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各项重点改革持续深化,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农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了可靠的“定盘星”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将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的“安徽样板”。

产业红火,乡村振兴“加速跑”

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安全责任如山。

“5年来,全省粮食总量稳定站上800亿斤台阶,排名由2015年的全国第6位上升到2020年的全国第4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万家,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表示,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是5年来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动力源。

“从粮食看,高位增产和稳产是省委、省政府紧抓不懈的结果。”卢仕仁深有感触地说,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安全考核办法,我省在国家粮食安全考核中连续4年位居优秀等次。持续加大投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为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壮大,5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盘活乡村各类资源。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变”改革,在18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示范。“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也让许多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路子。”卢仕仁说。去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16620元,从2015年的全国第18位上升到第11位,升幅居全国首位。

谈到“十四五”产业发展,卢仕仁表示,我省提出要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这就要求乡村产业有个大发展。“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卢仕仁说,我省将围绕“强”字狠抓现代农业,筑牢粮食“压舱石”,做强农产品“精加工”,擦亮农业“金招牌”,深化重点改革,激活各类发展资源,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示范带动,培育更多“领头雁”

固镇县石湖乡陡沟村曾是个产业空心的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电商发展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电商村”,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一番,顺利切换到乡村振兴的“赛道”。

省人大代表、陡沟村第一书记童俊杰告诉记者,陡沟村的巨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他这次带来的提案就是加快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体系建设。童俊杰认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是村域经济的先行者、农村产业的探索者。他们接受并能站在政策、市场、企业和群众的角度发展生产、带动经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我省注重“双培双带”,提出每个贫困村培养3名以上致富带头人,大批由致富带头人创办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14.3万户,同比增长24.3%。全省累计到村产业项目2.42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全省建成产业扶贫园区3141个,参与带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6万个,累计带动贫困群众328.1万户。

童俊杰呼吁,建立多渠道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致富带头人激励机制,设立农村致富带头人财政专项培养基金,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办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投入力度,帮助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

“展望‘十四五’,陡沟村将继续发挥电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创造更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就业岗位。”童俊杰表示,将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脱贫示范户的作用,推进农户产业共建、风险共担、技能共学、效益共享机制,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 本报记者 史力 范克龙


【详情】
时间:2021-01-30 00:0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月29日上午,安徽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先后登台作大会发言。

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主持大会.jpg

  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主持大会。(记者 刘玉才 摄)

  大会发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自贸区、垃圾分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委员们在发言中紧扣安徽实际,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诤言、谋良策、献实招,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记者 彭旖旎 徐慧媛 刘玉才 郑强强 王小松)

  王祥生委员发言:让乡村工匠多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杨莲娜委员发言:推进安徽自贸区与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建议

  朱新中委员发言: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  支撑我省智慧社会建设

  徐建委员发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实现高质量就业

  侯宇虹委员发言:对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王容川委员发言:加强协同攻关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储全根委员发言:推进公卫与疾控体系改革 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张慧芳委员发言:化疫情危机为思政契机

  张怀科委员发言: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程中才委员发言:用好安徽红色资源助力美好安徽建设

  李晓林委员发言:推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快速发展

  谭祖辉委员发言:打造科技四大平台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韩冰委员发言:搭建基层协商平台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戴夫委员发言: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

  曾凡银委员发言:加快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建设


【详情】
时间:2021-01-30 00:00

报告指出,2020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先后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严重汛情。全省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安徽省委决策部署,众志成城,克难奋进,一仗一仗地去打并打胜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联动战、精准脱贫收官战、防汛救灾保卫战,实现了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亮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摘要】

报告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即启动一级响应,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率先实行定点集中隔离、全面核酸筛查和全面封闭管理,用一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全面落实“四集中”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用一个半月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后,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解读】

全省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91例,治愈率达99.4%。派出8批1362名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累计救治3156名患者。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防疫物资生产保供任务,先后6次向湖北捐献血液292万毫升、居全国第一。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诊疗方案。

报告强调,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白衣天使挺身而出、逆行赴险,企业、侨胞、爱心人士采购捐献抗疫物资、解燃眉之急,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广大民兵勇挑重担,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机关下沉干部、志愿者和新闻工作者坚守岗位,快递、环卫、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不辞劳苦,全省人民在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中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以团结、拼搏、奉献的实际行动凝聚了伟大抗疫精神,夺取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

【亮点】

抗击特大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

【摘要】

报告指出,去年汛期,我省暴雨天数、累计雨量创历史记录,众多江河湖泊水位超警戒超保证超历史。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及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宣布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全面展开长江、淮河、巢湖“三线作战”。快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损毁房屋重建和修缮加固入冬前全部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用“四个没有”充分肯定我省防汛救灾工作,即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

【解读】

在这场抗击特大洪涝灾害保卫战中,提前撤离安置群众132.9万人,加固加高堤坝1189公里,排查处置险情2325处。科学调度运用干支流水库和长江、淮河流域11个蓄滞洪区,王家坝闸13年后再次开闸泄洪。

报告强调,在重大汛情险情面前,广大干部群众坚守一线,蓄滞洪区群众顾全大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应急救援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冲锋在前,履职尽责,用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新时代抗洪抢险的英雄赞歌!

【亮点】

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

【摘要】

系统推进“六稳”“六保”,及时出台226条政策举措,建立复工复产调度和帮扶机制。坚决落实中央惠企利民政策。全省经济加速恢复到常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解读】

全年下达各类直达资金1345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1.6亿元,预计新增减税降费672亿元。开展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创新“共享用工”机制,率先实行“免报直发”返还失业保险费2.1亿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下降,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基本适度,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扩大优势产品供给,电子信息、汽车、光伏等产业强劲增长。

【亮点】

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摘要】

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加大对受灾贫困群众救助帮扶政策支持,全面加强农村困难群体精准监测帮扶。全面完成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脱贫攻坚普查高质量完成。

【解读】

全年帮助179.1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帮销扶贫产品209.6亿元,防止了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亮点】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摘要】

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政策、条件、资金等服务保障有力有效。大健康研究院挂牌运行。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解读】

实施“揭榜挂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6项。涌现了“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创新成果。新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家、营业收入1060亿元。

【亮点】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摘要】

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标定了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新方位、新使命。着眼于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推进重点任务建设。区域合作五个“区块链接”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取得国家专项政策支持。

【解读】

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16项。实现“一网通办”服务事项104项,职工医保异地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一体化共建带来更多便利化。

【亮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摘要】

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5.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7%、全部消除劣Ⅴ类。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我省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走向全国。

【解读】

2020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年完成造林152.6万亩。

【亮点】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摘要】

全面推行“皖事通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全省首次排污权交易成功实施。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掀开了我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篇章,开局工作扎实推进。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和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安庆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

【解读】

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4.8万户,增长5.8%。全年新增境内首发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126家,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居全国第7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合肥中欧班列开行568列,增长35.2%。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总部、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

【亮点】

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水平得到新提升

【摘要】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4.7%,33项民生工程投入1213.6亿元。集中开工重点公共卫生项目3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智医助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成功举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我省成为全国“智慧应急”试点省。

【解读】

全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8个,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714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773.7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5%。255.6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亮点】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摘要】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报告从八个方面回顾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一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二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五是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全面提升。六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七是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八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解读】

“十三五”期间,全省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2.4%提高到40.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引江济淮世纪夙愿付诸实施。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省级行政权力保持全国最少。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超6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7.8万户、增长113%。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建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迈出新步伐。


【详情】
时间:2021-01-29 20:00

报告指出,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报告点击】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摘要】

报告指出,提交大会审查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行动,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实现更大作为。(四)顺应人民新期待,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进步。

【解读】

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描绘了打造“三地一区”的宏伟蓝图。一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科技强省。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二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以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冠军”企业。三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四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赢得主动,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

报告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阐释强调,贯彻国家战略,助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完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升融入双循环的区域能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报告还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等重大举措。

【报告点击】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报告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摆在首位,作出启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年度安排。

【解读】

报告明确,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积极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实施500项左右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策。扩大技术转化小试和中试基地布局,新增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运行,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开展外部投贷联动。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00个。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300项以上。

【报告点击】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摘要】

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解读】

报告提出,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设计,编制10个以上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实施一批补链固链强链项目。设立稳企业保就业纾困专项贷款,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覆盖面,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实施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行动。建立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汰机制。培育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中国声谷”扩园增量提质。

【报告点击】

着力扩大内需畅通循环

【摘要】

拓展消费需求。扩大有效投资。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解读】

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汽车、家电等实物消费升级,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培育康养家政托育等服务消费。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建设省级电商直播创新中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京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争取增加国际航空货运班线。启动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提升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功能。实施冷链物流设施提质增效、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

【报告点击】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

【解读】

报告明确,制定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40万亩。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和动物防疫,年末生猪存栏1408万头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完成农村改厕40万户以上。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开展改革的村达70%以上。

【报告点击】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推进“一圈五区”发展提标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解读】

报告提出,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加快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提升合肥都市圈能级,加强合六经济走廊和合淮、合巢、合滁产业走廊产业链布局。构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平台。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报告点击】

深化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摘要】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解读】

报告提出,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在全省推开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加快开发区“标准地”改革。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专业化整合。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商行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报告点击】

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摘要】

全面展开自贸试验区建设。扩能升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解读】

报告提出,实施自贸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实施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启动建设一批联动创新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产能合作。把握RCEP市场开放机遇,加大对协定成员国市场开拓力度。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

【报告点击】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摘要】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减碳。

【解读】

报告明确,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塑料污染,推广替代产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大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成果,完善沱湖、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报告点击】

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摘要】

促进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解读】

报告提出,启动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大行动。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扩大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覆盖面。启动养老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城市低收入群体等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加快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国家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建成3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

【报告点击】

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

【摘要】

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稳定和安全工作。

【解读】

报告提出,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推进各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地方金融监管立法。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实施药品安全对标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报告强调,必须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流调溯源等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保障,做好疫苗紧急使用和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和进口冷链食品、非冷链物品风险管控。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筑牢社区和农村疫情防控阵地,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报告点击】

政府履职能力

【摘要】

报告强调,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是对政府履职能力的一场考验。要提升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全省政府系统开展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实施新五年法治政府建设纲要。推动民法典实施。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弘扬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解读】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报告强调,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厚植人民情怀,殚尽为民之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心倾力办好群众的事情,让7000万江淮儿女在共赴新征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惟有百倍努力才能赢得先机、赢得未来。”报告号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安徽省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胡旭 本版制图:孙冠贤


【详情】
时间:2021-01-29 10:00

人民网合肥1月28日电 (记者 李阔)28日上午,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合肥召开,省长李国英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时,李国英在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安徽有多项工作位列全国第一。

“十三五”时期,安徽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高铁运营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实现“市市通高铁”;

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

16个省辖市中,有12个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居全国第2位,入选中国好人总数1491人、居全国第1位;

安徽“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省级行政权力保持全国最少;

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安徽省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走向全国;

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派出8批1362名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累计治疗3156名患者。先后6次向湖北捐献血液292万毫升、居全国第1位。


【详情】
时间:2021-01-28 21:00

  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大会执行主席李锦斌主持开幕会。(记者 刘炜鑫 摄)

  省长李国英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刘炜鑫 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月28日上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合肥隆重开幕。 

  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大会执行主席李锦斌主持大会。

  会议听取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查安徽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安徽省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记者 汪乔 刘炜鑫)

  1月28日上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合肥隆重开幕。(记者 刘炜鑫 摄)

  1月28日上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合肥隆重开幕。(记者 刘炜鑫 摄)

  代表委员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刘炜鑫 摄)

  代表委员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刘炜鑫 摄)


【详情】
时间:2021-01-28 14:00

本网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聂扬飞 李跃波)1月27日下午,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到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革、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会场,听取对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的意见建议。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主持会议,省领导虞爱华、郭强、夏涛参加会议。

会上,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在认真听取郭国平、宛晓春、桑永树、龚传胜、沈昕、王俊锋等委员发言后,李锦斌说,这次联组会的主题恰逢其时、恰到好处、恰中要害,大家的发言站位高、考量深、见地新,具有很高的决策参考价值,省委、省政府将认真研究吸纳,充分体现到今后的政策谋划和工作推进中。

李锦斌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准确把握安徽科技创新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十三五”以来,安徽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平台实现了从“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的转变,创新成果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创新制度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转变,创新已成为安徽“最靓名片”“最强音符”。“十四五”期间,安徽科技创新正处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关键阶段,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新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李锦斌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居于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更加突出创新,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先导,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国家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要着眼“高精尖”,抓好“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这个战略牵引。要着眼“高能级”,抓好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这个框架支撑。要着眼“高标准”,抓好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六大创新载体”这个底座基石。

李锦斌强调,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把创新势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千方百计引进、培养、激励人才。要完善区域布局机制,既抓“创新高峰”又抓“创新高原”,优化“以合肥为核心,以蚌埠、芜湖为两翼,以其他各市为多点”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要完善科技攻坚机制,既抓“需求导向”又抓“效果导向”,突出科学定榜、公平揭榜、能者挂帅,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既抓“财政资金”又抓“社会资本”,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挖掘科技金融输血功能,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既抓“钱变纸”又抓“纸变钱”,做强转化平台,做优转化服务,做实场景应用。

李锦斌强调,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按照“三心两进一流”的工作理念,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安徽故事”同声,为安徽改革发展稳定付出了辛勤努力。省委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如既往为大家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搭建更好平台。省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继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写好“委员作业”,答好“时代考卷”,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张昌尔在主持会议时指出,李锦斌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安徽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的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对各位委员立足新阶段担当尽责提出了殷切期盼,指明了着力方向,划出了议政重点。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在中共安徽省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李锦斌书记提出的要求,紧扣全省大局,深入调查研究,扎实有效工作,力争提出更多富有前瞻性、建设性、针对性的真知灼见,汇聚起持续擦亮安徽创新名片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合力。


    【详情】
    时间:2021-01-28 12:00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根据中央统一部署,1月25日,省委常委会利用1天时间召开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会议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主题,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进行党性分析,认真查摆突出问题,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省委常委出席会议。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昌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沈素琍列席会议。中央第九督导组到会指导。

    省委常委会对开好这次民主生活会高度重视,扎实做好会前各项准备工作。常委同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精研细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党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进一步打牢了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李锦斌与省委常委,省委常委之间,省委常委与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与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党员代表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李锦斌主持起草常委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常委同志认真撰写个人发言提纲。

    会上,书面通报了省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暨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李锦斌代表省委常委会作对照检查,从5个方面深入查摆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并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紧接着,李锦斌作个人对照检查,省委常委依次进行。每位常委对照检查后,其他常委立即对其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时,大家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揭短亮丑;相互批评时,大家真点问题、点真问题,真刀真枪、见人见物;听取批评意见时,大家虚心接受、照单全收。

    李锦斌在总结讲话中说,这次民主生活会紧扣主题,坚持问题导向、严字当头,查摆问题不遮掩、见筋骨,相互批评有内容、见辣味,整改举措落点实、见长效,开出了高质量好效果。抓好查摆问题整改,是衡量民主生活会实效的重要标尺。要严格标准抓整改,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不足,完善措施、责任、标准、时限“四清单”,“挂图”作战、量化推进。要统筹推进抓整改,做到新问题和老问题一体改,大问题和小问题不放过。要建章立制抓整改,坚持整改一项问题、提升一个领域、形成一批制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李锦斌指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篇之年,也是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省委常委班子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建设成为让党中央绝对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坚强领导集体。

    李锦斌强调,要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在深化理论武装上作示范作表率。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换为内在主动,持续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落实,在践行“两个维护”上作示范作表率。要进一步把握政治大局,坚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在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上作示范作表率。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聚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打造“三地一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上作示范作表率。要进一步涵养政治生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带头严明责任、严守纪律、严肃家风,毫不妥协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作示范作表率。

    李锦斌要求,要以这次民主生活会为新起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凝聚奋进力量,保持开局就是决胜、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详情】
    时间:2021-01-26 09:00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