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微信图片_20220714110703.png


安徽发挥廉洁文化精品聚集效应

清风廉语沁心脾

日期: 2022/07/14 作者: 本报记者 陈多润 通讯员 杨勇 字数: 1582

“林维先曾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但他一直把自己视为一个穿军装的老百姓,家里的伙食与寻常百姓家没什么两样……”安徽省舒城县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内,讲解员正在讲述新四军将领的廉洁故事。近日,该旧址被授牌成为六安市纪委监委命名的首个“红廉文化示范点”。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该市纪委监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创建示范点、讲廉洁故事、评选文化标识等方式,全力打造“清风廉语六安红”红廉文化品牌。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安徽省委常委会近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及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强化组织推动,从本地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廉洁元素,丰富廉洁文化建设载体和内容。

以本地历史典故和文化遗存等为蛹,安徽抽丝剥茧、化蛹为蝶,推出了一张张内涵丰厚的廉洁名片。

沿着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青天路蜿蜒前行,远远就能看到,包公故里文化园建设正酣,古色古香的文化园硬件设施基本完工。工人们正在粉刷内部墙面,展陈布设等工作也已开始。而坐落于合肥市的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之一的“包公园”已成为该市的廉洁地标和“打卡地”,年均参观学习人次110万左右。该市纪委监委制定《包公清廉文化系列品牌建设计划》,从包公清廉文化基地建设等9个方面,深度挖掘、传播包公廉政事迹。

作为“不越雷池”典故发生地,望江县纪委监委以古雷池地标为基础,把“不越雷池”故事、先贤传世楹联等融入自然景观,以景寓廉。该县纪委监委还发挥黄梅戏之乡的优势,组织编创《不越雷池》《退礼》《沉鲊于江》等16部黄梅戏作品,以“网络直播”“送戏下乡”等方式广泛传播。

“他,奋斗在基层纪检岗位上;他,奔波在扶贫攻坚的路上;他,献身在抗击台风第一线。”在安徽省纪检监察网站展播的第二届“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入选作品中,大型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被网友频频点击播放。

安徽省纪委监委于2018年启动“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库”建设,每两年组织开展一届作品创作征集活动,激励各地创作了一批各类廉洁文化精品,前两届征集活动共征集作品近1万件(部/本),近800件(部/本)入选精品库并予展播,有力增强了廉洁文化作品聚集效应。

安徽省纪委监委历时2年精心打造省党风廉政教育馆,通过展板、图片、视频、雕塑、互动查询、场景还原等形式,全方位回顾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百年纪律建设史,展现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果。

开展廉洁教育、传播廉洁文化,阵地建设是重要基础。安徽省纪委监委在新媒体平台开辟专栏发布忏悔录、案例剖析和勤廉榜样事迹,组织研发学习教育平台,开展党纪法规知识线上学习测试、知识竞答等,全省70万余名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完成平台注册,260多万人次参加学习教育。

作为徽商故里和徽文化发祥地,黄山市纪委监委把当地清官廉吏和名人贤达的故居、故地等串珠成线,整合推出多条“清风之旅”旅游路线,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特色阵地,并建成一批清廉馆、风范园,开发成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池州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当地优秀家规家训,先后建成10个家风家训馆,定期开展家风家教文化活动。淮南市纪委监委近年来推动建成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心等4个省级廉政教育基地。目前,全省共建成省级廉政教育基地60个。

围绕查处的典型案件,安徽在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建立包括警示教育忏悔、庭审视频、忏悔书等在内的视频、文字“两个资料库”,摄制《“黑伞”下的张狂》《“背篓”里的腐败》《国资之“蠹”》等一批警示教育片,并汇编忏悔录、案例剖析报告、案件通报等,配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相关专题警示教育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分层分类深化重点领域、系统、行业、类型的警示教育。

【详情】
时间:2022-07-14 11:1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7月10日下午,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正式开赛。运动会首个项目——田径比赛也随之拉开帷幕。比赛分设男女组进行,其中包括短跑、中长跑、4*100接力赛、跳高、跳远、铅球等。赛场上,裁判们认真严肃,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现场观众加油呐喊,汇聚成运动场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设置的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和跆拳道七大类,共有48支代表队、1700多名队员报名参赛。

图为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现场

图为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现场

图为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现场

图为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现场

图为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现场

图为舒城县首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现场

作者:李循

【详情】
时间:2022-07-14 09:22 来源:学习强国

今年以来,舒城县张母桥镇认真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组建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为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进实施“138+N"工程、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 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作用,结合镇、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有针对性的选派科技特派员。目前全镇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1人,其中服务行政村10人,服务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10人,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建设一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依托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舒城县健祥杭白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舒城县杭白菊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围绕杭白菊产业基础、农业技术需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带动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输出,服务经营主体6家、行政村3个,驻站科技特派员11名。

创建一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安徽板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张母桥镇藏红花产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选取一批长期稳定下沉乡村及企业服务的科技特派员,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凝练“科技特派员+企业+行政村”等模式,探索建设利益共同体,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形成稳定帮扶点,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胡文友)



【详情】
时间:2022-07-13 16:58 来源:人民网

     近日,舒城县城关镇首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在该镇中大社区建成,该社区老年人做饭、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运营仅3天,助餐点服务就突破400人。

    “老年助餐服务”是安徽省10件“暖民心”服务实事之一,为抓好这件民生实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走实,城关镇组织力量,对社区部分老年人日常用餐以及助餐点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老年群众实际需求,尽可能把老年助餐点建成“有温度”“有靓度”老人用餐满意的幸福场所。

    试点先行,探索养老“新模式”。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老年人在买菜和做饭也是难点问题。为切实解决老年人之需,抓好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城关镇坚持便民、高效、实用原则,抓好“社区便民老年助餐点”示范点建设,并逐步在城区社区推广,实现养老服务方式转变。

    择优而选,保障用餐“好营养”。抓质量,让老年人“吃得营养、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城关镇通过市场调查,择优选取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助餐服务。在用餐配备上,征求老年人意见,公开每周菜谱,吃什么,老年人说了算。同时,根据老年人不同情况,还提供个性化制定配餐方案,吃上家常菜、老味道,吃出幸福好味道。

    配备齐全,满足服务“多元化”。让老年人吃得好,更让老年人吃得实惠。城关镇立足社区助餐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落实助餐点定价低于市场同类价格,并根据年龄给予适当价格减免。老人们在用餐前后,还可以享受“多元化”服务,在社区助餐点周边,同步配套了一站式老年活动服务,运动健身、下棋打牌、看报阅览等,不出远门就能轻松实现。

    “小餐点”凝聚大民生。据悉,城关镇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目前约为2.9万人,占全镇总常住人口19%。该镇分管负责人表示,城关镇将进一步扩大助餐点建设并逐步在城区13个社区全面推开,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切实解决老年人做饭用餐不便的后顾之忧。

    该镇分管负责人同时表示,助餐点食品安全纳入纳入该镇日常卫生健康和食品安全监管,对食材采购、食品制作等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管理,镇上不定期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检查,确保老年人吃得放心、吃得健康。(郭登安 刘建业)


【详情】
时间:2022-07-12 10:3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7月8日电 题:多种粮、种好粮——种粮大户在行动

新华社记者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粮食生产压茬推进、一刻不歇。

在粮食生产一线,众多种粮大户大力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强科技稳产能: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

夏日的皖北大地,绿油油的玉米苗、大豆苗正在茁壮成长。

“粮食要高产,科学管理很重要。”看着玉米、大豆已经出苗,69岁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说,现在处于定苗期,要查苗补缺,然后化学除草,接着要喷施叶面肥,这些措施一个不能落。

这是6月28日拍摄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一个月前,徐淙祥迎来了小麦大丰收,亩产首次突破800公斤。“良种配良法,优质产量高。”他说,今年在示范优良品种的大田里,他不仅精量播种,每亩地相较小农户少播约10公斤麦种,还尝试配方施肥、分期施肥,让化肥减量提效。

“我们和科技专家合作,选育种植优良品种,同时结合我们在田间试验积累的多项技术,产量比小农户高近20%。”对于“科技增粮”,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深谙其道。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对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今年我国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

近年来,各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选认科技特派员、新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举措,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仅安徽省就有1060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

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记者见到对口联系徐淙祥的科技特派员乔玉强。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他,正与徐淙祥讨论秋粮生产和减量撒施农药肥料事宜。

“我们给农户示范推介相关技术,5年多来,在产量不减少情况下,肥料减少5%至10%,农药减少15%至20%。”乔玉强说。


7月7日,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驾驶大型植保机在田间喷洒农药。新华社发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种粮大户除了自己精心种粮外,还带动周边村民多种粮、种好粮。张槐村村民张丙银一旦在田间发现苗情有问题,总会请徐淙祥“把脉开方”。“他会种地,而且愿意分享增产丰收的方法,我们信任他。”张丙银说。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

得益于地方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楚店镇种粮大户张林森今年的亩产量最高达913.18公斤,创下规模种植6年来新高。“小麦得高产,选种是关键。”他笑着说,今年秋种将把这一品种的种植面积从100多亩扩大到400多亩。

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粮食增产的信心也越来越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抓机械促服务:种粮有钱挣务农有盼头

今年夏粮小麦生产期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创办的农机合作社托管了约1.2万亩土地,涉及1000户左右农户,亩产量约1300斤,创近年来新高。“一斤比去年多卖3毛多钱,效益也挺不错。”

提高粮食产量,农机是重要“武器”。行走在偌大的机库棚里,尚跃说,这些年他不断“招兵买马”,生产设备已从10年前7台套小型农机扩大到150多台套大中小型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全程机械化,成为一些地方狠抓粮食生产的重要着力点。

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深入推进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进一步拓展农机应用场景……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徐淙祥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苗情(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高效率和智能化,是农机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们的大型收割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而普通收割机才100多亩。”尚跃告诉记者,凭借农机物联网建设,农机在导航系统支持下自动走直、实时获取作业数据。“以玉米播种机为例,一行播下来,从这头到那头误差不超过5公分。”

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不断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

小农户用上现代农机,离不开种粮大户的助力。

在政策支持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种粮大户李士银发挥规模经营优势,购买8台粮食烘干机、3台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同时建设可容纳300吨粮食的粮仓、日产120吨的大米生产线。

徐淙祥(右一)和儿子徐健(左一)、孙子徐旭东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新品种作物生长情况(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些农机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李士银说,今年夏粮生产期间,仅无人机打药一项,服务面积就超过2000亩。

育主体引新人:青春力量释放种粮活力

“三夏”时节,“90后”海归硕士平东林凌晨4点30分就起床忙碌,每天要往田里跑上两三趟。

4年前,平东林回到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干起了农业。创建“云上小农”线上平台,开通认养地块项目,让消费者通过摄像头实时追踪水稻生长全过程,目前开放的630亩地已全部被消费者认领;全程托管6200多亩耕地,从繁多的水稻品种中精选种植2个优良稻种,收割时以高价回购,提高农民种粮效益;把秸秆变“废”为宝,发展起秸秆炭化产业……老一辈种粮人难以实现的“农事”,平东林经过探索让它们变成了现实。

7月7日,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种粮大户平东林在秸秆炭化厂房用水分测定仪检测秸秆炭粉水分指标。新华社发(朱礼明 摄)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80后”“90后”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生力军”。

令徐淙祥欣慰的是,儿子、孙子也先后跟着他一起种粮。3年前,“95后”的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中,成为试验田的“管家”。“爷爷和父亲的事业不能后继无人。”徐旭东说。

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推开徐旭东家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桌上的上千个纸袋。这些都是他今年以来从试验田里收集的不同品种的小麦样本。经过烘干、称重等环节后,徐旭东将采集不同品种小麦的茎、穗、叶等数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从爷爷徐淙祥利用一把放大镜,靠着眼瞧、嘴尝在田间选育优良品种摸索作物生长良法,到父亲徐健在连片示范田内探索优良试验品种大田栽培规律,再到如今徐旭东利用现代科研仪器配合科研院所分析不同实验环境下作物生长数据……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三代种粮人对科技增粮的追求。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徐旭东在实验室对农作物样品进行称重和记录(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实施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安徽省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出到2025年,50亩以上种粮大户数量由11.87万个发展到15万个。

春争日,夏争时。粮食生产一线,无论是“老把式”,还是“新力量”,收获了夏粮的丰收,又播下新一季的种子。(记者刘菁、姜刚、于文静、水金辰、刘晓宇)


【详情】
时间:2022-07-09 16:56 来源:新华网

应急处置训练现场。王冀芳摄

应急处置训练现场。王冀芳摄

123

近日,安徽省舒城县公安局万佛湖旅游度假区派出所组织龙河口水库管理处职工开展应急处置训练。民警重点讲解盾牌、长棍的使用要领,模拟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并对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予以点评,全面提升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王冀芳)


【详情】
时间:2022-07-08 09:57 来源:人民网

6月中旬,让各界茶人期待已久的第七届亚太茶茗大奖赛感官评审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成功举办。由舒城县舒茶镇古尖香茶场选送的“绿观英”牌舒城小兰花荣获特别金奖(排名第9位)。这是 “绿观英”继今年五月份在第十五届“舒城小兰花”系列名优茶评比大赛中获特别金奖之后,再次斩获的国际茶业大赛殊荣。

据悉,“亚太茶茗大奖”是世界范围内主要产茶国和销售国的茶叶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参与评审的一项国际性评比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被业界誉为“亚太地区茶叶界顶级赛事”,已经有来自国内外的千余种茶叶参与评选,活动在亚太各主要茶叶生产和消费国都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本次大赛共收到526个茶样,经过初筛共有包含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代用茶、再加工茶等总计378个茶叶样品进入专家感官审评环节。专家依据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采用国际通行评审方法,分干评和湿评2个环节,从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对茶叶品质进行暗码评审。整个评审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最终,227个茶品成功入选获奖名单。其中,特别金奖45个,占比20%;金奖68个,占比30%;银奖114个,占比50%。

据古尖香茶场负责人吴绳友介绍,在古尖香茶园,有一株非常传奇的大约五百年的古茶树,围绕着这株古茶树,他用了10年的心血,通过无性系栽培技术培育出了近300亩茶园,而且从未采摘。直到2020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新培育的茶叶炒了几斤干茶,送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全国各类茶叶评比大赛,结果,没想到短短3年时间就拿了4个特别金奖(特等奖)、4个金奖、6个银奖。(周先才)


【详情】
时间:2022-07-04 09:29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舒城县干汊河镇以“创新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在全镇21个村(居)全面推行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围绕创新完善乡村治理进行积极探索,形成由“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的治理新模式,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四化”目标。

  推进基层队伍建设标准化。该镇扎实抓好乡村基层队伍标准化建设,锻造过硬村干部队伍,稳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乡村治理“奠基”。已完成21个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换届工作,并公开招考村级后备干部15名,充实到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推进村街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积极挖掘乡村人才资源,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同时严把干部选任关,选出政治意识强,有事业心、群众认可的村居干部。按照“全员、精准、有效”的要求,及时组织开展任职培训,确保新任干部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

  推进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化。该镇持续推进“一约四会”、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不断提升村民道德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治理“铸魂”。为推进自治制度生根,全镇21个村社区“一约四会”制度已全部覆盖。持续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对基层政权领域村级事务流程图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全面落实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工作,提升乡村自治透明度。全镇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3个,西宕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推进基层服务工作精细化。该镇积极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受众覆盖广的优势,通过村居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加强村街干部与居民之间联系,为更好服务群众打下基础,并发动志愿者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村街居民提供更精细化服务,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为乡村治理“提质”。该镇西宕村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以妇女议事会为平台,组织妇女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组建妇女议事会,开展集中议事、现场议事、上门议事和微信议事,成立“西宕大姐”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推进基层安全保障常态化。该镇大力实施“警务通达”工程,完善以警民联调村干轮岗为主要内容“三调一体”的矛盾调处机制,巩固扫黑除恶成果,建设法制平安乡村;强化法治教育,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法律明白人”“法制带头人“”培养工程,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投资60万元,完成集镇范围内重点区域43个视频监控点和12㎡的高清视频监控大屏建设,实施“雪亮工程”延伸村组工程,依托镇综治中心、QQ警务室、微信平台、治安视频监控等多个渠道完善信息联络共享平台,完成社会治安管理线上线下全覆盖,保持全镇社会治安“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的良好形势。(卢贤傲 汪洋超)


【详情】
时间:2022-07-04 09:29 来源:中安在线

    为进一步打造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近年来,舒城县棠树乡按照“北工业、南农旅”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不同地理区域产业,通过规模化特色种植业、整合撂荒土地等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产业再优化。棠树乡位于舒城的西部,素有“林果之乡”之称,为此棠树乡始终将农业作为全乡产业重中之重。在旅游大道沿线连片打造万亩优质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全力推进水稻产供销一体化,利用先进农机、农具,科学设立农业设施,培育优良种子,推动农业产业向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助力实现万亩高质量绿色粮食生产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技术化种田。“现在种粮都实行全程机械化,以前我们人工插秧的话,一人一天只能插半亩,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30至50亩,这个插秧效率最起码增加了50至60倍。”黄岗村种粮大户王先福说道。同时,该乡发挥地域优势,扩大桃园面积,规划设计储存冷库、初加工分拣车间和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通过水果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户创业就业,实现增收。

    成熟产业再拓展。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棠树乡接续推进丝瓜络、油茶、茶叶等成熟产业齐头并进。棠树乡现有丝瓜络600余亩,其中窑墩村安新农业科技生态园种植丝瓜络280余亩,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该乡为进一步扩大棠树乡乡丝瓜络种植规模,积极推行“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在规模、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丝瓜络产业已成为该乡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创收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型产业再发力。棠树乡依托资源优势,在全乡5个村联合打造“万亩油菜花”示范片,开展网络直播,带动“赏花海”“品蜂蜜”“农家乐”等旅游经济,打造华东莲花城、稻虾共养、梅园、景露园民宿、云雾山等景区新亮点,建设产品初加工和体验观光项目,持续优化全景棠树,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效益,进一步契合农旅产业。多措并举,立创以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家乐、徒步登山等多形式旅游链式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棠树乡将持续推进壮大乡村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棠树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高雅)


【详情】
时间:2022-06-30 10:31 来源:新华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数字乡村”进行了统筹部署,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更是农村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寄托了基层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经济开发区青墩村和三里河社区大胆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在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方面迈出了铿锵的步伐。

“看,大家想要了解村级动态看这里,返乡报备、疫苗接种点这里,要补录户口居住证明,缴纳养老保险、社保的就进‘服务大厅’,咱还可以通过这儿发随手拍……”连日来,在舒城县经济开发区青墩村,“数字青墩”平台的建成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村民的心田。识别二维码,打开微信小程序,通过实名认证,青墩村村民便可顺利登录“数字青墩”平台,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在手机上独立完成社保卡办理等便民业务。

“数字青墩”是舒城县青墩村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先行一步的大胆尝试,这项立足青墩村实际和需要开发出的微信小程序,悄悄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技术正引领乡村走向“星辰大海”。

现状:传统治理手段制约乡村发展

长期以来,乡村治理一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痛点难点,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村务管理琐碎事务繁杂,管理手段比较传统,户籍人口、家庭状况信息管理复杂、数据不全面,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高等,一直困扰着基层工作人员。

“以前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办理低保、社保等便民业务,或者政策宣传入户,几乎全是体力活,有些信息不完善常常要跑上好几趟。”舒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办主任杨立年告诉记者,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但大多人手有限,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与日俱增,有苦难言。

记者了解到,舒城县经济开发区的三里河社区于2008年9月成立,2012年9月社区“两委”正式组建,社区6名工作人员对应服务的是10个居民小区,4569户10747人,其中五分之四都是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只有1725人。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一方面社区管理难度愈发加大,很难掌握人口基数。流动性大,房屋过户频繁,以房管人难度大。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少,力量薄弱,难以掌握人口信息,与上级要求每万人工作人员在18名左右的标准差距大。”三里河社区党总支书记方海燕告诉记者。

据介绍,三里河社区不但居民多,而且辖区内有县法院、检察院、人社局等驻区单位10家,幼儿园3所,社区分6个片区15个网格,但凡有一项工作需要逐一入户,就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工作量。

当前六安市广大农村及社区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形,基层人口流动大,信息难以掌握,村民办事不方便,村务信息通知不到位,防诈、普法宣传大打折扣……繁琐低效的治理手段制约着农村和社区的发展,乡村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

探索:数字赋能带来一场风暴

实现村域工作数字化,既是群众所盼,也是基层治理工作努力的方向。两年前,时任青墩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全国政协机关选派干部李章程就敏锐捕捉到“数字乡村”政策带来的契机,开始有意识琢磨起青墩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记者了解到,青墩村位于舒城县城北郊,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共有632户2015人,全村耕地2308亩。此前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落后,2014年被确定为舒城县80个贫困村之一。2017年实现“村出列”。2018年以来连续有三位全国政协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冲击着这个曾经落后贫穷的小村庄。2020年底,青墩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户106人全部实现脱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后,大量经常的村务运转、服务群众等工作,对传统工作载体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高效传递政策信息、及时掌握群众需求、保持干群对接畅通,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需要通过信息手段实现村域工作数字化。”在李章程的深入调研和策划中,“数字青墩”计划被提上了青墩村的工作日程。

今年,接任青墩村第一书记的全国政协机关选派干部于一,继续为建设打造青墩村数字化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而多方奔走,协调各方资源,汇聚政协力量。

2021年上半年,六安市政协机关组织扶贫干部到青墩村考察交流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在谈到数字乡村建设话题时,同行的市政协常委、安徽龙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万涛从专业角度和行业趋势,现场解答了数字乡村建设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并表示愿意发挥专长,共同推进促成这项工作。

在接下来的实践积累和讨论思考中,“数字青墩”计划渐出雏形。张万涛委员带着技术团队几赴青墩,进村入户实地调研,详细对接各方需求、进行模拟路演设计、打磨优化目标路径。

今年6月8日,经过各方努力,“数字青墩”平台正式上线。平台立足村级实际需求,从党建引领、信息惠民、村务管理、阳光村务、网格监督、互动交流等多个服务管理层面,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载体示范。该平台运行以来,截至目前已有270名青墩村民自主通过系统认证,平均日访问量达920人次。

效能:治理更高效 发展劲更足

“有了数字平台的助力,省去了很多基础性工作的重复性操作,村民信息全部录入后,所有人员信息都可共享,再也不需要一本本的老式台账了。”青墩村党支部书记桂霞告诉记者,比如今年的征兵工作,辖区内适龄青年几乎可以做到一键筛选,极大方便了基层工作人员。

“‘数字青墩’基本兼顾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各项需求,比如村民通过信息惠民‘专栏’,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家惠民政策,还能及时知道一些工厂企业的招工信息,还有农机辅导,病虫百科,对群众就业务工、科学种田都有着积极的帮助和指导。”“数字青墩”平台建设人张万涛介绍,平台正式运营后,不仅给基层工作人员大大“减负”,更方便村民办事和互动交流,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了破解基层治理难点,我们积极与龙讯科技公司对接,希望针对社区与青墩村的不同特点,再为社区打造一个数字化平台,现在的‘智慧三里河’正是一个为社区量身打造的另一个版本数字化平台。”舒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办主任杨立年表示,三里河社区网格化管理有了智慧社区平台后,小程序入户可直接采集信息,并可不断多次进行信息完善,将有效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与效能。

“变农民跑腿为数据跑腿,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数字化是未来农村地区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方向。它将使传统农业更加高科技,传统乡村更加智能化,为乡村振兴装上最强大脑。”曾数次参与舒城县“数字乡村”试点方案论证的全国政协机关挂任舒城县委常委、副县长薛潇对舒城县数字乡村平台试点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希望。


【详情】
时间:2022-06-29 10:02 来源:学习强国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