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省委书记梁言顺在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义务植树点,同现场的干部群众一起植树。本报记者 杨竹 许昊 摄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李浩)人勤春来早,植绿正当时。3月31日上午,省委书记梁言顺、省长王清宪等省暨合肥市党政军领导和部分省直机关、市县干部职工、志愿者代表,共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巢湖岸边春意萌发、草木吐绿。上午9时许,梁言顺、王清宪等省领导来到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义务植树点。在植树现场,省领导详细了解全省林业发展和巢湖生态湿地保护修复等情况,对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梁言顺指出,绿色是江淮大地的底色,也映射着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要牢记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大力实施绿美江淮行动,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要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更好发挥湿地净水、固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后,梁言顺、王清宪等省领导拿起铁锹走向植树地点,与现场的干部群众一起,合力种下一株株广玉兰、湿地松、海棠等新苗。大家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在春风吹拂下,新栽种的树木错落有致、昂然挺立、生机蓬勃。植树间隙,梁言顺强调,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加强新栽苗木管护,持续做好森林防火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等工作,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创新尽责形式,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安徽高质量发展。
据悉,2024年,我省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7.2万亩、封山育林111.5万亩,退化林修复72.7万亩,森林抚育203.6万亩。
3月30日,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省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举行。12家企业的约20件智能机器人产品进行了现场展示,机器人现场展示的“绝活”让人大开眼界!走,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详情】奏响科学技术打头阵的时代强音
本报编辑部
资料图:在安徽一家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机器人跳舞。徐旻昊 摄
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
今年,我省将转变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发力点,从关注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到更加关注垂直领域模型场景应用。以垂直领域模型引育为重点,坚持科技创新打头阵,支持另辟蹊径的模型攻关,推动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大模型、行业模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创企业,共同开展垂直应用模型研发和示范应用。 新近出台的《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明确: ——经过3年努力,全省要实现底层能力建设保持领先、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产业生态基本成型、融合应用集聚成势,到2027年,我省人工智能向实体经济和社会服务渗透加速,成为引领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社会服务便捷普惠高效的重要手段。 ——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通用大模型: 打造自主可控的AI科技底座 深耕垂直领域: 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场景供给: 开拓产业应用的广袤蓝海
歙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式微于元明清,复兴于现当代,浸润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歙砚,全称歙州砚,因产于安徽歙县而得名。一方歙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的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创造性。
歙砚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山水、楼台、亭阁、树木无所不取,人物、禽鸟、虫鱼无所不包。歙砚不仅是传播文化的文房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歙砚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海拔4600米的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崔久乡,寒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过,90后乡党委副书记尤如俊正挨家挨户查看牧民的饲草储备。作为淮南师范学院201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11年前,他背着行囊从江淮平原奔赴雪域高原。从推广牛肝菌产业到重启闲置的酸奶加工厂,从打造“阳光洗澡房”到为贫困学子争取助学金,他用脚步丈量高原牧区,用创新解锁乡村致富密码,将青春深深扎根于西部热土。
从青涩的志愿者成长为分管民生工程的乡镇干部,尤如俊主导的多个项目惠及数千名群众,他也被当地誉为“雪域牦牛”——踏实、耐寒、能负重。
尤如俊的故事,只是淮南师范学院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的一个缩影。自2003年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该校累计输送203名优秀毕业生奔赴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二十余载接力奔赴,淮南师范学院学子恪守“明德 至善 博学 笃行”的校训,在西部广袤天地间谱写着“小我”与“大我”的交响。
“孩子们眼里的星光,值得被全世界看见。”2014年的夏天,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朱灶恒,背着吉他踏上了甘肃支教之路。高原的风裹挟着沙粒,教室窗棂结着薄霜,语言隔阂让他连最简单的乐理都教得吃力,可每当推开音乐教室的门,总有一群孩子早早抱着课本等候——他们合唱虽然跑调,眼里却闪着光,这让初来乍到的朱灶恒红了眼眶。
如今,在敦煌以西的青海油田第四小学里,朱灶恒已经坚守了11年。曾有同事问他为何留在甘肃,他指着教室里跃动的身影说:“你看,当年那些怯生生的‘小星星’,现在会自己发光了。”2024年,他带领学生荣获“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活动“铜奖”,孩子们的歌声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遍全国。
“留在新疆、建设新疆,是我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陈雪莲作为学校第三批援疆支教团学生来到新疆和田支教。2020年,陈雪莲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再度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中学支教。
“未来,我将尽最大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合格的人才。”陈雪莲愈发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孩子特别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当他们的引路人。她也越来越意识到,在这里更能发挥个人价值,这里需要她。
这份传承的背后,是淮南师范学院持续20年的教育接力。2010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正式启动顶岗支教项目,通过顶岗支教将师范生培养与基层教育需求紧密结合。2018年,学校印发《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工作管理办法》,将学生的援疆经历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西部热”的氛围,激励更多学子投身西部建设。据统计,从顶岗支教到援疆支教,再到西部计划,截至2025年,学校已输送200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支教。
“每个志愿者都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当我们在西部的风里相遇,便连成了整片原野。”2024年夏末,在结束西部计划服务期后,2022届毕业生孙祥顺利通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扎根新疆和田皮山县第二中学。孙祥说:“立志做大事,并不代表不做小事。教案里写的每一道例题,都是做大事的基石。”
在西藏山南市措美县,2023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倪良龙正在准备西部计划志愿者留藏专项考试。书页间夹着农户赠送给他的格桑花,花瓣上还留着藏文祝福。“我想多尽一份力,多为祖国西部建设作贡献。”倪良龙说。
一直以来,淮南师范学院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3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该校通过“广泛动员、按岗招募、择优录取、双向选择”模式开展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并为志愿者提供岗前培训、生活补助和职业发展指导,形成“招募-输送-成长”闭环,积极宣传动员,不断扩大西部计划招募影响力。
学校利用团属新媒体平台开设“西部计划”“西部故事·学长学姐说”等专栏,举办“青年榜样讲堂”,邀请历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回校分享西部故事。15年来,累计超万人报名,服务西部志愿者累计203人,其中70%以上选择服务期满后续任。
除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在安徽省驻疆援建指挥部的组织下,淮南师范学院自2018年以来,累计派遣5批共计456名师生志愿者前往新疆皮山县开展支教活动。就在不久前,第五批援疆支教团的104名师生再次启程,将分赴皮山县两所学校,承担语文、数学、思政等12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阮爱民表示,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西部、奉献青春的事迹,是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生动写照。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本网讯 3月29日至30日上午,省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省委书记梁言顺主持开班式和集中交流研讨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坚强作风保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省政协主席唐良智,省委常委,其他在职省级领导干部出席。
读书班坚持领导领学、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交流研讨采取“重点发言+随机点名”方式,8位省领导作重点发言,随机抽点3名同志作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读书班对思想理论再武装、党性修养再淬炼、纪律作风再提升很有必要,表示将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梁言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重点任务、路径方法,为管党治党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总书记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全党上下坚定了以优良作风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信心决心。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心领神会上下功夫,在不折不扣抓落实上见成效。
梁言顺强调,要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自觉锤炼党性,深入践行“三严三实”,突出纠治“四风”顽疾,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全面扎紧制度笼子,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化学习,带头真查实改,带头开门教育,带头促进发展,推动全省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确保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市县同城优势独特,濉溪形象如何塑造提升?”
2024年1月3日,在安徽省濉溪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上,从县城形象塑造等最深层次问题出发,濉溪县提出直击痛点、直面问题的“五问濉溪”,引发全县领导干部深思。
形象之问,问出了格局与气质。一年来,在新型城镇化与精细化治理的双重背景下,濉溪县以“大城管”理念为引领,创新提出“机制革新、数智赋能、民生共治”三维协同框架,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管善治之路,加快推动城市形象“焕然重塑”。
密钥一:精细管理,织密城市治理“针脚”
精细管理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通过职能整合与流程优化,实现治理的精准性与人性化。
如何实现精细管理?濉溪县城管局局长郭涛介绍,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是题中要义。
2024年,濉溪县城管局深化城管体制改革,以园林处、路灯所、市政划转为契机,推动15项权力事项和8项公共服务事项调整,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公安交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着力构建统一指挥、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在这之后,濉溪县城管局又以“有创新、有特色、有颜值”为理念,拓展“城管+N”工作模式,推行“城管+社区、环卫、园林、市政、路灯”等一体化治理模式,解决“九龙治水”难题,将精细化贯穿城市管理全链条。
在执法协作中,推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重心下移,协助镇(园区)建立健全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实现执法力量“下沉扎根”,治理效能“向上攀升”;向濉溪镇、县开发区派驻19人推动规范化中队建设,推动执法服务前移,在高铁片区拆迁、大气污染防治、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贡献城管力量。
在城市形象提升上,濉溪县城管局紧紧围绕乾隆湖片区“一面三中心”发展目标,以推进“城市更新”为切入点,以更好“服务民生”为落脚点,环卫、园林、市政等部门协同作业,深入推进闸河路、浍河路、淮海路等道路改造提升,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目前,濉溪县已完成浍河路与烈山路交叉口道路提升,县城区主干道交通护栏已全部更换,闸河路东段提升项目已顺利完成招标,闸河路西段、浍河路西段、淮海路节点文化墙等完成初步设计方案,以此塑造城市“记忆符号”。
此外,濉溪县持续优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城区“烟火集市”、垃圾收集中转设施建设、建筑垃圾治理、户外广告提升和市政公用设施三年提升等“五大规划”,科学、系统推进精品城市建设,先以小溪河公园建设为切入点,做出“大景观”、不做“小盆景”,推进“拆墙透绿”行动和“口袋公园”建设,打造精品“公园城市”。
同时,全面实施城区环卫一体化项目,加大城区环卫清扫保洁力度,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洁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
密钥二:智慧赋能,激活城市治理“大脑”
智慧化治理的本质是“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濉溪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智慧城管”平台,实现“一网统管”。
以建筑垃圾管控为例,濉溪县城管局成立3个专项督导小组、1个无人机巡查组,采取“人巡+技巡”的方式,对镇(园区)建筑垃圾开展全县域排查、全过程监督、闭环式管理,对排查出的多处建筑垃圾乱堆放问题,督促属地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进行及时清理,严厉打击乱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确保问题不反弹。
未来,濉溪县还将通过无人机巡查、车载移动监控、物联网监测等科技手段,对违法建设、市容秩序等实现“空中+地面”立体监管。
此外,依托“线上+线下”服务场景,濉溪县拓展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全省独树一帜的城市管理民意感知系统项目,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基于此,濉溪县依托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整合12345便民服务热线、市长(县长)信箱、智慧城管、安徽省应急管理平台等事项办理,通过数据研判,实施一揽通办,一揽解决,推动风险前置化解,提高办理服务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形成“接诉即办、办后回访、跟踪问效、服务到底”的闭环机制。
这种“算力驱动”的治理模式,不仅深化城市管理方式创新,更重塑了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关系。
密钥三:民生为本,夯实城市治理“根基”
在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的双向驱动下,濉溪县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治理标尺,创新“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通过“微服务”破解治理难题,让市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合伙人”。
在流动摊贩管理上,坚持文明执法、温情执法相结合,积极打造小溪河烟火集市、虎山北路菜市场建设,设置流动摊贩经营点12处,引导流动摊贩合法生存、有序经营,使城市治理既有“文明味”,又有“烟火气”。
而针对停车秩序难题,采取“疏堵结合”策略,常态化管控与集中整治相结合。2024年8月,联合交警队开展为期3个月的停车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增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点(位)200余处,整治违停机动车2600余辆,规范和处置非机动车14000余辆。目前,城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井然有序,乱停放现象有很大改观。
在信访事项化解上,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梳理摸排风险隐患点,逐一研判分析,解决初信初访问题,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中;加大积案化解力度,对重复访等重点信访事项,建立局主要领导包保责任制,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2024年共办理信访案件26件,办结满意率100%。
在文化守护上,在濉溪古城、临涣、柳孜等地文化形象标识等建设中融入地方特色及淮海战役红色元素,打造“城市记忆符号”,实现物质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此外,通过强化“门责制”管理,持续开展户外广告、流动摊贩、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抓好市容秩序长效常态管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这种“温度”与“精度”的结合,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未来,濉溪县将继续通过“机制革新、技术赋能、民生共治”三把密钥,推动“大城管”模式从理念继续走向实践,“绣”出城市“新颜值”,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春风拂面,暮色四合,走进芜湖鸠兹古镇,飞檐翘角渐次亮起暖黄灯笼,中江书院、梨园堂等十处明清徽派古建筑在光影中更显古朴韵味。这座依托2500年江城文脉打造的徽商主题古镇,正以“夜游演艺小镇”的全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春日之约。
鸠兹古镇分东、西两个区域,以徽派建筑为本体,以徽派文化和鸠兹文化为载体,将古今建筑文化完美融合。在这里可以欣赏到658幢徽派建筑,共4288间,徽派建筑构件的冬瓜梁7860根、雀替15600件,“徽州三雕”精品22000件。其中明清遗存古建筑42栋318间,遗存街巷老石板12万块,民国时期徽派建筑8幢。这里既有明清时期的遗存古建筑,也有民国时期的建筑,更有直接移建的中江书院、李经方故居、梨园堂、阮弼故居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徽文化的瑰宝。
傍晚泛舟扁担河,两岸垂柳与灯笼倒映摇曳生姿,61组灯彩还原《上元灯彩图》盛景,万盏明灯将古镇夜空装点得如诗如画。游客既可品尝芜湖虾子面、酥糖等非遗美食,还能参与古风剧本杀、鱼灯DIY等互动活动,感受“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烟火气。
作为芜湖首个以徽文化为核心的夜游目的地,景区通过品牌升级打造“悟道徽商”主题演艺矩阵,推出《徽商大巡游》《南柯一梦》等四大实景剧目。扁担河畔非遗火壶热烈上演,火壶银花照亮白墙黛瓦,赢得现场阵阵喝彩。《古城旧事》沉浸式演出以现代声光电技术重现徽商传奇,演员们身着绸缎长袍穿行于青石板巷,带领游客亲历“天下徽商兴于鸠兹”的盛景。
“古镇的夜游项目填补了芜湖高品质夜演市场的空白,以沉浸式夜游演艺、非遗体验及璀璨灯彩盛宴,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夜游新晋热门地。”鸠兹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徽商文化的魅力,领略到徽派建筑的韵味,品味到地道的徽州美食,体验到非遗的魅力,同时也为传统手工技艺和老工匠老手艺的传承发扬提供了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夜色中的鸠兹古镇,正以“文化+科技”的双翼展翅,让徽商精神在灯火辉煌中焕发新生。这个春天,不妨携家人好友来此,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光影盛宴,感受“夜芜湖”的别样风情。(记者 张贤良)
新华网合肥3月29日电(周雨濛)乍暖还寒时节,草莓巡检机器人在位于合肥市长丰县的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数字草莓示范园实验大棚内来回穿梭,实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送到门口的一块大屏上。通过这块大屏,长丰县域内各乡镇的草莓种养占地面积比例、产销走势、质量安全检测记录等数据一目了然,一幅草莓产业全景图跃然屏上。
近年来,长丰县紧抓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机遇,健全政策机制,集聚资源力量,用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智慧监测 为草莓打上身份溯源码
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数字草莓示范园实验大棚。张俊 摄
通过数字赋能、科技加持,长丰草莓产业正实现从传统种植业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品牌价值、产值也实现了“双百亿”。
“只要我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监测这些草莓的长势,掌握温度、湿度、虫害、光照等情况,可以通过APP进行调节。” 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有限责任公司集成中心副主任洪勇说,数字草莓实验大棚通过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大数据中心,进行建模分析,最后得到草莓生长过程的一个模型,给草莓种植户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从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如今,长丰县草莓种植大户基本实现“数字草莓大数据平台”全覆盖,草莓生产的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让草莓种植更科学,品质更有保障。
近年来,长丰县充分发展“智慧草莓”技术,积极构建草莓资源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远程化、质量监管网络化“五化”体系,实现草莓平均亩产提高、亩均增收等目标。
目前,长丰县已建设2.2万平方米智慧草莓基地,打造数字草莓小镇高科技示范园,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18家草莓主体建立了“数字+”大棚、无土栽培等场景,搭建了数字草莓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立长丰草莓身份标识化溯源码,实现地标保护产品的全程可追溯。
智慧服务 畅通农品出村“最初一公里”
长丰草莓电商中心。张俊 摄
质优为本,智慧赋能,长丰草莓的品牌效应自然深入人心。为了破解农产品出村的“最初一公里”难题,去年11月,长丰县水湖镇引入一家名为果之道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并成立长丰县草莓电商中心,探索联农带农做大单品的道路。
“我们在长丰草莓种植主产区设置60个揽件点,租用11辆电商物流车,组成乡村揽收队,帮助莓农包装、揽货、发货。”该公司负责人陈海滨介绍,自中心运营以来,目前发货量突破了15万单。在长丰草莓电商中心摆放的一块电子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各揽收点每天实时揽件的数量、农户分布、发货省份等动态情况。
据了解,该中心通过与多家快递企业合作,降低果农的产品快递物流成本。陈海滨给大家算了一笔账:“2公斤一箱的草莓发往合肥、南京市场,如果果农自己发,首件费用可能要23元,但从我们这里只需11元。”
“今后我们将开展全民家庭电商培训,引导青年利用私域流量销售草莓,帮助广大莓农增强销售本领和市场竞争意识,继续为长丰草莓高质量发展‘强基补链’。”长丰县水湖镇镇长陈燕说。
近两年,长丰县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快递进村,形成“两中心一站点”(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240个村级电商站点)电商服务网络,快递网点行政村覆盖率100%。
智慧方案 促进农业生产精准高效
俯瞰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张俊 摄
除了数据收集,土壤检测也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工作之一。“要想为农业生产精准‘开方’,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数据也要掌握,就要给土壤‘体检’。” 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儒敬介绍,经过10多年研发,2022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可以实现42种土壤养分、重金属全量指标,以及百余种农产品指标的快速检测,在提高准确性的同时,也让检测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大数据收集、土壤检测,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后,通过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深度合作,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成功打造“神农操作系统”,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简单、更高效。作为县域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该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经过大数据分析,灌溉、施肥、除草日程会在日历中自动显示;用户只需点击提示,就可在系统内选择相应机构提供农事服务……在长丰县,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田间地头的工作也突破了时空限制,智能化程度更高。
据了解,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长丰县人民政府共建了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发挥大数据、自动化人才优势,整合优质科研资源,着力打造数字农业新模式。经过五年的发展,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已经形成了“一院一园一基地”的布局,涉农领域4名院士、281名硕博士、25名科技顾问常态入驻,获批“安徽省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全国首个“农业传感器技术标定平台”,正筹备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除了智慧农业谷,我们还打造了菌物谷、智能育种加速器、合成生物中心、中试城,共五大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三就地’。”长丰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长丰县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推进基础数据采集,整合数字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一体设计、一体发展、集成应用。
“我们正以智慧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农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长丰县委书记李孝鸿表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