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说最受海内外关注的动物是啥?那当属北移亚洲象群了。这趟“旅行”,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粉丝,引得网友们争相围观。据最新消息,“萌萌象”听说COP15即将在昆明召开,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象’往春城 相约COP15”之旅。

  “哇!真厉害!”已经到达昆明的萌萌象,开启了“游客”模式。萌萌象来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参观,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称为野生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里,种子如何保存千年?我们熟悉的棉花种子竟然可以存活6、7万年?萌萌象第十一期旅行Vlog《昆明的这个“诺亚方舟”可让种子存活千年》为你揭秘,全是干货,前来参加COP15的各位嘉宾朋友们,记得一定要看看哦!(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


【详情】
时间:2021-10-08 17:00 来源:新华网





 红色旅游厚植家国情怀,线上线下消费持续火爆,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红色旅游厚植家国情怀,线上线下消费持续火爆,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金秋假期

  神州大地勾勒出一幅幅欢乐祥和、富足兴旺的美好画面

  在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

  不少热门景区及城市地标人流涌动,尽展“流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10月6日,游客在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馆里参观。新华社发(孙忠南 摄)

  这是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国庆黄金周,红色景区迎来“打卡热”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绿色乡村游“圈粉”无数

  购物,是黄金周消费的永恒主题

  2021国庆黄金周,“买买买”既展现了消费复苏的活力

  又透露出新的消费动向和趋势

  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特色更加凸显

  购买进口货和个性化产品成为越来越多“小镇青年”的选择

  线下客流量增加、线上订单大涨

  人们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10月6日,游人冒雨游览北京南锣鼓巷。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国庆假期,“好戏连台”彰显文化魅力

  走进影院,“爱党爱国”大片激发观众强烈共情

  在各地,老艺术家披挂上阵,新秀粉墨亮相,年轻观众前来捧场……

  10月3日,在江苏镇江句容市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演员为游客表演腰鼓。新华社发(钟学满 摄)

  国风、非遗引领新潮流

  这个黄金周,折射的是中国假日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展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10月1日晚,游客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夜游。新华社发(高启民 摄)


【详情】
时间:2021-10-08 16:59 来源:新华网

国庆假期结束了

是不是还没有玩够

我们准备了20张明信片

让你将祖国大好河山

尽收眼底



















【详情】
时间:2021-10-08 16:56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成长在陕北黄土高坡,“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他的血脉。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关注当地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老区的挂念一如既往,他频频踏上红色土地,看望慰问老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讲述红色故事,展现老区的发展与变迁。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老家寒舍”民宿店,同店主一家亲切交谈。


天天学习在河南省新县,有一个依山傍水、拥有400余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这里,一道道梯田水塘错落有致,一排排土坯瓦房朴实静美,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交相辉映。它就是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美丽乡村——田铺大塆。


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他怀着对老区人民的牵挂,专程来到田铺大塆。

沿着村间小路,总书记边走边看,细致询问。听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韩光莹介绍,靠乡村旅游实现了增收,乡亲们发展民宿走上致富路,总书记赞许道:“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信阳市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同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交谈。

地处大别山区,田铺大塆曾因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转机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014年,田铺大塆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田铺大塆将创新创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成了河南省首家创客小镇……

什么是田铺大塆破茧成蝶的发展密码?总书记考察期间的讲话已有答案: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

△2021年4月4日拍摄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无人机照片)。

大别山革命老区是百年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新县,正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之一,当年鼎盛时拥有红军主力4.5万人,根据地人口达350万,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解放战争时期,新县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在新县田铺大塆设立临时指挥所,并取得了韩家寨战斗的胜利。田铺大塆后山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战斗遗址。

新县的土地是红色的,但这里的环境是绿色的。

在新县,分布着20多个如田铺大塆那样独具特色的古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树、古屋、古粮仓、古作坊等。优美的峰、湾、湖等自然景观,在这里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

△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田铺大塆(无人机照片)。

新县依托红色文化、绿水青山这“一红一绿”两大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田铺大塆更是先声夺人,率先完成村庄亮化绿化工程和旅游标准化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从2014年的人均纯收入8073元到2019年的18624元,乡村旅游业带动田铺大塆周边193户贫困户稳定脱贫。村里数十家民宿、农家乐、创客小店发展得如火如荼。

2019年河南之行,总书记还实地了解了田铺大塆的手工艺品店、竹编工艺店等创客小店,并自己付钱买了几双手工制作、富有当地特色的鞋垫。

2020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超过52万人次。截至今年4月,已有40万人次到田铺大塆“旅游打卡”。

△2021年4月9日拍摄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附近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雕塑高28米,象征着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无人机照片)。

“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总书记考察期间饱含深情的话语,指引大别山老区人民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详情】
时间:2021-10-08 16:52 来源:央视网

10月7日,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详细了解“大包干”历史背景和酝酿、发生、发展过程。本报记者 徐国康 摄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朱胜利)春雷唤醒大地,改革潮涌神州。43年前,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10月7日,省委书记郑栅洁来到这里调研农村改革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特别是在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持续深化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省领导郭强陪同。

金秋小岗,丰收在望。“水稻亩产多少、品质如何、市场销售价格怎么样?”看着眼前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郑栅洁说,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要在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上下功夫,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深化农村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等一块块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小岗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文明乡风、党的建设等情况,郑栅洁边看边听边问,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1978年,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当年农家”还原了这一历史场景。郑栅洁与“大包干”带头人代表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华、关友江、严金昌亲切交流,在听取他们忆述当年的情况后感慨地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你们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做出这样的举动,真的不容易,你们是了不起的改革探路者。随后,郑栅洁走进“大包干”契约签字室,俯身细看契约内容,连声赞叹“契约不长,但字字句句很朴实、很有分量!我们要把小岗精神继承好、发扬好,把全省改革开放推向新高度!”

大包干纪念馆用翔实史料记录了“大包干”的伟大创举,全面展示了小岗村的沧桑巨变。下午,郑栅洁来到这里,认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的影像资料,详细了解“大包干”的历史背景以及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他说,小岗村“大包干”的探索和推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体现了敢于探索、敢于扛责的精神。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调研中,郑栅洁强调,小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争当改革先锋、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强大精神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更要大力弘扬小岗精神,通过改革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切实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服务大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争先进位,努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实现“三地一区”建设新突破。


【详情】
时间:2021-10-08 10:00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年7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总台纪录片摄制团队历时2个月,全程拍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筹备过程,用镜头记录了百年盛典活动背后的感人故事。


当前时间 0:40/时长 1:44 高清

加载完毕100.00%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中,国旗护卫队穿越巨大的党徽年号拱门,走向升旗区。一个长达54秒的长镜头一气呵成,完美诠释了军队在党的指引下走来的内涵,完成这个叙事任务的是一个最长可达18米,重量超过1吨的重型伸缩摇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播团队摄像 侯鑫强:我觉得这次这个镜头设计就像穿针引线一样,我要从一个小孔里边,看着英雄纪念碑,看到人民的军队,我们把握秒数,要掐得十分精准。

由于党徽年号拱门直到6月26日最后一次全要素演练前才搭建完成,此前导演和摄像团队只能对空、心中默念着党徽的形象和位置模拟拍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播团队摄像 侯鑫强:就是一个无实物的拱门,上面并没有党徽,因为还没架上去。我们只是在想,上面这个党徽很大、很漂亮。等那天架上去长镜头走完的时候,我们当时内心都很激动,旁边看着的人也都很激动,导演组当时对这个镜头的要求是又要有政治的表达,又要有艺术化的表达,我们确实是做到了。(总台央视记者 侯军 李文杰 刘洁 周培培 王瑞宁 曾文甫)


【详情】
时间:2021-10-08 09:1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965年,在中央新影制作放映的第21号《新闻简报》中,第一个镜头就让全国观众心头一紧。画面中,在近乎垂直的高耸石崖上,一人正悬于绳上凌空晃动,他正用长钳除去松动的石头,排除工程中险情。他叫任羊成,是红旗渠工地的除险队长,每次上工都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为什么修渠连命都可以不要?任羊成的家乡在河南林县,这里处于太行山地质最复杂的断层地带,全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

1960年正月十五,37000人走上了红旗渠工地。他们中间有少量的工程师和测绘技术人员,但更多的是石匠、铁匠和民工。他们只有简陋的工具,却立誓要以一县之力“劈开太行山”,把邻省山西的漳河水引进来!

体重不足百斤、身高不到一米六的任羊成,如何成为了红旗渠工地上的“飞虎雄鹰”?包括妇孺老幼在内的数十万林县人,又如何靠着铁钎、大锤等自制工具凿出70.6公里“人工天河”、创下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详情】
时间:2021-10-08 09:12 来源:央视网

电影《长津湖》热映时刻重温经典,65年前的抗美援朝经典故事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听哭几代人,郭兰英演唱的经典画面被称为中国最早的MV。央视频利用4K超高清彩色修复技术给黑白电影上色,为经典带来新的生命力!修复经典电影,传承英雄精神!如今山河无恙,如你所想!

【详情】
时间:2021-10-08 09:11 来源:央视网
00:00 / 02:30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

这段话出自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坚持不懈大力发展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切实地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才能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问题,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和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问题,才能推动我国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

人民幸福的实现也要依靠公平、有效、协同的发展。而这就需要尊重各国发展的权利,尊重各国发展的实际,推动各国加强发展合作,打破技术壁垒和科技鸿沟,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存状况问题。根据各国国情,最大限度地解决南北之间、区域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

人类共享一个家园,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我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本期特约专家:李雪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详情】
时间:2021-10-08 09:09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2018年9月2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擘画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华大地渐次呈现。生活有奔头、田园秀美、乡土润泽、产业现代化……一个个村庄美丽蝶变,一片片沃野展现新姿,越来越立体的乡村图景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乡亲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与您一起感知新时代的乡村蝶变。



当前时间 0:20/时长 0:20 高清

加载完毕100.00%


又是一年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位于“海上仙都”太姥山西南之麓的赤溪村,依旧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清碧见底的下山溪和款款流淌的九鲤溪依村而绕,晨雾如纱,晚霞如焰,百鸟啁啾,山溪潺潺。

林木掩映中,白墙黛瓦的赤溪村洋溢着浓郁的畲族风情,一幢幢徽派民居高高挑起马头墙,与村外绿意绵延的茶山交相辉映。


村口矗立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石碑。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到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的“宝藏”小康村,福建宁德赤溪村成为我国乡村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赤溪村。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赤溪村的脱贫成就作出重要批示。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赤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视频连线时指出:“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

下山溪自然村昔日的茅草屋。

曾经的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是贫穷的代名词。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4个“五不通”的偏远畲族自然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元,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刚到任,就为闽东的“三大梦想”思虑和奔波。

“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键在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

那时,习近平以深入调研起步,建立“四下基层”制度,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

1995年春,下山溪自然村整村搬迁到赤溪村,在全国率先开启扶贫开发的“造福工程”。

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赤溪村华丽“蝶变”。10年“输血式”就地扶贫,10年“换血式”搬迁求变,10年“造血式”“旅游+产业”寻富,三十多年来,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小康,从饱经失落到放飞梦想,赤溪之变充分印证了“弱鸟先飞、后发先至”的发展辩证法,有力见证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力量。

赤溪村口。

赤溪村口。

今天的赤溪村,“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美好愿景正在眼前铺展。

乡村游火起来了。

玻璃栈道,滑草、漂流……一个个旅游休闲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们各显神通,白茶店、特产店、民宿、农家乐……商业店铺一家挨一家。

茶产业旺起来了。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包括赤溪村在内的磻溪镇是公认的福鼎白茶最优质的生长地。为了更好促进白茶生产和运输,赤溪村修建通村公路,打通发展“命脉”,5000多亩茶园有了茶山道,更多的赤溪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不断“上新”。

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里,民宿主钟丽眉经常身着凤凰装,在明媚的日光下染布料、编斗笠,畲家风情别有韵味。现在,她不仅成了畲村旅游带头人,牵头成立畲歌对唱队,还组织妇女参与巾帼创业社,日子过得殷实又红火。

村民们端上了“生态碗”。

一湾九鲤溪,平静的水面上五六只竹筏排成一行鱼贯而行。一根根竹竿拨开如镜的水面,水波悠悠地向四周荡去,惊起岸边一群白鹭。今时今日的赤溪,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持续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的乡村振兴步伐正在加快。

…………

赤溪,这座山水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以溪而生、以溪而乐、以溪而兴。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2020年赤溪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实现旅游相关产业收入2200多万元,特色农业收入达到1720万元。

如今,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赤溪,凭借越来越秀美的乡村图景,正赢得越来越多关注。


【详情】
时间:2021-10-08 08:59 来源:央视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