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和睦、和谐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之一。在中国南北交汇中心地带的安徽,一个“和”字笔墨浓烈,贯通黄河长江,连接古今,浸润山河,温暖人心。

  “和”以皖韵,和合中华。

一巷一墙 孕育“和”之形

  火红、金黄、深绿……叠错的色彩展示黄山最斑斓的秋天。山脚下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黟县西递村,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民居。村中心,一座名为“大夫第”的建筑,成为热门“打卡”点。

  驻足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座建筑靠人行处的侧墙拐角,被人为地削去直角。门额上题刻:“作退一步想。”

  这其中有一段“退一步与人方便”的佳话。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在修缮祖居“大夫第”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处于闹市的正屋墙角削去三分、侧门墙界后退半米,“裁直为圆、方便他人”。墙角虽削去三分,但是高处有棱有角,靠地面的直角墙基仍在,寓意“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三分和气”。胡文照的做法也被邻里纷纷仿效,原本逼仄的巷道多了几分宽广。

  在徽州,“作退一步想”不止这一面墙、几幢旧居。

  “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须知难得惟兄弟,务在相孚以性情”。在这里,不少人家悬挂的楹联透着几代人遵从的和合文化。古城街巷大多很窄,又有露天水渠穿过,细心的人会发现,水渠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块青石板探出来,伸到水渠上方,当两人迎面相遇,其中一人可踩在石板上让对面先通过。这块青石板,因此得名“谦让石”。

  黄山北去500里,跨过长江,是为桐城。在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中心,有一条长不过百米,仅两米宽的窄巷,连天的香樟树下人流不息。

  这背后又有一个“让”的故事:《桐城县志略》等史志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

  桐城市所属的安庆市,亦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清光绪年间,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考察中国18个省府,在考察报告中他对“安庆”的注解为“Peace and Happiness”。“和”,是这个美国人真实而直观的体悟。

  书中联外 绵延“和”之味

  犹如一粒种子,“和”字于先哲之呼声掷地有声、诗赋之吟咏慷慨深沉、学堂之诵读朗朗上口、家训之教诲语重心长,自此发芽。勇于革故鼎新、重视教育教化,深沉的和合追求成为后世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近年来,桐城市根据考古发掘、文献史料、口述整理等,恢复重建了“六尺巷”、张氏相府等。街头墙壁上画着六尺巷故事漫画,孩子们入学第一课也少不了“六尺巷”。

  据史书记载,张英为官勤政清廉,主张谦让、益人。其次子张廷玉先后任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户部尚书。张英父子优良家风为世人称颂。父子撰著的《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合集为《父子宰相家训》,历经多次出版。

  这样的六尺巷自带流量。有网友赞它内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阔胸襟”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处世情怀”。有网友以此自勉:“心宽不怕巷子窄,行善礼让福自来。”

  同样在西递,几乎每天晚上,村口会有大型水幕秀《西递传奇》,“作退一步想”的故事以水幕动漫的形式徐徐上演,“和”字留在楹联之上、画板之上、灯光之下。

 传文善治 解码“和”之道

  时隔300多年,现代版“让三尺”的故事在桐城吕亭镇平坦村上演。

  因通往4户村民家的一条巷道过于狭窄,巷道中间还有一根电线杆,车辆无法进出,平坦村计划对巷道扩宽、清障、硬化,但遭遇多重阻力。

  巷道边的村民认为道路硬化后车流量增加会影响其房屋安全及出行安全;与巷道一墙之隔的学校认为道路拓宽会占用学校土地,使学校国有资产流失;供电部门因迁移费用和无处重新立杆问题,对迁移巷道中间的电线杆存在顾虑。

  平坦村党总支书记项宗龙告诉记者,纠纷调解过程中,“六尺巷”的故事最终解决了三方的心结:学校拆除围墙并让出部分土地用于拓宽道路,供电局主动迁移电线杆,村民同意拓宽道路,并筹资解决道路硬化问题。

  “和”,被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有益的作用,于润物细无声处推动着社会善治。

  2016年,桐城市人民法院根据“六尺巷”故事精髓,创新推出“六尺巷调解法”,目前,桐城市已建成300余个“六尺巷调解工作室”。短短两年,全市矛盾纠纷减少25%,万人成讼率下降16%;警情数和发案数逐年下降。

  胡文照的故居如今修缮一新,天井里曾经寓意“团圆”的合欢桌被解读为意蕴更深刻的“和合桌”。“两个半圆形的桌子拼在一起,心里的疙瘩就解了。”胡文照的二十五世孙——西递镇西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傲立说。

  近年来,当地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等平台,创新推出的基层社会治理德治品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在引导群众“退一步想”的同时,促进基层治理“进一步为”。

  “作退一步想”的徽州,成为今天讲述中国和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会客厅。去年春,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内的70余场外交活动在黄山的氤氲茶香中举行。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黄山、桐城如此,安徽如此,中国如此。迎客松下,迎客天下。(记者刘菁 陈诺 刘美子 屈彦)


【详情】
时间:2023-11-18 11:57

  新华社记者水金辰、刘美子

  掏出手机,姚月刚点开“惠农气象”App,眼前这片区域环境的气温、降水、日照及农田土壤墒情,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信息一览无余。“有了这个App,我随时可以了解到田块的‘体征’,浇水打药施肥的时间有了参考,再也不用凭感觉了。”姚月刚说,如今,依托手机推送的数据和解决方案,种田省心了。

  初冬时节,江淮大地已基本完成秋种。眼前连片的大田里,用无人机播种的油菜已经探出头来。姚月刚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农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种植负责人,这片约1900亩的肥西县丰乐镇高标准农田智慧农场目前由他管理。

  眼前1米多高的农田温湿度梯度观测仪,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的动态变化调整观测高度,实现对作物中下部、中上部、冠层上方三个梯度气温、湿度和近地裸温的观测;一旁的智能气象观测站实现对雨量、风向、风速、光合有效辐射等农田小气候要素实时监测……记者注意到,农业气象观测站、虫情监测仪、农田温湿度梯度观测仪等仪器装备立在田头。姚月刚说:“这些是种粮人的好帮手。”

  立在田头的农田温湿度梯度观测仪。新华社记者水金辰 摄

  肥西县丰乐镇高标准农田智慧农场是安徽省气象局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数字化服务的试点之一。它结合涉农部门开展的作物苗情、灾情、病虫情智能监测情况,配套布设作物实景、梯度式农业小气候、土壤水分与温度等自动监测系统,融入式实现“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一体化智能监测。

  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主任琚书存告诉记者,依托“天擎”数算一体平台,融合网格化气象监测预报数据,他们研发出小麦赤霉病、水稻高温热害等42个农业气象影响预报及灾害风险预警算法。目前,智慧农场可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预警、农事活动适宜度预报、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等数字化服务,为智能灌溉、植保飞防、农机作业、灾害防控等田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智能装备在高标准农田中的示范应用,正在让农业生产变得精准化、智慧化。”丰乐镇副镇长盛诚说,高科技远不止气象精准化服务。在这片农田中,以智慧泵站为总枢纽,通过地下管道与田间30个进排水闸口相连,实现了指尖操控田间水量。“一旦手机提示田间水分异常,只需手指轻点,就可以在家实现闸门启闭。”盛诚说。

  在农业生产中加载智能装备,正在粮食生产大省安徽多地开展。

  在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芜湖峨桥智慧农场,一块大屏显示着242万亩“芜湖大米”种植田块的实时状态。这个稻米(芜湖)产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实时显示每个地块的作物生长状态,还提供智能灌溉、施肥管理等多样化决策服务数据信息。数字化技术赋能的“芜湖大米”,销售价格从每斤3元提高至每斤约6元,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保障。

  在亳州市,谯城区焦魁农机专业合作社2021年探索建设“无人农场”,如今实现对农场设施装备的远程控制。依托智能装备开展自主决策作业,人员在基本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就能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精准化作业。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2%。“安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农业生产服务精准化、高效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助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纵风云说。


【详情】
时间:2023-11-18 11:57

20231118115023.png

【详情】
时间:2023-11-18 11:57

  新华社合肥11月16日电 题:安徽:让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入口”

  新华社记者刘美子、汪海月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是徽州传统古村落,在村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中,一家由明代老宅翻新修建而成的特色民宿成为很多住客了解徽文化的“窗口”。

  “这边是莲花门、迎霭门,窗棂和楹柱上的木雕就是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拾庭画驿”民宿主理人黄智勇正在给刚入住的客人讲解徽州建筑的构造之美。

  庭院杂草丛生、房屋年久失修、墙体部分坍塌,和当地很多徽州古民居一样,这座老宅也曾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困境。2012年,返乡创业的黄智勇买下老宅,并聘请当地50余名传统工匠参与修缮。他坚持用老材料,保留原风貌,修旧如旧。

  绘鱼灯、看徽剧、品香茗、打食桃……民宿内组织的徽州传统民俗活动让很多住客印象深刻。“住在这里像住在水墨画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徽文化。”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已是第二次前来。

  “今天的民宿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人们选择住民宿,就是要体验特有的风俗民情、在地文化。”在黄智勇看来,想要真正依托民宿产业盘活闲置资产,带动乡村振兴,需要挖掘、活化、利用好在地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民宿主理人黄智勇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创办的特色民宿。(资料图片)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赋予皖南民宿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也是打造特色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相距百公里外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90后”民宿主理人陈然有着同样的坚持。

  石头堆砌的拱门、质朴的徽式木屋、竹藤编织的吊桥,民宿的庭院中,客人们或嬉戏玩耍、或围炉煮茶,各享其乐。

  今年初,陈然的民宿获评2022年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在带动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让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逐渐“活起来”。

  “利用在地资源,把民宿打造成山野乡村的‘流量入口’,让乡村振兴有了‘新赛道’。”这些年,陈然不断推动当地民宿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引导村庄向民宿集群方向发展。

  将民宿与古民居保护相结合,活化在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地标;利用好山好水优势,创新发展“农舍经济”……一场“农房变民宿、农品变商品、农民变房东”的美丽蝶变正在安徽的山山水水间悄然发生。据统计,全省民宿总量已达6000余家。

  “民宿之于乡村,就像一扇窗户,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向乡村。”黄山市市长何毅介绍,黄山市现有各类民宿3100余家,2022年全市民宿接待游客超33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65亿元。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民宿建设前后对比图。(资料图片)

  闲置农房改造成的民宿、牛栏改造成的咖啡厅、破旧石屋改造成的露天烧烤地……在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隐于青山绿水间的云里安凹民宿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提供了一方田园乐土。

  很难想象,这里在几年前还一片荒凉。彼时,散落在山坳里的13栋农房只有一户有人居住,其余废弃闲置。

  2018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开始通过多渠道融资将闲置的农舍进行集中收储,并邀请专业设计团队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将其改造成民宿。

  “我们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和农舍布局,民宿的员工很多都是当地的村民。”民宿负责人马凤余说,这一占地142亩的民宿自今年3月起,一直保持着约80%的入住率,也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发展。

  将农房打造成民宿是当地发展“农舍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荣介绍,当前,全县利用乡村闲置农房资源,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在建28家,引导200多户农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发展大众民宿、农家餐馆。

  “发展‘农舍经济’有效解决了农村的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实现了‘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苏荣说。




【详情】
时间:2023-11-17 20:14 来源:新华网

黄山区耿城镇澜村美丽庭院

安徽省巾帼宣讲大赛

学“千万工程” 促乡村振兴活动

街嫂茶室话平安活动

“执委妈妈”爱心大结对


村(社区)妇联换届圆满收官

数说成就

过去五年

涌现1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59名全国三八红旗手、33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建立省级“徽姑娘”农家乐、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示范基地1356个,各地女性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6500多家,带动26万多名妇女创业就业,为31.55万名创业妇女发放贷款302.75亿元。

建立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点14302个、乡镇(街道)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中心)1563个。全省建立妇女议事会11620个,省级妇女议事会示范点65个,议事13.5万余次,引导广大妇女在“议事”中有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建成省级村(社区)示范家长学校124个、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57个、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35个,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1000余个,家庭教育社会组织500余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成员4万余人。

新增各级妇联执委18万多名,全省妇联团体会员达3万多个,新建新领域妇女组织4万多个,在自然村屯、社区网格、居民楼栋等延伸建立“妇女微家”“网格型+功能型+指尖型”妇女小组等近5万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从传统的农业大省到奋力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农业强省、生态强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过去十年,安徽在砥砺奋进中打破“刻板印象”,重建“皖美”形象,锚定全新发展目标。

过去五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妇联的有力指导下,安徽省妇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妇女事业指引的方向,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引领服务联系的职能,凝聚巾帼之力、汇集巾帼之智,团结动员广大妇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于创新,争做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巾帼力量,向全省3000万妇女姐妹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

1 思想引领汇聚巾帼之力

合肥市“守心”巾帼宣讲团、六安市红色清廉家风巾帼宣讲团、宣城市“萱姐姐”巾帼宣讲团、滁州市琅琊区退休妈妈宣讲队……在安徽各地,5400多支巾帼宣讲团(队)通过进机关、进村社、进家庭、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站开展有特色、接地气、聚人气的宣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近妇女、走进家庭。

凝心铸魂,跟党奋进。五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以思想引领汇聚巾帼之力——

深入开展“巾帼大宣讲”。省妇联领导班子带头下基层调研宣讲,联合省委讲师团组建安徽巾帼宣讲团和“巾帼宣讲专家”专家库。创新情景剧、快板、小品、戏曲,推出“巾帼大宣讲”微党课等立体化的宣讲方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化“巾帼心向党”系列活动。五年来,伴随“时代新人说——人民的小康”“党的女儿话初心”等系列主题演讲比赛、“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长三角妇女共绣党旗、“我奋斗·家国美”故事汇接力周等活动开展,爱国情、奋斗志不断凝聚;

坚持培树妇女先进典型。五年里,1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59名全国三八红旗手、33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以及近千名获省级表彰的优秀女性、“我心中的最美女性”、“最美军嫂”和160个女性群体典型,在全省广大妇女中传递正能量,构筑起引领向上向善的风向标;

推动巾帼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聚焦关爱“一老一小”,精准帮扶独居、空巢老人、困难妇女儿童等群体,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聚焦妇女儿童和家庭关切,培育“合肥大姐”“清溪姐姐”“马大嫂”等一批示范性品牌。通过比赛,评选出宁国义工“益爱天使”儿童性教育、“防疫在南站”——城市交通枢纽区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典型项目。

创新工作方式激发网上妇联活力。创新推出“徽姑娘”学“四史”小贴片、“妇联主席带你学党史”“皖西革命巾帼英雄故事”“皖美行动·巾帼技艺”等一批传播范围广、引领效果好的音视频作品。聚焦女性数字素养提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网络成为凝聚妇女思想共识的新空间、服务妇女所需所盼的新渠道。

2 创业创新彰显巾帼担当

帮助女性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6500多家,辐射带动26万多名妇女创业就业。助力223.24万名妇女如期脱贫、创建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35万多户、举办科技创新交流展示活动209期……一连串数字,是妇女发展“成绩单”,更彰显了皖美巾帼的力量和担当。

五年来,安徽省妇联广泛开展“巾帼建新功”系列行动,引领全省广大妇女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中贡献才智。

源头推动——

与省乡村振兴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召开现场会,专项部署“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精神,推广合肥市妇联“共美·共富·共创”三项计划、黄山市妇联“五微”和美乡村“美丽庭院满庭芳”示范户行动的好做法;联合省科技厅等制定《安徽省推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实施方案》,为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和创业女性搭建科技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资金支持——

利用省促进妇女健康和创业扶持转移支付资金1.24亿元,建立省级“徽姑娘”农家乐、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示范基地1356个,各地妇联帮助女性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6500多家,带动26万多名妇女创业就业;推出“巾帼创业贷”“巾帼荣誉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累计为31.55万名创业妇女发放贷款302.75亿元;启动省城乡困难妇女“两癌”救助,由农村向城镇扩面,三年省财政给予救助资金2730万元,救助2730人。

培训赋能——

全省各级妇联举办脱贫技能培训班3175期,培训贫困妇女22万多名,组织25万多名贫困妇女参加各项脱贫技能培训;加大乡村巾帼人才培育。线上开辟“乡村振兴微课堂”,线下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选育乡村振兴高级女性人才157名,省级百名农村产业女性带头人200名。各地举办巾帼人才培训班6635期,培训妇女40多万人;通过举办“未来新徽商”特训营妇联班、“巾帼创业之星进高校”巡讲、巾帼双创经验分享会系列活动,提升女性双创能力。

就业创业服务——

落实“放心家政”行动任务,全省举办各类家政培训3600多期,培训近26万人次,4.2万余人实现就业;搭建长三角创业女性合作交流平台,联合沪苏浙妇联成立多个创新创业联盟,举办长三角女企业家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暨对接交流会;全省联动举办“巾帼风采”女性专场招聘会3451场次,为110万人提供求职服务;组建19支巾帼科技助农服务团近500名专家,开展送科技、送培训、送政策等服务4034场次。

33

维权关爱传递“娘家”温暖

3 维权关爱传递“娘家”温暖

五年来,安徽省妇联坚持不懈抓好源头维权、社会化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考评、妇女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先进,全省“七五”普法、全省平安建设、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和省级荣誉。

源头保障。推动出台的《反家暴法实施办法》,省及16个市全部建立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参与8项法规政策的评估,从性别平等视角推进妇女合法权益在法律法规政策层面上的落实。

夯实基础。建立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点14302个、乡镇(街道)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中心)1563个,推动公检法司等部门建立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家暴庇护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全省建立妇女议事会11620个,省级妇女议事会示范点65个,议事13.5万余次。引导广大妇女在“议事”中有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健全机制。建立由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召集人的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建立定期沟通会商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妇联牵头、社会参与”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推动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入职查询制度等工作落实;推动省委平安办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维权工作机制,开展省关爱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专项行动工作、婚姻家庭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

精准发力见实效。发挥全省29725名女性网格员为村(社区)妇联执委的优势,建立妇联干部与网格员信息互通、工作联动机制。各地妇联设立“家事调解中心”,打造“妇联+N”等多元化调解工作新格局。畅通县级以上12338妇女维权热线,落实“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开展“皖风送暖”专项司法救助活动,为742名困难妇女及家庭发放救助金995.57万元;各地落实部门职责,做好重点人群和家庭关爱帮扶工作。

品牌效应优环境。评选妇女维权优秀典型案例20件,联合省司法厅推选出34名最美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员,指导基层维权工作开展。五年来,推荐全国先进集体95个、先进个人95人,评选表彰省先进集体170个、先进个人300名。

44

家庭建设筑牢社会基石

4 家庭建设筑牢社会基石

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过去五年,安徽省妇联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关爱特殊和困境儿童群体,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文明风尚贡献力量。

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规格成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省家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

深化五好家庭创建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五年来,全省397.25万群众参与活动,晒出家庭照片35.7万余张,推选出各级“最美家庭”19.35万户,举办家庭家教家风巡讲3.2万场次;

弘扬红色家风、清廉家风,浸润党风社风。围绕“颂党恩 传家风”主题,多形式宣传展示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清廉家风故事,引导人们把感恩党、感恩新时代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

聚焦立德树人,推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

省妇联大力推动,《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联合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等14家相关部门出台《安徽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全省各级妇联线上依托新媒体平台,线下深入机关、学校、社区、村镇、企业、家庭,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引领广大家长学法懂法。

五年来,建成省级村(社区)示范家长学校124个、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57个、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35个,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1000余个,拥有家庭教育社会组织500余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成员4万余人,联合成立长三角家庭教育合作联盟,推动基层阵地实践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聚焦妇儿关爱,提升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联合省高院等12部门共同开展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为广大儿童办实事、解难事。2019年以来,共发动志愿者67万余人次,走访帮扶困境儿童87万余人次,开展8万余场活动,321万余人次家长儿童受益;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面向家庭推送“皖”家同心、共战疫情家庭教育线上微讲座,实施关爱“Ta”“加油!抗疫天使”系列项目,为4402户抗疫一线医护家庭发放了“医护家庭关爱包”和“医护人员暖心包”;

实施“春蕾计划”“皖家妇儿关爱行动”等数十个助学、助困、助医公益项目,设立10个爱心基金,募集爱心善款、物资近1亿元,项目受益妇女儿童达35.19万人次。

55

妇联改革焕新组织活力

妇联改革焕新组织活力

5 妇联改革焕新组织活力

五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妇联改革进行到底”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徽省妇联以实施“破难行动”为抓手,先后出台涉及妇联组织改革和建设制度性文件30余项,持续推进组织改革向纵深推进,基层组织焕发全新活力,干部队伍塑造崭新面貌,妇联工作呈现创新成果。安徽非公领域妇女组织建设、基层女性参选参政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党建引领,改革“乘风破难”——

推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和建设内容纳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目前,妇联组织已全面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实施“组建群团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行动,推动组织网络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广场舞女性、全职妈妈等女性群体拓展,新建新领域妇女组织4万多个。

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妇女微家”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自然村屯、社区网格、居民楼栋等延伸建立“妇女微家”“网格型+功能型+指尖型”妇女小组等近5万个。省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的13个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度妇女工作改革创新案例。

挂兼职结合,干部队伍创新发展——

五年来,全省市县妇联配备挂兼职副主席及干部380多名,镇村两级新增专兼职副主席3.4万多名、执委18万多名,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带动能力强、热心妇女工作的优秀女性为妇联组织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实施“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和行动计划”,培训基层妇干20多万人次。推广执委述职、项目领办等做法经验,广泛开展寻找“最美执委”、娘家人夜话等活动,宣传推广“颍上村嫂”“红莓执委驿站”等典型案例,促进基层妇联执委、妇女代表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展现作为。

做足“联”字文章,扩大妇联“朋友圈”——

主动融入省委“进万户 访千企”走访调研,推动各级落实“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基层妇女群众需求调研”“机关接地气 年轻干部走基层”等制度机制。

培扶女性社会组织,壮大妇联团体会员规模,先后吸纳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省护理学会等为省妇联团体会员,全省妇联团体会员达3万多个,妇女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不断增强。

创新统战联络路径,与省直工委等共同开展“皖家关爱援疆援藏”慰问捐助,联合省台办举办“皖台联姻家庭徽乡行”、长三角两岸女企业家座谈交流,加强同港澳台妇女、家庭和妇女组织的交流交往,妇联组织影响力显著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新梦想、新作为。面向未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做两个‘确立’的拥护者、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既是党和国家为我们吹响的奋斗号角,更是时代赋予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的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省妇联必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引领全省广大妇女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为奋力谱写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贡献更加磅礴的巾帼力量!








【详情】
时间:2023-11-17 20: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深学细悟,担当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精神,全面抓好《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各项任务举措落实,是当前摆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火炬,方能烛照江淮儿女的前进方向和精神家园。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更需要思想导航、价值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深刻内涵,写在江淮大地上,转化成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巨大实践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以文铸魂,推动理论学习更系统更深入,研究阐释更加体系化学理化,宣传普及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扎实做好理论武装的大文章。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提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才能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提高理论研究阐释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解读、引领时代;创新方式手段,找准人心“落点”,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更好地转化成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才能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和战斗力。

越是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越要立主导、立主流、立准“定盘星”;我们必须坚持以文传声,牢牢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唱响团结奋斗的主旋律,打好舆论引导的主动仗,建强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扎实做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大文章。

打造“安徽视讯”,创办“安徽时评”,加快省市县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闻发布常态化,提升广电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网络舆论生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新闻舆论战线,“主力军”应全面挺进“主战场”,着力提升互联网条件下舆论引导能力水平;创新新闻宣传形态、话语,善于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唯有在把握信息时代潮流中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在紧扣主题主线中唱响时代强音,在担当使命任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播种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座、讲好安徽故事、推动文脉赓续,为写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徽篇章营造更好环境、凝聚更大力量。(安徽日报评论员


【详情】
时间:2023-11-17 15:12

新安江皖浙联接地歙县街口段。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黄山至千岛湖高速歙县深渡服务区。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在皖南古村落宏村旅游观光。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秋天的黄山,层林尽染,分外迷人。

秋天,有最美的丰收喜悦,也有火热的奋进场景。在黄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浩荡,山海牵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主动靠上去,争当上进生

——从观念转变入手,开展体悟实训,建立全面对照学习机制

从空中俯瞰,黄山市的形状犹如一片枫叶,镶嵌在皖浙赣闽四省交会处。

黄山市地处安徽南大门,与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人文相融,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战略腹地。近年来,伴随多条高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山市成为全国“50+4”铁路枢纽城市、皖浙赣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小时通达杭州都市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五小时通达京津冀和粤港澳地区。

山这边、山那边,黄山市交通能级的提升,拉近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但发展差距如何缩短?

发展的差距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差距。从2021年5月起,黄山市实施“千名人员体悟实训工程”,选派1711名各级干部、企业家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沉浸式学习。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首先从干部队伍入手,选派外出学习的干部人数接近全市公务员总数1/10。”黄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派的干部几乎覆盖所有市直部门、各区县各乡镇和产业园区,重点选派“一把手”、领导班子成员、优秀年轻干部等,派最该出去学的人、到最该学的地方去。

今年起,黄山市建立全面对照学习制度,明确具体对照追赶对象,将体悟实训的范围扩大到村支书、新农人、教师、记者等群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干部人才交流。上半年,该市先后组织4批130余名乡村书记,赴浙江丽水、湖州等地24个乡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促成60余个乡村与丽水、湖州等地乡村缔结合作协议。8月,黄山市与上海市杨浦区启动共育创新型干部“新锐·扬帆”计划,互派干部跟岗锻炼。

叶华芬是祁门县凫峰镇党委书记,也是黄山市第二批赴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体悟实训的小组长。在她的倡议下,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黄山区新明乡猴坑、休宁县源芳乡梓源、黟县宏村镇宏村和祁门县凫峰镇李源5个村的村支书,借鉴湖州“五村联建”打造共同富裕未来乡村经验,发起成立了黄山市首个跨区县乡村发展联盟,在基层党建、文旅融合、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学习交流、合作帮扶。

揣着问题学,带着感悟回。2年多来,黄山市外出学习人员形成调研报告近200篇,推出微改革70余项,并通过400余场分享会、57堂专题实践课、“青年创客季”体悟实训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出去过的有干劲,没出去的想出去”,在比学赶超中争当上进生蔚然成风。去年底,黄山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精准接上去,争当特长生

——从产业合作破题,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的新安江,如一条绿带百转千回下钱塘,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新安江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试点11年来,上下游密切协同,加强源头保护、系统治理,创新共保机制,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模式”推广到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

试点的成果,不仅是制度创新,还有“生态+产业”的逻辑创新。

金秋时节,坐落在黄山市黄山区的农夫山泉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酣,到明年底,消费者将能喝上来自黄山深处的农夫山泉。基地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饮用水160万吨,为当地创造税收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

农夫山泉生产基地项目落地黄山,是浙皖跨省协作生态治理成效的体现,也是上下游合作发展绿色产业的结果。

如今在黄山大地,所有生态产品正在逐步实现价值转换。走进总部设在黄山市的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交易大厅,大屏幕跳跃着的交易信息涵盖农村产权、林业碳汇、水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等10余种要素。

生态是黄山市最亮丽的底色,也是争当长三角“特长生”的资本。近年来,该市全面链接长三角大市场,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和休闲度假“大花园”,深化“双招双引”,发展全域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命健康、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目前,黄山市七成游客来自长三角区域,五成以上招引项目来自沪苏浙,四成左右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市场。

10月7日,计划总投资28亿元、由三航数字技术(浙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黄山航空航天航海文旅项目,列入全省第四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集中动员项目,意味着杭黄绿色产业园将多出一位新成员。3年前,杭州、黄山两地政府牵手合作,建设杭黄绿色产业园,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绿色产业集群,并入选安徽省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据杭黄绿色产业园运营方介绍,该园区围绕数字安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强杭黄两市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商贸金融、绿色农业等领域合作。目前,园区累计签约沪苏浙项目3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在谈项目10余个、总投资近百亿元。

全力融进去,争当优等生

——从“融长接沪”突破,共享“同城待遇”,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我看病总共花了13万余元,其中9万多元由医保基金直接支付,现在异地看病真是太方便了。”前不久,黄山市一位参保居民转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通过手机自助备案,顺利进行了异地结算,避免了高额的资金垫付。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黄山市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皖事通办”平台,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材料应用,实现社会保障卡、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取水许可证等24类高频电子证照长三角地区互认共享,教育、社保、企业登记等多个领域的76项政务服务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

今年9月,黄山市上线长三角政务地图公安主题地图,涵盖车辆检测、车驾管服务、交通事故处理、出入境服务、户政服务等生活中涉及的热门服务内容,上线派出所、政务中心等各类公安场所121个。

融入长三角大家庭,越来越多的黄山市民和投资者享受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异地办事“同城服务”。

“融长接沪,关键是要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尽快迈入优等生行列。”黄山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黄山市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常态化对标沪苏浙营商环境创新举措,促进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今年6月,皖浙两省签订新一轮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协议;9月,国家层面正式印发《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流域上下游联手打造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加快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全面深化文旅融合、园区共建、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近年来,黄山市与上海市杨浦区、奉贤区、长三角创意委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协同推进上海皖南农场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上海湾谷斐迪园运营孵化成效。”黄山市发改委长三角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19年,黄山高新区在上海投资建设反向飞地—湾谷斐迪园,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建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效应”正日益放大。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新时代新起点上,黄山搭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车,强力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吴江海)


【详情】
时间:2023-11-17 15:12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安徽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有这样一个古镇,因夜景的瑰丽璀璨,被誉为“安徽版大唐不夜城”,它就是犁桥水镇景区。近日,记者随“2023网聚美好安徽”采访团夜访犁桥水镇景区,以航拍影像等方式展现古韵犁桥的夜景之美。

  走进犁桥水镇,只见沿街徽派古民居翘角飞檐、粉墙黛瓦,马头墙错落有致、外简内秀,宅院布局小巧雅致、绿树成荫,颇具园林之趣。傍依99亩明塘修建的朱文公祠,清丽淡雅、古朴庄重;聚英台古戏台上精彩不断、引人入胜;街道以铺筑石板古巷过道相连,曲径通幽。状元楼雕梁画栋,精致繁复;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步道草色入帘、青泥上墙,在时光的催化中,记录下岁月的印迹。

  作为铜陵市 “十四五”发展规划文旅重点项目,犁桥水镇景区通过移建明、清时期古建筑110余栋,在保护犁桥原生态的基础上,建设集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体验、水乡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旅游项目。自4月28日开园以来,截至11月11日,犁桥水镇景区共接待游客约273万人次,其中铜陵市外游客约13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145万元。安徽本省为第一客群市场,约占入园游客人数的70%;长三角地区为第二客群市场,约占入园游客人数20%;景区客群覆盖北京、广州、西安、成都、云南、贵州、青海等地。(记者 刘炜鑫 虞结志 谢芸)


【详情】
时间:2023-11-17 15:12

近日,县发改委组织召开了“十项暖民心行动”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各牵头单位要继续保持高效态势,时刻将民生工作当做“一把手”工程来抓,确保我县在年度民生考核中取得先进位次。


微信图片_20231117091448.jpg


会议指出,舒城县暖民心行动连续三季度“两度”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取得了较好成绩。为确保我县在年度民生考核中取得先进位次,各牵头单位要保持高效态势,以“争先进位”的状态做好四季度宣传,在全县营造“暖民心、办实事”的氛围;要围绕“争先进位、走到前列”的目标做好资料收集、亮点整理等工作;要对标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倒排工期,确保年底完成;要对标先进,确保行动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舒城县发改委 汪洋





【详情】
时间:2023-11-17 10:55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11月16日上午,舒城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举办第一届亲子运动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运动会开幕式上,孩子们高喊着班级口号,踏着欢快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入场,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入场仪式后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图片

图片

随后,开幕上进行了幼儿早操和亲子操表演,还举行了家长拔河比赛,将现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届亲子运动会主题为“运动展风采,亲子乐开怀”,旨在通过轻松愉快的体育游戏,锻炼小朋友们的身体,增强亲子间的感情。

运动会设置了青蛙过河、踩气球、小脚踩大脚、揪尾巴、欢乐贴贴贴、仰卧起坐等各项亲子游戏,充分展现了孩子们蓬勃向上、阳光健康的精神面貌。(刘海燕)




【详情】
时间:2023-11-17 10:55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