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一度的省级两会,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地将如何规划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如何绘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人民网记者走进2021年省级两会,带您一同了解。

1月28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合肥开幕。人民网 王晓飞摄

锚定目标勇跨越,逆境谱写新华章。

1月28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当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交出时,与会代表、委员们用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内心的澎湃。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严重汛情,2020年,安徽全省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克难奋进,打胜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联动战、精准脱贫收官战、防汛救灾保卫战“四场战役”,实现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三五”,安徽交出亮眼答卷:GDP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江淮大地展现的辉煌,书写了安徽人民的坚韧与拼搏。迎来“十四五”,奋力再登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已全面开启。

安徽创新馆。人民网 张俊摄

打造科技新引擎 创新安徽再“攻尖”

 “建议把存储芯片作为省集成电路产业‘一号工程’予以大力推动。”“建议促进智能制造形成闭环,实现人才与企业双向发展。”“在产业成果转化方面的立法要跟上。”……安徽进入两会时间以来,“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

2020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3.87万亿元,增长3.9%,增速居全国第4位,面对罕见疫情和严重汛情,安徽之所以能逆势上扬,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创新”这个强大引擎。

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新晋“万亿城市”合肥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五年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科技感十足的合肥让人刮目相看。

 “‘十三五’以来,创新已成为安徽‘最靓名片’‘最强音符’。”1月27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到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革、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会场,听完委员们热烈踊跃的发言后,他强调,“十四五”期间,安徽科技创新正处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关键阶段,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新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被列为安徽2021年十项重点工作之首:启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科技创新这颗“大心脏”,将为江淮大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构建开放新格局 携手共舞长三角

“这种番茄,是专门针对上海市场研发的,一斤可以卖十几块钱。”省人大代表吕彬带来阜阳老家的鲜食番茄,给代表们分享,酸甜可口、带着田野芬芳的番茄被频频点赞。

纳入高铁网,加入长三角,地处皖北的“江淮粮仓”阜阳打开了更大发展空间。这里的优质农副产品,越来越多地被端上长三角市民的餐桌。

安徽省人大代表吕彬。 人民网 王晓飞摄

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如何“扬皖所长”,构建开放新格局?

“纵观长三角区域,上海综合功能强、江苏制造业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度高、安徽科创能力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各有所长。”安徽省人大代表、马鞍山长三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张荔说。

在她看来,安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可以立足创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立足空间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参与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推进跨省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长三角实现了三省一市自贸区全覆盖。“安徽可以借鉴沪苏浙自贸区经验,探索制度创新,找准功能定位,实现长三角自贸区协同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教授杨莲娜建议。

马鞍山滨江文化公园。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优先新江景 守护碧水向东流

如果说开放合作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亮色,那么生态绿色就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0年工作时提到,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禁捕区域内渔船、渔民全面退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参保率动态实现100%。

 “这段话的背后,是千头万绪的工作,也是安徽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安徽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增权说。

“十年禁渔”是为了修复以生物多样性为指标的长江生态系统,其难点重点在于渔民上岸之后的利益如何保障?杨增权介绍,安徽把保障渔民利益作为基本原则,统筹做好退捕渔民临时生活补助、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提前3个多月完成了1.2万余艘退捕渔船的回收处置以及3万多名退捕渔民的上岸任务。

在安徽省芜湖市,当地拆除码头、修造船点和黄沙经营点216个,释放长江岸线32.3公里,腾出滩涂陆域面积6000亩。过去污水横流、一片脏乱的污泥滩,变成了风光迤逦、景观错落的江东水生态公园,并承载污水处理厂尾水逐级净化功能,护送一江清水向东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不仅要大保护,还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说,只有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础,做到新经济和好风景的融合,才能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航拍金寨县大湾村。人民网 张俊摄

乡村振兴新征程 江淮大地活力足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安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下一步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摆在全省面前的新课题,也是今年安徽省两会热议的话题。

在安徽省人大代表、泾县大宁村村委会主任汤三叶看来,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不是原有扶贫政策在时间跨度上的重复和延续,而是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

大宁村紧邻青弋江,村里种植的大面积露地蔬菜是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在扶贫产业带动下,2020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246人全部实现脱贫。

“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但这绝不是终点。”汤三叶认为,乡村振兴是把工作对象从贫困户拓展到全体农村百姓,把工作地域从贫困地区扩延至所有农村地区,把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延伸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如何“拿过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代表委员们也贡献了很多“金点子”。

安徽省人大代表、砀山县县长陶广宏建议,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为先,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近五年来,安徽省实施的‘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成果显著。我认为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乡村振兴。”安徽省政协委员胡红兵建议实施“千企兴千村”行动,引导民企更多、更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

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六天时间里,代表委员共议发展新理念,共商发展新思路。展望未来,大家精神振奋,信心满怀。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江淮儿女深知机遇与挑战并存,惟有百倍努力才能抢得先机,赢得未来。如今,目标已经锚定,需要的,就是迈开坚实步伐,笃定前行。


【详情】
时间:2021-02-02 20:58 来源:人民网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详情】
时间:2021-02-02 20:56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如椽巨笔擘画宏伟蓝图,昂首阔步迈上崭新征程。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胜利闭幕。我们对省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的省两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形势下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圆满完成了选举事项,审议通过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审查批准了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集结号”,发出了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动员令”。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点燃干事激情、迸发硬核力量,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必须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把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作为安徽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指引,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安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必须坚持奋发有为促发展,努力在新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要准确把握安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定位,登方位之高、抢机遇之先、望未来之远,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党中央规划建议部署要求,全面启动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政府工作报告》主体实施责任制。要聚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围绕“三地一区”建设谋深抓实一批重大项目载体,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跨越转变。

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初心使命、锚定民生坐标,把全面小康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四进一促”“创业江淮”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统筹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供给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法治安徽,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富足的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营造更安全的环境。

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必须坚持从严从实抓党建,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打造过硬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鲜明导向,把纠“四风”树新风作为永恒课题,把推进反腐倡廉作为重要保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推动“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在实干中实现。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已经绘就。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勇气,燃烧攻坚克难的奋斗激情,激发团结合作的奋斗能量,知重负重、开拓奋进,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详情】
时间:2021-02-02 20:51 来源:安徽新闻网

“十三五”以来,我省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构建成型,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走向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生态优先,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

“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相辅相成、协同并进。发挥环境保护倒逼作用、绿色发展引导作用,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省人大代表任笑媛认为,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

“十三五”以来,我省围绕制造强省战略,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通过示范引领、存量改造、增量优化、强化监管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拓宽工业绿色转型之路,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成,2016年以来,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7家,数量居全国第7位;绿色设计产品达305种,数量居全国第2位;绿色园区达11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达11家,数量居全国第9位。

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来自黄山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俞鹦鹦建议,大力支持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在茶产业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资金扶持,大力支持茶园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茶叶生产和茶农增收。

力度不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蚌埠素有“淮上明珠”之誉。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天蓝、地绿、水净,是对“明珠”最美的诠释。

“去年,蚌埠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1.4%,比2015年同期提高6.5%;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同期下降29.9%。”省政协委员苏凌寒表示,“十三五”以来,经过污染防治攻坚,空气、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淮河蚌埠闸上等4个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到考核要求。去年,蚌埠地表水质量同比改善幅度达11.11%。

“十三五”期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25%,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去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减碳。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在苏凌寒看来,我省要在“十四五”时期继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进?致公党安徽省委建议,对标达峰目标,细化“路线图”,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排污权等交易机制,全面实施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强化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管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选择相关行业为突破口并拓展至其他行业,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本报记者 夏胜为 郑莉)


【详情】
时间:2021-02-01 20:48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掀开了我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篇章。今年省两会上,“安徽自贸试验区”成了一个热词,代表、委员纷纷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并就如何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开放创新载体建设,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是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来自芜湖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平丽浩认为,要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加快构建一体化科技大市场,探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科技交易合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应加强开放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一批国际化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一流企业总部经济。推动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型企业申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蚌埠市委专职副主委李晓林认为,要鼓励片区内企业购买和引进海外研发、测试设备及重大装备。鼓励省外、境外创新人才团队整建制迁入或在片区建设整建制机构,鼓励各类创新人才在片区组建团队。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2020年9月正式揭牌运营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以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劲头,实现一个月内基本成型、两个月内步入轨道、三个月内形成阶段性成果。截至2020年底,区内已经新设立企业3857家,签约入驻项目341个,协议引资额2922亿元。

“在科技成果运用上,应改变传统补贴模式,探索通过政府采购,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应用场景。创新‘线上平台+线下专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新模式,有效链接高校院所和企业需求。”省人大代表汪海建议。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探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模式,是安徽自贸试验区的主攻方向之一。

“要加快推进‘铜墙铁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芯屏器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数字赋能,探索形成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模式。”省人大代表唐祥先认为,要围绕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发展定位,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要立足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其他各市也要主动与三个片区开展政策对接、产业对接和项目对接,合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后,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雁型阵列”快速启动建设。

“仅芜湖片区而言,揭牌以后,按照省委‘一个月内基本成型、两个月内步入轨道、三个月内形成成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细化方案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实现制度创新有成果、企业服务有平台、片区发展有主体、招商引资有项目、区域建设有规划的阶段性目标。”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政协副主席陈怡认为,要聚焦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强技术、人才、贸易等领域国际合作,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创新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要为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提供新载体,立足新起点,奋进“十四五”,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标准强化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快发展处于供应链前端的现代服务业。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生命力就是制度创新,担负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战略使命。”省人大代表、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和平认为,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和服务实体经济“四送一服”工程,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和制度环境。以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为目标,营造“四最”营商环境。

“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至今,形成了4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安徽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也应对标国际标准,借鉴沪苏浙经验,强化制度创新。”省政协委员杨莲娜建议,创新海关检验检疫模式,实现区内货物、资金、人才的自由流动;引进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开部分行业和特定产品的准入限制;逐步引入自由贸易账户,发展服务离岸贸易,加快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实现“增量”外汇的自由流动;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创新创业,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之间需要协同联动,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做好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

杨莲娜还建议,促进区内区外的互通互补,在交通设施、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口岸合作、会展合作,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原有经济开发区的联动,放大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搭建高端人才服务平台,建设高端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引进高端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本报记者 郑莉 贾学蕊)


【详情】
时间:2021-02-01 20:47 来源:安徽新闻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于今晚(21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震撼播出。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策划创作,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 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依然没有能够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识之士开始奋起抗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致敬建党革命先驱 塑造刻画生动鲜活人物群像

      电视剧《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 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该剧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主创团队。“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导演张永新执导。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让《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勾勒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

      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优酷剧集中心、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新永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详情】
时间:2021-02-01 16: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1月30日消息(记者 徐鹏)经济因改革而活,发展因创新而兴。

 
  “十三五”期间,安徽全力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发展动能越来越强。
 
  回首过往,从新中国成立时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一步步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再到科技大省的“三级跳”,“敢为天下先”的安徽锐意进取,正用自己的精彩蝶变,书写华丽壮美的时代答卷,以改革创新的昂扬姿态向“十四五”阔步迈进。
 
  安徽,曾长期是经济发展的洼地,底子薄,基础差。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产占比高达75%以上。
 
  小岗村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的红手印。(央广网发 资料图)
 
  然而,胸怀一腔“改革”热血的安徽人硬是不服输,随着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农业“大包干”,安徽人用勤劳的双手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揭开了美好生活的序幕。
 
  沧海桑田,2020年安徽GDP总量突破3.8万亿元,三产结构已变为8:41:51,农业占比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发展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昔日的农业大省成为以家电、汽车、建材等为主的工业大省和以电子信息、平板显示、智能语音等领衔的科技产业大省。
 
  这背后,是“敢为”的安徽,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往前追溯,合肥对京东方的战略投资可谓卓有远见,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先后在合肥建成投产。近年来,安徽合肥对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维信诺等的投资布局撑起了“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的战阵。
 
  合肥京东方。(央广网发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十三五”期间,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三分之一,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较上年上升2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在经济上“敢为”,安徽在环境治理上也力求先试先行。
 
  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 “十三五”期间,生态补偿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为保护好山好水,安徽省全面推广“新安江模式”,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沱湖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相继实施,以经济杠杆促进环境进一步改善。
 
  如今,安徽全省16个市均建立了市级跨县(市、区)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横跨3市的沱湖流域生态补偿已经实施。
 
  “十三五”时期,安徽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走向全国。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介绍,全省共设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52122名;构建了“五个一”服务平台,全省已建立一林一档47132份,编写一林一策20762本(份),落实一林一技6719名,一林一警4527名,一林一员56001名。
 
  “十三五”期间,安徽医保在全国率先探索明确门诊慢特病病种准入办法,创新安徽门诊慢特病管理机制,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的病种管理、病种认定、支付范围、保障待遇、服务管理等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
 
  “十三五”期间,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医共体试点。2018年,在全省75个县市实现全覆盖,初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县域服务体系。2019年,安徽省着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探索创新“两包、三单、六贯通”,在31个县组建81个医联体,覆盖2980万人。2020年,安徽省新增24个试点县,组建47个紧密型医共体,将实现全省、县、市、区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将继续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扬改革创新之所长,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
 
  “敢为者”安徽,必将有更大作为!


【详情】
时间:2021-01-31 12:00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安徽经历了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转变,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翻开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目标明确、催人奋进。

锚定新目标、新定位,安徽如何抓住并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成为了安徽省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

“纵观长三角区域,上海综合功能强、江苏制造业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度高、安徽科创能力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各有所长。”安徽省人大代表、马鞍山长三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张荔说。

在她看来,安徽在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中,可以立足创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立足空间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如今,在马鞍山市和县,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挂牌成立,启动建设浦和文旅产业伙伴园区等4个合作平台;当涂县与高淳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将共推7个方面一体化;巢湖市、安巢经开区、含山县签署《巢含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协议书》,将共同打造合马跨界一体化发展新样板……

放眼一江两岸,毗邻合作热潮涌动,一处处硕果摇枝的“试验田”串珠成链,着力打造长三角最靓“区域合作带”。

“进一步发挥好安徽独特的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进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从科创大省到科创强省的转变。”安徽省人大代表、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来友说。

在芜湖市的奇瑞新能源生产线,工人正在焊接框架。人民网 周坤摄

作为长三角的重要一“角”,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的产业合作共建,是安徽共舞长三角的触角与核心之一。

在安徽省天长市,其三面被江苏五县市环绕,犹如安徽省伸向江苏的“友谊之手”,不断地汲取来自江苏的“营养”。

安徽省人大代表、天长市委书记邓继敢介绍,近年来,天长市着力打造金牛湖新区,在规划上等高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打造天长未来的城市“副中心”,南京的“后花园”。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点发力,这个曾经的苏皖交界的边陲小镇,如今已是商贾云集、高楼林立,产业集群次第开花。

除了金牛湖新区,在安徽省滁州市,还有苏州滁州两市合作共建的中新苏滁高新区;为南京江北新区轨道交通产业配套为主的来安县汊河经开区……

邓继敢认为,无论是越来越多的跨省产业园等新平台,亦或是大手笔的G60科创走廊,多类型、高水平的合作载体是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通过‘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不仅能实现产业融合,更能在这一个个‘试验田’里,通过落实跨行政区域的系统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的一体化。”邓继敢说。

如果说合作共建是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亮色,那么生态绿色就是安徽省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底色。

同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正成为长三角多地的共识。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下,安徽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变化。

在芜湖市,当地拆除码头、修造船点和黄沙经营点216个,释放长江岸线32.3公里,腾出滩涂陆域面积6000亩。过去污水横流、一片脏乱的污泥滩,变成了风光迤逦、景观错落的江东水生态公园,并承载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尾水逐级净化功能,减少污染物入江,护送一江清水向东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不仅要大保护,还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说,只有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础,然后做到新经济和好风景的融合,才能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在看完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后,吴斌相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气水环境共保联治,跨界一体发展先行先试,疫情防控联防联控……安徽必将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详情】
时间:2021-01-31 12:00

QQ图片20210130163845_副本.jpg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讲话。(刘玉才 摄)

QQ图片20210130163240_副本.jpg

  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主持大会。(刘玉才 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安徽大剧院胜利闭幕。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在闭幕大会上讲话。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主持大会。

  会议选举邓向阳为十二届省政协副主席;选举王容川、冯奕、匡光力、庆承松、刘卫东、李波、洪永平等7人为十二届省政协常务委员。

  大会通过了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决议、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记者 彭旖旎 徐慧媛 刘玉才 郑强强 王小松)

1.jpg

  1月30日下午,安徽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安徽大剧院胜利闭幕。(刘玉才 摄)


【详情】
时间:2021-01-30 21:00

1月30日上午,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记者 刘炜鑫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月30日上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安徽大剧院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素琍作《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记者 刘炜鑫摄)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国权主持会议。(记者 刘炜鑫摄)

  大会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素琍作的《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了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作的《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了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武作的《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国权主持会议。

  大会通过了《选举办法草案》《安徽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和《省十三届人大部分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表决办法草案》。(记者 汪乔 摄影 刘炜鑫)

董开军.jpg

 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作《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记者 刘炜鑫摄)

陈武.jpg

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武作《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记者 刘炜鑫摄)

代表.jpg

参会代表认真听取报告。(记者 刘炜鑫摄)

代表2.jpg

参会代表认真听取报告。(记者 刘炜鑫摄)


【详情】
时间:2021-01-30 08:00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