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龙津桥碑原有两方。其一:由光绪戊戌知县肖仁丙所撰,甲辰(1904)勒石,为《重建舒城南门龙津桥碑记》碑:其二:由邑人张大年、王时之于宣统元年敬书勒石的《重修龙津桥碑记》碑。两方碑刻立于龙津桥南端桥亭上,因连年战火,桥亭倒圯,“肖碑”被毁不存。“张碑”亦弃于旷野,后被邑人砌于南桥头的民宅墙上。此碑为青石凿成,长约120、宽约70厘米,正楷阴刻,直行左行,其中除部分字迹浸沥严重外,余下皆能辨识。以上两碑碑文,前者收录于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后者由县文物管理所抄录保存。
附录:
重修龙津桥碑记
(残文)
出熙春门,行半里许,大河前横,齐民环居两岸。商旅往来,肩摩毂击,訇訇殷殷,日夜声不绝……其详不可考,国初毁于兵。相传为石垛十三行者也。间尝按图经寻遗址,犹穆然,想见明国……樯直达城,堙交通之便,非氵堇关风水之利也。辛丑岁,湘乡萧公来守是邦,集邑绅于庭议,规……元以为之倡,属典史林君燮斋,王君分任收捐、督工之事。未几,萧公卸篆去,林君亦以事罢,……乡里收捐款。冲犯霜露,泥泞没马胫,不稍辍,卒以数年竣其事。固原于舒之好义者,多而亦……谋刊其于石,作亭覆之,榜曰龙津,仍古制也。是役也,除王君独捐建亭费外,其用大洋……年告成,于三十二年而建亭勒石,则宣统纪元岁也。始事诸君乐捐姓氏,例得备书之,以谂……人总载,另有水牌逐一开明,以不掩人善,云尔。
邑人张大年谨
邑人王时之敬书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暑维作亚如月上浣吉日建立
【详情】闸门碑原嵌在庐镇老街北闸门墙上。碑长86、宽61、厚12厘米,汉白玉石质。碑面为阴刻正楷字,上方右行“修闸碑记”四字,下方为碑记全文。其中除个别字迹损沥不显外,基本清晰能辨。正文对庐镇关之得名和立碑的意图作了概括叙述。附录为捐款建闸人的名单和银数。后书勒石时间与立碑者的姓名。闸门毁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闸门碑散失于民间,现已征集收藏于庐镇乡政府办公室。
附录:
修闸碑记
硖口似关,居民聚焉。因本府之名故称之为庐镇也。备闸防守城郭,乡民皆然。但我等萍水相逢,俯仰一世,每聚谈之,余切思禁夜之计□□,是以纠合通镇商议,提防宵小,在此□□之。方即捐资起造,不日成工。所有各乐输银数名目,勒石永垂不朽。云□。(略)
大清道光贰年岁次壬午孟旦□□□敬立
【详情】永禁科派驿草碑,原立于县治城隍庙(现文化广场北侧商业街中段)大门前,后因房屋易主,几经拆迁,遂弃置于该大院中。1984年县文物部门发现并予以保护,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碑高102、宽60、厚8厘米,青石凿成,上方横刻“永禁科派驿草碑记”八字,正文系直写阴刻楷书,除个别字损沥难辨外,其余字迹完好清晰。落款为:“钦加运同衔升用直隶州知州舒城县正堂周“,立于”同治十三年五月初八日“。经核对与《续修舒城县志》(清光绪丁未)所载《永禁苛派驿草碑记》的内容吻合无讹。
当时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其后又苛派驿草之弊”,农民不堪重负。清同治十三年,里人李廷藻上呈太守李炳涛。邑令周岩为平民怨,遂立此碑。
【详情】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