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晴,土壤墒情逐渐好转,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提前部署,抢抓时间,全力做好秋收秋播工作。在秋种现场,村民们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动农机收割水稻、翻犁田块、播撒油菜,早播的油菜苗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一幅热火朝天的秋忙图徐徐展开。
“秋季主要是种油菜,洪院村有1500余亩的油菜种植示范片,通过以抓示范片为契机,以点带面,全村共种植了1960亩油菜,预计在10月20日前全面播种完成。”洪院村支部书记周家银说道。
图为村民们在油菜田里忙碌
今年以来,棠树乡始终把粮油生产当做首要任务抓紧抓好,为部署好秋种工作,乡召开秋种专题会议,及时部署相关工作,科学研判因村施策,压紧压实粮油生产责任,全面部署统筹到位。各村通过召开板凳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到村入户摸底排查,为村民答疑解惑、宣传政策,将秋种工作技术要点制作成录音由各村进行广播循环播放,提高秋种质量。截至目前,共召开板凳会约100场次,动员群众2000余人。
棠树乡为秋种做好全面准备,按照“扩面积、优品种、提单产、强链条”的发展思路,拟定秋耕、秋种计划,通过进一步推广油菜机械化、轻简化种植,提高种植综合效益,激发老百姓种植油菜积极性。积极推广“稻+油”轮作、免耕栽培、育苗移栽等高效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力争高效率高质量打好秋种攻坚战,切实为来年油菜示范片的效益打下基础。
今年,棠树乡秋种计划面积39990亩,其中小麦4800亩,优质油菜播栽18090亩以上,蔬菜、绿肥、豌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16700亩以上。已经播种36878亩,完成率92%。(作者:高雅 徐永斌)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秋种工作会议精神,舒城县按照“部署早、行动快、要求严”方针,以“五项举措”推动秋种工作,目前播种按时序有效推进。
优化种植结构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通过多方筛选、优中选优,推进优质品种规模标准化种植,大力开展单一品种整建制乡镇和创建高产高效示范片,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综合效益。在建设小麦示范片的基础上,适度扩种油菜,因地制宜拓展开发油菜的油用、菜用、花用、肥用、饲用、休闲旅游用等多种功能。
“洪院村有1500余亩的油菜种植示范片,通过以抓示范片为契机,以点带面,全村共种植了1960亩油菜,预计在10月20日前全面播种完成。”棠树乡洪院村支部书记周家银说道。
确保种满种足
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提升对小农户的服务覆盖率,提高秋种生产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支持村级组织与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直接面向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扩大服务规模,集中连片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生产方式。
引导单季流转。针对部分农户秋种意愿不强、秋种面积难以落实的田块,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及时转包给有经验的大户种植,确保种满种足。
目前,全县在365个行政村对4.36万农户开展粮油托管服务,面积达17.5万亩。
确保种好种优
狠抓精耕细作,按照“适期、适量、适墒、适法”的要求,推广小麦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种肥同播等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推广“整、种、管、收”机械化托管模式,提高播种质量。
全面推进绿色种植,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提升种植效益。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收购企业按品种、按标准签约专用小麦、优质油菜生产订单,实行订单化生产。
突出示范引领
县、乡、村三级创建油菜、小麦高质高效示范片。县重点创建千人桥镇小麦单一品种整建制规模化种植和柏林乡、杭埠镇、桃溪镇、百神庙镇等4个乡镇的小麦单一品种万亩示范片建设,创建棠树乡万亩油菜高质高效示范片;其他乡镇各建立1个500亩以上的小麦示范片,每个村至少建立一个集中100亩以上的小麦或油菜示范片。
防范灾害损失
做好“抗大旱、抗久旱”的准备,制定应对秋季持续干旱的应急方案。油菜生产强化防干旱、防渍涝、防冻害、防病虫“四防”关键措施落实,切实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全面实现“保播种全苗、保安全越冬”工作目标;小麦生产通过“三精一壮”技术、绿色综防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实现产量与质量提升。
实施“小田变大田”。围绕“消除作业死角、优化地块布局、地块互联互通、完善灌溉排水、优化耕地质量”五个方面重点内容,大力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高项目区宜机化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周道武)
九月下旬,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河棚镇的水稻陆续成熟,进入收割季节。当地村民采取机械与人工收割相结合的方式,全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顺利完成今年秋收工作。
图为河棚镇龙骨村王塝田畈稻田丰收在望
9月20日,在河棚镇龙骨村王塝田畈,稻田里一派繁忙。稻谷簇拥成一片“金色海洋”,收割机忙碌地穿梭着,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响起,饱满、沉甸甸的稻穗被卷进机械中,干净的谷粒通过收割机的出粮口自动装入转运车。
图为河棚镇龙骨村王塝田畈稻田里收割机正在作业
“我们村集体今年种植的优质水稻面积350亩,第一批完全成熟的稻子近80亩,今天我们租来了2台收割机,从中午十一点三十分开始作业,到傍晚共收获水稻7万斤。”龙骨村委委员、副主任黄翠说道。
为保证成熟的水稻颗粒归仓,龙骨村两委召集村里所有公益岗人员来到作业田里,对收割机没有割到的零星稻穗或断穗进行二次收割。
图为收割机的出粮口将收割的稻子自动装入转运车上
据了解,今年年初,河棚镇龙骨村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中,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350亩种植良种水稻。通过实行秧苗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治虫的方式,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了秧苗质量,解决了农户育秧劳动力紧张、育秧技术水平低、秧苗质量差等问题,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虽然今年河棚持续高温少雨,对水稻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我们村的3座水库发挥了大作用,基本上保障了水稻生长用水。”龙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玲慧说道。(作者:沈业忠 熊健)
初秋时节,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河棚镇余塝村100亩瓜蒌种植基地,一排排支撑架上均匀地覆盖着瓜蒌攀爬网,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瓜蒌,呈现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今春,我在余塝村余塝组流转抛荒土地100亩,从事瓜蒌种植。这是我第一次种植瓜蒌,长势这样好,预计一亩收入达5000元。”六安市科技特派员、河棚镇法华寨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成应高兴地说。
据了解,瓜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绿色农产品,瓜蒌的青瓜、瓜皮、瓜子、瓜根部均可入药,瓜子炒制后是休闲食品,真可谓全身都是宝,非常适合山区发展种植,一年投入,多年收益。瓜蒌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大量农民就业,还可以带动部分农民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舒城县河棚镇法华寨家庭农场是一家六安市示范家庭农场,该农场法人王成应被评为舒城县第二批乡镇产业发展带头人,1992年被团中央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为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农场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论证,决定发展药食两用的瓜蒌产业并套种大豆,利用人工除草、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水肥一体化节肥节水滴灌设施等综合措施,开展绿色种植。自2022年元月开始动工建设以来,经过精心管理,目前瓜蒌长势喜人。
“我从整地、搭架、除草到日常管理一直都在基地务工,这里农忙时一天最多需要务工人员近20人。在瓜蒌基地干活的村民年均增加3000元至5000元的收入。”村民汪宜超说。
“因为第一年首种成功,增强了发展信心,计划明年再扩大100亩。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每亩350元租金外,还可以到瓜蒌种植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务工村民可以免费学习到瓜蒌种植技术,目前周边村民已有10多人有意向种植瓜蒌。下一步,鼓励并支持部分村民利用自家闲置的土地种植瓜蒌,发展壮大瓜蒌产业。”余塝村党支部书记廖保义说。
村里有了特色产业,村民就有了致富保障。如今,瓜蒌种植逐渐成为河棚镇乡村振兴路上的又一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沈业忠)
【详情】一株株翠绿的丝瓜藤爬满了藤架,一朵朵鹅黄色的喇叭状花朵点缀在藤蔓之间,一根根长短不齐却个个饱满的丝瓜条垂悬空中,伴随着凉凉秋风轻轻摇摆着“身体”,累累硕果似乎在展示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南港镇缸窑村丝瓜络种植基地内,缸窑村党支部书记张玉霞,正带领村民们在基地里忙着采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别看这不起眼的丝瓜络,用途广着呢!丝瓜络由于其发达的纤维、耐用耐磨的性能,吸水性和透气性又很好,可以用来做沐浴用品、鞋垫、床垫等产品,天然又环保。同时丝瓜络具有通筋活血化淤和保健作用,还可以用作中药材。”张玉霞一边采摘一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村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缸窑村“两委”干部,成为该村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张玉霞带着几名村干部,到周边乡镇多个产业基地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了解到丝瓜络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种植技术相对简单,且生产周期短,收益也比较高,适合在当地种植后,缸窑村“两委”决定发展丝瓜络种植。
说干就干,今年2月,缸窑村通过南港镇党委、政府向县委组织部积极争取发展资金50万元,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余亩闲置土地,正式开启了丝瓜络种植的产业之路。该项目依托村经济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农户参与种植,最后由第三方公司统一进行收购。今年6月,丝瓜络实现第一次丰收,产量达500余公斤。眼下,丝瓜络还将有两次采摘期,今年产量预计可达1500余公斤,总产值可达10万元。
“小小的丝瓜络,可是我们村的大产业,有效带动了我们村20多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收入可达到1万元以上,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30万元。”张玉霞信心满满地说。缸窑村重点打造的丝瓜络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成为了缸窑村集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张玉霞坦言,将继续扩大丝瓜络种植规模,延长产业链条,筹划建设丝瓜络用品加工厂,引导丝瓜络产业由种植向初加工迈进,做大做强丝瓜络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作者:朱明月 储著坤)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技术扶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通过产业“金钥匙”开启振兴“致富门”。
合作社搭平台 共创“甜蜜事业”
舒城县晓天镇天仓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传统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三月份,天仓村组织成立了鑫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整合村内蜜蜂养殖户,以大户带头、散户紧跟的方式抱团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对蜂农的培训力度,不仅为蜂农解决了蜜蜂养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为发展蜜蜂产业打好了基础,增强了农户通过蜜蜂养殖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七月份,合作社通过成员大会征集意见,出台了蜜蜂养殖办法,规范养殖要求,以保证高品质的蜂蜜。同时倡议大家一年一采、统一定价,并由合作社统一包装,整合售卖。
蜜蜂产业的发展,使天仓村从传统养蜂业中摸索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甜蜜产业链”,做好“小蜜蜂”这篇“大文章”,千方百计让富民产业兴起来。目前,天仓村蜂蜜总产值近30万元,最高的农户年收入达7万多元。
“小瓜蒌”托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村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助力农户增产增收,舒城县干汊河镇春塘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干汊河镇春塘村徐家村民组原有荒山林地150多亩,这里土层深厚,是肥沃的砂质壤土,特别适合种植瓜蒌。为盘活荒地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春塘村将开发徐家荒山林地、创建瓜蒌生产基地作为当年的首要任务。据悉,瓜蒌生产基地建设完成后,首年产量即可达到亩产150斤以上,未来产量更可实现翻倍,实现每户每年增收5000—8000元,还可解决10多个就业岗位。
小小的瓜蒌全身都是宝,它的籽是休闲食品,皮和根可以入药,为了让小小瓜蒌早日成为春塘村乡村振兴大道上的金果果,下一步,春塘村将继续依托优势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努力拓展市场,从瓜蒌生产到产品加工建立一整条成熟的产业链,并结合该镇春秋山水涧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惠农富民 乡村振兴再谱新篇
近年来,舒城县千人桥镇以农村产业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主导特色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该镇始终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开展“双招双引”,把工商资本引向农业,把优秀人才引进农村,打造了一批产业帮扶基地、现代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同时,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相关服务提升工程,推进重点企业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提档加速。
此外,千人桥镇培育了钱大山虾米、晚香玉、拾忆南田等特色农业品牌,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加工企业向示范种植基地延伸,“电商”模式助推农产品推广,“订单直销”链上合肥,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向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稻虾共生”复合种养,“太空藕”特色培育,“绿稻红花”规模种植,着力构建立体农业新模式,纵深发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下一步,全县将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专”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者:伍珊珊)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百神庙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做活乡村产业,抓好基层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用好“党建红”“产业金”“生态绿”“治理蓝”四色笔,描绘出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管理精、乡风好”的美丽乡村振兴“新图景”。
以“党建红”引领新征程,绘就帆正风劲的“同心逐梦图”。百神庙镇定牢党建引领“主基调”,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工作机制,抓实“班子建设、组织生活、党员管理、阵地建设”四项规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产业升级、重点项目建设结合,统筹谋划,巧绘党建引领“五线谱”,凝聚党群合力,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产业金”释放新动能,绘就民生富足的“兴旺丰收图”。百神庙镇坚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做优明公土猪肉为主导的电商产业,扶持金桥农林、林波草皮为代表的苗木培育产业,加快推进双塘稻虾养殖、墓墩养鸽、明公土猪、舒合馨宇蔬菜、舒平优质稻和百神庙蔬菜中药基地等种植业、养殖业扩规提质增效,做强建宇、六州为龙头的建筑公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村级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同时,创新模式、因村施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百神庙镇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村达到3个。
以“生态绿”注入新活力,绘就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图”。百神庙镇不折不扣抓生态环境保护,为群众幸福宜居生活“加码”。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出台《百神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张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白纸》,形成“领导抓面、干部包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道路亮化工程等工作,极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为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按下强力“美颜键”。
以“治理蓝”演绎乡村振兴新风景,绘就乡风文明“幸福安康图”。百神庙镇积极探索“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建设,创新“当家小庭院”和“村长热线”乡村治理新模式,调动村民主动参与村级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有效激发德治活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文明实践向村级延伸,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作者:童钰洛)
一直以来,舒城县张母桥镇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力量,克服多种困难投身在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工作持续赋能。
年轻姑娘自荐担任网格员
该镇长冲村张岭组在外务工就业人员较多,常住人口大多年龄较大,在选举乡村振兴网格员时村“两委”干部犯了难,其一网格员有针对年龄的限制,其二网格员肩负的责任重大,一筹莫展时,1989年出生的组民郑君到村委会自荐,愿意担任张岭中心组网格员一职,郑君说自己婆婆以前是中心组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帮张岭组民做了不少实事,如今婆婆外出就业,自己也想着为村里建设出一把力。
虽然郑君有自己的工作,孩子也需要她照料,但是在担任网格员期间,她认真履职,网格员培训会议一次没有请过假,恰逢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每天摸排省外返乡人员,她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完成每日摸排工作。
青年干部担任环境整治员
近期,如火如荼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正在张母桥镇14个村街全面开展。为打造生态宜居的镇域环境,切实将所有中心组庄前屋后环卫整改到位,该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从乡镇联系村干部、村“两委”,到中心组长,普通群众,大家纷纷奔走在卫生治理一线。
长冲村团干张莲花就是其中一员,她包保的小组有6个,时间紧,任务重。开展整治工作之前,张莲花在团干群发动在家的大学生、青年团员等力量一起加入到卫生整治队伍当中。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为助力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贡献了青春力量。
青年志愿者抒写“最美”防溺水分队
“小朋友们,大家都仔细看一下这张宣传纸哦,虽然天气热,可千万不能往池塘边上跑啊!”近日,一支由镇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防溺水小分队正顶着炎炎烈日游走在村民组间,他们召集村庄上的小朋友和家长们,分发防溺水宣传画,介绍夏季防溺水小知识。
“暑期溺水事件的教训不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在每个塘口设置简易救生装备,到下村进行防溺水宣传,青年志愿者队伍在维护学生暑期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团委书记刘力说道。
在持续助力、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张母桥镇团员青年们做出的奉献远远不止这些,防疫宣传台值守、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帮扶等等,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支有生力量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中显得愈发闪耀、亮眼。(程小磊)
夏日炎炎,走进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龙山村100亩瓜蒌种植基地,只见藤蔓沿着铁丝网铺展开来,藤蔓下,挂满了一个个圆圆滚滚、肥硕的瓜蒌,一派丰收景象。看着这喜人景象,龙山村党支部书记鲍帮文算了一笔账:“今年我村在孔冲、太庙等村民组租赁土地约100亩,用于种植瓜蒌,预计一亩地第一年的产值4000元至4500元 ,第二年的产值6000元至6500元,第三年也能维持在6000元至6500元这个水平。”
今年春季,干汊河镇龙山村“两委”为增加村集体和脱贫户收入,实现产业带动增收致富的目标,经过考察发现瓜蒌种植具有成活率高、产量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规划发展瓜蒌种植,在孔冲、太庙等村民组租赁土地约100亩用于瓜蒌种植。鲍帮文说,瓜蒌种植比较易于管理,一年种可以收4至5年,第二年到第五年都不需要再种植,另外在日常管护过程中只要注重除草,一年施三次肥即可。为让更多的农户懂得种植技术,村里吸纳了周边农户和脱贫户进瓜蒌种植基地务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每月还能挣到千把块钱。瓜蒌种植,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9万元,带动当地务工村民年增收2万元。
瓜蒌种植属于一年种植、多年收益,种植的时间越长,经济效益越高。干汊河镇不仅在龙山村培育100亩瓜蒌种植示范基地,还在春塘村培育150亩瓜蒌种植示范基地,致力于在全镇形成瓜蒌种植产业,带领更多群众一起种植瓜蒌增收致富。干汊河镇春塘村“两委”利用徐家村民组荒山林地150余亩,创建瓜蒌种植示范基地。据春塘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义介绍,春塘村瓜蒌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后,第一年产量可达到亩产150斤以上,以后逐年的产量可翻倍增长,基地还可带动徐家村民组10多个农民进基地务工,每个务工村民每年也可增加6000元至8000元收入。小小的瓜蒌的全身都是宝,它的籽是休闲食品、皮和根可以入药,为了让小瓜蒌早日成为春塘村致富产业,下一步,春塘村将从瓜蒌生产到产品加工建立一整条成熟的产业链,促进瓜蒌产业进一步发展。
如今,瓜蒌种植,已经成为干汊河镇乡村振兴路上的绿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幸福产业。(作者:卢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