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固定会堂”搬到“流动会场”,六安市舒城县舒中村在“小板凳”上议事已成为一项工作制度。每当涉及村民重要事务,村里就把“议事堂”搬到村庄,通知所有村民到场,把有关这一片乃至全村的小事、大事都要在这“一堂课”上弄个明白,定出个答案。
“会前大家都看了正在建的大棚蔬菜基地,想必大家都了解了。”村支部书记林绪胜说,“刚才我又把大棚蔬菜基地建成后的运作、收益分配等方案向大家解读了,大家讨论讨论,看看对这个方案有无意见。稍后表决!”
“有意见的,请提出来”,林绪胜环顾全场,没人说话,“同意建设方案,请举手!”全体村民齐刷刷地举手赞同。原来这块84.2亩土地,在整治前易旱易涝,大多数是一片荒地,涉及汪圩片6个村民组、113户。不能种、效益低,一直是群众“心头病”,村两委也十分着急。
盘活这块资源,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成为舒中村两委今年操办的大事,今年5月这项实事顺利落地。通过项目引领,结合村情和因循蔬菜产业优势,投入200万元,计划建设高标准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同步整治周边的沟塘路渠,保证旱能灌、涝能排。
在“小板凳”会上,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暖民心”办实事等也都是重点议事。“小板凳”会成为察民意、通民情、暖民心、解民忧的重要窗口,架起了一座干群“连心桥”。(郭登安)
坐落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西南山区的晓天“川藏线”今年五月正式开通运营,为广大游客增添了短途出游的好去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农特产品的销售,使大山里的农户增产增收。
晓天“川藏线” 位于舒城县晓天镇与潜山县官庄镇交界处,贯穿晓天镇苏平,张田,驮岭三个村,最高处海拔1000米,全线长30公里,因山高路窄,弯多坡陡,以险峻著称。
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去年10月,晓天镇利用崎岖蜿蜒的山路,打造一处以自行车骑行、摩旅、徒步旅行等户外挑战为主题的探险胜地——晓天“川藏线”。沿途有梯子岩瀑布群,200多年的古松树群,寓意美好的三生石,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等有十几处自然景观,山岭开阔处都建有观景台,吸引了许多周边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晓天镇未雨绸缪,利用茶叶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升茶叶品质,让茶乡更香。晓天镇党委副书记杨爱琴说:“张田村的茶园大多都是高海拔,它是本地的老品种,品质非常好,但是由于摘功和炒制不是特别的讲究,我们请了专业的培训老师之后,把这款好茶制出来了,也让大山里面的好茶变得更好。”
晓天“川藏线”海拔高,无污染,农特产品品质优良,深受游客喜爱,当地群众看到这一商机,纷纷从事种养殖业,主动返乡发展旅游业。
在外打工多年的余政来回到家乡,将自家闲置房屋改建成精品民宿,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能挣到额外的养老钱,吃上“旅游饭”。晓墅人家民宿负责人余政来说:“去年我就开始养殖蜜蜂,菜园我也在打造,包括我的鸡都自己养的,住宿提供了十几个房间,目前容纳18到20个人。通过我这一个窗口,把附近老百姓生产加工的山芋粉丝、葛根粉、茶油在我们这作为一个点,把土特产品推广出去。”(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胡帅 吴琪 潘成敏)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产业兴旺、村民致富,积极探索“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江淮地区一带,只要提起张母桥,很多人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挂面”,张母桥挂面产自安徽省舒城县张母桥镇,因其独特的“味美、筋道、爽滑、不浓汤”等特点,成为合肥、舒城、六安等地群众喜爱的一道美食,其制作工艺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被称为古代手工食品的“活化石”。
目前,张母桥镇有50多家挂面加工作坊,形成了“挂面一条街”,都是一代一代祖传的“挂面”世家。张母桥挂面因手工制作,从面粉到面条成形,一般都要做16个小时以上,一户一天只能做约200斤的面,且多在冬季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传承传统手工艺,这个镇结合招商引资,推行“支部+公司+群众”的运营模式,建设规范化手工挂面厂房,包括晾晒间、操作间、原料库房、包装间、成品库房等,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口碑。
下一步,舒城县将通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有一定基础的手艺人和想要学习非遗手艺的村民打造非遗工坊,一方面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另一方面让群众增收致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吴东海 李循 刘海燕)
6月21日下午,舒城县融媒体中心团支部到陶因路小学开展端午节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陶因路小学近百名师生参加活动。
活动中,舒城县融媒体中心团支部的团员青年们向学生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家风文化。给同学们讲传统美德故事。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知识问答、诵读端午经典诗文、做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还给同学们送去学习用品,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文化魅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赵旭泽)
六月的棠树大地,微风吹过,一望无际的水田,绿意盎然,刚插好的秧苗叶子,迎风摇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利用当前晴好天气,拉开了2023年水稻机插秧的序幕,为全年水稻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刚下过几场雨,该乡邱岗村种粮大户朱东平来到田间,查看秧苗长势情况。“虽然下了几场大雨,但影响并不大,因为我们秧苗的品种优良,科技含量水平高,适应自然天气变化的能力强。”朱东平说。
在棠树乡西塘村高标准农田的机插秧现场,水稻机插秧工作正式展开。运盘、摆盘、装车、前进、快速推进等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棠树乡烽西村全程机械化技术员张师傅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摆放在机身前的水稻秧苗随着插秧机前进的节奏,整整齐齐地“跳”进水田,秧苗在阳光下焕发出盎然生机。
过去,育秧靠人力,流程繁琐。现在,采取机械化育秧,以插秧机替代人工栽插秧苗,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移栽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插秧效率高,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为确保该乡2.5万亩水稻机插秧任务高质量完成,该乡前期在抓好大棚育秧的同时,对机插秧操作手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和实战化练习。在西塘村机插秧现场,棠树乡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全乡水稻机插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下一步,棠树乡将积极探索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节,加快水稻机插秧及人工插秧进度,全面完成2023年水稻种植任务,在保障“米袋子”的同时,更充实农户的“钱袋子”,实现粮食丰收、农民富足、产业兴旺、生态可持续的美好愿望,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丰”景。(作者:王韬)
“各位网友,知道这小巧的、绿莹莹的糕点叫什么吗?对了,绿豆糕,端午节的标配。”6月17日早晨,温暖的阳光洒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百年老街的小灰瓦上,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兰花书记”的镇党委副书记杨爱琴来到程记糖坊,拍摄端午民俗活动的推介视频。
位于舒城县西南山区的晓天镇历史文化底蕴浓厚,逢年过节、迎亲嫁娶、节令农事等依然保留着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礼仪和传统习俗。比如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位于百年老街的程记糖坊便开始忙碌起来。程记糖坊两代人都从事各种传统糕点的制作,至今已40年了,如今程记的大儿子程松、儿媳王金莲继承祖业,依然在每年的中秋节制作月饼、端午节制作绿豆糕,将这份香甜的味道、浓浓的乡愁送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游子的渴望里。
“现在,在我们镇,每年坚持做月饼和绿豆糕的作坊为数不多,但我家始终没有中断过。”程松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晓天人,把父母的手艺传承至今,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钟爱,也是一种情怀。同时,还能在这两个节日期间挣点收入。“平常,我们两个都有自己的工作,这个就当是赚点外快。”王金莲说。
程记糖坊在端午节前夕制作绿豆糕。
每年,程记糖坊的月饼和绿豆糕都是“限量版”的,有的客户是通过镇官方抖音号“爱晓天”得知的,有的是口口相传的,更多的是老客户,供不应求。“如今,惦记和品尝这些传统糕点,更多的是一种回味、一份对亲情的珍惜,对传统习俗的留念和难忘。”“爱晓天”抖音号主播杨爱琴说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在朱河村“晓天河农家乐”内,经营者何桃红正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在整理包粽子的原料,为端午节前的民俗节庆活动做准备。“这几年,在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号召下,我们这里的农家乐和民宿迅速启动,‘晓天河农家乐’就是在这几年火起来的。”何桃红说。“晓天河农家乐”一开始只是做做几桌饭菜,随着到山区体验的客人越来越多,就顺势办起了民宿。今年五一期间,客房天天爆满,连同餐饮在一起,挣了7万多元。
在风景如画的随园小墅农家乐,来自合肥的章先生一家人正在民宿前的院落内一边品尝小兰花茶,一边调制橡栎粉。橡栎粉是晓天镇的特色农产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当地列入产业强镇项目,由其作原料的一系列食品受到了广大外来游客的青睐。“这是风景好、空气好、食材好,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体验茶叶采制、品品特色农产品,周末住上两天,既玩得轻松,又能让孩子接触认识大自然。”章先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风景如画的随园小墅民宿一角。
近年来,晓天镇在实施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传统民俗和特色美食的挖掘、培育和传承,与现代文化消费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思路,以新颖的旅游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几年来,晓天镇相继加大了对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绿豆糕和包粽子等传统习俗的包装和宣传力度,加大扶持当地特产小兰花茶、橡栎和葛根粉及粉丝等系列食品的开发和加工力度,举行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扇旗袍秀表演、传统农事趣味运动会和怀旧音乐节等,吸引了大众眼球,增加了游客的体验乐趣。
举办非遗产品蒲扇旗袍秀。
“这些特色项目的运行和推广,不但打响了我们当地的旅游品牌,很好地弘扬和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广大村民还由此增加了收入,可谓是一箭双雕。”分管旅游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杨爱琴说。(丁文新)
当前,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防溺水安全宣传和防范工作进入关键期,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坚持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网”,为全县广大中小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在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四年级二班,一堂主题为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班会正在进行。班主任老师结合安全教育平台给孩子们讲解、普及夏季游泳安全知识,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危险水域,保护自身安全。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吴方娣说:“在日常安全教育工作中,我常带领学生们借助安全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防溺水等专题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防溺水微课等形式供学生们学习,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束玥芃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老师每天都会利用开班会的时间叮嘱我们少去河边,而防溺水的‘六不准’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为扎实推进防溺水工作,筑牢防溺水安全屏障,全县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结合实际,压紧压实安全责任。通过学校公示栏、学生手抄报、主题签名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相关防溺水知识,切实有效地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安全稳定。(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郑昌伟 潘成敏 常亚)
连日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抢抓晴好天气,组织千台收割机奋战三夏,全力抢收23万亩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在千人桥镇韩桥村,舒城县山林粮食种植合作社种植的1000多亩小麦长势喜人,全面进入收割期。为了及时将小麦收割入仓,合作社调运六台收割机有序推进收割进度。舒城县山林粮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迎波说:“这两天天气很好,我们正在进行小麦抢收,平时我们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七八十亩,(现在)我们采取歇人不停机,力争在雨期来临之前圆满完成小麦收割任务。”
三夏抢收期间,舒城县共有23万亩冬小麦全面进入成熟期,为了把成熟的粮食安全送到粮仓,舒城县要求粮食主产区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趁晴抢收。此外,舒城县在集中全县收割机械的基础上,主动联系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将收割机的数量提高到1000台以上,全力打响小麦抢收攻坚战。舒城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彭观勤说:“当前正是我县小麦成熟收割最关键的时期。我们总共调集60多家机收社会服务化组织,组织1000多台收割机开展小麦夏收机收服务,预计五天内全面完成小麦的收割任务。”(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汪亚飞 潘成敏 常亚)
5月下旬,正是蓝莓上市的季节。连日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金品园蓝莓种植基地的工人们正在忙碌地采摘着蓝莓鲜果,这些蓝莓鲜果将陆续运往上海、嘉兴、无锡等地进行销售。
近年来,舒城县城关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开展蓝莓种植和苗木培养。基地总投资800多万元,种植蓝莓6万多株,分早熟、中熟、迟熟三类品种,每年收获蓝莓100多吨。其中大部分鲜果供应市场,其余部分用于生产果酱、果酒等深加工的原料。目前公司已生产“金品园”系列果酱、果膏等5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的蓝莓长势很喜人,我每天都来这里采摘,能为家里多挣点收入很开心。”一名采摘工人笑着说。
蓝莓种植基地解决了周边100多名农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此外,基地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00多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武娟)
今年以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在巩固名优茶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夏秋茶生产,努力把“三化茶园”的优势产能,转化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入夏以来,舒茶镇九一六茶厂正组织村民采摘茶叶鲜叶,生产“舒茶红”优质红茶。舒茶镇九一六茶厂共有“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500多亩,为进一步提升“三化茶园”的经济效益,九一六茶厂投资引进两条红茶标准化机械生产线,大力提升红茶的制作工艺、技术标准以及茶园产量。舒茶镇九一六茶厂负责人陈吉品说:“今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生产有5000斤红茶,标准化良种园每亩能采摘100多斤鲜叶,增加了采摘工钱大约是20多万元。”
在南港镇小麦岭茶厂,企业正加班加点的生产夏秋黄大茶。从5月份开始,小麦岭茶厂承包的1000多亩标准化茶园同时进入夏茶采摘期,茶农们将采摘的茶草源源不断的送到企业进行机械加工。南港小麦岭茶厂负责人徐传山说:“这是我们生产的第一批夏秋茶,生产周期大约能延伸到七月中下旬,全年的产量大约在50万斤,产值能达到500万元。”
据了解,舒城县现有茶园13.6万亩,年产干茶4000吨,亩均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夏秋茶资源浪费是制约全县茶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了切实抓好茶叶生产,舒城县把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三化示范茶园创建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茶叶大户生产夏秋茶。舒城县农业农村局茶叶办主任袁先安说:“现在我们各地的茶农包括茶叶企业大户都在生产夏秋茶,夏秋茶茶企、茶农主要生产黄大茶、大兰花、红茶类,每亩茶园可以增加10到20斤产量,增加产值在1000元左右,这样不仅提升了茶园的生产效益,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同时也延长了茶叶的生产链。”(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汪亚飞 潘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