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级美丽乡村——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河棚镇龙骨村,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楼房整齐有致,绿化与楼房相间,“村规民约”随处可见,呈现出一派浓浓的文明乡风气息。
“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我们村将‘村规民约’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强化党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强组织、抓载体、强阵地等措施,在移风易俗、乡村文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同时助推移风易俗成为村民所行做事的常态化。”龙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玲慧说。
为纵深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河棚镇龙骨村党支部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村党支部重点工作中,通过抓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五老”协会作用,倡导村民主动做文明风尚的引导者、传播者、受益者,让文明新风深入民心,节俭办红白事在龙骨村已蔚然成风。
“自‘村规民约’实施以来,我们不再搞攀比,在办红白事时,不像以前那样即使家里不富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到最后落得一身债。现在好了,我们办事照着村规民约去实行,进行节俭办理,减轻了负担。”龙骨村村民夏正中说。
据了解,近年来,河棚镇各村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等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村规民约”、优良家教家风等进行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演出,传递孝老爱亲、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理念。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所辖区域向群众宣传村规民约。同时充分利用党群活动中心、村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的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新风吹到群众的心坎上。(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林青华 沈业忠)
【详情】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广大帮扶干部深入乡村走访脱贫户、监测户,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向村民宣讲了各项惠民政策。
10月12日上午,舒城县融媒体中心青年记者李循来到河棚镇新开村看望他的帮扶对象。在帮扶对象徐伯英家中,他与老人唠家常、聊农事,在和老人的交流中得知,她唯一的女儿现已生活在外地,平时仅有一人在家,这几年,帮扶干部们为她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让老人体会到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温暖。
下一步,舒城县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核实帮扶项目落实情况,全力以赴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吴东海 刘海燕)
“我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奋斗,走出一条山区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让山区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神农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先平几年前对乡亲们的承诺。
冯先平家乡所在的安徽省舒城县庐镇乡海拔近千米,山区地形复杂,田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由于青壮劳力常年累月在外务工,家中大量农田抛荒。冯先平立志要在家乡走出一条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乡亲们都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山区搞机械化水稻种植难度太大了,可冯先平丝毫没有动摇,他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购进了耕作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利用高山无污染的环境,种植生态有机水稻。
近年来,冯先平通过和省科技院所合作,引进优良水稻品种,施用农家肥,用太阳能杀虫灯,进行人工除草,用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方式生产出生态有机米。由于有机大米在品质和口感上远超普通大米,同时通过配套礼盒精包装,提升了深山水稻的附加值,高山有机米迅速走进高端市场,成为中外客商的抢手货。
目前,冯先平承包种植的800亩有机水稻全程农业机械化,同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2000多亩。冯先平创建的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50多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并为3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林青华 吴东海 米露)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百神庙镇舒平村以村容村貌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卫生状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金秋十月,走进舒平村陈冯庄中心村,放眼望去,这里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风吹稻浪谷飘香,稻田美景入画来,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村民汪诗兰说:“我们这里环境好,风景好。以前是泥巴路,现在是水泥路。晚上空气也好,晚饭后还要出去逛逛马路,一切都好。”
2021年,百神庙镇舒平村以群众素质高、村庄基础条件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陈冯庄为基础,倾力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全面开展美化、亮化、绿化、净化行动。几年来,舒平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累计修建通村沥青路3.8公里、通组水泥路6.5公里,清淤硬化沟渠5000多米;整治当家塘3口,改水改厕近400户,安装路灯160余盏,新建农民文化广场2个,设立标准化垃圾收集点50个。
舒平村按照 “五净一有一整齐”和农户庭院“四净两规范”要求,实施绿化美化、农户庭院改造、小菜园整修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持续开展“美丽庭院、清洁人家”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大家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下一步,百神庙镇舒平村将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以2317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努力增加粮食生产,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绘就乡村美、产业兴、群众富的幸福新图景。百神庙镇舒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明富说:“当前我们正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高标准的实施,我们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从而也带动我们村级产业的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增加,我们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石俊生 吴琪 潘成敏)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全力做好“舒城黄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培育,新建示范基地,促进黄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干汊河镇是舒城县黄姜的主要生产基地。在这个镇的五羊村,周瑜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景宏正组织人员采摘大棚种植的舒城黄姜。周瑜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景宏说:“我们现在采摘的舒城黄姜是大棚种植的,亩产量达到五千斤,市场价格在七八元一斤,80%都销往合肥市场,品质好,不愁销路。”
2021年,舒城黄姜顺利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舒城县在干汊河镇新建舒城黄姜种质资源圃基地,按照商品种植和品种资源保护的整体规划,种植了30亩大棚生姜和170亩露地生姜,重点承担舒城黄姜优良品种的筛选和保护工作。周瑜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景宏说:“种姜我们要挑选好的,把种姜留下来继续当第二年的黄姜种子,这样就能保护舒城黄姜的品质。”
目前,舒城县在加强舒城黄姜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划定了79个行政村的地理标志生产区域。并采取“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大户示范、辐射带动”的方式,先后在14个乡镇建立舒城黄姜生产示范基地,努力将舒城黄姜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产业链产业。(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汪亚飞 潘成敏 常亚)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三批全国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安徽省舒城县庐镇乡获评“庐镇榴辉岩、V形峡谷地貌地质文化乡”。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区域,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
庐镇乡地处舒城县西南,辖13个行政村、279个村民组,总面积13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万人。该乡地处大别山造山带东段,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动植物资源丰富。经安徽理工大学专家团队、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实地勘探发现,境内有独特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缝合带磨子潭-晓天断裂,断裂带以南出露的榴辉岩,极具科学、科普价值。
在这里,由安菜山含金刚石、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岩、花岩山脉的火山岩、大桥蛇纹石化大理岩中的沉积变质岩、地震诱发的古地质灾害崩石群以及百丈崖、万丈崖、一线天、黄石岩瀑布群形成的变质花岗岩“V”形峡谷地貌共同形成了庐镇乡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研究和认识大别山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庐镇以“地质+生态旅游”模式开展地质文化村(镇)建设,依托优厚的地质地理资源禀赋、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将地质调研成果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深度挖掘文旅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地质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生态价值,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刘学梅)
2023年9月18日下午,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境内环湖路陆家塝支线上,百花村的公益岗人员正在开展日常道路环境卫生清扫工作,通过日常的清扫养护,让乡村道路始终保持干净、通畅、美丽。
近年来,高峰乡紧紧抓住政策机遇,精准施策,不断完善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乡村交通条件,构建了全新的交通网络,让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源,促进了乡村振兴。两年时间里,高峰乡建设大小桥梁22座;投入资金2700万元升级改造道路12.88公里;衔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高峰连接线项目14.5公里;通过联网路项目提升道路22.66公里;建设安全防护道路10.88公里。
旺了旅游。“交通网”的升级,不仅缩短了前往高峰乡旅游的行程时间,也让路途更加温馨舒适,使“高峰之行”进入了更多家庭、团体的出行名单。截至2023年8月底,高峰乡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民宿接待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万元。高峰乡紧紧抓住机遇,孵育6家较为成熟的民宿,探索推进“旅游公司+村集体+农户”三位一体的运行管理模式,不仅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也为周边群众增加了收入。
兴了产业。交通的升级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君莱·红研”研学基地、明花粉丝厂、桂河大坝垂钓基地、徐湾茶油厂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项目纷纷涌现,打造了徐湾牌茶油、明花牌粉丝、走马岭山野菜、高山大米等特色产品,呈现出了多点开花、竞相争艳的发展新局面,并于2022年9月成功注册“舒州高峰”品牌,为特色种植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
富了经济。道路的畅通打通了经济发展的“动脉”,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的覆盖,群众经商办企如雨后春笋。在“五经普”数据清查过程中,已采集到的经济单位达172家、个体户达609家,经济单位与个体户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将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舒城县高峰乡人民政府 武子沫)
闲置资源找准了方向,也能“变废为宝”。战备时期的防空洞,灰砖黛瓦的废弃宿舍各有特色,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经营主体,一样可以让其再度发挥活力,成为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优质资产。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庐镇乡和平村一处战备防空洞正是这样被发掘出来,成为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亮点。
为找“买家”,先找“卖点”。为把闲置资源利用好,庐镇乡全面梳理域内的各类闲置资源特性,调查研究可能的利用方向,在此过程中就发现和平村境内战备时期的防空洞极具开发价值:洞内呈Y型,总长1.5km,内部冬暖夏凉、恒温恒湿,非常适合用于藏酒,而富含微生物的山洞,也有利于酒与这些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去杂存香、历久弥香的作用。经过多方努力,庐镇乡引进了安徽临水酒业有限公司,租赁和平村Y形山洞,年租金12.7万元,并带动和平村群众就业务工7人,人均年收入增加3.6万元。2020年临水酒业大别山洞藏基地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洞外风光旖旎,洞内酒香四溢,品甘醇美酒,更能亲身体会酿酒乐趣。临水洞藏旅游观光基地以其独树一帜的互动体验成为庐镇乡发展乡村旅游“六个一批”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目前年均接待量达1.5万人次。
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如何进一步推动洞藏酒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精品民宿又被提上计划。依托前期工程,庐镇乡整合利用山洞东南3栋原洪庙乡政府闲置建筑,在山洞周围实施乡村旅游民宿项目,新建民宿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若干,建设完成后整体租赁给临水酒业经营。2023年初,总投入650万元的临水玉泉·醉隐山房民宿项目全面完工,民宿依山而建,山水相间,竹林山海,其独特的洞藏酒元素和互动体验吸引了无数粉丝、酒客前来参观打卡。观光基地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找准民宿发展定位,明确目标客户群体,丰富民宿文化内涵,有意识地进行度假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依托临水酒业优质的客户群体流量,逐步将临水玉泉·大别山洞藏酒庄及其民宿打造成为高端酒客的洞藏酒文化胜地,集合私人藏酒洞参观、稀缺老酒品鉴、洞藏酒自调体验、洞藏酒私人订制、特色餐饮住宿等丰富功能于一体。
风光旖旎、百步一景的庐镇乡还有很多特色自然资源,后续将陆续开展针对性开发利用,例如目前在建的江山村房车营地项目、大桥村虎寨幸福家等,都是立足周边独有资源禀赋而发展的特色民宿项目。庐镇乡正在计划整合百丈崖瀑布、三龙井、飞龙潭等现有旅游资源,将这个山区小镇打造成为城市远郊生态观光、“两天一晚”生态旅游示范片区。(舒城县庐镇乡人民政府 徐志鹏)
“刚才看了视频,哪位同学回答下,如果你发现有人在高压线下钓鱼,该怎么办?”8月30日,在安徽省舒城县五显镇中心学校小学的课堂上,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员正在为新开学的小学生带来“开学安全第一课”,普及安全用电知识,提升用电防范能力。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用电、科学用电的思想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组织党员服务队与青年志愿者通过开办安全用电知识讲堂、送去电力安全知识读本、排查校园安全用电隐患等形式,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开学礼”。
电力安全课堂上,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员工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通过播放视频、PPT讲解如何安全用电、科学用电,现场向大家展示智能电表的构造和原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等,向他们传递安全用电常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用电安全隐患,警示孩子们要时时刻刻警惕可能发生触电事故的行为,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远离意外伤害,从小养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习惯。
在室外,该公司带电作业人员现场展示电力工人日常作业装备,现场“零距离”示范如何穿戴绝缘服、手套等,随着带电作业车斗臂缓缓升起,引起学生们阵阵欢呼,纷纷跃跃欲试抢着靠近体验,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今天不但学到很多安全用电知识,更没想到能够现场看到带电作业车工作情景,这些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太震撼了,供电叔叔真了不起,谢谢叔叔们!”该校学生纷纷称赞道。(徐永斌 方彦)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三万亩再生稻进入成熟期,广大种粮大户组织机械,开镰收割,确保稻谷颗粒归仓。据测产数字表明,今年,舒城县再生稻长势良好,头茬稻亩均增产50公斤。
大地飞歌稻谷黄,田间地头收割忙。在城关镇河口村,舒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300亩再生稻进入收割期,金黄的稻谷颗粒饱满,呈现出丰收的景象。为了及时把再生稻头茬稻收割入仓,公司组织三台收割机严格按照再生稻的收割技术,有序推进收割进度。舒城县舒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葛义法说:“再生稻收割(秸秆)要留个35公分以上,收割后要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它的生长,要保证第二茬达到200公斤以上。”
在今年再生稻种植过程中,舒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良种、良法、良田”的三良种植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头茬稻成功实现了丰产丰收的目标。葛义法说“今年我们再生稻选择了优良的品种,通过良种良田良发的技术,再生稻头茬能达到750公斤,比往年增加50公斤,加上二茬的话,今年再生稻的收成还是非常可观的。”
据了解,今年舒城县共推广种植再生稻三万亩,为了把再生稻“种一茬收两回”的产量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舒城县农业部门优选四个主推品种,并为种粮大户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确保三万亩再生稻实现稳产丰产目标。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龚猛说:“今年我们县的再生稻长势良好,头茬稻的产量普遍实现了增产50公斤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二茬稻的田间管理,使二茬稻的产量达到200公斤以上。”(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汪亚飞 吴琪 潘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