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融媒信息 龙头塔下 魅力舒城 看电视 栏目
全部
  • 【舒城红色故事③】真理光芒照万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龙舒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

    为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激励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舒城红色故事》展播,敬请关注!  


    1927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艰难困苦的一年。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逆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原来生气蓬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买办资产阶级扶植国民党反动派作为新工具,代替北洋军阀,在全国建立起反革命专政。在舒城,国民党新军阀与地方反动军政头目、豪绅地主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更加紧了对舒城人民的压迫。国民党右派还以“党务改组”为名,在全国掀起了反革命的清党运动,大力扶植右派势力。1927 年夏,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派汪洪钧,柯松溪等7人到舒城,成立右派控制的“舒城国民党党务改组委员会”,下设“清共委员会”,专门进行镇压革命、消灭共产党活动。他们还盗用群众团体的名义,建立反动的工会、农会,禁止一切集会、游行、罢工、罢课活动,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警醒。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领导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鄂豫皖边区先后举行了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先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此后,在舒城四邻边区又先后爆发了请水寨暴动、头陀河暴动、黄尾河暴动和欧家岭暴动,这些,都为舒城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活动开展较早的潜山、六安、桐城、霍山等邻县党组织,都非常重视舒城的革命斗争,纷纷派共产党员到舒城边区开展建党工作。自1929年起,邻县党组织先后派党的干部到晓天、河棚、南港、梅河、张母桥等地活动,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党和农民协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

    这些到舒城开展活动的党员,有的以走亲访友、串门为由,有的以掏乌龟、捉鳖、理发、做衣为业,有的以组织“三番”、“小刀会”、“学堂”等帮会为名,奔走四方,访贫问苦,联络群众,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反对剥削,实行平等自由”“建立苏维埃”等革命思想。活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因势利导。他们常用教唱歌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叙述穷苦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穷人歌》《讨饭歌》,有倾诉放牛娃苦状的《小放牛》《放牛歌》,有为童养媳诉冤屈鸣不平的《养媳妇自叹歌》,有控诉地主豪绅压迫、剥削农民的《土劣四叹歌》,有号召人民奋起抗争的《革命歌》《跑步歌》等,这些歌曲内容浅显明了,形式活泼,易懂易学,能打动人的心,有很强的鼓动性、号召力。

    在广泛深人地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他们重点选择受压迫剥削最深重的农民以及那些消息灵通、能说会道、机警勇敢、活动范围大、联系广泛的裁缝、木匠、瓦匠、理发匠、货郎、织布工人等手工业者为主要对象,发展农协会会员,很快打开了局面,建立起农民协会组织,并在此基础上,从革命最坚决、斗争最勇敢的会员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舒城早期党组织比较分散,根据隶属关系和分布情况,全县党组织大体分为西南部、北部、东部3个区域。

    1929年春,汪孝芝、朱子加(以掏乌龟为掩护)等共产党员受邻县党组织派遣,分别到舒城北部、南部地区开展建党活动。同年,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组织的王谋成、凤仞千、梁建堂等人也回乡开展建党工作。此间,早年在外地参加革命的金飞霞、吴展、胡底等共产党员也先后回乡传播革命思想,他们的革命活动,对舒城中部地区的革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他们是舒城的早期党员。

    早期在舒城北部开展建党工作的有:六安党组织派遣的汪孝芝、刘敏、但习初、高峰、郑才、童子清、储鸣谷、邬增友等人。活动于张母桥、西八里稻场岗、板山、云雾山、范家店、显阳冲、毛竹园等地。

    舒城西南山区党的组织主要由潜山、霍山党组织派员帮助建立外地党组织(隶属关系不详)派遣的朱子加,活动于东西港、五桥、晓天等地:潜山党组织派遣的王效亭等人,,活动于小涧冲、驼岭、晓天、河棚、安菜山、三里湾等地;霍山党组织派遣的彭业如等人,活动于南岳、香炉冲、托儿岭、三元(程岗)、山七里河、九井、杜店等地。

    1929 年春,受霍山党组织派遣的彭业如,来到山七里河,拜信徒众多的“三番”首领王紫轩为师,以“三番”组织为掩护,在山七里河、查湾、晓天、香炉冲、三元、程岗等地发展党员。1930年1月,潜山党组织派遣王甫清以裁缝手艺为掩护,到晓天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并与彭业如取得联系,于1931年1月建立程岗三元党小组,组长江少庭。1930年2月,沈桥(今属岳西县)党支部成立,书记朱廷皆。同月,朱廷皆到托儿岭发展党员,次年2月,成立托儿岭党小组,朱恒光、张礼宣为负责人。此间,香炉冲党支部成立,书记彭世荣。

    1930年春,潜山党组织派遣余德华到河棚安菜山一带进行建党活动,不久,成立安菜山党小组,组长彭正传。同年 10月,储德纯受潜山党组织派遣,到张田、驼岭一带开展建党工作,不久,建立驼岭张田党支部,书记李怀清。

    上述党组织分别隶属原派遣县党组织。1933年秋,西南部党组织大部遭敌破坏,未被破坏的党组织也基本停止活动。

    舒城东部地区党组织主要是合肥、六安等邻县党组织派员组建以及在外地入党的舒城籍党员回乡组建的。1930 年初,由凤仞千组建春秋山党支部,书记凤仞千,这一年中,在合肥入党的王进臣在柏林建立胡家老庄党支部,书记王进臣。1931年1月,汪伯民组建秦家桥(余家城)党支部。1931年7月,在中共中央巡视员刘敏、原共青团皖西临时分特委组织部长储鸣谷指导下,东部地区建立中共舒城特别支部,书记宋于斯,隶属中共合肥中心县委,辖春秋山、秦家桥支部。1932年7月,特别支部扩建为特别区委,书记宋于斯,仍属中共合肥中心县委领导。同时,建立宋家圩党支部,并将张母桥支部归划中共舒城特别区委领导。1933年春,又建立城区党支部和庐江东汤池党小组。同年9月,特区委被敌破坏,书记宋于斯病故,凤仞千代理书记。不久,东部党组织遭破坏。

    舒城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934年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派员恢复成立中共舒城特别支部,辖春秋山支部和六安县南官亭小组,隶属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1935年春,舒城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皖西北特委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舒城西南山区成为红二十八军和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的游击中心区域之一。这时,中共舒城特别区委恢复建立,下辖东西港冲、春秋山和曹家河3个区委以及一些独立支部。8月,准备建立县委,因形势再度恶化,这一计划未能实现。1936 年春,形势更加险恶,斗争更为艰苦,中共皖西北特委决定分散隐蔽活动,保存革命力量。中共舒城特区委活动停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共产党员鲍有荪(女)到舒城,于1938 年1月恢复中共舒城特别支部,书记鲍有荪。同年4月,由于舒城党组织发展迅速,中共舒城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舒城工作委员会。8月,舒城工委撤销,建立中共舒城县委员会。到1940年5月县委武装撤退止:县委书记先后有鲍有荪(女),徐平(女),岳炎(严佑民)、徐建楼四任。1940 年下半年,建立中共舒(城),桐(城),潜(山)中心区委员会。12 月,中心区委发展为工作委员会。1943年6月,成立中共舒(城)庐(江)县委员会。1944 年6月,中共舒庐县委与中共桐庐县委合并,成立中共舒(城)庐(江)桐(城)县委。1945年5月,中共舒庐桐县委改为中共巢湖工作委员会。

    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共舒桐潜工作委员会仍领导着三县边区的斗争。1945 年10月,中共舒桐潜工委改建为中共皖西工作委员会。1947年2月,建立中共舒六县委员会,书记先后为王进臣、郭任。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9月上旬,刘邓大军挺进舒城西部地区,另建中共舒六县委和中共舒城县委,原舒六县委撤销。新组建的舒六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分别是:县委书记余光,副书记赵振华;县长林杰,副县长郭辅轩。1949年1 月,舒城全县解放,舒六县委、县政府撤销。到1949年9月底止,重新组建的中共舒城县委会和县政府领导人分别是:县委书记先后是杜野坪、李坚,副书记先后为赵平、何杰之,李朋林;县长先后是赵甫健、赵瑾山、马国良、杨震,副县长先后为杨震、赵平、李朋林、俞梦平。



    [详情]
    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 2021-04-08
  • 【舒城红色故事②】 五四运动起波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龙舒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

    为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激励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舒城红色故事》展播,敬请关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着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思想日益高涨。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了空前规模的爱国运动。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斗争如燎原之势蔓延全国。舒城学生、知识分子和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响应。7月间,在外地读书的舒城籍学生纷纷回归,联络舒城各小学学生,在城关第一高等小学组建学生联合会,选举北京大学学生陈仲希为会长,王建春为副会长。舒城学联成立后,一面致电北京、天津、芜湖筝地学联,反对不平等条约,支持他们的斗争;一面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爱国宣传活动。学生们在城关大街小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在人口集中场所发表演讲,揭露二十一条的实质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舒城各界人士迅速响应,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手工业者、工商业者以及城镇居民纷纷加入反帝爱国运动行列。学生们还深入乡村,四处游说,开展更加广泛的宣传活动。为禁止日货倾销,学生们劝说商人不要销售日货,居民不要购买日货。为更有效地抵制日货,学生们成立检查团,在水、旱两路的交通要道设置岗哨,检查日货。
     
    7月下旬,正当舒城反帝爱国运动向纵深发展之际,城关同泰源杂货店为牟取暴利,不顾舒城人民的反对,竟从上海购进日糖125包,红头火柴48听,货船到下七里河时,被学生截获。在上海学联的配合下,学生们核查同泰源商号从上海购日货的事实,并收到上海学联寄来的同泰源商号购货单据。同泰源老板见日货被扣,慌了手脚,用重金贿赂县商会会长汪裕如,由汪向县知事蔡继培请求武装保护,企图强运日货。学联得知后,立即在城关明伦堂召开大会,学生、工人、商人和市民近千人参加。会上,学联列举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揭露其侵略和掠夺的实质,宣传抵制日货的意义,介绍同泰源购日货以及企图寻求保护强运日货的经过。这时,会场群众义愤填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购买国货,抵制日货”、“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会后,与会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桃溪、南港、梅河的高小师生也赶来支援。接着,学联列队在前,工商市民紧随于后,浩浩荡荡直奔下七里河。愤 怒的学生、群众拥而上,将船上日 糖全部推下水,把48听洋火搬上河滩烧毁。顿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口号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队伍返城时,城关大小商店门前彩旗飞扬,爆竹声连绵不断,群众夹道欢迎。学生们又乘胜追击,强烈要求县政府惩治贩卖日货的同泰源老板和商会会长汪裕如等人。汪裕如等人见势不妙,逃往安庆,请求省政府保护,省府遂派省议员到舒城查办。迫于众怒难犯,不得不将汪裕如等人带到安庆销案了事。
     
    五四运动的浪涛波及舒城各个角落。桃溪二高在校长王仁峰以及教师金昧愚、金念曾等人领导下,罢课10余天,并在镇上宣传演讲贴标语散传单、游行示威。王仁峰校长领导学生成立检查日货小组在水陆要道设置岗哨,盘查来往货物。全县手工业者也纷纷响应,迅速投入运动行列。桃溪镇的木业、油业工人行动最快,他们迅速组织起来,配合学生检查日货。木业工人李士康、油业工人徐志四率领30余名工人,肩扛榨锤,手持板斧,沿途查检日货,当即将该镇万城杂货店的日本红、白糖30多包全部抛入水塘,捣毁洋面盆50多个,烧毁洋伞20多把、洋布50多匹。
     
    这场反帝爱国、抵制日货的斗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从此,舒城贩卖洋货的奸商销声匿迹,国货重新占领市场,手工业又恢复生机。人们自觉互相监督,不用洋货,连嫁娶也不例外。这场斗争不仅给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奸商以沉重打击,而且激发了舒城人民的爱国热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水平,充分显示了舒城人民的革命力量。
     
    1921年6月2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发动省城安庆各校学生向省议会请愿。要求增加教育经费,遭到军阀倪道娘、马连甲的血腥镇压,造成学生死亡2人、伤150余人的惨案。六二惨案发生后,省学联为加强斗争,发动各县学生同乡会回原籍活动,动员全省各界力量与反动当局斗争,声援支持省城学生斗争。
     
    舒城籍学生回舒后,即在城关第一高等小学成立“舒城旅外学生支援六二控告团”和“旅外同学会”,选举陶环中(陶因,留日学生)负责。本县小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踊跃参加。他们在城关组织学生发传单,贴标语,游行示威,支援六二学生运动.搜集省第三届议员贿选证据,要求当局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学条件。为扩大宣传,壮大声威,还在明伦堂召开大会,有目的地邀集少数绅士参加大会,并让其在大会发言。东乡百神庙绅士钟紫绶在会上发表与大会宗旨相抵触的言论,学生们愤怒地当场将他拉出批斗游街,并要他喊“你们不要跟我一样”的口号。明伦堂集会,掀起了斗争高潮。

    学生们穷追猛打,四处奔波,调查了解汪镜仁、李晴午、郭连城贿选省第三届议员的确凿证据,以及汪镜仁等3人通过盐斤加价谋取暴利参加贿选的罪行。接着,由宋竹荪、方玉霞主持起草控诉书,组成方玉霞、叶昌礼、程慕渊3人控告团,专程到安庆控告汪镜仁等3人参加贿选的罪行。控告团经过反复交涉,坚持不懈地斗争,迫使省府当局宣布汪镜仁等3人的省第三届议员无效。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舒城人民积极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掀起了驱逐反动县知事的斗争。当时的舒城知事蔡成之,因勾结豪绅,压制民主,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舒城财政被搞得混乱不堪,引起人民强烈不满,时任安徽省长的陈调元只得把他调离舒城,并委任叶家龙接任。叶家龙原为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一贯品质恶劣,不务正业,臭名昭著,舒城人民早有 所闻。叶家龙到舒城任职的消息一传出,全县哗然,群起反对。以教育界进步人士王仁峰等人为首,一面清理蔡成之的财政,一面组织民众,呼吁全县人民反对叶家龙接任。叶家龙不顾舒城人民的强烈反对,居然来舒城上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竟网罗地痞流氓充当打手,妄图以暴力制服舒城人民。他的恶劣行径更激起舒城人民的强烈愤慨,在舒城人民的一片声讨声中,叶家龙只得匆匆卷起衣物,悄悄溜回安庆,再也不敢到舒城上任了。



    [详情]
    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 2021-04-08
  • 【舒城红色故事①】辛亥革命涌风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龙舒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建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

    为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激励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舒城红色故事》展播,敬请关注!  

     


    近代中国在封建专制主义清皇朝统治下,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不能采取有效的自强措施,反而压制国内一切进步势力,顺从帝国主义的意愿,听任它们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光辉的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绝不甘心长期忍受这种屈辱生活。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是中华民族一切灾难的根源。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深刻化,随着中国社会新生力量的初步成长,在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华大地掀起,舒城有志之士纷纷响应。舒城同盟会员宋竹荪、王霭如(王仁峰)等人积极开展反满清政府活动。1911 年底组织成立舒城临时军政府,宋竹荪任主席兼司令。临时军政府下设民政、财政、司法等部,并组建一个营的革命武装。

    舒城临时军政府首先派征大官僚资产阶级李鸿章在舒城城关开设的当铺款4000元,作为临时军政府的活动经费。接着,捕杀大豪绅陈绅,打击地方反动势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正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舒城蓬勃开展的时候,辛亥革命却失败了。1912年春,成立仅3个月的舒城临时军政府解体,宋竹荪等人被迫出走他乡。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它却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从此,舒城人民开始了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1913年6月,舒城油榨工人为增加工资, 改善劳动条件,举行罢工。桃溪油榨工人为“增加工资,不准任意解雇工人”,最先开始罢工。接着,全镇60多名油榨工人在6月6日全部罢工。第二天,全镇油榨工人到城关南门口樊树亭饭馆集合,联合城关油业工人罢工。罢工工人团结一致,迫使油业主答应工人们的要求,工资由原来做5个工1元钱提高到做3个工1元钱。桃溪工人在罢工胜利后,连夜赶到孔家集,支援该地油榨工人罢工,壮大力量,助长声威,使孔家集罢工斗争也取得了胜利。

    这次油榨工人的罢工斗争,虽然只限于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只是自发性质的斗争,还处在自在阶级状态,但已充分显示了这一新生力量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斗争性,标志着舒城工人队伍的团结壮大,反映了舒城工人觉悟的提高。
     
    辛亥革命也影响了舒城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舒城增办了5所高等小学。1913年,安徽军阀倪嗣冲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要求全省停学办团,压制文化教育的发展。舒城的学校大部分先后停办。1914年春,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参加者王仁峰邀集金昧愚、金念曾等4人接办桃溪第二高等小学,王仁峰任校长。王仁峰抗拒禁令,坚持办学,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尽管省政府已停发教育经费,但是二高师生据理力争,迫使舒城县政府从地方经费中拨款180元,解决了外地教员的伙食费用。在二高师生办学精神鼓舞下,其它4所高小也坚持不懈地进行办学斗争。
     
    在桃溪二高,王仁峰崇尚新学,进行教育改革。在他倡导下,二高在学生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废除了单一的死读书的奴化教育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英文等新科目。在教学上采取分堂教学,按课讲解的方法,安排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拍皮球、做游戏等体育活动。整顿校纪,废除侮辱打骂学生旧习,改革管理方法。崭新的教育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思想活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17年初,掀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新青年》开始在舒城传阅。桃溪二高校长王仁峰通过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弟弟王天雨,将《新青年》、《晨报》副刊、《改造》、《解放》等进步报刊,从北京大学源源寄来。这些报刊在二高师生中争相传阅,师生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1917年春,在王仁峰校长倡导下,以学生叶昌礼、程毓文等人为首,创办了校刊《桃溪浪》。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改革“八股”文化,推广白话文和新体诗,转载并指导学生学习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王仁峰校长还亲自审阅稿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思想,谈体会,讨论国家大事。由于二高师生的带动和影响,科学和民主新思想很快传播到舒城各地,在知识分子中影响特别大,这就为后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舒城的广泛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情]
    中共舒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 2021-04-08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末页

主办:中共舒城县委、舒城县人民政府 主管:舒城县委宣传部 承办:舒城广播电视台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广厦路与005县道交叉口东南100米 舒城传媒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