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概念。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是地跨苏皖两省的跨省都市圈。
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
2000年,江苏省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
2013年,“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2021年,江苏、安徽两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1
南京都市圈双碳行动倡议书
2
南京都市圈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3
南京都市圈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协议
4
共建南京都市圈产业链发展联盟协议
5
南京都市圈燃煤电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
6
南京都市圈科创金融联盟战略合作协议
7
南京都市圈跨境产业生态建设倡议书
党政联席会议上发布了南京地铁打造“轨道上的美好生活”示范线-宁句城际建设成效,并展示发展愿景。
12月16日上午,省委书记韩俊、省长王清宪在合肥与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罗曼·斯克利亚尔一行举行工作会谈。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沙赫拉特·努雷舍夫、工业和建设部工业委员会主席阿扎马特·潘巴耶夫,省领导虞爱华、张韵声、费高云、孙勇参加。
韩俊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罗曼·斯克利亚尔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带一路”由此扬帆起航。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安徽积极深化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双方人员交流频繁,经贸往来密切,哈萨克斯坦已成为我省在中亚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国。安徽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关联度高、契合度强,双方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我们愿与哈萨克斯坦携手努力,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能级,切实加强在汽车、新能源、农业、畜牧业、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实现高水平互利共赢,为促进中哈两国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罗曼·斯克利亚尔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以江汽集团、奇瑞集团、阳光电源公司为代表的安徽企业同哈萨克斯坦的高质量务实合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和直接推动下,中哈关系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表示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持续推动哈萨克斯坦与安徽在工业、汽车制造、贸易、投资、文旅、科教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方友城发展,加强互学互鉴,更好促进共同发展。
会谈结束后,双方还共同见证奇瑞汽车与阿斯塔纳汽车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园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南京都市圈”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概念。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是地跨苏皖两省的跨省都市圈。
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
2000年,江苏省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
2013年,“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2021年,江苏、安徽两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1
南京都市圈双碳行动倡议书
2
南京都市圈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3
南京都市圈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协议
4
共建南京都市圈产业链发展联盟协议
5
南京都市圈燃煤电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方案
6
南京都市圈科创金融联盟战略合作协议
7
南京都市圈跨境产业生态建设倡议书
党政联席会议上发布了南京地铁打造“轨道上的美好生活”示范线-宁句城际建设成效,并展示发展愿景。
这是12月16日拍摄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无人机照片)。
当日,坐落在安徽省南部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启动3台大型水泵,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显示,每台水泵正在以每秒约33立方米的流量将长江水引入河道,标志着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正式开启试调水。
引江济淮工程是中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集供水、航运、生态等功能于一身。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农业灌溉补水、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排涝等综合利用,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12月16日拍摄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无人机照片)。
这是12月16日拍摄的引江济淮枞阳泵站内部的机组。
12月16日,工作人员在引江济淮枞阳泵站中央控制室工作。
12月16日,工作人员在引江济淮枞阳泵站中央控制室工作。
央广网蚌埠12月15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杨晓明)近年来,蚌埠市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使命,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积极发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多个平台作用,对接“内外需”、促进“内外贸”、畅通“双循环”,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高标准打造商贸平台
推动自贸片区建设,打造开放发展引领区。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挂牌以来,蚌埠市以制度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2023年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进出口37.9亿元,同比增长20.2%。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214.48万美元,增速75.5%;新增注册企业497家,增速170.1%,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外向型经济的主引擎。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引导小商品走进大市场。蚌埠市紧紧抓住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机遇,建成市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系统和海关查验场所;出台市级外贸促进政策,对生产制造型企业和传统商贸型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给予政策支持;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合作教学基地,在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蚌埠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开展跨境电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联合eBay、敦煌网、阿里国际站等开展跨境电商培训。截至2022年底,蚌埠市共有跨境电商企业115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个、市级产业园1个。2023年上半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5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8位,同比增长126.5%,增幅居全省第3位。
推动市场采购试点,助力小企业迈上大舞台。为了扩大市场采购的辐射能力,蚌埠市搭建了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向全省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开放,省内地市和企业均可以无成本参与市场采购贸易业务。建立运营出口商品展销中心,为省内名优产品提供集中展示平台,为境外采购商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建设市场采购贸易线下综合服务中心,为全省市场采购参与主体提供备案、通关、结汇、税务、金融、咨询、业务代办等全流程服务。制定商品认定、商品溯源、信用评价、外汇管理等全流程配套管理办法14个,形成“1+1+14”市场采购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实现“源头可溯、责任可究、风险可控”。建成运营市场采购贸易蚌埠监管前置组货仓,支持经营者就近组货全国通关。创新市场采购贸易“前店后仓”模式,建成运营出口商品展销中心,并结合蚌埠产业特色,组织市域玻璃制品、生物基可降解环保制品、纺织品等企业入驻。首创省内组货通关一体化新模式,经营者自主选择在申报地或者商品实际离境地海关办理查验、放行等手续,极大简化了通关手续,压缩了通关时间。试点开展以来,累计备案各类经营主体676家,其中供货商551家、经营者104家、采购商50家、生产企业1426家,出口商品种类达406种。2023年1月至9月,蚌埠市以市场采购方式实现交易额35.15亿元,同比增长50.4%,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28.61%。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进出口70.1亿元,同比增长21.5%。
高质量推进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融合。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企业通过电商平台线上成交的无增值税发票商品也可享受市场采购贸易“免征不退”税收政策优势,积极引导市场采购经营者线上使用跨境电商平台获取订单,线下使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物,降低了企业成本,吸引了更多商户采用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出口业务,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推荐蚌埠市企业入驻“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共享海外仓资源,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商企业货物出口订仓难的问题。目前全市外贸企业共建设和使用海外仓23个,面积4.62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自由贸易试验区”融合。将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纳入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发展规划,利用采购贸易试点免征不退、结汇灵活、出口便捷等政策优势,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入驻自贸片区。同时,充分利用蚌埠自贸片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优势,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2023年1月至5月,蚌埠片区实现进出口34亿元,同比增长21.7%;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215万美元,同比增长76.2%;新增注册企业480家,同比增长160.9%,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占全市比重逐年提高。
稳步开展“跨境电商+自贸试验区”融合。蚌埠自贸试验区正在以跨境电商为杠杆,从培育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入手,在语言、平台信誉、物流、出入境检验检疫、电子支付、快速通关、结汇退税、IT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电商交易平台做大做强。同时,对现有的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与跨境电商发展相匹配的监管系统,力争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商品集散地和仓储物流中心。
“生态”建设开新局
蚌埠市聚焦自由便利高效,积极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大力支持跨境贸易平台、系统开发、仓储物流、金融要素保障等建设,加快建设自贸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相互融合的生态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基金、融资租赁、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自贸区,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
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数字化营商环境,搭建数字化外贸基础设施,促进外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提供通关、物流、品牌营销、融资、法律等服务,支持由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卖家提供金融、通关、物流、退税、外汇等方面代理服务。
探索监管新模式。围绕信息互联互通、规则共商共建、作业协同协调、风险联防联控、资源通享通用等重点,推动海关监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管理,构建起全新的贸易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注重应用新技术。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经济技术广泛运用于跨境贸易服务、生产、物流和支付环节,加速发展在线营销、在线交易、在线支付、仓储物流、数据处理、云服务等数字贸易新业态。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为电商平台与用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是继续在外闯荡,还是回到家乡开辟新蓝图?越来越多安徽人选择“回家”。
12月14日,天气寒冷,安徽中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浦成磊仍为了新项目在外奔波着。5年前,他从北京回到合肥创业,初涉水环境治理领域,公司仅有3个人。
“我之前在北京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五六年前,合肥市蜀山区负责招商的同志和我几番对接,介绍正在重点打造的中国环境谷,一下子吸引了我。”回忆过往,浦成磊说,“虽然我当时不从事这一行,但我觉得这一领域前景广阔,再加上,蜀山区一直很热情地帮助对接资源,这让我下定决心回来。”
浦成磊告诉记者,公司已经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30多个人,一步一脚印,在亳州、界首等地的多个项目也接连落地,公司茁壮成长。他说:“家乡的发展有目共睹。好的项目、好的营商环境,口耳相传。不仅我回来了,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选择了回到安徽发展。”
“走南闯北,家乡最美”,是无数在外游子的共鸣。快速发展中的安徽张开怀抱,呼唤游子归来。

2022年,定远县藕塘镇政府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到黄学仁,向他详细介绍了家乡的招商引资政策。再三考虑后,黄学仁带着资金和技术从工作了20多年的浙江回到了家乡定远县藕塘镇,开办滁州徽冰糖业有限公司。
糖业是严重依赖原材料的产业,一般只在原料产地开办工厂,而且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产品价格不高,利润空间不大,所以在滁州乃至整个安徽,糖厂都比较少。黄学仁说:“我们吃的糖一般来自江苏和广西两地,回家乡发展的初心就是要让乡亲们吃上我们自己生产的糖。”
如今,走进位于藕塘花生产业园的滁州徽冰糖业有限公司,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黄冰糖、赤砂糖、绵白糖、冰片糖等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日产量可达40吨。
谈起企业落户的过程,黄学仁对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印象深刻,“除了生产外,基本没怎么操心。政府帮忙协商解决了很多问题,一切都很顺利。”他说,“家乡的发展变化太大了!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上向着长三角先发地区看齐,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从政府主动对接招商到企业落地开工,在此过程中,黄学仁深刻地感受到家乡近些年的积极发展,良好的营商氛围也让他坚定了深耕家乡沃土、做优做强企业的信心。
回到家乡,回报家乡,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黄学仁积极吸纳周边群众到厂务工,直接带动了近40名乡亲灵活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了一个稳定增收途径。据了解,公司一线作业的员工年龄多在45岁至60岁之间,“上了年纪外出打工挣的都是辛苦钱,现在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实在是太幸福了。”企业员工纷纷表示。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环境好、服务到位,企业就“飞”到哪里。“皖”留人才,徽商归来。
县域产业转型,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若谈到这一话题,县级市安徽省天长市不得不提。
天长的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境内的国家级滁州高新区,是国家级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当地GDP位列全省县域第四、入围多个全国百强县榜单,都与产业转型密不可分。可以说,这座地处皖苏交界处的小城,实现了对县域产业转型的破题,影响深远。
国家级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位于天长市的滁州高新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是主体带动。
天长的天康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74年、以温度仪表起家的老厂。这些年,随着仪器仪表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坚定踏上转型之路。
“我们摸准市场需求、加大科研投入,产品拓展到温度、压力、物位、流量、DCS(一种仪表控制系统)五大系列。”天康集团仪表制造部部长李传友说。转型赋能后,天康公司从一家乡镇企业一跃成长为行业前三名。仪表板块年销售额达20亿元,客户中不乏“五大电”“三桶油”等央企。
天康的故事并非孤例。技改是反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今年1-9月,天长市在库技改项目8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完成技改投资25.76亿元,同比增长106.3%。
经营主体的转型实践,带动产业发展的升级迭代。曾经,天长被誉为“包”揽天下、“遥控”东西,老式电视机高压包、电视遥控器声名远播。今天,智能仪表和线缆、新能源、合金材料成为它的新产业标签。
俯瞰天康集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其次,是科创驱动。
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天长进一步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摸索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四题”模式。
“这一模式中,‘政府立题’是关键,它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企业诉求,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高校、专家,最终,帮助企业找到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解题方案。”天长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林说,“我们不仅帮助企业解题,专家有项目,我们也提供全方位落地支持。”
2018年以来,“四题”模式立题160多项,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日常“小问题”1000多个。相关经验登上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
再次,是改革推动。
2021年以来,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安徽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
“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对全市450家规上企业、825家规下企业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并积极运用评价结果。”天长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高效”企业,优化金融等资源要素配置;另一边,盘活“低效”企业和闲置土地,今年以来,已盘活947亩有证土地和10万平米厂房。
改革“指挥棒”的作用很快发挥。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7.2万元,同比增长两成;规下亩均税收增长22.5%。
几天前,安徽首次发布“县(市、区)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效益评价”榜单,天长位居全省第二名。
主体带动、科创驱动、改革推动,筑牢了天长产业转型的基本盘。
戎光科技展厅。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展望未来,天长市提出,在“全国百强”中进位次,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争一流,在周边当龙头。“愿景”变“实景”,天长市继续推深做实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近日的一天午后,南京戎光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岗,从南京来到位于天长的办公室。作为一家“培育独角兽”企业,戎光科技致力于通过“软件+硬件”提高智慧建筑运维管理水平。国内不少知名商业综合体、园区、场馆,都能见到他家产品的身影。
“落户天长,缘于我们采用的大部分智能仪表硬件,这里都能生产。”高志岗说,今后将持续深耕细分领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自身迈向“独角兽”的同时,带动天长智能仪表产业再创新绩。
产业转型,天长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