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h.anhuinews.com/szxw/202505/t20250501_8440302.html?_refluxos=a10

微信图片_20250502161018.jpg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编辑: 武宇


【详情】
时间:2025-05-02 16:19

​http://ah.anhuinews.com/szxw/202505/t20250501_8440302.html?_refluxos=a10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编辑: 武宇


【详情】
时间:2025-05-02 16:06 来源: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建设中的合肥市锦绣大道(上海路-山东路)工程项目。安徽建工建设投资集团供图

建设中的合肥市锦绣大道(上海路-山东路)工程项目。安徽建工建设投资集团供图

1234567

人民网合肥5月2日电 (记者周坤)机器轰鸣、焊花飞溅,节日里的建设工地依旧热火朝天。“五一”期间,安徽建工建设投资集团的建设者们立足本职岗位,奋战在施工一线,抢抓黄金施工期,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劳动奋进之歌。

前不久,合肥市锦绣大道(上海路-山东路)工程项目完成全线沥青摊铺贯通关键节点,向着全线交工交验目标全力冲刺。“五一”期间,该项目团队正以“保质量、抢进度”为目标,统筹推进绿化工程及验收移交准备工作,保证节点目标如期达成,为区域交通提质升级注入关键动力。

走进合肥市蜀山区SS11-G-05-02号地块施工现场,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数十台塔吊高耸挥舞,混凝土泵车轰鸣作响,运输车辆穿梭如织;数百名工人奋战一线,钢筋绑扎、模板支设与焊接作业同步推进,焊花飞溅如星。

该项目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配合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人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施工模式。项目管理人员昼夜轮班作业,全力抢抓工期,冲刺五月份封顶目标,为蜀山区产城融合发展再添新动力。

放眼安徽的不同地市,建设者们用勤劳和汗水谱写感人的“奋进者之歌”。在安徽省太和县人民路颍河大桥项目施工现场,70余名建设者正抢抓黄金施工期,向着主桥结构贯通目标全力冲刺。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钢箱梁主体、桥面板、拱肋合龙等主体工作。“五一”假期里,项目启动吊杆张拉作业,同步推进水平系杆张拉与涂装收尾,实现多专业立体施工,向着完成全桥主体施工节点发起最后冲刺。

在安徽省霍邱县城西湖畔,S20长固高速霍邱至皖豫界段02标项目施工现场,项目建设者坚守岗位,掀起桩基施工高潮。

在城西湖特大桥等控制性工程现场,旋挖钻机、吊装设备交叉作业,施工人员争分夺秒推进桩基施工。项目采用“平行流水作业”模式,通过优化工序、增加机械人力投入,抢抓施工黄金期,确保工程进度按期推进,主体工程全面铺开。

江淮大地上,一个个建设者用坚实的臂膀扛起城市建设的重任,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美好生活的蓝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内涵。

(责编:苏恒、韩震震)


【详情】
时间:2025-05-02 15:58 来源:人民网

“五一”假期将至,安徽各地以生态自然美景为底色,推出系列特色活动,激活多种新业态,推动全省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在黄山市各景区景点,许多游客已经提前到来开启假日旅游模式。今年“五一”假期,黄山各县区将自然风光、非遗民俗与时尚元素完美融合,计划推出非遗巡游、音乐节、快闪演艺秀等多场特色活动,同步激活多种新业态、新玩法,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在中国传统村落——歙县杞梓里镇坡山村,游客们可以乘滑翔伞“云端漫步”,从空中俯瞰如诗画般的田园景致。

游客 常书静

在空中的时候,你俯瞰这个连绵蜿蜒的山脉,衬托这些古老的村落,那个感觉真的是太奇妙了。这个地方真漂亮。

随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极具徽风皖韵的特色民宿节前预订量持续攀升。不少民宿还推出了“非遗体验套餐”,假期预订已接近满房。

黄山市歙县某民宿 主理人 郑文坚

住宿预订“五一”期间比较火爆,主要的客人都是来自江浙沪,他们来我们这里体验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的是体验我们徽州文化。

作为全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首批项目,老芜湖海关经过精心修缮后,在五一假期之前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了解芜湖海关百年历史,还能在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感受老建筑的新活力。

游客 苏文

非常非常地惊喜,看到了这个里面的这样一个布局,还保留着以前这个西洋建筑内部的一个构造,包括一些芜湖本地的一些历史文化。

为迎接八方游客,芜湖市各大景区景点在五一假期将推出多项特色活动。其中,芜湖方特旅游区将推出动漫嘉年华和“唐潮盛会”国风主题活动,并延长营业时间至晚间21点。此外,马仁奇峰、鸠兹演艺小镇等景区也将推出戏曲展演、非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让游客尽享假日欢乐时光。“五一”假期,恰逢亳州“芍花节”,当地围绕“芍药+中医药”主题,筹备了一系列融合历史人文与康养休闲的文旅活动,邀请海内外游客前来沉浸式感受“药香酒韵”里的亳州魅力。 

上海游客 黄建英

又能观赏(美景),又能学到中药的一些文化,我觉得很好。带着家人我们正好逛一逛,很有收获。

记者从省文旅厅了解到,今年“五一”假期,安徽省将以“春游江淮,乐享五一”为主题,推出200多项重点活动,1500多项系列活动,满足广大游客对品质出游的期待。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副厅长 胡敏

“五一”我们会组织很多的新业态和消费场景,包括低空体验、主题乐园、夜游街区、民宿度假等100处代表性的场景。我们也通过文旅来拉动消费,提振我们消费的信心,同时也在消费当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详情】
时间:2025-05-01 15:10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Screenshot_20250501_150136_com_tencent_mm_MMWebViewUI.jpg

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videoDetail/1291/1434226.html?isShare=true

每一滴汗水都闪耀光芒,每一次坚持都书写不凡。车间里的专注,农田里的耕耘,高楼上的坚守……你们用双手托起时代,用肩膀扛起生活。今天,向所有劳动者致敬!愿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每一份热爱都有回响! (策划:徐国康 拍摄/剪辑:王珂 音乐:朴树《平凡之路》)


作者:徐国康 王珂

编辑:何明

【详情】
时间:2025-05-01 15:06

1991年的夏天,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的硕士毕业生李立新,带着一摞专业书籍和满腔热忱加入了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公司”)。

李立新。东华公司供图

李立新。东华公司供图

30多年后的今天,他成为这家国际性工程公司的“掌舵者”,带领企业开拓创新,融入化学工程波澜壮阔的奋进浪潮。

技术“破冰”

20世纪90年代末,三聚氰胺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种被誉为“化工多面手”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树脂、涂料等领域。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危机——其生产过程存在副产尾气难处理的问题,带来了环境隐患。

年轻的李立新抱着不服输的劲头,带头进行技术攻关。

“那时候计算软件等配套能力比较弱,我们设计过程中所需的大量基础数据无从获取。”李立新回忆,为了攻克难题,他就跟同事一起,进行多重的方案比较,一遍又一遍地筛选。

经过3年努力,李立新和团队开发出“三聚氰胺尾气制尿素工艺技术”,成功将废气转化成高价值商品,为中国三聚氰胺行业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005年,李立新扛起公司经营部主任的重任。上任伊始,他就开始大力推动“技术经营”。

“工程技术专家既要能仰望星空,更要能脚踏实地。”李立新坦言,只有掌握产业趋势和先进技术,才能赢得市场主动权。

20世纪70年代,涤纶面料成为众所周知的稀罕物。而背后推动这场中国“穿衣革命”的功臣,是一种名为“乙二醇”的化工原料。当时,这种原料面临着很严重的进口依赖。

为攻克这个技术短板,2008年,李立新和团队用18个月时间调研了国内外众多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研发单位,促成了东华公司和高化学公司关于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工艺技术的全面开发合作。

李立新说,得益于“乙二醇”这种产品国产化的技术开发,中国的纺织可以说在全球拥有绝对的竞争力。

“创新先锋”

无论是作为一名扎根一线、与技术难题近身搏斗的技术人员,还是作为引领整个公司航向的“掌舵者”,李立新对科技创新始终保持着孜孜以求的态度,骨子里始终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技术创新的道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李立新感言,“从0到1”的突破,宛如在荒芜之地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每一次试验,都是向未知领域的勇敢迈进;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李立新带领团队在创新的征途中攀登险峰、穿越迷雾,摔得灰头土脸又倔强爬起。

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催生出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为中国化工产业的前进尽了一份力。

“以我们研发出的世界上第一套用煤生产‘乙二醇’的产品为例。十几年来,这项先进技术在25套装置中成功应用,推动了乙二醇产业大规模工业化的实践。”李立新介绍,“乙二醇”的国产化,让其价格相比20世纪90年代,降了一半以上。

“创新是不容易的。我非常有幸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化学工程的崛起,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践行者。”李立新说。

追求卓越

2021年9月,李立新任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成为这家公司新的“掌舵者”。

他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创新构建技术带头人管理机制,紧紧抓住技术团队建设发展这一关键抓手。在他的精心布局与推动下,公司在10余个行业和20余个专业方向,培养造就了一支百余人的技术人才队伍。

绿色化工转型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李立新带领团队果断出击,优化调整传统市场经营布局,将市场与技术紧密结合。他们依据行业发展划分经营区域,全力推行“技术营销”,在“T+EPC”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目前,中国化学东华公司正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李立新积极带领企业扬帆出海,从市场、区域、产品和管理等多方面实施差异化经营,巧妙规避了同质化竞争。

工作中的李立新(左3)。东华公司供图

工作中的李立新(左3)。东华公司供图

2021年,东华公司海外业务合同额仅为8.69亿元,占当年总合同额的7.24%。而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合同额达到了87.55亿元,占总合同额的39.29%。短短三年,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同时,公司在南美洲、南部非洲、东南亚等地市场形成了显著竞争优势,成功让东华公司的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李立新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东华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2025年3月,东华公司发布了2024年上市公司年报,总合同额达到了222.85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85.74%;营业收入88.62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47.63%;归母净利润为4.10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64.66%。

虽然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但追求卓越的李立新,目标不止于此,他想让东华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工程公司。

“这是每一位东华人勠力同心、携手奋进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我们不断前行、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李立新说。

从技术人员到上市公司“掌舵人”,李立新用34年的不懈奋斗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隆重表彰242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李立新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参加表彰大会。

“这枚沉甸甸的奖章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科技创新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李立新这位永不停歇的攀登者,正带领东华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高飞跃 王颖 程燕)

(责编:苏恒、韩震震)


【详情】
时间:2025-05-01 14:58 来源:人民网

记者 李浩 杨竹 许昊 通讯员 宗禾

劳动托举梦想,奋斗成就伟业。4月30日上午,安徽省庆祝“五一”暨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合肥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梁言顺出席并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领导费高云、钱三雄、单向前、张韵声、何树山、李中出席。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主持会议。

上午9时30分,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何树山宣读表彰决定,梁言顺等省领导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会场时时响起热烈掌声。随后,劳模先进代表分别发言、宣读倡议书。

梁言顺在讲话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表示诚挚慰问,向奋战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他说,新时代以来,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大显身手,在服务群众最前沿辛勤付出,在守护安全第一线勇挑重担,推动安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梁言顺指出,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要求,永葆政治本色、坚定不移跟党走,聚焦中心大局、当好发展主力军,保持创新锐气、锻造过硬真本领,学习劳模先进、引领社会新风尚,努力创造更多并跑领跑的新业绩。

梁言顺强调,全省各级工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始终做职工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娘家人。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动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编辑:殷骁


【详情】
时间:2025-05-01 14:56 来源:安徽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安徽考察,亲自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本报记者到省内多地采访,欣喜地看到广大干部群众家家有喜事,户户有变化。干部群众都有很多心里话,想向总书记汇报自己的工作新成绩、生活新气象、家乡新变迁。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潘进:“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潘进说,2020年,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是大别山地区唯一入选的烈士纪念设施试点单位;命名“红军广场”“红岭公路”等红色文化地标580多处,让红色景观处处可见、红色精神时时彰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红色旅游收入年增长20%以上……科技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创意完美融合,使红色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更具传播力。“我们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拍摄红色视频、开发红色课程、印制红色绘本、体验‘红旅征程’等,拓展讲述红色故事的载体和方式,在更多孩子的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潘进介绍,现已拍摄了烈士陵园专题片和10个红色故事视频,编写一套共10本的有声红色绘本,同时突出抓好青少年红色教育,在中小学开展“一周一堂红色课”活动。红色文旅是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近年来,金寨县深入挖掘“红军摇篮”的历史底蕴,在城市周边重要节点建设红色雕塑、树立红色标识、宣传红色文化,在村头小巷等公共场所点缀红色元素,全面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依托产业,精心设计“红色教育+茶旅体验”“红色+民宿”等特色线路;举办红色主题赛事,以“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为目标,举办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将红色旅游推向新的高度,成为传播大别山革命精神的红色高地、旅游胜地、示范基地。

“弘扬红色文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潘进表示,将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大力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文艺产品,持续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畅。记者:江敏 范孝东 方舢 班慧 李浩

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兰香:“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上了岸能致富”

今年3月20日,由陈兰香与其他薛家洼上岸渔民共同入股成立的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建立党支部。受访者供图

长江蜿蜒,流至马鞍山段,天门中断,转而北上,东岸便是薛家洼。融融春光里,不少市民在此休憩漫步,目之所及,皆是水清岸绿。然而,曾经的薛家洼,生态问题突出,“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度给当地市民带来深深的困扰。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启动长江东岸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并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禁渔和渔民退捕转产工作。与薛家洼生态环境一起发生转变的,还有上岸渔民陈兰香。这位大名鼎鼎的“三姑娘”,如今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陈书记”。

今年3月20日,由陈兰香与其他薛家洼上岸渔民共同入股成立的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建立党支部,她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上了岸、稳得住、能致富,今后我将带领支部党员和公司员工继续跟党创业,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陈书记信心满满。信心来自底气。从最初的7个人到现在70多人,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已从保洁、保安拓展到公园养护、道路绿化等多个方面。“2024年,年终分红20万元,4年累计分红总额已达68万元。”陈兰香介绍,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每年合同额基本保持约20%的增速,发展势头喜人。而在这背后,作为公司负责人的陈兰香没少下功夫。创业之初,渔民出身的她不懂怎么拟合同、做预算,就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学习相关知识。创业过程中,入党,是陈兰香一直以来的心愿。一年多前,她正式成为一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投身长江护渔、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活动之中。陈兰香还担任马鞍山市人大代表、雨山区政协委员,履职期间多次提交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建议。(记者:江敏 范孝东 方舢 班慧 李浩

阜南县利民村党总支书记郭利强:“我们村被评为省第二批‘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

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这几天,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的一处工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不时响起,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这是利民村适应性农业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建设现场。“按计划7月项目就能完工,正式运营后,村里的农产品在这里就可以进行加工。”利民村党总支书记郭利强对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地处蒙洼蓄洪区的利民村,过去因为水患较多,产业发展存在不少制约。不过,近年来当地依据蓄洪区内地势低洼,湿地、滩涂地较多的特点,按照“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起了适应性农业。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观光农业助增收。”郭利强用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出适应性农业的发展模式。不过,产业发展仍存在明显的瓶颈。这几年,村里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发展适应性农业,过去由于没有厂房和冷库,农户大多就近卖往曹集镇周边,再被商贩收购后运往合肥等地进行深加工,不仅运输成本高,市场销售单一,而且附加值也很低。为给适应性农业找出路,利民村去年着手解决建设用地匮乏问题,通过资源整合,盘活闲置低效厂房和学校,并借助财政扶持资金建起标准化厂房。未来,当地主要农特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价格“翻身”,卖上好价钱。生活好起来,还要美起来。在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整洁的硬化路穿村而过,庭前屋后绿植环绕,淮河大堤上的观景台成了网红打卡点。利用村内2.3公里淮河大堤、滩涂湿地、庄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利民村拓展开发了淮岸原乡、康养休闲、智慧农业和农事研学等,过去的水患之地变身增收福地。“去年4月,我们村被评为省第二批‘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接待游客10万余人。”郭利强说,下一步将持续做强乡村富民产业,让乡亲们过上更红火的日子。(记者:江敏 范孝东 方舢 班慧 李浩

本源量子党员先锋攻关小组:“首次成功突破量子计算极低温制冷关键核心技术”

图为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受访者供图

作为21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前沿科技之一,量子计算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确保技术研发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2022年,本源量子组建了两支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的党员先锋攻关小组,深入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坚。

稀释制冷机作为构建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核心设备,相当于“量子计算空调”,为超导量子计算芯片提供极低温运行环境,是维持量子态稳定性的核心装置。然而,这一核心装置此前却被国际厂商牢牢占据。加速打破困境,势在必行。2022年6月,党员先锋攻关小组负责人之一、本源量子深冷研发中心总监张俊峰带领团队开展技术突围。参与攻关的队员们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功夫不负苦心人,2023年,本源量子深冷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的本源SL400国产稀释制冷机下线。这是中国科创企业的研发团队首次成功突破量子计算极低温制冷这一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坚的脚步从未停歇。2024年,张俊峰带领团队再次实现技术升级,成功研制出本源SL1000稀释制冷机,能在-273.05℃的极低温下提供1000微瓦冷量,满足100+位超导量子芯片运行环境搭建条件。这标志着我国在稀释制冷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质的飞跃,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国家的优势地位。党建聚合力,科研攀高峰。本源量子党员先锋攻关小组成员均来自一线岗位,自小组成立以来,小组成员深度参与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中国首套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首个自主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首款自主量子芯片设计软件“本源坤元Q-EDA”、我国首条自主量子芯片生产线等多项科研成果攻关。(记者:江敏 范孝东 方舢 班慧 李浩


【详情】
时间:2025-04-30 19:40 来源:安徽新闻网


漫画作者:史文莉.png

  五月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洒在每一位劳动者的身上。在这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属于全体劳动者的节日,是对每一位用双手创造价值、用汗水浇灌梦想之人的崇高礼赞。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远古时期祖先们打磨石器,开启人类文明的曙光,到如今科研人员探索宇宙奥秘,推动科技飞跃,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铁人”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的艰苦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带领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袁隆平先生穷尽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挥洒在稻田里,只为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时代楷模”单杏花坚持把“让旅客满意”作为客票研发工作努力的目标,带领团队历经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攻关和上千次功能优化,推动12306系统成功上线运营,使硬板票、“人工剪”、彻夜排队等名词成为历史,大大便利了人民出行。他们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当代社会,劳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但其价值和意义始终不变。无论是在生产一线忙碌的产业工人,用娴熟的技艺制造出各种优质产品;还是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快递员,风里来雨里去,将包裹及时送到人们手中;抑或是坚守在三尺讲台的教师,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学生们的未来;以及奋战在救死扶伤一线的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每一位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的正常运转贡献着力量。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的劳动却不平凡,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共同构筑起了我们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

  “五一”国际劳动节,不仅是对劳动者的致敬,更是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它提醒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珍惜他们创造的劳动成果。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要热爱劳动,积极投身到劳动中去,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应发扬劳动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不愿意从事艰苦的体力工作;有的人对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随意刁难、指责他们。这些现象不仅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氛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一份职业都值得尊重,每一位劳动者都为社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都应得到我们的敬重和感谢。

  让我们在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向所有劳动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让我们也行动起来,积极弘扬劳动精神,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同奏响劳动的乐章,描绘时代的宏伟蓝图,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编辑: 陈锐


【详情】
时间:2025-04-30 19:34 来源:中安在线

俯瞰老芜湖海关关廨大楼。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俯瞰老芜湖海关关廨大楼。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1234567

人民网芜湖4月30日电 (记者汪瑞华、张俊)“大家可以看到,位于我们面前的这幢楼,就是老芜湖海关旧址,建成于1919年……”4月29日,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滨江大道18号,焕新归来的老芜湖海关旧址正式开放。作为第一批讲解员,王莉正以生动的故事串起历史,将其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打小就在江边长大的王莉,回忆起小时候对老芜湖海关的印象,说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神秘。彼时,只觉得“小红楼”长得特别,抬头便能看到铜钟,几点几分,一目了然。

老芜湖海关关廨大楼坐东朝西,面向长江,建筑面积1101.4平方米,主楼为柱廊式砖木结构,两层、四坡屋顶,钟楼高19.55米,整个建筑呈欧洲新古典式风格。2019年10月,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是她风化斑驳的砖墙,是夕阳映上雕花的舷窗,也是老一辈口中码头的模样。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老芜湖海关,如何绽放新生?

作为芜湖的文化符号,老海关修复过程遵循“修旧还旧,风貌重现”的原则,致力于科技赋能,让沉睡许久的关廨大楼可感可及,不仅承载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功能,也凝聚了芜湖人共同的独家记忆。

一楼展厅,通过AR互动沙盘,虚拟的老建筑跃然掌心,数字复原让老海关旧貌得以重现。此外,还致力于IP打造,数字体验、文创展示、3D打印,将百年文明带到大众面前,看得见,也摸得着。

在城市更新浪潮的推动下,关廨大楼焕新归来,如今化身为集画作展陈、城市书房、滨江咖啡与艺术沙龙于一身的文艺休闲场所,留住“旧时光”的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了全新体验。

随着文旅市场刮起“复古风”,老建筑成为新景点。在这里,看得到过去,也看得见未来,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更多芜湖老建筑孕育出发展新动能:即将开放的中山堂,展现城市的新气象;修缮一新的古城衙署,正在展陈布置;业已启动的范罗山片区保护更新,力争建成长江流域近代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典范……

“106岁的老芜湖海关,仍坚如磐石、富有朝气。”站在二楼外廊,眺望长江两岸,王莉心生感慨,“身为一名讲解员,在老地方,讲好新故事。”

暮色渐合,滚滚长江被夜色遮掩。

此时,老芜湖海关旧址前的亲水平台,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和市民。不远处,《向云端》的歌声,任江风轻吹在耳畔,之于芜湖而言,这是向海而兴的和声,余韵悠长。

回响时光,风华百年。老芜湖海关早已成为长江文明、开放包容的具象,昔日茶叶稻米经此出海,而今“芜湖智造”从国际集装箱码头走向全世界。

数据统计,2024年,坐拥长江黄金岸线的芜湖,进出口总额达到1471.66亿元;集装箱吞吐量162.9万标箱,连续9年占安徽省比重近60%,通过“江海联运”畅运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责编:关飞、张磊)


【详情】
时间:2025-04-30 19:31 来源:人民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