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ah.anhuinews.com/szxw/202505/
百年前他们在黑暗里举火把,百年后我们在征途上追光!青春是握紧拳头,喊出“我可以”的滚烫宣言!青春是张开双臂,奔赴“我能行”的壮丽征程! 五四青年节,我们用Ai还原历史中的珍贵场景,重温热血燃烧的岁月,共同汲取奋进力量,迎着新时代的朝阳继续奋斗!(制作 高明君)
【详情】http://www.ah.xinhuanet.com/20250503/20e3c287c1c841869473a7b82ba0d158/c.html?_refluxos=a10
美溪乡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群峰叠翠、溪涧纵横。近年来,当地凭借独特的山水资源打造生态旅游,除了欣赏美景外,游客也可体验竹筏漂流、戏水等活动,美溪乡的山水生态游正成为黟县全域旅游的重要增长极。 记者:周牧 报道员:汪澄
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团队中控系统“95后”科研人员刘雪澄正在给“00后”研究生讲解中控系统操作规范。再过不久,这名研究生也将成为这里的熟面孔,在导师张俊研究员指导下,逐步接触到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高场磁体研制相关任务。
把时钟拨回33个月前。
2022年8月12日,入职刚满一个月的刘雪澄,协助同事共同完成了一项实验。直到周围研究人员开始拥抱欢呼,她才意识到,这是个大项目:由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以下简称“青年创新先锋队”)研制的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刷新尘封23年的世界纪录。
近年来,青年创新先锋队在稳态强磁场领域不断取得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2022年,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2024年,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创新先锋队”,正在以青年之力,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新能量,助推强磁场技术发展迈上一个又一个巅峰。
日前,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个人(集体)入围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赫然在列。
强磁场促强科研
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是当代科学前沿必争的三大极端实验条件。
地球磁场约为0.5高斯,无论是42.02万高斯还是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环境,都相当于地球磁场的80万至90万倍。
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发生一定变化,科学家可以拿着“显微镜”发现物质新现象、研究物质新规律。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科学家已在稳态强磁场条件下取得多项重大科学成果,研究领域覆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
房震检查混合磁体。受访者供图
“磁场越强,物质内部就会展现出越多可追踪、可探寻的规律,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国内基础学科科学家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水冷磁体负责人房震介绍,随着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不断取得突破,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稳定的实验条件,国内研究者可以在合肥科学岛,享受到远超国外的实验环境。
稳态强磁场磁体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冷磁体、超导磁体以及由水冷磁体和超导磁体组合的混合磁体。其中,水冷磁体是科学家们最早使用的磁体类型,也是团队一手培养起来的“单打冠军”。
自2020年起,团队从磁体和电源、冷却系统等支撑系统入手,不断改进提升。青年创新先锋队33人团队,被分为磁体、电源、水冷、中控四个小组,在近六年的试验里经历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失败,进行十多项技术创新后,提出了全新的导体结构、线圈设计思路和新型水冷磁体设计方案,合力保障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建设与稳定高效运行。
科研人员在水冷系统装备间。受访者供图
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附近,两个巨大的罐体格外显眼。“这是水冷系统的蓄冷装置,作为冷源将磁体运行产生的巨大热量带走,也决定了高场磁体可以‘稳’多久。”团队水冷系统负责人唐佳丽介绍,按照最初设计,3000立方容积的蓄冷罐,能保障水冷磁体在20兆瓦(MW)功率下稳场运行3小时,但随着磁体用户对更长实验时间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探索适用于极端工况且更先进的水蓄冷技术,有效提升系统蓄冷量。“通过技术改造与创新,目前蓄冷容积已由3000立方提升至6000立方,可保障高场磁体在20MW功率下6小时的稳场运行。”唐佳丽说。
“青年”之间的传承
在科学岛上,谈起团队如今取得的两项“世界纪录”,不少科研人员都会这样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科研。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2007年,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获批立项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此后十七年里,我国稳态强磁场建设经历了从“0”到“1”,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王灿今年39岁,“岛龄”17年,目前是青年创新先锋队电源系统负责人。
“与从1到99相比,‘从0到1’的创业过程更难。”王灿是两个过程的亲历者,当初老一辈科研人员带着年轻人从零开始,一张一张画图纸、搞设计、做样机,一边实验一边调整设备参数,终于在2012年研制出第一代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这种“难”不仅是在技术攻关上,同样也在心态上。
最初跟随前辈一起做课题时,王灿也有过紧张和害怕,总担心自己负责的内容会出错。“与我的忐忑相比,发现问题时,老师反而会很兴奋,他们在‘捉虫’的过程中体验科研的乐趣。”这也让王灿在日后攀登高峰的过程中有了底气:科研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必然的,重要的是享受这一过程。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在科研中更是如此。“我们团队里很多90后、95后,慢慢他们也会有‘主人公意识’,成为挑大梁的人。”唐佳丽清晰地记得自己是何时开始萌发“主人公意识”,那是2018年水冷系统面临升级改造,关系到高场磁体未来可以运行更长机时的水蓄冷改造任务落在唐佳丽身上时,个人与团队,水冷系统与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局部与整体,太多原先不曾思考过的内容一下子涌入到唐佳丽的脑子里,汇成一句话:那是一种清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研人员在讨论电源系统优化方案。受访者供图
如今,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房震、张俊、王灿和唐佳丽他们也成长为青年一代的“底气”,他们也希望把责任感和荣誉感传递下去:陪青年人不分昼夜地泡实验室、找方案,培养年轻人用系统眼光看待难题,会和年轻人一起爬高下低检修设备,会学习年轻人的爱好,培养默契。
这是青年从前辈处获得的经验传递,也是青年与青年之间的携手共进。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更高磁场进行攻关,建设更高磁场强度和更先进表征技术的下一代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支撑我国高温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靶向药物、精密仪器和智能装备等相关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谈到青年创新先锋队未来的科研目标,房震如是说。
(责编:苏恒、张磊)
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共9章78条,第三章为“投资融资促进”,其中的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鼓励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这必将大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间投资动力活力。
据省发展改革委介绍,今年一季度,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2%。民间投资持续回暖,一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增长2.4%,比上年全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民间投资增长10.4%,高于全部项目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
增长比较迅猛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5.8%、78.6%和58.7%。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民间投资的活力与动力。活力与动力,还反映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
在合肥,凯赛生物、宁德时代旗下产投平台溥泉资本以及卡涞复材联合成立的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落地科大硅谷;
在宣城,宣州立讯年产1000万套新能源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汽车零配件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达产后年产值50亿元;
在芜湖,江东名邑抖音(芜湖)算力中心项目主体楼栋已全部封顶,为芜湖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间投资的稳定增长和信心恢复,离不开各地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我省积极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有关行业、领域,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常态化推介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项目。土地、技术、资金、人才……这些都是民间投资项目需要落实的关键要素。以人才保障为例,我省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建设“研发飞地”,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权,允许技术实力较强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开展自主评审。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引导民营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我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及省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金融机构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问题,我省着力打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堵点。一季度,全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31%,占比升至21.9%,新增首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1万户。全省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3.71%,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省经济研究院投资金融所所长王斌认为,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也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是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地方,民间投资越活跃。一季度民间投资的回暖,表明近年来安徽持之以恒创优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动“双招双引”的效果正在持续显现,释放出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企业家投资信心正在逐步回归的强烈信号。同时,民营经济作为最大的就业来源,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民间投资的回暖也有利于稳定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对于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王弘毅)
在合肥的科学岛上,藏着一位太极拳高手。
他叫史子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科研中的他,参与过“嫦娥钢”的研究,目前正在参与“人造太阳”(EAST)后续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低活化钢研制;生活中的他,曾拿下四个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冠军,在阅读传统文化中找寻科研灵光。【详细】
2024年9月,#我国打破美国水冷磁体世界纪录#冲上热搜。
纪录的背后,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功不可没。
日前,该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在团队中,有这样一个人:科研中,他与磁场“较真”,和团队一起打破世界纪录;生活中,他将运动当“调味品”,却拿下多个羽毛球比赛业余组双打冠军。
他是钱新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工程师。【详细】
科研上,他的主攻方向是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估,立志消解公众谈“核”色变的恐慌心理。
生活中,他是一名“行者”,徒步攀登是他的最爱,虽然也曾有过在山里冻得瑟瑟发抖,因为害怕失温而夜不能寐的“惊悚”往事,但他说看到日出的刹那,还是觉得不枉此行。
“徒步嘛,就是想着来都来了,总该爬上去看一下山顶的风景吧”,这位是王韶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博士后。
无论是科研闯关还是户外徒步,给自己一点正向的激励,都是他应对的“小技巧”。【详细】
谁说科研工作者不可以是“斜杠”青年?
在合肥科学岛上,就有这么一位:实验室里,他埋头苦干,渴望造出一台梦幻般的无人机;实验室外,他“带飞”队友,打篮球、玩游戏样样出彩。
他是卫玉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博士后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详细】
在合肥科学岛,他是给“人造太阳”装“安全带”的人,为“人造太阳”一次次冲击纪录保驾护航。
在贵州的大山里,在新疆偏远地区的学校,他带孩子们探索“人造太阳”的奥秘,为“人造太阳”招募一代又一代“追光者”。
他是王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国重器“人造太阳”背后的青年守护者,也是坚持了10年的科普志愿者。【详细】
这届“00”后有点东西。
顶得住戈壁滩的风,抗得住青海湖的浪,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还能在“王者峡谷”里“纵横驰骋”。
他是赵天睿,今年24岁的他,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在读研究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追星星的人”。【详细】
白天,她是科学岛上的科研工作者,晚上,她是音乐剧场里颜色最鲜艳的酷girl。高考前,文科成绩好到让老师惊叹,大学专业却因为“我想试试”选了机械工程。工科成绩再一次高调刷屏,她又跳转理科,研究从未接触过的大气光学。
她叫王姜菩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大气光学中心在读博士。【详细】
编辑: 毛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