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舒城
历史篇

宋代第一丹青妙手——李公麟

李公麟(1040~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其父李虚一,曾任大理寺丞,喜收藏法书名画,因此,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艺术熏陶。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第,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等地方官员,后入京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因病退归隐家乡龙眠山庄。李公麟作为一名文人画家活跃于北宋画坛。在政治上,他没有完全卷入当时的“党争”漩涡,与新党的王安石和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书画交谊,又是驸马都尉王诜的座上客。他襟怀超脱,“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文章有建安风格,书法学习晋、宋间人的书风,同时又善于鉴辨钟鼎古器,博闻强识,是一位有高深修养和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李公麟在绘画创作上的表现范围之广阔,是历史上文人画家少有的。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他初学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进而又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他不蹈袭前人,能取前人长处,以为己有。他作画时能大胆地摒弃色彩,专用白描,即仅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貌情态,使以往仅作为粉本(草稿)的白描,形成为独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成为可与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画法相抗衡的传统绘画方法之一,为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又重视师法造化,注意对客观对象作敏锐周密的观察。为了画出马的神骏,他每过太仆厩舍,“必终日纵观,有不暇与客语者”。他画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其不同地区、民族、阶层的特点,气质鲜明,性格突出,而不以表面的肥红黑瘦区分人物的贵贱。在创作中,他主张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对主题的表达能在构思、构图当中,抓住最能耐人寻味的一瞬间,每每出人意表。他画道释人物能出奇立异,创造出《长带观音》、《自在观音》等新形象,将观音画成飞舞长带的人间少女,把维摩诘画成温文尔雅的士大夫,进一步使得道释画由宗教崇拜的偶像向观赏性绘画的历史性转变。

李公麟现存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传)、《免胄图》(传)及《圣贤图》(南宋石到本)等流传于世。《五马图》,纸本,白描,描绘当时皇家驷监和左骥院的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五匹骏马及牵马的奚官或圉人,人物和马匹均各具风采神韵。行云流水似的线条,将马的浑圆体态及健美的筋肉毛色表现得栩栩如生。牵马者的面容和衣纹,只以极简洁的轮廓线勾出,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神情特征便跃然纸上。

李公麟的绘画在当时即受到推崇和重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以至画白描者莫不祖述李公麟,南宋贾师古,元代赵孟頫、张渥,明代丁云鹏、陈洪绶所画的人物、鞍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李公麟画风的影响。

李公麟在舒城的遗迹有春秋山读书堂、洗墨池,龙眠山龙眠山庄,县城有旋源馆,龙眠书院等。李公麟墓城关镇舒东村。

 

明代廉吏——吏部尚书秦民悦

秦民悦(1436—1512),字邦约,一字崇化,安徽舒城县人。明朝天顺元年登进士。历任广平知府、南京吏部尚书。秦民悦家贫好学,无书不读,每日作文千言,二十岁乡试中取得第一名,(举人考试得第一名叫解元),天顺元年(1457)进士,二十二授行人(官名,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高,升转快。初中进士,以任此职为荣。)成化元年(1465)升迁为工部员外郎,负责监督制造。当时朝中有权的贵族官员大多私下克扣贪污,秦民悦对他们打击裁制决不手软。不久,出任广平府知府。在广平府任职期间,他调查研究,为19个死囚平反昭雪;并在府衙设立学舍,当地很多读书人拿着经书去请教他,关系融洽如同师生一般;同时清理丈量牧马地3500顷,招集流亡6000户,给他们种籽,让他们耕种,将收获的粮食储备起来,用作赈灾和地方赋税,他的这一举措为天下首创。后升任江西参政,再升迁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蓟州等处。因为旱情严重,他奏请免除民赋。勋戚皇庄的佃户,倚杖官势,为害百姓,前任御史屡禁不止,秦民悦依法惩治了他们。他说:“京城近地,竟敢这样,若不杀,以后不可治。”并将所侵占的土地全部归还给百姓。宪宗皇帝十分赞赏他的才能,升迁为南京吏部尚书,他联合九卿上奏陈述时政二十三件事,大多被采纳议行。死后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庄简,赐祭葬,赠太子少傅。

秦民悦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史册记述全备。有关他与“龙舒贡席”的传说在舒城由来已久。有一年他回乡省亲时看到家乡手工编制的竹席工艺水平很高,于是就精选一张舒席带回京城送给当时的英宗皇帝,英宗看到如此精制优良的竹席,当即御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由此,舒城的竹席得到皇上的赞许,也就成为名扬天下手工艺品了。至今,舒席制造工艺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秦民悦擅诗文,有《儆庵集》行世。现录其《登鹿起山》一首于后。
山名鹿起壮舒鸠,叠翠奇峰夹气浮。
停望只居红日下,登临已出紫云头。
灵光石惯生风雨,古庙檐疑逼斗牛。
回首青松响泉濑,依稀时听韵悠悠。

 

 

官办学校第一人——西汉教育家文翁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年少好学,对《春秋》钻研尤深。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是官办学校的创始人。

汉初,通过“文景之治”,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发展。蜀郡物产丰饶,但文化比较落后。文翁任蜀郡守,为改变当地文化不发达的状况,首先从发展教育入手。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文翁在成都建立文学精舍讲堂,因讲堂是用汉白玉、花岗岩等石材建造的,所以人们称“文翁石室”或“文翁玉室”。石室建成后,招收蜀郡所辖十多个县的学生入室学习。他选拔学生的条件不论家庭贫富,只要聪明好学、有培养前途的均可入学。并制订了奖励政策:凡“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由于实行奖励措施,“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汉书?文翁传》说他每次下县巡视考察,总是挑选经书读得好、品行端正的学生一道,让他们到每家每户宣扬教化,谙习政事,从实践中锻炼才干。同时选派优秀的学生、小吏到京城长安的最高学府学习,或到研究经书的博士那里继续深造,学习法律。回来后有的教授学生,有的提拔重用为郡守、刺史。

在用人上注重品学兼优,西汉初年规定家中要有价值十万钱的动产或不动产才能为吏。景帝时虽降低了标准,仍然要四万钱以上。文翁在用人上不管家中财产多寡,只要有知识、有才能就委以重任,打破了用人唯财的标准。文翁的这些举措,培养了许多文人学者和治郡精英。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当时蜀郡学者很多,如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以文辞显于世,游宦京师,受到诸侯公卿称赞。稍后的王褒、严遵、扬雄等人,文章冠于天下,皆文翁之功绩。由文翁石室的蜀郡郡学,到今天的成都市石室中学,两千多年薪火不断。当代的革命家兼学者郭沫若、李一氓等,都曾在此领受过文翁之惠。

文翁办学的经验引起皇帝的重视,汉史称他为“循吏第一”,官办学校第一人。文翁的郡学开办17年后,汉武帝刘彻决定推广他的办学的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文翁石室式的官学。

文翁为蜀郡守时不仅崇文重教,而且十分关注民生,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他主持开挖灌江口,灌溉成都以北大片农田。《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文翁死后,时人为他立祠纪念,“岁时祭祀不绝”,并以文翁为“蜀郡人物”为荣。都江堰博物馆陈列的历代治蜀名臣塑像中,文翁位列第一。他创办的文翁石室,对四川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推动全国官学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班固在《汉书?文翁传》中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四川对文翁的尊崇甚至超过孔子。为纪念文翁,文翁故里舒城县枫香树村的文冲小学现更名为文翁小学,枫香树中学更名为文翁中学。文翁墓在舒城县枫香树村文家冲凤形地。

 

风流大度的三国军事家——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东汉时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为孙吴基业,三分鼎立格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相貌魁伟,气度恢弘,志向远大,虽生逢乱世,却以廓清天下为己任。孙坚兴兵讨董卓时,移家舒县,与周瑜一家住在一起,周瑜将路南大宅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母,与孙策结为异姓兄弟。

兴平二年(195)周瑜去看望在丹阳做太守的叔父周尚,这时孙策在历阳,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二人协同作战,收复了长江下游大片土地,孙策的部队也发展到几万人。孙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欲收罗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便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称赞周瑜“雄姿英发,才能绝伦。”时年周瑜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周郎。不久,孙策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随军征讨。在攻破皖城时,得到乔公的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继位。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便可运于鼓掌之中。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曹操挥师南下。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曹军在赤壁对峙。曹军新到,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来年春天再战。曹营将士,多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便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行走。周瑜部下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谋,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黄盖诈降,派人送信给曹操,约定:“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退守中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后,鼎立格局已定。周瑜因此声威大震,名扬天下。周瑜建议孙权,乘曹操新败,暂时不敢南犯之机,进兵收复西蜀,收复了西蜀,进而收复北方,便可完成统一大业。孙权非常赞同周瑜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计划。于是周瑜积极筹划出征西蜀的作战准备工作,在赶回江陵的途中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他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演奏的音乐中很细微的疏失,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他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对他礼仪并不全备,只有周瑜对孙权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他心胸宽广,以德服人,老将程普多次给周瑜难堪,周瑜折节容下,不予计较。程普感动地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蒋干称赞周瑜说:“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曹操为掩盖自己的失败,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的功绩,便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不论别人怎样离间,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在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多次对公卿们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中说:“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