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4月30日上午,安徽省庆祝“五一”暨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安徽大剧院举行。
大会宣读了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表彰决定,并为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颁奖。
大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榜样作用,积极营造尊重劳模、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团结动员全省广大干部职工和劳动群众勇担使命、创先争优,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吕文卫 刘玉才 程昊 徐慧冬)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4月30日上午,安徽省庆祝“五一”暨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安徽大剧院举行。
大会宣读了省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表彰决定,并为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颁奖。
大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榜样作用,积极营造尊重劳模、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团结动员全省广大干部职工和劳动群众勇担使命、创先争优,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吕文卫 刘玉才 程昊 徐慧冬)
园区内产业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要经济增长力的绿色产业集群转型。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蚌埠高新区,把节能减排的“施工图”绘就成“实景画”,让绿色不仅成为幸福生活的动人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色彩。
【详情】安徽造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正扬帆出海、叫响全球。
据海关统计,2025年一季度,安徽省“新三样”商品出口17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3%,占安徽省出口总值的11.7%。
从贸易方式看,一季度,安徽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新三样”商品165.5亿元,增长57.9%,占同期安徽省“新三样”商品出口总值的(下同)95.8%;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8亿元,增长2260%,占3.9%。
从企业性质看,一季度,安徽省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分别出口“新三样”商品29.7亿元、67.9亿元、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6%、178%、0.2%,占比分别为17.2%、39.3%、43.5%。
据悉,安徽与沙特储能项目合作持续拉动“新三样”订单增长,对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出口增速明显。
合肥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国际市场对“新三样”商品需求持续增加,阳光电源与沙特企业合作全球最大储能项目促使大量新能源订单加速落地。
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省对西亚出口“新三样”商品60.9亿元,增长629.1%。其中,对沙特阿拉伯出口38亿元,增长20393.5%;对以色列出口18.2亿元,增长283.4%,二者合计出口占安徽省“新三样”商品出口总值的32.6%。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70
写评论...
新华社合肥4月28日电(记者戴威、何晓)26日至28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简称“科交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在这场被称为“科技大集”的展会上,专注科学实验的“机器化学家”、能上天的“飞行汽车”、咖啡制作机器人等创新成果纷纷亮相。记者和与会人员共同“赶集”,体验前沿科技成果的独特魅力。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观赏一款弹钢琴的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一进入会场,我们便被涌动的人潮吸引。越过攒动的人头望去,几只灵活的“电子小狗”正欢快地摇动身躯,俏皮的动作瞬间引发阵阵快门声。
在科大硅谷展区,合肥宇翼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永涛向我们介绍起他们的产品Unitree Go2,“它搭载AI算法处理器与高性能ARM处理器,配备4D激光雷达、足端力传感器等设备,为机器狗开‘灵智’、塑‘肉身’。”在他看来,科技创新理应回应人类对未来的期待,这只灵活摆动的 “电子小狗”满足了当下人们对情感陪伴的需求。
据介绍,此次科大硅谷展区共有47家企业组团秀出“黑科技”,涵盖量子信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此同时,众多国内高校将创新成果送上展台,期待在“科技大集”上,扩大客户朋友圈。
“会飞的汽车,你们见过吗?”
“听说过,但这是头一回见。”
“我们期待,能尽快将飞行汽车送到大家身边。”在清华大学展台区域,清华猛狮智能飞行汽车项目市场总监董一帆和记者聊了起来。
董一帆介绍,他们研发的“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最大起飞重量为800公斤,极限飞行高度为1000米,陆地行驶距离为200公里,空中飞行时长为20分钟。“汽车还搭载了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保证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感知精度。”他说。
在本届科交会的高校展区,除“飞行汽车”外,更多“黑科技”集中亮相——来自国内48所高校共351项尖端科技成果在此集中展示。本届科交会高校板块展出的创新成果,多数由教育部安徽高等研究院征集。据介绍,自建设以来,该研究院已启动899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项目,联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78所省内外高校,为超500家省内企业提供服务,助力高校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生产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协同发力。在科交会上,众多来自长三角其他省市的科技成果也纷纷亮相。
“可别小瞧这套背包,它是面向脑卒中患者设计的穿戴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豪博特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黄芮,正向现场观众介绍一套“大有乾坤”的小背包。
“它搭载了柔性力控、绳索传动、人体运动意图识别和自适应按需辅助等核心技术,通过鲍登线将背包与关节连接,可以将力量传递到患者需要辅助的部位。”她说,相较于传统康复机器人,体积轻便、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的便携式康复机器人,为脑卒中患者“院后康复”场景,提供了新解决方案。目前,该设备已在上海华山医院、苏州市立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临床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科交会开幕当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未来,他们将培育更加开放、务实、共享的长三角地区创新合作生态圈。
【责任编辑:周雨濛】
本网讯(通讯员 郑言 记者 李浩)根据中央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4月28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省委领导班子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部署安排我省整改整治工作。省委书记梁言顺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对标对表、坚决有力抓好整改整治,确保改彻底、改到位。
会议指出,查摆问题目的是为整改整治提供精准靶向,要进一步找准查实问题,动态更新清单,及时建立台账,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有的放矢抓好整改整治。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学、从政治上悟,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整改整治的成效上。要发扬严实作风,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研判,能当下改的马上就改、改出成效;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一时难以解决的,明确时限、对账销号。整改整治情况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适时向党员、群众通报。要注重标本兼治,在抓好整改整治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扎紧笼子,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要坚持以上率下,省委常委要主动从领导班子查摆的问题中认领责任、带头整改;各级党委(党组)要担负起整改整治的主体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抓好分管领域和部门的整改整治;省级层面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要加强审核把关、督促指导、动真碰硬,确保整改整治见底见效。
创新链产业链“相望又相见”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见闻
科技日报2025-04-2803版
新华网合肥4月28日电(汤阳 李东标)春日江淮,一路繁花,科创潮涌。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美丽的巢湖之滨拉开帷幕。本届科交会吸引了海内外两千多家企业和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展,首发首展科技成果占比近30%。
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从低空经济的场景拓展、到量子科技的最新转化……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不断擦亮“新兴工业大省”的“新”成色。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从科技创新起笔 点燃发展新引擎
“悟空,你好!”当一位观众向屏幕中的“孙悟空”提问后,只见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孙悟空”腾云驾雾现身于水墨云海中,回应道:“俺老孙来也!”这是我国AI大模型在世博舞台的首秀。
近日,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的日本大阪·关西世博会正式开园。作为中国馆唯一大模型展项,“AI孙悟空”依托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还融合高噪场景语音识别、多情感超拟人语音合成以及多模态交互等技术能力,为游客提供幽默问答和智慧导览,获得全球观众点赞。
现场观众在世博会中国馆与“AI孙悟空”进行对话。(受访者供图)
今年出台的《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中提出,安徽将围绕“人工智能+”建设,实施底层强基、融合应用、生态构建、安全筑底四大专项行动,争取到2027年,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当前,安徽正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变革,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体验一款多语种AI透明屏。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创新引领,塑造汽车产业新生态。在近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奇瑞集团携53款车型亮相,实现了燃油、混动、纯电全动力形式覆盖。而在前不久举办的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奇瑞还集中展示了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技术成果。
往高处攀,向新处闯。安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持续技术攻坚,加快打造全球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地,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76.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2%、83%,总量居全国第一。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安徽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量子科技、先进核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初显集聚效应。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孕育。
于产业创新着墨 闯出发展新天地
走进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一个写有“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的标识牌醒目地矗立在企业办公区的一侧,彰显出这家企业宏大的愿景。落户合肥两年多来,这家以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核心,布局多样化新能源航空器的企业,快速在国内电动航空领域脱颖而出,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落地稳步推进。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产品模型。新华网李东标 摄
“合肥拥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科创属性强,具有支持低空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营商环境,各级政府部门给予我们非常大的资源支持。我们将在推动航空产业绿色革命及先进空中交通的发展上持续深耕。”零重力飞机工业联合创始人石红坦言。
“创新+产业”同频共振,迸发澎湃动能。2024年,作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优艾智合在获得合肥东城产投C轮投资后,将总部迁到肥东,计划在合肥建设研发中试基地,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极端环境作业系统等前沿技术。今年3月,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矩阵,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优艾智合技术人员正在测试一款机器人产品。新华网李东标 摄
在优艾智合生产车间,形态各异的工业移动机器人,利用高精度同步定位与建图融合导航技术灵活穿梭、高效协同完成任务。在产品调试区,一台移动搬运机器人缓缓伸出手臂,将重达数十斤的晶圆盒精准放置在电子货架上,整个搬运过程实现了零损耗。“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10月份,工程师们正争分夺秒保障生产。”优艾智合首席运营官孙梦介绍。
合肥市把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已拥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6家,涵盖核心部组件企业和人形机器人整机集成企业,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机制创新谋篇 激活发展新动能
4月26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由安徽科技大市场联合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东北科技大市场等1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跨区域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
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联盟将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茧成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创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依托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安徽不断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在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服务国内外200多家用户单位,支持超过3800项前沿研究课题。依托稳态强磁场、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目前在超导、磁体、等离子体应用等领域,孵化企业近50家。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数据空间研究院和环境研究院组建以来,发挥了创新链中“从1到10”关键环节作用,已逐步成为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以外的“科创第三高地”。今年已面向经济主战场,研发工程样机、软件等80余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孵化、引进企业80余家,其中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
设立“科大硅谷”海外创新中心招引全球创新资源;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创新、懂资本、懂管理的“五懂人才”;成立多部门联合的产业专班,以全新的组织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健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机制,努力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安徽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122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
“依托创新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安徽正在着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刘晓君】
https://h5.ahrtv.cn/news/ahxw/2025/04/27/j6ZjVD5wEOInp01C.html
来源:4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玉华 马姝瑞 胡锐 吴慧珺
“挖掘机指数”领跑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中部第一、“皖美消费”新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今年以来,安徽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经济起势有力、快于上年全年及同期。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创下近三年来最好水平,位居长三角三省一市第1位,超过全国0.8个百分点。
以开局促全局。安徽,正以加快大项目建设、开辟外贸新局面、创新消费供给的精准发力,力争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项目“快进”释放投资新动能
216根桩基耸立,旋挖钻、塔吊、挂篮等20多台套机械设备不间断作业……在安徽蚌埠市固镇,五蒙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正分秒必争进行项目作业,全力冲刺2025年底建成通车的目标。
作为蚌埠市首条自主投资建设的高速项目,这条全长119.5公里、概算总投资147.97亿元的高速公路是联通豫皖苏的重要省际通道,也是皖北地区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五蒙高速公路的施工重点是浍河特大桥枢纽建设,得益于地方政府与水利、海事等部门提前办理航道施工许可,及时跟进开展施工、通航保障方案评审,让项目进度一点没耽搁。”建设单位中铁二十三局现场施工负责人党建虎说。
基础设施建设的“热力值”,直观体现在设备轰鸣、车来车往的施工一线,也清晰反映在“挖掘机指数”等大数据上。
三一重工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的“挖掘机指数”显示,一季度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为44.67%,同比上涨1.62%;其中,12个省份的平均开工率超过50%,安徽以64.55%的平均开工率排名第一!
透视“挖掘机指数”,大项目牵引正带动安徽上下全力以赴往前赶、拼经济。
截至3月底,安徽全省第一批622个重大项目开工率已达96.8%。4月2日,全省第二批68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总投资401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千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4个,50亿元以上项目7个。
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陶宗华说,随着中央各类资金加快使用,一季度,安徽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1%,较上年全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8.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0.3%。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放眼江淮,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新兴产业建设不断迭代升级。
合肥,总投资15.8亿元的合肥北城未来科技创新园区锁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芜湖,总投资50亿元的美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为汽车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滁州,总投资28亿元的飞利浦年产150万台商用空调项目,推动家电产业向上升级。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9.7%;民间投资回稳向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5.8%、78.6%和58.7%。

港口“流量”折射外贸新机遇
蓝天碧水间,蓝白涂装的汽车滚装船“航通01”缓缓驶入合肥港派河港区。左舷舱门打开,一辆辆汽车鱼贯而入,稳稳停在船上的标准车位里。
“就像一个移动立体停车场,共有四层,单船可以搭载330辆汽车。”安徽港航集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浩宇说,这批车辆由合肥车企生产,将乘船沿江淮运河经合裕航道入长江,最后发向海外。
自2025年1月15日“航通01”首航以来,安徽滚装船密集交付运营,开启“下饺子”模式。1月21日,拥有7000车位LNG双燃料远洋滚装船首航运营,开通至地中海国际滚装运输航线,首航次即满载;3月28日,拥有330车位的“航通02”轮成功吉水,预计5月份交付投入运营。
据了解,这些滚装船主要运输物为汽车。作为安徽的产业名片,今年1至3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76.17万辆、37.92万辆,均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一季度,安徽港航集团所属港口完成汽车远洋滚装运输量2万辆,同比增长264%。
一艘艘不断下水的汽车滚装船,让人们看到“港口流量”背后的外贸新机遇。
视线转向长江岸边的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重型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卸下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无人驾驶起重机挥舞“臂膀”,将集装箱精准码放在江边的巨轮上。
“作为安徽境内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芜湖港不仅汇聚了芜湖的白色家电、汽车等优质产品,还服务全省乃至更广大区域的客户。”芜湖申芜港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余林说,今年以来,为服务客户需求,不断有新的外贸航线开辟。
据统计,一季度,芜湖港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11.6万吨,同比上升9.4%;其中,集装箱量42.93万标箱,同比上升13.75%。
合肥海关数据显示,作为家电大省,安徽空调、冰箱等产品出口欧盟已连续15个月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安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53.3亿元,居中部省份第1位,同比增长13.1%;造车“皖军”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全省汽车出口总额达204.8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近七成汽车出口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汽车零配件超五成出口到金砖国家。
新业态、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
位于合肥的淮河路步行街的百盛商场外,“城市次元空间”的大幅招牌引人注目。每逢周末,这里便会涌入大量年轻人,这座开业近30年的老商场,如今以“安徽最大二次元主题MALL”的新身份重获新生,20余家安徽首店级二次元品牌入驻,限量版手办、动漫联名周边琳琅满目。
“我们引入的‘谷子’概念,正在重构传统商业逻辑。”商场运营负责人耿晶晶所说的“谷子”,由英文“Goods”音译而来,特指动漫、游戏等IP衍生商品,通过发展“谷子”经济让老商场重获新生。据介绍,转型后商场的“95后”客群占比达80%,部分店铺月营业额突破百万元,较改造前实现翻倍增长。
发展新业态、打造新场景,安徽不断激发消费新潜力。
2024年,安徽出台消费新场景建设导则,引导培育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聚焦居民吃穿住用行等传统消费和服务消费,提出“潮品乐购”“尽享夜皖”“徽尝美味”“畅游江淮”“皖韵康养”“和美田园”“乐活惠民”“悦在运动”八大消费新场景,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评选活动吸引337家场景企业申报,100家各类消费新场景脱颖而出。
走进位于合肥市的新华书店“元·书局”,10岁的小学生李瀚林戴着XR眼镜正在“飞越安徽”,只见他手舞足蹈着说:“我摸到迎客松了!”在他的视野里,云雾缭绕的黄山峰顶从身侧掠过,翠绿茶园在脚下铺开,太平湖如绿绸轻展……
新华书店“元·书局”前身是于1958年2月15日开业的四牌楼新华书店,改造后引入了大量数智设备,将传统阅读场所转变为集数字阅读、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于一体的复合业态。
“引入数智设备后,青少年客群增长120%,带动文创产品销售额提升75%。”书店负责人汪利告诉记者。
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长三角第1位。
“居民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结构不断改善,消费政策效果显著,是一季度安徽居民消费的显著特点。”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总统计师童晓莉说。
消费场景创新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安徽积极推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加力显效,以政策“组合拳”持续提振消费信心,特别是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带动下,各地政策加力扩围,进一步激发消费热情。
据统计,截至3月底,安徽累计使用汽车置换补贴资金7.4亿元,家电消费品补贴资金9.1亿元,手机、平板、智能手表补贴资金3.9亿元,共带动销售额243.6亿元;实施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新型消费培育、消费场景创新等工程,全省已开展“徽动消费”活动1200多场,发放消费券约1亿元,带动销售额超10亿元。
安徽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安徽还将更加积极引入和培育更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同时,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推广“人工智能+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通过这些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供给,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