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张母桥镇长冲村程李庄,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绿阴下的村庄整洁干净。村民李能贵正在清扫路边的落叶。
程李庄位置偏远,又靠近山里,过去村里只有一条破旧的道路通往外面。
党的扶贫政策为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程李庄不但扩建好了对外的道路,还让村民组也通上了水泥路。
“现在交通方便了,不少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起种养业,上门收土产的商贩也越来越多。很多打算在外面买房的村民都回来翻新盖洋楼了!”李能贵接着说。
程李庄村民汪郑尚正在自家小院里编竹器。“我一天下来挣个100多元钱没问题。现在在家的村民农闲时都做起了手工艺品加工。由村扶贫车间派专人将竹器原材料送到家,编制完成后再收回去,运往外地进行销售。”汪郑尚说,现在收入增加,生活有了盼头。
长冲村车厢沟是樱桃生长的理想之地,整个山头都是野生樱桃树。前几年因交通不便,樱桃不好运出去。如今道路拓宽后,汽车能直接开到山顶了,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采摘体验地。
“现在好多人慕名而来,亲自采摘,15元一斤还抢着要!”今年72岁的车厢沟贫困户涂道明说,在樱桃采摘季节,老夫妻俩光靠在家卖樱桃,就有了四五千元收入。
张母桥镇党委书记王波说,2016年至2019年,该镇共投资3500多万元修建村组道路116条、74.3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2018年,舒城县先后开通了4条通村公交线路,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1元公交的实惠与便捷。
乡村道路畅无阻,山水田园焕新颜,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大鹏 邱璇)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考核机制
党员示范带头,保证学用效果
创新学习方式,用活远教资源
近年来,安徽舒城张母桥镇以 “四下基层”为引领,坚持关口前移,面向群众,主动开展信访接待、现场办公、调查研究、政策宣传,有效化解基层信访难题,维护地方平安稳定。
信访接待坚持“真”字。该镇以严的精神和实的举措,着力推进“开门接访”常态化,成立“群众接待室”和“领导干部接待中心”,班子成员工作日轮流接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保障群众合法利益。实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制度,主动接触群众,切实了解问题,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灭于萌芽状态。
现场办公坚持“实”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马上就办”,一时办不好的做好记录,建立跟踪监督机制,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久拖不决的难点,开展现场集中“会诊”,由包案领导带案下访,与信访人、相关责任人逐人见面、逐人谈话,通过与群众沟通交流,理清群众诉求,找准问题根源,做好思想疏导,让“事要解决,怨要纾解”,做到群众问题无余留。
调查研究坚持“深”字。要求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沉下去,到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的地区深入督导,对群众反映强烈、协调难度大的问题深入调研。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带着感情与责任,走出办公室,来到基层听真话、看实情。充分听取村干部、群众的想法和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加强与贫困户、农村困难群体的联系,开展脱贫攻坚走访、低保评议、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实际困难,合理利用政策,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政策宣传坚持“广”字。借助信访接待、现场办公、基层调研等契机,紧扣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解疑释惑和政策宣传。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律普及、政策宣传、信息咨询,提高群众法律、政策知晓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评选“平安家庭示范户”“好婆婆”“好媳妇”,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推动他们形成良好习惯,建立正确三观。通过朋友圈、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信访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突出民生政策及关于信访事项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发出主流声音,树立正确导向。(刘力)
(责编:刘颖、金蕾欣)
【详情】
舒城县千人桥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推深做实“四联四帮”工程,切实把农村党员汇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实现全面脱贫注入不竭动力。
近日,在百神庙镇郑圩村公交站台前,一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缓缓停靠,进货回来的村民龚义长高兴地走下车。
“以前去县城,要先骑电瓶车到镇上,再换乘大巴车,下雨天出行很不方便。这两年村里路修好了,还开通了公交车,花1块钱,半个小时就能到,真方便。”龚义长说。
舒城县是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近年来,舒城县在安徽省率先推出“1元公交”服务,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目前“1元公交”已覆盖全县394个村,年运送旅客2800万人次。
“全县一个价,对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盲人和二级以上肢体残疾人等五类人群实施免费。”舒城县交通局副局长江炬森说,全县目前已开通城乡公交线路85条,投放公交车396台,行驶里程1500万公里,每年为群众节约出行成本2.5亿元。
“过去乘坐的是农班车,车况差、隐患多,而且收费不规范。”郑圩村村支书王立营说。
在郑圩村可以看到,村里建起了村级交通综合服务点,乘客候车区干净宽敞,运行情况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我们大力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江炬森表示,舒城县以乡镇为中心,组建镇村公交公司,按照“县乡合办,乡镇为主”的模式,同步执行1元票价,运营亏损由县乡两级财政共同承担,县级财政按照每个站点50万元给予建设补助;每车6万元至7万元标准给予运营补贴。
城乡公交全覆盖也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前,村民收发快递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非常不方便。”江炬森介绍,为了打通快递到村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在镇和村建立起交通综合服务站点,充分运用公交车闲时运力,把村民快递运回村,同时也把农副产品运到城里卖。
在郑圩村明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将刚宰杀的土猪肉切割分块,用真空保鲜袋密封装好准备发送快递。公司负责人魏霞的土猪肉电商生意目前做得红红火火,“每天公司销售额达到3万元,带动15名贫困户就业。这得益于乡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我们的农产品可以在48小时内通达全国。”魏霞说。
据介绍,舒城县依托农村物流网络,培育电商大户,发挥“交通+电商+扶贫”引领带动作用。群众在村部就可以等候公交车、淘宝购物、收发快递,可以享受到“门到门”“点对点”式服务。
如今,在舒城县,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便上公交车。一条条如毛细血管密布的农村公路,一辆辆平稳行驶在城乡之间的公交车,进一步畅通了群众便捷出入的幸福路。(汤超)
近年来,张母桥镇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引领,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行动,真正让乡村美景“如画”。
直击“痛点”,垃圾收治不留死角
为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张母桥镇把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垃圾治理等方面,2020年上半年,累计清理生活垃圾560吨、建筑垃圾70吨,其他杂物300吨,增设贫困户公益岗,投入人力1200人次,出动机械运输车辆650次,新购置垃圾桶600只,总投入资金110万元,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管理常态化。
为了改善污水处理情况,张母桥镇投资70万元实施了东岗、合心、长冲、陡河污水处理站及管网延伸项目,今年投资65万元新建李堰、冒峰2个村的污水处理设施,水环境不断得到了改善,过去受到污染的一条条河道,经过大力治污,都得到了相应还清。
生态宜居更要绿色发展,张母桥镇还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监察力度,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解决“难点”,改水改厕改善民生
“你们看看,如今咱家也用上冲水马桶啦,家里如果来了什么亲戚,再也不怕上厕所了。这都是国家的改厕政策好!”家住张母桥镇李堰村马路组的苏成恒笑着说。
苏成恒是该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的老式厕所一直是苏成恒的“心头大患”。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苏成恒一直想修缮厕所,却始终未能如愿。
农村改厕工作的全面推进后,取而代之的是干净便利的具有完整冲水系统及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干净卫生、无蝇无味。
小厕所,大民生。今年以来,张母桥镇加快推进400户农村厕所改造。“改厕”改的不仅是群众的如厕条件,更是改变大家的卫生习惯,让农村的人居环境好起来。
完善配套,乡村环境扮靓“颜值”
在张母桥镇,清澈的张母桥河穿过集镇,两岸是整洁平铺的台阶路面和错落有致的花卉苗木。傍晚,白天的酷热尚未完全褪去,不少休闲健身的人沿岸散步驻足,构成了一幅美丽富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0年以来,张母桥镇积极利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奖励资金,在集镇区域内开展纳污沟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于对集镇区域内河流、沟渠等进行集中整治,并以集镇主干道为中心,沿两岸打造景观带。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推动了镇域景观一体化。
为了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今年张母桥镇落实李堰、冒峰2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并以点带面,村庄人居环境常态化管护在14个村街全面铺开。同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筹建文体广场,配备健身器械,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长效机制,道路硬化、主干亮化、村庄绿化均达到100%。
“水更绿了,树更多了,环境更美了,我们的幸福感也更强了。”近两年来,张母桥镇先后获得“省级森林城镇”“市级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在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画纸上,景致更加明丽。(邱璇)

近年来,舒城县委组织部通过用好“学、思、行”三字诀,努力聚焦基层一线、宣传先进典型、讲好党的故事,制作了一批受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喜爱的鲜活教材。
勤于“学”,深入研究精品聚焦先进典型
舒城县委组织部经常开展学习在全国、全省、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的获奖作品,从中领悟故事选题、制片逻辑、叙述方式、拍摄手法等技巧,在进行党员教育电视片拍摄时借鉴使用。坚持选题镜头聚焦先进典型,由广大基层党组织推荐拍摄选题,县委组织部召开全县党员教育电视片制作工作会议,再经过各相关单位深入探讨确定拍摄内容。认真挖掘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以及广大党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工作中好经验好做法,坚持镜头向下,使党员电教片更接“地气”,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党员群众。今年,舒城县委组织部拍摄的党员教育电视片《舒合村的女当家》,展示了舒城县百神庙镇舒合村女书记金明芝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展示了一位女共产党员的担当,受到广泛好评。
善于“思”,树立精品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敏于“行”,发挥队伍合力提升专业能力
为加强党员教育电视片制片工作队伍力量,舒城县委组织部认真探索建立健全“三支队伍”履责机制,利用县融媒体中心信息来源快捷的优势,定期搜集本地新闻素材;此外,舒城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工作人员关注了舒城本地各大微信公众号,每天浏览微信推送内容,从中筛选信息,挖掘党员电教片拍摄线索。典型事迹片《竹筏上的巡河人》,就是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上发现的感人事迹,经制片工作人员深入挖掘制作成片,供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为提升制片队伍专业化能力,舒城县委组织部制作党员教育电视片注重以事感人,以情感人,同时辅以大量的形象性资料和精练、贴切的解说,走出以前资料加采访的简单模式,让观众看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共鸣。(汪政)
8月16日,舒城县春秋乡文翁纪念馆门前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是舒城徽武太极拳馆在此里展现别开生面的徽武太极演示活动,这不仅弘扬传统拳文化,又展示太极新风彩,从而受到春秋乡政府领导、当地群众紧密配合和支持。
据悉,舒城县徽武太极拳馆于2020年7月,经安徽省武术协会研究决定,为该会颁发“专业团体会员证书” ,也是舒城县首家徽武太极拳馆,经县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专业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民间组织,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舞台,以便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太极技艺。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练气、精心、修身、健体为指导思想,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为了做好此项活动,该武术馆精心安排,准备充分,并决定在春秋乡文翁纪念馆进行太极拳演示,因为文翁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开中国官办学校之例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那么在这里展示太极艺术意味深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太极拳展示中,拳友们冒着高温,头顶烈日,展示拳术,太极拳演示内容有《春秋大刀》、《太极单刀》、《心意六合刀》、《群体单剑》、《个人单剑》等10多个节目的精彩展示,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特别是马邦武馆长展示的《双人剑》,刀光剑影,出手不凡,使整个现场欢乐气氛进入高潮,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拳友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又更加激发了大家苦练太极拳的积极性,拳友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更要努力学习太极拳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太极技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省市太极拳选拨赛的隆重举行。(丁传胜)
清晨6点,安徽省舒城桃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一派繁忙。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培育蔬菜苗。
舒城县是全省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受益于穿境而过的杭埠河、丰乐河,当地多沙质土壤,适合蔬菜生长。往年这个时候,在相距几十公里的合肥,有1/10以上的蔬菜来自舒城。因而,当地也被誉为省城的“菜园子”。
今年,受洪水侵扰,舒城10.1万亩蔬菜专业化种植基地中,有2.88万亩成灾,其中1.77万亩绝收,损失惨重。
眼下,洪水逐渐退去,生产自救正当时。这一过程中,“育苗”扮演着一个幕后角色,但尤为关键。
“育苗是园区的职能之一。平日里,我们的蔬菜苗销往舒城及周边的十多个县区。”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葛自兵说,汛情期间,园区积水最深处超过1米。“当时,心里急得很。”
他告诉记者,洪水一退,就面临着补栽补种。但如果没有种苗,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一刻都不能歇,得在生产自救中‘打头阵’。”
8月初,水一排尽,园区第一时间恢复育苗。8月12日,记者看到,2万平米的育苗温室内已无积水,在众多恒温设施的保障下,温度适宜。一边,工人们正忙着播种,培育西兰花种苗。另一边,之前播种的茄子、黄瓜、辣椒等种苗已经“出土”,有的已经达到“出苗”标准。
“这两天,陆续有不少大户把种苗领回去补栽补种。”葛自兵预计,9月底,种苗和舒城的蔬菜产量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
采访当天,恰巧种植大户朱添勇来拉种苗。这些年,他在舒城县城关镇石桥村流转了百来亩地种蔬菜。今年,洪水导致他家80%的地绝收。“有不少菜,刚刚才收了一天,就全被淹了。”讲起损失,朱添勇有些失落,但并不抱怨。
说话间,近4000株茄子苗被装箱、搬上车。他说:“有了苗,心里就不慌,一切都会好起来。”(陈浩 张俊)
蔬菜种植大户朱添勇正搬运茄子种苗,用于补栽补种。
工人们正在培育西兰花种苗。
朱添勇进的近4000株茄子苗正在装车。
育苗过程中,需要为已播下的种子,覆盖上一层土。
育苗温室内,各类蔬菜苗正茁壮成长。图为黄瓜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