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阙店乡转水湾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桐城“六尺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接受“文明礼让 清廉家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并参观桐城文化博物馆。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大家沿着六尺巷重温了张、吴两家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接受了一次“礼”和“让”的思想教育。仰望着正门上“懿德流芳”四个正楷大字,凝视着青石上行书雕刻的红字“家书”,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巷道里,回首后门上的“礼让”二字,再一次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和“让”精神。
参观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常玉莲)
11月8日上午,阙店乡林业部门联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一枝黄花”专项清理行动,全力做好秋冬季“一枝黄花”的防控、清除工作。
此次专项行动主要以人工清除的方式为主,对农田周边、河边等重点区域的一枝黄花进行清理。
下一步,该乡将继续加大辖区内的巡查力度,加快“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清理进度,尽可能减少该植物对本辖区内环境的危害,巩固辖区内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杜晓)
11月6日,阙店乡转水湾村与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开展党建联盟结对共建活动。
座谈会上,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党建联盟协议,国网舒城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张成连、省委编办选派转水湾村第一书记焦旭分别介绍了各自党支部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如何推深做实“五联”活动,服务民生,服务基层进行了沟通交流。
活动中,张成连一行实地查看了部分村庄入户电网,对老化线路安全隐患排查和维修更换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他们还对部分困难群众进行了慰问。
此次联盟共建活动,不仅帮助解决了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也为推动该村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常玉莲)
11月3日下午,阙店乡科协联合该乡牛角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星际探索,航空逐梦” 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播放视频、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讲解了相关天文知识,并指导孩子们组装太阳系星体模型,通过理论宣讲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天文知识。
此次活动,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科技创新对生活的重要影响,营造了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文化氛围。(杜晓)
连日来,阙店乡卫健办公室联合各村开展2025年度计划生育奖特扶入户走访核查工作。
核查走访中,工作人员对奖特扶对象进行详细核查,确保资格不错、不重、不漏,让广大计生家庭都能够优先享受计划生育优惠政策。
为进一步掌握辖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现状,及时采取有效分类帮扶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日前,阙店乡组织乡村工作人员到各村开展低收入群体入户走访活动。
此次走访活动由阙店乡党委、政府牵头,乡人社所、乡卫生院、村“两委”协同驻村干部等,聚焦低保户、特殊供养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通过入户走访和邻里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乡村干部入户查看实际生活情况,了解家庭近一年的生活支出、家庭经济来源、身体、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情况,随后向周围邻居询问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并做好记录。
通过此次入户走访活动,进一步准确掌握了辖区内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情况。下一步,阙店乡将继续聚焦低收入群体,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实施精准帮扶,加大到户产业、就业创业、消费帮扶力度,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切实提升帮扶实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杜晓)
10月15日下午,县残联到阙店乡对该乡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验收组根据前期为残疾人家庭提供“量体裁衣”的改造方案,仔细核对改造内容,对改造后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一一测量、记录,询问残疾人家庭对无障碍改造设施的使用情况,并认真听取残疾人家庭对改造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改造项目的开展,大大提升了该乡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朱晓莉)
无人机从干净整洁的旅游大道上起飞,从镜头可见,远处马鞍山(天马山)云雾缭绕,风光旖旎;近处草木葱茏茂盛,一栋栋红顶白墙的民居点缀其中,整个村子安静地躺在这青山绿水间……走进阙店乡转水湾村时,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透过显示器慢慢升起。
坐落在马鞍山(天马山)下的阙店乡转水湾村,是一个有上千人的村子,过去因交通不便,没有致富产业,导致经济落后,村民生活贫困。如今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示范村,村民们依靠旅游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转水湾村的巨变,源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源于示范引领,源于产业发展。近年来,这个小山村依托优势资源,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指引,以“产、村、人”融合为路径,立足依山而建、伴林而居的生态特色,积极培育富民产业,全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家园,凝心聚力走活乡村振兴发展大棋局。
这里盛产香椿,村庄前后、坡地里、田埂上,到处都是香椿树。从2014年省委编办选派的第六批驻村帮扶干部来到了转水湾村后,通过前期的充分挖掘,发现香椿芽这种被称为“树上蔬菜”的绿色食品,素有“开春第一鲜”之称。新鲜的香椿在合肥、杭州等市场上销量走俏。经过和村两委深入研究后,决定把村民发动起来,利用现成的土地和劳力,组建香椿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抛荒地、空隙地大量栽种香椿。如今,该村已建成年产30万斤的香椿基地1600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种植香椿5000多亩。
沿着花草相伴的村道漫步在村庄,亭台水榭,环境清幽,空气带着淡淡的清香,俨然是一个“天然氧吧”。
“快进来,坐下歇一会,喝口茶。”在路边的“万元农家乐”,女主人赵云一见来人,就打开了话匣子。“村上发展快,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两年,还给我们办民宿酒店管理培训班,帮助我们规范化管理和经营农家乐,现在,每逢双休日,电话不断,许多人打电话订餐。”赵云说。放在几年前,这般“甜蜜的烦恼”,赵云想都不敢想。
以前,因为村穷家穷,赵云一直在外打工。“我们村以前很穷,大部分人除了种地,再没有其他收入。”赵云摊开心扉说道。
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是启动转水湾村嬗变的一把钥匙。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2023年,阙店乡依托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把转水湾村作为精品示范村来打造,同时申报成功安徽省第二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该村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路、环境整治、危旧房改造……目前,该村已计划建成民宿、采摘园、乡村舞台等。由此,转水湾村开启了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转水湾村依托乡村旅游业,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争取政策支持,引导外地返乡人员回村创业,激励他们到家乡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经过举办烹饪、电焊、种植等各类培训班,很多人掌握了一技之长。村里已经开办了多家农家乐,从业人员达20多人。”转水湾村党支部书记赵后年说,该村还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香椿种植合作社,目前效益都很好。
接力帮扶,薪火相传。2024年6月,省委编办选派第九批驻村帮扶干部焦旭来到了转水湾村。他多次和村书记赵后年一起跑市场、参加推介会、展示展销会等,以及争取上级单位支持,联合举办产品推介会等。同时结合舒城县推动全域旅游战略,重点围绕如何立足转水湾的区位优势,结合“香椿园”和马鞍山旅游开发,精品示范村项目应运而生。
生态乡村旅游正在赋予转水湾村发展新动力。如何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焦旭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村里把文化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遵国法、守村规、公共财、不可毁,邻里间、和为贵、相互帮、不添乱……在转水湾村,被精心修复的民居外墙上村规民约、文明语、文明画随处可见。“村规民约简单好记,说的也很实在。现在,村里人忙着挣钱,矛盾也少了,有时忘记路边放的东西,都不会丢失,我们村确实越来越好了。”驻村工作队队员常玉莲说。
在转水湾村村委会旁边,一处建筑非常显眼,这是该村的传统村落标识打卡点。往走看去,计划实施的八角楼设施保留着原本的样貌,其周边陈列着犁头、耙子、石磨等各种老旧物品,直观地展现了转水湾村的历史渊源、村情村史,风俗民情和发展变化。“这里凝聚着转水湾村的文化灵魂,不仅是记录脱贫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更是体验民俗、党员教育的‘精品店’。”转水湾村党支部书记赵后年说。
“在常抓基础化建设的基础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群众的幸福指数有着密切联系。转水湾村持续推广农村'三污'治理'335'模式,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村貌提升'五大重点任务,持续开展攻坚整治,全村污水设施健全、处理有效,垃圾减量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村庄自然性、生态性、郊野性凸显,乡村更美更宜居。”驻村工作队队员吴洋说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与转水湾村美丽蜕变同频共振的是该村“两委”班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干字当头、干在实处”的激情与热情。
今年以来,转水湾村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数字乡村云平台,大力发展“党建+治理”,推进“三抓两整治”,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建立起了党组织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用实干托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转水湾村还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民法典》宣传,深入推进“三评一促”等创建工作,组建了转水湾村红白理事会,建成“转水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积分超市”,倡导群众参与村里事务的管理和移风易俗,逐渐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
如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新图景转水湾村愈加清晰明朗。(杜晓)
阙店乡安防设施提升工程覆盖了阙店乡的公共活动区域及所有关键风险隐患点等核心区域,旨在通过现代化的安防设施建设和优化,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谢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