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舒城

苦读庵位于舒城南港镇缸窑村境内的双峰山。清康熙年间,邑人为纪念胡永亨而立此庙。胡永亨,字肇美,号鹿起,今安徽舒城县人,祖居松林岗。父胡守恒,明崇祯进士,翰林院编修,死难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胡永亨小时家境贫寒,常以糠菜度日,在其叔父胡应化的帮助下,入附近双峰山胡氏祠私塾读书。他从小聪明过人,胸怀大志,仿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刻苦攻读,熟读四书五经,学有所成,于康熙九年中进士,入翰林,钦命江西乡试主考,迁户部郎中,广东按察司佥事并兵备道,官居三品。胡永亨为官清正廉明,断奇案,平冤狱,息讼安民;为民请命,救济饥民,深获士民爱戴,他的生平事迹也永载史册。“苦读庵”的建筑现已不复存在,但胡永亨刻苦读书的精神,受到了后世诸多学子的敬仰。苦读庵遗址一直被人们视为膜拜前贤的圣地。

【详情】
时间:2007-07-25 11:05 来源:

璇渊馆是李公麟退隐舒城后所建的一处乡村别业。它位于今县城东郊七星村境内,距原城东李氏老宅约两华里。

《舆地纪胜》有“璇渊馆在城内,元符间李公麟建,自为记”的记述。但《安徽通志》记载为:“璇渊作璇源,今县东里许有七星塘,一水萦洄,中有墩阜,即古璇渊馆”。《续修舒城县志》认为:“二者非指一地”。

1985年,县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按近年来对县城古井遗址与墓葬分布的资料分析,宋代县城应在今县城东南部,明末清初开始向西北延伸。《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而《安徽通志》编纂于清代后期。二者所指实为一地,即今城东七星村之七星塘。经实地踏查,杭北干渠穿流东郊,七星塘已废,但在原塘中高阜及其周围仍存有大量的残砖碎瓦和陶瓷片。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实物的遗存,确认璇渊馆遗址,并加以保护。

【详情】
时间:2007-07-25 11:04 来源:

春秋山在县城西南10公里,峰上原有南岳行祠,是舒城县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南有春秋寺,宋代画家李公麟在此有读书堂,又因常涤砚于附近的池中,故名洗墨池。

春秋山地处古龙舒水(今杭埠河)畔,山青水秀,粮丰林茂,幽静安祥,是李公麟向往的地方。他致仕退隐舒城后,常往来春秋、龙眠之间,对这里的山水泉石情有独钟,创作了《春秋山庄四时乐》诗作和《乡村田乐图》等绘画作品。后世文人有慕名而来者面对胜迹,抒发对这位前贤的崇敬之情,写出了大量诗篇,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读书堂毁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不过人们从萋迷的春秋寺(半庵子)遗址中,还可追踪一些信息。洗墨池今尚存,那绿树野花掩映中的一泓池水,长年不枯。静坐池边,萧萧凤尾,潺潺山泉,仿佛在诉说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古代画家的故事。

附录:

洗 墨 池

(明)顾 琛

一泓(1)碧水氵互寒(2)漪(3),云是公麟洗墨池。

只与居人供笔砚,肯为行客鉴须眉。

辽东鹤去归华表,池底龙眠护葛陂(4)。

留得遗基邻古寺,老僧指点索题诗。

选自清嘉庆《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顾琛,浙江于潜人。明永乐初任舒城教谕,工于诗,县志收入名宦。

(1)泓:音hǒng,清澈貌。

(2)氵互寒,氵互,音hù,氵互寒,即严寒冻闭的景象。

(3)漪:微波岸边。这里指岸边。

(4)辽东鹤去归华表,池底龙眠护葛陂:葛陂在今河南新蔡县北辽水左迤。此处借道家传说,东汉汝南人费长房投杖于此,杖化为龙的典故,比喻李公麟致仕归隐一事。

登春秋绝顶

(明)鲍 捷

道出城南廿里余,峰蛮垒处隐禅居(1)。

因从老衲询遗迹,云是公麟此诗书。

抚石已无龙气沸,临池尚有墨花潴(2)。

台荒凤去伤今古,斜日昏鸦集敝庐(3)。

选自清嘉庆《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鲍捷,庐州舒城人。明宏治时,为赵州州判。

注:

(1)禅居:指寺院。

(2)潴:zhū,(水)积聚。

(3)敝庐:破旧住房。有时指自住房,谦词。

【详情】
时间:2007-07-25 11:02 来源:

龙眠山因山势蜿蜒起伏,状若龙之舒展,故名。宋代画家李公麟,致仕隐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明翰林学士宋濂在《题李伯时山庄图后》说:“元符三年庚辰,伯时既归老,肆意龙眠山岩壑间,素善画以写其徜徉之趣。然其所自序云:‘元丰纪号,岁在丁巳,月在涂,即买山于龙眠,以基以堂’。”按此推算,李公麟大约于宋元丰丁巳(1077)左右建龙眠山庄,自绘《山庄图》。苏轼为之跋,视为国宝。

龙眠山自古以来为舒、桐分水界山,南为桐城县,北属舒城县。龙眠山庄故址曾有不同说法,一说在桐城县界,但据《庐州府志》记载:“龙眠山,舒南八十里……山阴有龙眠寨,有泉可近千人屯。邑人李公麟隐此。”今考龙眠寨在龙眠山北城冲境内。1984年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宋象乾等赴现场调查,曾于龙眠寨“天鹅抱蛋”处,发现水井遗迹并在附近采集到宋代瓷器及砖瓦残片,疑为龙眠山庄故址所在地,未知孰是,有待进一步考查。

附录: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宋)苏 轼

或曰:“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此岂强记不忘者乎?”曰:“非也。”画日者常疑饼,非忘日也。醉中不以鼻饮,梦中不以趾捉,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吾尝见居士作《华严相》,皆以意造,而与佛合。佛菩萨言之,居士画之,若出一人,况自画其所见者乎?

选自《东坡集》卷二十三。[1] [2] [3] 【详情】

时间:2007-07-25 11:01 来源:

舒城县西南25公里枫香树之文家冲,是文氏宗族聚落地。这里群山环抱,溪水淙淙,山花烂漫,四季飘香。据典籍记载,文翁庄旧址就在这里。历经三百七十多年的“文氏宗祠”石刻匾额保存完好。

文翁,名党,字仲翁(前156—101)。西汉庐江舒人(今安徽舒城县),汉景帝末任蜀郡守,为开发四川,学习中原文化,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蜀人学习,在成都开办学堂,名文翁石室,即今成都第一中学。历史上的司马相如、近现代的何其芳和郭沫若即就读于此。文翁终于蜀,吏民为之立祠,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附录:

文翁传

(汉)班固

文翁,庐江舒(1)人也。少好学,通《春秋》(2),以郡县吏察举(3)。景帝末,为蜀郡守。

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4),有蛮夷风(5),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6),遣诣京师,受业博士(7),或学律令。减省少府(8)用度,买刀布蜀物赍(9)计吏,以遗(10)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11),用次(12)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13)於成都市中,招下县(14)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吏,次为孝弟力田(15)。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16)受事。每出行县,盖从学官诸生明经(17)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18)。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19),文翁之化也。

选自《汉书·循吏传》。

作者班固,字孟坚,继承父志,完成《汉书》编撰。

注:

(1)舒:即当时庐江郡舒县。文翁故里在今舒城县西汤池镇文家冲。

(2)通《春秋》:通晓《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修定而成的历史著作。

(3)察举:考查推荐。

(4)辟陋:荒辟而落后。

(5)蛮夷风:粗俗、野蛮风气。蛮夷:古代称南方各族为蛮夷,也用以称边远的少数民族。

(6)饬厉:告诫、勉励,即教育。饬(zhi)同“敕”。

(7)博士:古代官名。专指一艺的官职名。

(8)少府:指官府。

(9)赍:(音ji),带着。

(10)遗:(音wei),赠送。

(11)右职:高职位。古代职位有以右为尊。

(12)用次:依次序排列择优录用。

(13)学官:学之官舍。现今成都市石室中学是我国历史上校历最长的学校。它的创设者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历史上的司马相如及近现代的郭沫若、何其芳、李健吾和李一氓等文化名人都在文翁石室学习过。

(14)下县:四邻之县,非郡治所管辖的邻县。

(15)考弟力田:地方基层官名。

(16)便坐:副座。

(17)明经:通晓经义。

(18)闺阁:内中小门。

(19)文雅:有礼貌,讲文明。[1] [2] 【详情】

时间:2007-07-25 10:57 来源: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