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张母桥镇机关党支部在镇三楼会议室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由支部书记朱冠仓主持,该镇党委书记王波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会。

会上,朱冠仓代表机关支委班子,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职能职责要求和工作完成情况,并结合支部党员提出的意见,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查找了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刻查摆剖析,针对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

随后,支部班子成员一一进行对照检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普遍认识到,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增强“四个意识”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重要标志,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成为推动全镇各项中心工作的排头兵、领头雁,真正把机关党支部建设成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在全镇各党组织中的示范标杆作用。

最后,王波对机关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了点评,认为机关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准备充分,谈心谈话工作到位,查摆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原因触及灵魂,整改措施具体明确,开展批评开门见山,达到了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效果。他要求,机关党支部要加强学习,不断转变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常态化开展,为全镇各党组织树立标杆和榜样作用。

与会人员同时学习了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许志鹏)

【详情】
时间:2018-08-13 09:23

8月6日上午,张母桥镇在镇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当前工作会议,该镇全体镇村街干部、派出所所长、中心校校长参加会议,会议由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少东主持。

会上,该镇党委副书记朱冠仓,党委政法委员、人武部长邵行荣,党委委员王林分别就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综治维稳信访暨安全生产工作、民族宗教工作作了布置,学习了相关文件规定,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最后,任少东强调,要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和舆论保障;安全生产工作要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问责力度,对发现有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的,要重拳打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要从“三大革命”着手,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8-08 08:2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和原生态文化的追求,竹编工艺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逐渐增多。张母桥镇结合自身竹类资源优势,传承发扬传统竹编手工艺,推动竹编工艺产业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目前,该镇生产的竹编窗帘、寿司卷、餐垫、竹筷等竹编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大陆、日本、韩国、欧美等地,竹编产业年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周边530户群众就业,其中,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0人。

粗制转为精编竹编工艺重现生机

张母桥镇位于舒城县西北边陲,这里竹修林茂,山林秀丽,溪水清人手巧,且盛产毛竹,竹编工艺源远流长。篾匠这门手艺曾在这里很是“吃香”,蔑制用品也深受人们喜爱,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编产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以前是个篾匠,编烘篓、提篮、筛子等,都是日常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出现,传统篾制品几乎被淘汰,为了养家,很多篾匠和我一样不得不选择转行”张母桥镇金龙工艺厂员工赵文胜告诉记者,“但是前年我来到工艺厂上班,这里加工生产竹包、竹盒等竹编工艺品,我又重新做起了擅长的篾匠活,而且收入比以前更高,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了”赵文胜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镇传承发扬传统竹编手工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竹编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为使传统竹编工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让竹制品走向高端,该镇开启了从粗制到精编的“改革”,竹编制品也由单一的簸箕、背篓等扩展到竹包、竹盒、茶道托盘等各种精致的竹编工艺品,竹编产业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扶贫驿站建设加快竹编产业化发展

该镇紧抓精准扶贫契机,按照“企业+扶贫驿站+贫困户”的模式,将良胜竹编工艺厂、金龙工艺厂列为就业扶贫驿站进行重点建设,加快推进竹编产业化发展。

“扶贫驿站建成之后,给我们企业增加了很多人气,不用再担心用工难问题,产品订单也比以前更多了”良胜竹编工艺厂厂长王良胜告诉记者。

位于该镇工业集中区的良胜竹编工艺厂,依托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优势,开发出的竹编窗帘,寿司卷,餐垫,竹签,竹园棒等竹编产品,深受大众喜爱。已改造建成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和扶贫车间三大模块,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目前,该扶贫驿站能够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已从业人数52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近40人。通过开展就业扶贫驿站建设工作,预计能够帮助贫困就业人口人均年增收9000元左右,力求做到进站脱贫的目标。

如今,在张母桥镇以良胜竹编、金龙工艺厂、自力工艺厂、正清工艺厂等为主导的竹编龙头企业,加上一些小的竹编加工点,共吸纳带动全镇530人从事竹编加工生产,每年户均增收约5000元,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送料加工”在家编出致富路

今年56岁的长冲村尹畈组村民叶同平,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年前因意外从高处摔下,一直瘫痪在床。前年开始,他通过加工点“送料加工”,自己在床上就能进行竹编半成品加工,加工好的产品再由加工点按件回收,这样每天能获得三四十元的收入,为原本就困难的家庭缓解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叶同平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自身价值,找回了自信心。

目前,该镇已逐步形成“送料上门,订单回收”的居家生产模式。企业将竹编工艺品原材料或半成品送到群众家中,让其在家“居家加工”,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这种模式让很多无法外出就业的劳动者(其中较多是贫困劳动者)可以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极大地激活了该镇劳动力资源。

该镇党委书记王波表示,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今后,张母桥镇将加大力度支持传统竹编工艺发展,争取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8-08 08:24

今年以来,张母桥镇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工作,紧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标,升档”的机会,多措并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工作稳步进入快车道。

征缴工作重宣传。该镇结合当前大量群众在外务工的情况,要求村“两委”包片干部上门解读政策,动员居家亲友告知在外务工人员新政策变化。同时,包片干部通过打电话、微信等方式,向外出参保人员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详细解读养老保险档次标准对应的福利待遇。

养老保险代为办。该镇依据县里反馈的失败名单和原因,将问题分类处理。账户与户名不符的,由村“两委”干部与参保者本人取得联系后,手机拍摄身份证正反面打印,交由人社所工作人员登录系统进行更正;账户状态异常,如属于账户长期不使用导致账户冻结或封存的,由村“两委”经参保人允许后代为激活账号;余额不足的,由村“两委”干部或参保人亲友与参保人联系,在其同意缴纳的情况下,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转账等方式,代为缴纳参保费,并将缴费票据,转账截图等代缴信息留存备案。

工作进度严督查。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该镇要求各村每两天报送缴费人员信息名单给人社所,由人社所统计核实后,将任务完成情况反馈到各村,对排名靠后的村,镇将督促其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缴费进度。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按照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的原则,该镇积极鼓励参保群众升档提标,以此提高养老金水平,为群众的未来生活夯实稳定的基础。(谈龙晨)

【详情】
时间:2018-07-31 09:26

为全面准确掌握张母桥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7月22日上午,张母桥镇人大主席宋明发带领部分县镇人大代表视察该镇精准扶贫工作。

视察组一行首先来到白果村村委会,实地调研了该村与金龙园林景观合作的花卉苗木基地,听取了该村书记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情况汇报。随后,代表们依次来到白果村综合养殖大户周家全、冒峰村乳鸽养殖大户陶传兵和庙冲村蘑菇种植大户宋明准家中,详细了解了这些脱贫先锋模范的成功经验,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最后,代表一行来到位于该镇工业集中区的久久服饰就业扶贫基地和良胜竹编扶贫驿站进行视察。

视察结束后,在该镇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与会代表听取了该镇扶贫工作站负责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各人大代表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感受,对当前该镇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今后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多名代表认为一定要充分发挥贫困户自身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动性,加快贫困户思想上的转变,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同时,代表们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扶贫小额信贷、“一村一品”发展等工作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7-25 09:02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扶贫小额信贷是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式。近年来,张母桥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金融扶贫工程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扩大贫困群众受益面为重点,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做到“应贷尽贷”,确保资金用于贫困户生产发展需要和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上。目前,扶贫小额信贷已成为推动该镇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政府推动有力,市场运作有序

该镇坚持政府推动,银行主动,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首先将2018年全镇扶贫小额信贷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村;其次充分利用扶贫“1+1”包保责任制模式,发挥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镇扶贫工作站的作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让扶贫小额信贷家喻户晓,人人熟知贷款办理流程;同时要求各村做好60周岁以下贫困人口劳动力统计工作,充分调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等,帮助有产业发展需求、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摸清其贷款需求情况,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精准对接服务需求。

该镇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开展逐户走访和信用评定,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办法进行管理,按照市场运作,自主放贷,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精准对接产业,资金发挥实效

该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并根据镇情,积极引导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用于发展特色种养、竹编工艺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鼓励发展以户为单位的种植业、养殖业及第二、三产业。同时,该镇积极支持由贫困户控股并实际参与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张母桥镇庙冲村蘑菇种植大户宋明准,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申请扶贫小额信贷2万元资金,用于扩建蘑菇养殖大棚,目前蘑菇的销售收入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获得净利润一万多元。张母桥镇林业村贫困户徐大武,2018年开始养殖龙虾,前期投资遇到了资金周转问题,于是他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解决了当前困难,所贷资金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优化金融环境,有效防控风险

严格准入条件,强化贷后监督。该镇扶贫工作站联合镇农商行严把项目审核关,督促贫困户将贷款用于发展产业,不能用于建房、理财、购置家庭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更不能将资金闲置和坐收利息。建立贷后监督机制,各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全程参与贷款使用监督,对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及时与镇农商行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强授信评级,完善信用体系。贫困户在自愿申请参加评级授信后,该镇农商行根据贫困户项目资金需求情况,结合评级授信的等级、镇村信用评级意见予以确定,再依据信用评级结果,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同时,该行积极探索农户基础信用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的共享和对接,不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加强技术支持,做好宣传引导。该镇通过帮助贫困户制定产业规划,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把发展风险降到最低,让贫困户真正稳步增收。镇扶贫工作站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及时掌握贫困户产业发展及经济增收情况,推动到户项目实施见成效,确保贷款到期“收得回”。同时,该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标语等宣传方式,加大对诚信典范的宣传力度,引导贷款贫困户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目前,该镇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健康有序运行,截止2018年上半年底,全镇累计有近500户贫困户自主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总额达两千多万元,为推动该镇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增收起到了巨大作用。(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7-18 09:18

张母桥镇地处舒城西北,镇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根据省市县《关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该镇党委政府结合自身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原则,积极引导当地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支持“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同时大力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发展特色种养业,吸纳贫困户充分就业,实现脱贫增收。目前,特色种养业已成为该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该镇采取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的方式,突出“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靠现有种养植模式的带动,加强政府方向性引导,重点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目前,该镇3个贫困村均已申报成立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在长冲村、陡河村主要发展经济作物油茶,白果村结合其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毛竹产业。该镇党委政府基于板山农业生态园和车厢沟樱桃采摘将陡河村和白果村重点培育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村。同时,10个非贫困村也均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种养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

种养大户不断涌现。如今,在张母桥镇,一批种养殖业大户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栽植桃子、西瓜、莴笋、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养猪、养鸡、养鹅、养牛、养羊的农户随处可见,种养殖业已成为该镇贫困人口旱涝保收的“摇钱树”。其中贫困户成为种养大户翻身致富的举不胜举,生猪养殖大户王升荣、鸽子养殖大户陶传兵、水稻龙虾养殖大户徐大武等在政府的支持下,勤劳苦干,成为该镇脱贫路上的领头羊、勤劳致富的先锋模范。

同时该镇创新思路,通过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舒城县健祥杭白菊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种植大户,与长堰、李堰、白果、合心、庙冲、东岗、冒峰和长冲等9个村贫困户签订杭白菊种植协议,带动123户贫困户种植杭白菊达600多亩,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特色种养带动发展休闲旅游。2014年起,安徽板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张母桥镇陡河村开发板山农业生态园,发展无土水芹栽培、乌骨鸡原生态放养、莲藕栽植、水产养殖等项目,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带动周边53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在公司常年务工的贫困户年收入能达到3-4万元。农产品广销合肥、六安等地,吸引了大量周边群众驾车前来购买土鸡等特色农产品。

白果村车厢沟组,地处幸福山脉,平均海拔300米,该镇根据其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质疏松的自然特点,鼓励当地群众种植樱桃,发展樱桃采摘旅游,现已形成樱桃采摘林100亩,遍及村庄前后。每年三四月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欣赏樱花、采摘樱桃,仅靠樱桃销售这一项,每年就为车厢组的贫困户带来约5000元的收入。

该镇结合开发“板山农业生态园”和“车厢沟樱桃采摘”的品牌,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战略,把休闲度假、农业体验与种、养、加产业一体化打造,融合发展,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新亮点。(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7-12 08:32

近日,张母桥镇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开通启动仪式在张母桥镇公交车站举行,该镇镇村公交车708、70路正式开通运营。

本次张母桥镇公交公司开通了708路(途径冒峰村、李堰村、张母桥村、街道、庙冲村、东岗村、砂院村)、709路(途径张母桥村、庙冲村、长冲村、林业村、农林村)两条公交线路,将惠及全镇3.5万名群众出行。林业村的褚照红,今年70岁,早上花了5块钱搭面包车从林业村来到张母桥街道买东西,今天乘坐了第一班709路公交车回家,她感叹道:“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自己村里会通上公交车,以后上街就方便多了,感谢党委政府,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将越来越好。”

据了解,张母桥公交车站于2016年建成,投资300多万元,车站内设公交区、停车区、客运区、物流区、候车区、办公区、充电区、检修区、生活服务区等,综合功能齐全。现已开通7路(城关—张母桥)、507路(张母桥—万佛湖)、加上今天开通的708路、709路公交车,该镇将真正实现公交一体化全覆盖。(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6-27 10:09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张母桥镇积极宣传就业创业和辅助性岗位等政策,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吸引更多人回家乡就业创业。
截止六月上旬,该镇已有11位个体经商户提交相关材料,申请就业创业贷款,其中还有一位是李堰村的贫困户。申请贷款的个体工商户中,基本上都是该镇信用记录良好,经营场所稳定的经营者,至少提供了20个工作岗位。
今年,张母桥镇根据县里要求,将申报30个辅助性岗位,比去年增长两倍。辅助性岗位将帮助贫困人口从事如护路、护林和保洁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居家就业,提高自身收入。就业创业贷款推动乡镇经济稳步提升,辅助性岗位助力乡镇脱贫攻坚。张母桥镇将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把更多政策福祉传递到每位群众的心中。(谈龙晨 胡苏武)
【详情】
时间:2018-06-15 08:51

每年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在第29个“中国人口日”来临之际,张母桥镇计生办、计生协在街道人员密集处和各村党群活动中心开展了宣传咨询、健康素养巡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一是宣传政策。张母桥镇计生办工作人员和计生协志愿者在镇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点,向群众宣传“中国人口日”知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关爱女孩政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在宣传现场,工作人员向来往的群众提供政策解释和优生优育及健康素养知识咨询,让群众明确知道计生新政策、新形势,正确引导群众合理生育、优生优育,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

二是健康素养巡讲。在人口密集的村党群活动中心邀请了镇卫生院医生,宣讲“中国人口日”知识、国家关于健康促进的惠民政策、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生活方式、日常养生保健等内容。巡讲中,面对群众关心的日常养生保健、预防慢性病等问题,卫生院医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进一步提高了肓龄群众对健康素养知识的知晓率。

近年来,张母桥镇计生办、计生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健康素养知识,把"关爱女孩"、"关注健康",送到了百姓心中,得到群众一致好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为人口计划生育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王海波)

【详情】
时间:2018-06-11 16:57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