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来得多,几岁的娃娃们我也招待过很多次啦。” 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拥有30多年捞纸经验的徐师傅正在互动体验区为体验者介绍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前来打卡体验宣纸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和师傅们一起操作捞纸、晒纸等几个步骤后,体验者就能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宣纸带回家。

  

  3月6日,游客在位于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体验制作宣纸。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不少体验者都是参加研学游的学生,据产业园负责人包鹤年介绍,春季研学游订单数量较多,有些师生从外省专程赶来体验宣纸制作技艺。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2006年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丁家桥镇被誉为中国宣纸发祥地,一代代匠人将传统的造纸技艺传承至今。在产业园内开设工艺展陈和体验式研学,成为丁家桥镇传承发扬宣纸传统制作工艺的有益探索。

  

  5月14日拍摄的泾县丁家桥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展。走进丁家桥镇宣纸大市场,生产商们正忙着将宣纸书画纸产品打包发货。据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镇共有宣纸书画纸产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宣纸书画纸总产量2万余吨,销售额超13亿元。全镇共有1665个电商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近5亿元。

  采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宣纸品质优良,但成本高、价格贵,只能供少数书画爱好者使用。为了打开市场,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丁家桥镇的企业早已开始探索用机械造纸机代替捞纸和晒纸工艺。如今,机器生产的书画纸成本降低了,受到书法初学者的喜爱。

  

  5月14日,在位于丁家桥镇的安徽省泾县三星纸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机器加工的书画纸。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除了传统书画用纸,镇上企业也在纸产品的多样性上下功夫。博文宣纸工艺厂负责人曹秋宝介绍,他的工厂能够生产宣纸信笺、宣纸纸扇、主要用于制作春联的“万年红”纸等产品。

  文创产品也是企业集中发力的赛道。油纸伞、折扇、书签……宣纸正以各种形态走进千家万户。红星宣纸的员工余亮参与设计了几款宣纸文创产品,“在新成立的文创项目里,我和同事们都是‘90后’,与这里10多个待上市的产品都属于新生代,希望新与新的碰撞会产生市场火花”。

  

  3月6日在位于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一家店铺内拍摄的油纸伞等宣纸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丁家桥镇镇长陆雨生表示,宣纸是中国书画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加大对宣纸的针对性研究和阐释,凸显其文化价值,在传承保护宣纸技艺的同时做强宣纸产业。

  当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与现代社会相遇,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将不断“描”出新业态、“绘”出新前景。


【详情】
时间:2024-05-19 17:33

鸭子本是水禽,想要它们离水而栖可不简单。在安徽省宣州区孙埠镇玉粒村,“赶鸭子上架”的稀奇事,却实打实发生了。

蛋库中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的鸭蛋。受访者供图

蛋库中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的鸭蛋。受访者供图

走进位于玉粒村的安徽顺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风光秀丽的茶园中,藏着一排排智能化鸭舍。进去一瞧,映入眼帘的是温湿度控制系统、通风系统、喷淋系统、喂料系统、饮水系统、集蛋系统以及清粪系统等各类自动化设备。

在这里,蛋鸭养殖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在电脑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连鸭蛋都会通过自动集蛋系统收集到蛋库,省去了人工捡蛋环节。

站在鸭舍附近,闻不到任何异味,据基地负责人陈健介绍,基地现有蛋鸭3.28万只,鸭子们住的数字化管控笼舍每天自动进行喷淋和消毒,以及粪污集中收储。

要问“赶鸭子上架”有啥好处?

基地内的水处理设备。受访者供图

基地内的水处理设备。受访者供图

“相比较过去水养、旱养的产蛋期最长只有3个月,现在笼养后产蛋期延长到7个月,产蛋率高达95%,基地每天产蛋3.1万多枚。”陈健娓娓道来。

由于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管理,粪污清理及时,鸭子不仅健康无疫,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后,通过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能生产出有机肥。

俯瞰茶山中的蛋鸭养殖基地。受访者供图

俯瞰茶山中的蛋鸭养殖基地。受访者供图

“基地每天能生产有机肥3吨,每月仅卖肥料就有4万多块的收益。”陈健笑着说,“赶鸭子上架,妥妥的!”

陈健正在蛋库内检查准备发出的鸭蛋。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陈健正在蛋库内检查准备发出的鸭蛋。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不仅如此,传统养殖养1万只鸭子需要5亩地,笼养后3万只蛋鸭只需要2亩地就足够,自动化养殖让人工投入也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蛋鸭养殖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玉粒村通过乡村振兴资金和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发展蛋鸭笼养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5万元。

整洁明亮的自动化笼养鸭舍。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整洁明亮的自动化笼养鸭舍。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基地去年7月正式投产,稳定的品质让我们的鸭蛋远销全国各地,今后还准备加大投入,全部投产以后预计可饲养蛋鸭20万只。”提起未来,陈健信心满满。


【详情】
时间:2024-05-19 17:33

5月18日,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再次发布重磅成果!

根据国家文物局4月1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议部署,近期,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果。

图片

銗镂

图片

铜鼎

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图片

铜鼎

图片

铜甗

出土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团队在考古发掘现场搭建雾化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环境,避免了椁板、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与变形。提取到室内的各类文物及时采取了应急保护措施,易腐变的有机质文物样品存入低氧灭菌舱,控制湿度和氧气以减缓其劣化速度;提取的大量木俑已开展了清洗和保湿处理,着衣俑表面织物已利用丝蛋白技术原位加固;漆器纹饰和图案采取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信息提取,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铜簠

图片

铜簠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

图片

漆耳杯

图片

木俑

图片

漆案

同时,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

图片

漆器纹饰与图案的信息提取

图片

漆木瑟

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

图片

铜鼎内猪骨出土状况

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武王墩墓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徐洼村。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年,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2020年9月起,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


【详情】
时间:2024-05-19 17:33

大皖新闻讯   距今约5800至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最近十分热闹,不仅刚刚举办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纷至沓来。近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实地探访建设进展,感受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

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将于下半年启动

在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墓葬祭祀区西侧,一座蓝色的考古保护大棚已经基本安装完成。大棚内便是今年即将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

凌家滩考古发掘进入准备阶段

据介绍,从2021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墓葬区西侧的公园休息区域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处祭祀坑。当时,这处祭祀坑出土了140余件石器、70多件玉器和40多件陶器。一件精美的龙首形玉器,和凌家滩迄今发现最大的石钺,就是出自这里。

2023年,考古人员对凌家滩墓葬区西侧祭祀坑外扩区域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发现祭祀坑所处为一处大型台基。其与墓葬区紧密相连,考古人员推断这应是凌家滩先民精心设计并堆筑的祭祀活动场所,在凌家滩人的社会生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至此,这几年的考古发掘,对凌家滩墓葬祭祀区的全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凌家滩遗址今明两年考古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今年计划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将于下半年启动。

自1985年发现后,凌家滩先后进行了15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75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凌家滩遗址被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凌家滩博物馆有望年底开放

如何把凌家滩的文化价值传播给大众,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大皖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入口不远处,一座灰色的建筑已经成型。这便是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目前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已经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部的装饰和展陈布置阶段,我们争取在今年底完成全部布展工作,向公众开放。”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凌家滩博物馆效果图(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对凌家滩来说,博物馆也将成为大众了解凌家滩文化的重要窗口。据介绍,博物馆拟设置总序厅、保护历程厅、凌家滩厅、文明互鉴厅等,计划馆藏文物1000余件,集中展现凌家滩遗址的重要地位和凌家滩文化的辉煌灿烂,集展陈、接待、研学、交流等于一体,让游客能触摸历史、寻踪文明。

除了在建的博物馆,这几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颇有成效。大皖新闻记者在遗址公园内看到,蜿蜒的步道将墓葬祭祀区、内外环壕广场展示区串联起来,摇曳的花海与成片的草坪连城一片,游客不仅能够体验历史,还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3年立项以来,围绕“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主题,先后实施完成了十余项文物保护展示项目,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研学旅行基地等配套设施,已成为一处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凌家滩掀起研学热

研学小镇吸引四方游客

5月13日,来自含山县育才学校的学生们在凌家滩上了一堂生动的人文历史课。“孩子们不仅能参观,还能亲自动手操作,沉浸式感受五千多年的文明。”现场一位老师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学生前来研学。”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凌家滩一直在探索研学产业新路径,大力开发研学课程,培养师资团队,开发文物修复、国宝守护人等课程。自开放以来,已接待中小学生及高等院校大学生约80万人次,成为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国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第二课堂,掀起了一波波考古研学旅游的热潮。

如果你乘车刚进入凌家滩,一定能看到路口一座玉人雕塑,他面对的一片古式建筑群,便是4月底刚刚开始试运营的凌家滩研学小镇。

“目前我们正在招商,希望可以把研学小镇打造成宣传推广凌家滩文化的重要窗口。”这座小镇,占地面积6.59万平方米,集凌家滩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

记者了解到,凌家滩正推进遗产现场活化研学、博物馆研学、农耕文化研学、综合拓展研学“四位一体”的研学产业发展。依托凌家滩考古研学特色小镇,实现研学旅游与文旅融合发展有机结合。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安徽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中小学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教育、休憩功能的研学旅游目的地典范。


【详情】
时间:2024-05-18 16:50

什么叫“类博物馆”?全省博物馆系统精品展览有哪些?“博物馆游”是否正在构成特色旅游路线?5月16日,由安徽省文物局、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上,一批重磅发布使我们领略到博物馆的当代面貌:文物“活”了,展厅“潮”了,创新举措多了,发展路径宽了。

类博物馆是一个新兴事物。此次公布的首批类博物馆共38家,包括昆虫记博物馆、江淮流域农耕文化博物馆、皖南“小三线”电容器博物馆、怀远县亚太石榴文化博物馆、界首彩陶博物馆、青阳腔博物馆等,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学、革命纪念、考古遗址、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及艺术鉴赏等7大类别。这一批久藏民间、小而精、专题性强的类博物馆,被纳入安徽省类博物馆培育库,极大地完善了我省博物馆系统建设。

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目前,我省现有登记备案博物馆249家,其中非国有馆88家,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位列全国前十,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安徽博物馆体系。类博物馆这种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可以把大量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的藏品呈现出来,与全民共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类博物馆是对备案博物馆的有效补充。

走进博物馆,看展,是观众的第一诉求。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去年,全省举办各类展览近1500个,建立了全省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库。全省去年4个项目入选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2024年,又有6个项目入围终评,达历史最好水平。

在本次“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上,芜湖市博物馆《芜湖“汽”势 中国力量——从奇瑞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安徽农村改革成果展》、安庆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八百里江天一色——皖江流域宋元文物展》等一批选题新颖、主题鲜明的展览项目,与观众见面。

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因为一个博物馆到访一座城”,是社交平台上的“热帖”,“博物馆之夜”,是老少皆知的“热词”。5月15日晚,安庆博物馆举办“博物馆之夜”,迎来3000多名观众沉浸式赏游,观展、听戏、“寻宝”,其乐融融。

以全省各类主题博物馆为主线、相关景区景点为补充,本次活动精心策划推出的十条博物馆特色旅游路线,备受关注。“饮水思源”淠史杭主题路线、“探秘寻源”考古主题路线、“楚风汉韵”楚汉文化主题路线、“运河遗珍”隋唐大运河主题路线、“大明风华”明中都主题路线等十大线路,是博物馆的“特色游”,更是安徽文化的“导览图”。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正在拓展教育方式,拓宽服务人群。“文物蕴藏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民族精神标识和国家的‘金色名片’。”来皖参会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表示,博物馆持续深化科学研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推动与科技、艺术、旅游融合发展,将满足大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详情】
时间:2024-05-18 16:49

如果文物会说话

那一定是一部生动的

中华文明百科全书

那些掩埋在岁月尘土下的

珍贵历史文物

是历史的见证

是文化的载体

他们默默记录着

数千年来历史岁月的变迁


安徽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掘出丰富的珍贵历史遗存

今天让我们走进国家博物馆

一同认识

珍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的安徽“宝贝”

从文物中读懂安徽、读懂中国

出土于安徽潜山薛家岗

石刀的穿孔数基本是单数

有人认为它是农作物的收割工具

也有人说它是征战沙场的兵器

出土于安徽阜南月儿河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器肩部饰曲身龙纹

腹部以云雷为地装饰虎食人纹

圈足饰饕餮纹

龙虎纹尊在三星堆遗址也有发现

1936年寿县出土

是一种用来勾杀的兵器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

青铜戈胡部有6个工整的错金鸟篆铭文

写道:宋公栾之造戈

“宋公栾”是宋国第27任国君宋景公

出土于安徽寿县

2500多年前

青铜象征权贵和地位

是吴王光为其女出嫁所作的“嫁妆”

如今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

另一件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

器身和盖口有62字铭文

鼎盖上装饰了三个鸟状钮

体现出了楚国的文化特色

可能与楚人崇尚凤鸟有关

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

另一件珍藏在天津博物馆

出土于安徽寿县

腹下刻有“大府之器”

是专供王室使用的器物

用来镇席

青铜卧牛做蟠伏顾首状

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牛身有错银云纹

可谓动感十足

出土于安徽合肥

是一对西汉时期的国宝

古代用来压席

两只熊双目前视

短耳竖起

前肢自然上举

后肢弯曲

蹲坐在地上

肩背丰隆

憨态可揖

1955年安徽合肥孔庙旧基窖藏出土

圈足里刻有“至顺癸酉”

“庐州丁铺”“章仲英造”字样

庐州就是今天的合肥

可见这件银瓶是由

安徽合肥丁家店铺的工匠章仲英制作的

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

是蔡侯申专用盛酒壶

其造型精美

装饰华丽

壶身上雕刻有蟠虺纹

两耳为兽形衔环

底部有四兽承托

相互应合

给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感觉


【详情】
时间:2024-05-18 16:49

车间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线缆生产长度、用料数量等数字。通过这些数字,安徽天康集团数据线缆有限公司实现了对人力、材料成本等的可查可控。作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化早已贯穿于企业生产全过程。

天康集团数据线缆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天长市。据统计,当地的“小巨人”企业共有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97家、305家,均位居安徽县域前列。

以“小巨人”企业等为代表的经营主体,共同孕育着天长向新的澎湃动力。2023年,当地经济总量排在安徽县域第四。

天长“小巨人”集群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天长市电线电缆产业。天长市委宣传部供图

天长市电线电缆产业。天长市委宣传部供图

各个身怀“绝技”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特征的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领头羊”,认定标准严苛,含金量高。

要想成为“小巨人”企业,得长期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同时,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此外,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也要满足要求。

“‘小巨人’企业虽然‘小’,但是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天长市经信局副局长施勇说。

作为天长第一家“小巨人”企业,安徽天长缸盖有限公司30年如一日生产柴油机发动机缸盖,长期的“精耕细作”,让企业练就了“独门绝技”。

安徽天长缸盖有限公司的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现在只需要一名工人操作。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安徽天长缸盖有限公司的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现在只需要一名工人操作。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走进公司车间,橙红色铁液倾泻而下。这些铁液将注入缸盖模具中,一次性浇铸出铸件。每年,这里都能产出超过100万台成品缸盖。一次浇铸成型的关键,在于模具气道的超高精度。在自动化飞速发展的年代,企业仍坚持人工打磨模具。

“每位工程师修磨过后,我们都要经过试验台试验确认,如果不符合要求,会重新进行修磨,一遍遍试验、一次次修磨,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安徽天长缸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宏权说。

纵观天长的“小巨人”企业,虽然产品千差万别,但具备一些共同特质:深耕细作,几十年如一日做同一件事,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

正如采访中戴宏权所言:与其求大求广,不如“将‘一米宽’的市场做到‘百米深’。”

支撑产业成长

天长素有“仪表之乡”美誉,仪器仪表制造是产业版图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这其中,离不开天康集团的强力支撑。

50年前,这家以800元启动资金创办的乡镇企业,凭借一只只仪表、一根根电缆,历经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现已成为国内温度仪表最大的生产商。

安徽天康集团数据线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安徽天康集团供图

安徽天康集团数据线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安徽天康集团供图

与普通企业相比,“小巨人”企业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研发环节。“每年我们都投入1000多万用于研发,经过不懈攻关,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占到全国细分领域市场的35%,还成立了天长第一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安徽天康集团科研部部长华启国说。

在施勇看来,补强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正是“小巨人”企业最具价值的优势,而这也恰恰符合天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需求。

以优质企业为“点”,以产业链为“线”,以产业集群为“面”,天长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互通互融的产业生态,促进了制造业整体提升。

如今,天长集聚了仪器仪表企业45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这里的智能仪器仪表产业,不仅成为“挑大梁”的首位产业,而且在2022年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俯瞰安徽天康集团数据线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安徽天康集团供图

俯瞰安徽天康集团数据线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安徽天康集团供图

丰沃营商土壤

门槛高、分量重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何能在天长层出不穷?其中,必然离不开天长优良的营商土壤。

截至2023年底,天长共有民营企业2.7万家,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达6万家。庞大的中小企业基数,筑起“小巨人”企业诞生的土壤。同时,“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比如,天长市先后出台《关于开展2023年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入库有关工作的通知》《天长市工业企业分层培育五年行动方案》等文件,通过密切跟踪准确把握入库企业经营动态和变化趋势,加强运行研判和风险预警,精准做好政策储备,破解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痛点、难点、堵点等问题。

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智能化车间运行情况。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智能化车间运行情况。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资金支持到位,对企业创新十分关键。得益于政府及时发放的奖补,我们在研发过程中,有了更多底气,没有后顾之忧。”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质量服务官张万有说。

可见,天长“小巨人”企业的蓬勃发展,绝不是一个偶然。

放眼长远,天长定下了新目标: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小巨人”企业达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家以上……到那时,天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详情】
时间:2024-05-18 16:49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10 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第 10 版)



本报合肥5月16日电 (记者徐靖)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核心部件——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在皖完成重大突破,并实现国产化。


据介绍,量子芯片可以被比作“量子计算大脑”,需要在极低温环境中运行,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则如同“神经网络”,该模组中有一根至关重要的“线”——极低温特种高频同轴线缆。有了这根线,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既能准确传输信号,又能隔绝热量,为“量子计算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量子信息传输建立起高速、稳定的通道。


为了解决这根“线”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研究所申报安徽省揭榜挂帅项目,日前顺利完成适用于极低温环境的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技术攻关。这款国产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可为超100位量子芯片提供微波信号传输通道,能够在极低热泄漏环境下实现微波信号的跨温区稳定传输。




【详情】
时间:2024-05-17 19:28

编前语: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当前,全国各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记录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呈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合肥5月17日电(周雨濛 常兴胜)5月16日,2024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安徽和县拉开帷幕。

  中国蔬菜产业大会是中国蔬菜协会主办的行业年度盛会,从2013年起,先后在山东、江苏、河北、云南、江西、宁夏、湖南等地举办了9届,今年首次落地安徽和县。

  近年来,作为“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和县围绕打造蔬菜全产业链,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和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大棚种蔬菜,“土办法”获广泛推广运用

  40多年前,和县的李正飞、刘斯荣、黄耀祖、黄立方、尹仁志等几位农民在自家田地上试种蔬菜,收获了喜人的好收成。在他们的带动下,和县农民利用简易的竹架大棚种植早辣椒、早番茄等蔬菜,这些早熟蔬菜上市期比传统露地栽培的蔬菜提前一个多月,效益却是常规农作物的5至6倍。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棚蔬菜产业升级在和县开启。

  航拍和县历阳镇蔬菜大棚。(资料图 秦祖泉 摄)

  在长期的实践中,和县农民摸索出“高温煮田、在田保鲜、复式温棚、泥猴育苗”的土办法,并迅速在全县各地广泛推广运用,同时也吸引了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农民前来参观学习。  

  近日,和县历阳镇东河村村民在大棚内采摘红辣椒。(秦祖泉 摄)

  “上一年11月成熟的辣椒,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在田保鲜技术可让辣椒保存到今年4月,待行情好时见机上市。”和县历阳镇太平村农民王跃胜介绍。

  据了解,该县目前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瓜果108万吨,总产值3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0%。从业人员人均蔬菜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工厂化育苗,为蔬菜产业插上“金翅膀”

  过去,和县农户使用泥土育苗,蔬菜苗的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不稳定,“育苗难”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民。

  工厂化育苗的出现让“育苗难”迎刃而解。现在,育苗期一到,农户就将蔬菜种子交给育苗工厂,让工厂帮助育苗,一个月后便可前来提苗。由于工厂育苗既可减少人力,又可提高菜苗质量,使得和县的育苗工厂生意红火。

  最近,总投资1.5亿元的安徽新源、皖东、绿缘三个大型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又建成投产,进一步提升了和县蔬菜产业化水平,目前该县年育苗能力已达5亿株。

  此外,和县还引进、推广“生物防控”“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等新技术,从源头控、过程管、产品查等方面推进标准化管理,良种推广使用率、水肥一体化覆盖率、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有效提升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科技水平。

  航拍和县历阳镇蔬菜种植基地。(资料图 秦祖泉 摄)

  高质量育种,小种子长成富民“大产业”

  和县善厚镇的农民在种植菠菜、香菜、茼蒿过程中发现,自留的菜种不仅颗粒大、纯度高、品质好,而且供不应求。“不少农户远道而来求购种子,和县种子也越发走俏。”善厚镇农业站工作人员胡传宝介绍,善厚镇农户捕捉到这一商机,开始逐渐扩大制种规模。

  和县制种产业随之壮大,吸引众多种业企业慕名而来,南京理想种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这些现代化企业的落户,也让这里的制种业由过去“大汽车装运、大麻袋包装”的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变为“科学育种、规模种植、订单生产、精选加工、电子销售、快捷配送”的现代销售新模式,产品远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部分菜种还出口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公司原种面积500多亩,主要生产蔬菜、豆科类和瓜果类种子400多种,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南京理想种业仓储物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在未来的两三年里,力争将善厚镇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种子集散地之一。

  目前,和县年产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约1500万斤,占全国近30%的份额。蔬菜制种业与种植业并驾齐驱,已成为推动和县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4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和县召开,这是中国蔬菜行业对和县蔬菜品质的认可和鼓励。”和县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和县将积极促进蔬菜产业振兴,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业强县“头号工程”,推动蔬菜产业“二次创业”,唱响“和县蔬菜”品牌。


【详情】
时间:2024-05-17 19:28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