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教体局消息,11月25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舒城职业学校教师郭璐璐、金琦、谢孟菲、江枫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能力评估》,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78支教师团队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成为我市首个闯进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实现了我市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填补我市在该类赛事中一等奖的“空白”。
△ 舒城职业学校派出的教师团队,左起金琦、谢孟菲、郭璐璐、江枫。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主办的代表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最高水准的权威赛事,也是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水平最高的展示教师教学能力的国家级赛事,已连续举办14年。该项比赛是全力提升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养,有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综合素质能力,规模大、影响力广,每年吸引全国近20万教师参与。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职业教育迎来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我市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聚焦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以“五项举措”为抓手,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推动“双高”“双优”建设。
截至目前,六安市3所高职院校纳入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名单,8所中职学校通过达标示范创建,3所中职学校通过A类示范创建、5所中职学校通过B类示范创建,我市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单姗)
12月15日下午,舒城县振兴艺术团成立大会召开。来自全县3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
会议宣读了舒城县振兴艺术团成立批复文件、章程和相关任命文件,向相关人员颁发了荣誉聘书。据了解,舒城县振兴艺术团由舒城县文化馆发起成立,旨在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的技能水平。

会上还进行了文艺汇演。

下一步,舒城县振兴艺术团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目标,为群众和文艺之间架起桥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特色,以培养文艺骨干为宗旨,以服务社会为方向,开展品牌活动,努力争当文艺创作“排头兵”、群文活动“领头雁”、文艺辅导“先锋队”,为建设文化强县作出更大贡献。(卫艾云 孔维维)
“共享法庭真是太方便了!没想到不用通过诉讼就能让法官出面协调好。感谢江法官!感谢调解员!我们将严格按照调解协议书上的约定履行,两家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
12月8日,对于舒城县牛角冲村的王某某和徐某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两家人为院落围墙扩建问题相互吵闹半年,这一天终于在舒城县阙店乡牛角冲村“共享法庭”化解了矛盾。
案情回顾
调解经过
近年来,舒城法院积极打造“共享法庭”平台,打破传统法庭时间、空间限制,激活村社固有的德治、自治力量,以司法权威为多元解纷赋能,通过“共享法庭”连接激活各类解纷力量,运用德治、自治、智治实现法治目标,打通诉讼解纷和非诉解纷两条战线,让法律“走”进村,纠纷不出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司法需求,使“共享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释放出更大生命力。
12月5日下午,舒城县文化馆“欢乐龙舒”系列活动——“非遗进校园•传承更有戏”戏剧组走进城关第二小学教育集团龙舒路校区,给学校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

演出在黄梅戏《夫妻观灯》中拉开了序幕。随后,庐剧《梁祝•十八里相送》、黄梅戏《牛郎织女》、京剧长绸舞《天女散花》、黄梅戏《江姐•春蚕到死丝不断》轮番上演,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11月23日,2023年安徽省篮球业余联赛总决赛在舒城县体育中心体育馆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市16支代表队200余名篮球运动员参赛。
本次比赛由安徽省体育局主办,安徽省篮球协会、六安市教体局、舒城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六安市篮球协会、舒城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舒城县篮球协会协办。
经过6天紧张激烈的角逐,合肥代表队、淮北代表队、淮南代表队分别获得男子组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安庆代表队、池州代表队、亳州代表队、六安代表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杨冰)
11月21日上午,城关第六幼儿园举办第一届亲子趣味运动会。
“徽”,一个多么迷人的汉字!当人们一笔一画书写的时候,一幅“山”“水”“人”“文”构成的清新图卷便跃然纸上了。
“我从安徽来!”每当江淮儿女响亮地说出这句话,言语间总是透露出自信与自豪。安徽文化起源早、绵延不绝,安徽文化多元化、开放包容,安徽文化重思变、富于创新,“徽”,一个多么迷人的汉字!当人们一笔一画书写的时候,一幅由“山”“水”“人”“文”构成的清新图卷便跃然纸上了。
“我从安徽来!”每当江淮儿女响亮地说出这句话,言语间总是透露出自信与自豪。安徽文化起源早、绵延不绝,安徽文化多元化、开放包容,安徽文化重思变、富于创新,安徽文化叫得响、各领风骚,安徽文化名人多、人杰地灵,安徽文化基因红、代代相传——文化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安徽最宝贵的财富,又是江淮儿女自信自强的底气。
毫无疑问,“文化大省”是安徽的突出优势,是外界的普遍评价。如今,阔步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大道上,我们有着更远的视野,怀着更高的追求。省委、省政府擘画蓝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从“大”变“强”,是站位高远、审时度势,也是回应期待,为了圆每个江淮儿女的梦。
如何擦亮文化名片,让更多人感知徽风魅力、见证皖韵风采?文艺精品力作回应着召唤。
你听!话剧《炉火照天地》登上大上海的舞台,江淮儿女砥砺奋斗的铿锵誓言回响在黄浦江两岸。你看!郑震艺术特展走进多个省份美术馆,新徽派版画刻画的江南烟雨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心心念念。
站稳文艺高原,心向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从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开掘灵感源泉,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奋斗着。
文化常常被看作“软实力”,成长壮大的产业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着“硬支撑”。
大黄山建设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科大讯飞闯进全球人工智能领跑赛道,安徽新华发行集团14次被认定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放眼江淮,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创新业态,涌现了一批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了一批高技术的“领头雁”,锻造了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奋进新时代,“文化皖军”面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坚持做强做优,努力展现强劲实力和崭新形象。
文化强省建设为了谁?答案只有一个——人民。
当绘本沿着图书馆总分馆的网络,传到乡村娃手里的时候,这一刻,人们感受到什么叫“公平”;当戏曲名角走出大剧院,坐上志愿巡演的大篷车,站到田间舞台的时候,这一刻,人们理解了什么叫“普惠”。
让每个江淮儿女更加便利地享有文化的福利,更加公平地品味精神的食粮,这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初衷,是文化强省建设的落脚点。
美好的蓝图需要大家增色添彩,光荣的事业需要众人拾柴加薪。一起奋力拼搏吧!让“徽风皖韵”这棵大树扎根更深、枝叶更茂、果实更丰!
安徽文化叫得响、各领风骚,安徽文化名人多、人杰地灵,安徽文化基因红、代代相传——文化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安徽最宝贵的财富,又是江淮儿女自信自强的底气。
毫无疑问,“文化大省”是安徽的突出优势,是外界的普遍评价。如今,阔步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大道上,我们有着更远的视野,怀着更高的追求。省委、省政府擘画蓝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从“大”变“强”,是站位高远、审时度势,也是回应期待,为了圆每个江淮儿女的梦。
如何擦亮文化名片,让更多人感知徽风魅力、见证皖韵风采?文艺精品力作回应着召唤。
你听!话剧《炉火照天地》登上大上海的舞台,江淮儿女砥砺奋斗的铿锵誓言回响在黄浦江两岸。你看!郑震艺术特展走进多个省份美术馆,新徽派版画刻画的江南烟雨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心心念念。
站稳文艺高原,心向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从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开掘灵感源泉,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奋斗着。
文化常常被看作“软实力”,成长壮大的产业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着“硬支撑”。
大黄山建设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科大讯飞闯进全球人工智能领跑赛道,安徽新华发行集团14次被认定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放眼江淮,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创新业态,涌现了一批融合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了一批高技术的“领头雁”,锻造了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奋进新时代,“文化皖军”面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坚持做强做优,努力展现强劲实力和崭新形象。
文化强省建设为了谁?答案只有一个——人民。
当绘本沿着图书馆总分馆的网络,传到乡村娃手里的时候,这一刻,人们感受到什么叫“公平”;当戏曲名角走出大剧院,坐上志愿巡演的大篷车,站到田间舞台的时候,这一刻,人们理解了什么叫“普惠”。
让每个江淮儿女更加便利地享有文化的福利,更加公平地品味精神的食粮,这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初衷,是文化强省建设的落脚点。
美好的蓝图需要大家增色添彩,光荣的事业需要众人拾柴加薪。一起奋力拼搏吧!让“徽风皖韵”这棵大树扎根更深、枝叶更茂、果实更丰!
人民网广德11月18日电(记者汪瑞华)11月18日,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安徽省广德市举行。
本次论坛以“抢抓万亿新机遇 打造区域汽车新生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汽车工业协会以及长三角“一地六县”的专家学者代表逾100人参加。
“一地六县”即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安徽省广德市、郎溪县和上海市白茅岭农场。
长期以来,地缘相接、文化相融、发展相连的“一地六县”,具有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产业合作的高度、深度、广度成为重中之重。
当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举办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论坛,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务实之措,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有效之举。
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底,“一地六县”地区现有汽车产业相关企业366家,其中240余家规上企业实现规工产值超1600亿元,已形成“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产品研发、认证、测试服务-下游整车制造、检测”的配套协作和加工体系。
不仅如此,还打造了以吉利、宁德时代等为龙头企业,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汽通用研发试验中心为两大检测研发平台的产业格局,产品涵盖汽车整车、动力电池、以及发动机、传动系、制动系、行走系等多系统零部件和橡胶配件、内饰等。
作为本次论坛的东道主,近年来,广德市加大资源整合、发展规划和战略实施,形成了完备的汽车产业链。
其中,有深耕汽车零部件高端轻量化领域的永茂泰、华域皮尔博格;有致力于智能底盘系统制造的亚太汽车;有先进汽车电子制造的PCB产业园;更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两大汽车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等规工企业65家,在建、待建45家企业,预计全部投产后产值达到300亿元。
在此基础上,广德市坚持壮大集群、做强主导,积极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被认定为“安徽省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依托永茂泰、皮尔博格、亚太等一批牵引性项目,集聚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企业100余家;瞄准轻量化材料、智能集成制动系统等方向,85%以上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培育了18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通用、上海汽检两大平台扎根广德,搭建了面向全国的汽车检验检测中心,年服务车企160余家、检测汽车200余型。
同心同力下好“一盘棋”;互惠互赢画好“同心圆”。
论坛环节,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分别以《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挑战与探索》《汽车产业发展成就和产业未来发展几点思考》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随后,制造业新建项目和供应链项目签约仪式同步举行,广德市分别与浙江青纳、惠州飞鸿、江苏米翔、安徽辰吉签订4个新建项目;青纳科技与4家客户签订供应链协议。
和平、和睦、和谐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之一。在中国南北交汇中心地带的安徽,一个“和”字笔墨浓烈,贯通黄河长江,连接古今,浸润山河,温暖人心。
“和”以皖韵,和合中华。
一巷一墙 孕育“和”之形
火红、金黄、深绿……叠错的色彩展示黄山最斑斓的秋天。山脚下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黟县西递村,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民居。村中心,一座名为“大夫第”的建筑,成为热门“打卡”点。
驻足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座建筑靠人行处的侧墙拐角,被人为地削去直角。门额上题刻:“作退一步想。”
这其中有一段“退一步与人方便”的佳话。清代道光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照在修缮祖居“大夫第”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处于闹市的正屋墙角削去三分、侧门墙界后退半米,“裁直为圆、方便他人”。墙角虽削去三分,但是高处有棱有角,靠地面的直角墙基仍在,寓意“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三分和气”。胡文照的做法也被邻里纷纷仿效,原本逼仄的巷道多了几分宽广。
在徽州,“作退一步想”不止这一面墙、几幢旧居。
“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须知难得惟兄弟,务在相孚以性情”。在这里,不少人家悬挂的楹联透着几代人遵从的和合文化。古城街巷大多很窄,又有露天水渠穿过,细心的人会发现,水渠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块青石板探出来,伸到水渠上方,当两人迎面相遇,其中一人可踩在石板上让对面先通过。这块青石板,因此得名“谦让石”。
黄山北去500里,跨过长江,是为桐城。在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中心,有一条长不过百米,仅两米宽的窄巷,连天的香樟树下人流不息。
这背后又有一个“让”的故事:《桐城县志略》等史志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
桐城市所属的安庆市,亦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清光绪年间,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考察中国18个省府,在考察报告中他对“安庆”的注解为“Peace and Happiness”。“和”,是这个美国人真实而直观的体悟。
书中联外 绵延“和”之味
犹如一粒种子,“和”字于先哲之呼声掷地有声、诗赋之吟咏慷慨深沉、学堂之诵读朗朗上口、家训之教诲语重心长,自此发芽。勇于革故鼎新、重视教育教化,深沉的和合追求成为后世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近年来,桐城市根据考古发掘、文献史料、口述整理等,恢复重建了“六尺巷”、张氏相府等。街头墙壁上画着六尺巷故事漫画,孩子们入学第一课也少不了“六尺巷”。
据史书记载,张英为官勤政清廉,主张谦让、益人。其次子张廷玉先后任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户部尚书。张英父子优良家风为世人称颂。父子撰著的《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合集为《父子宰相家训》,历经多次出版。
这样的六尺巷自带流量。有网友赞它内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阔胸襟”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处世情怀”。有网友以此自勉:“心宽不怕巷子窄,行善礼让福自来。”
同样在西递,几乎每天晚上,村口会有大型水幕秀《西递传奇》,“作退一步想”的故事以水幕动漫的形式徐徐上演,“和”字留在楹联之上、画板之上、灯光之下。
传文善治 解码“和”之道
时隔300多年,现代版“让三尺”的故事在桐城吕亭镇平坦村上演。
因通往4户村民家的一条巷道过于狭窄,巷道中间还有一根电线杆,车辆无法进出,平坦村计划对巷道扩宽、清障、硬化,但遭遇多重阻力。
巷道边的村民认为道路硬化后车流量增加会影响其房屋安全及出行安全;与巷道一墙之隔的学校认为道路拓宽会占用学校土地,使学校国有资产流失;供电部门因迁移费用和无处重新立杆问题,对迁移巷道中间的电线杆存在顾虑。
平坦村党总支书记项宗龙告诉记者,纠纷调解过程中,“六尺巷”的故事最终解决了三方的心结:学校拆除围墙并让出部分土地用于拓宽道路,供电局主动迁移电线杆,村民同意拓宽道路,并筹资解决道路硬化问题。
“和”,被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有益的作用,于润物细无声处推动着社会善治。
2016年,桐城市人民法院根据“六尺巷”故事精髓,创新推出“六尺巷调解法”,目前,桐城市已建成300余个“六尺巷调解工作室”。短短两年,全市矛盾纠纷减少25%,万人成讼率下降16%;警情数和发案数逐年下降。
胡文照的故居如今修缮一新,天井里曾经寓意“团圆”的合欢桌被解读为意蕴更深刻的“和合桌”。“两个半圆形的桌子拼在一起,心里的疙瘩就解了。”胡文照的二十五世孙——西递镇西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傲立说。
近年来,当地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等平台,创新推出的基层社会治理德治品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在引导群众“退一步想”的同时,促进基层治理“进一步为”。
“作退一步想”的徽州,成为今天讲述中国和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会客厅。去年春,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内的70余场外交活动在黄山的氤氲茶香中举行。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黄山、桐城如此,安徽如此,中国如此。迎客松下,迎客天下。(记者刘菁 陈诺 刘美子 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