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城关镇中大社区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将志愿服务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补充,积极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激活社区治理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暑假期间,中大社区的“未来星”志愿服务项目如期开展。在社区的党员活动室里,志愿者们正在耐心地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对于孩子们不会的题目他们细心讲解,耐心答疑。这些志愿者都是由学校的老师组成,其中很多都是党员,通过开展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也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学生家长刘红裕说:“现在我们社区提供了未来星志愿服务,为我们家长减轻不少负担,来了以后我们家长也安心、放心。”
中大社区目前拥有包括教师、退休医生等在内的志愿者259人,其中党员67人,通过创新“党建携手志愿者”模式,开展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以“思想建党,志愿先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在社区当先锋、强服务,真正做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形成了治理有实效、服务有温度的社区治理效能。社区老党员穆孔安说:“作为老党员不忘初心,奉献出来。既做了行动,群众能看到你,有什么问题他能够找你,就证明大家认可你,我感到很光荣,很荣幸,也很高兴。”
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中大社区常态化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的优势,聚焦群众需求,探索形成了“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治安与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队” “利民超市志愿服务点”“修鞋修伞志愿服务点”等特色品牌,在创文创卫、平安建设、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大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俊梅说:“目前我们中大社区成立了6个志愿服务队,主要涵盖了特殊群体的关爱、政策法规宣传、医疗健康救助、矛盾纠纷化解等领域,服务群众近2000人次,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感情,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
中大社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理念,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群众身边小事难事,有效提升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社区也因此先后被授予“六安市文明社区”“城市基层党建市级示范社区”“六安市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等荣誉。(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郑昌伟 徐茹 潘成敏)
近日,安徽省舒城县 2023 年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一标改造工程城冲桥项目各参建单位凝心聚力,一手抓防汛抗高温保生产,一手抓质量安全促进度,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工序,有序调度施工人员保障材料供应,采取错峰施工方式保证工程进度,唱响了高温下最美的劳动赞歌。
进入高温天气以来,施工现场区域工人们每天在热浪下一刻不停地忙碌着,焊接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等作业正在有序进行,为防止晒伤及被钢板烫伤,工人们施工时都戴着厚厚的手套。“这段时间连续高温,我们在外面干一会儿活,全身都湿透了,为了尽早完成项目,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的。”现场施工的钢筋工李师傅说道。
据了解,为保证项目建设进度不受雨季汛期和高温天气影响,项目部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采取“做两头、歇中间、雨天干上部及内业、晴天干下部河道防护挡墙等”轮换作业的方式,管好管住安全生产和质量关键,压紧压实进度工期,做到抓安全和抓生产两不误。城冲桥施工负责人介绍,项目部派人24小时值班确保过往群众通行安全。自大桥拆除重建以来,为保障通行安全顺畅,完成县交通局和属地汤池镇交办任务,项目部又多次投入及时修复便道,从未说一个“不”字。
城冲桥全长60米,全宽10米,桥梁净空12.5米,上部结构采用2×25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是舒城县参加“贯彻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六安市交通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之一,预计2023年8月中旬将完成全部施工。(孙成忠 冯玲艳 云中东)
2023年7月9日上午10点,随着阵阵机械破板声持续响起,服役半个世纪之久的胡家河桥完成使命,正式拆除重建。
胡家河桥位于S454线舒城县高峰乡境内,因河道纵穿集镇,是两岸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更是连接着舒城县西南乡镇的主要干线。桥梁始建于1969年,桥梁全长33.2米,宽8米(净宽6米),上部结构为3*9米预制板,板厚30厘米,因桥梁使用功能及结构状况已不能满足群众出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列入2023年六安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危桥改造工程项目。
新桥设计采用现浇板结构,桥面拓宽至10米,总投资约125万元,施工工期6个月,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桥梁安全性、舒适性和通行能力。
下一步,舒城县交通运输局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危桥改造工程建设,力争项目提前完工。(韦法院 云中东)
今年以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在该县河棚镇,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总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全面奏响乡村振兴“三部曲”。
巩固脱贫成果“主题曲”。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工作重心,建立健全筑牢防返贫监测机制,全镇设立三级网格41个,配备网格员41名,落实村级网格员对全镇所有农户进行定期监测,2023年上半年,全镇新识别监测对象户5户13人,消除风险监测户1户4人。坚持“四个不脱”机制,压紧压实帮扶主体责任,全面推进落实现行下巩固期内帮扶措施,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7000多条,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工作落实督导,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筑牢返贫保障网。
特色产业“发展曲”。 紧紧抓牢优势产业发展不动摇,形成以茶叶、油茶为主导,蔬菜、食用菌、特色红薯等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作为有机茶之乡,茶叶是河棚镇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茶园1.3万亩,全年实现名优茶产量250吨,年产值1.96亿元;全镇现有油茶林3.8万亩,目前油茶籽长势喜人,年产茶油有望突破1200吨,加之油茶加工和育苗环节,茶油产业总效益今年可达9000万元;依托顺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舒城黄姜产业,扩大西红柿种植面积,力争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500亩,产量6000吨;今年春季指导余塝思乡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15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135个大棚,实现产量75吨,产值近1000万元;余塝法华家庭农场种植的150余亩瓜蒌等中药材及黄河村集体种植的100亩特色红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乡村治理“幸福曲”。立足油茶之乡、生态名镇“金字招牌”结合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抓住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及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契机,推动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大力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7个,新建小型集中供水项目10个、日供水3000吨标准自来水厂1个,污水处理厂1个,农户改厕1989户。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共建乡村善治格局逐步形成,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沈业忠 熊健)
近日,天气炎热,在舒城县张母桥镇李堰村,一辆辆挖机挥舞铁臂,除草挖沟,翻土整地,忙得热火朝天。一片片荒山和竹林被改造成新增耕地,土地面貌焕然一新。
这次的新增耕地是该村根据镇国土所提供的图斑号,下村走访、精准定位后,再组织进行施工的。为了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资源的作用,李堰村紧抓当前耕种时节,严守耕地红线,对九塘组、张庄组等四块图斑的约20亩土地进行了平整。
李堰村现有耕地3500多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村民产业年增收达6000元。2022年李堰村实施新增耕地整治79亩,主要种植了50亩油菜,和29亩红豆、芝麻等作物,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结合去年耕地工作的经验,为进一步增加耕种的经济收益,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李堰村两委研究决定自今年开始,由村里承担第一次耕种的所有人工和播种经费,并加强对新增耕地的管护,明确管护主体,安排大户进行承包,做到应种尽种、种足种满,确保不撂荒。考虑到新增耕地存在肥力不足、PH值偏酸等问题,当地因地施策,采取了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方式,予以改良。同时鼓励农户种植玉米、红豆等容易成活的作物,以适应土壤条件。
“我们今年的产量超过了预期,上半年油菜产量达到了18000多斤,红豆650斤,收益6万多元,村民人均增收800元。”李堰村大户郭兴文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障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李堰村党支部书记梁林说。(徐冬梅 刘力)
近日,安徽省舒城县 2023 年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一标改造工程城冲桥项目各参建单位凝心聚力,一手抓防汛抗高温保生产,一手抓质量安全促进度,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工序,有序调度施工人员保障材料供应,采取错峰施工方式保证工程进度,唱响了高温下最美的劳动赞歌。
进入高温天气以来,施工现场区域工人们每天在热浪下一刻不停地忙碌着,焊接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等作业正在有序进行,为防止晒伤及被钢板烫伤,工人们施工时都戴着厚厚的手套。“这段时间连续高温,我们在外面干一会儿活,全身都湿透了,为了尽早完成项目,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的。”现场施工的钢筋工李师傅说道。
据了解,为保证项目建设进度不受雨季汛期和高温天气影响,项目部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采取“做两头、歇中间、雨天干上部及内业、晴天干下部河道防护挡墙等”轮换作业的方式,管好管住安全生产和质量关键,压紧压实进度工期,做到抓安全和抓生产两不误。城冲桥施工负责人介绍,项目部派人24小时值班确保过往群众通行安全。自大桥拆除重建以来,为保障通行安全顺畅,完成县交通局和属地汤池镇交办任务,项目部又多次投入及时修复便道,从未说一个“不”字。
城冲桥全长60米,全宽10米,桥梁净空12.5米,上部结构采用2×25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是舒城县参加“贯彻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六安市交通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之一,预计2023年8月中旬将完成全部施工。(孙成忠 冯玲艳 云中东)
炎炎夏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古塘村有一片种满向日葵的田地,放眼望去,朵朵金灿灿的向日葵恣意开放,在朝阳中朝着东方绽放笑脸。金色的葵花长势良好,而在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杂乱不堪的撂荒地,这得益于村里的土地集中整治,这片荒地如今也种上了经济作物。
“这里以前是一片撂荒地,我们看到土地荒着心里也着急,就想着办法整治,经过商议后就种了向日葵,今年是试种,可以的话就大力推广,现在看着满眼金黄的向日葵,心里也高兴,不仅环境变漂亮了,而且还能给村集体经济增添一份收益。”古塘村支部书记周家胜介绍。
在古塘村葵花地锄草的群众说:“近年来,村里积极发展各类产业,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分红,同时还能参与治理,比如今天在向日葵地间锄草,每个人的工钱一天100块钱,像这样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的事情,真的让我们很高兴。”
近年来,高峰乡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做到了应耕尽耕、应种尽种,有效确保了粮食安全。该乡还将土地效益与改变乡村风貌、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有效结合,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熊健 武子沫)
当前,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抢抓晴好天气,积极推进G4222和襄高速舒城段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襄高速起点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终点至湖北省襄阳市,全长754.9公里,这条高速公路作为连通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贯穿安徽省中部地区的又一重要通道,自开工建设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和襄高速舒城段全长约26.48公里,途经千人桥,桃溪,棠树、柏林四个乡镇,21个行政村。该条高速将在桃溪镇设立服务区和上下道口,在柏林乡设立互通枢纽,与德上高速交会互通。和襄高速舒城段项目总工程师甘仁强说:“我们现在这个点属于柏林枢纽互通,它是整个项目最大的一个枢纽互通,整个枢纽互通总共设计有 386 根桩基,截至到现在已经完成 150 根桩基的施工,整个舒城段施工一标总共合计是 27 公里,现在主要在进行主线路基清表,包括一些软土路基的施工,预计在 2025 年年底可以通车。”
和襄高速作为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支撑项目,是连接中部省份的重要省际通道和重要旅游快速通道,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舒城县与合肥市、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对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高洁 杨安昆 潘成敏)
在顺利完成60多万亩水稻夏播夏种任务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立即启动水稻夏季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积极引导种粮大户用精耕细作和科学管理提高水稻单产,实现增产增收。
在千人桥镇,县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参加培训的各乡镇农综中心主任,部分种粮大户讲解化学除草、化肥减量控害、水稻精耕细作等田间管理技术,现场解答种粮大户提出的问题。种粮大户朱传其说:“这次培训很及时,专家对病虫害除草讲的很细致,回去后,按照专家讲的做好田间管理”。
田间传技术、课堂讲管理,在随后召开的培训会上,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土肥站、粮油站技术人员分别就田间管理中注意的事项做了详细说明。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汪永安说道:“我们举办水稻夏季田间管理现场会,主要是示范和培训水稻关键生产技术,示范和引领全县广大种粮大户将良种良田良法有效融合,用精耕细作和科学管理来提高水稻单产,实现增产增收。”
据了解,在今年的夏播夏种工作中,舒城县共种植水稻60多万亩,其中机插秧30多万亩。为扎实抓好水稻中后期精耕细作和大田管理,县农业农村局要求农技人员要扎根生产一线,强化科技服务,切实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要发挥农技110、农业智能服务平台的作用,迅速快捷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汪亚飞 潘成敏)
安徽省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与培训会日前在六安市舒城县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区举办。与会人员参观了试验示范内瓜菜瓜菜新品种长势和新技术运用实施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国内现代大宗蔬菜体系首席科学家杜永臣,研究员连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赵廷昌应邀授课。
据了解,今年,舒城县农科所共引进、试验示范瓜菜新优品种458个,其中西瓜205个、甜瓜71个、蔬菜182个,分别来自国内80多家科研院所及育种企业,其中有16个优质品种在我县及周边地区实现了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汪亚飞 潘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