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万家团圆。当人们沉浸在与家人欢聚的氛围中时,从广袤农村到城市工厂,从街头巷尾到建设一线,仍有很多人因工作需要而坚守岗位,他们在辛勤劳动中度过假期,用奉献书写担当,以奋斗实干建新功。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除夕当天,凌晨5点不到,六安市银河逸城枫景小区里,刘峰就和其他垃圾清运队的队员一起忙碌开了。“节日期间,我们比平时提早到,及时把垃圾清理,为大家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刘峰说。春节假期,全省广大环卫工人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为城市的干净整洁付出辛勤劳动,用行动践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奉献精神,守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美丽。
前来黄山风景区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冬游黄山别有风味,春节假期游客预计很多。”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景区内无论是导游讲解、秩序维护,还是缆车运营、景区保洁,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尽力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客人,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体验。
这几天,合肥市包河区沁心湖社区党委书记王康一直没有在家休息。“服务社区居民是我们的职责,一年365天我们可以说是天天在岗,居民不管大事小事,随时联系我们随时到。”扎根社区一线30多年的王康,多年来热心为社区群众纾困解难,积极探索以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为轴心的“一轴三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在社区先后建立党员积星管理等六项治理机制,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彰显,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国家级荣誉4项。“节日期间,我们也要坚持用细致工作和暖心服务,满足群众需求,让社区更美、居民更幸福。”王康说。
过节不停工,工地过大年。在省内的众多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劳动者们奋战在一线,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建设,用苦干实干迎新春,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为服务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被誉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隧”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是我省首条过江隧道。前两天,随着龙湾长江隧道左线贯通,标志着隧道实现全线贯通。1月28日下午,在施工现场,设备不停运转,水泥罐车有序进出,仍然是一片繁忙施工景象。芜湖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党工委书记、董事长戴洪伟介绍,春节假期,项目上有200多名职工留守施工,加班加点推进工程进度,为今年7月具备通车条件奠定坚实基础。据悉,隧道建成通车后,驾车从隧道过江仅需5分钟,将助力加快安徽省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春运路,是群众的回家路。春运40天,保安全、保畅通、优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序温馨的出行服务,离不开网约车、巡游车司机的坚守。“每年春节都在岗,天天都在线,今年春节也不例外。”汪本军是一名从业7年的合肥网约车司机,也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他说,春节在岗保运力,发挥一名党员的光和热,让春运回家路更安全、更畅通、更暖心,这让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摆渡者,更是传递温暖和关爱的城市形象代言人。
据了解,春节假期,全省广大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和巡游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中,很多人选择坚守岗位,让百姓出行更顺畅、餐桌更丰盛、购物更便捷。




临近春节,长江之上,船舶仍是来来往往。
1月25日清晨时分,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码头的2号泊位上,停靠着豫大成集686号货船,船舱里的一箱箱货物正在等待装卸。
船长曹伟站在驾驶室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头顶的起重机。“我平时就跑江苏镇江到安徽马鞍山这条线,航线比较固定,一个月能跑4、5次往返。”曹伟介绍,他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跑船,结婚后,更是和妻子一起“子承父业”,一直在船上生活。
在他眼里,船就是家。
可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此时船上只有曹伟自己。“俺媳妇回老家接孩子去了,在船上过个团圆年可不容易喽!”曹伟兴奋地搓搓手。
有多不容易?距离上次他们一家在船上过年,已经是5年前了。
“跑船太辛苦,船上条件又差,以前在锚地,一天到晚耳边都是轰隆隆的柴油发电机声音,到处还乌烟瘴气,俺媳妇心疼孩子,不让他们来。”回想起以前,曹伟心有余悸。那时候靠泊之后需要靠船尾的柴油发电机发电,花费高、污染大,连大功率电器都不敢用。
转变发生在2020年,为了长江沿岸“山青水绿”,也为了让和曹伟一样的“船老大”们能有更好的靠岸生活条件,安徽马鞍山供电公司为长江马鞍山段沿线港口建设了岸电设施,其中郑蒲港建有80千瓦一体化岸电桩3个。自此,停靠在港口的船舶,用上了“外来电”。
曹伟的船,也在2022年完成了受电设施改造,船上卧室、厨房、客厅、淋浴间一应俱全。“现在靠岸接入岸电后,和家里一样啥电器都能用,孩子来过年,在船上就能和家里一样舒服了。”曹伟说。
中午时分,码头边出现了妻子张颖和女儿曹越、儿子曹磊的身影。甲板上,曹伟早早就已经站定等着孩子了。
还没见到孩子面,就听到姐弟俩喊道:“爸,我们给你带好吃的来喽!”曹伟急忙帮孩子接着行李,招呼孩子进客厅。“妮儿,江上冷,你穿这点哪行?赶紧进屋,里面开着空调哩。”看到孩子,曹伟难掩欣喜之情。
相比江面的寒冷,温暖的客厅中,茶几上摆放着水果和零食,一个“水上的家”格外温馨。
“有人在家吗?”船外传来一声喊,来人是安徽马鞍山供电公司港口专班班长章权,他是来给曹伟一家送菜的。
“老曹是第一批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的船主,平时接触的比较多,一来二去,我们也就成为了朋友。”一阵寒暄过后,章权边说边把从县城带来的春联、蔬菜等物品放下。
2022年6月,安徽马鞍山供电公司成立郑蒲港港口服务专班,为停靠船舶建立用电档案、增配船舶用电设施配件库、设立“船员便捷快递点”等,为每一位“船老大”提供贴心服务。“平时他们上下港都不方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我希望可以替他们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章权说道,春节期间,章权和同事仍坚守在岗位上,义务为停靠在码头的货船提供用电及延伸服务。
送走章权,姐弟俩也开始帮父母贴春联。“爸妈老是怕我们吃苦,其实我们更想他们。”对于他们来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现在这个“水上的家”更好了。
厨房里,张颖准备着晚上的菜,菜板的哒哒声合着姐妹俩的欢笑声,浓浓的年味和亲情,在这艘货船上弥漫……
一艘船,也是一个流动的家,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还有热气腾腾的生活。2024年,安徽马鞍山地区使用岸电次数超1.5万次,同比增长19.3%,接电时间19.1万小时,同比增长21.6%,用电量56.1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52.7吨。
跑起小马灯,乡情暖归人。
1月24日晚上6点半,记者来到宣城市北门老街时,此间华灯初上,街市已是熙熙攘攘。
“快看,小将军们来啦!”随着一声欢呼,市民和游客从四面八方汇涌而来,翘首期待别开生面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埠小马灯。
“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锣鼓一响,来自郎溪县梅渚镇的定埠小马灯小演员们接连登场。只见他们画彩妆、戴花冠、着戏袍,手持三角彩旗,“骑”着竹扎“战马”,穿梭在灯火亮如昼的街市上。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脚步,都显得灵动有趣又生机勃勃。
这群10岁左右的孩童扮演着《三国演义》和《岳飞传》中的人物角色,马队前后各有马夫引领。
随着鼓点密集,节奏加快,变阵开始了。一字长蛇阵,一角阵到八角阵,双排龙门阵翻梅花阵……精彩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惊呼。随后,孩子们摆出“天下太平”四字,传达出美好的新年祈愿和祝福。现场气氛被“点燃”,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
定埠小马灯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享誉胥河两岸。这一习俗及伴奏的锣鼓、曲牌等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吴越文化特色。2010年,定埠小马灯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马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的文化记忆。”活动组织者、郎溪县胥河文化艺术传播馆总会会长曾照银告诉记者,它没有文字谱本,全靠口传心授,为了传承这项传统艺术,郎溪县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
定埠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曾宇翔已经第三年进行定埠小马灯表演了。“每个星期的活动课都要排练。通过表演,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小马灯的历史和传承,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曾宇翔告诉记者,今年扮演的是忠勇的关公,早上7点就开始上妆彩排,就为了晚上的精彩呈现。
定埠小马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贵宝老人今年73岁了,他一宿没睡着,凌晨3点就来到定埠胥河文化艺术传播馆,指导孩子们进行演出前的彩排。
“1978年,在我手上重新组建起小马灯的队伍,到现在也快50年了,希望孩子们能把小马灯代代传下去!”吕贵宝说。
“孩子们表演得很精彩,把小马灯演绎得淋漓尽致!”游客宁建安赞叹不已,“之前就看到了春节民俗文化季的消息,今晚特意过来看小马灯!”
今年1月22日,宣城市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的民俗文化季由宣城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旅局、市文联、市城建集团及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承办,各县(市、区)文旅局和文联协办,主题是“民俗里的年味宣城”,活动继续安排在北门老街区域举行。
北门老街位于核心城区,曾经是宣城水运码头的集散地,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有原址保护的丰乐桥、三眼井,移址复建的桃源桥、别士桥等老建筑。如今,这里有宣城第一个网红夜市街区,是集餐饮、美食、文化、商业等于一体的富有老街特色的文化商业圈。曾经热闹的历史文化老街,风华再现。
“宣城历史悠久,非遗众多。民俗项目众多,具有皖南地方特色。”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胡宇飞告诉记者,该市拥有宣纸传统制作技艺1个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跳五猖等8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小马灯等7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的民俗文化季特别遴选了与春节相关的民俗项目进行10场民俗巡演,从传统小年到元宵节,双龙舞、皖南旱船、跑马灯、龙村湾龙灯、小马灯、舞狮、鱼灯等将依次在北门老街巡游展演。
夜色渐浓,北门老街上锣鼓声声回响。灯火流光处,游人笑语盈盈,年华变换,你我奔向崭新的春天。
2024年,安徽省抢抓国家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聚力开展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主要指标增速逐季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较上年前移2位,增幅创2019年以来新高;其中12月当月增长10.8%,比全国高4.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总经济师 张曙光
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了43.6%,提高了0.7个百分点;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占比达到40%以上;然后我们的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从29.6下降到26%,工业的结构正在向好向优。
具体来看,在全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超过8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合计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一半以上,尤其是汽车产量,实现了创纪录的357万辆。从发展后劲看,2024年,安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6%,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技改投资增幅已连续20个月超过2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7户,总量已达2.4万户(24056)。新的一年,安徽工业经济运行有望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达到6153公里;
新增一级公路里程484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7582公里;
池州机场改扩建、亳州机场、明光通用机场如期建成;
新改建农村公路348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4万公里、改造危桥274座,实现库内安防设施隐患存量清零;
我省交通投资持续发力,累计完成1602.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5000亿元的目标任务;
……
一组组亮眼数字,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在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聂爱国指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紧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交通运输发展态势稳中有进、整体向好,交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透过数据看发展。解码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成因,就从数据入手——
新改建农村公路3480公里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村地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四好农村路”助力安徽百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为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绩单十分亮眼:高位推进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348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4万公里、改造危桥274座,实现库内安防设施隐患存量清零。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率达8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率达70%,累计开通客货邮线路400余条。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投保里程11.52万公里、居全国第2。长丰等4个案例入选国家2024年“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天长、霍邱获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命名。
亮眼成绩离不开政策的协同发力。“四好农村路”工作每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并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等重大会议上进行重点部署。此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开展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方案,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和政策保障。
农村路发展也离不开养护管理。我省探索实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制度,为农村公路及时修复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中等及以上路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稳步推进,自动化检测率超60%。实施安防工程7.8万余公里,改造危桥4500余座,农村公路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投资累计完成1602.4亿元
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形势下,我省交通投资持续发力,累计完成1602.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5000亿元的目标任务。1—11月公路水路投资总量全国第8、投资增速全国第10,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高速公路实现从“县县通”到“县城通”的新跨越,郑重兑现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此,安徽也已敲定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大盘: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00亿元以上;完工高速公路75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完成民航旅客吞吐量1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万吨以上。
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
2024年,随着我省建成通车宁信高速寿颍段、亳蒙高速涡阳段、商固高速临泉段,实现霍邱、临泉、涡阳三个县域主城区15分钟通达高速,我省由“县县通高速”迈入“县城通高速”时代。
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过去一年,我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达到6153公里。
除了道路建设,高速公路的提质增效,也体现在智慧交通建设上:出台数字化“一网统管”实施方案。建成合宁智慧高速,新增吴庄等22座智慧收费站、青草等11座准自由流收费站。出台智慧航道建设方案,建成淮河干流电子航道图,运行江淮运河智慧航道。全省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
新能源汽车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作为汽车大省,在不久前的春运首日探访中,记者在巢湖服务区现场看到,服务区已配齐国网、蔚来、理想充电桩共42个,充电设施车位占小型停车位20%,有效满足新能源车主出行需求;服务区在匝道入口处预置分流指示牌,确保车辆有序分流;新增春运保障疏导人员8名,补足高峰时段服务区安全疏导力量。
从全省数据来看,过去一年,我省持续推动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充电车位850个、累计达2510个,充电小车位占比13.5%,在长三角及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最友好省份”。(记者 史睿雯)
编辑: 武宇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您乘坐肥西691路公交车。Dear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lcome to take bus NO.69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若是您搭座肥西691路公交车,一打开车门,便能听到这一口流利的“伦敦肥西腔”播报。
这段肥西人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问候语出自691路公交师傅王刚。去年8月,41岁的王刚进入肥西公交有限公司工作,不满足于冰冷的电子音播报,王刚拿起公交车上用来提醒乘客到站、礼让的扩音器,让691路公交车充满了亲切感。
王刚向乘客问好。人民网 丁纪摄
王刚为什么要在公交车上讲英语,这还得从他所驾驶的691路公交车说起。
从肥西高铁站首站登上691路公交,沿途既有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还有格力电器、中科光电等高新科技企业,最终到达合肥市高新区的“柏堰科技园”。显然,这条线路不仅是肥西人的“进城之路”,更是一条汇聚着肥西人才的公交线路。
“欢迎乘车。”“祝您一天开心。”拿起了扩音器的王刚毫不吝啬地同每位登车的乘客问候,直到一天车上来了几位留学生乘客,让一向热情的王刚顿时卡了壳。
“可得让外国友人也感受到咱肥西人的热情”,更何况,作为一条“人才线路”的公交驾驶员,遇上外国友人的几率并不低。那时起,王刚就开始琢磨说英语的事情。
王刚用来学英语的笔记本。人民网 丁纪摄
他翻出了女儿上学的英语笔记本,对着翻译软件的读音反复练习。英文口音萦绕在家里,孩子直言“不正宗”。王刚不但没生气,还连忙向女儿请教,试图让自己的口音更有“国际范”。
第一位领会到王刚“伦敦肥西腔”的外国友人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医学外教。“Hello,nice to meet you!”喜悦从王刚的口中发出,却愣是“硬控”了这名外教几秒钟。
外向开朗的王刚可不惧尴尬,却也不满足只有一句简单的问候。提醒站台、介绍地址、注意天气……在外国友人的眼中,王刚俨然成为了肥西的一部“活地图”,不少国外的朋友们在搭乘691路公交时不但会主动回应王刚的问候,更是被他学习英语的热情所感染,和他成为微信好友以教学发音和语法。
2024年末,这位“伦敦肥西腔”的公交师傅在短视频平台火“出圈”,越来越多的人专程乘坐691路公交车,只为听一句亲切的人工中英双语播报。
上车之后,乘客们会惊喜地发现这辆公交车还别有洞天。车厢横杆扶手众多,而这些扶手都被王刚塞进了他自制的中英双语名言警句,其中不乏有他摘抄的一些新鲜出炉的时政信息,小扶手成了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窗口。
在所有“自定义”扶手中,王刚最喜欢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尽管驾龄已经有二十余年,但在公交系统内王刚依旧是一名新人。新的一年,王刚想去参加全国公交驾驶员技能大赛,“搏出新时代肥西公交驾驶员的风采。”
王刚为691路公交车贴福字。人民网 丁纪摄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是,我要站好春节这班岗。”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刚正在为他的老伙计贴上福字和窗花。春节期间,肥西公交将随往年春节期间客运情况,适当调整公交运力,保障全县人民春节方便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