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
罗云峰介绍,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合肥市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重点突出该市城湖共生、岭冲交错、湖光山色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环都市型乡村产业发展定位,布局建设沿湖、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分水岭为重点的“千万工程”示范线,将山水岭田湖村等一体策划。目前,合肥市市级总规已获国务院批复,县级总规全部完成,乡镇总规基本完成,七成村庄形成规划成果,在全省率先编制市级总体乡村风貌专项规划。
“在乡村建设中,合肥市一直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罗云峰介绍,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合肥市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村覆盖、户延伸”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涵盖农村道路畅通、供水保障等12项内容的重点任务。通过持续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目前,合肥市已实现农村供水管网、寄递服务、千兆光纤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乡镇全部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较大自然村通四级公路,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设施覆盖88%的乡镇,市区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县域农民医疗就地就诊率达到90%左右。
人居环境提升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工程。合肥市坚持全域整治、整体提升的理念,通过点线面结合、持续推进、分类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大变样,一个个村庄从“脏乱差”变身“洁净美”。环境提升带来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盘活闲置农房使得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大幅升值,大学生和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已成风气。其中,庐江县通过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家庭民宿,打响庐江“恋庐小舍”家庭民宿公共品牌,打造民宿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家庭民宿30余家,解决本地就业近百人,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符合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地过上现代化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也是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迫切需要。
“未来,合肥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回应农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通过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全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罗云峰表示。
春光渐暖,江淮大地上各项重点建设项目“进度条”持续更新。一起去现场感受一下这些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速度与激情”!
在合肥市蜀山区运河新城高科智造城项目施工现场,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各类工程机械有序作业。

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蒙城站施工现场,150多名建设者和30多台套机械设备协同作业,正在开展进出水翼墙等工程施工。

在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项目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正在全面推进路面水稳沥青施工,预计3月底能全部完成水稳工程施工……

2025年,安徽省坚持以项目为王,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雷锋,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名字之一,以雷锋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始终是闪耀在人们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1963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六十多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广为弘扬,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年轻战士,为什么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雷锋精神何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珍藏着9册复刻版的《雷锋日记》,这些已有明显破损的日记本上,记录的是雷锋生命历程中的思考和求索。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理解他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以及浓厚的集体主义观念。文如心声。这些“金子般”的语言,是雷锋的内心独白,每一字都触碰着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每一句都闪耀着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照亮了生活中的平凡和无尽美好。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新时代以来,学雷锋活动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从“雷锋志愿服务队”“雷锋的士”,到“雷锋派出所”“学雷锋示范点”,从雷锋故乡到神州大地,以志愿精神为代表的雷锋精神蔚然成风,愈见火热。
时光荏苒,雷锋从未离去,“雷锋”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他是在情况危机时挺身而出的“卖鱼大哥”,是地震时背起腿脚不便同学的高中生,是无私奉献的“顺其自然”,是照亮视障女孩返乡路的一道光,是山区孩子们看世界的一扇窗,是滔滔洪水中手拉手的一睹墙,是将一生都献给祖国的隐姓埋名人,是身边的你、我、他……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在当下,无数的“一滴水”早已汇成“向上向善”的汪洋大海。今年是雷锋同志诞辰85周年,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抚今追昔,岁月长河的洗礼并没有让雷锋这个名字成为日渐斑驳的回忆,而是成为信念、无私、奉献的代名词,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在这个草木蔓发、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千千万万的人在追思雷锋、学习雷锋、成为雷锋,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
“学习雷锋好榜样,放到哪里哪里亮……”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处,面向壮阔的未来,雷锋精神必将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谋划,中国工业如何在智能化道路上稳步前行?如何在巩固技术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持续关注工业制造与核聚变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的强大,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严建文指出,制造业的成长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国家命运。他强调,发展制造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心态,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全球工业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仅几十年。我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追赶别人200年的成就,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严建文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马拉松”。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对此,严建文深有感触:“内卷是竞争的一种表现,但过度的低价竞争和无序对决,对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制造业的升级需要大力投入,需要在技术、工艺和态度上全面提升。”他透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的提升,提出更加细化的建议和实施方案。
可控核聚变技术是被全人类寄予厚望的未来能源方式,也被誉为人类理想的终极能源。身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连续三年将聚变产业发展写入提案,率先在中国提出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与产业化的路线,倡导并推动聚变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聚变产业不仅是未来产业,更是一项颠覆性技术,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严建文指出,聚变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技术挑战,还需要在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方面进一步完善。他建议,国家应出台更加详尽、简洁的行业准入规则和政策,确保中国在核聚变领域不仅技术上不输于发达国家,在行业准则上也具备国际竞争力。
“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我的提案始终围绕推动新能源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制造与核聚变发展,都需要久久为功的心态。”严建文表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使命,更是几代人的责任。他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不断发现问题、完善政策,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记者 彭旖旎 史睿雯 程昊 海报设计 杨曦)
三月的北京,春意渐浓,新绿萌发。
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融融春光里,住皖全国政协委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一起,肩负人民嘱托,满怀履职热情,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盛会。
“202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国政协委员陶仪声对本次会议充满期待,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
与国家发展同频,与时代浪潮共舞。过去一年,住皖全国政协委员进乡村、入工厂、访院校、下社区,一条条来自各行各业和基层一线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施策的政策选项,彰显了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政协委员李和平说。
15时,大会准时开始。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灯光璀璨,气氛隆重热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悬挂在主席台正中,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
“举办各类协商议政活动85场次;开展视察考察调研活动99项,覆盖31个省(区、市)、263个市(州、盟)、452个县(市、区、旗)。”
“19557人次委员开展履职‘服务为民’活动6501项、联系界别群众活动10516项,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
“健全信息选题会商、编发报送等机制,注重通过政协信息转化协商议政、谈心交流、视察调研、大会发言、提案等履职成果。”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共提出提案6019件,经审查立案5091件,99.9%的提案已经办复。”
……
住皖全国政协委员和全体与会人员一起认真听取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会场内一次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开幕会结束,委员们走出会场,豪情满怀、热烈交流。
“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亮点纷呈。过去一年,全国政协积极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激发政协委员履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表示,将以实干为笔、奋斗作墨,努力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履职答卷。
“报告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真正体现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性质要求和宗旨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余静坚定地说,将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真情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大家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报告重点清晰、方向明确,对今年工作作了详细部署安排。”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表示,在接下来的会期里,将深入协商议政,踊跃建言献策,广泛汇聚共识,力争把社情民意融入大政方针、真知灼见化作良招实策,以高质量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从春天出发,万千新芽破土生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一致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勤学习、善研究、勇担当,以高质量履职展现政协委员时代风采,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李明杰 方舢)
本网讯(通讯员 宗禾 记者 李浩)3月4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传达学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团召集人会议精神。
会议通过了以安徽代表团名义提出的建议。
梁言顺在主持讲话时强调,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从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开好这次大会的重要意义,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始终,务实高效做好安徽代表团各项工作。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集中精力审议报告文件,多建睿智之言、多谋务实之策,严把议案建议的政治关、法律关、质量关,提出既契合国家战略布局、又符合安徽发展实际的高质量议案建议。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绷紧思想之弦,严格遵守大会各项纪律规定,自觉服从大会统一安排,确保风清气正、安全有序,以遵规守纪的实际行动展现安徽代表团的良好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