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

来源: 《瞭望》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

  ◇十年来,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原创性思想,关键性抉择,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勇气、原创智慧和实践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决策和“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形成的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李学仁摄/本刊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观点,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着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主题展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实际,站在新时代前沿,回答了一系列世界难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指导。

  实践是理论之源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实践在发展,实践观也在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实践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另一方面,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极不平凡的个人经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长期的基层历练中,习近平总书记积累了丰富的党的领导工作经验与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在实践中有着切身感受和深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点,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建设、怎么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系列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大党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成就作出深刻总结:“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与科学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两个结合”命题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概括,也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要求。它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等命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尽管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与艰巨任务,亟待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十年来,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原创性思想,关键性抉择,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个性问题,必须在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结合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而这条现代化新路的开辟,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紧紧联系在一起,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融会贯通,开创出一条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来解决实践难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注入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坚持研究与运用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研究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方向,引导全党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解决现实要求即注重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理论创新也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这三个“什么样”和“怎样”,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性质问题、目标路径问题、力量保证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贯彻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其中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立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寻源讨本,探寻人民的真实诉求和问题的本质源头,指明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制约。习近平总书记聆听时代声音,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战略主动,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强调要把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思维方式和科学工作方法,有力破解我国发展的难题与挑战。

  坚持问题导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勇气、原创智慧和实践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但近年来部分地方主体责任失之于宽、失之于弱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短板和弱项,我们党刀刃向内,全面从严治党,将增强主体的履职能力、促进主体责任的落实监督常态化作为主要方面,在问题的重点和弱项上全力突破,有效推动伟大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改革创新的理论成果。

  这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在实践中运用的思想结晶,也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的理论升华。

  大兴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了调查研究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党的十八大一结束就轻车简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和广东其他地方考察调研。在领导全党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从河北阜平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贫困山区实地调查研究中形成了“精准脱贫”的新思路;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完成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强调在调查研究中“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特别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下结论、做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党的二十大后,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决策和“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形成的。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调查研究必须把握实事求是这一重大原则。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在调查研究中愿不愿、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营造和保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把党内生活庸俗化。

  历史从未终结,实践仍将继续。我们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宏伟目标,催人奋进,壮阔征程,核心领航。让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踔厉奋发、阔步前进!

  (作者:刘一丁 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详情】
时间:2023-05-04 11:31 来源:新华网

数字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作出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为引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详情】
时间:2023-04-27 11:35 来源:人民网

微信图片_20230425182428.png?x-oss-process=style/w10

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一个话题讨论度很高: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看什么?

现实中,有人先入为主,带着论点找论据,把调研变成结论的预设;有人调而不研,装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就草草了事;有人高谈阔论,调研报告看似漂亮,里面却没啥干货⋯⋯这样的“调查研究”,既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带偏决策方向。

怎样才算好的调查研究?习近平作过精辟概括: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这段话,传递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曾指出,领导干部调研要实实在在,要有问题意识,不能大而化之。

习近平调研从来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转转问问,而是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1985年6月,他到厦门任副市长,报到上班第三天,就带队到同安调研。当时,同安是个落后的农业县,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大家都说习近平是“上高山、下海岛”开展调研。

1987年7月,习近平在“英雄三岛”调研。(图源:《习近平在厦门》)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到同安的次数,当地人说多到“记不清”。有一回,他前往“英雄三岛”(大嶝、小嶝、角屿)调研,当天傍晚就召开联合办公会,把了解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要求按时解决。大家以为视察过、开完会,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3个月后,习近平专门问相关财政资金有没有到位,让县里抓好落实。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习近平看来,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不解决什么问题的调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

习近平主张“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1990年6月,刚到福州工作没多久,他就乘着一艘小客轮沿着闽江调研。客轮尾部,摆放着一张简陋的桌子,上面铺着福州地图。习近平和同事们边看地图边讨论:福州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该怎么发展?

1991年12月,习近平与同事讨论福州市战略规划设想。(图源:《习近平在福州》)

为了研究清楚这个问题,《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了解百姓对福州的发展设想;福州市组织北上、南下两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学习取经;许多专家学者、一线干部等被请来论证思路方案⋯⋯经过“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最终形成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也就是“3820”战略工程。

对调研中遇到的问题,习近平总是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出实招、见实效。

连家船民是生活在江海边的特殊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亲自主抓“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给他们在岸上建了房子,但回访时发现,不少人又回到了船里。这是为啥?

一天,习近平走进矮小的船舱,跟船老大交心,找到了问题关键。船老大说:“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靠海为生,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有什么用?”习近平后来开会指出:“解决连家船问题,根本的是解决船民上岸、定居、乐业一整套问题,不仅有房可住,还要有业可就。”他提出靠养殖业解决生计问题等具体意见,最终让连家船民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连家船民搬进新居。(图源:《习近平扶贫故事》)

到浙江任职后,习近平发现当地面临“成长中的烦恼”:产能落后、供电不足、发展粗放⋯⋯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重要理念,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浙江经济。他提出的“八八战略”,总结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为浙江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调研足迹遍布祖国山山水水: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到江苏调研,首次公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赴浙江调研后,首次正式提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图为习近平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了解港口复工复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大兴调查研究,绝不是为调研而调研,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前段时间,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这就需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详情】
时间:2023-04-26 08:55 来源:人民日报

东风万里绘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数字中国建设述评


图片

碧海掣鲸望巨擘,云天张翼仰高鹏。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苦苦求索,到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现代化寄托着多少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矢志追求。

如何走向现代化,这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加以审视的开放命题。新时代的中国做出开拓性的回答: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致力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看新时代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踏上现代化的快车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数字中国建设越来越成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擘画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大动力。世界看见,一个活力奔涌的数字中国正在走来。

深刻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超前部署擘画数字中国建设蓝图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如何在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激发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新活力,去赢得更加长远、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数字中国”这一概念——“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中国搭建的互联网国际平台提出这一概念,成为面向全世界的一次重要宣示。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数字中国建设把舵定向、擘画未来。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

两个月后,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致贺信,深刻阐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在贺信里,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在福建工作时的往事,“2000年我在福建工作时,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源自长达几十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时光回到本世纪之初,那时,互联网、计算机在中国远未普及。人们很难想象,地处中国东南一隅的福建,却已悄然开始了一场数字化转型的变革。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信息科技发展趋势,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他同时提出,省政府可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由他担任组长。次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审议通过“131”计划,开启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也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习近平同志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制定并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打造“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浙江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这一宏阔的图景中,数字技术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领域成为大国竞争的最前沿和新赛场。

置身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时代大势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信息时代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

踏上新征程,擘画新蓝图。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有了里程碑意义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作为党的二十大后我国信息化领域的首个全面规划,文件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首次提出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将建设数字中国上升到“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

这是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这是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份规划中,数字中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一一明确: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立足数字中国建设“2522”的整体框架,加强整体布局、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蓝图绘就卷已开,江海乘风启新程。

从“131”计划、“八八战略”到“2522”;从东南一隅、之江热土到神州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挥就的“大写意”被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一幅峰峦莽苍、千帆竞发的壮美数字画卷正在新时代的中国徐徐铺展。

图片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2023年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图/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以数字中国建设构筑发展新优势,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在上海,提出“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浙江,指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在安徽,强调“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这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谋划数字中国建设全局,有力指引数字中国建设实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信息化迈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展开,数字技术正引领和推动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革。

——数字中国建设底座不断夯实

“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约利用水平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持续打通。

与北京直线距离约300公里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年均气温4.3摄氏度,地处“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室外自然冷源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乌兰察布市被众多网信企业选为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理想之地。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可再生能源更丰富的西部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

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超算发展水平位于全球第一梯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全国累计建成8000多个纯数字化智能变电站······

“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阳市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贵州省以发展大数据作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信息时代的石油”,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下好数据这个先手棋,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相并列,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最显著的生产要素,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文件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方面系统性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绘制了数据要素发展的长远蓝图。

与时俱进地调整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这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

《上海市数据条例》《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一批地方数据条例文件密集出台,各地规范有序推进数据汇聚、共享、开发、开放。

上海数据交易所积极构建数商生态体系,北京建成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交易平台,深圳数据交易所积极推动数据跨境交易······截至2022年底,全国成立40余家数据交易机构,数据要素市场积极活跃,释放出澎湃动能。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不断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我国数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推动数字化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数字化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取得显著成就。

数字经济乘风起势——

GDP增速2010年10.6%,2011年9.6%,2012年7.9%······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正面临“前进中的问题”、经历“成长中的烦恼”。是沿用老办法拉动增长,还是寻找新路径稳量提质?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明确“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新常态”,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在这场深刻转变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网信事业寄予厚望。“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六成以上主导方向是数字经济;网信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一批中国应用引领世界潮流······放眼当下中国,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风起云涌,新模式争相登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驱动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数字政务高效协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政务、数字政府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明确要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政务信息化建设总体迈入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融慧治理新阶段。

2022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系列重大决策,一项项具体部署,我国数字政务建设驶入快车道。

电子社保卡、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一系列高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

“北京通”“随申办”“浙里办”“粤省事”“渝快办”······一大批地方政务服务App优化线上办事体验,赢得人民群众的好感和信赖。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各大网站开设“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等专栏······网上民意直通车开通,民意表达新渠道不断畅通。

流动的数据、流畅的体验,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正给亿万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我国电子政务排名从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43位,成为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

数字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我国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展现旺盛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从数字藏品到AI绘画,数字科技推动文化产品新潮流;从虚拟数字人到沉浸式项目,数字科技带来文化场景新体验······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创造着文化产品新形态。

《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节目在互联网上“圈粉”无数,文物热、非遗热等纷纷兴起;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电竞产业、国产网剧、音视频作品不断走出国门、蜚声海外;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数字文化市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建设深入推进······放眼新时代,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我国数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网络文化精品迭出,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璀璨夺目。

数字生活美好图景正在实现——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优化公共服务,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百姓。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5亿,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40亿,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数字化生活,正在从曾经的美好憧憬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应用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为社会公众在新时代拥抱数字文明规划了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建设上线“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平台”,打造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有效措施,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稳步提升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数字技术守护绿水青山——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系统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生态兴则文明兴。信息时代新的赶考之路上,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

一项项更绿色智慧的数字技术,正守护着美丽中国。

福建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态云”平台;重庆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一张图应用平台建设;陕西建立数字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各地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用“智慧大脑”保护生态环境,美丽中国频展新颜。

一场更绿色环保的变革,正在改变着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已建成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5G基站单站址能耗已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数字电网建设积极推进,国网系统内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超400套;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蓬勃兴起······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不断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一种更绿色低碳的生活,正成为社会新风尚。

共享单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行选择;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超4亿,车辆使用效率极大提升;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拥抱绿色低碳新生活。

——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抢占信息时代发展主动权、竞争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多少关切,多少厚望,寄托着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梦想。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描绘出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路线图。

思之深,行之笃。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

彼时,“手撕钢”这种高精尖基础材料,我国并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一度只能靠高价进口。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既紧张又兴奋。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短短几十年,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上榜总数多年蝉联第一······近年来,我国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牛鼻子”,集中资源力量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创新体系,在部分领域已经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席卷全球,与之相随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且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深刻认识网络安全风险、有力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字字千钧。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首部基础性、框架性、综合性法律。此后,我国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一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管理相关重要制度,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建成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车联网安全监测实验平台;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6%;全国超500所本科和职业院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数字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不断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一批有竞争力的网信企业。”“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重视网信企业的发展。

不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是网信企业的信心之源。

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点明了2023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释放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回归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信号。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网信企业的坚强后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要坚定不移支持网信企业做大做强。”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召开座谈会,支持互联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快出台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部门相继推出有力举措,为网信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服务和保障。

规范与发展,是数字经济“一体之两翼”。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侵害个人隐私、平台垄断、算法滥用等问题时有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完成修订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数字市场竞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重拳整治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等新规,规范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数字法治建设,深入开展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持续提升数字治理水平,为建设数字中国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2年6月,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力营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从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从《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到《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从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到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从与多国签署5G合作协议到推进“丝路电商”······中国着力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治理进程,与世界各国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图片

2022年7月23日,福建福州,以“创新驱动新变革 数字引领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

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发展形势新变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与“势”,全面部署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行进十年,非凡十年,新时代的中国巨轮驶入新的历史航程。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10月,新时代的第十个年头,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的动员令。

春潮澎湃,激荡万千气象。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持续凝聚发展合力,着力破解基础性关键性难题,不断增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能力。

——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绘蓝图、定目标、向未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明确清晰路线、指明前进方向。站在新的起点,以数字中国建设为引领,中国已经吹响了向数字时代进军的号角!

“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浩荡春风中,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激励亿万人民信心满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历史的契机,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回望“触网”近三十年,中国迎来历史性巨变;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洪波涌起、风光无限。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数字中国建设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详情】
时间:2023-04-25 11:23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东风万里绘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数字中国建设述评


图片

碧海掣鲸望巨擘,云天张翼仰高鹏。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苦苦求索,到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现代化寄托着多少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矢志追求。

如何走向现代化,这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加以审视的开放命题。新时代的中国做出开拓性的回答: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致力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看新时代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踏上现代化的快车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数字中国建设越来越成为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擘画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大动力。世界看见,一个活力奔涌的数字中国正在走来。

深刻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超前部署擘画数字中国建设蓝图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如何在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激发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新活力,去赢得更加长远、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数字中国”这一概念——“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中国搭建的互联网国际平台提出这一概念,成为面向全世界的一次重要宣示。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数字中国建设把舵定向、擘画未来。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

两个月后,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致贺信,深刻阐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在贺信里,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在福建工作时的往事,“2000年我在福建工作时,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源自长达几十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时光回到本世纪之初,那时,互联网、计算机在中国远未普及。人们很难想象,地处中国东南一隅的福建,却已悄然开始了一场数字化转型的变革。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信息科技发展趋势,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他同时提出,省政府可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由他担任组长。次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审议通过“131”计划,开启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也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习近平同志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制定并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打造“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浙江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这一宏阔的图景中,数字技术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领域成为大国竞争的最前沿和新赛场。

置身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时代大势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信息时代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

踏上新征程,擘画新蓝图。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有了里程碑意义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作为党的二十大后我国信息化领域的首个全面规划,文件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首次提出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将建设数字中国上升到“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

这是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这是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份规划中,数字中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一一明确: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立足数字中国建设“2522”的整体框架,加强整体布局、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蓝图绘就卷已开,江海乘风启新程。

从“131”计划、“八八战略”到“2522”;从东南一隅、之江热土到神州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挥就的“大写意”被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一幅峰峦莽苍、千帆竞发的壮美数字画卷正在新时代的中国徐徐铺展。

图片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2023年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图/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以数字中国建设构筑发展新优势,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在上海,提出“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浙江,指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在安徽,强调“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这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谋划数字中国建设全局,有力指引数字中国建设实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信息化迈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展开,数字技术正引领和推动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革。

——数字中国建设底座不断夯实

“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约利用水平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持续打通。

与北京直线距离约300公里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年均气温4.3摄氏度,地处“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室外自然冷源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乌兰察布市被众多网信企业选为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理想之地。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可再生能源更丰富的西部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

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超算发展水平位于全球第一梯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全国累计建成8000多个纯数字化智能变电站······

“我听懂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阳市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贵州省以发展大数据作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信息时代的石油”,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下好数据这个先手棋,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相并列,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最显著的生产要素,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文件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方面系统性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绘制了数据要素发展的长远蓝图。

与时俱进地调整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这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

《上海市数据条例》《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一批地方数据条例文件密集出台,各地规范有序推进数据汇聚、共享、开发、开放。

上海数据交易所积极构建数商生态体系,北京建成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交易平台,深圳数据交易所积极推动数据跨境交易······截至2022年底,全国成立40余家数据交易机构,数据要素市场积极活跃,释放出澎湃动能。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不断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我国数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推动数字化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数字化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取得显著成就。

数字经济乘风起势——

GDP增速2010年10.6%,2011年9.6%,2012年7.9%······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正面临“前进中的问题”、经历“成长中的烦恼”。是沿用老办法拉动增长,还是寻找新路径稳量提质?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明确“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新常态”,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在这场深刻转变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网信事业寄予厚望。“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六成以上主导方向是数字经济;网信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一批中国应用引领世界潮流······放眼当下中国,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风起云涌,新模式争相登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驱动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数字政务高效协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政务、数字政府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明确要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政务信息化建设总体迈入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融慧治理新阶段。

2022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系列重大决策,一项项具体部署,我国数字政务建设驶入快车道。

电子社保卡、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一系列高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

“北京通”“随申办”“浙里办”“粤省事”“渝快办”······一大批地方政务服务App优化线上办事体验,赢得人民群众的好感和信赖。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各大网站开设“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等专栏······网上民意直通车开通,民意表达新渠道不断畅通。

流动的数据、流畅的体验,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正给亿万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我国电子政务排名从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43位,成为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

数字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我国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展现旺盛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从数字藏品到AI绘画,数字科技推动文化产品新潮流;从虚拟数字人到沉浸式项目,数字科技带来文化场景新体验······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创造着文化产品新形态。

《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节目在互联网上“圈粉”无数,文物热、非遗热等纷纷兴起;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电竞产业、国产网剧、音视频作品不断走出国门、蜚声海外;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数字文化市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建设深入推进······放眼新时代,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我国数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网络文化精品迭出,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璀璨夺目。

数字生活美好图景正在实现——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优化公共服务,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百姓。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5亿,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40亿,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数字化生活,正在从曾经的美好憧憬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应用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为社会公众在新时代拥抱数字文明规划了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建设上线“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平台”,打造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有效措施,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稳步提升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数字技术守护绿水青山——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系统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生态兴则文明兴。信息时代新的赶考之路上,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

一项项更绿色智慧的数字技术,正守护着美丽中国。

福建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态云”平台;重庆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一张图应用平台建设;陕西建立数字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各地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用“智慧大脑”保护生态环境,美丽中国频展新颜。

一场更绿色环保的变革,正在改变着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已建成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5G基站单站址能耗已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数字电网建设积极推进,国网系统内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超400套;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蓬勃兴起······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不断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一种更绿色低碳的生活,正成为社会新风尚。

共享单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行选择;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超4亿,车辆使用效率极大提升;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拥抱绿色低碳新生活。

——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抢占信息时代发展主动权、竞争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多少关切,多少厚望,寄托着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梦想。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描绘出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路线图。

思之深,行之笃。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

彼时,“手撕钢”这种高精尖基础材料,我国并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一度只能靠高价进口。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既紧张又兴奋。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短短几十年,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上榜总数多年蝉联第一······近年来,我国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牛鼻子”,集中资源力量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创新体系,在部分领域已经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席卷全球,与之相随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且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深刻认识网络安全风险、有力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字字千钧。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首部基础性、框架性、综合性法律。此后,我国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一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管理相关重要制度,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建成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车联网安全监测实验平台;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6%;全国超500所本科和职业院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不断优化,数字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不断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一批有竞争力的网信企业。”“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重视网信企业的发展。

不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是网信企业的信心之源。

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点明了2023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释放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回归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信号。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网信企业的坚强后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要坚定不移支持网信企业做大做强。”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召开座谈会,支持互联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会议,明确要加快出台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部门相继推出有力举措,为网信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服务和保障。

规范与发展,是数字经济“一体之两翼”。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侵害个人隐私、平台垄断、算法滥用等问题时有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完成修订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数字市场竞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重拳整治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等新规,规范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数字法治建设,深入开展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持续提升数字治理水平,为建设数字中国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2年6月,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力营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从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从《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到《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从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到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从与多国签署5G合作协议到推进“丝路电商”······中国着力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治理进程,与世界各国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图片

2022年7月23日,福建福州,以“创新驱动新变革 数字引领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

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发展形势新变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与“势”,全面部署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行进十年,非凡十年,新时代的中国巨轮驶入新的历史航程。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10月,新时代的第十个年头,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的动员令。

春潮澎湃,激荡万千气象。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持续凝聚发展合力,着力破解基础性关键性难题,不断增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能力。

——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绘蓝图、定目标、向未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明确清晰路线、指明前进方向。站在新的起点,以数字中国建设为引领,中国已经吹响了向数字时代进军的号角!

“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浩荡春风中,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激励亿万人民信心满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历史的契机,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回望“触网”近三十年,中国迎来历史性巨变;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洪波涌起、风光无限。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数字中国建设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详情】
时间:2023-04-25 11:23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21日下午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强、王沪宁、蔡奇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

  会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

  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国有经济安全责任、质量结构、资产和企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

  会议指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通过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要充分考虑民营经济特点,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引导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准改革方向,明确目标任务,以科学的谋划、创新的魄力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要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统筹全局、把握重点,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谋划推进改革,用好机构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努力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攻下一些难点。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多到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部门去,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实情、解剖麻雀,既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又善于综合各方面情况,在总体思路和全局工作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要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完善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落实机制,下更大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健全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改革典型经验交流推广,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各方关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详情】
时间:2023-04-22 10:31 来源:央视网

微信图片_20230419093105.jpg

【详情】
时间:2023-04-19 09: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去大胆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靠亿万人民去大胆探索。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

  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态度要端正——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就提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的自序中,习近平同志提到自己“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才能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重点要明确——

  福建三明沙县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调研沙县区这些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时强调:“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起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视野要广阔——

  从井冈山精神到红旗渠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写满了人民创新创造的动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方法要创新——

  2022年4月,一则新闻刷屏网络——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正式启动,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亲自审定有关工作安排、进行专门部署。一个月内,累计收到850多万条网民建言,一条条饱含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金点子”直通中南海。

  “此次活动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创新举措,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强舸说。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基层有真经,一线有答案。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党的意愿与人民意愿相统一、党的行动和广大人民心声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断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巨轮前进的强大合力。

  “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把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与高度。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今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的深远意义,在国泰民安、万家灯火之中不断书写。




【详情】
时间:2023-04-17 16:39 来源:人民日报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习近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今天,中央政治局围绕这个内容举行第2次集体学习,目的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的认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措施。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于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事实充分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湛江市徐闻县徐闻港专用码头考察。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两年多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地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呈现新气象。但是,从调研情况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总体看,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布局:一是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二是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第一,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是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的根源之一,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助于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

  第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一方面,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环,打消区域壁垒,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

  2023年4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并致辞。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强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现代资本市场积极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增长点。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构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详情】
时间:2023-04-16 15:15

  12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汽研究院调研,并同科研人员、企业家、职工、外资企业代表等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不同,西方现代化那种两极分化、掠夺别国等道路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鞠鹏、李学仁)


【详情】
时间:2023-04-14 09:20 来源:新华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