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初冬的小岗村,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内,面积5.6万平方米的智慧农业温室里,一排排通过大数据管理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在包装间,村民将高品质的订单番茄打包入箱,发往全国各地。

45年前的冬天,18户农民敢为天下先,按下了“大包干”的红手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从当年的农民按手印、承包土地到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的小岗村,正延续改革创新的基因,激发更大活力和创造力,努力推动农村改革再突破、乡村振兴再出发。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省委强调,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以更大决心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扩大开放,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潜能。

全省上下正落细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狠抓工作大落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
图片
系统协同打好改革“组合拳”

我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改革作出部署,推进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惠及人民群众

市里出题目,省里给答案;省里提要求,市里抓落实。
11月9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学习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赴宣城市现场办公。这是继10月10日到合肥市、10月26日赴阜阳市后,省委常委会第三次把办公桌“摆”进省辖市。
谈困难问题、谋破解对策、话跨越发展。省委建立省委常委会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对重大事项提级督办、顶格协调,帮助各地解决突出问题,凝聚发展合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当面锣、对面鼓,现场办公、当场解难,凝聚了思想共识,提振了信心决心,奏响了实干担当的奋进曲。
“现场办公是省委带头转变工作作风、落实‘五大’要求的生动体现,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的有效举措,是实打实的改革之举。”与会的合肥市、阜阳市、宣城市干部备受鼓舞,“省里做榜样,激励我们继续真抓实干,让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顺,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意义十分重大。
图片资料图:凤阳县小岗村村貌。(程兆 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上升,不确定、难预料的事增多。安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阶段,面临提升发展质量与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中心城市与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兜牢民生底线与推动共同富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诸多双重任务,工作中的“两难”“多难”问题增多。
全省上下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一项重点提案,省委书记督办。
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重点提案督办和办理情况“述职”,政协委员对提案办理情况提出意见建议……9月28日上午,省委书记领衔督办省政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系列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合肥召开,紧紧围绕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的相关部署要求,深入协商议政,广聚共识合力。
通过制度建设、平台完善、机制创新,将协商民主贯穿于人民政协履职全过程、拓展到地方和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让民主与民心更加相通。这只是我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侧影。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我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改革作出部署,推进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惠及人民群众: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稳投资、扩消费政策体系,扎实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等;
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谋划实施文化强省十大工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山美、水美、村美、戏美、味美”的旅游品牌;
图片资料图:11月10日,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市盛大开幕。图为舞蹈表演《寻梦徽州》。(程兆 摄)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持续巩固深化政治巡视,扎实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
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省奋力打好改革“组合拳”,压茬推进重要改革,力求做到前后呼应、衔接配套,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奋力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走在前,正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强大动能。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配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
10月17日,在英国剑桥郡举行的“科大硅谷”交流恳谈会暨签约仪式上,一批旅英学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表达了对“科大硅谷”的浓厚兴趣,纷纷表示尽快实地考察、洽谈项目合作。现场签约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领域6个项目。
“气氛太热烈,差点‘中暑’了!”9月11日,“科大硅谷”法国科技创新会议暨揭牌签约仪式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吴海龙在会议结束后发微信朋友圈仍难掩激动。当天,100余位中法两国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代表聚集一堂,参会人数超出预计,部分嘉宾全程坚持站着听完。
蓬勃起势的科大硅谷正成为成就创新创业的圆梦之谷,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
图片资料图:这是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安创谷,是科大硅谷核心区。(王世保 摄)
截至10月底,科大硅谷建设一年来,累计对接项目资源超1300条、投资机构超150家,落地项目440个,集聚种子、天使、PE、VC、并购全链条投资基金181只、总规模突破2700亿元。首批签约落地16家创新单元合伙人,美国硅谷、以色列、日本、法国等7家海内外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
安徽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就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近年来,安徽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每逢周末或小长假,庐江县万山镇的游客从八方汇入,由各类农房改建的民宿供不应求。
当地围绕“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农品变商品”,收储或租赁农民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吸引在外游子回乡创业,农村闲置土地得到集约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作为首个国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安徽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助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造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广德市的安徽一飞重工有限公司2020年亩均税收仅1.4万元,在“亩均论英雄”评价激励下,企业主动处置空闲用地,并利用出让土地资金进行技改,去年税收、销售均翻番,亩均税收提升至10.7万元。
让每一寸土地产生更高价值,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对工业企业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奖优汰劣,提高土地含金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面对当前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在战略上布好局,也在关键处落好子。
组建省港航集团,实施两轮全省港航资源整合,推动全省港口一体化、港航协同化发展;成立通航集团,推动全省通航产业发展,全年完成通航飞行服务1.3万架次;组建数字安徽公司,全力打造引领全省数字产业发展的企业……安徽国资国企战略重组的“成绩单”不断丰富。
安徽扎实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项目,扎实开展港航、煤电、粮食等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伐。
聚力“招大引强”,安徽省强化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每季度通报晾晒“赛马”结果,鼓励各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国家级“专精特新”等企业,激励市县新开工建设100亿、80亿、50亿级重大项目。
作为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持续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把二轮土地延包作为“一号任务”,在第二轮土地承包2024年到期的26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乡镇开展省级试点。稳慎推进部分县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我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管理体制。
开放也是改革。
“窗口一套清单,审批一颗印章,企业只跑一次,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信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程建设负责人詹绍熠介绍,由信义集团投资的玻璃装备国际贸易仓储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到拿到承诺制施工许可,只用了3个月。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在全省自贸片区率先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一颗印章管审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区内企业开办登记最快仅需20分钟,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图片资料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肖本祥 摄)

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安徽已经走过3年时间。
推行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让科创企业融资获得性大大提高,“知产”也能变“资产”……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带动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激发出新的改革发展活力。
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44项试点举措落地实施,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的堵点痛点,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改革开放的区域广度和内容深度全面持续升级,不断向“深水区”迈进。
积极把握RCEP实施等重大机遇,我省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打造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工作品牌,加快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
在抓落地见实效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一系列推进改革开放的举措,正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各项改革朝着服务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安徽连续多年把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484万贫困人口过上小康生活,开展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健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机制,以点带面解决民生难事……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江淮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省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图片资料图:10月21日,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在“职引未来、振兴皖北”专场招聘会现场应聘。(陈彬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去年毕业于合肥学院的李志强告诉记者,在入职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的一年间,他所在部门的人数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多人。
安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实现、拓展高质量就业创造了基本条件。新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岗位需求不断扩大,对青年就业形成强大吸引力。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允许特困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加大稳岗返还工作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我省持续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着力稳经营主体以稳增长保就业,成效不断显现。
我省以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推动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
我省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深夜还在“跑车”的网约车司机……平台经济催生的新就业人群,顺利被纳入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省聚焦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着力补齐城市居家养老和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形态、产业转型新动能。
教育是民生之基。
我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作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基础,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促进全省高校转型发展,不断支撑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去年以来,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摇曳的水草绿意盎然,翱翔的鸟儿灵动多姿……位于巢湖西北岸的十八联圩湿地已成为合肥市民、来肥游客的好去处。
我省以更大力度呵护生态环境,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已全面建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稳定保持为Ⅳ类,今年上半年湖区水质达到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善立善破、敢闯敢试的安徽,在全国首创林长制改革。
经过6年多接续探索,林长制改革组织体系把根深深扎在江淮,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不断为绿色做“加法”,森林覆盖率超过30%,安徽生态“家底”更加殷实。

图片资料图:初冬时节,雨后放晴,安庆市岳西县冶溪镇出现迷人的云雾景观。(熊凤霞 摄)

林长制改革并示范带动全国推行实践,“聚木成林”的效应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
扎实开展“绿美江淮”行动,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全力抓好巢湖综合治理……坚决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百姓。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


【详情】
时间:2023-11-14 16:45

  新华社记者刘方强、屈彦

  11月9日至12日,2023年“国际青年中国行”来到安徽省,来自10个国家的十几名青年在这里探寻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感受江淮大地涌动的科技创新活力,领略安徽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在安徽省会合肥,科研种子正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科里科气”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一个巨大的“罐子”吸引了国际青年的目光。这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正聚力攻关、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国际青年与科学家们热切交流,了解人类“未来能源”——核聚变能源的科学知识。

  “能亲眼看到创世界纪录的‘人造太阳’让我非常激动。太震撼了!”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来自克罗地亚的莫帕感慨道,“这项技术一旦成熟,人类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安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念好“山水经”,写活“绿文章”。漫步巢湖边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国际青年们仿佛置身画中。这里水草丰茂,鸟儿翱翔,近年已修复湿地超1100公顷,观测到鸟类110余种,生动展示着美丽安徽画卷。

  此外,合肥也正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国际青年近距离观察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他们试乘产品、与企业负责人积极对话,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创新实践。

  武汉好多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来自波兰的梅尔尼克称赞道:“在我眼中,蔚来汽车是全球顶级的新能源汽车,随着电动汽车出行越来越普遍,期待蔚来在材料、电池等方面都能有更多升级。”

  最是文化韵流长,传统徽州文化在一次次“破壁”融合中实现着与现实的接续交融。烟雨蒙蒙、粉墙黛瓦,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黟县宏村,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向青年们讲述着古村历史,流经千年的水系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展示着徽派建筑独特魅力。

  在黄山,国际青年们参加了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参观非遗技艺大展,感受“迎客松下,迎客天下”的包容壮阔。

  安徽行中,国际青年还以图片故事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安徽印象”,展示安徽“中国风”与“国际范”的碰撞交融。

  “徽州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美国的资深设计师谢敏说,“文化是跨越地域民族的全人类共通语言,更是我们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密码。”

  “国际青年中国行”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框架下开展的机制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际青年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增进彼此友谊,促进共同成长。

【详情】
时间:2023-11-14 16:45

合肥园博园。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合肥园博园。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12345678

人民网合肥11月14日电(记者苗子健)11月13日下午,2023网聚美好安徽采访团一行来到合肥园博园。虽然已过立冬,但园内依然绿草成荫、绿树成行。夕阳下,市民漫步园中,静享优美的黄昏时光。

据了解,合肥园博园前身是合肥骆岗机场,作为曾经合肥的空港门户,这里见证了合肥的飞速发展,也承载了无数合肥人的奋斗历程。为了留住一片绿,留住机场文化与乡愁,如今这里被改建成一座生态优美、功能完善的园林公园,保留老机场的历史元素,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成为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地。

据介绍,园博园区域规划面积323公顷,总体布局为“三区一馆”,包括百姓舞台区、生态园林区、城市更新区和城市建设馆。同时,园区建设有38个国内外城市展园,每个展园都有其独特亮点,展示各个城市的靓丽风采。


【详情】
时间:2023-11-14 16:45

货车川流,塔吊飞转,芜湖港内一派繁忙。今年1—8月份,该港口已完成94.4万标箱货运量,同比增长13.15%。“我们在集装箱服务上推出‘联动接卸’方式,实现芜湖港到洋山港点对点直发。”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芜湖港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束顺全说,“联动接卸”使得客户成本降低30%,通关时间压缩50%。

  作为第六批获批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加快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合肥、芜湖、蚌埠3个片区以不到全省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的进出口额、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经营主体和7%的税收,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制度创新深耕“试验田”

  “集团分、子公司较多,以往手账册较多,货物调配也不方便。此外,各家公司都在各自手账册进口储备零配件,带来资金积压,跨公司紧急交接物料也经常产生关税和各种手续。”谈起以往加工贸易货物监管模式,安徽合力工业车辆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军说。

  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合肥海关与该公司创新启动加工贸易集团保税新举措,公司由原来的“多本账册”变成“一本账册”,大大降低了相关费用。以2020年为例,公司35批次发动机调拨节约500多万元外发保证金和100余万元的关税。与此对应,原先两天的调拨时间也缩短为仅需半天。

  “集团保税是将企业集团视为一个监管单元,解决了保税料件在集团内部自主存放、流转的问题,实现对保税料件统一规划、采购、调拨和使用。”合肥海关所属庐州海关关长彭军说,集团保税可以盘活企业内部资源,灵活调配,响应订单,释放产能。目前,安徽叉车集团、京东方、合肥晶合公司等多家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实现“上午提需求、下午料件到生产线”。

  联动接卸、集团保税、无感通关……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建设三年来,聚焦“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已累计探索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

  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联动创新,在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此外,在全省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

  服务主导产业建设“集聚区”

  作为一家科技初创型企业,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智慧教育。“公司成立初期,面临融资难题,投入研发资金短缺。关键时刻,是合肥市票据融资让企业渡过了难关。”公司总经理李广垒说,经过多维度评价,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为企业量身定制了3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可谓是“雪中送炭”。

  “公司已发行四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累计为50余户科技型企业提供5.4亿元资金支持,有效解决科创企业研发投入大、知识产权难变现的问题。”合肥兴泰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总监骆霞说。

  科技创新是合肥最亮眼的名片。三年来,合肥市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加大,实现金融类产品全覆盖,累计为1000余户企业提供400亿元支持。如今,单个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从自贸试验区获批前的一年缩短至3到6个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了一番,增长至6000余家。合肥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4万家,较获批前大幅增长。

  “制度创新要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更要赋能主导产业。”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主任何红旗说,片区围绕芜湖市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慧家电、航空装备等主导产业,不断推进招大引强,着力建设开放性产业集聚区、战新产业先导区和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数据显示,芜湖片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6个,协议引资额2557亿元。

  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并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壮大。

  扩大开放水平打造“新高地”

  走进位于蚌埠市的中恒商贸城,特色柳编、玻璃制品、服装、食品等商品琳琅满目,外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实现“一站式”采购。而“拼箱组柜”的出口模式,为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出海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市采+跨境电商的新模式,产品远销107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拉升外贸增长3至5个百分点。”中恒商贸城总经理刘冰说。

  安徽深耕航线布局,助力“通江达海”。围绕“一核两翼”,在合肥—芜湖间开通穿梭巴士,同时依托皖江支线,实现芜湖到上海洋山港点对点直发,形成Y字形货运航线结构,架起了水上的高速通道。去年以来,随着航线优化升级,联动接卸、联盟共仓等模式为企业带来更大便利。此外,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车超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作为一家物流企业,芜湖艾特物流有限公司坐落在芜湖片区综保区内。装卸工人正开动叉车,运送进口于多个国家的咖啡生豆。2500平方米的专用仓库,最高可储存生咖啡豆3000吨。“我们融入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实现对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芜湖艾特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冰说,通关便利化让企业可以放心进行大批量进口。今年上半年,公司进出口总额达1.3亿美元。

  如今,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成立之初的全省占比21%提高至2022年的25%。今年1—7月份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九。

  安徽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全流程办理仅需1.5小时。此外,还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一照通”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


【详情】
时间:2023-11-14 11:14

2013年突破100万,2018年突破200万辆,2023年突破300万辆,10年时间,合肥机动车保有量连续跨越两个“百万”,年均20万辆。如今,这个增速正在提高。过去一年,合肥实现了“3个30万”,其中之一就是“新增30万机动车辆”。

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长,意味着合肥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其背后,也是对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的更高要求。

服务群众。合肥交警供图

服务群众。合肥交警供图

科技赋能,通畅市民出行

一年30万机动车辆,是城市蓬勃发展的侧影,也是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极大考验。如何治理拥堵这个大城市顽疾?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用到合肥的交通管理中。

1912街区是合肥一处繁华所在,曾经一到傍晚就开始道路拥堵、交通事故警情高发。今年7月开始,经过这里的群众,明显感觉通行速度加快了。与1912街区一样发生改变的,在合肥共有23个区域,这些要归功于合肥市公安局每月的警情预测和警情分析。

今年1月,合肥在安徽率先推广“警情综合治理和智能应用系统”,不断汇聚的海量警情数据,经过系统梳理、大数据应用进行趋势分析研判,指导公安机关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早在2018年,合肥市就启动了城市“交通超脑”计划,公交、出租车、公安、互联网等多源交通数据的接入和深度融合,实现了一线城市级的交通状况实时感知,对大量交通流量数据的分析,也让合肥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堵点治理。

如今,“交通超脑”已覆盖合肥2500余个路口、3800余路段、200余个网格区域,实时巡查、精准施策、及时响应,使高峰时段的城区交通拥堵指数持续下降。

加强日常交通管理。合肥交警供图

加强日常交通管理。合肥交警供图

服务产业,助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7月发放新号段后,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业务快速增加,7月8100笔,8月9900笔,9月9900笔,现在新能源汽车与机动车比例几乎持平。”10月底,在接受采访时,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业务受理指导科科长陶余宝,感慨合肥新能源汽车增加的速度。

今年7月,在公安部、安徽省公安厅的支持下,合肥开始投放皖AA新号段专用号牌,10万个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的投放,让本就持续升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显火爆。

其实,合肥对新能源汽车的青睐由来已久。

新能源汽车一直是合肥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合肥陆续引入蔚来、比亚迪、大众等一批产业巨头,以及500多家配套企业。今年8月,合肥正式确立将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一个年营收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为服务产业发展,合肥市在交通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已开放四批次测试道路1096公里,测试车辆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低速无人车等多领域。

9月28日,在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3)高层论坛上,合肥正式宣布,将全面开放主城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打造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两全三化”推进模式,即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

整装待发。合肥交警供图

整装待发。合肥交警供图

优化营商环境,定制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产业的繁荣和壮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细微处入手、从困难事下手,合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定制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要进行多种环境、多种路况的测试,需要申请特别的临时牌照。”陶余宝介绍,为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在遵守公安部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合肥交警根据试验单位申请的行驶范围,按照最长时限6个月、最大全国范围发放实验临牌。

为服务企业发展,合肥在全市车管所和比亚迪园区警务站开设10个“新能源汽车业务专窗”,方便群众办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

同时,合肥市公安局还下放业务权限,在四县一市车管所和全市101家4S店登记服务站、20家二手车登记服务站等社会化网点,群众均可就近办理新能源汽车上牌业务。

去年,合肥还争取到全国试点,联合蔚来汽车,在全国首批实现生产线上完成车辆查验业务流程,群众购买蔚来汽车,可以实现购车、登记、选号、邮寄号牌等全程网办,不需要再到车管所查验车辆。

今年,合肥车管所又主动联系江淮、长安汽车,积极拓展预查验工作,在方便群众上牌的同时,也进一步为企业节约生产经营成本。


【详情】
时间:2023-11-13 17:03

连日来,位于岳西县的安徽青松工具有限公司,工人们状态“满格”,生产线高速运转,生产车间正开足马力赶订单。

订单火爆,也曾给这家生产车辆配套产品的企业带来“幸福的烦恼”——今年初,该公司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但受困于资金短缺,扩产计划迟迟不能付诸实施。

岳西县金融办主动“敲门”,为该公司建立融资档案,推送到各金融机构,推动银企精准对接,快速解决了融资上的燃眉之急。

让企业和群众如沐春风的好作风,为经济社会发展鼓足劲风。

推进改革发展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作风。我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抓好作风大转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作风建设,发力在干部,落脚在为民

中秋国庆“双节”前夕,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给党员干部敲响警钟、拉响警报。

节前公开通报典型案例是我省的一个惯例。

“洁不洁,看过节。”逢年过节讲究礼尚往来,本是一种美好而纯朴的文化情感。但在少数党员干部那里,重要节点却变成了腐败现象、作风问题易发多发的时间。

每逢“节点”也就成为了作风建设的“考点”。聚焦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滥发津补贴和福利等突出问题,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点,印发通知、制定方案、通报曝光、短信提醒……我省通过早部署、早动员、早打招呼、早提要求,警示广大党员干部严守纪法红线,过节不失节。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风”。当奢靡享乐成为一些党员干部的“习惯”,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当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之时,老百姓面临的将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四风”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向不良问题“亮剑”,向作风顽疾“开刀”。

紧盯公款吃喝、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等反复性顽固性问题,保持高压态势,及时严肃处理,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紧盯“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变着法子“吃空函”等改头换面问题,加大查处问责力度;紧盯利用电子红包、快递物流方式“隔空送礼”,精准发现、严肃查处;紧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不用力、片面理解机械执行、玩忽职守不作为、任性用权乱作为等问题靶向整治。

今年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20起,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305人。

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作风建设,要通过制度为行为立规。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作风的若干举措》,拿出20条“硬核”举措,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此外,还抓住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健全完善作风建设制度机制。

作风建设,发力在干部,落脚在为民,重点是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老年助餐服务是民心工程。合肥市一些社区反映,老年助餐食堂无单位愿意运营;一些老年人反映,食堂菜品单一。对此,该市工作专班联系人、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三级主任科员刘文标马上实地调研。很快,刘文标开出“方子”:“连锁化运营,让优质公司来服务。”

社区认同这个方案,但一些餐饮公司对助餐食堂不了解,不愿经营。刘文标又将合肥市老年助餐相关政策制作成小册子,一次次登门介绍,终于引来一家家知名企业投入到暖民心为老助餐服务中来。

一件“小事”,折射出的是干部为民的务实作风。

去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接收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同比下降21.4%,群众对我省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效满意度提高到95.7%。在全省上下持之以恒、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的高压态势下,营商环境得到新改善,为民办实事取得新成效,干部干事创业状态明显提升。

在肥东县店埠镇,纪委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党员干部填写子女“升学宴”申报单和承诺书。许庆勇 曹喜芬 摄

哪里的干部作风好,资源就向哪里聚

在凤阳县凤宁现代产业园,随着窑火熊熊燃起,总投资40亿元的安徽南玻太阳能装备用轻质高透面板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建设完成。

目前,凤阳县已聚集全球光伏20强企业2家、全球光伏玻璃10强企业3家。

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投产仪式在凤阳县凤宁现代产业园(硅工业园)举行。张树虎 摄

这么多好项目聚集于此并非偶然。

为完善产业链图谱,凤阳县级领导带头出征,主动叩门招商。为聚拢产业人才,凤阳县常态化推进“候鸟式聘任、星期天工程师”等引才模式、常态化开展“登门问需送服务”活动等,健全人才服务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措施。

“务实、细致、高效!”不少招引企业对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干部作风给予高度评价。有客商就坦言,“项目之所以在此落地,就是被当地干部的好作风感动的。”

凤阳的实践也揭示了一个规律——作风的好坏与发展的快慢是正相关的关系。

奋进中的安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上升期关键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安徽发展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继续狠抓作风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好作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选择“马上就办”“一窗受理”“一站服务”的地方投资生活,还是“破罐破摔撂挑子”“积重难返绕圈子”“撸起袖子装样子”的地方?面对这样一道选择题,相信大家的选择会出奇的一致。

哪里的干部作风好,营商环境就会好,资源就向哪里聚。可以说,一个地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作风是关键。必须以作风优化环境,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紧张快干,全力办好让群众有感的事情,用心提供让企业满意的服务。

好作风是攻坚克难的源泉动力。

江南小城池州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池州,是安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年纪轻、个头小,基础薄,在众星云集的长三角就像一个“小透明”。

不说怎么不行,常想怎么能行。池州市“新道超车”,聚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呵护企业家放开手脚发展。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个季度居安徽各市前两位,在41座长三角城市以及长江经济带所有城市中增速靠前,制造业占比持续较快提升。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对半导体芯片产品进行裂片目检。本报记者 程兆 摄

良好的作风能够提振精神,激发我们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碰到问题敢于主动出击,面对矛盾敢于动真碰硬,真正把全部心思聚焦到干事创业上来,聚焦到狠抓落实上来,以实干实绩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

在歙县大茂社区,漫山遍野的枇杷,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曾几何时,大路通不到枇杷园,成为横在果农面前的大难题。

大茂社区党总支书记姚顺武介绍,2021年,大茂社区修建朱家坞枇杷园进园道路,项目征地涉及40多户农户。修路经费紧巴巴,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社区干部以身作则,主动无偿出让自家土地支持项目建设。其他居民看在眼里,一致同意无偿出让项目涉及的4亩多土地,为村集体节约征地资金20多万元。

“基层工作就是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我们不遗余力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无愧于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也只有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够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姚顺武说。

久久为功持续转变作风

提起寻医问药,大家的眼前是不是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去不同医院就诊,办理不同的就诊卡,想打印医保待遇结算信息,还要在部门窗口间奔波……今年,省医疗保障局第一批7项便民新举措推出,包括就医结算“一码通办”、三类慢性病待遇“免申即享”、异地就医“自助备案”等,着力化解群众看病的烦心事。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办理民声呼应诉求中发现的,通过梳理分析、寻找办法,切实把好政策落实到群众心坎上。”省医疗保障局局长金维加说。今年以来,省医保局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结合实际分主题、分区域、分时段开展调查研究,全面起底查核问题,条分缕析找准症结,系统提出整改措施。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的有效途径。各级干部要身入心入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多跟基层干部群众交心,掌握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坚决防止用形式主义的做法搞调查。

当前,全省各市县正在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紧扣“深实细准效”五字诀,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有深度、有价值、有实效的调研,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工作“躺平”、“吃心”不改、酒瘾难戒、热衷组局、打牌掼蛋……日前,宣城市纪委监委发布“关于受理全市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投诉举报的公告”,上述行为均在举报范围之内。

“四风”问题比较顽固,也容易反复,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回潮。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要大兴务实之风,尊重实际,科学谋划方案,精准组织实施,加强成效评估,不能盲目蛮干,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破除特权思想,把更多心思花在改革发展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地方发展的上升指数和百姓的幸福指数。

让干部实干作为,需要营造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

少发文、简发文、少开会、开短会、提效率……如今在天长市,要求会议能打包的则打包开,能短的则尽量短,明确要求,一般性工作会议不得超过2小时,交流发言不超过3人,每位发言时长不超过5分钟。据统计,去年以来天长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会议同比减少30%以上,市直单位和镇(街道)召开的会议同比减少36%。“现在不用‘跑场子’忙开会,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帮居民干实事了。”天长市万寿镇忠孝村党总支书记王寿山高兴地说。

过去一段时间,基层干部要面对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基层干部身上不必要的负担过重,必然影响工作状态,成为阻碍担当作为的“绊脚石”。

提振基层干部精气神,鼓足干劲谋发展,必须将基层减负落实到位。清理甩锅基层,从源头上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厘清县乡权责边界,探索建立网格事项禁入清单,必须交由基层办的事,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坚持放权赋能,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契机,实打实下放一批基层迫切需要的权责事项,不断增强基层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五大能力”,解决“看到管不到”问题,真正让基层有能力有精力多为群众干实事。

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时代要求我们在推进作风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江淮大地必将掀起一波又一波干事创业的滚滚“热浪”,以作风之治推动全省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详情】
时间:2023-11-13 17:03

图片

11月10日下午,舒城县文化馆在2023鄂豫皖三省四市首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上荣获银奖和最佳创编奖。

图片

据了解,此次比赛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六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旨在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展示鄂豫皖地区民歌保护传承成果,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

图片

比赛中,舒城县文化馆选送的原创歌伴舞《再唱大别山》获得本次大赛银奖和最佳创编奖。

图片

下一步,舒城县文化馆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县区馆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原创作品创编水平,推动全县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卫艾云 孔维维)



图片


【详情】
时间:2023-11-13 15:19 来源:舒城县文化馆

今年11月是全国第32个消防宣传月,为营造人人关心消防、关注消防的浓厚氛围,全面推进消防宣传月活动的深入开展,11月8日,舒城县消防救援大队联合城关镇东苑社区、人和环境等单位在万达广场开展以“预防为主 生命至上”为主题的119消防宣传活动。

12.png

在活动现场,县消防救援大队宣传人员向过往群众发放家庭消防安全手册、消防安全常识、家庭防火逃生等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以“理论+实战”的方式,讲解演示如何正确拨打火警电话、常见消防产品种类、如何辨别消防产品真伪,以及各类灭火器材的原理及正确操作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在绳结体验区,消防员为现场群众详细讲解了生活中常用的绳结使用方法,手把手为群众示范教学。


下一步,县消防救援大队将继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营造浓厚消防安全氛围。(张智)




【详情】
时间:2023-11-13 15:14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合肥11月12日电 题:“老手艺”创造“新经济”——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
新华社记者刘美子、汪海月
夜幕下,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边的屯溪河街人头攒动。流光溢彩的徽州漆器、巧夺天工的庐州蛋雕、清香四溢的绿茶制作……一项项多姿多彩的传统非遗技艺,点燃了徽州古街的烟火气。
正在黄山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5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3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绝活儿来到现场进行展示。
11月10日晚,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黄山开幕。(施亚磊 摄)
糖冰姜、糖醋姜、酱汁姜、盐水姜……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的铜陵白姜展位前,不少参观者驻足品尝。
“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手工去皮、阳光晒制……铜陵白姜从种植到加工成成品有29道工序。”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金如林向来往的参观者介绍铜陵白姜的种植和加工技艺。
日前,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8年,金如林在当地建立铜陵白姜标准化加工厂房3000余平方米、铜陵白姜种植基地300余亩,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300余农户从事铜陵白姜种植加工,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为更好地展示传承非遗文化,他还创办了佘家贡姜文化园。“我们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口味、包装,研发了10多种铜陵白姜产品。”金如林的工厂每年加工近10万斤铜陵白姜,销售额近800万元。
在铜陵,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白姜产业。数据显示,2022年铜陵市铜陵白姜种植面积达5800余亩,鲜姜总产值达1.8亿元,从业农户2600余户,拥有加工销售企业35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打造传承基地到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安徽探索出一条“大众化、互动型、生产性”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在充分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产业振兴新亮点。
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天球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灯光下,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光润似玉,漆面光亮照人,纹理天然灵动。
在徽州漆器的展台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正与来宾交流漆器制作技艺。
犀皮漆工艺一度濒临失传。1999年,甘而可投身到犀皮漆工艺研究中。“徽州传统髹饰技艺犀皮漆制作工艺讲究指尖功夫,一件漆器要经历多道复杂工序,有时耗费一年时间才能完成。”20多年来,甘而可用“匠心”恢复、传承、创新这一古老技艺,独立研发了漆器髹饰技艺、材料处理技艺10余种。
积极挖掘非遗文化价值,盘活非遗文化资源,如今在安徽各地,一个个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山市构建徽派古建产业链,全市从事徽派古建产业的各类企业有254家,2023年1月至10月,全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超23亿元。
阜南县黄岗柳编技艺编出富民路,带动全县发展柳木文化产业规上企业88家,杞柳种植2.9万亩,从事柳木加工行业14.6万人,2022年产值达78亿元。
宣城泾县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经销商遍布全国100多个地级市,年总产量2万余吨,销售额超13亿元。
令甘而可感到欣慰的是,犀皮漆工艺恢复以后,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了传承队伍,并将工艺品种类拓展至首饰、茶具、香具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详情】
时间:2023-11-13 11:33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干事创业,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实现干部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深度融合。

干部的能力从哪里来?过硬的本领如何练就?

没有生而知之,唯有学而知之。解决“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学习实践是不二选择。

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重走“红军路”,感悟初心使命,磨炼坚强意志;在改革发展主战场、项目建设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扛重担、解难题;在沪苏浙等地开发园区、车间厂房,学“打法”、取“真经”……安徽正以干部能力素养大提升,牵引经济社会大发展。

铸魂赋能,筑牢根基增底气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干部的能力中,政治能力居于统领地位,是第一能力。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唯有持之以恒深化理论学习,做好创新理论武装,才能不断提升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干部的政治素养、政治能力与担负的职责相匹配。

建强主阵地,用好主渠道。全省各级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党校首课主课必修课,系统谋划班次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有力有效推动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省委举办轮训班17期、培训省管干部5600余人次。

聚焦“关键少数”,我省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开展市县党政正职专题培训,常态化开展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提高“一把手”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为事业发展蓄足源头活水。

坐落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红军纪念堂内,前来瞻仰先烈、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

突出党性锤炼,我省深入挖掘金寨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计划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行动计划。2019年以来,省级举办近30期中青班,调训优秀年轻干部1100余人,引导年轻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手有“金刚钻”,才能干好“瓷器活”。既想作为、敢担当,又要能干事、干成事,加强干部专业培训是必要环节。

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是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一个弊病。着眼破解这一困境,我省探索实施分类分级“滴灌式”培训,让教育培训供给与干部需求匹配更加精准。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针对不少干部财政金融、城市建设、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等工作的专业素养不高,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短板,近年来,全省举办提高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等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干部1.1万余人,力争每次培训都解决一方面问题、推动一方面工作。

设置当“热锅上的蚂蚁”课题,模拟接“烫手山芋”场景……实战操练、情景演练等实操培训,有效提高干部“精准拆弹排雷”能力。近年来,省级共开展应急管理等48个课目的桌面推演,开发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等案例课程130多门,选编169个案例进入培训课堂,让干部从具体案例中既掌握“术”、又悟出“道”。

一线“墩苗”,摔打锤炼长才干

30岁出头的缪家树,是芜湖市鸠江区北站区域综合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前,他被安排到芜湖市鸠江区经信局,成了一名“企业服务专员”。而他还有一个身份——鸠江区“薪火计划”重点培养对象。

“薪火计划”,是鸠江区委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一项创新之举,目前已选拔4批共59名年轻干部到一线“墩苗”。

鸠江区委负责人介绍,实施此项计划,是选拔一批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信访维稳、产业园区、征收拆迁等领域,进行一年跟班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办实事、解难题,实现干部长才干、群众得实惠、基层增活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年轻干部们珍惜锻炼成长机会,不避烦难,主动揽事、勤于干事,在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中磨练提升。

2015年进入鸠江区委宣传部的齐颖婕,一直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工作经历单一。这次被选拔安排到区文旅体局担任“双招双引”专员时,她觉得自己不熟悉产业政策,心中颇感忐忑。

深入走访企业,熟悉产业政策,起草多项政策文稿,参与组织全国性会议……一年来,经历一项项急难繁重任务的锤炼,齐颖婕表示,原先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担忧逐渐消解,增添了敢想敢为的勇气和底气。

庭院里走不出千里马,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

全省各级党委注重把干部放到重大任务重大斗争前沿、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历练,全面了解民情、社情、党情、国情,在贴近基层和服务群众具体实践中,接触新知识,增强适应性,提升德才素质和本领养成。

去年,省市两级共择优遴选943名干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交流任职,经受摔打,历经淬炼,一大批年轻干部成长成熟起来。

一线“墩苗”,不是混资历补经历。只有真“墩”实练,才能长本领增才干。滁州市明确“帮带导师”,建立“历练台账”,确保干部“锻金”不“镀金”,“墩苗”更严实。

东向“取经”,沉浸学习促实干

“学会了卤小龙虾。”从江苏盱眙县官滩镇古河社区实训回来,每每提及收获时,南陵县家发镇滨玉村党委书记邢宏水都如此打趣。

去年,南陵县首次启动村书记“名村实训”,安排基层干部赴江苏、浙江等地名村,开阔视野,实训取经。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怎样改进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有哪些妙招?实训队员们在干中学,在学中悟,解译着苏浙名村的发展密码,探寻自己村庄的发展方向。

“我们滨玉村与古河社区同属圩区,都养殖小龙虾。”虽然主导产业相同,但发展有别,刚到古河社区实训不久,邢宏水就在思考“取经”的方向和切入点。

“盱眙不仅一产走得稳当,而且还发展二产,把小龙虾加工冷冻反季销售,还制作虾仁、虾酱和调料包,提高附加值。”邢宏水坦言,“过去我们思想保守,搞养殖只知道围着一产转,现在实训回来,我们也着手在二产上寻求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我省以促进干部能力提升为目的,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连续3年接续实施“千人选派计划”,已选派3300多名干部人才,到沪苏浙跟班“沉浸式”学习。

干部“送出去”,“真经”取回来。我省选派学习的干部们带着疑问去、学到办法回,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补短板。

以实训启迪思想,用脚步丈量远方。毗邻浙江的黄山市,以实施“千名人员体悟实训工程”为牵引,近两年先后组织1500多名党政干部、企业家背起行囊,奔赴沪苏浙等地,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沉浸式”学习。

“学”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两年来,黄山实训干部带回发达地区发展逻辑和经验,形成调研报告近200篇,推出微改革80多项,将先发地区的市场思维、平台思维、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于招商引资、项目攻坚、城市管理等工作中,让学来的“说法”“想法”,变成有用的“打法”“办法”。

赴湖州跟班学习小组借鉴当地基金招商等先进做法,牵头设立了黄山市首只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导基金,基金规模10亿元,成功撬动了中科海奥等项目落地。目前,全市产业类基金总规模突破70亿元,11只产业基金成功投资本市项目23个。

黄山市经济开发区,比克新动力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制作锂电池。记者 潘成 通讯员 施亚磊摄

今年6月,我省与沪苏浙签署细化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合作备忘录》共商事项。

以此为新的契机,我省逐步构建党政干部和教育人才、科技人才、卫健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1+4”交流平台,引导更多干部人才走出去、融进去,拓视野、长本领。

打擂“赛马”,有为有位明导向

半年实绩哪家好,亮出得分见分晓。

8月17日,池州市委党校会议室,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上,市委组织部负责人通报上半年全市56个乡镇街道发展得分排名。

“综合得分排名,全市农旅类乡镇中,大演乡、杨田镇、墩上街道位居前三,后三位的是……”随着综合排名和6个分项排名陆续揭晓,坐在台下的乡镇街道书记屏息凝神,紧盯大屏幕。

居前者没有沾沾自喜,靠后者额头冒汗。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看到综合排名虽然处于第11位,但分项考核有的居后,贵池区梅街镇党委书记陈玉伟表示有被“猛击一掌”的感觉。

“不去关注周边乡镇的发展,不去研究新打法、只按惯性套路干没有出路,只会被甩得越来越靠后……”会一结束,陈玉伟就把拍到的考核排名发到镇党政干部微信群里,让大家对号入座,思考谋划改进办法举措。

今年起,池州市把56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工业重点乡镇、农旅类乡镇和城市街道3条“赛道”,设置相应指标体系,实行季度“赛马”比拼、年度擂台比武,让考核从“大路跑马”变为“分道赛马”,激发“头雁”奋力作为的干事动力。

如今,类似的“赛马”机制在不同层级干部中普遍开展,倒逼干部把能力提起来,把实绩干出来。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2022年始,我省建立季度工作“竞争赛马”制度,聚焦经济运行、科技创新、安全生产、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 每季度对各地各单位工作情况逐项晾晒、逐一分析,通报正反典型案例,推动全省上下争先进位。

发展退位,干部让位。为强化结果运用,各级将考核与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等挂钩,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干部没市场。

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我省鲜明树立重实绩重实干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激励干部保持拼的劲头、提升干的能力、弘扬实的作风,在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奋勇争先。去年以来,省委提拔、晋升280多名勇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

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推进,让不在状态、不敢担当、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无为干部无位。今年上半年,9名政治能力不过硬、工作打不开局面、群众意见较大的省管干部被调整,推动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环境。


【详情】
时间:2023-11-13 11:31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