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6月15日上午,高峰乡经发办联合该乡安监所、乡社事中心、乡妇联、乡工会、乡团委等部门共同开展“6.15守住钱袋子 · 护好幸福家”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日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宣传咨询台、摆放展板、发放宣传折页资料、现场答疑等方式,为现场群众讲解了非法集资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危害性以及如何远离非法集资等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对于非法集资的辨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该乡15个村(居)、各银行网点也通过张贴海报、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入户宣传等方式同步展开宣传。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让全乡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非法集资的危害,提高了大家的防范意识。(廖瑞)
今年以来,城关镇飞霞社区依托大数据平台,用活“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在拓宽家门口就业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助力各类就业群体稳步就业,切实打通居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宣传与发动相结合 社区志愿者定期深入小区,努力开展“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快聘注册工作。发放宣传单页,耐心讲解就业需求,就业目标等,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服务,推动“三公里”就业提质增效。该社区实行线上宣传与线下发动相结合方式,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倾心倾力打造“三公里”就业服务体系,助力“家门口”就业高质量发展。
就业与平台互促进 为拓宽居民就业渠道,该社区多措并举,用好家政服务培训和技能培训等载体,为企业用工输送优质人才。多方位搜用工信息,积极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等企业对接,实现家门口充分就业。大力挖掘就业和用工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与人社部门对接,帮助部分高校毕业生、大中专待岗生实现事业单位临时就业,让他们增加阅历,增添动能,实现提前稳岗就业。
跟踪与实效共并举 对于未充分就业的部分困难群体,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多措并举,让他们能够尽快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短期内未就业的群体,因地制宜,加大动态跟踪和帮扶力度,社区干部对残疾人等特殊就业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不断激发他们的就业潜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下一步,飞霞社区将持续深入推进“三公里”就业圈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发挥家门口就业优势,不断丰富载体,优化资源,让更多的求职者在家门口实现充分就业。(杨宏霞)
时令催人耕种忙,不误田间好时光。6月15日,在阙店乡枫岭村,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着栽种红薯苗,为今年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放眼望去,100余亩土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娴熟地进行红薯苗栽种,垄沟、插苗、覆土、浇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株株红薯苗便在田间“落户安家”,嫩绿的红薯苗迎风摇曳,孕育着产业振兴的新“薯光”。
“现在栽种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预计两三天时间,130多亩的红薯苗栽种将全部完成。”枫岭村党支部书记王磊介绍道。“正在集中栽种的这130多亩均为村集体经济购进的10万株高淀粉红薯苗,村里走订单式农业之路,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村民一起增收。”
“每天能有100元收入,还包吃,这样的活我们也是越干越有劲。等到红薯管护、采挖的时节,我们又有活干了。”村民韩言长一边说,一边娴熟地栽种红薯苗。
今年以来,阙店乡立足土地资源,按照统一产业规划、统一政策支持、统一技能培训的发展思路,以“党组织+村集体引领+大户带动”的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红薯产业发展,将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杜晓)
6月14日下午,柏林乡举行柏林乡第四届广场舞大赛暨2024年六安市舒城县广场舞联赛选拔赛。
6月14日,万佛湖镇开展“安全生产月”咨询日集中宣传活动。
今年以来,河棚镇坚持常态长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整治力度,巩固前期成果,在各村街掀起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

干群一心,凝聚工作合力。该镇以村干部、环卫工人、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人员为攻坚力量,志愿者共同参与,成立镇村两级10支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伍。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环境整治行动,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意识,从而有效凝聚合力,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动态管理,完善运行机制。该镇始终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作为重点,建立完善工作台账,并不定期检查环境整治成效,严格落实分片包保,领导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每周到包保村街督查推进环境整治工作不少于1次,村组干部到包片区域巡查每周不少于2次,抓实抓细日常管理,全力保障环境整治管理机制常态化运行。


兑现奖惩,提升工作成效。该镇坚持把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纳入季度绩效考核内容,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奖优惩劣,定期通报情况,并要求落后村街制定整改方案并由村街书记做表态发言,切实激发镇村干部工作热情。同时推进“积分制”、“最美庭院”评比等活动,对周边环境较好住户进行表彰,各村设立环境整治“红黑”榜,褒扬先进,展现环境整治成效,引导群众在生活中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共建和美河棚。(沈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