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看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都是一人多高的香椿树。在村头的大棚里,香椿树的枝头已经可以看到小小的芽头,这将是开春后转水湾村最宝贵的财富。刚脱贫的朱现春和张明发正在照料着这些宝贝。

  “多亏了江队长给我们免费提供种苗,我和老张才有了这9亩香椿大棚,估摸着开春后一亩能有1000元左右收成。过几年,一亩一年能有4000元收入呢。”说到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江万永,朱现春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江万永从省编办来到了转水湾村。几年时间里,江万永和省编办扶贫工作队探索了一条以天然香椿种植产业为依托,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脱贫路。在江万永和工作队的帮助下,转水湾村的香椿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产品,以往无人问津的“秃丫头”变成了人人喜爱的“俏姑娘”。

  “全村香椿已经有1600余亩,几乎家家都有香椿树,户户都参与香椿产业。还吸引能人回乡开办了香椿深加工企业,一年生产销售20余万瓶香椿酱,年产值超过了200万元。靠小小的香椿,全村户均年增收4000元。”说起这些,江万永充满自豪。

  早在2012年,江万永就作为第五批选派干部来到枞阳县横埠镇孙岗村。两年中,江万永帮孙岗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完成了1万平方米村组土路硬化改造,创建水产综合养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让这个当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村级债务沉重的软弱涣散村一举成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村、经济发展先进村。

  2017年江万永又一次响应组织号召,成为第七批选派干部中的一员。 “要让贫困户真正富起来,产业很重要。但是,精神扶贫更重要,更要让村民心中常怀感恩、理解、奉献、互助,让乡村温暖起来。 ”江万永告诉记者。

  为此,江万永积极打造5个公益品牌:寻找暖心村民好故事;评选道德模范;组织五保老人集体过节,多名村民主动担负起节日出资慰问五保老人的责任;发起“救急难”互助社,60多位村民捐献近4万元爱心款;成立转水湾村志愿者服务队,有50多名村民加入进来。

  2019年,贫困户吴方平的妻子患上癌症,需要等量换血。江万永二话不说,捐献了200毫升血,还积极联系医院,为吴方平争取帮助。 “住院时,江队长先后去了5次,和家里人一样温暖。 ”吴方平说。如今,转水湾村不仅脱贫了,风气也焕然一新:邻里纠纷少了,互相关爱多了;孝顺老人的多了;争抢低保和救助的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 2014年,转水湾村还有118户371名贫困户,如今全村只剩4户6名贫困人口,贫困村早已摘下了穷帽子。江万永也先后获得安徽省第五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今年,我会倾心尽力,不断拓展帮扶新领域,巩固脱贫成果,让转水湾成为温暖的幸福村。 ”江万永告诉记者。(记者 袁野)


【详情】
时间:2020-01-17 15:50 来源:安徽日报

 岁末,年尾,寒风凛冽。家家户户都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春秋乡田埠村的天池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泥鳅养殖也迎来一片繁忙景象,幼苗销售至各地的养殖塘口、成苗则流向周边地区各大农贸市场,合作社负责人郭见万正在用自动投食机喂食水面上不时跳跃翻腾的泥鳅。

  进入冬季,泥鳅也没有那么活跃了,只有觅食才会蹿出水面。水面上波澜不惊,水底下则是财富涌动,亩产三千余斤的水中不仅有营养价值极高的泥鳅,更孕育着合作社负责人郭见万对于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大梦想。

  郭见万是怎么带领村民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没有难处,未来打算怎么发展水产养殖的产业?1月6日,记者来到合作社实地探访。

安徽舒城县:泥鳅特色养殖拓宽振兴乡村致富路

  返乡创业 无公害养殖拓新路

  近年来,安徽省舒城县也积极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振兴家乡发挥贡献和作用。2000年,在浙江打工的郭见万夫妇为了能够方便照顾父母、孩子和振兴家乡经济,决定返乡创业,他们开设了全舒城县田埠村除百货大楼以外的第一家商贸超市。

  十余年来,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水产养殖却是个空白。"舒城县的水资源这么丰富,环境也十分优越,发展水产养殖业应该会不错。"郭见万这样想。

  2013年,在相继考察了舟山、连云港和宁波等地的水产养殖业后,郭见万回村建产了舒城县万荣养殖场,专业养殖泥鳅。郭见万得出结论:"养殖泥鳅,市场前景不会差"。

  2015年,郭见万和亲戚朋友一起注册成立了天池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了部分荒田、备用水库和个人私家塘口加上自有育苗塘和养殖塘口,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28亩。他和合伙人约定:进行无公害绿色养殖,确保人们食用的泥鳅是无公害的,绿色的。

  而现实中他也是这么做的,现代化农业领军企业天骄集团的代表人员在参观了郭见万的天池合作社后表示,这是他在全国范围内见到卫生状况最好的养殖合作社。

  特色水产 收益好带动村民增收

  "我们这里处于山区,水源好,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有水中人参的美誉,营养价值非常高,能有效防止人体血管衰老,所以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合作社负责人郭见万兴致勃勃的告诉记者。

  泥鳅的养殖需要不少人力,因为村里有弱劳力的贫困户和残疾人,他们在外很难找到工作,为了和政府的脱贫扶贫政策呼应,也为了提高邻里的贫困户收入,郭见万主动雇佣他们来养殖场做些工作,每年支付在养殖场工作的3-4名贫困户的工资约为15-20万,对于他们,郭见万都是力争做到工资日结日清。

  "郭见万是土生土长的田埠人,口碑很好,始终没有忘本,附近村民生病也基本上都是找他送往医院和县城救治。我们理应在政策方面支持这样的乡村振兴领头人。"春秋乡田埠村书记程从明向我们介绍。

  在郭见万的带领下,目前的天池合作社也已经成为了市级优秀水产养殖合作社。

安徽舒城县:泥鳅特色养殖拓宽振兴乡村致富路

  科学养殖 打造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养殖泥鳅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郭见万一路走过来也经历了许多难处。水产养殖行业前期投入较大,一开始不懂技术,亩产少;合伙人在见到投资效益缓慢时纷纷撤资,最难的时候仅靠一个人的资金在支持着等。

  当初建立养殖场,他就专门前往舟山向浙江海洋大学的教授求教,学习养殖技术和管理技术,现在的育苗技术也是由浙江海洋大学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他自己也相继被评为国家农业部水生物病害防治员和六安市科技特派员。除此,他还积极对接农业领军企业天骄集团,寻求技术、资金、食料等支持。而在天骄集团介入了解后,明年合作社的泥鳅亩产将肯定达到8000斤,甚至亩产一万斤。

  "今年在武汉参加完第3届泥鳅亩产万斤交流会后,我回来就想着再扩大规模100亩左右,希望周边每家每户都参与合作社中来,连片发展,大家共同致富。也希望政府可以更加重视我们,更多的组织这些技术培训,让我们参加学习。"郭见万告诉记者。

  目前的天池合作社市场行情稳定,除了向各大农贸市场供应成品泥鳅,郭见万还为附近周边养殖户提供泥鳅幼苗,送至各塘口,包技术指导和售后等各项贴心服务。申请的"佳之野"品牌也已经获得专利和商标授权。

  养殖泥鳅的道路是艰辛的,但郭见万的思路却无比清晰。那就是:将水产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建立现代化绿色养殖示范基地,在家乡带动村民致富,大家一起合心协力,实现乡村振兴。(保春 谢学东 李永生)


【详情】
时间:2020-01-17 15:49 来源:中安在线

“稳”产。对接温氏、正邦、正大等养殖龙头企业,启动“公司+农户”代养模式,与50个规模养猪场建立合作代养关系,最高年出栏量达10万头,大幅度提升生猪自给率。目前,全县生猪饲养量28.3万头,生猪存栏量10.2万头,环比增加30.8%;毛猪、猪肉批发价格分别比2019年10月份下降了20.5%和17.9%,猪肉市场供应充足。

“严”控。严格疫情排查,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强化临时检查站关卡作用,完善屠宰厂“两项制度”,实施“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备置消毒药品1080公斤,分发到场到户,对圈舍、无害化处理点、屠宰场等重点地带实行无死角消毒,采集全县22个猪场的110份环境样品开展效果评价。

“减”量。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争取中央财政预算资金2000万元。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力度,2019年完成16家养殖场户粪污资源化利用验收,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实现养殖污染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舒城县政府办)


【详情】
时间:2020-01-17 15:48 来源:中安在线

 今年,龙河口水库将加快与合肥“牵手”的进程,未来合肥人用水将有更干净的水源作保障。1月8日,记者从肥西建设部门获悉,磨墩水库至七水厂清水管工程正顺利推进,1标段管施工已完成5.8公里,2标段正在进行施工招标,整个工程计划2021年上半年竣工,届时“引龙入肥”水利战略将迈出一大步。

  合肥找水源为何“锁定”龙河口

  早在“十二五”期间,合肥寻找水源的目光就“落到”位于舒城的龙河口水库,这里是淠史杭灌区六大水库之一。龙河口水库建于舒城县杭埠河上游,是杭埠河灌区的水源工程,也是渠首工程。水库拦截了千余平方公里的来水,总库容约9.03亿立方米,水质为地表水Ⅱ类标准十分优良。龙河口水库为皖西五大水库之一,在防洪、灌溉、养殖、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利专家普遍认为无论从输送距离以及水源质量上来看,龙河口水库均是合肥市民理想的饮用水源。因此,实施“引龙入肥”已经被列入合肥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

  肥西最大水库变身引水“中转站”

  目前,龙河口引水工程已经在加快推进,进入了环评阶段。该工程位于六安市舒城县、合肥市肥西县,为龙河口水库向合肥市供水工程。按照规划,龙河口水库在50%和80%保证率下,分别向合肥市分配水量1.2亿m3和0.8亿m3。

  龙河口引水工程调水起点为龙河口水库,终点为肥西县磨墩水库,取水口位于陈岭落花冲副坝东侧。采用隧洞穿过山体和在建环湖道路,沿万佛湖镇西侧、S317省道至沃子村,用隧洞穿过山体后至舒城县新街,北上沿干汊-秦家桥公路至秦家桥,再沿秦家桥-柏林-界河公路至丰乐河,经加压泵站后沿界河-山南-磨墩公路至磨墩水库。输水管线长约52.1公里,工程计划总工期25个月。

  龙河口水库地处大别山腹地,到合肥城区漫漫长途,该如何做到让水源“安全”抵达呢?经过区域位置、水库调蓄库容、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肥西磨墩水库作为受水调蓄水库就变得非常关键,相当于一座中转站。

  磨墩水库1959年动工兴建,集水面积24.4平方公里,库容量1260万立方米,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丰乐河支流,周边风景秀美环境宜人。从地理布局上看,磨墩水库距离万佛湖20多公里,距离合肥南部城区不足30公里,未来这个肥西县境内最大的水库,将在合肥城市供水中扮演重要角色。

  磨墩水库至七水厂工程2021年竣工

  龙河口水库的水经“长途跋涉”来到磨墩水库后,还需要加把劲才能进入合肥的水厂中。为此,磨墩水库至七水厂清水管工程率先启动,规划新建60万吨/日取水泵站一座,磨墩水库至七水厂敷设全长38.2公里。该工程是合肥龙河口引水的重要一环,其工程任务是将分配给合肥市的水量输送至市区范围。

  如今,经过一年的建设,磨墩水库至七水厂清水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257万元;磨墩取水泵站已完成混凝土浇筑5600方,配电、综合楼等附属已完成主体结构,正在进行水下管道及泵房施工;磨墩水库至七水厂1标段管施工已完成5.8公里,2标段正在进行施工招标,整个工程计划2021年上半年竣工,届时“引龙入肥”水利战略将迈出一大步。

  根据安徽省及合肥市水资源规划,随着城市供水量的持续扩大,合肥将成为由淠河、杭埠河和长江水源共同供给的多水源保障城市。通过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更科学地保障合肥都市圈发展安全用水。


【详情】
时间:2020-01-09 00:00 来源:中安在线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遗存丰富,文化遗产厚重。近年来,安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走进安徽,徜徉在城市与乡村的深处,会经常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和积淀,尤其那一座座古镇、一条条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艺、老物件,无不承载着悠悠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数的动人故事。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六安市舒城晓天老街。

  晓天镇位于大别山深处,六安市舒城县西南山区。据资料显示,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集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沿河古镇晓天镇。晓天老街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

青山绿水环绕老街(2016年10月航拍)

  拍摄手记:

  距上次行走晓天老街已三年时间。2016年国庆小长假,我提前离开故乡,踏上了寻访老街的路途。从六安下高铁,雨下不停,很快淋湿了衣服。由于六安到晓天的班车15:30才出发,想改行程直赴别处。排队买票,得知车票已售罄。两难之际,决定先到舒城再转车到晓天。本想走一条捷径,无奈受限制,只能辗转多趟。也许世上本没捷径可走,我们要到达目的地只能多绕点路,多淋些雨。

  车到五显镇,空气能见度渐高,大地像刚刚洗完澡,冰清玉洁。山雾淌过山尖,清泉穿过石林,中巴车在绿海中穿行,窗外的清新世界让人怡然自乐。山区真是一块聚宝盆,单说那清新的空气和甘洌的清泉就是得天独厚的珍贵资源。一路所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两层小楼,还有的院子停放着各式小轿车。

  到目的地晓天已近16:00,纷纷细雨中我背着照相机和小飞机打量着这个陌生而清新的小镇。雨中的晓天羞答答的,老街还没闪亮在眼前,我却在脑海里勾画着一些有关它的画面。听老人们讲,以前晓天镇人山人海,公路还没修时,进出这里的人都得靠河里的竹排。老人们还说,以前驻扎在这里的几家工厂有大几千上万人,后来陆续搬走了,连同街上的行人也日渐减少。

  来到桥头,我被宽阔的河水惊呆了。远处云雾缭绕,几只飞鸟穿梭云雾,晃过山顶,它们一会闯入眼帘,一会又自信地打开翅膀,逍遥而去。

  没想到晓天几家宾馆的价格快要比肩省城合肥了。晚上在小餐馆吃饭,服务员告诉我,山区的物资运输费成本太高,这个小镇上的食宿确实不低。18:30从老街巷子里出来时碰到理发师张友根,一个特别忠厚的中年人,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独自扛着。张友根最大的愿望是赶紧搬出老宅,住上一套现代化的新房。19:30街上依旧灯火闪亮,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跟随时代的旋律激情舞动。此时,老街屋后的滚滚河流在黑夜的包裹下咆哮着,撕开夜的宁静。

晓天老街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


  次日早上阴雨绵绵,拍着拍着天突然放晴了。这太阳起初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又好像在和你捉迷藏。中午它就大大方方露出真容,拿出它的魔幻雕塑刀,把大地刻画得入木三分。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画家,蓝色画布上,白云朵朵,远处山峰舒展着婀娜的线条,阵阵清风似乎被迷了双眼,时而胡乱地刮着。屋后的河水哗啦啦流不停,三三两两的人们提着竹篮来河边洗衣裳。很久没见到这样清澈的阳光了,莫非是晓天老街在犒赏远道而来的我吧。

  这个国庆小长假,漂泊在外的游子有的纷纷还家。晓天老街就像满头银丝的老人坐在巷口望穿秋水,寒来暑往,天天年年。新徐州人崔道柱站在街巷的石板路上笑看我这个背着长枪短炮的陌生年轻人。他早年离开晓天去参军,退伍后在徐州工作。趁小长假,他与家人一道返乡看望母亲。我们言谈中,崔道柱的老婆直夸他是个好孝子。“等我退居二线了,我就回晓天!”崔道柱说,小时候的晓天老街人山人海,如今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

  离开晓天,我准备去下一条老街。我问正在开清扫车的司机当天是否还有班车,他说,如果我当晚不走,就给我介绍一个便宜又安静的地方入住。我看出了他的真诚。等车一个小时,我们在老地方又见面了,他有些诧异。不知何时,他送来两瓶矿泉水,让我一定要带在身边。我把之前他给我借来暂歇的椅子让给他坐下。他没理会,只是给好朋友打电话询问客运班次的事。谁料,客车十分钟后就缓缓驶来。我转身上车,他在身后轻声叮嘱:“晚上到了目的地不要在外面逛,一个人注意安全。”我匆忙拎着行李,忏愧没能转身向他挥手致意。等我坐下来,赶紧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好人一生平安。他叫储成山,和我父亲年龄相近,他曾在合肥开车十多年,最后觉得老家踏实,就安心回到了晓天工作。

  车窗外的老街,在太阳和远山的映照下玲珑有致,它不张扬,它静静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你……(徽镜映像工作室记者 陈群/图文)

居民家里珍藏的老照片
安静的街巷



【详情】
时间:2019-12-16 00:00 来源:中安在线

“喂,张荣胜啊,村里的三口塘已经施工结束了,路灯地基打好了,线路也拉好了,就等路灯送过来安装了,再过一个星期,工程就能全部结束,等会我传图片给你看看。”陶传仓对着电话说道。

接听电话的是远在苏州的张荣胜。陶传仓和张荣胜均是共产党员。陶传仓今年50多岁,年轻时候的他应征入伍,在北京当了3年兵,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便长期在浙江嘉兴驾校当教练。与他同为表兄弟关系的张荣胜今年40多岁,大学毕业后,便在苏州创业,成立了一家公司。

“作为一名党员,不管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都应该为人民群众着想,为家乡做点贡献,是我应该做的”。面对乡亲们的感激,这是张荣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长期在外工作的他们,因工作繁忙,只能在春节时回来走访亲戚。看着因年久未修的池塘,环境变差,周边邻居用水不方便时,整修池塘的想法便一直埋在他们心里。今年干旱,池塘内的水很少,陶传仓就趁着这次机会回到老家,和张荣胜筹资寻找施工队,对虎园村民组的一口张家塘和两口陶家塘进行修理加固,顺便把周边的水泥路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晚行车。

据了解,这已经不是陶传仓和张荣胜第一次为家乡做贡献。远在外地的他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乡亲们,在该村美丽乡村建设、修通组水泥路、成立救急难等时,都积极出资,配合村里工作,努力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不忘家乡,为家乡尽一份力,这就是我们的初心。”陶传仓翻阅着《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说道。(肖悦)

 


【详情】
时间:2019-11-20 09:45 来源:万佛湖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赤脚医生”游走行医,遍历乡村每个角落。那个年代,他们背着“十”字箱,进组入户,到处奔波,为的是能够给村民们及时诊疗送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如今,“赤脚医生”已随时代变迁而久远了。但在舒城县城关镇有一位医生,却坚守着“赤脚”精神,多年来,上门给老年人、给贫困户看病送药,给周边的家长和孩子们做健康守护。

201911050835006503_fVuwKF06.jpg

他是滕安勇,是城关镇沙埂村卫生服务室的一名医生。沙埂村卫生室不大,有4名医生,承担着4300多人的家庭医生职责,同时,还自然承担着舒城中学周边庞大的陪读群众和在校学生的健康保障。

由于面向群体众多、服务时间长,加之医务人员紧张、诊所空间有限,给很多老年人和贫困家庭、行动不便患者就医看病带来不便。为解决他们难题,滕安勇除了搞好日常诊所服务外,还加班加点开展外诊,主动上门服务,哪怕再忙,甚至牺牲调班休息的时间,都要到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家中,甚至是贫困群众家庭,按预约准时到他们家看病送药。

201911050835366510_52mOtVPZ.jpg

滕安勇说,“我平均每天接打电话都是几十个,其中一部分是贫困户家庭老人们,能在电话中说清的,我就直接告诉他们。但多数情况,我都是上门入户的,只要我到了,他们才放心”。

滕安勇平易近人。他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管到了哪一家,大爷大娘、叔叔阿姨的,滕安勇总是和他们亲热起来,认真、耐心、细致地与病患沟通交流。仔细询问他们用药剂量和服后效果,指导病人制定日常饮食计划,督促改掉不良健康习惯,并为他们拟出健康保健方案。

寒来暑往。这一走,就走了多年。在游走行医实践中,滕安勇亲身感受到病人也更需要精神呵护促进健康。他说,其实,很多老年人虽然需要健康的饮食调理,但长期陪护也是必不可少的,陪伴交流能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白,精神状态好了,免疫力自然会增强,对抗疾病和病情恢复都有好处。正是这样,在村里下乡走访这么多年,滕安勇比谁都清楚哪家的老人情况怎么样,老人是不是真的需要看病吃药,他都了如指掌。

现在,在沙埂村只要滕安勇一说话,老人们就肯听。所以他也愿意多上门看看,多陪陪老人们,多聊聊几句,多叮嘱几声,老人们都非常开心。这不仅化解了老人们的心结,更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与其说滕安勇把到群众家上门看病作为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他履行了一份执业医德责任,把健康和快乐带给了一方村民。长期以来,他背着10多斤药箱器械,进组入巷,挨家挨户。群众说,他总是微笑,从没听过一声抱怨。(陈旭  郭登安)


【详情】
时间:2019-11-20 09:44 来源:城关镇

“感谢谷瑞公司的帮助,使我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增强了我的脱贫致富信心”,近期,干汊河镇朝阳村张湾村民组贫困户方武风向走访她的干部激动地说:今年,我在安徽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黄姜种植基地务工,获得收入1.5万元,加上家庭养殖收入和儿子到县城打工收入等收入总计4万元,不仅稳定脱贫,而且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TIM图片20191106152414.jpg

如今,在干汊河镇,像方武风这样在安徽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姜种植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共有16户,他们通过在基地就业平均年增收1.1万元。素有“生姜之乡”美称的干汊河镇种植生姜历史悠久。相传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始种植生姜。由于该镇位于杭埠河两岸,独特的沙土,天然的山水,优良的小气候,群众优良的种植传统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使本地的生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质地,出产的生姜属姜中极品。本地生姜以色淡黄冠名黄姜,质脆嫩,味香辣,营养价值高、食药同源而享誉海内外。

早在2016年,安徽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思年为了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干汊河镇生姜这一土特产品,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积极筹划发展本地生姜产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经营主体”的形式,兴建黄姜种植基地,从当地生姜种植农户中收取本地姜原种,通过选育扩繁,示范种植优质生姜。该公司于2019年,通过获得宣州区结对帮扶项目资金280万元支持,在朝阳等村建立280亩黄姜种植基地。今年该基地黄姜长势良好,亩产达到2500公斤,亩收入达一万多元,直接带动16户贫困户就业实现年增收17.6万元,人均年增收1.1万元,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经营主体”的形式,实现资产收益分红带动10个非贫困村123户贫困户年增收 14.8万元。


【详情】
时间:2019-11-20 09:44 来源:干汊河镇

f929fe6dae8bba280a72f34c086217c.jpg

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镇域面积56.2平方公里,是“安徽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目前,桃溪镇共辖12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居委,219个村民组,7154户,29000人。有龙舒、红光、老街三个集镇段,主沟渠23公里,镇村主干道56公里。自2017年全面清除废旧塑料生产以后,又陆续迁出境内的大规模畜禽养殖业,这两项行动的开展对从根本上改善桃溪生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2016年开始的以“垃圾治理”为先导的农村环境治理“三大革命”,使得桃溪镇真正走向生态宜居之镇。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即“垃圾治理”工作率先进行并且逐步提升。

早在2016年,该镇就全面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并走在全县前列。他们从抓垃圾治理试点开始到全面铺开,一步一个脚印。该镇先是选定环境较差的金圩村作为试点村,利用半个月时间,先行先试、效果明显。随即组织全体镇村街干部现场观摩学习,召开工作推进会,邀请了县行政执法局领导到会进行指导,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将此项工作不落一村,全面铺开。

农村垃圾分散广、存量多,群众随意乱丢垃圾陋习长。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清理垃圾、割除陋习也难一撮而就。循序渐进最为务实。该镇党委、政府适时组织召开观摩提升会,学先进、找差距、定任务。2016年洪灾后,在县相关单位的帮助下,仅用3天时间即清理4500吨灾后垃圾,无害化处理3万多头(只)家禽家畜尸体。

2017年该镇在此基础上再全面提升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做到“五个到位”、“三个创新”。

“五个到位”是指:人员配备到位、设施配备到位、资金筹措到位、机制建立到位和检查考评到位。其中:人员配备到位是指按每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全镇共配备保洁员64名。设施配备到位是指在2016年的基础上,2017年全镇又投入370万元,累计建立垃圾中转站42座,垃圾收集点1520处,配备垃圾桶2100余个,8吨垃圾清运车2台,垃圾清运平板车(电瓶车)86辆,割草机13台。资金筹措到位是指按照村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兜底的筹资机制,通过理事会,对环卫经费进行合理运行。机制建立到位是指该镇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桃溪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桃溪镇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建设标准》、《桃溪镇垃圾处理有偿服务资金管理办法》、《桃溪镇环卫设施建设购置、管护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方面、方法和一系列奖惩机制。检查考评到位是指严格按照“日督导、周通报、月考评、年总评”考评机制运行。

“三个创新”是指:各村建立了环卫工作站和垃圾回收超市,在群众中开展评比活动,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新模式。通过工作站的建立,使环卫工作从“游击战”变为“正规军”;环卫超市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环卫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评选“最美村庄”、“星级卫生清洁户”、“优秀保洁员”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镇人民积极参与“三大革命”工作。

二、厕所革命先行试点,整村推进,分步实施。

该镇开展的厕所革命主要是将旱厕改成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型的厕所。即:粪便从便池通过水冲由管道进入三格化粪池第一格,经过沉淀、微生物分解,臭气通过排气孔外排。积水粪便累积满格后通过管道自然溢出至第二格;在第二格再经过沉淀、微生物分解、累积,满格后通过管道自然溢出至第三格;同样,在第三格再经过沉淀、微生物分解、累积,满格后通过管道自然排出化粪池外。这样,水冲粪便经过三次沉淀、微生物分解后,已经达到可以浇灌使用的标准了。具体做法:

(一)先行试点。先期在龙舒、枣林等村试点,并组织全镇所有村(街)现场观摩。在龙舒村,时任该镇党委委员、龙舒村党支部书记束实同志介绍说,该村平均每户改厕需要花费2000元左右。县里按照每户1200元的标准补助到户,剩下的缺口由镇补一点,农户自己掏一点。

(二)整村推进。改厕工作该镇采取的模式是整村推进、分年实施,2017年先在龙舒、枣林、红光、金圩四村实施,截止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全镇改厕任务。

(三)建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联建和户建方式。联建是指多户联合建厕所,成本相对节约。户建指一户单独建一厕所。

三、污水处理逐步推开。

先从新建小区和企业开始,在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量相对较大,所以建设污水处理厂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主要做法是实施雨水污水分流。雨水直排,污水必须经过专用管道,导入污水处理厂里的污水处理池,经处理后方可使用。目前该镇共建污水处理设施14座,累计日处理污水约420吨,已全部投入运行。2019年正在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600吨。污水塘口通过整治,建成人工生态湿地20余处,面积超10000平方米。

“三大革命”使农民朋友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改善了农民朋友的家庭居住环境,提升了镇域颜值,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生活质量。这是农民朋友们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三大革命”的切实开展也让桃溪成为宜居之镇、生态之镇。(周敏)


【详情】
时间:2019-11-20 09:42 来源:桃溪镇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和学生书写水平,11月9日,舒城县2019年“新华杯”中小学生写字比赛在城关三小西校区成功举行。县教育局党组成员、教研室主任李德政,六安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舒城分公司总经理朱传斌等亲临比赛现场督查指导。

本次比赛分小学组和初中组。比赛项目小学组分铅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初中组分硬笔字和毛笔字两个组。书写内容由自选内容和规定内容两部分组成,比赛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全体选手全部现场书写,共有来自全县各中小学校1200余名学生参加。

上午9点,选手们陆续走进考场,个个面带笑容,信心十足。比赛中,选手们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从横竖撇捺、起笔收笔可以看出他们平时坚持练习写字的“功底”扎实。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就在选手们的笔下诞生,高质量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县中小学生写字和书法教育的成果。

据悉,现场比赛结束后,县教育局教研室将组织专家评委根据比赛规则,公正、公平的对所有作品进行筛选,通过反复对比和交流,最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杜全发)


【详情】
时间:2019-11-20 09:41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