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央视网)


【详情】
时间:2021-03-06 22:33

2021年的春天,生机与活力处处涌现;新征程的前路,希望和梦想催人奋进。

在“两个五年规划”上下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时刻,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安徽代表团113名代表与其他代表一道,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上午9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午3时,安徽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场气氛热烈,代表发言踊跃。回顾过去,优异答卷振奋人心;展望未来,壮阔征程催人奋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为我们今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凌云表示,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的遗传基因,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紧盯国家战略,勇担使命、勇挑重担,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推动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交易和就地应用。

“作为一个科技型制造业企业‘当家人’,我对报告中有关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容十分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杜应流说,报告提出“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可谓有实招、有硬招,让人充满信心的同时,又自觉责任重大。“我们将长期坚守实体经济、坚守制造业,坚持发展高端装备及其零部件制造,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立足高技术产业,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一名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王萌萌是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她希望脱贫后的群众能享受到更多乡村振兴的福利。“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做好扶贫产业到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继续扶持‘四带一自’经营主体,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不断延伸种养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农户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守护好长江母亲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长江流域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胡启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安徽实际,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为契机,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推进长江大保护,奋力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代表们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上下一心、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详情】
时间:2021-03-06 2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我省明确,“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实现更大作为。

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环环相扣、密切联系。

“十三五”以来,我省产业结构加速优化,以“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家电和智能家电、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语音……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协作联动见成效。我省推进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省内产业链供应链融通,用好产业链协同平台,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引导中小企业主动与行业龙头、省属企业协作配套,促进大中小企业集群集聚,加快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全供应链融通的生态体系。

我省提出,紧紧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全面增强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为基础,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实施一批补链固链强链项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工艺等方面实施一批工业“四基”补短板项目。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关键是强化科技支撑,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围绕技术创新,我省将大力实施科技攻尖行动,聚焦“卡链处”“断链点”,完善“揭榜挂帅”机制,用好“三首一保”激励政策,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在强基强链上取得新突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根据计划,“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建设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左右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冠军”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大到投资兴业,小到办事跑腿,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每个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去年以来,我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省级行政权力保持全国最少,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2020年,我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4.8万户,增长5.8%。新增境内首发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126家,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居全国第7位。

为了让市场主体进得来、出得去、发展好,今年,我省“证照分离”改革将落实“取消一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要求,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备案事项纳入“多证合一”,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去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省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创新市场开拓方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189.5亿美元、增长11.3%。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掀开了我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篇章,开局工作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9+3+N”专项推进行动计划制定实施,31项制度创新举措初步形成,新设企业3857家、签约入驻项目341个、协议引资额2922亿元,实现“一个月内基本成型、两个月内步入轨道、三个月内形成阶段性成果”的预期目标。

围绕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枢纽”,我省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和发挥重大经贸平台作用,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交出了一张沉甸甸的脱贫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历史性转移。我省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省提出,制定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完善后续配套设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我省明确,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宜居水平,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强劲内生动力。安徽将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

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2020年8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习近平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从根本上补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把生态保护发展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紧扣“林”这个保护发展主题,紧盯“长”这个目标责任主体,紧抓“制”这个政策制度保障,紧跟“治”这个落点,持续推进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林长领衔负责、部门协同发力、公众广泛参与的林业工作格局,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惠民利民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改革的示范效应不断彰显。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771.4万亩,退化林修复260.3万亩,森林抚育2717万亩。农田林网建成率达73.8%。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基本建成,新增国家森林城市6个,总数达11个。4个设区的市和32个县进入全国绿化模范市(县)行列;273个行政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建设省级森林城市38个、森林城镇377个、森林村庄3343个。

我省根据实际,确定了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任务。围绕“护绿”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围绕“增绿”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围绕“管绿”预防治理森林灾害,围绕“用绿”强化资源多效利用,围绕“活绿”激发林业发展动力,各级林长都有目标责任,形成了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总林长指挥协调、区域性林长督促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工作格局。

今年,我省将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不断完善“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持续加大探索创新力度,高质量抓好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安徽新闻网记者 吴量亮 王弘毅 郑莉 范克龙 汤超)


【详情】
时间:2021-03-06 13:00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开展好我省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聚焦“悟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自觉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

悟思想,就要在学深学透中提高政治判断力。历史进程反复证明,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清晰划定并牢牢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做到对党忠诚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悟思想,就要在常悟常进中提高政治领悟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靠的是强大思想武器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总书记关于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学习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学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运用党的科学理论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使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悟思想,就要在笃信笃行中提高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要自觉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让我们努力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安徽日报评论员


【详情】
时间:2021-03-05 11:0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良好的开端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关键。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闯关大战大考 高水平答卷亮点纷呈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这两天,“十三五”的亮眼成绩单,是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国人大代表杜延安说,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的卓越政治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


“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终成现实。“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巨大成就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保障民生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过去5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民生蛋糕越做越大,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发展的温度。”全国人大代表高莉表示,“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让人们对这句话有了切实体会。“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刘屹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的5年,5年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发力开局起步 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进入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育先机开新局,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落实各项举措,在体制、生态、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综合发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战略支撑。”在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看来,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必须着力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课题,从基础理论上集中攻关,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全国人大代表彭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大招”。“迈入新发展阶段,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强动力、释放更大活力。”彭寿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十四五’时期,我国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程寒飞认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安徽而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已从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要加快建设'一圈五区',激发各地比较优势,实现与沪苏浙全域对接。”全国政协委员吴春梅表示,皖北地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圈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要扎实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向共同富裕 高品质生活惠及全民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不断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持续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发展致富,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全国政协委员夏涛认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人才。要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进一步拓宽人才遴选渠道,更加注重在人才回引、培育上下功夫,从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外部人才中引进落户一批致富“领头雁”,充分发挥群雁效应,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让人民更加富裕,离不开充分的就业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陈静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就业都是最大的民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始终是富民之本。“‘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促进充分就业。”


“过去的一年,我们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汛抗洪保卫战,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了一次深度检验。”全国政协委员汪利民表示,只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健全完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体系,使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有效避免和减少矛盾的发生。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积极投身党史学习教育,自觉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把学习党史同推动改革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为‘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出积极贡献。”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语调铿锵。



【详情】
时间:2021-03-04 19:00 来源:安徽日报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要聚焦“学党史”,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学习教育中,引导党员干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坚持学史明理。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强化理论思维、历史思维,深刻铭记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付出的巨大牺牲、展现的巨大勇气、彰显的巨大力量,不断增强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坚持学史增信。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光荣辉煌的一百年,也是艰苦卓绝的一百年;是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也是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坚持学史崇德。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集中阐述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始终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精神永不过时,深入宣传阐释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传承好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小岗精神等安徽红色传统,从伟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坚持学史力行。党的诞生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党在一百年的奋斗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不断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安徽新闻网评论员)


【详情】
时间:2021-03-04 18:00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十四五”安徽发展愿景,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全国两会高端专访。

李锦斌在接受专访时说,安徽地处中国中东部,居中靠东,与沪苏浙共同构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安徽承东启西、沿江近海、左右逢源,航空航运“一干多支”,水道航道“通江达海”,高铁高速“联线成网”,高铁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从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到农村税费改革催生免征“皇粮”的千古变革,再到林长制推向全国,敢闯敢试、锐意改革已经融入安徽人的血脉。今日之安徽已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可以说发展“时机独好”,去年生产总值接近4万亿元,增速居全国第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历史性转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们感到有三个突出变化。一是从“旁听生”变成“正式生”,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总投资2200亿元的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与沪苏浙正式签约,江汽大众战略合作,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安徽,宝武马钢在重组中“超越自我”。去年宝武马钢首次迈上年产钢2000万吨平台、创历史新高。二是从“几桌席”变成“一盘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15条省际断头路全面建设,商合杭、杭黄、宁安、合安等高铁建成运营。三是从“好邻居”变成“自家人”,享受到了许多过去想都没想到的红利。合肥上海等城市地铁乘车实现“一码通行”,安徽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沪苏浙的优质公共资源。安徽原始创新领先、产业创新见长,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我们将继续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聚力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3%,正处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与沪苏浙协同促进产业链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推动“大带小、上下游、产供销”企业协同联保。去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为安徽开放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我们主动加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加快筹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外贸外资外经全面发力。一是建平台推动外贸稳中向好,在“风高浪急”之时勇于“逆风前行”。截至1月底,区内新设立企业3462家,签约入驻重大项目362个,协议引资额2959亿元,带动外贸规模及占比双双创历史新高,全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二是办展会推动外资纷至沓来,在“线下冰封”之处掀起“云端热潮”。把招商的“主战场”搬到互联网上,让“面对面”变为“屏对屏”,以“云端对话”破解“引资之困”。2020世界制造业大会暨江淮经济线上论坛、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展会成功举办,去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1%。三是走出去推动外经全面开花,在“传统市场”之外开辟“新兴市场”。去年实际对外投资增长5.6%,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增长31.4%。

李锦斌说,脱贫攻坚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夙夜牵挂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带领亿万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安徽同全国一样,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对这些困难群众,需要我们给予同样关心。目前,我省农村低保对象182.4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平均低保标准7670元/年。

李锦斌指出,创新是安徽最靓的名片、创新人才是安徽最大的底气。吸引人才我们比“待遇”更比“机遇”,比“真金”更比“真心”,比“财气”更比“大器”,这个“器”就是独一无二的大科学装置。我们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用人理念。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的模式,赋予领军人才在科研路线、项目评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鼓励引导参与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在更大科技舞台上建功立业。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科研人员奖励首期可达90%。近年来,通过编制周转池,我们累计盘活1万个存量编制进高校,全部用于保障高层次人才。“此心安处是吾乡”,人才愿不愿意长久留下来,考量的是认同感和归属感。50多年前,我们以“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粮,一定要让中国科大师生吃饱”的力度给予了中国科大“倾城之爱”;今天,我们以“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才过好日子”的决心向创新创造注入“倾省之力”,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首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合肥国际人才城,为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购房、子女入学、出入境、就医、机场绿色通道、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系列便捷服务。先后投入71.81亿元支持2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

李锦斌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归纳起来,就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三个关键词。“经济强”就是要塑造创新驱动、产业带动、区域联动的崭新形象。“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人均GDP从全国第25位提升到第13位。未来五年,我们将努力实现“十个新的更大”,即经济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大作为,有效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更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并争先进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更大优化,“合肥都市圈”等“一圈五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联通融合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实现新的更大突破,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相继建成,进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的更大提高,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更大进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更大增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治理效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百姓富”就是要塑造宜居宜业、和谐和美、富裕富足的生动景象。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结合,大力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健康安徽行动”“全面参保计划”,力争五年后,全省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美”就是要塑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林长制、生态补偿等改革为先导,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为抓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在这里我也想借助中国国际电视台这个重要窗口,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皖美之约”,我们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多来安徽走一走、常来安徽看一看,感受徽风皖韵,分享发展新机遇,共谱合作新篇章!


【详情】
时间:2021-03-04 13:00

 

了解今年的全国两会为何格外重要


【详情】
时间:2021-03-04 10:03

2021年全国两会,将“如期”在春天召开。

是否还记得去年此时,两会罕见延期。那时,一场“史上最大规模座谈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加急召开。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彼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形势并不明朗,挑战困难重重。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下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号令:“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一年过去,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

“如期”背后,是一张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是一个政党卓越的执政能力。


【兑现承诺】

全国两会前夕,在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以最隆重的仪式对脱贫攻坚进行总结表彰。

总书记向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中国人讲,一诺千金。如期脱贫、全面小康,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建党一百周年为节点,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军令如山,不能退,也无路可退。

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加试题”,中国共产党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决心意志,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如期兑现承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中华大地上消除了绝对贫困。

何止于脱贫攻坚?

过去的“极不平凡之年”,我国在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下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奇迹: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17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多项指标超额完成。

然诺“如期”,体现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制度优势和政党能力。

历风雨方显勇毅。

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到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总书记都阐明了这样的深刻启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衔接转化】

从历史的坐标上看今年两会,可谓节点特殊、意义非凡——

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时交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五年规划”在此时衔接。

总书记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绝不是只顾眼前的短期主义者,执政70多年,始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视野和气魄,一棒接着一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如期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一步步向着“大目标”扎实迈进。

今年两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查、讨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看清“来龙”,才知“去脉”。

“来龙”在哪?就在去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去脉”在哪?就是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亲自领导“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过程中,总书记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接连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并推动首次以互联网方式征求意见建议。   

党的中央全会提出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通过全国人大会议的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党的方略铺展为改革发展实践。

从党的中央全会出台“规划建议”,到全国人代会审查“规划纲要草案”,有序的民主决策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特质、品质的写照。


【接续推进】

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赴地方考察,选择的省份是贵州。

这是我国最后脱贫的9个贫困县所在省份,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越是脱贫难度大的省份,脱贫之后越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由此发生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丝毫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同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就要接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必是更加宏伟的事业。

征衣未解又跨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间的紧迫感,对人民的责任感。

开局关乎全局,第一步就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干出新成效。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团结如一。如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正是凝心聚力、奋进出发的最佳平台。


(来源: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详情】
时间:2021-03-04 10:02 来源: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3月2日上午,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大会精神激励了党员干部,振奋了精神力量,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坚守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动力源’。”青阳县委书记巩文生表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有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确保学习教育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推动党员干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要以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传承百年党史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前进动力,做一名勇担使命、奋发进取的时代新人。”青年党员、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研究生张雅婷说,要认真学习党史,深刻理解党因何而生、红色政权从哪里来、新中国怎样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等,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不忘初心,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全面从严治党,永葆生机活力。“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广德市纪委常委蒋辉敏说,纪检监察干部特别要把党的纪律建设历史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学思践悟,还要聚焦监督首责,在抓好自身学习教育的同时,督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省检察院宣传处处长吴贻伙表示:“学习党史要切实把握学习重点和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还要把学习党史落到解决实际问题、为民服务上来,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对此,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久春深有同感,他说:“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开好局、起好步的强大动力。”来安县汊河镇党委书记、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指挥办公室基础实施工作组组长程永政表示,将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目标任务,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攻坚克难,干事创业,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安徽新闻网 记者 朱胜利 张岳 李浩)


【详情】
时间:2021-03-03 20:00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