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着力点,不仅对青海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有力指引我们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开启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我们要观大势、谋全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筑牢发展之基,激活发展动能,增进民生福祉。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办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要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青海承担着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更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优势和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旅游、低碳经济等新发展模式,带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要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扎实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央视网)


【详情】
时间:2021-03-08 16:09 来源:央视网

阳春三月 陌上花开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

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视频丨看见“她”们(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她们

是医生,是教师,是运动员……

也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一直以来

是她们,巾帼不让须眉

在各条战线上展现了新时代女性风采

是她们,柔肩担道义

在家庭和工作岗位中,诠释了当代女性的风貌

是她们

用温柔而坚韧的力量,演绎了普通人的伟大

是她们

用担当和奉献,换来山河无恙!

致敬

每一位了不起的“她”

来源:央视新闻

【详情】
时间:2021-03-08 16:02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五年间,我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五年,我省将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统筹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安徽,注重提升竞争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实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发展数字经济,注重提升生存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贯彻国家重大战略,深化营商环境、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重点改革,发挥开放平台作用,注重提升发展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两带三区一园”建设,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注重提升持续力。争创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持续实施民生工程、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注重提升向心力。

顺应人民新期待,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0年,我省累计投入1213.6亿元,推动顺利完成33项民生工程任务。统筹拨付249.5亿元,支持基础教育普及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高校高峰学科建设,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认真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统筹26.5亿元,支持文化强省、体育强省建设。统筹各类稳就业资金39.2亿元,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支持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智慧皖警”建设,支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顺应人民新期待,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进步。“十四五”期间,我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普通高中扩容建设等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站稳新台阶,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徽风皖韵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十三五”以来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硕果累累,农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五年来,我省粮食总产站稳800亿斤台阶,肉蛋奶、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20元,由全国第18位升至第11位,位次提升幅度居全国第1位。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具体说来,我省将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的产业、就业帮扶长远发展体制机制;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强劲内生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本网记者 王弘毅 吴量亮 史力 汤 超 范克龙)


【详情】
时间:2021-03-08 11:00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李锦斌在审查计划草案报告、预算草案报告时指出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
确保“十四五”发展第一步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3月7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审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时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十四五”时期安徽发展第一步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李锦斌说,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与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纲要草案方向一致、内容衔接、逻辑贯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明晰宏观政策导向,彰显开局起步特色。计划报告和草案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注释版、细化版、施工版,系统性强、政策性强、操作性强;预算报告和草案有政治高度、政策力度、民生温度,体现了勤俭节约和惠企利民相统一、精打细算和提质增效相统一、整体用力和重点支持相统一、积极有为和防范风险相统一,为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

  李锦斌强调,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一年。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和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纲要草案精神,落细落实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作出的具体安排,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政策导向用好机遇,特别是要用足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业优先政策,结合安徽实际,做好对接转化,系统集成落地。要坚持目标导向科学调度,加强常态化运行调节,以有效措施助力市场主体,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坚持绩效导向优化支出,坚持节用为民,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优化支出结构力度,加强国家及省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以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要坚持结果导向抓好落实,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始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安徽落地生根,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通讯员 郑言 记者 吴林红 范孝东)


【详情】
时间:2021-03-08 09:00 来源:安徽日报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绘就蓝图催人奋进。在这份成绩单背后,安徽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20年,安徽打胜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联动战、精准脱贫收官战、防汛救灾保卫战,全省生产总值3.87万亿元,增长3.9%、居全国第4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和7.8%;粮食产量803.8亿斤、居全国第4位……


【详情】
时间:2021-03-07 18:00 来源:安徽日报



3月6日


3月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安徽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安徽代表团团长李锦斌,副团长王清宪、邓向阳、刘惠、沈素琍、谢广祥、王翠凤出席会议。王清宪主持会议。


李锦斌、王清宪、朱明春、鲜铁可、张天培、叶露中、袁亮、张箭、彭寿、吴梅芳、曹仁贤、姚顺武、张来辉、徐淙祥等代表先后发言,一致表示完全赞成纲要草案。大家认为,纲要草案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阐述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导向、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可行性,是一个坚定贯彻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好纲要,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推动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代表们认为,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砥砺奋进。


【详情】
时间:2021-03-07 14:02 来源:中安在线

微信图片_20210307105421

《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7日 第13版)


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


李锦斌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举全省之力谋划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塑造安徽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举全省之力谋划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努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塑造安徽发展新优势。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在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坚持“创新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研判,坚持创新自信,敢啃硬骨头。安徽激发科技创新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统筹打造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激发创新这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涌现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等一批尖端技术;激发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中的“最大增量”,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接近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做到“创新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安徽坚持科技为民,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聚焦断点卡点,扩容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启动“江淮英才”计划,在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打造国之重器,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托卡马克等“3+4+N”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求“创新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安徽以产业创新提升生存力;以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以开放创新提升发展力;以协同创新提升持续力。


本报记者 朱思雄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详情】
时间:2021-03-07 10:56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饱含希望。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战略大局,充分肯定了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鲜明指出了增强民族认同的工作方向。总书记还以历史佳话生动诠释了党史学习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必将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深入调研、体察冷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面小康阳光普照,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

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就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要通过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政策;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树立爱国观念,抵制错误思潮,以全面认同为民族复兴凝聚合力。

不忘来路,才能走向更光辉的未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历史与民族团结进步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流传至今。这些都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宝贵资源。党中央已经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党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团结奋斗,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大团结、齐进步、共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详情】
时间:2021-03-06 22:41 来源:央视网

     时间:3月5日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腾格里过去污染很厉害,附近省份向沙漠里倒污水,我为这个问题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停止污染,加强治理。”

  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话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诗卷里的风光,却一度让人揪心,草原上有的地方黑色灰色蔓延,掩盖了绿色,令人十分痛心。

  把生态环境放在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下去掂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再一次叮嘱内蒙古要“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他语重心长: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周义哲代表,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场,曾是一个在深山老林里砍了30多年木头的伐木工。这几年,他的身份变了,从砍树到护林,从拿锯斧到扛锹镐。他在发言中向总书记讲述了新的“森林交响曲”:

  “经常有狍子、棕熊‘光顾’林场和管护站。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一本明白账。”

  春意浓,山川披绿。听闻老周津津乐道的“绿色林海”,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他笑着说:

  “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

  一群人、一份职业的改变,折射了时代的壮阔变迁。习近平总书记感叹:“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

  老周感同身受。在那片林海雪原,目之所及,一切都在改变。山川变绿了,水草变多了,人们的理念也变了。大家对“新发展理念”这个热词,有着鲜活生动的观感。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放眼中国,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这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很多工作。”

  时间在量变中累积质变。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杜尚泽

【详情】
时间:2021-03-06 22:38

     时间:3月5日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党史学习教育拉开帷幕。“党中央已经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部署,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此刻,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他多次强调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话:

  “我一直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次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些年,总书记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为民生福祉走过万水千山,他多次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谆谆叮嘱党员领导干部“‘人民’二字重如千钧”。

  学史,为明理、为增信、为崇德、为力行,一切的源泉是为了人民。审议临近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讲了一番话:

  “这两天,我看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给党中央的一个报告,就是《关于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情况的报告》。内蒙古在反腐败方面有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煤炭领域。当共产党的官,当人民的公仆,拿着国家资源去搞行贿受贿、去搞权钱交易,这个账总是要算的。”

  会场寂静,字句铿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都八九年了,一方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另一方面对存量腐败只要揭露出来了也是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稍作停顿,环顾全场:

  “一定要警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认为内蒙古这段时间抓的这件事抓得很好,还要继续抓下去。”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和魄力,这是走过波澜壮阔百年历程的大党对亿万人民的庄严承诺。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杜尚泽

【详情】
时间:2021-03-06 22:35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