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棠树乡召开再生稻头季稻“两优香七”实收测产现场会。

在该乡三拐村种植大户黄磊的120亩再生稻田里,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头季稻开镰收割,金灿灿、沉甸甸的稻谷很快便颗粒归仓。
当天,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实割测产,通过脱粒、去杂称重等科学方法进行精准测量,现场收割测产机口稻1487.1斤/亩。
据了解,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茬继续再生分蘖的种植模式,即头茬稻收割后,保留一定高度的稻桩,经科学肥水管理重新发苗结穗,实现“一种双收”。相较于传统双季稻,该模式省去育秧、插秧等环节,既减少工时成本,又能提高农田亩产。
近年来,棠树乡总结再生稻生产经验,将其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绿色稻谷供给、提高农户收益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订单种植,示范带动、加工引领等措施,扩大“一种双收”示范效益。截至目前,全乡再生稻种植面积达4100亩。(王韬)




今年以来,棠树乡持续开展“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在烽西村,村两委正在开展的暑期托管服务,根据暑期孩子们的需求和年龄特点,设计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暑期课程。该服务活动将延续到8月底。同时,该村通过“无事”找书记平台为20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如今,走进烽西村,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通畅,一个个就业岗位迸发生机,一项项托管服务解除忧心。在这里,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落地落实,越来越多的“民生清单”正变成“幸福账单”。(王韬)
7月31日,棠树乡妇联组织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



盛夏时节,正是丝瓜络丰收采摘的高峰期。走进舒城县棠树乡窑墩村的丝瓜络基地,一株株丝瓜藤爬上支架,碧绿浓密如绿色帐幔,藤叶间朵朵小黄花随风摆动,一根根丝瓜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图景。

据了解,丝瓜络不仅是天然环保材料,还可做成中药材,经过深加工,甚至能做成有机布鞋、高级浴具等多种不同用途的生活用品,适合在丘陵岗地种植,一般清明节前后栽种,7月中旬到9月底采摘销售,生产过程简单,劳动强度较低。截止目前,窑墩村种植丝瓜络260亩,亩产量100公斤左右,村集体年受益近80万元,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带动4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棠树乡已在桂花村、八里村、棠树村等实施种植480亩。
近年来,棠树乡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丝瓜种植,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基地实现了丰产丰收,也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
下一步,棠树乡将立足资源禀赋,抓住丝瓜络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扩大种植面积,让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又能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获得收入,带动更多村民通过种植或加工丝瓜络增收,让“丝瓜络”串起共富链。(王韬)
连日来,棠树乡云雾村 “一老一小” 关爱服务中心内的书法课正有序开展,这是该乡开设的暑期托管服务现场。

据了解,棠树乡在推进 “无事” 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走访中,发现群众对孩子们假期托管有强烈需求。该乡党委政府立即行动,精准施策,在云雾村和烽西村设立两个托管点,开展为期 7 周的公益托管活动,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8 点半到 17 点。

托管点结合学生需求,设置学业辅导、兴趣拓展等多元课程,配备乡村干部和志愿者负责管理。“孩子在这里学习、交友,我们上班更安心。” 云雾村村民王敏高兴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