植了4万多株金银花,购置耕作和药材加工机械,新建400余平方米中药材加工仓储用房,发展中药材金银花产业。目前,该村通过本地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达1300多亩,其中脱贫户土地流转收入每年每亩达700元,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胡圣卫 沈业忠)



【详情】
时间:2022-05-18 10:22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今年以来,舒城县城关镇立足“两强一增”行动,稳步推进科技强农23项行动,加快农业科技“入地”,赋能乡村振兴。

    留住乡土人才。加强对农村“小能人”“田秀才”“土专家”保护与指导,充分发挥他们“土技术”优势,全镇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14人,在水稻、综合养殖、蔬菜、特色种植等产业发展中,引领示范所在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深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拓展“科技特派员+”示范田、农业经营主体等新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目前,全镇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到20人,有22个村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覆盖。

    打造示范片区。抓牢民生“米袋子”,持续加大优良品种推广示范。今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保持优质粮食生产稳定在4万亩以上。在去年种植1000亩再生稻基础上,再扩大再生稻500亩。持续深化农作物生产科技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模式1800亩。守好居民“菜篮子”,发展百亩蔬菜镇基地1个,建设1个蔬菜标准园和5.9万亩设施蔬菜,大力发展特色蔬菜,设施蔬菜基地占比达到50%以上。

    注入科技增效。扩大水稻种植绿色防治病虫害力度,确保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53%、化肥利用率41%、农药利用率42%。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企业深度合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秸秆综合利用率9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78%,废弃农膜回收率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2.00%。强化综合种养增效,实施新增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160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面积500亩。

    创建品牌带动。近年来,城关镇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日前,全镇共培育2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家庭农场96户。继续开展创建农业产业化品牌,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郭登安)


【详情】
时间:2022-05-18 10:22 来源:新华网

       该县稳步推进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向三重保障制度体系平稳过渡,梯次减轻参保群众就医负担,有效缓解参保群众“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难题。

  夯实“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基本医保公平普惠政策,巩固提高基本医保待遇水平,一季度城乡居民住院待遇保障3.2万人次,统筹报销金额为1.3亿元;门诊待遇保障14.3万人次,统筹报销金额3656万元。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专项行动,切实降低“两病”并发症、合并症风险,一季度全县共结算门诊两病7554人次,医疗总费用82.2万元,统筹报销39.5万元。

  强化“补充保障”。充分发挥大病保险补充作用,稳步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实施倾斜支付,较普通参保居民起付线降低50%、继续取消封顶线。一季度全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待遇享受5565人次,发生大病医疗总费用1.3亿元,大病保险支付2563.1万元。

  兜牢“托底保障”。完善救助制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明确救助范围,科学确定救助比例,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监测人口实行“一站式”救助,一季度“一站式”结算城乡医疗救助46419人次,救助金额1911万元;对其他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实行依申请救助,一季度共审核依申请救助650人次,金额198.1万元。



【详情】
时间:2022-05-16 09:45 来源:中安在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近年来,舒城县庐镇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导向,以“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恒心,以科学谋划、勇于担当、扣楫中流主动作为,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小事中诠释对“国之大者”的理解,让民生“大礼包”厚重实惠入心。

“稳岗位”和“纾困难”双向发力。庐镇乡党委政府以人社所为牵头单位,乡村振兴办、民政办等各部门协调配合持续推进辖域群众“好就业”“就好业”,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户户到、人人访”行动,走村串户,了解群众就业困境、创业难处和详述信贷细则,组织开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脱贫人口省外务工就业补贴等摸排工作,精准实施产业到户帮扶项目,扩大到户产业规模;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不断夯实民生保障基座,目前创业担保贷款已办理7户,合计350万元,促进辖区群众就业2000余人;不断为脱贫户、监测对象提供稳定增收和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全面保障好低保1280户、五保295户困难群众的需求,充分压实好党委政府“不拉一户、不丢一人”的决心。

“优基础”和“添温情”双轮驱动。为保障好群众的基础设施,庐镇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全乡开展调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乡深入商讨、科学谋划、请示上报,确定江山村等五条总投资64余万元联网路,旨在拓宽村民出行和农业产业发展渠道,打通乡村道路“最后一公里”。加大关爱好妇女、残疾人群的身心健康,庐镇乡妇联、卫生院等各部门紧密配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针对辖域地处山区、面域广特点,安排统一车辆点对点接送相关群众,将温情送于妇女群众心中;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家庭、精神药费补助等695余人台账,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保障,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的衔接保障,充分保障辖域病重残疾人士生活。

“保重点”和“破难点”双侧协同。为认真谋划落实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扎实为干部职工做好支撑和进一步树牢“一盘棋”思想,将办好民生实事的责任扛起来、合力聚起来,切实肩负起新形势下做好民生工程工作的使命担当。庐镇乡党委政府坚持齐抓共管、履职尽责,巩固拓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坐实生活救助、大病救助、子女助学等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共使用帮扶资金1.9万元,共帮扶困难职工3人,此外,修缮干部职工周转房,为敢于担当、奋斗为民的干部职工提供了“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的温馨港湾;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为基本服务内容,将助洁服务、清洁服务、助医服务、精神慰藉做好做优做实。充分保障60周岁以上老年人、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烈属、烈士老年子女等“一老一小”民生工程。(孙张涛) 


【详情】
时间:2022-05-13 15:25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舒城县干汊河镇依托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村容美、庭院美、生态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五美”特色乡村,不断增进群众福祉,助力乡村振兴。

    留住乡愁,保持村容美。干汊河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保持古村原貌为基础,展现传统文化风貌,着力把美丽乡村建设成“儿时故乡”“梦里家园”,积极保护古树、古建筑。坚持保护与新建结合,使特色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在春塘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了朝阳公社、村史馆、风俗文化馆等设施;在洪宕村围绕胡底烈士纪念馆这一红色基地,新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行各业先锋模范等公示牌,形成了一条乡风文明的宣传长廊。

    评选表彰,争创庭院美。把“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评选“美丽庭院”等活动为载体,外筑美丽“大家”,内塑美丽“小家”。推进“最美庭院”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动员每家每户充分利用门前屋后空地,科学合理设计,种植花木、蔬菜、水果等,在美化庭院的同时,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彰显乡村农家特色。

    保护山水,打造生态美。干汊河镇多措并举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有序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健全专兼职“护林员”“护河员”队伍,常态化开展“护林”“巡河”行动,狠抓营林造林工作。加快杭埠河、杭北干渠综合治理,完成干汊河集镇小河清淤,保护源头活水。持续发力人居环境整治,以“五清一改”为推手,拉高标杆、全民参与,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使全域生态环境日新月异。

    弘扬文明,助推乡风美。利用胡底烈士纪念馆传播烈士事迹和文明乡风,传承革命红色精神,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以优秀历史文化为滋养,广拓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成立农民文艺宣传队,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文明新风。大力弘扬乡贤文化,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引领文明新风尚。开展立家规、传家训、美家风活动,围绕“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为主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成邻里互助、团结有爱的文明乡风。

    振兴产业,促进生活美。聚焦绿色产业振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板栗、无公害蔬菜、黄姜、草莓、葡萄、蜜桃、油茶和特色养殖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紧扣“一村一品”特色,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稻虾种养、花卉苗木、精品脆桃、水果莲藕、瓜蒌积极等基地,优化产业格局,实现补弱助强。(卢贤傲)


【详情】
时间:2022-05-13 15:25 来源:新华网

文化兴,则乡村兴。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舒城县五显镇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文体活动办起来。陌上花开,春意融融。为激发广大女同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展现她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该镇在每年“三八”节前夕,都会组织举办女子趣味健身运动会。在形式多样的各类趣味比赛中,女同胞们充分展现合力协作、奋力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全场运动会比赛过程既紧张激烈又趣味横生,所有参与者都沉浸在浓浓的欢乐氛围中。

民俗花灯闹起来。在五显镇余畈村,有一支来自民间的花灯艺术队远近闻名。为丰富群众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喜庆热闹的传统佳节,每年春节前后,花灯队的成员们便开始忙活起来,开始了他们一年一度在该镇各村的巡回演出。花灯队表演的舞狮子、划旱船、玩犟驴、挑花篮等传统特色节目,博得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给万家团圆的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欢乐气氛。

志愿服务红起来。在五显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头戴小红帽、身着红衣、手拿小喇叭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来自五显镇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在基层常态化工作开展中,他们积极发挥志愿者者作用,为残疾户上门组装轮椅、为留守老人到户进行社保认证,为行动不便的退役军人上门办理优待证。在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的特殊时期,他们化身宣传“小喇叭”,防疫“守门人”,齐心协力战疫情,让志愿红在基层一线绽放光彩。在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到来之际,他们带上礼物带上祝福,暖心走访关怀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他们送上一场场精心准备的文艺演出,和他们一起包饺子、裹粽子,给他们带来传统佳节的团圆喜庆气氛。

以文体活动为抓手,以特色民俗为纽带,以志愿队伍为力量,五显镇以文化振兴为目标,用务实笃行、真抓实干的态度,为乡村文化“铸魂”,把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发展活力释放出来、巨大潜力挖掘出来,真正做到了用文化振兴的活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郭昌美)


【详情】
时间:2022-05-13 15:25 来源:人民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