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舒城县以 “五项行动五起来”为载体,在全县开展了“使用公筷文明用餐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文明餐桌提升行动。

    “文明餐桌”宣传行动,让“宣传氛围浓起来”

    舒城县通过宣传车以及新媒体平台发布“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积极引导餐饮单位提供公勺公筷,消费者使用公勺公筷;结合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统一印制公勺公筷的海报、桌签、告示牌,在餐厅悬挂、在餐桌摆放;设计创作地方特色、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提醒顾客使用公勺公筷;充分利用城乡公交车、出租车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播放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等内容的科普知识,培养居民适度、理性、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营造文明用餐的良好氛围。

    “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制”推广行动,让“公勺公筷用起来”

    在全县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推行“分餐制”,提供公勺公筷,推广单人餐盘餐盒。餐饮单位根据用餐人次、规模合理配足备齐公勺公筷,推广自助餐、“分餐制”。公勺公筷与个人使用的勺子筷子要用颜色、大小、标识等方法显著加以区分。合餐的场所做到“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设置“公筷架”或“公筷筒”。

    “文明用餐”引导行动,让“餐桌文明提起来”

    餐饮单位对餐桌礼仪进行普及,加强服务员文明礼仪培训,做到微笑服务,尊重有礼。服务员主动向顾客明示菜品分量,引导消费者合理饮食、文明用餐、剩余打包,避免浪费,做到“不剩菜,不剩饭”;积极引导顾客用餐时不吸烟、不喧哗,餐后将未用完的餐点打包,提醒顾客不要过量饮酒,切勿酒后驾车。

    餐饮行业自律行动,让“文明承诺动起来”

    通过推行餐饮单位“使用公筷 文明用餐 健康生活”公开承诺制,倡导餐饮单位公示七项承诺:菜品明码标价,不欺诈顾客;餐饮具严格清洗消毒、趁热摆台,不“一盆水一块布”洗碗刷盘;从业人员佩戴口罩手套,不飞沫传播污染;不采购、饲养、宰杀活禽及野生动物或经营野生动物制品;引导适量点餐、“光盘”“打包”,不铺张浪费;取消最低消费,不设霸王条款;实行明厨亮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规定,杜绝员工带病(传染性疾病)上岗,严格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严禁野生动物及制品的食材入店加工销售,严禁店内饲养宰杀活禽,严格公勺公筷及餐饮具清洗、消毒、储存管理,保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卫生,做到餐厨废弃物、生活垃圾分类分类收集,统一收运、处置,杜绝二次污染。

    学校机关食堂示范引领行动,让“示范引领做起来”

    全县学校、行政机关食堂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推广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制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宣传文明餐桌行动,自觉遵守《文明餐桌公约》。公务接待率先执行文明餐桌提升行动要求,从我做起,做到分筷分勺,文明用餐、遵守秩序、礼让他人、追求健康、摒弃陋习,积极号召亲朋好友踊跃投入文明餐桌行动,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龚旭东)


【详情】
时间:2020-05-14 17:03 来源:舒城县委宣传部

 1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着力谋划乡村振兴工作,该镇红光村更是走在了前列。2019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5618元,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3万元。在全县18个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中居前列。


2


  该镇乡村振兴总体思路为: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连点成片。重点打造红光村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依托高科农业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好红光村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块牌子,以红光美食、大棚果蔬、稻虾共养为载体,以恒大高科农业、正荣地产入驻为契机,引领乡村旅游、美食、高科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作用,注重培育家庭能人、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服务引导向三产转变,形成种养旅游美食产业链。以红光村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产,在交通水利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产业发展、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下功夫。利用恒大高科农业入驻桃溪镇的机遇,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将规划的产业,注重集中成片,同时注重整合各个产业优势,互补互促,形成特色。


3


  据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珑在红光村 “乡村振兴陈列馆”,向记者介绍:陈列馆全面展示了红光村近年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及红光村的基本情况和名人轶事,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到访。(云中东  周敏)



  

【详情】
时间:2020-05-05 1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年4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意义特殊的网络开茶节直播活动在抖音平台如约举行。


“各位网友好,欢迎来到我们舒城直播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委副书记王万喜当晚19时准点走进直播间,化身“主播”,同知名主播马滢一道,在线推介舒城小兰花优质茶叶。

QQ截图20200427084401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加上又碰到倒春寒的天气,茶产量有所下降,茶产品也有所滞销,影响了茶农的收入。”王万喜在节目中介绍说:今天的直播就是为了借助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为茶农解困,为扶贫助力。


直播一开始,王万喜介绍了舒城县情和小兰花茶叶名字的由来,并介绍不同等级的舒城小兰花茶叶,在连线网红葛漂亮的过程中,更是和主播马滢合唱了黄梅戏《对花》,不遗余力地推介带货。


“县领导这么亲民,又这么给力地宣传推介家乡,我们的小兰花茶叶品质又那么好,而且能帮助茶农增加收入,作为一名在外地创业的舒城人一定要支持。”一名直播间的抖友留言说:我一次性买了10盒特一级茶叶。


通过抖音官方后台数据统计,本次直播完成线上销售210万元。


“茶叶如果销售不畅,我们的茶企业就不敢多收购,我们的茶农也不敢去多采摘、多制茶,直接影响了茶农的收入,县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直播带货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形式。”王万喜在直播中介绍说。


据悉,此次“万佛山水情 舒城小兰花”2020舒城小兰花直播助农网络开茶节活动由舒城县人民政府主办,是该县积极嫁接网络渠道,开辟爱心助农通道,连接产销两端,扩大茶产业影响力的又一创新举措。


据了解,舒城县近年来通过在打造茶品牌,发展茶经济,推进茶旅游上做文章,茶文化、茶经济和茶旅游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2019年,舒城小兰花的品牌价值就达到7.17亿元人民币,并荣登了全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百强榜。该县现有规模的茶叶龙头企业30多家,茶叶合作社165家,家庭农场82家。舒城兰花谷被授予全国茶旅精品旅游线路,舒茶九一六茶园被授予全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在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940户2.39万人都是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并且通过茶叶种植、生产等实现持续增收,达到稳定脱贫,茶叶已经成为该县山区群众脱贫的主要产业,真正做到了“一片叶子带富了一方百姓”。(县委宣传部 龚旭东)



【详情】
时间:2020-04-27 08:45 来源:学习强国

“这里水没有浇透,这边温度高了······”天还没亮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村民朱金春就在他的桑枝木耳基地里忙起来了。“我要把每个大棚里的木耳都要检查一遍,然后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通风补水。”朱金春若有所思地说。


朱金春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为部队奉献了16个年头后, 毅然放弃转业安置,回到家乡梅山村,只为他心中的创业梦。“我受党的教育多年,在部队受到了良好的锻炼,我相信我有能力创业成功,而且我创业也不是为了自己,我也想通过创业带动家乡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就这样,2018年梅山村新建桑枝木耳扶贫基地的时候,在梅山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力地动员下,朱金春把目光投向了木耳产业。


“我虽然是从零起步,但我觉得不就是类似种庄稼么,能有多难,但真正做起来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比方说刺孔、催芽、摘耳、翻晒等,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管理,刺孔深度、浇水时间、生长情况时刻都要关注,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一看到成功孕育出来的木耳苗,我就感觉特别开心,再苦再累都值得。”朱金春说。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朱金春凭着务实肯干的作风,再加上六安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关心,朱金春的桑枝木耳种殖愈来愈好,渐渐的形成了规模,并于2019年1月成立了舒城辰宇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基地的生产经营管理,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木耳产业带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0796.png


据了解,基地现有挂袋棚4个、晾晒棚3个,自动化净水喷灌设备一套,SC食品认证车间1个。生产全过程坚持“绿色生态、自然生长、自然晾干”,全部用吊带大棚栽培,不使用任何农药和生长激素,透光大棚悬空晾晒,年产优质干木耳1.5万斤左右。


“桑枝木耳成熟采摘的时候,基本上清晨五点钟,在基地务工的乡亲们就要过来摘木耳,高峰期一人一天能采摘220多桶。”朱金春笑着说,因为是多劳多得,乡亲们的干劲都很大。


笔者了解道,朱金春的桑枝木耳扶贫基地,共带动贫困户10人和非贫困户20人就业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5万元。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党员,既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要为家乡的扶贫事业尽一份力,就要尽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朱金春坚定地说道。与此同时,他还劝说自己的妻子,也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事业当中来。


原来,朱金春的妻子陈露也奋战在扶贫工作一线。他们二人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工作上的战友,相互扶持,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我最早接触扶贫是在2015年,当时我是我们镇里的农村淘宝合伙人,主要帮助乡亲们代销本地农产品,为留守儿童、老人等不会上网的村民线上代购生产生活用品,并义务为村民们培训网购技能。”陈露说,我特别支持朱金春发展桑枝木耳产业,并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桑枝木耳扶贫基地建立了电商直播间,通过网络直播推广销售梅山村的特色农产品。


据了解,2018年6月五显村委会招扶贫专干,陈露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想去报名,但是一想到扶贫工作非常繁忙,可能会顾不了家,而且也担心朱金春会不支持,所以有些犹豫。但令她没想到的是,朱金春不但没有反对她,还非常支持她的决定。


就这样,夫妻二人携手迈入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当中。


“宣传扶贫政策,完善扶贫资料,上报数据表格,复核产业补贴等,还要抽空做好电商扶贫工作,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二点。”陈露说,虽然很辛苦,但日子却过得更加充实了。


微信截图_20200424182040


有一件事令陈露印象非常深刻,她向笔者回忆道:“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位年龄很大的贫困户,坚持认为自己的扶贫补贴没有到账,我就带着他去银行查账,但没有查到记录。为了查清问题所在,我又找到村里的经办人查询打款信息,并跑到镇上财政所查询该户当年所有的打款记录,一查才知道他的账户因体制改革已经销掉了。于是,我又跑到银行请工作人员调出了销户账户的交易明细,这才找到这笔款项的记录,老人家当时很感动,连连表示道谢。虽然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看见群众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酸有苦,但更多的是甜,舒城县这对80后夫妻扶贫先锋,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谱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畅想未来时,他们默契地表示:“2020年,我们要再拼一把,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把扶贫工作做的再扎实一点,为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龚旭东 吕少梅)


【详情】
时间:2020-04-24 18:17 来源:学习强国
今年以来,舒城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牢固树立“组织引路、产业铺路、党员带路”的“党建+精准扶贫”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

image


组织引路,精准推动求实效

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同向发力,积极探索“党建+”“党支部+”等发展模式,以党群抱团发展为抓手,抓防控、抓产业、抓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干汊河镇成立蔬菜销售临时党支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帮助菜农销售滞销蔬菜100多吨。着力打好产业发展“巩固牌”,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春耕备耕、复工复产和田间管理,延长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县委非公工委动员100名党建指导员深入联系企业,帮助解决企业用工、物资保障、产品销售等问题235件。各级党组织采取“入户走访+”“设卡驻守+”等方式,开展“主题党日”、“话脱贫、感党恩、强防控”、“农技专家下乡”等系列活动,重点宣讲扶贫政策、实用技术培训等,引导贫困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县共开展各类宣传460余场次,3.2万人次参加。

image


协会铺路,产业扶贫做实功

全县15家扶贫产业协会与20多个县、市建立了信息网络,及时收集茶叶、油茶、香椿、苗木花卉、以及养殖方面的供应、价格方面信息,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发布产销信息,并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为贫困户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有实力的协会会员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帮助或贷款担保。已累计提供资金扶持或担保贷款800余万元,帮助贫困户销售滞销农产品价值45万元。采取专家教、外出学、基地训、典型引等多种形式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协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按保护价收购产品,消除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共有265名贫困户与协会签订购销合同。

image


党员带路,凝心聚力重实干

全县1300多名乡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坚持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双线作战,同步督导,凝聚打赢两场战役向心力。为加大全县消费扶贫力度,县长走进抖音直播间变身“网红”推荐带货,仅直播当天就销售600多万元的茶油。80个贫困村240名驻村工作队员始终牢记攻坚和防控责任,组织群众开展复工复产、春耕春种,帮助解决各类问题389件;394个村党组织积极发动600余户党员示范户、464名党员骨干致富带头人等通过招工用工、结对帮扶等方式,共帮助130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同时,各村党组织通过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鼓励党员带头试用新技术、试种新品种、现场示范指导贫困户等,落实帮带措施。(舒城分站 信息员:杜院生  汪政)



【详情】
时间:2020-04-24 17:23 来源:舒城分站

“今天早上龙虾卖了35元钱,足够我一天的口粮钱啦!”家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张屋村的五保老人张振志开心地说。张振志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实现脱贫。如今虽然已经74岁了,但他依旧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我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去收龙虾,收完之后,就拿到村里的水泥路边去卖。”原来张振志每天临近傍晚时都要在村里的小池塘里放网兜,清晨起来一个一个地去收网,然后再去出售网起来的小龙虾,一直要忙到早上七八点钟才能吃早饭。

“吃完早点,我就要去喂牲口了。”笔者看到,张振志家里还散养了十几只鸡。“之前更多,最近陆续都卖掉了,现在只剩下这十几只了,等到7月份,我还要开始养鸭。”据了解,张振志每年都要养家禽,一年下来大概要养殖鸡、鸭200只左右,一共能挣到七八千块钱。

除此之外,张振志还在自家的三亩六分田里种了小麦,在荒地里种了蔬菜,忙完了家禽,还要去田里除草·····

“张振志非常会忙,种田、种蔬菜、养家禽,一年下来收入至少有1.5万元。”张屋村书记倪寿稳介绍说,在我们村里像张振志老人这样通过自己勤劳干活脱贫致富的人还有很多,离这不远的贫困户杨训应也是一个非常会忙的人。

笔者一行又来到杨训应的家里,只见他正在给家禽喂食。

“现在养了有90多只鸡、40多只鸭,非常好卖,大概能卖到六七千块钱。”杨训应笑着说。

笔者在和杨训应交谈中了解到,他的作息时间和张振志差不多,而且比张振志还要忙碌,因为除了在家养殖、种田、种菜园,他还要去大农户家干活,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我们这边现在种水稻,一般都是晚季稻,很少有种双季稻的。”倪寿稳说,杨训应家里本来有5亩地,今年他又租了3亩地,现在单是种粮一项收入就有八千多元。

“有些晚辈看到我,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种这么多地干嘛呢,我听了非常不高兴。”杨训应告诉笔者,他现在越忙越有劲。

据了解,杨训应现在一年的收入大约有3万元,而且呈增长的趋势。

舒城县联系帮扶杨训应的干部曾打趣说:“每次去帮扶,杨老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

在舒城县,像这样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走上致富道路的贫困户还有许多。笔者相信在舒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贫困群众的自身奋斗,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指日可待!

来源: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舒城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龚旭东 崔世进 马力强


【详情】
时间:2020-04-14 17:55 来源:学习强国

“诚信做人能成长壮大,积德行善会平安吉祥。”这是安徽省舒城县五显镇石关村村民龚世存的人生感悟。4月7日下午,和往年这个时候一样,龚世存的家里,挤满了卖茶叶鲜叶的相邻。每天,他都能收上1000多斤鲜叶。

据了解,龚世存可是当地的能人,很早就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今天我带了6、7斤鲜叶来,卖了260多块钱。”石关村贫困户洪帮转说,“现在是茶季,我天天都要来卖鲜叶,每回都卖给龚老板。多亏了他,我们的鲜叶才不愁销售哩。”

像洪帮转这样的贫困户,龚世存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内,还有40多户。每年,他们都能通过把鲜叶卖给龚世存增收5000到10000元不等。

“龚世存为人实在,他不仅通过茶叶合作社带动本地村民致富,而且热心公益事业,是我们县的道德模范和好人。”舒城县五显镇党委副书记祝远升说。

据了解,龚世存已经连续7年在春节期间慰问当地五保户,连续3年慰问贫困户,连续2年慰问两处敬老院。每年,他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超过5万元。今年疫情期间,龚世存不仅向镇上捐款1.7万元,更是带头投身防疫宣传卡点值班工作。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合作社能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也离不开乡邻的支持。我能做的就是把合作社经营好,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馈家乡,也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龚世存说。(陈浩 龚旭东)


【详情】
时间:2020-04-14 17:53 来源:人民网

      近日,舒城县图书馆荣获安徽省“书香安徽”“十佳阅读推广空间”称号。这是该馆继“我读书·我快乐”活动入选全省“十佳阅读推广活动”后,再次登上“书香安徽”全民阅读评选活动光荣榜。

  近年来,舒城县图书馆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建成新馆,面积由800平方米增加到2000平方米,给全县人民打造了一个充满花香、墨香、书香的知识殿堂;2019年,图书馆服务方式再现亮点,建成开放两个城市阅读空间;不断发展的图书分馆和基层服务点,使全县阅读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和升级。2019年接待读者39万人次,发展持证读者1.07万人,展现了引领全民阅读、提升社会文明的书香魅力。(王琰)


【详情】
时间:2020-04-14 10:54 来源:中安在线


4月初,正是茶叶上市时节。记者来到舒城县舒茶镇,在石塘村古尖香家庭农场茶叶基地,一排排茶树争相吐绿,采茶工人们正采摘着嫩芽。


“今年春茶上市早,我们3月20日就开始采茶了。 ”石塘村村民姚立志告诉记者,“我们贫困户采摘的鲜叶,茶厂以55元/斤的价格收购,1个茶季能挣四五千元。我家还有2.5亩茶园,鲜叶也拿到茶厂卖,还能赚个5000元。靠着茶叶收入,我去年脱贫了。 ”小小的茶叶成了姚立志的脱贫“仙草”,而在古尖香茶厂,像姚立志这样的贫困户采茶工还有80余人。


“我们和石塘村1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书’‘用工协议’,为他们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人均务工收入2000余元。 ”古尖香茶厂厂长吴绳友告诉记者,对贫困户自家收获的鲜叶,茶厂高于市场价10%收购,并为贫困户购置优质茶苗。


“我们茶场雇佣工人有‘三个优先’,贫困户优先、残疾但有劳动能力的优先、老人优先。对贫困户,我们坚持实施‘两免三保一分红’的帮扶措施。”该镇九一六茶场场长吴福广告诉记者。 “两免”即为该镇畈区6个非产茶村283户在册贫困户,每户每年免费提供1斤家庭饮用茶;为山区6个产茶村285户中有发展茶产业意愿的121户在册贫困户,每户每年免费提供500株良种茶苗;“三保”即保障30余名贫困户优先到九一六茶场就业,人均获取5000元工资;保障以市场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生产的鲜叶和干茶;保障为贫困户茶农提供一条龙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等服务,年培训200多人次;“一分红”即利用茶产业扶贫项目产生效益,带动10余户贫困户效益分红,每户年分红近3000元。


“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国家AAAA级舒茶人民公社景区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茶旅融合发展项目,致力打造‘红绿相间’的镇域特色景观带,构建‘一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一产’的镇域景区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坚持‘两免三保一分红’的产业扶贫政策,已有贫困户196户412人脱贫。 ”舒茶镇党委负责人说。(安徽日报 通讯员 周先才 记者 袁野 )


【详情】
时间:2020-04-13 17:27 来源:中安在线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棠树乡山水林茶资源丰富,素有“皖西林果之乡”的美誉。青山绿水是棠树乡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守着绿色发展的底线和红线能让群众致富吗?棠树乡用实际工作成效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以绿生金”答卷,既绿意盎然又富了百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八里村为例,村里的舒城县丰硕园林和舒城县秀水渔生态园两家公司主要从事营林造林、园林绿化和发展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三年来,两家公司共吸纳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每年实现人均分红3000元,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除入股分红外,林业让贫困户增收的形式还有用工劳务和土地流转租金。

八里村舒城丰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有着780多亩的油茶种植基地,是棠树乡特色扶贫产业,2013年以来,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实行规模化种植。在这个油茶基地里,有10余名贫困户务工获取劳务收入。

在土地流转上,舒城丰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徽宝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流转贫困户林地,为贫困户增加资源性收入15万余元。

近年来,棠树乡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就近打工挣“薪金”,实现林业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双赢”。


护林岗位让扶贫与生态实现双赢

“大家进入山里面,不能带火上山,林区不能抽烟!”迎着日出,佩戴袖章的黄军穿梭在山林中,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山林巡查,今年43岁的黄军是棠树乡寒塘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六口人,父母年迈,妻子是残疾人,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为照顾残疾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自从被村里聘为生态护林员后,家里农活不耽误,种植养殖收入不减少,一年还能领到8000多块钱的工资。“待在家门口,守护好身边的树木,既不耽误生产生活,又能增加收入,真是太好了。”说起自己的生态护林员身份,黄军一脸的感激和骄傲。

到目前为止,棠树乡共有55位生态护林员每日穿梭于总面积2.2万亩的林区内,守护生态安全,这份工作也让他们每年平均增收8000元。

“对于在贫困人口当中来选聘生态护林员,好处有很多。首先就是在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上,能通过生态护林的工作,得到一笔稳定的收入,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他们保障基本的生活。其次就是对一种正能量的传播,管好林,护好林,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通过勤劳的双手增加家庭收入能够让更多的贫困户看到希望,这就是一种带动作用。”棠树乡扶贫工作站副站长、林业站站长潘忠飞说。


绿色力量贡献村级集体经济

位于棠树村的茂每生态园主要进行苗圃生产,占地170亩,每年需交给村里租金17000余元。棠树乡通过实施增绿、增效“双增工程”,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综合效益,全面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在现有符合产业脱贫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同时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提升,主要包括新建油茶、香椿、山核桃基地。建立生态文化和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与辐射效应,通过招商、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吸纳民间资金,形成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春季鲜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果实累累,冬季枝条遒劲。”这是棠树乡一年四季的真实写照,绿水青山在美化家乡风景的同时,激活了乡村经济,在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成效已现。(作者:廖明明)


【详情】
时间:2020-04-08 17:20 来源:学习强国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