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雷 柯

  尽管第一次来到大湾村,但是,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在我心中却并不陌生——来前,我做足了“功课”。

  大湾村,隶属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在中国农村脱贫史上,这个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典型的山区、革命老区:村子逼仄地躲在山的褶皱里,四周除了山,还是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红11军32师活动的区域。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使敌人的一次次围剿无功而返。然而,“吊”在半崖的地理环境,让村民始终走不出贫困的循环。村里找到一块簸箩大的平地都难。村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园:“十天连晴苗烤焦,一天下雨地汪汤。”

  一代又一代的庄户人,不停地挖啊、刨啊,却只能这样哀叹:“晴也愁,雨也愁,饥饿始终赶不走。”

  脱贫攻坚,让大湾村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从资料上获悉,大湾村脱贫,依靠的是“山上种茶、家中迎客”。

  这次,我的任务是探访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不过,一路上,几个疑问一直萦绕于心:大别山几乎村村种茶。都种茶,茶叶怎样才能销得掉?户户农家乐,有那么多客源吗?如果碰上了自然灾害,会不会再次返贫?

  本来和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约好在村委会见面,为了摸清情况,我直接来到了村里的茶园。

  尽管已近中午,山坳里仍飘着如纱的薄云,近处的茶树浓翠欲滴,而远处的茶树与云融成了一体,如同镀上了一层银色。无边无际的茶树沿着层层叠叠的山铺排开去,云和茶飘啊飘,一直飘到了天际之外。

  一定是久候记者不至,何家枝径直找了过来,还没寒暄几句,她就进入了正题:“茶树可是咱村的‘绿色银行’。”

  记者便道出了心中的第一个疑问。

  这位50多岁的大姐,快人快语:“你的担心,一点也不多余。我们这属于高寒山区,有茶园4000多亩。过去,小商小贩只收购‘10来天里最好的那一批叶子’,而且价格压得很低。茶多的时候,卖不出去,村民们只好用来喂猪。”

  说到这里,她卖起了关子:“记者老弟,你猜猜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催问再三,她才悠笃笃地讲了起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大湾村招商引资、新建茶厂、提升茶叶制作工艺,春、夏、秋茶全加工……茶农的鲜叶再也不愁卖了!现在,咱们村茶农光靠茶叶一年就能有两三万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何家枝嘴里冒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当然,无论何种农产品,一旦多了,都会面临‘烂市’风险。除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对于鲜叶,我们的办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构建现代营销体系,让每家每户都融入产业链。目前,大湾村已发展农民合作社13家。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经纪人全国各地跑市场。”山道弯弯,何家枝话语绵绵。

  村头那块茶田,茶农张琦正在地里忙活。谈起销售问题,她说:“抱团好啊!我是尝到了甜头。从种到卖一条龙服务,还不担心客商压价。”

  当我抛出第二个疑问,何家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走,我带你到农家乐看看。”

  脚下是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眼前是错落有致的两层或三层的小楼。粉墙黛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轩窗,这些徽式建筑,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透着几分洋味儿。

  记者随何家枝走进了“新云农家乐”。

  女主人王新云为我们泡上一杯六安瓜片,便忙着去招待其他客人了。

  呷上一口茶,何家枝不紧不慢讲了起来:“过去,村里交通不便,别说游客了,我们自己进进出出都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环境美了,游客越来越多。至于你担心的那个问题,让女主人给你来个现身说法。”

  终于安顿好了几桌客人,带着一身油烟味的王新云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坐在记者对面,满脸笑容地讲了起来:2017年,她将自家土坯房翻建成三层小楼,成为村里第一位农家乐老板。“以前只想吃饱饭,现在是越干越带劲。”王新云边沏茶边对记者说。

  “开农家乐的越来越多,你不怕生意被抢走了?”

  王新云打住了话头,朝屋里走去,拉着一位女同志走了出来:“正好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在这儿走访呢,请她给你讲讲。”

  40出头的余静,举手投足透着干练。她说:“这些年,周边村子都搞起了农家乐,竞争压力确实越来越大。怎么办?我们努力打造‘产业’和‘乡风’两张牌。”

  她提议记者一起到村里走走。太阳已经西斜,傍晚的村庄最是热闹。余静不时和对面走过的农人打着招呼。她说,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考察调研,叮嘱大家,要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尽管现在大湾村已脱了贫,但“长效”两个字却始终挂在我们心头。

  “你刚才也提到了,脱贫和固富的问题。要想让农民稳定增收,必须有产业支撑。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有特色。就拿农家乐来说,如果只是吃吃农家土菜,看看乡野风光,和其他村子也就没什么区别。我们依托境内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丰富绿色资源和红11军32师旧址等红色遗迹,打造独一无二的‘大湾’牌,人无我有,自然就会吸睛。除了发展农家乐、茶产业,村里还盘活闲置土地和房屋,建起光伏电站,增添‘大湾十里漂流’旅游项目……现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第二张牌,我们下的功夫就更足。没有村民素质的提高,没有良好的社会风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说话间,我们路过了一家写有“振风超市”的房舍。“在大湾村,做好事,有奖励呢。进去瞧瞧?”

  超市里,收银台前聚满了人。“我用积分换两袋盐”“我用积分换一袋大米”“我家积分还有多少”……

  余静解释:在大湾村,每户家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存折”,这个存折攒的不是钞票,积攒的是村民平日里垃圾分类、参加公益活动、见义勇为等形成的美德积分。

  记者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村民做好事兑换商品的情况。余静说,兑换的东西,不算贵重,却是对大家热心公益事业的肯定。潜移默化中,美好乡风就这样渐渐形成了。

  就在这时,屋外不远处传来了阵阵锣鼓声,余静说:“‘村晚’马上开始了,一起去看看?”

  “金寨山水秀,大湾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舞台就设在村中央,由农民自己演,演农民自己的事。在山村听着原生态的唱腔,记者一下子醉了!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3日 01版)


【详情】
时间:2025-01-23 15:09 来源:光明日报

 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

  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

  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

  2025年安徽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了新一年的民生实事

  每一件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一起来看!



【详情】
时间:2025-01-23 09:26

新华网合肥1月22日电(汤阳 李东标)岁末年初,安徽高质量发展捷报频传,正在召开的安徽省两会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安徽答卷”——过去一年,安徽围绕“三地一区”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逐季攀升、持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站上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安徽正大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活力、增强后劲,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地区往前赶、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创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从答卷看变化——“新”动力助推新发展

“提气”“振奋”“期待”,是不少参加安徽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感受最深的高频词汇。

这些源自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组亮眼数据:2024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快于全国。

数字背后是实干,更是担当。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一年,安徽紧紧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改革创新、创先争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位于安徽合肥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新华社发

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据统计,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工业大省第1位,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分别达357万辆、168.4万辆,增长43.3%、94.5%。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安徽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

从“祖冲之三号”到“天都”双星再到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2024年以来,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新突破,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安徽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动能强劲。在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为引领,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东超科技工厂,技术人员在检查负折射平板透镜原材料的品质。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创新,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韩东成介绍,他所在的企业——东超科技近年来持续拓宽空中成像技术研发的广度和深度,探索空中成像技术在车载显示、医疗卫生等更多领域的应用,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从底气看信心——新优势塑造新格局

不久前,在安徽芜湖港滚装船码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奇瑞瑞虎7迎来第100万辆的扬帆出海,成为首个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破百万辆的单一车型。

2024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整齐排列的汽车等待装船出口海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肖本祥 摄)

不只是奇瑞,越来越多的“安徽造”正走向世界大舞台。2024年,安徽外贸势头强劲、量质齐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来自合肥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648.5亿元人民币,外贸规模突破86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797.5亿元,增长10.8%;进口2851亿元,增长1%。

放眼全国,这份“成绩单”依然亮眼。2024年,安徽省进出口总值在全国位居第9位、在中部位居第1位,均比2023年上升1位,进出口规模在二、三、四季度均超2000亿元。

具体来看,安徽省机电产品出口4079.1亿元,增长13.9%,占出口总值的70.4%。其中,汽车出口95.4万辆,出口量位居全国第1,增长30.8%;价值961.4亿元,增长34.5%,对安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43.5%。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合计出口490.1亿元,增长23.6%。笔记本电脑、电工器材、家用电器分别出口454.4亿元、386.7亿元、341.2亿元,分别增长22.1%、1.6%、14.6%。

“成绩来之不易。”合肥海关关长周荣球认为,这一串串数据,是底气,更是信心。展望2025年,安徽省外贸长期向好的趋势将持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将更加充沛,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将加速形成。

一列中欧班列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等待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除了产品品类的变化,过去这一年,安徽省外贸主体和贸易伙伴的变化,同样引人注目。2024年,安徽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3299家,比2023年增加1195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481亿元,增长5.3%,占51.8%。安徽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632.6亿元,增长6.3%,占53.6%。

“安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许多机遇。作为制造业企业,我们将专注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力求在全球市场实现新的突破。政府优化的营商环境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使我们在国际市场拓展中受益匪浅。”安徽省人大代表、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倪海波表示。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安徽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加快发展产贸融合、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4%。同时,安徽还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全省对外投资增长12.3%,开放型经济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

从蓝图看未来——新起点谋划新出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起点上,安徽如何充分扬皖所长,推动各领域工作跃迁升级?

今年的安徽省两会,聚焦今年预期目标,明确发展方略,精心擘画2025发展蓝图——2025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全员劳动生产率16.8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5%左右……

在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中心拍摄的车轮展品。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围绕上述目标,安徽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打造4个万亿级、4个超5000亿、3个超3000亿、3个超千亿产业矩阵,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

安徽省提出,推动“老树发新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煤电、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领域,对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益的“枯枝烂叶”该剪的要剪,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要“嫁接修复”,通过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尽快发出“新芽”。

推动“树林变森林”,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今年,安徽将精准招引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和头部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生命健康、高端绿色食品、新材料、智能家电(居)、数字创意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

观众在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创新成果展区了解一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推动“小树变大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安徽未来产业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低空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6位。目前,安徽正在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动态发布一批标杆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应用解决方案,围绕细分赛道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

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安徽将大力支持“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城市算力网和数据场建设,适度超前布局6G、高速光网、数据可信流通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更多服务型、应用型、技术型数商,不断壮大“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实现今年目标,任务艰巨,重担在肩。我们要勇挑大梁,‘跳起来摘桃子’,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赢得更多‘刮目相看’。”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一批牵动性强的工作举措落地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把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实景图”。

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轨道交通列车在行驶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肖本祥 摄)

立足新起点,锚定新目标。瞄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安徽正努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详情】
时间:2025-01-22 17:24

 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

  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

  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

  2025年安徽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了新一年的民生实事

  每一件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一起来看!



【详情】
时间:2025-01-22 17:22

“文旅消费快速回升,接待国内游客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1月20日,在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清宪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专门提到了安徽文旅去年所取得的成绩。

宏村风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宏村风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8%、124.1%,1至11月文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1%……过去一年,安徽文旅的表现可圈可点。

站在新起点,今年安徽文旅又将如何发力,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描绘了蓝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安徽何以能?

安徽的“徽”字,左右连着人文,上下接着山水。

安徽是山清水秀的生态胜地,亦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宝地。优渥的先天禀赋首先为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黟县实现因旅而兴,离不开老天爷绝佳的自然生态、老祖宗丰富厚重的徽文化、老百姓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安徽省人大代表、黟县县委书记程寄县如是说。

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桐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六尺巷的典故更是闻名遐迩,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礼让文化的光辉。安徽省人大代表、桐城市市长刘存磊认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桐城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根基。

俯瞰泾县桃花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俯瞰泾县桃花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此外,安徽文旅一直以来的丰富实践,也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提供了有益探索。

从“春游江淮请您来”推广活动到“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再到“文旅惠民促消费 欢欢喜喜过大年”,安徽省持续创新模式,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做好“人气旺、市场热、消费火”文章,充分释放文旅“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

仅2024年第二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期间,安徽文旅就组织了1500余场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3.6亿元,拉动消费达180亿元。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安徽怎么干?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首先要牢牢抓住“文化”这个灵魂。

为此,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推进武王墩、明中都等重点考古发掘和遗址公园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创新,开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证和研究……安徽推出了一揽子扎实举措。

青铜器保护。武王墩墓考古工作队供图

青铜器保护。武王墩墓考古工作队供图

再者,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一定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大手笔构建大格局!安徽提出加强区域联动,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协同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

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域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医疗康养、体育赛事等产业。推进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游、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游等产品开发,启动建设皖北旅游大环线示范段。以文为魂、以水为脉,加快建设靓丽多彩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带。

“建议用全域思维打破空间壁垒,破除各城市的物理空间,加强交通网络互联,实现全省旅游一网通和全域旅游一票通。”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电影集团副总经理张莉莉感言,安徽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向往的自然奇观与文化瑰宝。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旅游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最后,打造支柱产业的实现离不开“产业”这个抓手。

过去一年,安徽“双招双引”签约、开工、投产文旅产业项目2832个,同比增长11.8%。1至11月文旅固投增长27.1%。“双招双引”工作在全国文旅项目建设会上作经验交流。

接下来怎么干?

安徽提出要实施重点项目牵引行动。聚焦产业布局、政策导向,每年滚动实施100个标志性、牵动性大项目,加强“双招双引”,谋划招引100个重大项目。加强项目调度,建立健全省市县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等机制。

此外,安徽还将实施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培育更多“皖字号”主力军,形成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产业生态。

“到2027年规上文旅企业不少于3000家,年营收超百亿的综合性文旅企业3家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家以上。”安徽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详情】
时间:2025-01-22 17:22

新华社合肥1月22日电题:无问西东,“慢火车”驶向家的方向

  新华社记者陈尚营、陈诺

  冬日下午,温暖的阳光给安徽合肥站的一辆绿皮车镶出一道金边,蓝白相间的车头一侧,排气口飘出悠悠烟气。列车员站在车厢门边引导乘客:“慢慢来,小心台阶!”走进这辆K8525,“慢慢来”这个词,一下子具象化了。

  它是进城务工人员方便实惠的“通勤车”,是沿线村民卖货的“顺风车”,还是一些铁路迷的“打卡车”。年关近了,又是很多人的“探亲车”“返乡车”。然而无论是谁,都能在这辆列车上松弛下来,唠唠家常、轻松回家。

  相比疾驰的高铁,K8525的确很“慢”。从安徽的省会合肥到江城芜湖,其间经停3站,全程近4个小时,平均时速约60公里。如果坐高铁,最快只需37分钟。

  1月17日下午,停靠在合肥站的K8525次列车。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16时20分,这趟从合肥始发的火车缓缓启动。连排的座椅、向上半推起的车窗、壁挂的老式温度计……车轮碰撞铁轨的哐哐声中,仿佛回到了从前“车马慢”的时代。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客运段的5名列车员早早给车窗贴上窗花,在每一节车厢挂上红色的灯笼。

  K8525车厢内的窗花。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别看是“老骥伏枥”,这趟车“上座率”不错。4节车厢满载400多人,始发站就售出了一半多的座位。虽有些拥挤,倒也热闹。我们顺着车厢一路走,和乘客不经意间相视一笑,便能打开一个“话匣子”。

  一聊才知道,大家选择这趟慢车的理由很多。

  在一号车厢的丁老师看来,方便实惠是第一位的。“这趟车票价最低5块,全程22块5,我跨城上课,只坐一站,算下来比高铁大巴划算。”她掰着手指,算起细账。

  不过140公里的直线距离,K8525先南下再东上,绕了100多公里的路,方便了不少沿线旅客。

  “早上那班车更热闹,车厢里能看到不少扁担菜筐。”丁老师说,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螃蟹、立春的春笋……沿线农民赶早进城卖菜,清晨6时出发的列车成了四季无休的移动农贸市场,“有时候,菜在车上就被乘客买光了。”

  晚上6时,龙桥站快到了。二号车厢的朱子诚迫不及待推着行李箱,提前站到车厢门口,这是他上大学后第一个寒假,“头一次离家这么远、这么久,想家了。”

  2024年9月,他坐这趟车去大学报道,如今接他回家的,还是它。“虽然慢,但比中途转车方便多了。”

  龙桥站,就在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这是庐铜铁路上一个四等小站,每天有两趟列车经停,200多位乘客进出。

  龙桥站上车的人群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柯桂金。61岁的她用一根竹竿当作扁担,一头挑着红色塑料袋,另一头则是到她腰部的白色编织袋,哪怕有列车员协助,脚步依然有些吃力。

  车厢里,我们掂起她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沉得惊人。“去儿子家过年,这是给他们带的年菜。”她告诉我们,里面有鸡蛋、自家养的鸡鸭鹅、地里刚摘的青菜……

  “那您自己的行李呢?”“这就是我所有的行李。”她咧嘴一笑,儿子儿媳张罗好了一切,等她团聚。

  柯桂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芜湖安家,柯大姐的人生也多了一站,K8525成了她的“探亲车”。她用的是老年手机,不会用购票软件。这趟车满员的时候不多,可以到站买票。

  距离终点站不远,列车停下了。列车员吴国说,这是慢车常遇到的情况,“等一等,让急的、快的先过。”

  春运终究不是一次竞速,而是一份情感的回归。不急,车上有吴国一群人守着。

  老吴负责供水,还兼着广播员。他提着水壶一路添茶倒水,像是一家之主招待客人。广播词是手写的,普通话不标准,但胜在声情并茂,过年期间还会加些“祝福语”。

  列车员吴国在给乘客倒水。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43岁的列车长赵李阳风趣文艺,微信名是“8525赵李阳”,他和不少常坐这趟车的乘客成了朋友。看见5岁的小朋友罗毓萌,赵李阳常和她逗乐。“毓萌两岁多就开始坐这趟车,她挺喜欢这个大个子叔叔。”罗毓萌的妈妈说,平时工作、带娃忙忙碌碌,坐这趟车回家,虽然慢一点,但感觉很踏实。

  赵李阳(中间穿制服男子)与小乘客一起向乘客赠送年节礼品。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赵李阳把我们拉到车窗旁,介绍窗外每一个美景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他说,这一路虽慢,却能看见大别山的余脉、广袤的平原、壮美的长江。

  停车15分钟,窗外3辆列车呼啸而过,我们的车厢轻微晃动,又重新启程。

  据赵李阳介绍,今年春运,车上新增了可以免费借用的充电宝,厕所里的卫生纸不断供,还配备了爱心小板凳,出行高峰时供乘客使用。让很多“熟客”开心的消息还有,新的空调车底即将入列,冬冷夏热的体验将成为历史。

  “它不是速度慢,而是愿意等。”从北京专程来合肥跟车的火车迷张子雨说。这个一出生就赶上铁路大提速的“00后”,能一口报出这个早他一个时代的老火车的车头型号、车底尺寸。在他看来,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慢慢来”是一种诚意。

  晚上8时多,我们抵达终点站。“相逢是问候,分手是祝愿。”伴随着老吴的播报,我们与K8525挥手作别。春运路上,还有不少“K8525”满载着人们的生计和希望,穿梭在春运路上,犹如一缕“文火”,让时代的味道愈加浓郁。

  无问西东,因为都是家的方向。无论快慢,都离家更近了一步。因为有愿意等的它和他们,我们这些过客,终究会是归人。

【详情】
时间:2025-01-22 17:22

1月21日上午,省委书记梁言顺来到池州市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杨竹 许昊 摄

本网讯(记者 李浩)1月21日上午,省委书记梁言顺来到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池州市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放大优势、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创先争优,为打造“三地一区”、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更多贡献。省领导单向前、韩军参加审议。

审议中,朱浩东、贺东、靳武、方操胜、朱玉荣、杨桂、曹孙根、吴满霞、孙千慧、吴宏斌等代表先后发言。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梁言顺说,过去一年,池州市同全省一样,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产业结构向新向优,城乡融合不断加快,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发展底线更加牢固,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梁言顺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池州区位交通优越、资源要素富集,发展潜力很大。要紧扣发展目标,“跳起来摘桃子”,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以赴抓项目、拼经济、稳增长,千方百计扩体量、优存量、提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统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围绕标志性项目和企业布局上下游、提升价值链,优化全域旅游布局,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在建设高水平产业体系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统筹保护和利用,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在厚植高颜值生态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取得更大突破。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激励党员干部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真抓实干、团结奋斗,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栽树树成林的生动局面。


【详情】
时间:2025-01-22 11:38 来源: 安徽新闻网



【详情】
时间:2025-01-22 11:35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0个、新增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改造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6万户以上、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你关心的民生实事,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有安排!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努力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回应群众多层次的民生需求,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力度,更显温度,努力将民生愿景绘就成幸福实景。

  就业:强化“三业联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省政协委员、亳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慧芳表示,大学生就业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发挥新质产业优势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提升就业技能、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就业扶持力度多面发力,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零工以及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样受到关注。“规范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0个。开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报告中饱含着民生关切。

  教育: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在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方面,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稳步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快发展新工科。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行。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0个。建立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

  省人大代表、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宁表示,当前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做好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和教师配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她建议,科学测算学生发展规模,构建动态监测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和调整学前教育存量结构性资源。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学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医疗: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医疗是民生之需。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建设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升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重症诊治能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更多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确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聚焦群众健康关切,开展“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

  省两会期间,不少委员也将关注点放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成表示,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建议,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强化医疗机构的主体作用,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诊疗门诊的设立,构建家校社医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体系。

  养老: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小。围绕“一老一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托幼一体化。

  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安超表示,可以考虑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在村庄层面,建设互助幸福院等小型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专业养老机构和企业在农村开展养老服务项目。

  住房: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千家万户的共同心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用好的制度保障“好房子”建设。统筹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城乡危旧房。其中,改造城中村和城市危旧房6万户以上。

  如何安居又宜居?省人大代表、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副主任贾文友表示,“目前,物业管理水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通过立法保障物业管理活动、维护各方利益,逐步满足人民对宜居小区环境等各方面的需要,建议对《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他提出应明确业主委员会委员任职条件、禁止行为处罚主体及措施、车位只售不租行为监管单位及处罚措施,并增加因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或者其他物业服务成本发生较大变化等原因,调整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的规范等内容。

  2025年继续实施民生实事,办好德政工程

  回顾2024年,我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投入567亿元办好民生实事。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年新高。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开发政策性岗位21.1万个,“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全覆盖。

  教育——启动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全省新增博士点23个、硕士点90个。

  医疗——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新布局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7个,25所县级公立医院新晋三级医院。亳州、黄山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一老一小——建立家庭育儿补贴制度,新增托位4万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5万户。

  住房——推行房票等货币化安置,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2.4万套(间)。

  今年,我省将继续实施民生实事,包括放心家政、安心托幼等项目,一定把这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百姓冷暖的德政工程办好。(记者 檀美玲 徐慧媛 汪应智)

编辑: 叶广冬


【详情】
时间:2025-01-22 11:34 来源:中安在线

“手工馒头是自家磨的面粉,刚出笼。顾客中村民多,游客也不少,上午不到10点就卖出200多袋,收入2000多元。”1月19日,在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首届年货节上摆摊的当地村民朱克文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地村民摆起摊位,吆喝声、询价声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离家近、特产全、价格实惠,一趟下来基本能买齐,有过去赶年集的感觉。”游客郑女士说。

梧桐村位于淮北市东北部,背靠13公里的长山,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鲜有游客光顾。

近年来,梧桐村依托盘活低效山地、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文旅融合等一系列政策优势,唤醒沉睡资源,释放山村发展潜力,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2022年,我们成立淮北市梧桐谷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整合约400亩低效山地,集中种植榛子、山楂、白术、紫菀、菊花,套种红薯、花生,走上特色种植之路。”梧桐村党总支书记孙乔说。

淮北市及杜集区加快环山道路建设,畅通梧桐谷内外循环,入口与东外环路连接,出口与淮徐快速通道对接。

梧桐村因地制宜打造梧桐谷石屋、山泉、梯田、环山步道等景观,美化治理山河子沟河道2.2公里,改造铺设石板巷道4.5公里,建成公厕10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成为淮北的“网红村”。

“路修通了,环境好了,游客自然增多了。”孙乔说,村民们依托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发展采摘游,实现增收致富。

2024年,梧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7万元,增长16.5%。

“梧桐村‘逸民宿’项目即将动工,预计年底可建成50套民宿。”孙乔说,新的一年,梧桐村将充分发挥石屋、梯田和山溪生态优势,着力引育研学拓展、户外采摘、游乐等项目,创新乡村旅游多元业态,让更多的村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详情】
时间:2025-01-22 11:34 来源:安徽新闻网

主办单位: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桃溪东路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64-8623660 传 真:0564-8624824 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8624824 信箱:8623660@163.com

皖ICP备07011113号-1 皖网宣备070025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1   舒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皖公网安备 34152302000107号    技术支持:舒城传媒 访问统计