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大胆探索,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本台记者 费宇
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合肥知冷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量子计算核心设备——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我身后,科研人员们正在组紧张地装设备。这些看似普通的零部件,却能为量子计算机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
能提供零下273.1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研发出这项被称为“量子芯片冰箱”技术的团队牵头人王绍良,是安徽大学研究员。他长期专注于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设备研发,积累了多项专利。但过去,由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繁琐,市场应用场景不够清晰,这些技术长期“沉睡”在实验室。2022年,安徽大学成为安徽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之一,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实施,让王绍良团队的专利得以“苏醒”。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徽大学研究员 王绍良
推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创新模式,我们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手续,成立了公司并开启了产业化,在市场上(目前)公司获得了数十套产品订单,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相关科研和产业单位,还接到了国内外60多家相关单位的,超过3亿元的意向订单。
鼓励科研团队“创业式”转化,强化需求驱动的“订单式”转化,探索科技成果“场景式”转化,安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果估值5.6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9家。
如果说科技成果是“明星”,那么有慧眼发掘它们的“星探经纪人”不可或缺。针对供需对接不畅、科研人员对商业运作缺乏了解等问题,近年来,安徽全力打造“科技大市场”,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在芜湖,这家企业正是因为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市场技术经纪人服务团的牵线搭桥,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接,成功落地一个年产值超3亿元的智能化工项目。
普立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 部长 杨涛
芜湖科技大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与高校的密切的合作,我们跟长春研发所就聚乳酸的耐久性这一块,达成了非常好的合作。
安徽科技大市场芜湖市场 负责人 丁光胜
技术经纪人服务团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充分拓展技术转移渠道,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目前,线上平台累计上传科技成果7900项,技术交易额1.5亿元。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安徽全力做好配套服务保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在蚌埠,当地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这一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众多高层次专业化平台,研发生产了众多“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玻璃新材料原创性成果,目前在国际上玻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国内高端玻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0%以上,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城市。
蚌埠市科技局 副局长 闻建忠
利用驻蚌高校院所的创新优势,推进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共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园区,构建了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循环迭代的闭环模式。
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安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立全方位科创服务体系,2024年,安徽省全年技术成果成交接近45000项,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为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创新改革处 处长 汪辉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全面启动企业主体、政府赋能“两提升”行动,落地实施一批多方协同、省市联动的制度创新举措,力求做到创新主体可用可看可感可及,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梁言顺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
在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融会贯通全面贯彻落实上下功夫
持续推动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落地见效
通讯员:宗禾
记者:李浩
编辑:琚常佳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何沛) 4月23日,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抢占大众注意力的刷屏时代,蚌埠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景——纸质阅读持续升温,儿童成为阅读“主力军”,全民阅读热潮正在这座城市涌动。
年接待105万人次
纸质数字阅读双向增长
记者从蚌埠市图书馆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蚌埠市图书馆纸质书刊达664702册件,全年借还文献书刊为882098册件。成人读者借阅排行前三的读者借阅量分别为573册、334册、285册。平均每人每天花费在阅读纸质图书上的时间为20-35分钟。数据表明,2024年,市民们去图书馆看书借书的频率更高了。
“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在馆读者数量会大量增加,图书馆也会适时加大新图书的投放量,同时还招募小小志愿者,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同时,图书馆也将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文化体验。”蚌埠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阅读成为市民阅读主流方式,“听书”是新的增长点。据介绍,蚌埠市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库新增至13个,对外开放数字资源总量达43.01太字节(TB),数字资源浏览量达96.95万次。
当然,纸质阅读作为“深阅读”的重要方式仍然不可替代。从读者借阅类型上看,2024年最受市民喜欢的图书类型是小说文学类书籍,借阅前三名分别是《斗罗大陆》《明朝那些事儿》《酒神》。历史社科、科普类图书也备受青睐,反映出市民对系统化知识的渴求。
“电子阅读虽然便捷,但翻书时的触感和油墨香是无可替代的。”近日上午,蚌埠市图书馆启书房·晚间书房一场以“你好 春天”为主题的读书会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市民张女士说,她每周都会来图书馆借阅两到三本书,利用休闲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馆内还推出“一本好书”“馆员荐书”“走读珠城”“珠城朗诵者”“珠城乐读会”“全城共读一本书”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纸质阅读的兴趣。
从绘本到知识殿堂
儿童成为阅读新势力
走进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色彩斑斓的绘本区、充满童趣的阅读角吸引着众多小读者。数据显示,该馆少儿图书借阅量占全馆总量的45%,其中3 - 6岁儿童是借阅主力。
“孩子以前总爱玩手机游戏,自从办了少儿图书馆的借阅卡,每天都主动要求看书。图书馆环境好,借书也方便,孩子很爱来。”家长陈女士分享道,她每周都会带孩子来借阅绘本和科普读物,亲子共读已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
此外,蚌埠市多所小学与图书馆联动,开展“书香满校园”“书香伴成长”等活动,将阅读习惯培养融入校园生活。许多学校还设立“阅读角”“朗读角”,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终身习惯。
“孩子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从儿童绘本、人文历史、自然科学,阅读范围很广泛。”家长陈女士说,她还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图书集市,通过以书换书、以物换物的方式,让家中闲置书籍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孩子阅读的积极性更高了。
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少儿阅读借阅排行前三的读者借阅量分别为489册、247册、239册。其中,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儿童纸质图书借阅排行方面,文学类绘本最受读者欢迎。《谎言大骚动》《没有耳朵的兔子》《小熊很忙,第4辑,万圣节派对》跻身榜单前三名。此外,少儿类图书借阅情况与2023年相比有细微差别,《植物大战僵尸2》依然位于榜首,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寻宝记系列9》首次进入榜二、榜三。
近年来,蚌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绘本为主题,结合“亲子阅读”“科普阅读”等相对应的阅读活动增加儿童的体验和理解。该馆活动策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的习惯更多受父母影响,亲子阅读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相信这份经历会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书香蚌埠全域生长
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多元需求
近年来,为满足市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让人们在惬意书香间寻找诗与远方,蚌埠各级宣传部门、文旅体部门以民生“小切口”积极打造功能齐全完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分布在商圈、公园、社区中心等地,不仅提供免费借阅服务,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作家讲座、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
“不用专门去图书馆,在家门口就能看书学习,环境好也方便。”在南山书社,众多市民在此安静看书,只能听到偶尔传来的翻书声。市民刘女士对书社的评价,也是许多读者的心声。该书社划分了室内图书陈列区、休闲阅读区、交流探讨区和室外红色专区,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交流的一站式阅读新阵地。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全民阅读,正成为蚌埠人的精神自觉。4月20日,蚌埠举行“书香满城·版权护航”全民阅读与版权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诵读表演、版权宣传、图书展销、非遗体验、创意互动等多种形式,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阅读生态。后续蚌埠还将围绕“全民阅读活动季”开展讲座、读书会、亲子阅读等系列活动,持续打造“书香珠城”文化品牌,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城市新风尚,为建设更具文化内涵的蚌埠注入精神动力。
刷屏时代,阅读不仅是对抗信息碎片化的一种方式,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彰显。在蚌埠,无论是持续增长的纸质书借阅量,还是蓬勃兴起的儿童阅读浪潮,抑或是全域覆盖的书香网络,都在诉说着:越来越多的人在书页间寻找力量,阅读以更丰富的形态融入生活,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愈发强劲。
盘活闲置存量资源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需要,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抓手。安庆市主动出击,打通资产确权通道,通过“政府+国企+资本”方式,唤醒“沉睡资源”,把旧“包袱”变成新财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个春天,位于安庆市大观区的集贤时空文创园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
池州游客 倪勇杰
工业遗迹真的很丰富,然后又保留了一些现代化的创意,这边打卡真的是很出片,很推荐。
而两年前,这里却是因产业调整而整体搬迁后的白鳍豚水泥厂旧址,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已完全荒废。如何唤醒“沉睡资源”,让“包袱”变财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现实课题。
安庆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 刘晓丽
我们积极联动自规、文旅等部门,加快闲置资产的“确认、确权、确值”。在土地性质转换、项目使用报批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活资源要素。
经过多轮招商洽谈,一家文旅企业签约入驻,将老厂房进行功能创新,保护利用,让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旅撞了个满怀。
安庆集贤时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曹燕
将工业遗存与文旅进行了融合,结合我们的各种主题院落进行相融,给游客一个全新的空间。每天都会有几千人的一个(游览)人次,到周末基本上是万把人(次)。
作为老工业城市,随着产业的迭代升级,安庆市有存量规模较大资产28处,闲置国有房产957处。为把“旧包袱”变成“新财富”,安庆市通过资产有偿转让、资本注入、金融助力、市场化运营等方式,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利用。位于安庆经开区的秦潭湖人才公寓,原来是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公租房项目,后因资金短缺等问题成为“烂尾楼”。结合楼盘所处的汽车产业新城地段,安庆人才集团通过银行融资进行市场化改造,建成了546套精品人才公寓。
安庆秦潭湖人才公寓 租户 刘洋
一个月(租金)是950块钱,比市场价要低两三成,就比较适合我这种刚毕业的大学生,绿化也特别好,交通很便利,还挺满意的,我喜欢这个地方。
安庆市人才集团安居公司 总经理 凌旭东
项目运行一年以来,出租率达到90%以上,累计服务市内重点企业、事业单位30多家,服务各类不同层次人才700多人,盘活收益达到300多万元。
老厂区、闲置楼宇摇身一变,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功能、服务群众生活需要的新平台、新街区。而在望江县华阳镇陶寓村,一所停用闲置的校舍经过改造后,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总投资1.2亿元的智慧农业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
安庆市望江县财政局(县国资委)总经济师 赵家武
通过容缺的方式,简化办证所需的资料,优化办证流程,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办好了产权证,让这个闲资产变成活资本。
皖水绿之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傅绍凯
资产盘活以后,解决了我们急需的办公、食宿问题,加速了我们整个项目的落地投产。你看像我们这个园区,建成了一共36个大棚,年产值大约在2000多万(元),带动了2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盘活存量育增量,激活潜力增动力。2024年,安庆市盘活存量资产2425宗,资产规模总额16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73%,新增收入近17亿元,新增融资超70亿元。
安庆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局长(主任) 余巧萍
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我们要牢固树立资产思维、经营思维和权益思维,用改革的办法化解难题,确保盘出真收益、好效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我省将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4月22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邵海卫介绍,今年全省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力争国内旅游总花费破万亿元,入境游客人数实现倍增,推动全省文旅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先后创建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4个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全省将推动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邵海卫介绍,今年,我省将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加快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建设科创旅游高地和环巢湖等重点片区,建设全省文旅枢纽城市;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地;推进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建设,构建皖北旅游大环线;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加快建设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
去年,全省文旅产业动能强劲,小岗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琅琊山获评5A级旅游景区,黟县乡村旅游度假区晋升国家级。今年,我省将实施全域旅游提升行动,完善发展全域旅游政策体系,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质效和服务能级;深入推进“百景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对标建设一批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休闲街区。
为充分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我省将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业态融合发展,促进文旅与科技、工业、农业、教育、体育、康养等跨界融合,推出世界遗产之旅、心灵休憩之旅、生态康养之旅、科创研学之旅、红色育人之旅、考古探源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优化亲子游乐服务,开展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培育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品牌和企业;发展银发经济,扩大适老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特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冰雪旅游、避暑旅居、低空飞行、旅游列车、时尚国潮等业态产品,支持举办首秀、首演、首展等活动。
去年,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年增长7.4%、10.8%;全省入境旅游快速增长,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94.8%、124.1%。
优质服务是最好的旅游产品,优良口碑才能留住“回头客”。邵海卫介绍,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服务,推进旅游交通便捷化,有序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推进旅游监管精细化,开展全国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尤其是围绕实现入境旅游倍增目标,将多层次提升安徽文旅国际化品质,充分发挥安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川秀美的优势,建立国际旅游线路精品库,打造联程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多文旅消费选择。在合肥、黄山机场及高铁站建立完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为入境游客提供通信、交通、文旅等方面服务。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打造“皖美支付 便利服务”品牌,更好满足境外游客消费需求。(记者 张理想)
手机快没电了,不用怕,在室内外光线下照一照,便可实现无感充电,前不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一款太阳能充电手机吸引了诸多目光。
这款手机来自合肥京东方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最大充电功率可达2W,是行业首次将钙钛矿光伏电池应用在移动终端领域。这项手机充电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移动终端产业迭代升级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也是我省光伏产业矢志不渝攀“高”向“新”的缩影。
据统计,2024年,在全国先进光伏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我省光伏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保持有力提升,由2023年的2.3%提升至2.6%,全省先进光伏领域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4位。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光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综合竞争力十强省(市)》,我省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3位。
科技创新是我省最鲜明的标识。近年来,我省以“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的模式驱动产业发展,重塑产业版图,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低空经济、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赛道竞逐前沿,正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我省强势崛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省汽车产量已跨越至357万辆,成为全国汽车制造第二大省。今年1月至2月,我省再次进位,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不仅是整车规模跨越式增长,高端配套同样加快布局。国轩高科、巨一科技、江淮钇为、均胜电子等核心配套企业在电池存储、智能驾驶等领域不断发起攻关,抢占技术“制高点”。全柴动力是我国内燃机行业领军品牌之一。面对传统内燃机行业总体呈现的萎缩趋势,全柴动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推出了DHT混动变速箱和Q23增程产品抢占市场,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合作,在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质子交换膜上取得技术突破。由此,全柴元隽66kW氢燃料电池系统也得以推向市场。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走进芜湖市湾沚区的芜湖航空产业园,众多航空类企业在此落户。企业产品包括了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航空部附件等,涵盖研发、制造、维保、运营、培训、物流等全产业链。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即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在这里,芜湖钻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取得型号合格证的活塞发动机AEC2.0L发动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去年,该发动机成功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实现了批量生产,如今,正积极进军国际市场。
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居全国第7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2024年我省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了6.86万件,其中,有近一半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核心专利已带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智能网联等多个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向“新”而行,产业蝶变。202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3.6%,较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增速达22.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35.3%,我省已从传统能源原材料基地成功转型。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李浩)4月22日下午,省委书记梁言顺在合肥与浙商总会会长南存辉率领的浙商总会企业家代表团举行工作座谈。省领导单向前、王翠凤、任清华,徽商总会会长杨元庆参加。
梁言顺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代表团一行表示欢迎。他说,当前,我们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两会部署,着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希望各位企业家继续为安徽发展加油助力、蓄势赋能,进一步加大在皖投资力度,帮助招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更多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我们将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南存辉感谢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在皖投资布局,加快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推动浙商总会与徽商总会共同抓好议定事项落实,形成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为全面建设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力量。
杨元庆说,徽商总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浙商总会深化沟通对接,做好投资考察、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等为企服务,推动双方企业加强合作,携手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瑞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平、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相荣、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晓敏、微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杰远等先后发言,充分肯定安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态势,表示对投资安徽充满信心,将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安徽发展进程,当好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合伙人”,助力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
4月21日~22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调研式集中采访团走进合肥。记者深入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等地,探寻合肥向“新”而行的“源代码”。
坚持“长期主义”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刊登文章,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癌症检测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成像技术,首次让外科医生在术中实时捕捉到细胞级图像。
这一技术就来自于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突精密”)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劲宇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的研发始终着眼于“长期主义”,遇到秉持相同理念的合肥,真的是很幸运。
说起曾经面临的巨大考验,树突精密CEO沈来全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从前。
彼时,公司曾因持续投入产品研发及临床试验,一度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得知这一情况后,合肥市通过政策嫁接、资源导入、管理赋能等助力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银行依托“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机制,联合多家投资机构,提供了8000万元资金支持,通过“股权+债权”组合方案,有效填补了公司“研发-市场”转化期的资金缺口。
如今的合肥,一直在引导投融资机构要秉持“长期主义”,不紧盯企业的营收等数据,而是综合考量,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发展预期上。
目前,树突精密率先开发的以针式显微镜为基础的术中手持显微镜EndoSCell®(安刀),已在华山医院、华西医院、协和医院等国内头部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自2023年以来,已累计完成2000余台手术,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为以科研起家的硬科技团队,我们希望公司产品能被全球认可,更期待它能为患者减少病痛折磨。”沈来全说。
打造超级算力
近段时间,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古月有些忙碌,除了和量子领域相关企业保持密切接洽外,还与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多所全国高校科研团队时刻保持着线上沟通。
这一切,都由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巢湖明月”所连接。
踏入“巢湖明月”核心区域,一座长、宽、高均十余米的淡蓝色玻璃立方体格外引人注目。在其内部,1500台先进算力服务器整齐排列,数万张GPU卡有序运转。
超级计算机究竟有多“超级”?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井梅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这台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能力1.2亿亿次,若用人的工作量替代,如果每人每秒能做一次计算,全国14亿多人要将近100天才能完成。
2024年,合肥市打造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作为全国首个实体化部署的量子计算和超级计算融合中心,它拥有“180+”量子比特超导技术路线和12量子比特离子阱技术路线量子计算资源。
全国最全多元性,国产化单一算力集群规模最大……有了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整体算力水平,接下来意欲何为?
王古月表示,未来不仅将在生物医药、金融、气象三大领域打造示范性应用,还将与新能源车企合作,利用量子并行计算优化电池材料模拟流程,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如今的合肥,量子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3家、居全国首位。
人工智能产业,累计建成智能算力规模超7100P,算力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813家。正如王古月所期待的那样,“量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无声地成为支撑千行百业的牢固基石。”(下转2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安徽坚持以改革为牵引、以创新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融合机制,不断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安徽实践。
这段时间,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开悦半导体公司,负责人王向东正带领团队,忙着交付他们最新研发的第三代集成电路制造用涂胶显影机。他告诉记者,光靠自己“单打独斗”,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很难完成这款新产品的研发生产。
合肥开悦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向东
集成电路设备它其实是一个产业链,小到从材料、后到机加工,再到组装测试等等诸方面,都需要全产业链的带动,勇克难关。
正是看中安徽从半导体装备及材料制造到芯片设计,再到芯片封装测试等完善的产业链,王向东团队落户到了合肥。他们一方面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产业集聚效益,与下游通富微电子、悦芯科技等周边企业联动合作,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合肥开悦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向东
合肥有一个半导体产业链的集群微信群,我们一旦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在群里提出,一些兄弟组织,相关企业都会在里面给予呼应,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环境。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当前,安徽依托省内200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和4400多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安徽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天津大学合肥创新院就通过“企业出卷、能者答卷、市场阅卷”的科研组织机制,主动揭榜了江淮汽车、全柴动力、安徽康明斯等企业在先进动力方面的技术需求。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多项技术成果在这段时间进行了集中交付。
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 李森
通过科学化的项目遴选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的科研环境及与校本部的人才互通政策,来推动成果转化,助力优质项目和人才落户安徽。
聚焦科技、教育、金融与产业融合对接机制不顺畅等突出问题,当前,安徽正在加快实施“产学研”“产研用”“产研金”“产研服”融合等行动,通过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打造赋能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平台服务公司,实施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培育计划等,加速“四链”融合发展。刚刚落户安徽不久的树突光学科技公司,就通过在光学医疗领域取得的多项技术专利,获得了徽商银行提供的上千万元纯信用贷款。
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CEO 沈来全
徽商银行主动地联系了我们公司,为我们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投贷联动的债券融资服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安徽在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业上面的力度。
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严琛
徽商银行创造性地在总部设立了科创金融部,根据科创企业在种子期 发展期等各个阶段,融资的不同需求,设立了“科创人才贷”“科创研发贷”,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过去一年,安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
安徽省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处 处长 谭海斌
锚定科学技术打头阵,梳理制定省科技厅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工作台账,加快构建创新攻关、创新平台、企业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集聚融通的创新发展格局,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的作为。
梁言顺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
一体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