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舒城

仁风亭位于舒城中学校园南端,背倚古朴凝重的南楼,面向碧波荡漾的锡杖泉,周植垂杨翠竹,环境幽雅,景色怡人。亭子为徽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方形基座,立柱担挑青灰小瓦歇山顶,飞檐翘角,下饰雕栏镂花,古朴庄严,典雅大方。门额悬匾,上书“仁风亭”三个大字。此亭系舒城中学第三届高中毕业生为纪念学校创始人王仁峰校长而捐资兴建,初为“仁峰亭”,王仁峰亲笔将其改为“仁风亭”。“仁者,德之出也”,先生欲以仁德之风,教化后辈,一字之改,可见先生谦逊品性与办学施教思想。

王仁峰(1886—1967),字霭吾,号晦释,舒城柏林乡人。清末同盟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后四方奔走,为国育才,民国20年(1931)返回故里,创办舒城中学,首任校长,在职前后达十四年。他主政舒城中学期间,率先垂范,治校严谨,学风醇厚,仁风遐播。新中国成立后,王仁峰被选为舒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为追慕前贤,激励后人,舒城中学对仁风亭进行了维修,在保持原貌基础上,增刻王仁峰手迹和其它校友诗联于其上,让仁风流传永远。

【详情】
时间:2007-07-24 16:17 来源:

周瑜桥因纪念三国名将周公瑾而命名。它位于城关镇中大街管理区与码头街管理区之间。按清光绪丁未《续修舒城县志》记载:“周瑜桥在迎熏门外,一名南舒,下为片曹片责堰支流。雍正间,邑令陈守仁因修堰,并修此桥。”桥长十数米,花岗岩块石桥墩,勒石“周瑜桥”三字。石条铺设桥面,两旁有石护栏。铺设于桥面中间石条上有两道深车辙。这座石桥自雍正年间始,二百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城关老城区从中大至码头街的要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城建部门对此进行了拆建,石桥的原貌虽不复存在,但建成的新桥仍延用了“周瑜桥”的命名。

【详情】
时间:2007-07-24 16:14 来源:

龙眠书院位于舒城县城东部,今飞霞公园内,与归来宅相毗邻。它始建于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元翰林院学士揭傒斯在《龙眠书院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燮理溥化知舒城时,于邑东得李公伯时山庄故基,面向龙眠山建书院,以示不忘伯时之功;又苏文忠、黄文节二公尝过此处,故合祀于堂。”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说:后为东禅寺所并,书院久废。明弘治十二年(1499),主簿何雍“令寺僧尽退”,遂恢复龙眠书院,并募资重修。明吏部尚书秦民悦作《建龙眠书院记》,并勒石立碑备说其事。民国时期,这里为中山公园。后因毁于战火,变成废址和零星农田。建国初,被开辟成县示范农场。改革开放以后,按城市规划总体要求,建成飞霞公园。龙眠书院得以重建,并于书院内展出李公麟生平事迹和他的传世诗、画作品,供游人参观欣赏。

附录:

龙眠书院记

(元)揭傒斯

治民之道,使民知礼义而已。使民知礼义,先示其所尚而已。民知所尚,则知所向方哉。庐州舒城长燮理溥化(1),用湖广举,首取泰定丁卯四年第,得兹邑。首理学,政咸用其学以教导民。民始益知人之所以为贵,儒之所以为重,而复知所以养生而送死。

吾二年曰:民其可教乎。于是又治地邑东,得李公伯时龙眠山庄故基于东禅寺、舒王祠西,尝没于(2)寺者。据山川之会,想昔贤之游处,乃会其禄入,募工度功,作书院,以事先圣先师,以为出治立教之本。不悦目窬时,而成,凡殿堂、门庑、斋舍、庖库及李公之祠,为屋三十有六楹(3)。以其面龙眠之山,端严奇峻,能出云雨,膏泽(4)天下。榜之曰:龙眠书院。且示不忘李公之故。而邑贤者范凤瑞割田二百亩,以供祭养。既告成于庙,遂立之师,进诸生而教之。凡民有来观者,必劝之以学。是时,上既拨乱,集大命(5),兵革未息,饥疫未复。郡县长吏能以荒政(6)自任,且不足,遑(7)知礼义之教哉!而舒城劝分(8),则出粟之家,惟恐后民之强暴子弟,一有弗若,则父兄长老切责诟怒,惟恐见绝于长吏休休焉。方日(9)以兴学为事,舒之人卒无一人,流离转徙者。长吏岂独贤,民得其所以生者也。

舒著于春秋,故山有春秋之山;水有舒水。始入于吴,后并于楚。其民勇而好义,非独舒为然,楚之地皆然,故楚常为强国。最后宋室南迁,赖其民蔽遮江淮凡二百年,然当时学校之教,郁而不施。仁义之政,厄而不行。养生者,不得尽其欢;丧死者,不得究其礼,此非上之过,长吏之责也!今吾君既卑尔以贤长吏,一以诗书礼义觉尔民,民亦知所尚乎。若曰升其堂,陈其器,设其牲,齐而行,其典礼,如是而已。此事圣人之疏节也,非作书院意也。舒之人尚其勖哉!

李公名公麟,邑人。博学好古,举进士。历删定及检法,官未老致仕。苏文忠、黄文节二公,尝过其山庄,故合祀于堂之北。

是役也,建始于天历三年,落成于改元至顺。县学之明伦堂,亦其所建也。是岁冬十月朔记。

选自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作者揭傒斯(1274—1344)。元龙兴富州人,字曼硕。早有文名,入翰林,累官至侍讲学士。时朝廷典册碑文,多出其手。曾与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有《揭文安全集》十四卷。

注:

(1)燮理溥化:蒙古进士,元泰定丁卯四年(1327),任舒城长(县哒噜噶齐)。在任期间,修学舍明伦堂和复建龙眠书院。

(2)没于寺:被寺庙(指东禅寺)占去。

(3)楹:读yíng,屋一间为一楹。

(4)膏泽:滋润。

(5)大命:帝王命令为大命。

(6)荒政:这里指推行救济饥荒的政令。

(7)不遑:不怠慢,不偷闲。

(8)劝分:劝说人们有无相济。

(9)方日:当时。

(10)勖:读xù,勉励。[1] [2] 【详情】

时间:2007-07-24 16:10 来源:

归来宅位于舒城县城东部、206国道西侧,今飞霞公园内。按《天下名胜志》记载:“归来宅,李公麟归隐之所。遗址傍城,群山四合,古柏森然,在县治东城上。上有清心亭,下有放生池。”考宋代舒城县城规模较小,其中心在今县城西北部。城之东郊为李氏族居地。李公麟于宋元符三年(1100)致仕退归舒城,于老宅基重修故居,故名归来宅。苏轼、黄庭坚等人过此地时,曾与公麟咏诗作画,促膝交谈。苏轼有《题伯时旧宅图》传于世。

李公麟归隐舒城以后,常来往于春秋与龙眠之间,肆意山水林泉,直至宋崇宁五年(1106)病世。元代史学家揭傒斯在《龙眠书院记》中说:归来宅因“岁久没于寺”。即后来为东禅寺所并。

公元二十一世纪初,舒城县人民政府斥资兴建飞霞公园,按宋代民居风格重建归来宅,以纪念李公麟这位先贤。

附录:

题伯时旧宅(1)图

(宋)苏 轼

乐天(2)早退今安有,摩诘(3)长闲古亦无。

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穿看辋川图(4)。

近闻陶令(5)开三径(6),应许杨雄(7)借一区(8)。

晚岁与君同活计,如云鹅鸭散平湖。

选自《东坡集》。原题为《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宅图》。

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宋嘉佑二年进士。英宗时为直史馆。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后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回,为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曾知登州、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被贬惠州、琼州,赦还,卒于途中常州。轼文章纵横奔放,诗飘逸不群,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亦有名。当时的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及李公麟等皆与之交游。他的作品为后人辑为《东坡全集》一百卷。

注:

(1)旧宅:即归来宅。

(2)乐天:即白居易,号乐天,唐诗人。他与苏轼有相似的遭遇,为轼所敬慕。

(3)摩诘:即王维,字摩诘。唐诗人,画家。

(4)辋川图:王维的画作。辋川,水名,流经终南山麓,宋之问建别墅于此,后归王维。维住了三十多年,并有《辋川图》画作。

(5)陶令:陶渊明,东晋人,曾任彭泽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

(6)三径: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指陶渊明隐居的田园。

(7)杨雄:西汉文学家,长于辞赋。

(8)区:读音ōu,古量器名。如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四豆为区。

【详情】
时间:2007-07-24 16:03 来源: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